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锈病如何防治,亚麻锈病防治措施.doc

亚麻锈病如何防治,亚麻锈病防治措施.doc
亚麻锈病如何防治,亚麻锈病防治措施.doc

亚麻锈病如何防治,亚麻锈病防治措施

在亚麻生长过程中,亚麻锈病是普遍发生的,锈病常常散布于亚麻植株的茎、叶、花器各部位,影响亚麻的产量和品质,使亚麻的使种子减产,给亚麻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亚麻锈病,亚麻锈病如何防治以及亚麻锈病防治措施。

亚麻锈病的症状

锈病在亚麻生育期间均可危害,开花前症状较为明显。先侵染上部叶片,后扩展到下部叶片、茎、枝及蒴果和花梗等部位。先侵染幼叶和嫩茎,病部呈淡黄色或橙黄色小斑,即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以后在叶、茎、蒴果上产生鲜黄色至橙黄色的小斑点为夏孢子堆。到成熟期则在患部表皮下产生许多密集的褐色至黑色有光泽的不规则斑点为冬孢子堆,茎上特别多,叶及萼片上较少,由于此病能使亚麻同化作用降低,影响种子产量,同时茎部病斑常使纤维折断,不易剥离,影响产量和品质。

亚麻锈病发生条件

亚麻锈病是否流行,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

1.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亚麻品种间对锈病抗性有较大差异,但目前一般栽培品种很少是高抗病的,品种抗病力低,是造成近年来锈病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2.气候条件的影响

苹果果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苹果果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苹果果锈病的发生条件,必须在该地区植有苹果和桧柏两种树,才能完成生活史。春雨早而雨量多,发生严重;春季干旱、果园周围无桧柏树则发生轻微,或不发生,那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锈性差别较大,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的粉锈灵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0.2~0.4%的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的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那么苹果果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彻底铲除移除病树。对距果园周边5千米的桧柏全部起挖,移除到远离果区的低洼之处。今后绿化树种一律不得再选择桧柏,改用其它树种或灌木。 2、药剂防治。防治苹果锈病要及时抓住转主寄主桧柏树上的药剂防治和对苹果树落花后的喷药预防。 ①控制锈病病菌的初侵染源。对果园附近的桧柏树冬季至次年

3月底前,怎样确定苹果采收期彻底剪除桧柏上的菌瘿,集中销毁。早春苹果发芽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对桧柏类林木全树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苹果落花后对桧柏类林木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多菌灵、50%退菌特600倍液。 ②果树上喷药。苹果萌芽前,在苹果树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对苹果树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在套袋前喷43%戊唑醇4000~5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信生2000倍液。

苹果锈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苹果锈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苹果锈病亦称赤星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个别园地和年份危害极重,造成叶片枯黄脱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和品质。除危害苹果,还为害海棠,山定子等。2017年5月下旬,沈阳市浑南区赵家苗圃北地块近1000株6~8年生王族海棠、光辉海棠、山定子树感病株率95%,单株病叶率100%,严重的叶片,斑块面积占90%以上,这块园地一片红黄色,为害极重,经过喷洒杀菌剂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此病害应予高度重视。 苹果锈病的识别 为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嫩梢,次为害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渐发展成为直径0.5~1cm的橙黄色圆形的病斑,其边缘常呈红色。6月中旬前后,病斑背面隆起,其隆起处丛生淡黄色细管状物,像胡须即锈孢子器。幼苗、嫩枝病斑为梭形,橙黄色,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后,果面产生近圆形黄色病斑,以后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病果生长滞停呈畸形。 病原病原为山田胶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细锈菌目。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在桧柏等叶上形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孢子。冬孢子双脆,椭圆形,无色,具 长柄,分隔处稍缢缩,大小为32.6~53.7μm×20.5~25.6μ m;性孢子器埋生在苹果病斑表皮下。性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锈孢子器一般在叶背面呈圆筒状,锈孢子球形状或多角形,单胞,栗褐色,膜厚,有瘤状突起, 大小为19.2~25.6μm×16.6~24.3μm。担子孢子卵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3~16μm×7~9μm。是否锈病依为害状和病原镜检既可准确识别。 发病规律 侵染循环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的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多,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小孢子,随风传播苹果树上,侵染叶片嫩梢,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染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树病部过冬,4~5月开始活动侵染。

