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实录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实录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实录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实录

【设计意图和依据】: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

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

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

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

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归纳课本的相关例子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意动用法的特点和规

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会结合语境辨析意动用法,提高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实词的意动用法。

学习难点:

结合语境辨析实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练习,开展讨论。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13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兼词等。

(二)高考题型

第一种类型:选择题

第二种类型:翻译题

(2009年高考广东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二、授课过程

师:意动用法(解说),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看看其特点:

1、吾从而师.之(把他当作老师)

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

师生归纳:意动用法就是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形/名+宾】=【以】+宾+【为】+动

翻译形式:“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师: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请解释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

的字:

例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渔人甚异.之

生:第一个“异”:形容词,奇异、特别;第二个“异”:形容词的意动,认为……奇怪

2、课本淘金

师:指出下面加点的词的意义,找找它们的特点。

(1)且庸人尚羞.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生:羞:感到羞耻。美:认为……美丽

特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所具有的性质与状态3、练习,

师: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予怪.而问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贵货而易.土。

④患.志之不立。

生:怪:认为……怪

异:认为……奇怪

易:认为……容易

患:以……为忧患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师: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

1、解释句中的“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第一个:名词,老师;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第三个: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2、课本淘金:

师: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意义,找找它们的特点。

(1)吾从而师.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

生:师,把……当作老师;宾客,把……当成宾客

特点: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

3、练习:

师: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鱼肉

..百姓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父利.其然也。

⑤粪土

..当年万户侯

⑥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孟尝君客.我。

生:鱼肉:以……为鱼肉;师:以……为老师;鉴:以……为鉴;利:以···为利

粪土:以……粪土;鱼肉:把……当作鱼肉了;侣:把……当成伴侣,友:把……看作朋友;客:把……当作客人

三、总结规律

师:请归纳意动用法的规律

1、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形容词)

2、把+宾语+当作……(名词)

四、我来试试:

师:翻译句子。

1、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生::(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2.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生:假如我死了,他们都把他当作鱼肉任意宰割了。

师: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意动用法?

A.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促织》

C.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生:B

师:(五)看生活中的例子:

不耻下问厚此薄彼

重理轻文口是心非

游戏人生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鱼肉百姓

六、总结:

师:关键点:意动侧重于主观心理,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

七、布置作业

1、(2012年高考题)翻译句子。

(3)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译:滕公认为他的言论出众不凡,认为他的相貌豪壮,释放了他而没有斩首。)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

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

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

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

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

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

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

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虏方苦疲甚 B. 颇失部伍

C. 耻学于师

D. 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首尾相接,可烧而

走也

(答案:1、 B 2、A)

板书设计:意动用用法:

1、形容词认为、感到……

2、名词把……当作

小学语文课程纲要分享课教学设计示例(六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程纲要分享课教学设计 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田园 【学习内容】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分享《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方法引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得到几个方面的评价。 2.学生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3.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学习准备】 1. 教师编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2.《学习单》人手一份 3.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习活动方案】 一、复习旧知,方法引路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要进入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回想一下,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学习了10册语文书,还记得书中的课文是怎样编排的吗? 生:分单元编排的,一个单元一个主题。 师:不错,记得很清楚。那么,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一个主题单元的? 生1:先阅读单元导语了解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什么。 生2:从单元导语中还可以知道学习的目标,学习重点是什么。 生3:我们还会在每一单元最后的交流平台中交流学习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师:看来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了。 二、任务驱动探究专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六年级上册的目录,有哪些课文,整册书又分为了几个主题?(课件出示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目录) 生:目录显示有八组课文,也就是八个专题。

