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的加法》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

1.通过经历向量加法的探究,掌握向量加法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掌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能作出已知两向量的和向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

2.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的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素养.

教学重点:向量加法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对向量加法法则定义的理解.

PPT课件.

一、整体概览

问题1: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将要研究哪类问题?

(2)本节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师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老师指导学生概括总结章引言的内容.

预设的答案:(1)主要研究向量的加法.(2)通过向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了向量,本节延续前面的要求,开始向量的运算,从加法运算到后面的减法、数乘运算.加法运算属于向量运算的第一节,为后面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章引言内容的预习,让学生明晰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初步搭建学习内容的框架.

二、探索新知

1、形成定义

问题2:如图所示,假设某人上午从点A到达了点B,下午从点B到达了点C.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分别用向量表示出该人上午的位移、下午的位移以及这一天的位移;

(2)这一天的位移与上午的位移、下午的位移有什么联系?试从大小和方向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师生活动:通过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自行解决问题,教师给出引导性话语,引出本节主题.

预设的答案:(1)上午的位移是AB ,下午的位移是BC ,一天的位移是AC .(2)位移AC 可以看成位移AB 与BC 的和.

设计意图:给出了向量加法的实际背景,这说明了研究向量加法的意义及合理性.这一内容的设置,旨在说明从生活中能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语:而本节要讲的内容即额为向量的加法.(板书:向量的加法)

教师讲解:一般地,平面上任意给定两个向量a b ,,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作出向量,则向量称为向量a b ,的和(也称为向量a b ,的和向量).向量a b ,的和向量记作+,因此=+.

当a b ,不共线时,求它们的和可用图1所示,当a b ,共线时,求它们的和可用图2所示.因+正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因此上述求两向量和的作图方法也常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图1

图2

需要提醒学生的是:

(1)与实数加法(即标量的加法)运算不同,实数加法是数值的运算,而向量的加法既要关注大小又要关注方向,两者有本质区别;

(2)由定义可知两个向量的和仍然是向量除了需要通过作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向量的和之外,还需要带领学生分析=+的代数特点,要向学生说明:从左边往右边看,等式左边的两个向量,其中一个向量的终点与另外一个向量的始点是一样的,而右边的向量相当于消去了这个点;从右边往左边看,相当于是引入了个新的字母,而且引入的这个新字母是任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任意向量a ,有a a a =+=+00,向量a b ,的模与b a +的模之间满足不等式||||||||||||a b a b a b -++≤≤.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a |=3,|b |=4,求a b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说明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时a 与b 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学生观察到所求对象的变化情况. 预设的答案:由||||||a b a b ++≤可知,||a b +的最大值为||||a b +=3+4=7,

当且仅当a 与b 方向相同时取得最大值.

由||||||||a b a b -+≤可知,||a b +的最小值为4-3=1,

当且仅当a 与b 方向相反时取得最小值.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理解题目的本质,特别是取得最值时两个向量的相对位置,让学

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3:从物理学中我们已经知道,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因此力是向量.

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动一个静止的物体时,如图所示,物体会沿着力或所在的方向运动吗?如果不会,物体的运动方向将是怎样的?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自己写出答案,教师给出答案.

预设的答案:我们知道,物理学中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因此,情境中的物体不会沿着AB 或AC 所在的方向运动,其会沿着以AB ,AC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运动.

设计意图:视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联想到平抛物体时,物体运动速度的求法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还可以引导学生举出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讲解:一般地,向量的加法也满足类似的法则,这就是说,当两个向量不共线时,可以通过作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得到它们的和:如图所示,平面上任意给定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与b ,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以AB ,AC 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BDC ,作出向量,因为AC BD =,因此AC AB BD AB AD +=+=.这种求两向量和的作图方法也常称为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难看出,向量的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即对于任意的向量a 与b ,都有a +b =b +a .

注意:(1)该法则是求两个向量和的另外一种作图方法,实际作图时,需要将两个向量的始点平移到一起(使它们重合),然后再作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法则适用于两个向量不共线的情形,这就是说,当两个向量共线时,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它们的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平行四边形法则揭示了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和向量的一个几何意义.