果实病害

苹果主要症状相似病害对比表 二、名称近似病害对比

第一节:果 实轮纹病 (apple ringspot) 诊断要点: ①初始病状:淡褐色的腐烂小斑 ②典型病状:病部淡褐色,轮状软腐,不凹陷,病斑扩展速度快 ③ 病征:散生黑色点状物 初期淡褐色腐烂小斑 后期轮纹状软腐,不凹 陷 多处发病呈云斑形病斑 后期果实全部腐烂、形成 散生点状物 发病条件:此病害是生长期重要的果实病害之一,每年的危害均严重,主要栽培品种均有发生。 ①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多雨潮湿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反之则轻; ②与品种有关---一般认为甜度大的品种(如红富士)轮纹烂果病发生重; ③果园的小气候环境也影响病害的发生。 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Macrofoma sp形成分生孢子器,是枝干轮纹病及干腐病,病原的无性阶段。

病害发生规律∶ ①主要越冬场所:以菌丝体或孢子在枝干病部越冬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传播 ③侵染:通过自然孔口侵入,建立侵染关系;病害的潜育期可长达几个月,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④发病:田间在7月下旬以后出现病果 ⑤周年发生规律∶ 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病原的初侵染时间在谢花后开始,直至采收期结束;病原侵染盛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田间病果在7月下旬后出现延续至采收后储藏期,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无公害防治方案∶ ①农作措施防治---搞好果园卫生,清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生长势。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与生理落果后进行果实套袋。 ②药剂防治---从谢花后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每间隔7~10天用药一次,建议内吸和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 推荐药剂种类为: 保护性药剂:代森锰锌500~800倍,大生或喷克 (Penke)800倍,氨基酸铜(保绿)等500~800倍等。 内吸性药剂:甲基托布津可湿粉800倍;炭特灵可湿粉500倍;多菌灵600~800倍 第二节:苹果炭疽病(Apple anthracnose)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近年来苹果锈病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及以前年份,我地苹果锈病仅在在个别园内有极小量的零星发生,零星发生园约占总园数的5%以下。2007年开始发生有上升的趋势,零星发生园达%,病叶普遍率%。2008年,零星发生园达100%,病叶普遍率%,最高%。2009年,发生程度达到了小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个别果园偏重发生。其中发生园达%,零星发生园%,病叶普遍率%。2010年后,发生程度仍在逐年加重,苹果锈病已经成为苹果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 一、病原:苹果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学名为山田胶锈菌(或称苹果东方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子纲、锈菌目、柄锈菌科、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 苹果锈病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寄主,锈病就不会发生。苹果树是主要寄主,转主寄主有桧柏、龙柏、塔柏、矮柏、翠柏等桧柏类树木。 苹果锈病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苹果属其他植物,如:山定子、海棠等。 二、症状:苹果锈病主要为害苹果叶片,也可侵染嫩梢和幼果。 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直径为5~10㎜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常呈红色。6月中旬后,病斑背面隆起,隆起处丛生淡黄色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 果实:幼果期感病,感病后,果面上产生圆形的黄色病斑,后期在病斑周围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受病菌为害,果实生长停滞,发育畸形。 枝条:感染病菌的嫩枝初期病斑为梭形,橙黄色,后期病斑凹陷龟裂,易从病部折断。 在转主寄主桧柏上的症状表现:病菌7~8月份侵染桧柏小枝,形成直径3~5㎜的球形瘿瘤,翌年春季瘿瘤出现深褐色舌状孢子角。 三、发生规律:当年苹果锈病菌侵染苹果后,在苹果树上生成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入小枝,在小枝一侧或环绕小枝形成半圆形至圆形红褐色瘿瘤,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瘿瘤破裂后露出瓣状或舌状深褐色的冬孢子角,遇水膨胀变为鲜黄褐色花瓣状肢状物(与梨锈病区别之特征)。翌年3、4月份形成冬孢子角,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在遇到连续阴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产生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小孢子),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苹果树上,侵染叶片、幼果或新梢等幼嫩组织。胶东地区多于5月上旬侵染,5月中旬表现症状,潜伏期10天左右,20~30天后形成锈孢子器。锈孢子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染嫩梢后,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夏和越冬。此菌不产生夏孢子,一年中只有一次很短的时期产生担孢子进行侵染,故苹果锈病在苹果上一年只有初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1、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 2、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 3、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 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茎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一、小麦锈病症状 1.叶锈 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夏孢