师:这本书中每个专题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呢?(课件出示学习单)这些问题的答案,要请同学们自己去寻找。在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们要更多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各学习小组对照《学习单》针对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后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汇报展示成果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借助实物投影展示本组填写的表格。 讨论结果如下: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上课讲义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裴多菲及其创作。 2、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及本诗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能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语言,领会对比、反复、倒装、发愿体的表达效果。 3、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其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感受诗人对爱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领会诗歌的情境美,感悟诗中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任务驱动、点拨法 教具用具:多媒体课件、评分表、微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提起裴多菲大家也许感到陌生,但是这首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爱情与自由》你一定听说过,请跟着老师一齐诵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2分钟)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5分钟)

1、你们对裴多菲了解多少呢?各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谈。 2、老师简要介绍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与俄国军队作战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一生写过大量爱情诗,尤其是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之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他的代表作有《民族之歌》、《我的歌》、《爱情与自由》、《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PPT1展示) 3、题解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舒婷追求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爱的宣言——《致橡树》,今天要学习裴多菲炽热的爱的表白《我愿意是急流》,(板书题目与作者)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而富有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诗,如《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等,这些情真意切的诗篇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三、分析诗作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描写爱情的诗篇也多是美妙而浪漫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去感受那份纯真、炽烈的爱的表白。 (一)、分析意象,品味情感(18分钟) 1、名家范读,整体感受,想象画面之美(PPT2) 明确:听视频中朗诵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同时画出诗歌中的停顿、重音。 2、自由读(PPT3)

《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设计 关于《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 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交流,利于课文学习,对名画有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交流,感知文章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xx之 约》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认识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5、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 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学习时给 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教学目标 1、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感悟诗中的意象群,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请学生回答。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 二、简介裴多菲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他的一生是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1848年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和歌手。

他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一生写过大量爱情诗,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之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他的《自由?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广为流传。 裴多菲的诗用民歌的形式描写当代人民的斗争。他曾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在1848年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裴多菲于1849年1月参加了贝姆将军的部队,作为贝姆将军的少校副官同俄奥联军英勇奋战,同年7月31日在瑟什堡战役中失踪。多数学者认为他牺牲在瑟什堡大血战中,尸体埋葬在1050名英烈的大坟冢中。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 三、创作背景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其中包括《我愿意是急流》,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教学实录

《雨点儿》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剑桥小学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云妈妈有许多小宝宝,他们特别爱唱歌,你听,他们唱起来了,(播放《小雨沙沙》)他们是谁呀? 生:小雨 师:这些雨点儿宝宝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同学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好,雨点儿 生:欢迎你,小雨点儿 师:好多雨点儿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引出课题,板书) 师:雨点儿可爱极了,所以我们加上个“儿”字,读起来既亲切又可爱,这叫儿化音,请大家跟我读。 生:雨点儿 生:雨点儿 (全班慢慢的齐读雨点) 师:看到课文题目你又什么想问的吗? 生:雨点儿从哪里来的? 生:雨有什么作用?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想解决你们的疑问就要先读书、读懂课文。同学们把书达到十二课,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争取读通顺,读流利。并标出自然段。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 师:自然段标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一共五个自然段 师:那你来读读第一个自然段吧,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读第一自然段,如果有错误其他同学纠正,老师给出评价)

