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姜同学

(青岛大学200 级纺织工程,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

本文对转杯纺的机理,分梳辊、假捻盘、阻捻器等器件的发展以及纺杯纺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的转杯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转杯纺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转杯纺;原理;转杯纺产品;现状;发展方向

加英文题目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principles of rotor spinning, development of spinning component such as opening roll, navel, etc.,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s of rotor spinning. It also points out main problems of rotor spin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utlooks the prospect and orientation of rotor spin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otor spinning, principle, products, research status, orientation

应加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格式:

作者简介:姜同学(1990.6----),男,本科在读,青岛大学2009级学生,学习纺织工程专业。

1.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

自由端纺纱技术在纺纱机理中不同于环锭纺纱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因其独特的纱线结构和用途,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转杯纺技术是新型自由端纺纱技术中最成熟、发展最快的一种。目前,转杯纺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设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并且仍在不断地进步,从而使转杯纺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均有了迅速提高,同时,也大大拓宽了转杯纺的应用领域。

从1965年捷克制造第一台转杯纺纱机起,国际先进纺纱设备制造商不断创新,提高纺纱性能,目前进一步向高速、高产、大卷装、全自动化方向发展。转杯纺纱机有抽气式和自排风式两种,1967~1995年欧美发达国家抽气式型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速度在7万~8万r/min,东欧、俄罗斯等国家自排风式转杯纺纱幻想曲的转杯转速在4.5万~7万r/min,纺纱号数达18.2tex。上世纪70~80年代捷克的BD系列,德国Autocoro系列,瑞士M1/1、R1系列,英国887系列,日本BS、HS系列等先进转杯纺纱机开始出口我国。

目前国外先进的转杯纺纱机大都采用抽气式。抽气式有利于高速,成纱质量优于自排风,转杯速度从3万r/min发展到15万r/min,但在9万r/min时,人工已不能接头,必须靠电子机械手接头才能完成。另外,像德国、瑞士、意大利生产的转杯纺纱机都是大量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变频调速技术,使转杯纺纱支数及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德国赐来福(Schlafhorst)公司研制的Autocoro系列(图1.1)以及瑞士立达(Rieter)公司研制的转杯纺纱机占据了世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其中Autocoro 系列纺纱机占全世界转杯纺纱能力的46%,其他自动转杯纺纱机仅占9%,普通转杯纺占45%。

随着全自动转杯纺织机功能的完善,开发纯棉中细号纱和混纺纱是发展方向,国外转杯纺纱企业大部分已生产纯棉中高档和混纺针织、机织纱,转杯纺纱具有紧密纱线结构并且条干均匀、表面光洁、外观疵点少等优点,织成织物后可生产高档次服装。

图1.1 Autocoro480型转杯纺纱机

目前在国际上整个纺纱规模中,转杯纺产品按长度来计,占到总纱量的25%,若按重量来计,转杯纱占到总纱量的40%左右。跨入21世纪后,我国转杯纺纱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2001~2007年期间平均年增转杯纺纱10万~20万头,现已达到190万头以上。我国转杯纺纱设备数量和转杯纱产量都已占据世界首位。

我国转杯纺纱走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设备技术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转杯纺纱设备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设备规模从无到现在的190万头。其中国产设备占了2/3以上,使用转杯纺纱工厂遍及29个省市的2000多家企业,成为我国纺纱工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转杯纺纱原理及发展

转杯纺纱属自由端纺纱:纱条的一端被握持(引纱罗拉),另一端随加捻器(以同方向、同转速)绕握持点回转而加捻。其核心部件包括转杯、喂给罗拉、分梳机构、假捻器和引纱机构等,它们组装在一个箱体内,称为纺纱器[5]。

转杯纺纱一般采用的工艺路线为:开清棉联合机→梳棉(双联梳棉机或普通梳棉机)→头道并条机→二道路并条机→自排风或抽气式转杯纺纱机[6]。用Autocoro312纺纱机采用的工艺流程路线为:FA002型往复式抓棉机→FA103型双轴流开棉机→FA028型多仓混棉机→ZF109型三辊筒清棉机→TV425A型风机→FA151型除微尘机→ZFA177A型清梳联喂棉机→FA221B型梳棉机→HSD-96型并条机(头并)→DV2-AL型并条机(二并)→Autocoro312型转杯纺纱机[7]。

其纺纱的基本过程是:用高速回转的刺辊,将喂入条子开松成单纤维状,再借高速回转的纺纱杯产生负压,或利用外界抽气作用,把松懈的纤维经输棉花管道吸入纺纱杯,在纺纱杯离心力的作用下,紧贴纺纱杯最大内径处的凝聚槽内,凝聚成自由端的环行须条。

2.1 纺纱器

根据转杯内负压的产生方式不同,纺纱器可分为自排风式和抽气式两种(图

2.1)。自排风式纺纱器,转杯底侧部开有若干排风孔,杯子高速回转时产生的离心效应使气体经这些排风孔排出,形成杯内负压。因杯盖与杯口封闭,气流流动由输送管道补入。为防止输送纤维在到达凝聚槽前直接冲向已被加捻的纱条上而形成过多的包缠纤维,在纤维出口处设置了隔离盘。目前我国的自排风转杯速度在5万r/min 以下,这不仅导致产量低,同时限制了纺织厂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的适纺线密度[8,9]。自排风式转杯最高转速仅9万r/min~10万r/min 。

抽气式纺纱器转内的气体从杯口吸出,所以输送管道必须有一定长度伸入杯内并接近凝聚槽上的杯壁。在抽气式转杯由于没有排气孔,从而也就没有排气孔短绒、杂技、灰尘的积聚,并由此引起转杯内负压的变化;抽气式转杯顶部的抽气使输纤通道出口纤维流中的部分尘、绒随同抽气带走,从而减少了转杯凝聚槽

内尘、杂、短绒积聚的速率,因此抽气式的凝聚槽会比自排风式清洁(图2.2)。抽气式转杯具有高速、低噪声、适应纺较低线密度纱等优于自排风式转杯的特点。目前,抽气式转杯的转速可达13万r/min~15万r/min ,且其负压的变化可以通过抽气机转速的调节来实现,易于保证满足转纺纱负压的工艺要求[10]。

2.2 分梳辊

分梳辊是将喂入半制品(纤维条)进行开松、梳理、排杂,使连续的纤维条尽量分离成平行伸直的单纤维状态,为后面的自由端纺纱做好前期准备,对成纱质量的优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在国内外转杯纺纱机常用的分梳辊结构有锯齿辊和针辊两种。在使用分梳辊时,纤维分离度会随分梳辊转速增加而增加,针辊比锯齿辊好,在低速条件下应用针辊,纤维分离度比锯齿辊好[5]。

使用锯齿辊时,

图2.1 两种转杯

图2.2 转杯时间与转杯积杂量与纺纱质量关系

短绒率也会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用针辊短绒无显著变化。

在锯齿或针的加工过程中,齿或针的前角的选用原则是,既要分梳作用强,又要使纤维易脱离齿或针。另外,对于锯齿辊,由于转速高速后,锯齿辊转速必相应提高,此时,梳齿对纤维的梳理力增大,适当减小前角可解决梳理与转移的矛盾。针辊钢针的前角的变化较小,由于针辊的分梳作用强而缓和,适当减小前角,符合分梳与转移兼顾的原则[11]。钢针与齿条的机械加工方法不一样,其磨损程度也一样,一般针辊比锯齿辊耐磨。而且钢针磨损后,针尖仍保持一定的锋利度,对分梳能力影响小。而齿条磨损后,往往出现齿尖变秃,严重时齿前面呈现凹痕而易勾挂纤维,影响分梳质量[11,12]。但针辊损伤之后修复的难度很大。

徐惠君等[13]总结了锯齿式分梳辊的缺点设计了CF系列齿片式分梳辊,它具有齿片硬、光洁、重量轻、拆装方便等优点,用它纺纱质量优于传统锯齿式分梳辊,有利于推进自由端新型纺纱的发展。

另外在配置分梳辊速度应注意[14]:(1)分梳辊速度由纤维种类、原料含杂、纱的均匀度、强力、锯齿的新旧等因素决定;(2)增加分梳辊转速有利于分梳、排杂、转移,但容易造成纤维损伤和粉尘增加;(3)增加分梳辊转速有利于改善条干均匀度,减少粗节、细节、棉结,但容易使纱的强力下降,伸长减少。

2.3 加捻

喂入条子被分梳辊分解成单纤维后,由转杯内负压和气流的作用,在凝聚槽中形成环形纱尾,纤维环随转杯回转;当纱条从引纱管引出时,形成了以引纱为握持点、纤维环回转的自由端加捻。捻度在引纱与转杯内的剥离点之间获得。纱条经过假捻盘引入纱管时,在纱条的张力作用下,纱条紧贴在假捻盘表面进行回转。由于假捻盘表面的摩擦力作用,纱条沿假捻盘表面滚动,产生绕自身轴回转而形成的假捻[5]。