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2.条锈 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秆锈 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

花木锈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花木锈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病。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卉苗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病症特点 病株因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综合防治 (一)消减菌源防治转主寄生的锈病,可将观赏植物与转主寄主植物严格隔离,如海棠、苹果、梨等与转主寄主柏树要相隔5公里,杜鹃与云杉、铁杉、紫菀等不能混植。防治单主寄生的锈病,在秋末到翌年早春或植物休眠期,彻底清扫园内落叶、落果和枯枝等有病虫潜伏的植物残体,生长季要经常除去病枝叶集中处理,可减少菌源。在孢子堆将飞散时施药预防。 (二)加强养护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做好土壤改良,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地肥力,整理好园地灌排系统。选用健壮、无病虫枝作插条、接穗等无性繁殖材料,严格除去病菌。控制种植密度,不宜过密。及时排除积水,科学施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不偏施氮肥。经常修剪整枝,除去病虫枝和弱枝,使园内通风透光良好;设施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棚室内湿度。 (三)药剂防治 4、5月份是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在花卉苗木发病初期喷施劳恩格润粉锈唑,每100ml稀释300-400倍液,均匀喷施叶面;或使用快刻稀释600-650倍液进行杀菌处理,可有效防治锈病。发病严重时期喷施粉锈唑可结合杀菌剂菌杀使用。防治转主寄主柏树上的锈病,应喷药1~2次,杀死越冬菌源冬孢子。秋末到翌年萌芽前,在清扫田园、剪病枝后再施药防治,可喷广谱杀菌剂,连续使用2~3次,间隔期为8-10天。 (四)严格检疫许多树木枝干锈病是检疫对象,应从无病区引进苗木,从无病母株上采集插条、接穗等无性繁殖材料。 (五)选育抗病品种花卉苗木种类和品种抗锈病能力有明显差异。因此,选育抗锈病花卉苗木品种是防治锈病经济有效的途径。

提高苹果果面外观品质的措施

提高苹果果面外观品质的措施! (1)增施有机肥: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连年施用猪粪、鸡粪等有机肥的果园,苹果果实外观好,果面细嫩光洁。连续6年每年每亩施优质猪粪5000~6000千克,土壤含有机质的量可以达到1.2%,锈果率、苦痘病果率只有8%;优质果率达到90%,比施用有机肥少的果园提高40%~60%。 (2)科学补钙:由于花后1~6周幼果期最缺钙,所以花后至套袋前的40天内,喷3~4次氨基酸类钙肥,可以提高优质果率20%以上。或者施用高效钙、腐植酸钙或生物钙,旺树宜施用氯化钙。全年补钙4~5次较适宜。 (3)合理修剪:主枝间距和枝组间距交互作用对果实质量有影响,应该以80厘米主枝间距和30~39厘米枝组间距的果实品质

(果形指数、着色指数、可溶性固形含量、果肉硬度和单果质量)最好。在修剪过程中要疏除下垂裙枝、过密大枝、主枝上过粗的大枝,结果枝粗度应在0.7厘米以下(粗度以结果后枝轴下垂为宜)。每亩枝量以7万~9万个为宜。花开半月左右进行疏果,保留发育正常、果形端正的中心果。每隔25~30厘米留一个果,每亩留1万~1.2万个果。 (4)果袋选择和套袋技术:果袋要选择透水、透气性好、抗水能力强、有商标和生产厂家的产品。套优劣纸袋的果锈病发生率相差40%左右。二次使用的旧纸袋,果锈发生率比较高。花后15天开始套塑料袋,花后35~50天套纸袋。果园内幼果需要全部套袋,6月底前套完。套袋前3~5天全园需灌水一次,可以防止日灼发生。套袋必须在露水干后的08:00-11:00和14:00-17:

