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结果:本组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变均位于颈、胸段脊髓,最大径平均为1.4cm,未见囊性变,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和上肢的感觉和功能异常,无红细胞增多症;镜下均可见到毛细血管网和间质细胞,间质细胞NSE染色阳性,血管内皮CD34染色阳性,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GFAP 和EMA染色均阴性。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颈、胸段脊髓,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具有血管母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脊髓;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inal hemangioblast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11 spinal hemangioblastoma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lesions of the 11 cases located in cervical and thoracic cord with an average maximum diameter of 1.4 cm. No cystic change was shown in any case and the main symptoms were feeling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y of the neck, upper back and extremity. No polycythemia was detected. The capillary networks and stromal cells were observed in all cases. The stromal cells

were detected as positive for NS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or CD34. Both the stromal cell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were shown as negative for GFAP and EMA. Conclusions: With typic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s of hemangioblastoma, the spinal hemangioblastoma mostly occurs in the cervical and thoracic cord, and thi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KEY WORDS]Vessel; Hemangioblastoma; Spinal cord; 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血管母细胞瘤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好发于小脑,发生于脊髓的比较少见[1,2],本文收集了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华西医院病理科2009年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例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1岁。10例为首次手术治疗,病程10d~20年;1例8年前已确诊,曾3次手术治疗,此次为第4次手术。首次手术病例6例病灶位于颈段脊髓,4例病灶位于胸段脊髓;多次手术病例颈段和胸段脊髓共有3处病灶。10例患者出现颈肩部或肩背部的疼痛,1例出现吞咽困难,9例出现肢体的麻木和/或乏力(其中6例位于颈段脊髓病例以上肢病变为主),2例出现站立不稳,1例足不能背屈。

1.2 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二步法,抗体NSE、CD34、GFAP和EMA均购自Dako公司。免疫组化结果判定:NSE、CD34、GFAP、EMA均以胞质内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和上肢的感觉和功能异常,患者均无红细胞增多症。

2.2 病理特征

2.2.1 肉眼所见

13处肿块最大径为0.3~2.5cm,最大径平均为1.4cm;病灶多呈结节状,界限清楚,切面灰白、灰红、灰黄至暗红,质中或质软,实性、未见囊性变;2处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送检为碎组织。

2.2.2 镜下所见

11例肿瘤组织中均可见到毛细血管网和间质细胞(图1);间质细胞在血管网之间呈巢状和片状排列,间质细胞体积较大,边界欠清,胞浆淡染,部分间质细胞因富含脂质而呈泡沫状,核形态多样,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未见坏死和核分裂,但易见单核和多核的大核、怪核细胞;肿瘤中血管丰富,以毛细血管为主,部分毛细血管内皮肿胀,毛细血管腔常扩张,可见散在较粗血管、透明变性的血管。

2.2.3 免疫表型

4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4例间质细胞均呈NSE染色阳性(图2),血管内皮CD34染色亦均呈阳性,但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GFAP和EMA染色均呈阴性。

3 讨论

血管母细胞瘤是属于WHOⅠ级肿瘤。本组病例病程最长者已有20年,多次手术病例乃是初次手术病灶不能完全切除所致、并已生存8年。血管母细胞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小脑,其次为脑干和脊髓,本组病例病灶均位于颈、胸段脊髓,可见颈、胸段脊髓是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最好发部位,与文献报道一致[3,4]。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和上肢的感觉和功能异常,站立不稳,足不能背屈者病变均位于胸段脊髓,由此可见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与病变所在部位有密切联系,慢性发病并进行性加重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血管母细胞瘤易发生囊性变,但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囊性变,病灶最大径平均只有1.4cm,小于文献报道的血管母细胞瘤最大径的平均值[1],可能是因为椎管限制了肿瘤的生长且患者易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所以肿瘤易在体积较小、尚未发生囊性变的阶段被切除。血管母细胞瘤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造成部分患者出现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5],但本组病例无一例红细胞增多症,亦可能是与本组病例瘤体较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多有关。

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网构成,两种成分的比例变化很大,在本组病例中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网均易见,形态

均较典型。WHO根据间质细胞的丰富程度分为细胞型和网状型,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提示与肿瘤预后的关系[5],因此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并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型。间质细胞脂质丰富的肿瘤中易见大核和怪核细胞,这可能是间质细胞变性所致。该形态特点易导致在诊断中对病变性质的误判。