影响假捻的主要元件就是假捻盘(图2.3),它对纺纱稳定性、杯内纱条捻度、纱线质量、生产效率等都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纺纱时假捻盘上纱条与假捻盘表面发生摩擦,这一摩擦使纱条在假捻盘上发生滚动而产生假捻,使杯内自由纱条上捻度增加。假捻盘摩擦系数、直径以及纱条对假捻盘的包围角增加,均有利于增大自由纱条上的假捻捻度[15]。方宁[16],狄剑锋[17]等通过研究均证明

了以上的结论。

汪军等[18]通过转杯纺杯内纱段捻度分布的研究得出假捻盘和剥离点之间这一区段的纱条捻度,为由转杯回转所加的真捻和由假捻盘所加的假捻之和。并且所纺纱线线密度越大,其假捻捻度越大。张宏伟,王善元等[19]利用手持式视频显微镜可以对转杯纱中的示踪纤维的三维空间位置作较准确的测量,发现了示踪纤维在转杯纱中也存在内外转移现象,得出捻度沿转杯纱径向分布的二次抛物线型分布规律。巴塔等[20]对转杯纺自由纱段形态对其捻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转杯纺纱杯内自由纱段上捻度自假捻盘入口端向剥离点呈逐渐减少趋势,在靠近剥离点附近时,这种趋势加快。

由于转杯纱用于针织领域已比较普遍,因针织物要求手感柔软,因而可采用阻捻器以进一步降低转杯纱捻度[21],从而使杯内纱段获得强捻,而输出纱条具有正常捻度,从而提高了剥离点处的纱条强度和纤维间的联系力,使纱条顺利剥离,减少断头。巴塔等[22]通过分析阻捻机理,建立了可衡量转杯纺纱阻捻器阻捻效果大小的任意曲面阻捻器阻捻系数的理论模型,得出纺纱工艺参数以及安装参数对阻捻系数大小均有一定影响的结论。王善元等[23-25]建立了低捻情况下纺纱张力与断头率、阻捻元件和捻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同时提出了改善低捻转杯纱强度的措施,得出加装阻捻器,导致转杯纺过程中增加了杯内纱条段的捻度及其紧密度,转杯纱的结构形态、加捻效果和成纱强度都因此得到了改善。

由于转杯对纱条施加的捻度和假捻盘对纱条施加的假捻,使杯内纱段获得强捻,捻度向凝聚槽内传递,使剥离点后方的凝聚须条上产生一段有捻纱段,这段纱的弧长称捻度传递长度(P.T.E )。捻度传递长度过长会使纱芯和表面的捻度差异过大,从而增加缠绕纤维,对成纱质量不利。汪军等[26]对捻度传递长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涤纶纱和纯棉纱的捻度传递长度的计算值,

并与实测结果吻

图2.3 假捻盘

合。他们还得到了影响捻度传递长度的主要因素,以在实际生产中更好控制成纱质量与纺纱稳定性。张芝萍[27]通过研究发现阻捻盘的假捻效应大小与捻度传递长度有关,假捻效应越来,捻度传递长度越长。因而在纺制高捻纱时,应选用假捻效应小的阻捻盘,以减少捻回损失。

2.4 其他器件

施妮娜,孙志宏等[28]等研究了一种纺杯支撑装置的改进方法,该装置支撑方式为间接轴承支撑,得出改进装置中纺杯对支撑轮表面的压力有所减小,纺杯杆与支撑轮表面的接触状况有所改善。

转杯纺纱机安装清纱器后可以提高纱线质量,可以清除纱线上偶发性有害纱疵,但为了减少接头和提高生产效率,应该尽量减少产生有害纱疵[29]。刘红等[30]对转杯纺纱机清纱系统进行了清纱系统电路的改进设计,既可以切除已经产生的纱疵,又可以对纺纱生产过程实施监控,达到减少纱疵产生、提高成纱质量的目的。

纱条断头对棉纱的产量、质量及制成率都有一定的影响,断头率越高其危害越大。颜世强[31],霍磊[32]等对转杯纺纱机断头的原因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减少断头的预防措施。汪军等[33~35]等对转杯纺的半自动接头装置进行了分析,指出半自动接头质量接近全自动接头质量,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通过实验指出用改变纱尾形态和改变喂给速度方式,接头质量较好。

3.转杯纱及产品开发

转杯纺纱的适纺原料及其产品十分广阔,但仍以棉纯纺及棉与化纤混纺为主。目前,转杯纺纯棉纱及棉与化纤混纺纱的纺织品比例为:针织用纱42%、牛仔布17%、外衣类23%、床上用品5%、工业用4%、其他9%[5]。

随着转杯纺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纤维进行纺纱,如粘胶、涤纶、腈纶等,但绝大多数仍然与棉或其他天然纤维进行混纺。目前可采用转杯纺纱机开发生产出一些新产品,如粘胶针织纱[36]、腈纶/棉50/50转杯纱[37]、竹纤维/Lyocell 转杯针织纱[38]等。

转杯纱用于针织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针织工艺要求转杯纱线密度低、捻度

少。转杯纺纺制针织纱也涉及纤维原料、前纺工艺与喂入条子质量、转杯纺工艺与设备,是一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才能纺好转杯针织纱[39,40]。利用各转杯纺纱机的特点,可以加工优势的针织纱,如用Autocoro360型可纺好优质的低捻针织纱[41],R40型可纺出质量优于环锭纱的转杯纱,得获得了立达公司的Conmforo 论证[42]。

近年,复合纱的应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用转杯纺纱机纺制的复合纱(图3.1)具有强力高、条干均匀度好、结构稳定和多样化、毛羽少等特别,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43]。张海霞等[44,45]对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得出复合纱表面缠绕纤维包缠紧密,表面相对光洁,直径较小,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较高,条干较为均匀,毛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图3.2)。此外,还有转杯纺竹节纱等[46]多种新产品的开发,使转杯纺的产品更加多样化。

图3.1 转杯纺纱机纺制复合纱示意图

图3.2 转杯纺复合纱与纯棉转杯纱形态比较

4.我国转杯纺发展存在的问题[3~4,47~48]

目前我国转杯纺还主要局限于粗号纱的加工,其中36.5tex以上的纱占了主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转杯纺设备速度低,纺纱经济号粗,无法纺较细的纱。我国也始终没有一个真正产、学、研相结合,有创新能力的转杯纺纱研究开发中心。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在主机设备上,主机厂急功近利于现有产品,缺乏远景打算,创新研发力量十分不足。现有的体制、规则还不能使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持续不断地研发新型的转杯纺纱机及其产品,也无法保证科研创新队伍的稳定与健康成长。

转杯纺纱机在机电一体化方向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转杯纺纱机在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制造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可靠性。在纺纱原料开发、纱号品种、适纺范围系列化开发方向的研究不够,限制了转杯纺纱机的应用范围、经济效益的发挥,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不少的差距。

形成上述两方面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不够,企业的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的领导有短期行为,研制开发新产品的经费很少,无力自主开发,崇尚仿造照抄。对转杯纺纱产品的质量管理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另外,原材料、协作件、配套件、电子元器件的制约也影响到转杯纺纱产品及其技术水平的提高。

5.转杯纺纱的发展前景[1~2,49~50]

从自排风式转杯纺纱机的问世,随着高速化、细支化的发展,抽气式转杯纺纱机也渐渐显示优越性,逐渐取代自排风式转杯纺纱机。转杯纺纱设备发展到今天,但在速度和成纱质量方面再有质的提高可能性已不大,就近几年世界上最新生产推出的几种机型来看,主要都是在传动系统上作了改进,如纺纱器上改为喂给罗拉单独传动,分梳辊改用变频调速,另外扩大了整机头数,提高了监控和显示水平,提高电清检测质量等。

在转杯纺纱机的应用上,应提高适纺支数。国内转杯纺纱的生产量已占粗支纱总量的较大比例,但国内转杯纺纱还有发展空间,关键是要积极开拓20S~30S

这一范围内转杯纱的产品领域。再就是增加毛、麻等方向上的应用,以发展转杯纺的应用空间。

另外,对半自动接头和全自动接头的性价比仍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对比研究,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对于这两种接头机构,应该研究的方面是它们适应的纺纱速度、接头质量、用工、价格等因素。虽然现在各公司对自己的机器及采用的接头技术和机构均有各自的评价,但现在下结论尚早。理论上可以分析,但不科学,缺乏依据。应将此内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这涉及到今后国产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叶戬春. 转杯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纺织导报,2006(7):56-60.

[2] 秦贞俊.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J]. 国外纺织技术,2002(10):1-5.

[3] 郁崇文.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J]. 棉纺织技术,2003,31(1):9-12.

[4] 徐惠君. 探讨我国转杯纺纱的振兴和发展[J]. 纺织导报,2009(6):84-88.

[5] 王善元,于修业. 新型纺织纱线[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朱长惠,姜余庆,方绣月. 转杯纺纱工艺技术路线的研究[J]. 棉纺织技术,1990,(6):324-332.

[7] 毛建洪. Autocoro312型转杯纺纱机纺纱工艺设计[J]. 棉纺织技术,2004,32(11):51-53.

[8] 王昌宏. 使用国产自排风转杯纺纱机的生产实践[J]. 上海纺织科技,2006,34(3):38-40.