问题4:从前面已经知道,两个向量的和还是一个向量,因此我们可以用得到和向量与另外一个向量相加.而且我们也已经知道,如同数与数的加法一样,向量相加满足交换律,那么向量相加是否满足结合律呢?也就是说,三个向量相加时,最后的结果是否与求和的顺序有关呢?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思考并给出答案,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预设的答案:满足结合律.三个向量相加时,最后的结果是否与求和的顺序无关.因为向量的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所以有限个向量相加的结果是唯一的,我们可以任意调换其中向量的位置,也可以任意决定相加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实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形式上是完全心相同的,为以后线性运算做好铺垫.

问题5:给出如图中的三个向量、、,分别作出(+)+和+(+),看看两个向量是否相等?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画出(a+b)+c和a+(b+c),并观察说明答案.

预设的答案:

不难发现:(+)+=+(+),及向量的加法运算满足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实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形式上是完全心相同的,为以后线性运算做好铺垫.

问题6:图中向量的和,与向量相加的顺序有关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思考并有教师指导给出答案.

预设的答案:无关.原因在于向量的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因此可以任意调整有关顺序.事实上,由于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所以有限个向量相加的结果是唯一的.

设计意图:利用作图,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可以增加相应的网格,以便学生平移有关向量.

三、初步应用

例2 化简下列各式:(1)AB CD BC ++; (2)AB FA BD DE EF ++++.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解答,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预设的答案:

解:(1)()AB CD BC AB BC CD AC CD AD ++=++=+=.

(2)()AB FA BD DE EF AB FA BD DE EF ++++=++++

AB FA BF =++

()AB BF FA =++

AF FA =+

AA ==0.

设计意图:注意其中用了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巩固练习

1.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AB →=a ,AC →=c ,BC →=b ,则|a +b +c |为( )

A .0

B .3

C . 2

D .22

2.如图,D 为△ABC 的边AB 的中点,则向量CD →等于( )

A .-BC →+12BA →

B .-B

C →-12

BA → C .BC →-12BA → D .BC →+12

BA → 预设的答案:1.D 2.A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的设置,加深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问题7:(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什么?

(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总结,老师适当补充.

预设的答案:(1)一般地,平面上任意给定两个向量b a ,,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作出向量,则向量称为向量,的和(也称为向量,的和向量).向量,的和向量记作+,因此=+. 当,不共线时,求它们的和可用图1所示,当,共线时,求它们的和可用图2所示.因+正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因此上述求两向量和的作图方法也常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图1

图2

(2)一般地,向量的加法也满足类似的法则,这就是说,当两个向量不共线时,可以通过作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得到它们的和:如图所示,平面上任意给定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与b ,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a AB =,b AC =,以AB ,AC 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BDC ,作出向量AD ,因为=,因此+=+=.这种求两向量和的作图方法也常称为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向量的概念的有关知识.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如图,已知向量a 、b ,求作向量a +b .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向量的加法的作图能力.

2.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

设AB →=a ,AD →=b ,AA 1→=c ,则AC 1→=__________.(用a 、b 、c 表示)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向量加法的简单应用.

3.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A =90°,AD ⊥BC 于D ,

求证:|BC →|2=|DB →+DA →|2+|DC →+DA →|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向量加法的应用.

参考答案:

1.解:作法: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如图),作OA →=a ,AB →=b ,则OB →=a +b .

2.答案:a +b +c

3.证明:如图所示,以DB 、DA 为邻边作□ADBE ,于是DB →+DA →=DE →.

∵|DE →|=|AB →|,∴|DB →+DA →|=|AB →|.同理可得|DA →+DC →|=|AC →|.

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BC →|2=|DB →+DA →|2+|DC →+DA →|2.

《向量的加法》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 1.通过经历向量加法的探究,掌握向量加法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掌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能作出已知两向量的和向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 2.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的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素养. 教学重点:向量加法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对向量加法法则定义的理解. PPT课件. 一、整体概览 问题1: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将要研究哪类问题? (2)本节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师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老师指导学生概括总结章引言的内容. 预设的答案:(1)主要研究向量的加法.(2)通过向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了向量,本节延续前面的要求,开始向量的运算,从加法运算到后面的减法、数乘运算.加法运算属于向量运算的第一节,为后面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章引言内容的预习,让学生明晰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初步搭建学习内容的框架. 二、探索新知 1、形成定义 问题2:如图所示,假设某人上午从点A到达了点B,下午从点B到达了点C.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分别用向量表示出该人上午的位移、下午的位移以及这一天的位移; (2)这一天的位移与上午的位移、下午的位移有什么联系?试从大小和方向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师生活动:通过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自行解决问题,教师给出引导性话语,引出本节主题. 预设的答案:(1)上午的位移是AB ,下午的位移是BC ,一天的位移是AC .(2)位移AC 可以看成位移AB 与BC 的和. 设计意图:给出了向量加法的实际背景,这说明了研究向量加法的意义及合理性.这一内容的设置,旨在说明从生活中能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语:而本节要讲的内容即额为向量的加法.(板书:向量的加法) 教师讲解:一般地,平面上任意给定两个向量a b ,,在该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作出向量,则向量称为向量a b ,的和(也称为向量a b ,的和向量).向量a b ,的和向量记作+,因此=+. 当a b ,不共线时,求它们的和可用图1所示,当a b ,共线时,求它们的和可用图2所示.因+正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因此上述求两向量和的作图方法也常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图1