血管母细胞瘤的实质成分为间质细胞,间质细胞的来源至今不明。该肿瘤曾被猜测是血管源性,但间质细胞不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 和CD31;间质细胞一般不表达 GFAP,并且在中枢神经系统外的血管母细胞瘤GFAP均阴性[6],推翻了神经胶质来源的假说。但文献报道间质细胞S100、NSE以及各种神经肽标记阳性,说明间质细胞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能力[7],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血管母细胞瘤是神经内分泌来源的肿瘤。本组4例间质细胞NSE染色均阳性、CD34和GFAP染色均阴性,免疫表型与血管母细胞瘤吻合。血管母细胞瘤间质细胞NSE染色阳性,血管内皮CD34染色阳性,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GFAP和EMA染色均阴性的免疫表型有助于与胶质瘤(GFAP染色阳性),血管瘤型脑膜瘤(EMA染色阳性),血管肿瘤(CD34染色阳性),血管周细胞肿瘤(NSE染色阴性)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EMA 染色阳性)的鉴别。

【参考文献】

1 胡颖川,庞宗国,王庆茹,等.68例血管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1(3):380382.

2 邬祖良,史继新,杭春华,等.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学

特点[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8):614616.

3 Dwarakanath S, Sharma BS, Mahapatra AK, et al. Intraspinal hemangioblastoma: Analysis of 22 cases[J]. J Clin Neurosci,2008,15(12):13661369.

4 李瑞春, 惠旭辉, 刘翼, 等. 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26(12):11891191.

5 Kleihues P, Cavenee WK.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the Nevous System[M]. Lyon: IARC Press, 2000.223 226.

6 Rosai J. Rosai and Ach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 [M].9th ed. Mosby: Elsevier Inc, 2004.25872589.

7 Becker I, Paulus W, Roggendorf W, et al. Histogenesis of strolmal cells in cerebellar hemangioblastomas[J]. Am J Pathol,1989,134(2):271275.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结果:本组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变均位于颈、胸段脊髓,最大径平均为1.4cm,未见囊性变,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和上肢的感觉和功能异常,无红细胞增多症;镜下均可见到毛细血管网和间质细胞,间质细胞NSE染色阳性,血管内皮CD34染色阳性,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GFAP 和EMA染色均阴性。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颈、胸段脊髓,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具有血管母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脊髓;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inal hemangioblast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11 spinal hemangioblastoma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lesions of the 11 cases located in cervical and thoracic cord with an average maximum diameter of 1.4 cm. No cystic change was shown in any case and the main symptoms were feeling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y of the neck, upper back and extremity. No polycythemia was detected. The capillary networks and stromal cells were observed in all cases. The stromal cells