[9] 柳玉书,张庆喜. 我国自排风转杯纺纱机的发展与现状[J]. 棉纺织技术,2000,28(12):10-13.

[10] 徐惠君,张晏清. 我国抽气式转杯纺纱机发展的研讨[J]. 棉纺织技术,2000,28(12):14-17.

[11] 张百祥. 转杯纺关键部件与成纱质量的探讨[J]. 纺织器材,2008,35(1):34-40.

[12] 师晓姣,万乐鸣. 转杯、分梳辊状态对转杯纱质量的影响[C]. 第十一届全国

新型纺纱学(技)术及产品研讨会.

[13] 徐惠君等. CF系列齿片式转杯纺分梳辊的结构及纺纱效果[J]. 棉纺织技术,2001,29(1):47-48.

[14] 徐惠君. 转杯纺质量控制体会[J]. 棉纺织技术,2008,36(10):45-47.

[15] 张国莲,陈廷,汪军. 转杯纺假捻盘作用现状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27(3):217-220.

[16] 方宁. 转杯纺纱机阻捻盘设计对假捻效果的影响[J]. 上海纺织科技,1991,19(6):15-18.

[17] 狄剑锋,张国英. 阻捻盘对转杯纺纱加捻效应的影响[J]. 纺织学报,1994,15(5):215-217.

[18] 汪军,黄秀宝. 转杯纺杯内纱段捻度分布研究[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25(3):51-55.

[19] 张宏伟,王善元. 转杯纱中纤维转移与捻度分布的规律[J]. 纺织学报,2001,22(4):24-25.

[20] 巴塔,黄秀宝. 转杯纺自由纱段形态对其捻度分布的影响[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5):17-21.

[21] Steffes E. Soft knits from Autocoro yarn[J]. Textile Technology, 1995,2: 10-11.

[22] 巴塔,黄秀宝. 转杯纺织阻捻器阻捻系数理论分析[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1):9-15.

[23] 王善元,杨国荣. 低捻转杯纺张力与断头率[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25(3):19-22.

[24] 王善元,杨国荣. 低捻转杯纱的捻度分布理论——阻捻器、阻捻矩及其捻度分布模型[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25(4):53-58.

[25] 王善元,杨国荣. 低捻转杯纺纱实验与理论分析——提高低捻纱强力探索[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26(1):95-99.

[26] 汪军,黄秀宝. 转杯纺捻度传递长度的解析研究[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26(1):64-69.

[27] 张芝萍. 转杯纺纱阻捻盘对加捻效率的影响[J]. 棉纺织技术,2002,30(8):47-48.

[28] 施妮娜,孙志宏. 转杯纺纺杯支撑装置的改进[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6):774-779.

[29] 归云科,刘永红. 转杯纺清纱器的应用与实践[J]. 上海纺织科技,2009,37(8):51-53.

[30] 刘红,王强,宋雅露. 转杯纺纱机清纱系统的改进设计及实践[J]. 纺织导报,2009(6):93-94.

[31] 颜世强,王忠孝. 转杯纺断头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09,37(8):61-64.

[32] 霍磊. 浅析转杯纺纱机断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307.

[33] 汪军,龚以炜,梁金茹. 转杯纺半自动接头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03,31(1):24-26.

[34] 汪军,王克勇,李立轻. 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提高的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61-65.

[35] 汪军,王克勇,龚以炜. 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分析[J]. 现代纺织技术,2009(5):7-10.

[36] 伍枝平. 浅谈转杯纺粘胶纱原料的选配[J]. 现代纺织技术,2008(3):15-16.

[37] 朱丹,郑勤. 腈纶/棉50/50 20S/2转杯纺的生产实践[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2):11-13.

[38] 缪爱东. 竹纤维/Lyocell转杯针织纱的工艺探讨[J]. 上海纺织科技,2008,36(2):16-17.

[39] 汪军,黄秀宝. 转杯纺纺制针织纱工艺研究(上). 现代纺织技术,2007(1):1-3.

[40] 汪军,黄秀宝. 转杯纺纺制针织纱工艺研究(下). 现代纺织技术,2007(2):9-12.

[41] 李琪. 发挥Autocoro360转杯纺机优势,纺好优质低捻针织纱[J]. 现代纺织技术,2009(5):15-18.

[42] 张长青,孙鹏子. 应用R40型转杯纺纱机生产针织纱的实践[J]. 棉纺织技术,2008,36(12):5-8.

[43] 任秀红,王新厚. 转杯复合纺纱方法[J]. 纺织导报,2005(3):33-36.

[44] 张海霞等. 转杯复合纱的结构与拉伸特征[J]. 纺织学报,2009,30(1):33-36.

[45] 张海霞等. 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与性能[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111-115.

[46] 刘常威,文珊,俞加林.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院报,2006,16(1):92-94.

[47] 陈根才,章友鹤. 关于我国转杯纺发展问题的思考[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4.

[48] 章友鹤. 关于我国转杯纺产业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上海纺织科技,2007,35(3):6-8.

[49] 周慈念. 转杯纺纱的现状与未来[J]. 纺织导报,2007(1):80-82.

[50] 徐惠君.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二). 上海纺织科技,2007,35(1):26-28.

新型纺纱技术

新型纺纱技术 一、涡流纺纱 涡流纺纱是利用高速回转的空气涡流进行纺纱的一种自由端纺纱方法,纺纱速度可比环锭纺纱提高约6-7倍。它用一根固定的涡流管取代了高速回转的加捻器,所以是一种产量高而机构比较简单的新型纺纱方法。祸流纺是用条子喂入,直接纺成筒子,简化了纺纱工序,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涡流纺是在负压条件下纺纱,不产生飞花,劳动条件好。且制成率比较高。目前主要用以纺粗、中号的化纤纱及包芯纱等。 1、纺纱原理 涡流纺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只静止的纺纱器下端由真空泵抽气,二边切开线长槽孔进气,强制气流在纺纱器内形成一股强大的涡流。被气流吸入的纤维,由于涡流的作用产生高速度回转,形成纤维环。如用一根纱引近纺纱器顶端的纺纱头小孔处,即自动被吸入纺纱器中,同时,纱头立即与聚棉处的纤维环连接起来,因为纱头上面是握住的,所以在纺纱器内的纱尾,由于涡流的作用,产生高速度回转而进行加拈,如纤维从小孔中连续输入,纱条从纺纱器头子中连续抽出卷绕在筒子上,这就是涡流纺纱的全过程。 2、涡流纺的主要特点 涡流纺无高速回转机件(如环锭纺中的锭子,钢丝圈等)采用旋转涡流加捻成纱,比机械式加捻效率高,高速回转的涡流只作用在纤维上,与前罗拉引出的纤维的功能一起形成对纤维的加捻作用,高速涡流除了完成加捻任务外,并不影响纱线支数的高低,因此可实现高速纺纱,最高纺速实际可达380m/min,每锭的产量相当于环锭纺单锭产量的22倍左右。由于纤维受到具有声速的喷气涡流及卷取罗拉作用而形成真捻,因此这种特殊的加捻作用是其它纺纱机械不能取代的,纱线高的回旋速度下的成纱结构比环锭纱线的结构更为紧密和稳定。 (1)自控程度高 涡流纺整个纺纱过程受到电子系统的监控,电子清纱器发现纱疵时即自动去除疵点,并立即应用自动接头装置将纱接起来,因此整个纺纱过程是全自动、连续式的。此外,每个锭子的纱都受到自动接头器的监控,如有异常,可实现单锭自动停止纺纱。 (2)工艺流程短 涡流纺与环锭纺相比,将粗纱、细纱、络筒和并筒等四个工序合而为一。占用的厂房面积小、用工省(可减少250%)、能耗低(可节约30%的能源),机物料消耗与维修工作量也少,具有较低的运行费用。 (3)品种适应广 涡流一般可纺10 tex以下的纯棉纱,涤/棉及化纤混纺纱,并可纺包芯纱、彩色纱、花式纱。 (4)产品有特色 涡流纺其纱线是由包缠纤维和芯纤维所组成的一种双重结构纱,外观光洁,纱线的毛羽可减少3/4,3mm以上的近乎为0;具有优越的吸汗、速干、透气性,因而其产品抗起毛起球性好(可提高30%);耐磨性、染色性佳,可广泛用于机

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姜同学 (青岛大学200 级纺织工程,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 本文对转杯纺的机理,分梳辊、假捻盘、阻捻器等器件的发展以及纺杯纺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的转杯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转杯纺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转杯纺;原理;转杯纺产品;现状;发展方向 加英文题目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principles of rotor spinning, development of spinning component such as opening roll, navel, etc.,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s of rotor spinning. It also points out main problems of rotor spin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utlooks the prospect and orientation of rotor spin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otor spinning, principle, products, research status, orientation 应加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格式: 作者简介:姜同学(1990.6----),男,本科在读,青岛大学2009级学生,学习纺织工程专业。 1.转杯纺纱技术的现状 自由端纺纱技术在纺纱机理中不同于环锭纺纱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因其独特的纱线结构和用途,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转杯纺技术是新型自由端纺纱技术中最成熟、发展最快的一种。目前,转杯纺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设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并且仍在不断地进步,从而使转杯纺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均有了迅速提高,同时,也大大拓宽了转杯纺的应用领域。