00进行,避开中午高温。有露水和阴雨天都不要套袋。套袋时要将果袋鼓起,让幼果在袋内悬空、居中,袋内无叶,袋口折叠规整,袋口扎紧严防雨水进袋。纸袋要朝上,以免日灼。 (5)药剂选择和喷药时机:杀菌剂的品种和质量对果面黑点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套袋前喷的杀菌、杀虫、杀螨剂、乳油剂容易杀死幼果皮孔,而在黑孔上形成黑点;喷布粉剂、胶悬剂后再套袋,黑点病较轻。喷药后立即套袋的苹果,果面易生黑点;喷药2~3天后再套袋,黑点病较轻。套袋前连续喷4次代森锰锌类杀菌剂,套袋苹果烂果率高达50%以上;而喷布大生米-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多菌灵胶悬剂4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袋内基本无烂

苹果果锈病、锈果病、锈病区别

苹果果锈病、锈果病、锈病区别 苹果果锈病、锈果病、锈病这三种病害混淆在一起,让很多果农无法区分,现将三种病害的区别介绍如下: 1、症状不同:果锈症状表现在果实表面上产生的类似锈状的木栓层,发病严重时,使果面失去光泽,锈斑处酷似土豆皮。一般分为梗锈、胴锈和顶锈。梗锈不达果肩,对果品的商品价值影响不大,而胴锈和顶锈则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商品性。锈果病症状发生在果实上,可分为锈果型、花脸型、锈果花脸型、绿点型、环斑型等五种类型,锈果型是最主要症状类型。苹果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病严重时也危害果实和新梢。在叶片上,初期叶片正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随后发展成直径为0.5~1.0cm的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常呈红色,稍肥厚。 2、病原不同:苹果果锈病属于生理病害,属非侵染性病害,不具传染性,是幼果期不合理的用药及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等造成的。苹果锈果病是病毒类病害。苹果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后两种病害属侵染性病害,具传染性。 3、发病部位不同:苹果果锈发生在果实上,属于果实病害。锈果病也发生在果实上。苹果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属于叶片病害。 4、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不同:苹果果锈最易发生在落花后30天内,到生理落果期就不易发生果锈。苹果锈果病通过嫁接传播,而病株汁液、花粉和种子不能传病。嫁接换种后,潜育期为3~27个月。结果树发病时,先是个别枝条表现症状,经过2~3年才扩展到全树。苹果锈病以菌丝体在桧柏、龙柏上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时胶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冬孢子,随风传播到苹果树上,锈菌侵染苹果树叶片、果实、新梢等,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病部越冬。 苹果果锈的发生与品种、气候、农药使用有关。对于表皮细胞大、细胞壁薄且排列疏松,角质层薄,易于干裂,下皮细胞也较疏松的品种易发生锈病。另外幼果茸毛较早脱落、蚜虫危害果面、套袋过早或纸袋摩擦幼果及幼果期喷刺激性药肥等都会加重果锈发生,更重要的是春季低温高湿是发生果锈的气候环境。苹果锈果病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梨树是苹果锈果病的带毒寄主,外表不表现症状,但可以传病。另一个是带病接穗及苗木的调运,是该病侵染的主要途径。苹果锈病发生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关系:一个条件是苹果锈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有转主寄生特性,必须在转主寄主如桧柏、龙柏等树上越冬才能完成病害循环,没有转主寄主桧柏等,则锈病不能发生;另一个主要条件是通过风雨传播,风是传播的媒介,雨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发病。 5、防治方法不同: (1 )苹果果锈的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强果实抗病能力。在幼果期避免使用对果面刺激性强的药肥。套袋不宜过早,否则损害幼果茸毛,在套袋时尽量使果实位于果袋中央,避免果袋摩擦幼果。

