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发布者:德育

绪论

教学目的: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

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现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当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

(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

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

[1] 1630年~1919年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

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有过农民战争,有过地主阶级的自强,但都没有能够使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回到明朝以前那样的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经过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封建王朝交替更换的历史旧剧不再重演,历史已经开始了一个完全新的时代。

因此,应该以明清之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当然,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要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时间并不晚,是早

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列强推行的殖民侵略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他们,是中国历史的罪魁。

[2] 1840年~1919年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多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胡华、胡绳等为代表。由于这些历史学家在世时曾经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青睐,所以这种观点成为权威的、主流的观点,后来者趋之若骛。当前很多历史学家也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这个时期主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前提,要看矛盾的主导方面。

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能够维持统治。特别是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又使封建专制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它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使当时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840年以前,始终处在非常微弱的状况,根本没有对清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到了1840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封建清王朝的统治躯壳虽然没有顷刻解体,但是社会性质已经逐渐发生变化,使中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状况异常复杂起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后,中国已经是政治上不独立、经济上不自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伴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而产生和发展,并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这些还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但是已比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前进了一步。直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赋予民主主义革命以新的内容,使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由此可见,1840~1919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时代——中国近代

当然,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多,也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提到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有关。

[3] 1840年~1949年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史学界思想的解放和史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提出的观点,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划分一个历史时期,应该以整个人类社会在某一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为前提。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五个社会形态。我们如今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现代去谈过去的近代,就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前的那个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来决定,而那个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态无疑是从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期间的五四运动随是一个转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在未取得政权以前,中国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所以,历史断限不应该断在1919年,而应该断在1949年。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说服力较强,所以,提出后,就得到很多人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近代史研究》就坚持这种观点。就连原来赞同第二种观点的专家,也开始倾向这种观点。如胡绳这样的史学大家,在80年代后期出版的著作,就不直接表明历史分期,而定名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本人赞同第三种观点,即认为中国近代史应该断限在1840—1949。但碍于同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涉及到的背景内容很多会与1919—1949年中国近代史后30年的内容有重复,所以,本课程只讲授中国近代前80年的历史。

二、新版教材的体系框架

上篇:救亡图存

第一章民族危机的产生与加深

第一节近代中国的衰落

第二节民族危机的产生

第三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统治阶层对民族危机的关注与自救

第一节经世致用的主张与实践

第二节洋务运动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节戊戌变法运动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

第四节辛亥革命

中篇:走向解放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节国民革命

第五章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

第一节毛泽东等以农村为中心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第三节党内教条主义的产生与危害

第六章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

第一节民族矛盾的上升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节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第三节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第七章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一节和平民主希望的破灭

第二节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危机与军事失败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下篇奔向富强

第八章中国走进社会主义时代

第一节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国内外形势

第三节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端与其它建设事业第四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九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进行的思考

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继续探索中的偏差与失误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拓展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到全面展开

第三节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四节新世纪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

三、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课

我们现在执行的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新的教学计划,把《中国近现代史纲》作为各专业的公修课,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为了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要使明天的中国比今天的中国发展得更快,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特别要从中国昨天那充满血与火、仇恨与耻辱、反抗和斗争的历史中,去寻找促进历史发展的规律,去吸取那付出高昂代价换来的教训。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就是说,中国昨天那8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腐败就会自我断送,落后就要受欺挨打。

腐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毛泽东讲的社会制度的腐败,也包括官员行为的腐败,这两者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但无论是哪一种腐败,都可能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如今,我们虽然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如果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造成民心的倾斜,最后葬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广泛的范畴,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来讲,既可以在宏观的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在科学技术上进行比较,还可以在综合国力上进行比较。看待我国的先进与落后,不能参照自己的过去,只进行纵向的比较,而应该参照同时代的国家,进行横向的比较。不能只比较社会制度,还应该比较一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这样,才会发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会有针对性地超越自我。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自己的今天已经比昨天有所前进,或我们有先进的社会制度而故步自封,就永远不会有大的进步。

1999年的“五八事件”就从一个侧面给我国敲了警钟。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在坚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从严治党治政,不让腐败行为侵蚀我们的灵魂,以保持队伍的纯洁,增强战斗力;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二)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我们现在常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就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