师:一篇课文都读完了,这回正确的字音你记住了吧,下面就大声的准确的读一遍这篇课文。 师: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雨点儿文小雨点儿要到哪儿去。 生:知道小雨点儿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去。 师:同学们能真聪明,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 三、细读课文,品评感悟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2动画下雨图)你看见了什么? 师:这么多的雨点儿是从哪里来的呢?哪个同学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读课文。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请你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半空中飘落下来。 (课件)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半空中飘落下来。 师:屏幕上好多雨点儿,谁能数得清这是多少雨点儿?一起来数一数 生:1 2 3 4 5…………… 师:是多少雨点儿? 生:数不清 师:为什么数不清? 生:因为雨点儿太多了,没等数完就有落了下来。 师:雨点儿多的数不清,文中是什么“数不清”? 生:雨点儿 师:你平时还看见那些东西也数不清? 生:天上的星星多的数不清。 生:漫天飞舞的雪花多的数不清。 师:你能把“很多很多”“非常多”这种意思“读出来”吗?让我们大家都觉得数不清? (找两名同学来读) 师:雨点儿是飘落下来的,“飘落”是什么意思? 生:……….. 师:飘的右边是什么? 生:是风 师:对,所以飘和风有关。想一想,怎样是飘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27蒙娜丽莎之约▏人教课标版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及蒙娜丽莎的资料。2.学生读数课文,并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要求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不懂的地方标上“?” 。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CAI:卢浮宫图片及《维纳斯》《胜利女神》)卢浮宫是目前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其艺术藏品种类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有最重要的镇宫三宝,其中两件是雕塑作品,看,它们分别是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还有一宝是一幅油画,她就是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笔下的名画《蒙娜丽莎》。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共赴——(齐读课题)!(二) 认读词语,扫清障碍 1. (CAI:词语)要欣赏世界名画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词语。 2.齐读词语,认准字音,看清字形。 3?强调易错字的读音:悄(qi 8)然肖(xi 8)像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反馈交流。(提示: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用上一些关联词语:先写,, 然后写,, 最后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的简历及其创作过程。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诗表现手法,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2.准确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 一、导言 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下无尽动人诗篇。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爱情诗。(幻灯显示课题:我愿意是急流) 二、诗人小传及解题 (点击小标题:诗人小传及解题)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参加卫国战争1849

年7月英勇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头上,年仅26岁。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回主页) 三、整体感知 (点击小标题:整体感知) 1.学生依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点击背景音乐标志) 强调:情感处理恰当。 2.正音(点击出现) 窠:kē 讨论用何情感朗读。 学生答。 老师小结。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3.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及相关画面的欣赏,注意其情感处理。(点击配乐朗诵页面――注意朗诵时页面自动播放,莫点击) 4.老师提示学生朗读时,要声情并茂,应象示范朗读那样,语速缓慢,充满深情。 请生深情地将本诗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情感。(点击朗诵练习跟读页面) 5.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这首诗里面作者向爱人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怀? 学生思考回答。(幻灯显示:这是怎样的爱情?) 老师总结:纯洁高尚,坚贞不渝,牺牲自己,由衷奉献,无私无悔,崇高悲壮。 (幻灯显示:牺牲自己,由衷奉献)(回主页) 四、重难点突破过程: (点击小标题:重难点突破) 1.诗贵含蓄,除少数直接抒情,绝大多数都是非直陈式,多要通过比喻,通感,双关,隐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为情感的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像。本诗也非空泛地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 思考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述“我”和“爱人”?(点击显示:我爱人) 学生回答。 师小结(幻灯显示板书) 我爱人 急流、小河——小鱼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篇一:《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王克难写的《蒙娜丽莎之约》,我被它深深地吸引着,《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在没看到画像之前,我从“一条长龙”,“多次交 涉”“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移动得更慢了”等词语中看出了达芬奇画出的《蒙娜丽莎》之宝贵,看出来看《蒙娜丽莎》的人之多。 作者王克难连用了三个“终于”,写出了作者对《蒙娜丽莎》的期待。“我终于走到陈列室门口”,“终于看到了她”,“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读后感《《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作者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和作者都被这幅画吸引了。它是一幅恬静、淡雅的外国女性。他成为了永恒的美的象征,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虽然没有看到《蒙娜丽莎》,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落落大方、长发飘飘的美女。