纺织科学技术:新型纺纱技术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doc

纺织科学技术:新型纺纱技术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新型纺纱按成纱方法可以分为哪几类?并请举例。 本题答案: 2、问答题 喷气涡流纺纱的喷嘴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本题答案: 3、问答题 喷气纺纱第一喷嘴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本题答案: 4、问答题 尘笼吸气负压的调节原则是什么? 本题答案: 5、问答题 喷气纺纱中间管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本题答案: 6、问答题 摩擦纱的耐磨性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 本题答案: 7、问答题 喷气纺纱中间管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 本题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8、填空题 非自由端纺纱包括()、()、()和摩擦纺DREF-III等。本题答案: 9、问答题 喷气涡流纺纱相对于传统喷气纺纱的优势是什么? 本题答案: 10、问答题 摩擦纱的组分分层结构具有怎样的优势? 本题答案: 11、问答题 摩擦纱成纱段的特点是什么? 本题答案: 12、问答题 转杯速度对成纱细节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 本题答案: 13、问答题 转杯速度对成纱强力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 本题答案: 14、问答题 简述转杯纺纱技术的优点。 本题答案: 15、问答题 传统喷气纺纱技术的局限是什么? 本题答案: 16、问答题 新型纺纱按成纱原理可以分为哪两类? 本题答案: 17、问答题 喷嘴纱道直径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 本题答案: 18、问答题

环锭假捻纺纱技术应用效应与发展展望-FZDB

环锭假捻纺纱技术应用效应与发展展望 黄建明 赵 培 倪 远 上海申达进出口有限公司 上海申孚纺织有限公司 上海东飞现代纺织技术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假捻纺纱技术两个工艺特征和三大工艺效应,在介绍假 捻工艺参数时引入了假捻/成纱捻系数比值的参数,在应用效应方面归纳 了六个优势项目,解读了假捻纺纱技术的行业规划和需求属性,比较了集 聚纺纱与假捻纺纱技术的特征和性价比,明确了假捻纺投资运行成本低和 纺纱条件改善的优势,创见性地提出了两种纺纱新技术投资运行成本具有 数量级差距的概念 关键词:假捻技术;低捻度;低扭矩;新结构纱线;工艺特征;假捻/成 纱捻系数比值;优势效应;发展展望;投资运行成本;纺纱条件 1、假捻纺纱技术的工艺特征 环锭假捻纺纱技术的基本工艺特征一是加捻点从钢丝圈向导纱钩上游的纺纱段移动,并接近于前钳口;二是假捻捻系数大于成纱捻系数,假捻点上游捻系数成倍高于成纱捻系数。假捻过程是假捻元件动态握持纱条,使纱条轴向以纱条输出速度与假捻元件滑动摩擦、切向产生滚动摩擦而转动,滑动是纱条体轴向相对于假捻元件的动态握持点或区的移动,滚动是纱条体中心相对于假捻元件接触表面的转动。 假捻使得纱条获得过程性或阶段性捻度,从时间或区段的角度看这些捻回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纱条两个握持端均未有相位改变,在假捻点上下游的捻度相等相位相反,故在假捻过程结束时真实捻回归零。 把假捻结构和假捻点引入纺纱段可以形象地比拟为“加捻接力赛”的第一棒,其虽然未有真捻加在成纱上,但却将捻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提前、超额地给予了纱条,并且是给予了纱条形成的起步段、纱条加捻最远、最弱的环节。 2、假捻纺纱技术的工艺参数 在假捻纺纱技术中,由于附加了直接作用于纱条的假捻元件,在相关研究中引入了一个纺纱工艺参数,即假捻元件线速度D 与纺纱速度Y 之间的比值,称为D/Y 值。成纱捻系数和D/Y 值成为影响假捻纺纱性能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和计算,可以知道D/Y 值与理论假捻螺旋角βf 及理论假捻捻系数αf 的关系。假定单位时间内假捻元件与纱条接触点运动长度D ,作用于输出纱条长度Y 所产生假捻捻度的效率为100%,那么就有: 理论假捻螺旋角βf =tg -1 D/Y 理论假捻捻系数αf =假捻捻度×Tex 1/2 =D/(纱条周长×Y/10)×Tex 1/2 =D/(纱条直径×3.142×Y/10)×Tex 1/2 =D/(0.0037×Tex 1/2×3.142×Y/10)×Tex 1/2 =D/ Y ×860 式中纯棉纱线直径=0.0037×Tex 1/2 (cm ) 当D/Y 一定时,理论假捻捻系数αf 也为定值。 当D/Y=1或D=Y ,即假捻元件线速度等于前钳口输出速度时,理论假捻螺旋角βf =45度;对于纯棉纱线理论假捻捻系数αf =860。即任何线密度的纱线,以及任何捻系数、纱条输出速度或锭子速度等工艺参数,该值基本上为定值,除了不同纤维原料因密度不同而稍有 本文发表于 《纺织导报》 2012年 第11期

新型浆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围绕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与环锭纺纱技术进步两个主题,分析了转杯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具有的工序短.效率高.质量优、用工省,成本低等优势;对传统环锭纺的技术创新,尤其是紧密纺,复合纺纱技术作了论述:指出在今后纺纱技术发展中将出现多种纺纱方法互相渗透,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纺纱加工技术;创新;新型纺纱;发展;环锭纺纱 l 纺纱加工技术与发展的概况 纺纱是纺织产业链的第一道工序,其生产的纱线质量、品种与后续加工关系十分密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认真学习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纺纱加工技术,自主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纺纱加工技术的进步,突出反映在各种新型纺纱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传统的环锭纺纱的技术进步上,包括: 1)以纺纱高速度、高效率和低成本为特点的新型纺纱技术的应用,如转杯纺纱、喷气纺纱与涡流纺纱等。 2)以提高成纱质量、增强纱线强力、降低纱线毛羽为目的的,对纺纱过程中纤维的转移进行有效控制的纺纱新技术,如紧密纺纱等。 3)以改善织物风格和功能为目的,在纺纱过程中进行不同纤维的混纺、长丝与短纤复合纺纱等技术,如包芯纺、赛络纺、赛络菲尔纺及平行纺等。 4)以为织物提供变化效果为目的的纺纱技术,如竹节纱、花式纱及多种有色纤维混纺纱等。 5)以提高织物柔软度、改善手感为目的纺纱技术如无捻纱、低捻纱及中空纱等。总之,纺纱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纺织产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型纱线,彻底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纺织工业使用原料单一、加工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品种少的落后面貌,为提高人们的穿着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新型纺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的发展 发展新型纺纱是近30多年来国内外纺纱技术进步的最大亮点。国内外众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新型纺纱技术的研究,在许多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从而使各种新型纺纱加工技术得到发展与提高。迄今为止,先后出现了转杯纺、摩擦纺、喷气纺、喷气涡流纺、自捻纺、平行纺及静电纺等10多种新型纺纱,其中转杯纺、喷气纺、喷气涡流纺、摩擦纺等均已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欧美国家把发展新型纺纱视作纺纱加工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如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大幅压缩环锭纺,致力发展转杯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据报道,目前美国短纤纱的市场占有率是:转杯纱占35%、喷气纱占18%、摩擦纺纱占8%、包缠纱占5%、环锭纱占34%,4种新型纺纱已占短纤市场的2/3,其中转杯纺纱已超过环锭纺纱,处于第一的位置。欧美国家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纺纱原因是与传统的环锭纺纱比较具有工序短、生产效率高、质量优、用工省、成本低的优势。 1)工序短。新型纺纱如转杯纺、喷气纺、摩擦纺等都采用条子喂入纺纱,并在纺纱机上直接卷绕成筒,省略了粗纱与络筒两道工序。 2)效率高。由于新型纺纱多数为自由端纺纱,依靠高速回转气流或喷嘴直接成纱,取消了环锭纺纱中钢领、锭子等加捻卷绕部件对纺纱速度提高的束缚,故纺纱速度均高于环锭纺纱。如转杯纺纱速度是环锭纺纱的4—8倍,喷气纺纱与涡流喷气纺纱速度是环锭纺的15—20倍。由于纺纱速度的提高,在一定的生产量下设备配台可大大减少。如10台喷气纺纱机共720头或4台全自动转杯纺机(4x360)共1440头生产同一规格纱支时,均可达到环锭纺纱一万锭的生产量。