1. 在奋斗目标上

无论是农民阶级起义后建立的太平天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搞的君主立宪,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挽救中国的命运。只有通过武装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华民族与水深火热之中。

2. 在政权建设上

无论是外国侵略势力掌权,还是本国封建帝王专制,无论是农民阶级革命后实行的封建化统治,还是各派军阀当政,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给人民以平等的权利,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真正让人民当家做主。

3. 在指导思想上

无论是地主阶级中开明士绅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措

施,无论是农民起义的革命纲领,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都不可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真正是中国革命的指南。

4. 在领导阶级上

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农民领袖,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尽管他们有挽救民族危亡的欲望,但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这样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 在发展道路上

是地主阶级的恪守祖制、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农民阶级进行的反抗斗争并没有改变贫困状况,而资产阶级的引进、西化也未能使中国由弱转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改革开放,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

(三)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民族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从侵略者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

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关天培以身殉国、海岭视死如归、冯子才七旬上阵、邓士昌与军舰共存亡,到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转战18省、义和团“扶清灭洋”、小刀会誓死不屈;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既有爱国将领挺身而出、不畏强暴;又有广大群众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既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抛头颅、洒热血,也有各阶层群众为民族的独立而奋勇抗争、前赴后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更是立志救国,从国内到国外,他们奔走呼号,百折不挠,为中国的民主革命牺牲了青春年华乃至生命。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英雄豪杰。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仁人志士,正是有了数百次人民的反抗斗争,才使帝国主义可以凭借洋枪洋炮、趁封建统治无能之机轰开中国大门而不能灭亡中国,而最终还是被中国人民所战胜,使中华民族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我们可以坚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独立了。今天,虽然我们的祖国还不发达,但我们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有了顽强不屈的13亿中国人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跨进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四)为大学生学习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打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对此有正确认识,所以,在下学期还要开设这门课。

但是这种理论的学习,离开实际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当年要“背叛”马克思主义关于组织工人罢工,然后在城市举行武装起义的思想而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本来是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为什么又做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为什么邓小平既要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要拨乱反正,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江泽民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又把党的建设提高到空前地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说,要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必须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必须有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认识,而这门课就是要打好这个基础。

复习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断限?

2.新版教材体系有什么特点?

3.你将怎样学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上篇:救亡图存

第一章民族危机的产生与加深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逐渐衰退,从而正确理解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同时使学生认识,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发动的一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是近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首次较量,要正确分析评价这种较量。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在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的冲击下,历史已向中国提出了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任务。

二、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当中的地位。

2.分析评述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3.分析认识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问题。

4.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5. 伴随不平等条约签订带来的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及评价问题。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近代中国的衰落

一、领先的古代中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考古学家在云南禄丰曾发现被认为是人类直接祖先的腊玛古猿的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距今有800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化石是早期直立人的代表,距今有1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及其遗址,是最为典型和完整的人类学资料,是同时期世界上其它古人类化石及遗址都无法比拟的。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址。而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代表。

父系氏族公社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代文化,它上承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下启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而安阳殷墟文化,又和二里岗早商文化一脉相承。这表明我国不仅是最早的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文化发展是上下相接,自成体系的。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既没有经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与伦比的。

(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方法和成果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和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撰写了7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写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中国古代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不胜枚举。

1. 传统手工业

早在西周就发明了铁的冶炼,春秋时铁器已经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冶铁手段先于欧洲1200多年。制瓷更是中国首创。从制作工艺原理看,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商代又发明了玻璃质釉,即釉陶,被称为原始瓷器。汉代原始瓷器已经成熟。因此我国有瓷器之国的美誉,以致英语中瓷器和中国是一个词汇(china)。我国还是最早饲养家蚕和发明缫丝、丝绸,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早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就以丝国闻名于世,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

2. 农学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农作物的品种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稻粒、稻壳和稻杆等遗迹,说明我国水稻栽培有7000余年的历史。从农业生产工具看,夏、商、周三代以木、石、骨、蚌器为主,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用牛作为牵引动力。汉代出现了铁制犁铧而且装置了犁壁,增强了犁的破土、翻土能力。而欧洲在公元11世纪才有犁壁的出现。在耕作技术方面,战国时产生了垄作法,而西方直到近代才掌握这一技术。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中国更是举世无双。对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兼收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四大农书,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大司农官修的《农桑辑要》、元代王祯的《东鲁王氏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天文学