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 3.1临床特点 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或成血管细胞瘤, 是真性血管性肿瘤,是由于中胚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形成原始血管过程中发生障碍,残存的胚胎间质细胞形成肿瘤。本病最常见于后颅窝,小脑半球最多见,约占83%,脊髓和脑干次之,发生于幕上者少见。发病年龄多为成年人,男多于女。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当肿瘤同时发生于颅内和视网膜时称为VHL综合征,常有家族史,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伴有多脏器肿瘤如肾细胞癌、胰腺囊肿或肿瘤等。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最好发于小脑,约占76%,也可见于脑干和大脑。 肿瘤系由高度丰富的幼稚细胞的血管及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和其间的网状细胞构成,主要为毛细血管,间有海绵状血管,内充有红细胞,部分为大的血管和血窦。肿瘤细胞为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胞浆丰富,含脂质空泡。肉眼观察肿瘤呈囊性或囊实性,囊内含有黄色或黄褐色的液体,囊壁由纤维性胶质细胞构成,也有实质性者。肿瘤紫红色,边界清楚,质韧,直径大小不一,切面呈暗紫色,肿瘤同脑组织关系密切,邻近脑膜可有血管扩张。 组织学和影像学上,血管母细胞瘤可以分为单纯囊型(5%)、囊结节型(60%)、实质型(26%)和囊实型(9%)。囊结节型病灶以大囊小结节为特征。肿瘤小于1cm时常为实质型或实质型伴囊变。 3.2 MRI表现特点 根据肿瘤的形态特点,血管母细胞瘤可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和实质型三种类型。 大囊小结节型为血管母细胞瘤最常见典型表现。MRI表现特点是囊性病灶伴壁结节强化。囊腔张力高,边缘光整,壁结节较小, 常附于一侧囊壁,且多为近脑表面侧。有囊越大,壁结节越小的倾向。壁结节内及瘤周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平扫囊腔囊液T1WI呈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壁结节信号与脑实质信号相似或稍低,高于囊液信号。T2WI囊液呈均匀高信号,壁结节信号低于囊液,可被囊液的高信号影掩盖。囊液在T1、T2加权像中均始终高于脑脊液信号,其原因是: 囊内液体所含的较多蛋白成分可缩短T1驰豫时间,从而引起T1WI 信号高于脑脊液;脑脊液的不断运动导致自旋去相位,与不运动的囊内液体相比引起信号丢失,造成信号减低。FLAIR序列囊液呈高信号,但壁结节的信号高于囊液。瘤周一般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肿瘤较大时占位效应明显,脑干受压移位,四脑室往往受压闭塞。增强后扫描,囊液及囊壁未见强化,壁结节显著强化,有的呈均匀明显强化,有的呈环形强化。实性比较少见,只有结节而无囊腔,是血管母细胞瘤的非典型表现。 单纯囊型少见。MRI平扫未见壁结节,增强扫描部分囊壁可有轻度强化,瘤周有时可见异常强化结节。这种强化结节在病理上与壁结节相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实质型MRI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 血供丰富。T1WI呈稍低信号, 瘤内与瘤周可见弯曲的血管流空低信号影,FLAIR及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显著不均质强化。 3.3 鉴别诊断 1、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囊性星形细胞瘤、单纯囊肿、囊性转移瘤、脑脓肿、胆脂瘤等鉴别。 囊性胶质瘤壁结节内及周围无血管流空信号影,周边可有水肿,增强时壁结节强化程度不及血管母细胞瘤明显,囊壁可出现强化,多发于儿童。 血管母细胞瘤与囊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要点 (1)囊性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或附壁结节通常较大,血管母细胞瘤附壁结节较小。 (2)囊性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或附壁结节内血供不丰富增强扫描时强化远不如血管母细胞瘤显著。 (3)囊性星形细胞瘤囊内液体的密度和T1WI时的信号强度常较血管母细胞瘤囊性部分高。 (4)年龄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囊性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血管母细胞瘤常见于成人。 (5)囊性星形细胞瘤钙化较血管母细胞瘤多见。 (6)确定诊断需血管造影检查,囊性星形细胞瘤附壁结节通常无异常血管显示,血管母细胞瘤附壁结节为大量异常血管团构成。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诊断及其病理表现(附12例分析报告)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诊断及其病理表现(附12例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09-09-28T09:12:10.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李建平胡俊松 (江西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九江 3 [导读] 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征象 【中图分类号】R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044-02 【摘要】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征象。方法对已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2例患者中位于左侧小脑半球的2例,右侧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3例,左侧桥小脑角2例,右侧桥小脑角1例,多发病灶1例,位于双侧小脑半球。影像上呈大囊小结节型6例,实质型4例,单纯囊性型2例。结论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诊断上,可将其形态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实质型、单纯囊性型,MRI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血管母细胞瘤又名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多发生于幕下小脑半球,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3月-2008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探讨其MRI征象,总结经验以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05-2008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患者,男性 7例,女性5例,年龄6-63岁,平均年龄27岁。