《向量的加法》教案优秀2篇

《向量的加法》教案优秀2篇 《向量的加法》教案篇一 总课题平面向量总课时第18课时 分课题向量的加法分课时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的运算。 重点难点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引入新课 问题1、利用向量的表示,从景点到景点的位移为,从景点到景点的位移为,那么经过这两次位移后游艇的合位移是(如图) 这里,向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向量加法的定义 2、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具体步骤: (1)把两个向量平移后,使两个向量的一个起点与另一个起点相连。 (2)将剩下的起点与终点相连,并指向终点,则该向量为两个向量的和。 简记为“首尾相连,首是首,尾是尾” 3、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4、对于零向量和任一向量有 ,对于相反向量有 5、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结合律 6、如果平面内有个向量依次首尾连接组成一条封闭折线,那么这个向量的和是什么? 例题剖析 例1、作出下列向量的和: 例2、如图,为正六边形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 (1) (2) (3) 例3、在长江南岸某渡口处,江水以的速度向东流,渡船的速度为。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如何确定? 巩固练习 1、化简。 2、已知点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 A、B、 C、D、 3、在△ 中,求证; 4、一质点从点出发,先向北偏东方向运动了,到达点,再从点向正西方向运动了到达点,又从点向西南方向运动了到达点,试画出向量以及。 课堂小结 1、向量加法的定义。 2、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向量的加法与减法(1)》市公开课教案

向量的加法与减法(1) 教学目的: ⑴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 ⑵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 的和向量 教学重点: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教学难点:向量的加法和减法的定义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的概念: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2.向量的表示方法:①用有向线段表示;②用字母a、b等表示; ③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 ④向量AB的大小――长度称为向量的模,记作|AB|. 3.零向量、单位向量概念: ①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的方向是任意的 ②长度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的定义都是只限制大小,不确定方向. 4.平行向量定义: 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 ②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向量a、b、c平行,记作a∥b∥c. 5.相等向量定义: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1)向量a与b相等,记作a=b; (2)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3)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 6.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这是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直线上. (1)平行向量可以在同一直线上,要区别于两平行线的位置关系; (2)共线向量可以相互平行,要区别于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的位置关系. 7.对向量概念的理解 的字母是有顺序的,起点在前终点在后,所以我们说有向线段有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我们叫做向量,有二个要素:大小、方向.向量不能比较大小;实数与向量不能相加减,但实数与向量可以相乘. 向量与有向线段的区别:向量是自由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与起点无关:只要大小和方向相同,则这两个向量就是相同的向量;有向线段有起点、大小和方向三个要素,起点不同,尽管大小 二、讲解新课: 1. 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几何中向量加法是用几何作图来定义的,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首尾连”)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两个向量共线不适应)课本中采用了三角形法则来定义,这种定义,对两向量共线时同样适用,当向量不共线时,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如图,已知向量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a AB =,b BC =,则向量AC 叫做a 与b 的和,记作b a +,即 AC BC AB b a =+=+

6.2.1向量的加法运算(教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A版(2019)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2.1向量的加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加法的概念及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 2.熟练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已知两向量的和向量; 3.理解向量加法运算律,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 4.通过对向量加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在大型生产车间里,一重物被天车从A 处搬运到B 处,如图所示.它的 实际位移AB ,可以看作水平运动的分位移AC 与竖直运动的分位移AD 的合位移. 问题1:根据物理中位移的合成与分解,你认为AB ,AD ,AC 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AB =AC +AD . 问题2:向量AB ,AC ,CB 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AB =AC +CB . 2、探索新知 (1)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表示:AB BC AC +=.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a ,都有00a a a +=+=. 说明:①共线向量的加法: a b a b + ②不共线向量的加法:如图(1),已知向量a ,b ,求作向量a b +. 作法: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如图(2)),作OA a =,AB b =,则OB a b =+ . (1) (2) b a O B A A B C