天体的运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而观测记录天象和制定历法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天象的观测和记录方面,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食记录出自我国的《左传》昭公17年辰不集于房。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太阳黑子记录出于我国的《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而在欧洲,伽利略于17世纪初才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世界最早的对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出自《春秋》,记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1年)秋有彗星出现。中国古代历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精密的历法。从春秋战国的四分历算起,历秦代颛顼历等直到太平天国的天历,我国历法有过60多种。其中四分历比欧洲采用此类历法早167年。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取回归年数值为365.2425日,与现今公历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差26秒,但比公历早300多年。

4. 数学

数的概念和数之间的关系,物体形状的概念与形状之间的关系,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有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记数方法方面,我国最早采用了十进位制。而欧洲人是在公元10世纪以后。在几何学方面,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勾股定理原理早在西周初就被发现了,这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早500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八位,这一计算遥遥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西方数学家将其命名为祖率。

5. 医学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学理论和药物学方面留下了宝贵遗产。《皇帝内经》是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中医学主要流派伤寒学派的创始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的诊断、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战国名医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药物学方面,成书于1-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记载药物365种,为西方药物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记载药物1892种,绘图1100余幅,附方剂11096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方法。该书于1596年刻版印刷后,屡经再版,并且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6. 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后,起了开世界近代文明先河的伟大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根据近年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中国就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越南、日本,公元751年传至中亚、西亚,12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在欧洲流行。美国学者德克?卜克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一文中写到: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德克?卜克:《中国物品西传考》第35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我国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公元7世纪,活字印刷术发明于11世纪中叶,13世纪传入欧洲,14-15世纪已经流行于欧洲,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火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到唐朝末年已经用于军事,宋代用火炮、火箭作战更为普遍。火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经蒙古人、阿拉伯人辗转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欧洲。使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盔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早在战国时候,古人就发明了天然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宋代,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北宋末年开始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在1180年左右,指南针从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16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没有指南针是难以设想的。

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了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创造精神发展的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6页)(三)对近代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

1. 传统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许多哲学家善于把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优秀成果抽象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是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二是体现了辩证思维;三是体现了民本思想;四是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伦理道德学说。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传入欧洲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推波助澜,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借以鞭挞旧欧洲的巨杖。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认为在实证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中国人的伦理更丰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学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孔教否认灵魂不死;狄

德罗在《百科全书》中称赞儒学只需用理性便可治平天下。

2. 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文学巨匠代不乏人,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在文学方面,既有如《左传》、《史记》般文辞优美的历史散文,还有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词曲赋。既有左丘明、司马迁那样传史家之绝唱的敢于秉笔直书的智者,又有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豪迈奔放的留下传世之作的诗人。关汉卿更是以《窦娥冤》位列世界悲剧名著之林而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在小说方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为传世精品。在艺术方面,既有各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又有兼工笔、写意、写实等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可见东方雕塑的写实主义先例。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其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文化的大观园增色添彩。如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古代的山水、花鸟画,足以同希腊雕刻和德国音乐媲美;中国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受到高度评价,成为世界性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技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17-18世纪中国戏剧在欧洲流传,使欧洲艺术家从我国古典戏剧中吸收表现手法及舞台要素,大大丰富了其艺术创作。

二、西方国家由弱变强

(一)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欧美国家对外推行殖民政策

马克思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洲金矿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当中国的封建专制历经近两千年逐渐走向衰落、而清王朝的建立又使它走向畸形的时候,欧美国家却已经开始发展资本主义。到15-16世纪,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对本土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的同时,开始对非洲、美洲和亚洲进行海盗式的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对资本的贪婪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欲望,使他们疯狂至极,用极端残暴的手段把很多国家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出现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

1.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从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784年又率先实现了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飞跃的工业革命,很快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而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0页,第7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1卷,第2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由于本国面积较小,对市场的渴望和对资源占有的贪欲,促使其不断向外扩张。到19世纪初,已经拥有殖民地2000多万,超过本土的100多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2. 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18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的一次最彻底的革命,它彻底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秩序,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政