我十分喜欢《蒙娜丽莎之约》这篇短文,他让我明白了达芬奇的天才想象和神奇的画笔。 篇二:《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2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2 读完《蒙娜丽莎之约》后,我对达路芬奇那精湛的画技不得不表示佩服。看,画中的蒙娜丽莎,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明亮的眼睛,富有真实感的嘴唇,颈项里的血液仿佛也在流动。当我们仔细地凝视着蒙娜丽莎时,常常会被那时隐时现的微笑所迷惑,许多人都无法读解她那神秘的微笑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文中的许多地方也表现了达路芬奇的高超画技,从她的神情上,从她的姿态上,从她的服饰上,从她的背景上。是的,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篇三:读后感 读“王雷英将语文”有感 车道峪小学郝婵媛 寒假假期,在家读了王雷英老师的书,在此说说几点体会。 王雷英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在她任职期间获奖颇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是在和名师学习,这本书记录着王雷英老师的成长记录和心得,我想说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文。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重难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准备:1.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3.出示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读了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题质疑)(二)初读文,感知大意。1.学生快速默读文,要求:读通文,想想文主要写了什么?2.反馈交流。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

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设计意图:通过默读交流,感知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三)再读文,感受名画魅力1.默读文,看看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文──7自然段。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4.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补充资料:“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学案》word教案

爱情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 一、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71 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 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 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 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诗风细腻而沉静, 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致橡树》写于1977 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8 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 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 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生字词汇 霹.雳.流岚.虹霓.雾霭.慰藉.炫.耀红硕. 籍.贯和蔼.藤.条稠.密做窠.戟. 4、语句理解 (1)如果说“红硕的花朵”表现了女性的热情美丽,那么“沉重的叹息”该如何理解呢?

吉春亚老师教学实录及精品课件 (上下)范文

吉春亚老师1——6年级教学实录和精品课件(分年级)吉老师课堂“扎实、灵动,充满语文味”。执教1——6年级多轮,熟悉各个教学版本教材,对人教版教材如数家珍。98年开始课堂就有影随弟子——来自浙江、江苏、广州、新疆、湖北、河南、河北等全国各地,最多的一个学期带有8位弟子,几乎每天都有一节开放课。我们征求了吉老师的同意,将其的教学创意开发成我公司的文化产品。具体着手根据课堂录音、视频和吉老师提供的简易PPT整理实录和美化时才知道这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吉老师也会抽空指导我们。吉老师的课有三类:一类是家常式公开课,一类是对外接待公开课;一类是大赛公开课,适合不同老师的需要。我们的课件制作也有不同层次(文字实录,ppt,动态场景,汉字书写笔顺,各类音乐和音效,有的增加了flsh 电影剪辑录音等) 按照年级,把已经整理好的实录和教学PPT课件目录如下,您可以联系我们的QQ号、和,希望有很多的课能满足您的教学需要。 一年级(上) 1.《小小竹排画中游》 2.《画》 3 《雨点儿》 4《四季》 5 《那座房子最漂亮》 6《阳光》 7. 《一去二三里》 8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9《自己去吧》 10.《静夜思》 11《小松鼠找花生》 12 <<爷爷和小树>> 13《借生日》 14. 《操场上》 15. 《雪地里的小画家》16. 《小小的船》 17《比一比》识字二 18. <<日月明>>(识字)19.《比尾巴》(识字课)20. 《小熊住山洞》21、《菜园里》22.《我多想去看看》23《影子》24《平平搭积木》25《雪孩子》26《识字2(商品)》 一年级(下) 1.《柳树醒了》2、《春雨的色彩》3.《村居》4.《看电视》5.《胖胖的小手》6.《棉鞋里的阳光》7.《月亮的心愿》8.《两只鸟蛋》9 《松鼠和松果》10、《美丽的小路》11.《失物招领》13《所见》 14.《小池>> 15.《荷叶圆圆》16《夏夜多美》17.《要下雨了》18.《四个太阳》19《乌鸦喝水》20.《司马光》21《称象》22《吃水不忘挖井人》23《画家乡》24.《棉花姑娘》25《小白兔和小灰兔》26.《识字8》27《识字一》28《识字2》29.《识字3》30《识字4》31《两只小狮子》32《小伙伴》33《识字5》34《识字5》34《识字6》 35《识字7》36《手捧空花盆的孩子》37《兰兰过桥》38《火车的故事》39《小蝌蚪找妈妈》40《地球爷爷的手》 二年级(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三篇】《蒙娜丽莎之约》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即让学生 感受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他们热爱艺术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这篇文章文笔洗练,是一篇介绍画作的经典之作。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着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 端庄的形象;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着蒙娜丽莎那淡雅而又神秘 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 受《蒙娜丽莎》的魅力。本课教学重点是对照插图,在蒙娜丽莎的面 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在文章中品味蒙娜丽莎那包含着复杂情感成为千古奇韵的神秘微笑。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实行表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直接 描写画像的段落,感受画作和文章语言的魅力,持续积累语言。 二、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 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实行观察的方法和 展开想象实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三、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实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理解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5、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13-12-01 教学目的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2、通过诵读、欣赏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将刚学过的舒婷的《致橡树》,诗中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我们还记不记得,《致橡树》中有一组意象,“清泉、险峰、日光、春雨”代表的什么样的爱情观?——是无私奉献的爱情观。 虽然舒婷对这种爱情观作出了否定,但有一位诗人却赞美了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 2、介绍作者与背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这位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 裴多菲于1823年1月1日生于屠户家庭,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少年时期的流浪生活使他有机会同劳苦人民接近,进一步熟悉了他们的悲惨生活。 裴多菲于184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采用民歌体写诗,在形式上加以发展,语言上加以