集聚纺集聚原理和网格圈节能原理

气流集聚纺集聚原理和节能 陆宗源 (安徽八一纺织器材有限公司顾问) 摘要:从纺纱原理角度对气流集聚原理、集聚纱结构、节能原理和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气流集聚节能潜力很大,以期引起同仁注意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气流集聚;旋转气流;包络层;芯层;表层纤维开端纺;网格圈风阻(空气阻力);集聚槽;集聚须条结构;气流罩 1 从气流集聚纱的特点 众所周知集聚纱有四大特点: (1)毛羽少。尤其是3mm以上的有害毛羽极少,原因不是被“吸走”了,而是几乎所有纤维都被捻入纱线主体了。 (2)强度高。较同规格的环锭纱提高约20%。原因是纤维排列整齐,取向度好,加捻后纤维受力均匀,纤维强度利用率高。 (3)捻度增加。较同工艺参数的环锭纱,捻度增加约10%。因此可以适当降低纱线设计捻系数,如果锭速保持不变,可以提高前罗拉的输出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4)均匀度好。与同规格的环锭纱相比条干不匀率降低,纱线质量提高。 2 气流集聚纺的纺纱模型——旋转气流 关于气流集聚纱具有的四个特点,目前业界普遍都将其形成机理归结为“消除了纺纱三角”。但是上述特点第1、2条还能勉强能够解释得通;而第3、4条则无法用此理论解释。 实际上,上述特点中的第3条——捻度增加10%是理解集聚机理的关键。这个10%捻度显然不是由锭子和钢丝圈的转速差产生的,而是在集聚区就形成了的。就是说集聚区内有“加捻”功能。 因此应该研究集聚区的加捻机理,气流集聚纺应该有不同于环锭纺的纺纱模型,见图1。图1中的左图是环锭纺的模型,称为“闭端纺”,锭子(钢丝圈)必须旋转才能加捻;中图是转杯纺的模型,称为“开端纺”,由于中间将纤维束打散后加捻,因此卷绕卷装不必旋转;右图是气流集聚纺模型,是在环锭纺模型上增加一个集聚区。总体说它还是闭端纺,但是在集聚区,未加捻的纤维束表层纤维的端部是自由的,在气流作用下,可以接受加捻。所以称为“表层开端纺”,其结果是表层纤维可以具有一定捻度。 这里得到一个重要结论:集聚气流应该是一个旋转气流。 图1 不同纺纱形式的纺纱模型 3 旋转气流的产生 集聚区的旋转气流是如何产生的?这就需要对气流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基本认识: 在大气层中存在压强,只有相邻区域的空气压强不同时,气体才会流动。如果压强处处相同,空气就不可能流动(这里指的是宏观流动,不是指微观的气体分子的布朗运动)。 压强不会突变,压强差可用“压强梯度”来描述。将压强相等的点连起来称为“等强线”(实际上在空间中是一个“面”)。气体从压强高处向压强低处方向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是梯度方向;气流的强弱是梯度的大小,因此气流是和压强梯度完全一致的一个矢量。

几种转杯纺纱机简介

一、ET380转杯纺纱机 1、生产厂家:上海淳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2、参数: 转杯转速 2.5-11万转/分钟 分梳辊转速4500-10000转/分钟 引纱速度40-180米/分钟 变频器控制转杯速度、喂棉速度、引纱速度、卷绕角等均通过变频器调节 纺纱器间距230m 机器头数320-360头,每节20头 条筒尺寸标准条筒尺寸Ф400×900 卷装尺寸圆柱形筒子纱Ф300×150;锥形筒子纱(4°20′);Ф270×150 卷绕角30°--40°,在控制面板上可以调节 操作高度 1.55米 接头半自动接头 3、特点: ?纺纱器头数为360头,提供高产保障。 ?转杯支撑采用进口的直接轴承,最高转速达到11万rpm,成本低、运转可靠。 ?纺纱过程中负压稳定,成纱质量优良。 ?新型半自动接头装置,结合改进型的落筒机构,落筒时间更加准确,接头成功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接头质量优良并且稳定。 ?可选配顶级接头系统,通过系统补偿,大小纱均能具有优异的接头质量。 ?智能化管理系统,具有单头统计、效率统计、班次统计、故障统计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微电脑控制和变频技术(带闭环控制),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水平,工艺参数调整方便。 ?电子第三手功能,无常规第三手风机,程序实现纺纱状态下换纸管,避免再次生头,节能省工。 二、TQF268转杯纺纱机 1、生产厂家: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 2、参数:

3、特点: 1. 本机采用新型的抽气式纺纱纱器和半自动接头等多种最新技术,可使纺杯最高转速达到100000r/min; 2. 采用新型纺纱器,无需任何工具却可清洁、拆装纺纱器; 3. 卷装成型可以为平行筒子或选用锥形筒子; 4. 配有半自动接头装置,提高接头效率; 5. 配有落筒吸纱装置,在满纱落筒时产生留尾纱,使纱线可连续退绕; 6. 采用闭环控制技术及智能化电控系统,使多路变频调速系统有机配合,达到更高的控制精度; 7. 良好的操作界面,可实时监控和查看各项工艺参数; 8. 为提高成纱质量,可配置电子清纱装置(选配); 9. 可配备纱线上蜡装置(选配)。 三、HF1603转杯纺纱机 1、生产厂家: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 2、特点: 能将5000-2200tex(0.2-0.45公支)的二道熟条直接纺制成100-14.7tex(10-68公支)的细纱。 大屏幕触摸屏来调整和显示工艺参数。 采用双频调速、同步带传动、PC机控制等新技术。简化了传动结构,降低了噪声,提高了机器的可靠性,操作、维修方便。 采用往复式凸轮箱导纱机构,内设防叠防塌边装置,使卷绕筒子成形良好。 配有落纱输送带,减少挡车工的劳动强度。 采用钢机架,分段整节装箱,节约在用户厂家的安装时间。 采用结构先进的纺纱器(进口或国产),排杂效果好,纺纱速度高、质量好。 四、JWF1608型转杯纺纱机 1、生产厂家: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纺纱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配棉:根据成纱质量要求,结合原棉特点,制定出混合棉的各成分及混用比例的最佳方案,并按产品分类定期编出配棉排队表的工作。 2.纺纱:就是将各种、各产地压紧的且含有一定杂质疵点的纤维混合并纺制成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和用户要求的、性质均匀的、洁净的,并且有一定物理机械性能的纱线。 3.混和:指纺纱制品中各种纤维成分的混合和均匀。 4.纤维原料的初加工:针对天然纤维在投入生产之前,为了满足加工需求,对其进行一系列初步处理的加工过程。 5.混纺比: 混纺纱中以混纺纤维干重计算的比例。 6.横铺直取:横铺,指由于翼片左右摆动,棉块横向铺放在输棉帘上,成为多层混合的棉堆。直取,指棉堆经压棉帘和输棉帘的夹持输送被角钉帘垂直抓取。 7.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刺辊与给棉板隔距点A以上的工作面长度L1与鼻尖宽 度a 之和。即:LA=L1+a 8.分梳度:每根纤维受到的平均作用齿数。 9.除杂效率:落杂率比喂入原棉的含杂率; 落杂率:落棉中杂质质量比喂入原棉质量; 落棉率:落棉质量比喂入原棉质量; 落棉含杂率:落棉中杂质质量比落棉质量; 10.一钳次:当精梳机锡林回转一周时,装在锡林轴上的分度指示盘回转一转,精梳机就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1.一分度:分度指示盘沿圆周分40等份每一等分为9度即一分度。 12.一个工作循环:当精梳机锡林回转一周时,精梳机就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一个工作循环有4个工作阶段。 13.喂给长度:一个工作周期(工作循环)中喂入的须从长度。 14.有效输出长度:一钳次中,分离罗拉顺转量大于倒转量,一满足分离接合的工艺要求,顺转量与倒转量的差值S。 15.分离须丛长度:第一根纤维与最后一根纤维在分离丛中的头端距离再加上纤维的长度L。 16.接合长度:取决于分离须丛长度和有效输出长度。即G=L-S 17.牵伸:把须条或纱条均匀抽长拉细的过程。 18.前纤维:被前罗拉握持的纤维。 19.后纤维:被后罗拉握持的纤维。 20.浮游纤维:长度小于罗拉握持句的纤维,总有一段时间不受控制,而处于浮游状态。 21.快速纤维: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纤维。 22.慢速纤维: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纤维。 23.变速点:纤维头端的变速位置;(慢变快) 24.正常移距:纤维在正常牵伸时,纤维头端移距为Eα(纱条仍然是均匀的)。 25.移距偏差:纤维在牵伸时,当在不同位置变速时,则二根纤维间将产生移距偏差,Δα= x(E-1)。 26.摩擦力界:在牵伸区内,纤维与纤维之间,纤维与牵伸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所作用的空间。 27.并合:将几根生条平行地喂入牵伸装置,经牵伸后并合为一体的过程。

1 第二章 转杯纺纱

第二章转杯纺纱(棉纺手册P687-775) 第一节转杯纺纱的技术特点与机械结构 一、技术特点 转杯纺纱是通过高速回转的转杯及杯内负压完成纤维输送、凝聚、并合、加捻成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属于自由端纺纱范畴)。现代转杯纺纱机都是通过分梳辊将喂入条子分梳成连续不断的纤维并随气流均匀地输入转杯,由引纱卷绕机构将转杯纺的纱引出并卷绕成纱筒。转杯纺纱使加捻与卷绕分开,解决了高速和大卷装间的矛盾。 转杯纺纱的原料以棉为主,还包括化纤、毛、麻、丝等。废棉和再生纤维在转杯纺纱厂里也可使用。 转杯纺纱与传统的环锭纺纱相比,具有高速高产、大卷装、缩短工序、改善劳动条件、使用原料广泛、成纱均匀、结杂少、耐磨和染色性能好等特点。因此,转杯纺纱是目前技术上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 二、机械结构和纺纱流程 转杯纺纱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2-1所示,转杯纺纱机的机械结构主要由喂给分梳机构、排杂回收机构、纤维输送机构、凝聚加捻机构、引纱卷绕机构和负压排风系统组成。转杯纺纱机的电器、仪表和自动控制部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 图3-2-1 转杯纺纱机截面示意图 纺纱器是一个由喂给分梳机构、成纱机构及引纱管组成的独立部件,其示意图如图3-2-2所示。转杯纺纱的纺纱流程与纤维流的运动规律见图3-2-3。