(2).向量加法的法则: 三角形法则:根据向量加法定义得到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表示:OB AB OA =+.【口诀】尾首相接首尾相连。 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同一点A 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a ,b 为邻边作ABCD ,则 则以A 为起点的对角线AC 就是a 与b 的和,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平行 四边形法则。 【口诀】共 起点,和为对角线。 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若向量a 和b 共线,它们的加法与数的加法有什么关系?你能否做出向量b a +吗? 【答案】(1)当a 和b 同向时,AC BC AB b a =+=+; (2)当a 和b 反向时,AC BC AB b a =+=+。 问题2:|||,||,|b a b a +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当a 和b 反向或不共线时,||||||b a b a +<+;当a 和b 同向时,||||||b a b a +=+。综上,||||||b a b a +≤+。 问题3:向量的加法能否像数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答案】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所以+=+。 在图(2)中,++=+=++=)(, )(c b a BD AB CD BC AB AD ++=+=++=,所以, b a b a A B C D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第五章教案向量的加法

第二教时 教材:向量的加法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几个向量 的和向量。能表述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它进行向量计算。 过程: 一、复习:向量的定义以及有关概念 强调:1︒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相等。 2︒正因为如此,我们研究的向量是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即任何向量可以 在不改变它的方向和大小的前提下,移到任何位置。 二、 提出课题:向量是否能进行运算? 1.某人从A 到B ,再从B 按原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2.若上题改为从A 到B ,再从B 按反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3.某车从A 到B ,再从B 改变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4.船速为,水速为, 则两速度和:=+ 提出课题:向量的加法 三、1.定义:求两个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注意:;两个向量的和仍旧是向量(简称和向量) 2.三角形法则: 强调: A B C A B C A B C A A A B B B C C a +b a +b a a b b b a a

1︒“向量平移”(自由向量):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为后一个向量的起点 2︒可以推广到n 个向量连加 3︒=+=+ 4︒不共线向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法则——三角形法则 3.例一、已知向量、,求作向量+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 作= = 则+= 4.加法的交换律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上题中b +a 的结果与a +b 是否相同 验证结果相同 从而得到:1︒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加法的交换律:a +b =b +a 5.向量加法的结合律:(a +b ) +c =a + (b +c ) 证:如图:使a AB =, b BC =, c CD = 则(+) +==+ a + ( b + c ) ==+ ∴(+) +=+ (+) 从而,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按照任意的次序、任意的组合来进行。 四、例二(P98—99)略 五、小结:1︒向量加法的几何法则 2︒交换律和结合律 3︒注意:|+| > || + ||不一定成立,因为共线向量不然。 六、作业:P99—100 练习 P102 习题5.2 1—3 O A B a a a b b b A B C D a c a +b+c b a +b b+c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 一、课堂背景 本次教学的主题是向量的加法,从高一数学课程的角度讲解向量的加法,让学生深入 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和方法,掌握向量加法的基本算法和运算规律,进一步拓展学生数学 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和方法,掌握向量加法的基本算法的运算规律。 2.建立数学思维,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灵活运用向量的加法进行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解交通导航仪(GPS),向学生引入向量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课堂教学打下基础。然后,又通过简单的例子,介绍向量的基本概念,如向量的表示方法,绝对值以及方向角 等概念。 2.向量的加法 首先,引入向量加法的本质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所隐藏的一些数学思想。接着,教师 可以通过课件将向量的加法进行比较,展示出减法的内容,并分别分析出向量相加结果的 共性与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向量加法思路。 针对向量加法的具体应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例子进行讲解和解析。如,三心公园 位于长安区,今天小明想去三心公园游玩,他发现自己在东经108°10′和北纬34°15′ 的地方,请问他应该向哪个方向走?还可以通过“航班”的例子逐步深入探讨向量加法 的应用,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掘向量加法的内在规律。通过例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以图片和形式化语言等多种表达形式,理解和掌握向量、向量和夹角以及向 量的加法。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安排了课前导入、讲解基础知识、分析向量运算、探讨实际问题以及培养数学思维等多个环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向量加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基本原理,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积极互动,引导、揭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针对的口径,达到了预期效果。最后,值得提醒的是,老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教案】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题目 6.2.1向量的加法运算 课标要求在探究向量的运算性质时,与实数的运算性质进行了类比数的运算,学生能够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运算的原理、方法、规 律,理解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概念。提升数学运算、直观想 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 标1.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通过课堂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经历提出问题—推导过程—得出结论—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两个向量的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教学难点数形结合求向量的和。 教学策略 1.探究与发现 2.自主练习与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班通,教材 教学方法启发和探究教学相结合,自主练习与指导相结合。 学习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反映的?什么叫零向量和单位向量?学生活动: 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引入本节新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括、类比推理的能力。 环节二:知识探究(一):向量的三角形法则 教师活动: 思考1:如图,某质点从点A经过点B到点C,则这个质点的位移怎么表示? 1.已知向量a和b,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 b AB a OA= =,,则向量OB叫做a和b的和,记作b a+.即OB AB OA b a= + = +。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根据向量加法的定义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第一个向量的终点和第二个向量的起点连在一起,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叫做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口诀】首尾相连首尾连。学生活动: 回顾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浏览教材,总结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定义 理解口诀的含义并熟背口诀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思考,由质点的位移引入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口诀,让学生更容易识记法则。 环节三:知识探究(二):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教师活动: 思考2:某物体受到F1,F2作用,则该物体所受合力怎么求?学生活动: 根据情境及老师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