临床表现:均有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并伴恶心呕吐,以枕部疼痛为主,部分有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病史2周-1年多不等. 1.2 方法 12例均做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机使用GE公司1.5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轴位SET1WI、T2WI及水抑制成像序列;失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扫描参数T1WI TR:400ms,TE:14ms;T2WI TR:5000ms,TE:128ms;水抑制像TR:9000ms,TE:110ms,层厚:8mm;矩阵:198×256;FOV:184×210nm。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注射剂量为0.1mmol/kg,注入对比剂后行SE序列3个断面T1WI扫描。 2 结果 2.1 肿瘤的影像学表现①肿瘤部位、大小:右侧小脑3例,左侧小脑2例,蚓部3例,右侧桥小脑角1例,左侧桥小脑角2例,多发1例,位于两侧小脑半球;肿瘤(以肿块的最大经线计)最大者6cm,最小者2.0cm。②肿瘤的形态及表现:大囊小结节型6例,实质型4例,形状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单纯囊型2 例,多呈类圆形。大囊小结节型:多表现为囊性,内有壁结节,囊腔张力较高,边缘较光滑,境界清楚,T1WI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WI为均质性高信号,壁结节约0.4-1.5cm不等,多附着于囊腔贴近脑膜的一面,T1WI稍高于脑脊液(附图),5例结节内可见流空的血管影,增强均示结节呈高度强化,部分较大结节内可见细条状分隔,囊液无强化。实质型:平扫T1WI 信号高于脑脊液液,T2WI呈低于脑脊液而高于脑实质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4例)或不均匀强化(2例),增强后密度迅速升高,但又很快降低。单纯囊性型:与一般的囊肿影像学上较相似,由于囊液含有蛋白质和出血,水抑制相为稍高信号。部分肿瘤周边可见轻度的脑水肿,以实质型最多见,轻度占位效应。③并发症:12例中10例伴有四脑室受压、移位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脑积水,本组病例中实质型肿瘤周围脑水肿较严重,但也可以呈轻至中度,其中有6例造成重度脑积水,与其位置及肿瘤的大小有关。 2.2 病理大体病理:瘤体鲜红,血运丰富,可见怒张的引流静脉,囊液呈黄绿色或淡黄色胶冻样液体,瘤结节质硬,切面鲜红,富含小血管,单个或多发,均位于靠近脑表面的一侧囊壁处找到结节。手术病理证实明显强化部分为肿瘤组织,大囊小结节型强化后囊壁轻度强化者为3个。 3 讨论 3.1 影像表现血管母细胞瘤影像上;可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以及实质型[1],其中以大囊小结节型最常见,本组12例肿瘤(50%)以此为主要表现。大的病变常引起四脑室受压变小,本组有10例伴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但未见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MRI图像上:实质型肿瘤或囊内的结节多呈均匀的等T1等T2信号,但边缘多不清晰。囊性部分或囊性型肿瘤则多为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周边常可见长T1长T2的水肿。实质型肿瘤、囊腔内的结节及肿瘤的周边尚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后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则少见强化。肿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占位征象。实质型肿瘤增强后多均匀强化,有报道[2]认为:实质型肿瘤MRI表现不典型,瘤内或瘤周多可见血管流空低信号影,本组有11例在肿瘤周边或实质性肿瘤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平扫T1WI或T2WI瘤内及瘤周见异常扩张血管流空信号为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特征性表现之一。 3.2病理血管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特殊的良性肿瘤,比较少见,为颅内血管丰富的肿瘤,又称血管网状细胞瘤。大体病理:本组病例中大囊小结节型占多数,囊腔形成原因可能与肿瘤组织退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渡表达作用于血管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漏所致,结节大小多在0.4-1.5cm之间,与文献报道相符,且结节均位于囊腔内靠近大脑表面一侧,电子显微镜下在肿瘤和大脑外界交界处可见大量的毛细胞样星形细胞增生,并可见Rosenthal纤维,此为壁结节的主要成分,亦为肿瘤的实性部分。光镜观察,肿瘤组织有两种成分构成;一是丰富的血管,为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二是毛细血管网之间可见大量的间质细胞,在血管网之间呈巢状或片状排列。根据组织中毛细血管和间质细胞的比例不同,将其分为分为3型,经典型(两种成分大致比例相同)、网状型(以毛细血管为主)、细胞型(以间质细胞为主)。我们认为此三种类型分别与影像学分类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性型及实质型相对应,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3.3 鉴别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已有较多相关文献报道,对于部位及征象不典型者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1)大囊小结节型血管母细胞瘤应与单发转移瘤及囊性星型细胞瘤相鉴别,转移瘤多有原发部位的病史,且周围水肿较明显;而囊性星型细胞瘤的附壁结节强化程度不如血管母细胞瘤的明显,在T1WI上往往高于脑脊液信号,结节的体积较血管母细胞瘤的大。(2)单纯囊型血管母细胞瘤与单纯囊肿较难鉴别,应做增强扫描以增加的瘤结节的显现,并做多个平面的扫描。(3)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应与胶质瘤、脓肿、及脑膜瘤相鉴别,除依靠病史和临床资料外,冠状位有助于显示小脑天幕,再加以增强扫描,则有助于鉴别血管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后者往往以宽基地附着于小脑天幕,脑膜增强明显,凡小脑的实质性占位病变,增强时明显均匀强化而周边水肿不明显时要考虑此病。 总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在分析其形态及内部特点的基础上,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虽然一些征象十分典型,但无绝对的特异性,掌握好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征象,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给病人创造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