权。工业生产也随之得以迅速地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后,法国为了开辟新的市场,为了在强占殖民地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也开始加紧向外扩张殖民势力。

3. 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沙皇俄国原来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欧洲国家,到16世纪中叶以后,其国内占统治地位的农奴主、大商人为了掠夺土地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珍贵皮毛,推动沙皇政府对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军事冒险。到19世纪30年代,其才开始工业革命。沙俄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当时是国际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有欧洲宪兵之称。它不但疯狂破坏欧洲的革命运动,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它就武装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通过谈判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边界线。但其并不满足,此后一直觊觎对中国进行侵略。

4.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

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原来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华盛顿率领北美13个州的人民进行了独立战争,到1776年7月6日宣告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得到英国承认,并很快就进行了工业革命。特别是在19世纪初叶,美国利用欧洲混战的机会,迅速发展商业,获取巨额利润。在1805年,美国商人曾经掌握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由于其经济发展起点高,弯路小,很快赶上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有了一定实力后,美国也开始实行扩张政策。1835年,美国组织东印度洋舰队,开始对亚洲执行炮舰政策。

总的看来,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剧了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原料、市场等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要不断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中国自然成为他们进攻的目标。

三、近代中国的衰落

清王朝从1644年建立到乾隆皇帝时期,经历了4个皇帝,出现过康乾盛世。特别是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声威远传,在有清260余年中,因属绝无仅有之时代,即在我国历史上,亦可以媲美汉唐,光延史册。(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中,第2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但是当时中原王朝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掩盖阶级矛盾的激化,到1796年湘黔苗民和川陕白莲教大起义的爆发,为承平六十年的乾隆盛世划上句号,成为清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一)统治阶层日趋腐败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开始出现严重的政治腐败,大小官吏的贪婪、残暴、寄生性、腐朽性与日俱增。乾嘉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如和珅案),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如道光时丞相穆彰阿当国,号称门生故吏遍于中外,其私党朝内有,外放的总督、巡抚、道员、知府等也很多。知府大多目不识丁,以压迫百姓为能事。

(二)土地高度集中,贫富分化悬殊

满洲贵族入关后就对耕地进行大规模的暴力圈夺,以后也不断地想方设法霸占土地,到了乾隆、嘉庆、道光几朝,土地集中情况更是惊人。皇帝以下的大贵族、大官僚,都千方百计地倚仗权势,霸占田地,聚敛财物。如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占有土地80多万亩,此外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货店遍布各地。后来他罪行暴露财产被抄,计数109号,其中估价的26号就价值白银二亿二千多万两,大致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其全部财产约值白银8亿两,合当时十七八年的国库收入。所以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语。

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广大劳动人民,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剥削无地少地的农民。

与皇帝、贵族、官僚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下层劳动人民的贫困、窘迫之状况更是可想而知。

(三)政权腐朽,军旅颓废

当时清朝军队,仅八旗兵和绿营兵,就有八九十万人,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但是到了乾隆、嘉庆、道光几朝,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军官私自吞饷肥私,花天酒地,甚至夜间不到营房,外宿娼妓。上行下效,士兵们也是终日游闲,聚赌玩乐,平时骚扰,祸害人民,致使军备废弛,毫无战斗力。

(四)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不断

整个清代,在过了康乾盛世后逐渐走下坡路。由于吏治腐败,官员普遍贪污腐化,营私舞弊,专横独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民生日蹙,民变四起。从嘉庆元年(1796)至道光二十年(1840)的45年间,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就有十余起。如1774年山东王伦率众起义;1781年甘肃回民起义;1787年天地会起义;1796年的白莲教起义,涉及数省,绵延十余年。1813年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甚至连皇宫都遭到攻袭。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一支两百多人的队伍,曾经攻入了紫禁城; 1833年广西农民起义等。

(五)盲目地闭关锁国

清政府面对越来越多的外来势力的侵扰,为了防止对中国造成更大的影响,抵御殖民势力的渗入,于1757年宣布实行闭关政策,用各种方法限制中外通商,把对外贸易额降低到最低程度。主要内容有:

1.一口通商

乾隆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限扼中西往来以守夷夏之界,与之相伴的是愈多天朝尊严的虚骄意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皇帝连续发布两道命令:一是禁海令,规定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另一道是迁海令,规定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军民,一律内迁五十里。当时实行这些措施,目的主要是对付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势力。到平定了反清势力后,清政府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决定部分地开放海禁,实行对外贸易。起初是开四关贸易(广东的澳门,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只留广州一关而封闭其它三关。

2. 公行制度

这是在闭关政策之下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一种管制办法。粤海关虽有清政府和地方大员控制管理,但政府及海关不直接与外商发生关系,一切事务都要通过洋行居间经办。后来各洋行之间为了避免过分竞争,就组成了一种行会性质的公行,即在广州设立13家为外国商人办事的商行。公行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承担销售外商的进口货物,并为之购买出口货物;划定出口货物的价格;经手交纳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税;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监督其行动;居间传达清政府对外商的指令及外商向清官方提出的意见,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

公行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又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纽带。既具有商业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职能。目的是限制外国商人和中国市场直接接触,限制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严格防范外商的活动等。

3. 防夷(即限制外商活动)

在限制一口通商之后,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提出了防夷五事,清官方颁布执行。即:永行禁止夷商在省住冬,只许往澳门寄住;夷人到粤,宜全寓居商馆内,由行省管束稽查,不得随便出入;夷商随带番厮不得过5名,不得携带一切凶械大器;行商须将夷商及随从姓名报知地方官与监督衙门查核,勤加管束,不许汉奸出入夷馆,结交引诱;买卖货物必令经行商之手方许交易。禁止借领外夷资本及雇用汉人役使。永除外夷雇人传递消息之积弊。夷船进泊处,派兵稽查弹压。

这种闭关政策虽然表面上暂时迟滞了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它严重地阻碍了中

国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助长了清朝统治者的消极保守、力图维持现状的惰性心理。

第二节民族危机的产生

一、罪恶的鸦片贸易

(一)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概况

自从15世纪末欧洲通东方的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先后到过中国。但由于远隔重洋,交通不便,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都不大。

只有英国,由于占据了印度这个仅次于中国的亚洲东方大国为殖民地,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最有利条件。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给英国商品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加上中国人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英国商人对中国国情的陌生,在早期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出超。

当时英国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除金属制品和棉花能稍有盈余外,大宗纺织品多是亏损。而英国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不得不花费大量白银购进。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这对于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活动一直都十分顺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来说,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就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变。

(二)罪恶的鸦片贸易

1. 英国的鸦片走私

一心想发横财的英国殖民者,对于贸易上的逆差极不甘心,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最后,他们选准了鸦片。鸦片学名罂粟(俗称大烟,又称阿芙蓉),为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大,有观赏价值,果实球形,其乳汁干后即为鸦片。原产于南欧及小亚西亚,后来传到了阿拉伯、印度及东南亚等地。早在唐代就被当作药材传入中国,但数量极少。从药用转为吸食,被当作嗜好毒品,始于18世纪上半期。由于鸦片具有强烈的麻醉功能,吸食后非常容易成瘾,一旦染上就很难戒除,是一种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极有害的毒品。

虽然英国资产阶级也知道,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允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第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但是为了其资本的利润,就是要千方百计把鸦片推向中国。而当时的中国,吸鸦片很投合于那些穷奢极欲而又精神空虚的贵族、官僚、地主、官商的需要,所以英国鸦片贩子把它看作是可在中国长兴不衰并且能攫取高额利润的买卖。为此,他们乃利用这种能造成人们病态需求的特殊商品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当时,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有着便利的地理条件,其殖民地印度的一些地方,是鸦片的主要产地,这比从其本土贩运其它商品要便捷得多。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对鸦片抽税很高,政府收入的1/7是从鸦片贸易中得来的。

从19世纪初起,鸦片贩子从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地,不顾清政府的多次禁令,贿赂清朝官吏,以广州黄埔为中心,以停泊伶仃洋面的趸船为据点,用快蟹、扒龙等特制快艇把鸦片越来越多地走私到中国。20年代后,走私范围逐渐从珠江口外扩大到东南沿海,甚至远至辽东半岛。据统计,输入中国的鸦片,1800年至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4200箱,1821年至1829年平均每年为1.9万箱,1830年至1840年平均每年为2.4万箱。(李伯祥《关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价值3000~4000万两白银。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