2019-2020年高中数学《2.2.1向量的加法》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数学《2.2.1向量的加法》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 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 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学习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学习难点】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 【教材助读】 情景引入:(预习教材P74—P76) (1)某人从A 到B ,再按原方向从B 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AC → (2)若上题改为从A 到B ,再按反方向从B 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AC → (3)某车从A 到B ,再从B 改变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AC → (4)船速为,水速为,则两速度和: AC → 合作探究 探究一: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问题1:在情景引入(3)中两次位移的和向量与向量,的关系如何?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已知非零向量,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则向量___AC →_______叫做与的和,记作_________ ,即=__ __ __=_AC → _____ ,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 三角形 法则. 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已知向量a ,b ,作AB →=a ,AD →=b ,再作平行AD →的BC → =b ,连接DC ,则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向量AC →叫作向量a 与b 的和,表示为AC → =a +b 3、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我们规定=_________=____. 探究二: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A B C A B C A B C

问题2:数的运算律有哪些?类似的,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有运算律呢? 4、对于任意向量,,向量加法的交换律是:___ a +b =b +a ____ 结合律是:_(a +b )+c =a +(b +c )________ ____. 小结:在三角形法则中 “首尾相接”,是第二个向量的 始点 与第一个向量的 终点 重合. 拓展提升 一般地|+|≤ || + || 当与不共线时,|+||| + || 当与共线且同向时,|+|=|| + || 当与共线且反向时,|+|=||| —||| 【预习自测】 1.化简 2.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 (1)(2)(4) (1) (2) (3) (4) 3.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 AB a AC c BC b ,则为( ) A .0 B .3 C . D . 【答案】D 二、课堂互动探究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PB →+OP →+OB →;(2)AB →+MB →+BO →+OM → 解:(1)PB →+OP →+OB →=(OP →+P B →)+OB →=OB →+OB →=2OB → ; (2)AB →+M B →+BO →+OM →=(AB →+BO →)+(OM →+M B →)=AO →+OB →=AB →. 【巩固训练】 化简: (1)CD →+BC →+AB → ; (2)AB →+DF →+CD →+BC →+FA →; (3)AO →+OB →+OC →+CA →+BO →. 解:(1)原式=AB →+BC →+CD →=AD → ; (2)原式=AB →+BC →+CD →+DF →+FA → =0; (3)原式=(AO →+OC →)+CA →+(OB →+BO →)=AC →+CA → +0=0. 【例2】如图,O 为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化简下列向量: (1)OA →+OC →; (2)BC →+FE →;

人教A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册教学设计3:6.2.1向量的加法运算教案

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自主预习』 一、向量的加法 1.向量加法的定义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2.向量加法的运算法则 (1)三角形法则: 如图,已知向量a 和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则向量OB → 叫做a 与b 的 和,记作a +b ,即a +b =OA →+AB →=OB → . (2)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已知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a ,b ,作OA →=a ,OC → =b ,以OA ,OC 为邻边作▱OABC , 则以O 为起点的对角线上的向量OB → =a +b ,这个法则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1)交换律:a +b =b +a . (2)结合律:(a +b )+c =a +(b +c ). (3)a +0=0+a =a . (4)a +(-a )=(-a )+a =0. 『初试身手』 1.思考辨析 (1)两个向量相加就是两个向量的模相加.( ) (2)两个向量相加,结果有可能是个数量.( ) (3)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适合任何两个向量相加.( )