提炼,创作了不少名篇。他歌颂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渔夫和田野里劳动的男女青年,他运用的经过提炼的人民语言和民歌形式,为人民所喜爱。 诗人为自由而斗争,也为爱情而歌唱。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1848年初,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相继爆发革命。以裴多菲为首的佩斯激进青年于3月15日发动了起义。从此爆发了1848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次革命的目的是废黜封建制度,并把匈牙利从奥地利统治下解放出来。1848年秋天,奥地利侵略者向刚刚获得胜利的匈牙利发动军事进攻,革命遭到失败。裴多菲的这一时期的政治抒情诗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革命的爆发、发展、失败的全部过程。1849年1月,裴多菲参加了贝姆将军领导的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同年7月31日英勇地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鲁迅语),为祖国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裴多菲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3、朗诵诗歌,男生齐读前四句,其余女生齐读,教师从节拍节奏等方面予以指正。 4、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3)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4)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第一节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节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节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节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

浙江省优质课《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绍兴新昌城关中学赵晨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杭州之盛在于西子一湖,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季节出行? 生:冬季。 师:大多数人! 生:春季或者夏季。 师:在这样的季节可以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对于大多数人,会选择一天中什么时间去西湖呢? 生:早上。 师:我们的作者张岱在冬季去西湖。他究竟想要借助表达些什么呢?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会读了吗? 生:会。 师:把我们昨天预习的结果展示给我们的老师。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啊,朗朗书声是我们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会翻译了吗?“上下一白”的“白”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你怎么知道解释为“全”? 生:根据全文的意思。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了解文言词的解释呢?课下注释,根据课下注释的标注来了解个别词的解释。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解释的方法。“一身是胆”的“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由此可以推断,“上下一白”的“一”解释为“全”,这就是推断法。我们再来看个成语“面面俱到”,“俱”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你能精确翻译这个句子吗?“拥毳衣炉火”。看到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天气怎样的状况呢? 生:十分寒冷。 师:从哪个词中能恨明确地感受到“十分”呢? 生:拥。 生:表达出来了,毛皮大衣本来就说明了寒冷,又说道火炉,更能体现了。 生:我觉得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十分寒冷,那应该是紧紧裹着。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刚才这位男生用了一个词语“紧紧裹”,我们再来翻译下。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湖上影子,”人教版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翻译。 师:两个红字“道”、“叶”,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 生:简洁。 生:孤独。 师:影子这个词语确实能够体现出“孤独”,但影子是淡淡的。痕、点、芥、粒又写出了什么呢? 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两次来形容呢? 生:条。丝。抹。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用了什么量词,芥。芥是什么意思? 生:小。 师:既然我们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那我们就直接按照原文来理解。会读了,我们就走进下一个环节,文言要会理解,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浮在海边的只是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沉在海面之下。谁来跟我们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对雪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作者把雪当做了自己的象征,突出了自己对洁白的追求。 生:淡淡的孤独与寂寞。 师:你读不懂的有什么呢? 生: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痴”在哪里? 师:不懂的还有吗? 生: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提到了“舟子”? 生:在亭上的两个人,作者问的是姓名,可是那两人回答的确实“金陵人”。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痴”字很重要。这个“痴”表现在哪里? 生:在晚上八点左右还独自一个人撑着小船去湖心亭看雪。 师:还有吗? 生:天气很冷,他还是坚持去看雪。 师: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岱对于雪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行为在有一个人眼中可不是痴迷的意思啊,你知道是谁吗? 生:湖上的两个人。 师:他们是怎么认为的? 生:志同道合。 师:在谁的眼中不是痴迷的呢? 生:在船夫眼中。 师:船夫理解张岱吗? 生:不理解。 师:所以在舟子眼中,这是什么呢? 生:痴呆。 师:看起来舟子是不理解张岱的。“独”与后面的舟子的出现是不矛盾的。