片就占到1/2以上。

见英国的鸦片贸易有利可图,美国、法国、俄国等也积极参与了贩卖鸦片的罪恶勾当。使鸦片像潮水般地涌向中国,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的优势,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每年高达数千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年总收入的1/3。

2. 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鸦片贸易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吸食鸦片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随之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1)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

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中国则变出超为入超,变优势为劣势,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白银外流量起码在一千万两以上。

白银大量外流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恶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银贵钱贱。当时清朝实行的是银钱并用的双轨制,白银外流使得银钱比价变动,例如1794年白银一两兑换铜钱一千文,到1838年时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铜钱,而百姓向政府缴纳赋税时须折成白银,这样他们实际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赋税,大大增加了负担;由于银价上涨,各省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这势必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由于加剧了人民的贫困,使本来就很有限的社会购买力更加减缩,工商业更趋萧条和衰落。

(2)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更加剧了国家危机

在鸦片的吸食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级官僚,即清朝的官员及地主、富绅之类作为清政权社会基础的人。鸦片战争前夕有人估计,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鸦片。在1831年清政府刑部官员联名上书的奏折中有这样描述:据云,现今直省地方,具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丛刊,第一册,第414页。转引自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第1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作为清朝国家支柱的军队,许多官兵也吸食甚至贩卖鸦片,广东水师中这种劣迹颇多。

正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统治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任意挥霍,最终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更加重了清朝统治的危机。在当时面临外国侵略危险的情势下,这种危机是和国家、民族的危机密不可分的。

(3)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会生产力

鸦片输入中国初期,只在沿海一带行销。后来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从沿海直至内地的大小市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烟馆,象毒菌似地滋长起来,蔓延到全国十几个省。鸦片烟不仅使一些贵族、达官、豪门富户和纨绔子弟拜倒在烟榻上,还扩大到其他各色人等,如宫廷太监、幕友、差役、僧侣、道士、商贾、娼妓等,甚至波及一般劳动者。八旗、绿营的一些兵弁则号称两杆枪,即生满锈斑的火药枪和油光铮亮的大烟枪,每天醉生梦死,过着糜烂无耻的生活。

据统计,1838年全国吸食鸦片的人数达200万以上。马克思曾愤怒斥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鸦片在当时对中华民族身心的危害是无法计量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众多的百姓被损害身心,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摧残。此外在一些省份农村的某一些地方,也开始种植罂粟,良田沃土为毒物所占,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促使烟毒进一步扩散,形成恶性循环。

二、正义的禁烟斗争

鸦片烟毒流入中国,侵害中国社会,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对,也引起清朝政府的严重关切。清政府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泛滥的时候,1729年(雍正七年)清政府就开始诏令禁绝鸦片烟。到1834年,清政府共发布了15次禁烟令。但基本上流于空言,未见实效。究其原因,一是鸦片贩子因大利所在不肯放弃,千方百计地破坏禁烟;二是官员中有许多人与鸦片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系,不愿禁烟。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鸦片泛滥已经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在清政府内部就如何解决鸦片泛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清政府内部在禁烟问题上的争议

随着鸦片泛滥的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威胁清朝统治生死存亡的地步,再拖延不得,于是禁烟问题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然而清政府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形成严禁派与弛禁派对垒的状况。

1. 严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严禁派的代表人物是内阁学士朱嶟、兵科给事中许球、鸿胪寺卿黄爵滋及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等。黄爵滋于1838年6月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主张: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则外夷之烟不来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鸦片战争》丛刊,第一册,第465页。转引自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第2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他建议由皇帝严降谕旨,通告全国,在一年之内戒绝吸食鸦片。如果一年后仍然吸食,则是不奉法之乱民。平民处死刑,官吏加等治罪--其子女不准考试。邻里互相监督,对知情不举、包庇吸食的同样治罪,对举报者则给予奖励。