图3-2-2 纺纱器示意图 1—转杯2—分梳辊3—排杂区4—假捻盘5—阻捻器6—输纤通道 7—喂给罗拉8—喂给板9—引纱管10—可调补气阀 图3-2-3 转杯纺纱的纺纱流程与纤维流的运动规律 V1—条子喂给线速度V2—分梳辊线速度V3—输纤通道入口速度V4—输纤通道出口线速度V5—转杯滑移面线速度V6—转杯凝聚槽线速度V7—纱剥离点线速度V7—V6—纱剥离点相对转杯的线速度V8—引纱线速度V9—卷绕线速度 三、转杯纺纱机的分类 1.按转杯内负压的形式分类 转杯可分为两类,排气式转杯(如图3-2-4)和抽气式转杯(如图3-2-5)。排气式是在转杯上自身打有排气孔(一般是8个),回转时类似离心风扇的作用,在转杯内产生负压;抽气式是转杯自身无排气孔,依靠外界抽气在转杯上口与罩盖之 间抽吸,产生转杯内负压。

集聚纺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集聚纺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汪军杨建平杨兴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环锭纺存在加捻三角区这一缺陷,对可消除加捻三角区的集聚纺纱的类型、特点及集聚纱的优异品质及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集聚纺纱的发展。 关键词:加捻三角区;集聚纺;毛羽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集聚纺纱系统,研制比较成功的主要有德国的Suessen公司(其产品是Elite集聚纱),Zinser(Air-Com-Tex700)公司,M.A.L.公司,瑞士的Rieter公司(其产品是Com4卡摩纱)及美国的ITV公司,日本丰田、意大利马佐里也相继开发了集聚纺纱机。集聚纺的研究在国内起步不久,并且正逐渐成为热点。与传统的环锭纱及其它新型纺纱系统纺制的纱线相比,集聚纱具有极其优秀的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了占据国内外纺织市场,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为了迎接新机遇的挑战,开发研制国内的集聚纺纱系统已刻不容缓。 1 传统环锭纺纱的缺陷 环锭纱的质量及纱线结构主要取决于牵伸系统和纱线形成两个因素。在主牵伸区,须条被牵伸至所要求的支数,须条内部的粘附力已损失殆尽,所以各根纤维抵达前钳口时已成自由状态。这些纤维离开前钳口后,即被捻成纱线。纱线形成的区域即加捻三角区。图1是牵伸系统输出末端的示意图,喂入的纤维经过牵伸系统到达输出握持线以前,其分布宽度为B。B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纱线的支数,粗纱的捻度,牵伸倍数。特别是牵伸倍数的影响很大,牵伸倍数越大,B就越大。 在纱线的支数和伸长不变时,加捻三角区的宽度b主要取决于纺纱张力P。试验表明b 与P成反比关系,P越大,b就越小。△=B-b,A>0。由于△>0,因此加捻三角区不可能聚拢喂给的所有纤维。许多边缘纤维或者丢失掉,或者以某种方式附着在纱线上不完全受控制,或者捻合到纱线中。传统环锭纱的结构并不象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理想。环锭纱性能的好坏远不能忽略这些边缘纤维,边缘纤维对纱线强力贡献很小,或者没有贡献,而且影响到纱线的条干[1-3]。 加捻时纤维受纵向的张力。加捻三角区外侧的纤维所受张力最大,中央的纤维所受张力最小,成纱受拉伸负荷时预加张力最大的单纤维将首先断裂。纱线断裂的不同时性导致纱的总强力低于截面内单根纤维强力的总和。

转杯纺纱机 转杯(标准状态:被代替)

I C S59.120.10 W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 Z/T93053 2010 代替F Z/T93053 1999 转杯纺纱机转杯 R o t o r t y p e o p e n-e n d s p i n n i n g m a c h i n e R o t o r 2010-12-29发布2011-04-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代替F Z/T93053 1999三 本标准与F Z/T93053 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由 转杯纺转杯 改为 转杯纺纱机转杯 ; 增加了产品示意图; 以工作转速60000r/m i n为界,分别规定了杯头外圆径向圆跳动二杯头端面圆跳动和转杯平衡品质等级的指标; 按表面处理的工艺规定了维氏硬度指标; 增加了转杯轴承或杯杆与杯头结合的牢固度要求; 增加了转杯轴承的要求; 删除了监督抽样检验的规定; 增加了型式试验二抽样方法二判定规则以及A二B级分级的规定三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三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晋中人和纺机轴承有限公司二无锡市宏飞工贸有限公司二浙江中宝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二衡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二江阴市正远气纺设备有限公司二丹阳市新兴纺机专件厂二无锡纺织机械研究所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俊卿二吉云飞二马超炯二黄喜芝二陈振刚二陈志波二张玉红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 F Z/T93053 1999三

转杯纺纱机转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转杯纺纱机转杯的分类二要求二试验方法二检验规则及标志二包装二运输二贮存三 本标准适用于转杯纺纱机转杯(以下简称 转杯 )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三 G 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 B/T195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 P S)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G B/T2828.1 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 Q 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 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 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 B/T8597滚动轴承防锈包装 G B/T9239.1 2006机械振动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第1部分:规范与平衡允差的检验 F Z/T93069转杯纺纱机转杯轴承 3分类 3.1抽气式转杯 直接式,见图1;间接式,见图2三 1 杯头; 2 转杯轴承三 图1

对几种新型纺纱的分析比较及其应用发展前景的看法(新).docx

. 对几种新型纺纱的分析比较及其应用发展前景的看法 东华大学周慈念 本文所讲的新型纺纱是指成纱原理与成纱的主要机构以及其成纱结构(指单纱结构)不 同于传统环锭纺纱的新型纺纱方法。而基本原理与环锭纺相同的集聚纺,和与纺制类似股线或缆 绳结构的赛罗纺与索罗纺、以及化纤长丝与细纱交捻的赛罗菲纺等纺纱技术就不属此 围。即使符合以上条件但实践证明受技术关键所制约而没有发展应用前景的静电纺纱、涡流纺纱(涡流管凝聚加捻)也不在其。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转杯纺纱为代表的各种纺纱新技术开始面世。其中到目前为 止已被广泛应用或已局部应用、或有应用发展前景的新型纺纱主要有转杯纺纱、喷气纺纱、 喷气涡流纺纱和摩擦纺纱等。 本文就以上几种新型纺纱技术的特点、应用围和今后发展前景做些分析比较,谈谈个人的看 法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分析探讨必将有利于我国纺机制造企业与纺织生产企业正确决 策其今后技术、设备和产品开发的方向。 由于转杯纺纱已比较广泛应用于生产,以及全国会议上国外企业都已进行了较多的技术 交流。喷气纺纱也通过国外企业与学者的报告,大家都有所了解,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只 做相互比较之用。对喷气涡流纺纱由于国尚未有MVS 这种机型的机器引进,过去国虽然也 有涡流纺纱研究与生产如天津纺织研究所已形成过中试车间,还有上棉三十一厂等开发应用过。但其机构、原理、成纱品质、应用围就不可与现在的MVS 机同日而语。所以对MVS 这种喷气涡流纺纱就须在文中略加介绍并作些分析比较。 另外对过去已引进过并已有国产化设备的摩擦纺纱技术也多作些介绍。因为它在这十 多年中已被大家所忽视,但我认为它有它的特点与它的应用围,是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完全可以在新型纺纱发展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一、纺纱原理与机构 1. l 转杯纺纱 转杯纺纱是属于自由端纺纱原理。纤维条从喂入到加捻点之间必须是不连续的,否则 就是假捻加不上捻度成不了纱。就无法实现高速与大卷装目的。它是依靠喂给与分梳机构实 现纤维条分离成不连续的纤维流,又通过气流将纤维流输送到转杯实现纤维与气流的分离。 纤维再集合成连续须条,籍转杯回转而加捻成纱。由于纤维在抵达转杯并在其壁上加速向下 滑移,对纤维的伸直度有一定的改善,同时在引出纱条时又要承受转杯的惯性离心力,所以有一定的纺纱力,才使成纱强力有一定的保证并带来一些成纱结构上的特点。 1. 2 喷气纺纱 喷气纺纱是非自由端纺纱原理即是连续纺纱。但又要达到成纱加捻和卷绕作用与机构 分开实现高速与大卷装这一新型纺纱共同的目的。其关键是如何使纱条获得捻度和强力。该成纱的捻度是整个纱条还是部分纤维加捻,这是喷气纺纱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对成纱捻度新的 启示和认识。其他新型纺纱大都是整个纱条获得捻度或分层获得捻度。而喷气纺纱主要是头 端离开罗拉钳口而尾端尚被握持的这部分所谓“头端自由纤维”依靠喷嘴的旋转气流被包缠到 纱芯上获得“包缠捻度”而成纱。采用二级喷嘴主要是利用第二级喷嘴与第一级喷嘴气流旋 转方向相反且旋转速度(退捻力矩更强)较大的作用。使被第一级喷嘴作用下初始包缠的纤 维在通过第二级喷嘴后在退捻方向与初始包缠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包缠更紧,因而成纱强度就更提高了。 1. 3 喷气涡流纺纱 本人认为喷气涡流纺纱原理主要是喂入纤维与加捻点结合在一起而获得真捻的一种新