苹果锈病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防治措施 别名:苹果赤星病、苹羊毛疔、苹桧锈病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嫩枝、幼果和果柄,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叶片初患病正面出现油亮的橘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橙黄色的病斑,边缘红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出现几十个病斑。发病1~2周后,病斑表面密生鲜黄色细小点粒,即性孢子器。叶柄发病,病部橙黄色,稍隆起,多呈纺锤形,初期表面产生小点状性孢子器,后期病斑周围产生毛状的锈孢子器。新梢发病,刚开始与叶柄受害相似,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后,靠近萼洼附近的果面上出现近圆形病斑,初为橙黄色,后变黄褐色,直径约10-20毫米。病斑表面也产生初为黄色、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其后在病斑四周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嫩枝发病,病斑为橙黄色,梭形,局部隆起,后期病部龟裂。病枝易从病部折断。 病原:病原为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ouabe 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苹果锈病菌在桧柏上为害小枝,即以茵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的胺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到苹果树上。锈菌侵染苹果树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等,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发病部位越冬。 防治措施: 1.在苹果主产区,可由政府部门颁布有关文件,禁止在苹果园、梨园、山楂等果园周围10 公里范围内种植柏树,禁止设置松柏树苗的育苗圃。道路两旁、公园、墓地、庭院等场所可采用非柏科类树种作绿化树。这是控制苹果锈病的根本措施。 2.对于苹果园周围已经有松柏类树木,且能造成严重危害的苹果主产地,可由当地政府协调,将果园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松柏类树木改植为其他绿化树种。 3.喷药保护苹果锈病主要发生在苹果萌芽后的60天内,即4月-5份,6月中旬以后锈病菌不再侵染。对于周围有柏树,每年发病严重的苹果园,自苹果展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杀菌剂,连喷2-3次,以保护叶片不受锈病菌侵染;或者在或者天气预报有大范围降水前喷布一次杀菌剂,防止锈病菌在降雨过程中侵染。 4.喷药治疗锈病菌侵入苹果叶片后的 5 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能有效控制入侵病菌扩展与发病,喷药时期越晚防治效果越差。喷药治疗应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用药时间可根据以下方法确定: (1)4-5 月份,如果出现雨量超过5mm,持续时间超过12 小时的降雨,于降雨后的5 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2)或者在冬孢子角大量萌发,即“柏树开花”后,且在“柏树开花”的同时有持续12 小时以上降雨,于“柏树开花”后的5 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3)或者在苹果、梨叶片刚开始发病,即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时,立即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5.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常用的保护剂主要是以代森锰锌为有效成份的药剂。

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病。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卉苗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病症特点 病株因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发病规律 锈菌是一种不能离开活体寄主而生存的严格寄生菌。只要冬、夏季草坪能正常生长的地区,病菌就可以在草的染病部位越冬、越夏,发病最适温度为18-2l℃。植株大多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发病较轻;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严重。当病菌在适宜温度和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一般6天至10天就可发病,并产生大量的夏孢子,随风传播,不断造成新的侵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但由于影响锈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品种的抗病程度、温度、降雨、草坪密度、水肥等养护管理状况,不同年份、不同地块发病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对温度的要求,秆锈病最高,叶锈、

冠锈病居中,条锈病最低。 综合防治 (一)消除菌源。 防治转主寄生的锈病,在可将观赏植物与转寄主植物严格隔离,如海棠、苹果、梨等与转寄主柏树要相隔5公里,杜鹃与云杉、铁杉、紫菀等不能混植。防治单主寄生的锈病,在秋末到翌年早春或植物休眠期,彻底清扫园内落叶、落果和枯枝等有病虫潜伏的植物残体,生长季要经常除去病枝叶集中处理,可减少菌源。在孢子堆将飞散时施药预防。 (二)加强养护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做好土壤改良,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地肥力,整理好园地灌排系统。选用健壮、无病虫枝作插条、接穗等无性繁殖材料,严格除去病菌。控制种植密度,不宜过密。及时排除积水,科学施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不偏施氮肥。经常修剪整枝,除去病虫枝和弱枝,使园内通风透光良好;设施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棚室内湿度。 (三)药剂防治。4、5月份是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在花卉苗木发病初期喷施劳恩格润破千钧,每300g稀释700-900倍液,均匀喷施叶面,连续使用2-3次,间隔期为5-7天;可有效防治锈病。发病严重时期喷施粉锈唑可结合杀菌剂佳多一起使用。防治转寄主柏树上的锈病,应喷药1~2次,杀死越冬菌源冬孢子。秋末到翌年萌芽前,在清扫田园、剪病枝后再施药防治,可喷广谱杀菌剂佳多60g兑