道光皇帝感到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威胁他的统治,就让各省督抚大员等官僚讨论黄爵滋的建议。在讨论过程中,不仅龚自珍、魏源、陶澍、包世臣、徐继畲等经世派人士积极支持,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更是一方面在管辖省份之内积极推行禁烟措施,一方面力持赞同意见。1838年9月(道光十八年八月)林则徐递上《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鸦片战争》丛刊,第二册,第142页。转引自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第2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

2.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意见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和太常寺卿许乃济等人。早在1836年,许乃济就曾奏请取消输入鸦片的禁令,准许公开买卖。他在《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鸦片战争》丛刊,第二册,第 449页。转引自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第2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提出:

(1)鸦片贸易合法化。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2)提高鸦片税收,标准是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之。(3)准民间自种罂粟。各省旧种罂粟处,如果于早晚两季均无妨碍,亦准听民之便。(4)严禁官员、士子、兵丁等吸食,否则立予斥革。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许乃济自信地表示,依此方法办理,不仅每年可省中原千余万金之偷漏,并从关税中得到高额财政收入,而且因内地之种日多,造成外洋无奇物可居,致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弁,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他甚至说:吸鸦片者皆游惰无志,不足轻重之辈……海内生齿日重,断无减耗户口之虞。

弛禁派人多势众,黄爵滋奏折提出后,他们群起反攻,琦善的言论颇有代表性:圣朝宽大,不事峻法严刑,吸鸦片的人很多,如果处以死刑,就将不可胜诛。至于严惩包庇,奖励告发,更是有损忠厚,有悖人之常情,说是知而不举,固属干犯科条,而斯民苟存恻隐之心,

尚可验民风之厚。(《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2卷,第53页。转引自徐凤晨《中国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第25页。1983年。)对吸食鸦片的文武官员,更不应加等治罪,因为他们都是“忠良后裔”,杀了他们就会涣散民心。至于白银外流,银价高涨之弊,他们认为不能只归咎于输入鸦片,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实行更彻底的闭关禁海措施。

3. 当政的道光皇帝的抉择

道光皇帝在接到黄爵滋奏折的当天,就下达谕旨:黄爵滋奏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一折,著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直省各督抚,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发动朝廷大员讨论。从当时朝内弛禁派与严禁派的力量对比来看,虽然人数上弛禁派占上风,但正义在严禁派一边。道光皇帝开始有些游移,最后经过权衡,认识到朝廷的财政有枯竭之危,军队有瓦解之势,乃倾向于严禁派。林则徐的禁烟主张,使道光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林则徐的禁烟成效,又使道光看到了禁绝的可能性,增强了严禁的信心。( 萧致治《林则徐在两湖的政绩》载姚薇元等编《鸦片战争研究》第24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

1838年11月,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进京,商议禁烟方略。经过8次讨论,终于下定决心,于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由于得到皇帝支持,严禁派暂时占优势。林则徐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投身到禁烟第一线。

(二)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林则徐受命之后,于1939年初辞别故人出京,于3月到达广州。当时广州人民群众禁烟的呼声和反侵略斗争的情绪十分高涨。两广总督邓廷桢,本来因感伤于多年禁烟的不奏实效消沉。林则徐的举动,使他很受鼓舞。他表示愿与林则徐配合,齐心协力扫除中国大患之源。因此坚定地站到禁烟派一边。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

1. 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

3月18日,林则徐传讯行商,颁谕贴两件:一谕行商,责令夷人呈缴鸦片,并出具永不夹带甘结,公开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干服罪。二谕夷人,令缴烟具结,并示以决心,动以利害,限三日取结。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凡吸食者要立即呈缴烟土烟具,限期戒除。并且明确表示,若鸦片一日示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鸦片战争》丛刊,第一册,第 452页。转引自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第2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遭到了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和外国鸦片烟贩的抵制和破坏。3月24日,义律指使大鸦片贩子颠地逃跑,并阻止英国鸦片烟贩呈缴鸦片和具结保证书。同一天,林则徐下令封舱,停止各国贸易,并派兵包围商馆,断绝广州与澳门交通。3月27日,义律被迫表示愿意交出鸦片,他不仅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命令英商交出鸦片,而且声明全部烟价由英国政府负责赔偿,还劝美商交出鸦片,声明烟价同样由英国政府给付。从4月到5月间,英美鸦片烟贩共交出鸦片20283箱(每箱约120斤)。林则徐随即将英国大烟贩颠地等人驱逐出境,并且恢复中英贸易。