『『解 析』』 (1)错误,向量相加与向量长度、方向都有关;(2)错误,向量相加,结果仍是一个向量;(3)错误,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适合有相同起点的向量相加. 『『答 案』』 (1)× (2)× (3)× 2.(AB →+MB →)+(BO →+BC →)+OM → 等于________. AC → 『(AB →+MB →)+(BO →+BC →)+OM →=AB →+BO →+OM →+MB →+BC →=AC → .』 3.AB →+BC →+CA → =________. 0 『AB →+BC →+CA →=AC →+CA → =0.』 『合作探究』 类型一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例1』 如图,已知向量a ,b ,c ,求作和向量a +b +c . 思路点拨:根据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 『解』 法一:可先作a +c ,再作(a +c )+b ,即为a +b +c (用到向量加法运算律). 如图①,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接着作向量AB → =c , 则得向量OB →=a +c ,然后作向量BC →=b ,则向量OC → =a +b +c 为所求. 法二:三个向量不共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作.如图②, (1)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 =b ; (2)作平行四边形AOBC ,则OC → =a +b ; (3)再作向量OD →=c ;(4)作▱CODE ,则OE →=OC →+c =a +b +c .则OE → 即为所求. 『规律方法』

2019-2020年高一数学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A 必修4

2019-2020年高一数学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新课标人教版A 必修4 教材分析:本课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二章2.2.1,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既是代数的对象,又是几何的对象。向量作为代数对象,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作为几何对象,向量有方向,可以刻画直线,平面,切线等几何对象;向量有长度,可以解决有关几何对象得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度量问题。向量由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确定,大小反映了向量数的特征,因此,向量是集数,形于一身的数学概念,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体现。同时也是重要的物理模型,平面力场,平面位移以及二者混合产生的做功问题,都可以用向量空间来刻画和描述。向量不仅沟通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而且体现了近现代数学的思想,它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通过2.1的学习,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理解了什么是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目标 ⑴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 ⑵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⑶理解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二、教学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与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培养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能力。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理解和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教学难点:向量的运算律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弹簧、橡皮筋、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数能进行运算,因为有了运算而使数的威力无穷。与数的运算类比,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作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个矢量,它的运算和实数的运算有什么区别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向量加法的定义: 【环节一引入】 【设计思路】: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不过对于力的合成和分解,同样是高一才开始接触,有必要安排实验让学生再次认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经过直观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很自然地认识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向量的加法定义做铺垫。说明,如果环境不允许做这样的实验,可以通过课件直观显示,结合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数据,让学生体会这一结果。 准备适当的器材,让学生分组实验讨论: 问题(1)用二个互相垂直的力F1=3,F2=4把橡皮条拉长一定的距离OE,再撤去F1,F2,用一个力F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沿着相同的方向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F的大小和方向 问题(2)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以上实验,探究F与F1,F2的关系(学生代表发言)结论:排除误差,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在取得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合力F的方向在以F1,F2的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且大小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 问题(3)飞机从点A经过点B到C,两次位移的结果与位移比较? 结论:的结果为,与从A点直接到C点的位移相同 结论:位移和力都可以看成向量,从物理的角度,力F和位移都得到相同的效果,我们把它们称为合力和合位移,从数学的角度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二个向量相加。那么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如何定义二个向量的加法呢? 【环节二向量加法定义的探究】 【设计思路】:对于此环节,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是直接给出定义,事实上,学生通过引入环节的活动

人教B版(2019)数学必修(第二册):6.1.2 向量的加法 教案

向量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新知初探 探究点1: 向量加法运算法则的应用 例1:(1)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F 为线段DE 延长线上一点,DE ∥BC ,AB ∥CF ,连接CD ,那么(在横线上只填上一个向量): ①AB →+DF →=________; ②AD →+FC →=________; ③AD →+BC →+FC →=________. (2)①如图甲所示,求作向量和a +b . ②如图乙所示,求作向量和a +b +c . 解:(1)如题图,由已知得四边形DFCB 为平行四边形,由向量加法的运算法则可知: ①AB →+DF →=AB →+BC →=AC →. ②AD →+FC →=AD →+DB →=AB →. ③AD →+BC →+FC →=AD →+DF →+FC →=AC →. 故填①AC →,②AB →,③AC →. (2)①首先作向量OA →=a ,然后作向量AB →=b ,则向量OB →=a +b .如图所示.