梨锈病用什么药好 梨锈病防治方法

梨锈病用什么药好梨锈病防治方法 梨锈病是梨树常常发生的病害,也被人叫做赤星病,梨锈病的出现影响了梨树的发育生长。梨锈病用什么药好呢?下文我们一同来介绍下梨锈病用什么药好以及梨锈病防治方法信息,供大家参考学习哦! 梨锈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在其正面产生橙黄色近圆形的小点,后逐渐扩大为病斑。其上密生针头大的橙黄色小粒(性子器),分泌淡黄色粘液。粘液干后,小粒变为黑色。病斑背面隆起,生出初为淡黄褐色,后为淡灰色的毛状物(锈子器),长约5至6毫米。毛状物破裂,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锈孢子)。之后病斑变黑,叶片枯焦脱落。叶柄受害形成橙黄色隆起纺锤形病斑。幼果受害后形成近圆形病斑,初为黄色,后为褐色。其上生有黄色毛状的锈子器,果实生长停滞或畸形。 梨锈病发病规律 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一般在翌年的春季开始显露冬孢子角。春季降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为舌状胶质块。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并在其上形成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飘散。从梨树发芽到幼果形成这一段时间内,担孢子散落在嫩叶、新梢、幼果上,遇到适宜的条件就萌发,产生侵染丝,直接从表皮细胞中侵入,也可以从气孔中侵入,侵入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当气温达到15℃时,并在有水的条件下,担孢子需要1个小时完成

侵染。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20天内容易感染,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易感染。梨锈病的潜育期为6~10天,其长短除受温度的影响外,还受叶龄影响。叶龄越长越不易感染梨锈病。梨锈病的发病轻重还与桧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有关,尤其与距梨树栽培区 1.5~3.5㎞范围内的桧柏关系最大。在有桧柏存在的条件下,病害的流行还受气象因素的影响。病菌一般只能侵染幼嫩组织。一般4月中旬是冬孢子的发芽盛期,常与梨树的盛花期一致。一般3月上中旬的气温高,冬孢子的成熟也就早。此外雨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梨锈病的发病状况,2~3月份的气温和3月下旬至4月下旬降雨,是影响当年梨锈病的重要因素。 梨锈病防治措施 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 2、铲除越冬病菌: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桧柏等转主寄主不能清除时,则应在桧柏树上喷杀菌农药,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即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抑制冬孢子的萌发。在重发生区,于梨树展叶期和落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以防止担孢子的侵染;药剂有1:2:200倍波尔多液、15%粉锈宁等。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特点 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2、病原菌及其生活史 2.1病原菌种类 锈病由锈菌寄生引起。锈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锈菌目,侵

染花木常见的锈病有以下几种。 2.1.1柄锈菌属(puccinia) 如引起萱草锈病,草坪禾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结缕草锈病,鸢尾锈病,菊花柏锈病和黑锈病,紫菀锈病,向日葵锈病,天竺葵锈病和蜀葵锈病等10多种。 2.1.2单孢锈菌属(uromyces)如引起唐菖蒲锈病,香石竹锈病和紫菀单胞锈病等。 2.1.3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有玫瑰、蔷薇和月季等锈病。 2.1.4胶孢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苹果属、梨属等20多种锈病,桧柏、龙柏等多种柏树锈病。 2.1.5柱锈菌属(cronartium)有牡丹、芍药锈病、松瘤锈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疱锈病等。 2.1.6鞘锈菌属(coleosporium)有紫菀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油松松针锈病和樟子松松针锈病等。

锈病的识别与防治

锈病的识别与防治 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类草坪禾草重要病害,分布广,为害重,所有禾草都会被侵染以致发病。冷季型草中的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等受害最重,暖季型草中的狗牙根、结缕草也会受害。禾草感染锈病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蒸腾作用增强,大量失水,叶片变黄枯死,草坪被破坏,景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草坪锈病种类很多,常发生的主要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和冠锈病,还有其他一些禾草锈病。在北京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冠锈病为害最重。一、症状特点 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叶鞘或茎秆上,在发病部位生成黄色至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和黑色冬孢子堆,被锈菌侵染的草坪远看是黄色。不同锈病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着生特点进行区分。秆锈病夏孢子堆生于茎秆、叶鞘和叶片上。夏孢子堆大,散生,深褐色,长椭圆形至长方形,穿透能力强,叶两面均可形成夏孢子堆,且背面较大。病斑处表皮大片撕裂,呈窗口状向两侧翻卷。叶锈病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上,中等大小,圆形,散生,橘红色,叶表皮开裂。条锈病夏孢子堆主要生于叶片上,茎秆、叶鞘也有。夏孢子堆小,鲜黄色,成行排列,虚线状,叶表皮开裂不明显。冠锈病与叶锈病相似。 二、发病规律