纺纱工艺系统

纺纱工艺系统 为了获得具有不同品质标准的纱线,对于不同的纤维材料,应采取不同的纺纱方法和纺纱系统。 一、棉纺纺纱系统 棉纺生产所用的原料有棉纤维和棉型化纤,其产品有纯棉纱、纯化纤纱和各种混纺纱等。在棉纺纺纱系统中,根据原料品质和成纱质量要求,又分为普梳系统、精梳系统和废纺系统。(一)普梳系统一般用于纺制粗、中特纱,供织造普通织物(二)精梳系统精梳系统用以纺制高档棉纱、特种用纱或棉与化纤混纺纱。(三)废纺系统废纺系统用于加工价格低廉的粗特棉纱。(四)化纤与棉混纺系统涤纶(或其他化学纤维)与棉混纺时,因涤纶与棉纤维的性能及含杂不同,不能在清梳工序混和加工,需各自制成条子后,再在头道并条机(混并)上进行混合,为保证混匀,需采用三道并条。 二、毛纺纺纱系统 毛纺纺纱系统是以羊毛纤维和毛型化纤为原料,在毛纺设备上纺制毛纱、毛与化纤混纺纱和化纤纯纺纱的生产全过程。(一)粗梳毛纺系统(二)精梳毛纺系统精梳毛纺纺纱系统工序多、流程长,可分为制条和纺纱两大部分。精梳制条也叫毛条制造,可单独设立工厂,产品(精梳毛条)可作为商品出售。有些精梳毛纺厂没有制条工序,用精梳毛条作为原料,生产流程包括前纺、后纺;多数厂还没有毛条染色和复精梳的条染复精梳工序,复精梳是指毛条染色后的第二次精梳,复精梳工序流程和制条工序相似。另外,还有一种介于精梳和粗梳之间的半精梳纺纱工艺系统。 三、绢纺纺纱系统 绢纺包括两个纺纱系统——绢丝纺系统和蚰丝纺系统,前者纺纱线密度小,用于织造薄型高档绢绸;后者纺纱线密度大,成纱疏松、毛茸,别具风格。(一)绢丝纺系统1.精练工程利用不能缫丝的疵茧和废丝加工成的绢丝用于织造绢绸。2.制绵工程制棉工程的任务是对精干绵进行适当混和,细致开松,除去杂质、绵粒和短纤维,制成纤维伸直平行度好、分离度好且具有一定长度的精绵。3.绢丝纺系统圆梳制绵以后的绢丝由并条工程[包括配绵、2道延展、制条、3道并条(练条)]、粗纱工程(包括延绞、粗纱)、细纱工程和并捻、整理等后加工工序组成。(二)蚰丝纺系统蚰丝纺是利用制绵工程中末道圆梳机的落绵为原料,可采用棉纺普梳纺纱系统或棉纺转杯纺纱系统或粗梳毛纺系统纺纱。四、麻纺纺纱系统麻纺有苎麻、黄麻、亚麻三种纺纱系统。(一)苎麻纺纱系统一般借用精梳毛纺或绢纺系统,只是在设备上做局部改进。原麻先要经预处理加工成精于麻,而短苎麻、落麻一般可用棉纺纺纱系统进行加工。(二)亚麻纺纱系统亚麻纺纱的原料是打成麻,利用亚麻长麻纺纱系统加工,其中,长麻纺的粗纱要经过煮练后再进行细纱加工。长麻纺的落麻、回麻则进入短麻纺纱系统。(三)黄麻纺纱系统黄麻纺纱的工艺流程为:原料 原料准备 梳麻 并条 细砂。

现代纺纱 新型纺纱技术试题及答案

新型纺纱技术试题及标准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传统纺纱技术的缺点是加捻和卷绕组件合一,限制了成纱卷绕尺 寸和运转速度。 2.新型纺纱按照成纱原理可以分为自由端纺纱和非自由端纺纱两种。 3.非自由端纺纱包括喷气纺、平行纺、自捻纺和摩擦纺DREF-III等。 4.转杯纺纱机按照排风方式可以分为抽气式和自排风式两种。 5.转杯纺分梳辊型式主要包括锯齿辊和针辊。 6.转杯纺纱机排杂机构按照补风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和调节式两种。 7.转杯纺纱机凝聚加捻机构主要包括输送管、隔离盘、转杯、加捻盘和 引纱管等。 8.骑跨在剥离点和凝聚须条尾端之间空隙内的纤维称为搭桥纤维。 9.剥离点到有捻至无捻过渡区中点的一段弧长称为捻度传递长度。 10.转杯纱由纱芯和缠绕纤维两部分组成。 11.喷气纱由纱芯和包缠纤维两部分组成。 12.喷气涡流纺相对于传统喷气纺的优势是适纺纯棉纱(纯涤纱、涤棉纱、 纯棉纱)。 13.喷气涡流纺的喷嘴相对于传统喷气纺的改进是增加了针棒和空心管。 14.平行纺纱是利用空心锭子和假捻作用生产纱芯为短纤维、外包长丝的包 缠纱。 15.纤维在静电场作用下伸直、排列、凝聚成自由端纱尾,随加捻器高速回转而 加捻成纱,这种纺纱方法称为静电纺纱。 16.将短纤维须条与长丝保持一定距离平行喂入同一牵伸机构,在前罗拉钳口下 游汇合,加捻成纱,这种环锭纺新技术称为赛络菲尔纺(赛络纺、赛络菲尔纺、缆型纺)。

二.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 1.转杯纺是一种非自由端纺纱技术。(?) 2.转杯纺纱机的喂给机构由喂给喇叭、喂给罗拉和喂给板组成。(√) 3.分梳面长度又称分梳工艺长度。(√) 4.锯齿辊对纤维的作用缓和,不会损伤和切断纤维。(?) 5.假捻捻度对增加纱条动态强力、减少断头有利。(√) 6.转杯纱中弯钩、对折、打圈和缠绕纤维比圆锥和圆柱形螺旋线纤维多。(√) 7.转杯纱强力一般高于同特环锭纱。(?) 8.转杯纱的断裂伸长率一般高于同特环锭纱。(√) 9.转杯纱的条干均匀度一般低于同特环锭纱。(?) 10.转杯纱的耐磨性一般高于同特环锭纱。(√) 11.转杯纱的染色性一般低于同特环锭纱。(?) 12.喷气纺纱是一种非自由端纺纱技术。(√) 13.喷气纺纱喷嘴中的气流一方面使纱条旋转,一方面推动纱条输出。(√) 14.喷气纺纱第二喷嘴的主要作用是对纺纱段须条起积极的假捻作用,使整根须 条呈现同向捻,在须条逐步退捻时获得包缠真捻。(√) 15.喷气纱强力一般高于同特环锭纱。(?) 16.喷气纱3 mm以上毛羽一般少于同特环锭纱。(√) 17.喷气涡流纱由平行(芯)组分和(外)螺旋包缠组分组成。(√) 18.喷气涡流纱中包缠纤维所占比例低于传统喷气纱。(?) 19.摩擦纺纱是一种非自由端纺纱技术。(?) 20.摩擦纱成纱段纱条已成形,没有纤维再添加进去。(√) 21.摩擦纱强度低于同特转杯纱和环锭纱。(√) 22.摩擦纱表面丰满、膨松,吸湿性好。(√) 23.自捻纺纱是将两根须条两端握持,同时施加假捻,形成两根各具有正、反捻 交替的单纱,再利用它们的自捻作用,使两根单纱结合成一根双股线。(√) 24.涡流纺纱和喷气纺纱都属于非自由端纺纱。(?) 25.粘合纺纱是将短纤维条子用水溶性粘合剂粘合、烘干成纱。(√)

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谈春梅)