②法一(三角形法则):如图所示,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再作向量AB → =b ,则得向量OB →=a +b ,然后作向量BC →=c ,则向量OC →=(a +b )+c =a +b +c 即为所求. 法二(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所示,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OB →=b , OC →=c ,以OA ,OB 为邻边作▱OADB ,连接OD ,则OD →=OA →+OB →=a +b .再以OD ,OC 为邻边作▱ODEC ,连接OE ,则OE →=OD →+OC →=a +b +c 即为所求. 互动探究: 1.[变问法]在例1(1)条件下,求CB →+CF →. 解:因为BC ∥DF ,BD ∥CF ,所以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B →+CF →=CD →. 2.[变问法]在例1(1)图形中求作向量DA →+DF →+CF →. 解:过A 作AG ∥DF ,且AG =DF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 则DA →+DF →=DG →.作GH →=CF →,连接DH →, 则DH →=DA →+DF →+CF →,如图所示. 规律方法: (1)三角形法则可以推广到n 个向量求和,作图时要求“首尾相连”,即n 个首尾相连的向量的和对应的向量是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n 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2)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不共线的向量求和,作图时要求两个向量的起点重合. (3)求作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向量的和时,用三角形法则更简单. 探究点2: 向量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例2:(1)设a =(AB →+CD →)+(BC →+DA →) ,b 是一个非零向量,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_______.(将正确结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a ∥b ;②a +b =a ;③a +b =b ;④|a +b |<|a |+|b |.

数学:《向量的加法》教案(新人教版)

一、向量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向量的加法定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掌握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向量加法法则的探究和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类比、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向量加法的两个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对向量加法定义的理解。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抓住实例,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不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向量加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层层深

入的例题与习题的配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灵活掌握知识,使学生从“懂”到“会”到“悟”,提高思维品质,力求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体现形、动、思于一体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一种工具。纵观整个中学数学教材,向量是一个知识的交汇点,它在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以及复数等章节中都有着重要应用。向量的加法是学习向量其他运算的基础,它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学生在高一物理中已学过矢量的合成,这为学生学习向量知识提供了实际背景。 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已发展到辩证思维的形成阶段,从能力上讲,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来认识新知识。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形成各自对向量加法概念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抓住实质,抛开个性的东西,抽取共性的内容,在相互交流、启发、补充、争论中,自己抽象概括出定义,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对概念形成和概念深化中的问题的分析、反思、深化,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在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向量的加法的定义。 例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例1主要是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例2与例3分别用向量的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和平面几何问题,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院掖顺应用中得到深化。 数学教学不只是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而应是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怎么样知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问题,并加强合作交流。

向量加法教案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高中数学教材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第二节第一课。向量的加法是我们在学习完向量的基本概念后首先要掌握的一种运算,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够加深对向量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也能为以后学习向量减法,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向量的数量积计算等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由于之前物理里面也学习过位移、力等矢量的计算,因此学生对向量的加法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向量的加法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与物理中学习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对于新课学习很有帮助。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一个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讲授时应一次到位。不仅要讲述清楚、表述规范,还有通过问题的解决加以强调,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能熟练运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并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取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现实生活中除了数量之外的一些量,类比物理中位移和力的求法,学生自主探索出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求和的做法,总结方法,感受到学好数学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向量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通过数学和物理的合作,感悟出一种合作精神,迁移到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出团结协作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型与教法 本节是新授课,安排的是大约10分钟的课时。本节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不断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以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过渡;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类比,发现差异。并在新课讲解中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教师提问、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在本课教学中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四、教具 尺规

课时1向量的加法运算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2022学年)

2.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有哪两个? 【平面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例1:如图,已知向量a ,b ,c ,求作和向量a +b +c . 解:法一:可先作a +c ,再作(a +c )+b ,即a +b +c .如图,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接着作向量AB → =c , 则得向量OB →=a +c ,然后作向量BC → =b , 则向量OC → =a +b +c 为所求.