“艺术的魅力”课堂实录(第2课时)

“艺术的魅力”课堂实录(第2课时) 师: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我们继续学习第八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生:艺术的魅力。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这五篇课文所写到的作品名称或涉及到的艺术形式? 生:在《蒙娜丽莎之约》中,我欣赏到了《蒙娜丽莎》这幅画。 师:继续,你能一气说完吗? 生:《伯牙绝弦》涉及到了古琴曲。 师:它的名字谁知道? 生:《高山流水》。 生:《月光曲》中的曲子是一首钢琴曲。 师:叫什么? 生:《月光曲》。 生:《我的舞台》里面,吴霜学习的是评剧。 生:《看戏》里面是京剧选段。 师:曲目叫什么名字? 生:《穆桂英挂帅》。 师:希望你下次说话的时候能流畅地把自己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好吗? 生:好。 师:我们在上节课中接触到了这些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形式。美妙的音乐让我们陶醉不已,杰出的画作让我们百看不厌,更有那戏曲中婀娜的身段、婉转的曲词让我们心醉神迷。这节课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你欣赏到了怎样的艺术魅力?请大家看老师出示的两段话,静静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 师:谁来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在这两段话里面,红色的词语都有相反的意思。比如:“舒畅温柔”和“略含哀伤”,还有“亲切”和“矜持”“辽远”和“切近”“柔和”和“铿锵”。 师:你的语感真的很棒,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关系。虽然不是完全相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这两段话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第一段描写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第二段描写的是梅兰芳唱戏。 师:这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艺术魅力?

蒙娜丽莎教案

一、导入课题 有这样一幅画,她经历了500年,依然是那么的恬静、淡雅、端庄,她那神秘的微笑一直吸引着人们探索的目光,她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她被收藏在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里,1963年,这幅画在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之后,远赴重洋,相约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了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她写了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蒙娜丽莎相约,共同感受蒙娜丽莎那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补充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浏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7课,为了能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这篇文章,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两点学习建议: 1、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这幅画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二)分享交流 1、分享是快乐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你找到的写这幅画的句子。读出句子,说出自己感受。 生1:那幅画不大 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 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说一说你从这幅画里读到了什么?(。。。。。。) 这里简单介绍了这幅画的尺寸。 生2:我找到的是: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2、有的同学还找到了这里(出示句子)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逼真——你从哪里读出逼真的?()带着你感觉再来读一读。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她既然是一幅画,那么就得用色彩涂抹,然而作者却说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好像真实的存在一样,这就是这幅画魅力的所在呀!再仔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