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总复习

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总复习
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总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各单元的修改情况 1、第二单元“比一比”。 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三中水果比轻重。 2、第三单元“分一分” 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作“试一试”,原第4题改为用不同方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 3、第四单元“认位置” 原“想想做做”第3题增加辨认左右的内容。原第5题移至“1—5的认识”之中;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内容是看图判断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中,谁走错了。4、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1)单元名由“认数(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 (2)“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3)“几和第几”中增设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介绍冠军、亚军、季军。(4)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 (5)“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这部分内容最后还增设了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用手势表示1—9。 (6)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5、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 单元名由“认识物体”改称“认识图形(一)” 6、第七单元“分与合” (1)“8、9的分与合”由原来的1课时增至2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 (2)练习四增设一道开放题和一道思考题,重点在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7、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单元名由“加法和减法”改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例题中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 (3)加强看图写算式和看图收集信息的教学环节。本单元不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一般也不要求学生独立选择计算方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课本电子版 苏教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

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

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_年3月1日前不得开学,具体开学时间按照教育部关于〝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绝对不能开学〞的要求,视疫情防控情况另行确定.这段时间,学生们可以在家预习新课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下载网址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0817600780.html,/jc/ywjygjkcjc/_sjc/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篇一】 第一重点:认识图形(二) 一.图形可分为(1)平面图形;(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第二重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状;(2)按颜色;(3)按用途;(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篇二】

第三重点: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_角;_角=1元;1角=_分;_分=1角;_角=1_分;1元=1_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角+角满_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_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_角=3元4角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内容

度量 曹春莉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P46-4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尺和尺的使用方法。 2、用自己的度量单位去量实物。 3、用标准化的度量单位去量实物。 4、感知米和厘米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操作课件:小熊猫和小白兔在干什么呀?(跳远)谁跳得更远呢? 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它们跳的结果呢?(学生自由回答) 他们到底跳了多少,谁跳得更远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

2、操作课件:你知道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在用手和脚量东西) 师:哦,他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物体的长度就叫做: 板书课题:度量 3、他们在用什么测量?(多媒体演示诈、脚步、脚底) 4、小结:我们身上的这些器官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自主探索: 1、实际运用度量的工具引出“尺” 现在让我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诈”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好不好啊? 学生先量——反馈方法 就请小朋友用这种方法量一量。(出示表格) 2、学生实际操作。

3、学生汇报,老师填表。老师也来量一下,你们看老师量出来是几诈? 4、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手有大小或每一诈的长 度不一样) 5、对,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看来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 请你选择篮子里的工具来量一量。(学生量) 反馈:用铅笔量,用小棒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用什么工具量更方便呢?(尺) 三、新知识教学: 1、认识度量工具——尺。老师带来的几把尺,让学生认识一下。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把尺吧。观察尺:你看到些什么? 介绍尺的各部分名称:这一条条的线是刻度,尺上有很多刻度,从0—1之间的这段距离为1厘米,还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 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问: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学生回答) 3、媒体演示:这是几厘米的尺,它是由几个1厘米连接而成的? 你们的尺长几厘米,15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出示米尺:这把尺里有几个1厘米?它长(100厘米),这是一把米尺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这把尺的长度——米(m),所以我们就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