锈菌是一种不能离开活体寄主而生存的严格寄生菌。只要冬、夏季草坪禾草能正常生长的地区,病菌就可以在草的染病部位越冬、越夏。但条锈病菌因不耐高温,当夏季最热旬均温超过22℃时就不能越夏。北京地区一般春秋季发病重,4月份就可始见发病。1998年,四元桥下的草坪在11月下旬病害还很严重。当病菌在适宜温度和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一般6天至10天就可发病,并产生大量的夏孢子,随风传播,不断造成新的侵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但由于影响锈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品种的抗病程度、温度、降雨、草坪密度、水肥等养护管理状况,不同年份、不同地块发病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对温度的要求,秆锈病最高,叶锈、冠锈病居中,条锈病最低。三、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由于草种间和品种间对锈病存在着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在建植草坪时首先应选择抗病的草种和品种,并提倡不同草种或多品种混合种植,如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以7 ?2?1的比例混播,或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混播。 2.科学养护管理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用氮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后适时剪草,减少菌源数量。 3.化学防治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对锈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的理想药剂。常见品种有粉锈宁、羟锈宁、特普唑(速宝利)、立克秀等。可在播种时按每100公斤种子用三唑类纯

苹果锈病的防治方法

苹果锈病的防治方法 我国是苹果种植大国,但是种植面积的越广,病害就越多,苹果锈病是苹果园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又名赤星病,是典型转主寄主病害。此病的发作会影响到苹果的生长和产量,给果农带来极大的损失,下面一起来看看它的防治方法吗。 1、发病症状 锈病主要为苹果植株叶片,也会危害植株幼嫩部位,比如嫩枝、幼果以及果柄等部位。叶片在发病时,叶片正面出现橘红色的小斑点,慢慢的扩大,直至形成圆形的橙黄色的病斑,边缘为红色。在病情严重时,叶片出现多个或十几个病斑,病斑密布黄色的点粒,叶背还会长出一团黄色绒毛。幼果患病,果面会出现圆形病斑,开始为橙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最后在病斑周围出现细管状的锈孢子器,导致病果无法正常生长,多为畸形果。

2、发病条件 在多雨多风以及温度适宜的环境下,是苹果锈病的的外部条件,它的发作和降水量呈正比关系,土壤的湿度和空气湿度越大,越有利于此病的蔓延,所以在种植时要注意雨季的排水防涝措施,还要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3、发病规律 苹果锈病病原是山田胶锈菌,又被称为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病菌在桧柏枝叶上以菌丝体越冬,第二年后在桧柏上形成小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苹果植株上,进行侵染,它的传播途径最远能达50千米。

4、防治方法 首先清除转主寄生,将果园附近5000米范围内的桧柏、龙柏等树木全部砍掉,如果不能及时砍掉,要对其喷药,清除越冬菌源。在造成时剪取桧柏上的菌瘦并集中烧毁,修建苹果园是,要注意栽植密度,做好修剪工作,使植株间通风透光性良好。在雨季做好排水措施,减少空气湿度,在秋冬时要及时清园,将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 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 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锈病简介和识别

锈病: 小麦、梨、苹果、大豆、海棠 锈病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 由4,00 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锈病 ? ? 外文名称 rust disease ? ? 类型 植物病害 病源 锈菌

危害范围 叶、茎、果实 由4,00 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典型的产生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这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 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9个专化型;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多个生理小种。 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区,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