法二:三个向量不共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作.如图,(1)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 =b ; (2)作平行四边形AOBC ,则OC → =a +b ; (3)再作向量OD → =c ; (4)作平行四边形CODE , 则OE →=OC →+c =a +b +c .OE → 即为所求. 规律方法: (1)应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基本步骤 ①平移向量使之“首尾相接”,即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与第二个向量的起点重合; ②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并以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即为两个向量的和. (2)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和的基本步骤 ①平移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使之共起点; ②以这两个已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③平行四边形中,与两向量共起点的对角线表示的向量为两个向量的和. 【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

【向量加法的实际应用】 例3: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43千米/小时,他在水流速度为4千米/小时的河中游泳.若他垂直游向河对岸,则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解:如图,设此人游泳的速度为OB →,水流的速度为OA →,以OA →,OB → 为邻边 作▱OACB ,则此人的实际速度为OA →+OB →=OC → . 由勾股定理知|OC → |=8,且在Rt △ACO 中,∠COA =60°,故此人沿与河岸成60°的夹角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8千米/小时. 规律方法: 应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和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步骤 (1)表示:用向量表示有关量,将所要解答的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运算:应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将相关向量进行运算,解答向量问题. (3)还原:根据向量的运算结果,结合向量共线、相等等概念回答原问题.

高中数学_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高中数学教材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第二节第一课。向量的加法是我们在学习完向量的基本概念后首先要掌握的一种运算,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够加深对向量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也能为以后学习向量减法,数乘向量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等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由于之前物理里面也学习过位移的加法,力、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因此学生对向量的加法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向量的加法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与物理中学习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对于新课学习很有帮助。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一个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讲授时应一次到位。不仅要讲述清楚、表述规范,还有通过问题的解决加以强调,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以加深理解。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其结论不应简单的给出,而应该让学生按照加法法则作图检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能熟练运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作出两个或多个向量的和。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由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向量加法问题的提出的过程,能感受到数学问题来自于客观现实,感受到学好数学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用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求和的作图过程,不仅深刻理解了物理中的力、速度的合成分解的作图方法,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还感受到了数学和物理的合作,从而感悟出一种合作精神,迁移到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便能体会出团结协作尤为重要。 三.学情分析与教法设计: (一)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对向量的方向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物理中的学习过一些矢量的合成和正交分解(如力的正交分解)概念,这为学习向量的加法作了最好的铺垫。 2.能力方面 理解力上,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对向量加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直观上能体会向量的加法与数量的加法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能分辨出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在学习本课之前是学生难以表述清楚,如果学生能够将物理中学习过一些矢量的合成分解和这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完全能够做到实现物理中的矢量和数学中的向量之间的正迁移。 (二)教法设计 本节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不断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以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过渡;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类比,发现差异。并在新课讲解中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教师提问、动画演示与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在本课教学中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说明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向量的加法》 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篇: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说明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说明 《向量的加法》是人教版高一下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向量的加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的一种工具,其工具作用主要体现在向量的运算方面.向量的加法运算是向量运算的基础,它在学生已学物理知识后,以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物理模型为背景抽象出的一种数学运算.向量的加法不同于数的加法,运算中包含大小与方向两个方面,向量加法的法则––––画图求和法,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向量加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突破.是学习向量的减法、数乘以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等内容的知识基础,为进一步理解其他的数学运算(如函数、映射、变换、矩阵的运算等等)创造了条件,因此我认为,向量的加法在这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是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向量的加法定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掌握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养成敢高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向量加法法则的探究和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类比、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教学设计

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教学设计(人教A版)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可看作向量的加法.借助于物理中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来理解向量的加法,让学生顺理成章接受向量的加法定义.结合图形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联系数的运算规律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1、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 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向量加法概念; 2.逻辑推理:利用向量加法证明几何问题; 3.直观想象:向量加法运算; 4.数学建模: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形结合,运用向量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难点: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 课前准备: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数有加减乘除运算,那么向量有没有加减乘除运算,如果有,该怎么运算呢?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7-10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向量加法是如何定义的? 2.运用什么法则进行向量加法运算? 3.向量加法满足哪些运算律? 4.和向量和已知向量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2、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1)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首尾连”) 如图,已知向量a 、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AB =a ,BC =b,则向量AC 叫做a 与b的和,记作a +b,即 a +b=+=, 规定: a + 0= 0 + a (2)平行四边形法则 A B C a +b a +b a a b b a b b a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