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谈春梅)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 前言转杯纺纱可直接由条子纺成纱,制条是转杯纺纱的前纺准备工程。就制条的工艺原理及工程实际过程而言,转杯纺与环锭纺纱相比,并无原则上的区别。但因转杯纺纱机在纺纱工艺、机构及它们对成纱品质的关系等方面与环锭纺纱机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转杯纺纱对前纺条子的需求也与环锭纺纱不一样。实践证明,前纺工艺与配置适当,能更好地发挥转杯纺纱的优势,包括:充分利用各种原料(含下脚料)降低原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断头率,减少清杯次数);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改善纱的品质(如条干、结杂数、强力);降低生产成本(如用电、机件消耗等)。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转杯纺纱前纺工程的特点在工艺技术方面有如下特点。 (1)一般正牌纯棉纱常用普梳工艺纺中号及粗号纱(28tex以上),不用精梳条。 (2)可以利用各种天然纤维纯纺或与化纤混纺,制造混纺熟条。 (3)所用原料的纤维长度较环锭纺纱的纤维短,级别低,可混用大量落棉(落麻、短羊毛、绢纺落绵)。但要求尽可能去除杂质、微尘。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生条的含杂率、含微尘量对转杯纺纱的生产稳定与成纱品质关系极为密切,按实践经验,一般要求如下:①优质纱:生条含杂率O.07%-O.08%;正牌纱:生条含杂率专纺纱:生条含杂率<0.20%;个别场合:生条含杂

率>O.5%。②短绒率(16mm以下)在优质纱、正牌纱品种中,棉卷短绒率<1%(对比原棉);生条短绒率<4%(对比棉卷)。可见,转杯纺纱对前纺工程的工艺要求主要是:降低生条中的含杂率和微尘量(目前一般厂缺乏微尘量测试手段,常用纺杯积尘量间接表示),能适应处理各种级别的原料,包括长度较短、长度整齐度差的原料,及适应多品种的纤维原料。 在实践中,工艺与设备还涉及经营与管理方面,应力求提高经济效益。如:①若环锭纺棉纺厂内配备少量机台转杯纺纱机,此时前纺可利用原有前纺设备。②应减少转杯纺纱厂(车间)的投资费用,节约前纺投资额(包括机台数,占地面积等)。③转杯纺纱的劳动环境明显优于环锭纺纱,其前纺亦应有相应的改进,才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2.前纺配置类型国内多数厂目前的纺纱号数最细的为,最粗为97.2tex。纺纯棉纱的厂,用棉等级低,约4.5~5级,长度~27.5mm,并大量使用环锭纺纱的清棉、梳棉和精梳的落棉。这样,经济效益、成纱质量均好。也有生产混纺纱,采用涤纶、腈纶(包括高收缩性腈纶)、粘胶、苎麻、紬丝等:纱的用途有机织、针织。前纺的配置需适应机织纱,针织纱,废纺纱,化纤纯纺、混纺纱,丝、麻棉混纺纱等不同的工艺要求。 2.1机织纱近十余年来,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设备,国内借鉴其优点,包括合作生产,新设备(国内型号及国外型号)成套大批涌现,实际运转性能良好,略作介绍如下:FA002型(或类似性能的型号)并联式圆盘抓棉机-FAl21型除金属装置-A006B(或A006CS)型自动混棉机(附A045型大风量凝棉器)-FA022-6或

集聚纺纱技术的机理分析和研究

集聚纺纱技术的机理分析和研究 程隆棣翟涵于修业周志华 (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现有的集聚纺纱装置进行集聚原理的机理分析,分析指出各类装置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特别对这些装置的集聚原理进行系统的归类,提出开发集聚纺纱装置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集聚纺纱技术,气流集聚,负压集聚 引言 早在1988年,Dr. Ernst Fehrer就开始着眼于集聚纺纱技术(Condensed Spinning)或称为紧密纺纱技术(Compact Spinning)的研制[1]。在1999年巴黎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ITMA’99)上首次展出了集聚纺纱设备,这是对环锭纺纱工艺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目前的集聚纺纱技术是将普通环锭细纱机进行适当改进,增加了对从前罗拉钳口到加捻点的纺纱三角区纤维的控制,一方面确保了纺纱三角区的最小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纤维束边缘纤维的集聚,从而生产出新型高品质的集聚环锭纱[2]。 1 传统环锭纺纱工艺的现状 在传统环锭纺纱牵伸装置中,预牵伸区的牵伸力将粗纱解捻,经主牵伸区的牵伸,解捻后的纤维束拉细到所需要的细度,同时由于前罗拉表面气流受到气阻作用,更促使纤维束的宽度有一定的展开(如图1所示)。 图1 前罗拉气流对须条宽度的影响 离开前罗拉钳口后,牵伸过的纤维须条完全呈松散状态,并在加捻点之前的一段距离中形成一个加捻三角区。输出须条的横向宽度较宽,一些边缘纤维头端先伸出牵伸区,形成纤维的浮游头端。这些纤维在成纱过程中由于纱线回转的离心力而不容易向纱条中心靠拢而形成纱线毛羽。车速越高,离心力越大,毛羽越多,因此也限制了车速的提高。这样纺出的环锭纱的纱线结构达不到理想纱线结构模型。 集聚纺纱技术利用集聚装置进行纤维的凝聚,实现对牵伸须条的牵伸、集聚和加捻的分步作用,即牵伸区时无集聚,集聚时无加捻,避免了牵伸区中由于集聚作用的存在而影响摩

纺纱技术回顾与发展现状

紡紗技術回顧與發展現狀 20世紀70年代曾出現了許多紡紗型式,如無撚紡紗、自撚紡紗、單噴嘴噴氣紡紗、包纏紡紗、離心紡紗、連續粘合紡紗等,而且在自由端紡紗中有許多種組合,如轉杯、靜電、摩擦紡,另外還有渦流紡紗。同時,環錠紡繼續發展,涉足旋轉環和鋼絲圈裝置、單錠驅動、高牽伸裝置、雙粗紗紡和混合裝置。 縱觀今天的紡紗産業,可以看出雖然一些裝置已經成功,但少數爲花式紗的包纏紡和爲專業工業用市場的摩擦紡少有幸存。其實,這些機器生産商也是正確的。 圖一概括了主要技術的紡位元數目和他們各自的紡紗市場份額。顯然,當從安裝紡錠數目的觀點來看,環錠紡仍然是占支配地位的紡紗型式,其紡錠比安裝的轉杯紡多三倍左右。如果以生産的紗産量來判斷的話,那麽顯然儘管安裝的轉杯紡錠僅是環錠紡的三分之一,但轉杯紡所生産的紗産量比環錠紡所生産的紗産量的三倍還多。 圖一:可能的短纖紡紗型式 環錠紡 環錠紡背後的技術已經保持許多年沒有大的改變了,但已經有了重要改進。這些各自僅有稍微優勢的改變則産生了如下的協同優勢: 引進更長的機器減少了自動落紗的相對成本; 細紗機和絡紗機的結合再次加強了自動控制的運用;

引進自動落紗意味著落紗時間減少並且因此卷裝大小的重要性降低; 在絡紗機上引進絞接意味著接紗點變得不再突出,這再次提供了小卷裝的可能性; 鋼領變小意味著對於有限的鋼絲圈速度(40米/秒),可以獲得更高的旋轉速度並且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的加撚速度。 這些結合意味著環錠紡可能的最大速度從15000轉/分左右提升到25000轉/分左右。還有其他一些取得部分成功的發展提議。 牽伸裝置:當雙皮圈牽伸占主導地位的時候,這種裝置能夠産生更高的牽伸。近來展會上的機器可以運行70-100倍的牽伸,高牽伸的使用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裝置的經濟性。 單錠驅動:幾個生産商於20世紀80年代闡述了這種可能性。雖然這種觀點在降低能耗、降低噪音和更好地控制速度方面有優勢,但它卻需要更高的初始成本和更大的紡錠尺寸。 鋼領設計 有人提出了幾種減少傳統鋼領和鋼絲圈限制的方法。 軌道式鋼領:發展旨在增加鋼絲圈散熱。 瓷器式鋼領:瓷器鋼領和塗上一層瓷的鋼絲圈相結合大幅提高了耐磨性,從而使得鋼絲圈的使用壽命變長。其他好處在於紗的質量更加穩定並且斷紗時間縮短。旋轉式鋼領:20世紀70年代幾個環錠細紗機生産商試驗了這種想法。其他涉足該領域的裝置包括磁性紡和特大鋼絲圈紡等,這些類型的裝置問題在於,雖然他們好像可以更低的紡紗張力運行,並且因此可能使斷頭率降低,但他們的缺點是由於加撚的慣性使持續時間縮短並且高量張力達到最高點,這個最高點張力比一個鋼絲圈的張力大得多。 紡錠鑒別:環錠細紗機紡錠進行加工質量控制發展很有潛力。這使得細紗機上的那些監測疵品紗的紡錠鑒別成爲可能,正如落紗機上的一樣。有人認爲這種型號的裝置不僅會帶來紗質量的提高,而且會提高效率,更容易標示出環錠細紗機上出故障的紡位元。 加長機器:環錠細紗機上使用的驅動增長可以使每台機的紡錠數再次增加到1488錠成爲可能。這將對每錠的成本産生積極影響。另外,正如上面所述,加長機器可以使用自動控制,尤其是在相連的落紗機上使用自動控制。 集聚紡:幾個機器生産商可以生産這種裝置,即使用另外的牽伸元件和氣體力學來使紗的毛羽減少並且紗條強力更好。許多人認爲這種裝置的這兩種功能通常是互斥的,因爲這種裝置或者能使紗條強力更好或者能以更高的生産速度以更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