苹果锈果病、锈病和果锈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87654405.html, 苹果锈果病、锈病和果锈病 作者:马治贤等 来源:《西北园艺·果树》2014年第06期 我们在陕西渭北、山西晋中等地调研时,发现近年苹果锈果病、锈病和果锈病发生趋于严重并有迅速蔓延之势,因这几种病害名称相似度较高,容易混淆,现就其各自的症状表现、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果农朋友对比参考。 1 锈果病 1.1 症状表现苹果锈果病是一种病毒病,也叫花脸病或裂果病,由类病毒引起,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根据表现不同,又分为锈果型、花脸型及锈果花脸复合型3种类型。感病后,病树所结果实个小,有的果实从落花后1个月开始,先是果顶出现色变,逐渐扩大为5条规则的纵纹,最后木栓化为铁锈色病斑,不堪食用。以前由于苹果品种多元化,红星、秦冠、红富士等不同品种上3个类型症状表现皆有,近年由于主栽红富士矮化苗,表现症状主要是花脸型。花脸型的表现是果实着色期果面散生白斑或呈红、黄相间的花脸状,变色部分微凸起,病斑部分凹陷,果实变小、畸形,果面凹凸不平,果肉硬,口感差。 锈果病危害果实首先会集中表现在一个枝上,受害枝上所有的果实都会表现症状,失去商品价值,随后1~2年就会感染全树,再经1~2年会感染临近的树。如果一个果园里有多株病树,则很快会有更多健康树受到感染,防控形势严峻。 病苗和病树上徒长枝的症状表现是:病苗(枝)矮小细弱,叶片翻卷呈弧形或圆圈状,病叶硬脆,易从叶柄中部断裂;苗木(枝条)中上部发生木栓化坏死锈斑。 1.2 发病原因锈果病是一种传染性、全株性病害,一旦感病则终生带毒,且逐年加重。发生原因主要有: 1)苗木感病。建园多采用普通苗而用无病毒苗建园的甚少,且普通苗中的共砧苗、连作苗占相当一部分,这类苗感染锈果病毒株率达8%左右;中间砧苗多为M26矮化砧,生长势弱,不太抗类病毒病;苗木品种接穗一般来自大田,未经严格挑选和脱毒处理,带毒概率高。从以上不难看出,所栽苗木基砧、中间砧和品种均有感染类病毒的概率。感病苗木栽植后,幼树期枝叶症状表现不明显,进入结果期后果实就会显现症状。 2)根系传染。苹果树受病毒侵染后,主要靠树体汁液传播,果园根系交接后,病树根若因施肥等原因受伤,伤口流出的带毒汁液就会成为侵染源,由近及远逐步扩散,使越来越多的树感病。

果树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果树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果树锈病以菌丝体在桧柏菌瘿中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至2.5~5公里的范围,落在苹果树的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上,形成病斑。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那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锈性差别较大,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的粉锈灵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0.2~0.4%的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的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那么果树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彻底铲除移除病树。对距果园周边5千米的桧柏全部起挖,移除到远离果区的低洼之处。今后绿化树种一律不得再选择桧柏,改用其它树种或灌木。 2、药剂防治。防治苹果锈病要及时抓住转主寄主桧柏树上的药剂防治和对苹果树落花后的喷药预防。

①控制锈病病菌的初侵染源。对果园附近的桧柏树冬季至次年3月底前,怎样确定苹果采收期彻底剪除桧柏上的菌瘿,集中销毁。早春苹果发芽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对桧柏类林木全树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苹果落花后对桧柏类林木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多菌灵、50%退菌特600倍液。 ②果树上喷药。苹果萌芽前,在苹果树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对苹果树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在套袋前喷43%戊唑醇4000~5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信生2000倍液。

植物病害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 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 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 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 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枝案q (尤其是缺素症)常

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 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可以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如橡树叶的轮廓就称作橡叶纹。以上各种斑纹,如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类型:许多植物病毒病表现环斑、坏死环斑和各种环纹或蚀纹症状。豇豆轮纹病叶枯是指叶片上较大面积的枯死,枯死的轮廓有的不像叶斑那样明显。叶尖和叶缘的大块枯死,一般称作叶烧。桃细菌性穿孔病 植物叶片、果实和枝条上还有一种称作疮痂的症状,病部较浅而且是很局限的, 斑点的表面粗糙,有的还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为突起。 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茎基部组织的坏死,引起所谓猝倒(幼苗在坏死处倒伏)和立枯(幼苗枯死但不倒伏)。木本植物茎的坏死还有一种梢枯症状,枝条从顶端向下枯死,一直扩展到主茎或主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