2. 坚决果断,进行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邓廷桢的配合下,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即在海滩挖成十五丈见方的池子,池底用石头铺砌,池壁周围钉上木板,以免渗漏。池前面设有涵洞,后面通入水沟,先车水入池,撒盐成卤,然后将鸦片烟箱劈开,把鸦片逐个切成四瓣,投入池里的卤水中,浸泡半日,再将石灰撒入池中,池里顷刻便沸腾起来。等退潮的时候,放开涵洞,将池中物随浪送入大海,并用清水刷洗池底,不留一点烟灰。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也是对西方殖民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它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奋斗的史册。

3. 积极整顿海防,防御外国入侵

面对英国方面查理?义律的行径,林则徐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一场战争,他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进行战备。认为: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他在战备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意吸收敌方军事技术方面的长处,有的放矢地加强防御力量,主要是在船炮和水军的建设上下功夫。同时还努力改造了60只运输船为兵船,在珠江口沿岸添建和整修炮台炮位,购置西洋大炮200门,加强防御工事,壮大水师声势。并在虎门海口增设铁链安放木筏模亘中流,拦截敌舰。二是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他在沿海召募渔民、疍户、丁壮五千人,编为水勇,日夜加紧训练。

4. 组织翻译西方书刊,注意了解西方情况

在外患的刺激下,为了知彼知己,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注意了解西方情况的先进人物。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研究各国的情况动态。最著名而有成效的是把所搜集到的有关西方国家的史地资料编成《四洲志》初稿。书中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对于闭关自守的封建中国来说起了促使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作用。林则徐在学习西方方面贵在开风气之先,在于能紧跟形势,转变思想。随着事态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他能够迅速觉醒,开眼看世界。

三、两次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武装侵华,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 懿律和查理?义律作为同清政府交涉的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经过一系列战争部署,于1840年6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第一阶段,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义律与琦善签订了《穿鼻草约》,历时7个月。主要过程是英军进攻长驱直入抵达天津,清政府内部投降派占上风,道光皇帝听信谗言,将林则徐革职拿问。

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到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主要过程是清政府对英宣战,道光皇帝派出钦差大臣,但进展不利;英军先发制人,奕山妥协,与义律订下《广州和约》。

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主要过程是英国扩大侵华战争;道光皇帝左右摇摆,前线战场损兵折将,清政府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

2.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为标志,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

从社会条件说,西方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方面是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科技比较先进,武器装备也比较精良;另一方面,其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而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抵御外敌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愤自强。

(2)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主义政策

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在鸦片战争中得以充分地暴露。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为主导的政策。如一些朝廷重臣的苟且偷安,骄奢昏聩,妄自尊大,无知之极。限制和打击抵抗派,敌视和破坏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这说明,腐败的清政府是不能领导中华民族

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胜利的,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推翻清王朝,寻求新的阶级和新的领导力量。

(3)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反侵略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广大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在英军侵犯过程中,既有关天培、陈化成、海龄等爱国官兵的拼死抵抗,又有广州三元里人民进行的不屈抗争。但是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使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威力没有发挥出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抱恨终天。当《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林则徐时,他正在去往伊犁的途中,得知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悲愤著诗:小丑跳梁谁殄矢,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霄月,尤听江东战鼓声。说明只有坚决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在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中取胜。

3.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1)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取消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2)中英《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之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于1843年10月8日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亦称《虎门条约》。又使英国收得了如下几项重要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协定极低的海关税率。

(3)中美《望厦条约》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曾派遣军舰来华为英军声援。《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派遣专使顾盛来华恫吓,以战争相威胁。清政府经不起恐吓,派耆英于1844年7月3日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美国在这个条约中,除了获得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攫取的一切特权外,还增重要特权: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加强协定关税权;美国商船可以在五口自由转口贸易,不重征税钞;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望厦条约》订立后,顾盛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得意地说: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詹逊:《美国外交史》,转引自卿汝揖《美国侵华史》第1卷,第79页,三联书店,1952年。)

(4)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8月,法国也派专使拉萼尼来中国进行讹诈。10月24日,耆英到广州黄埔与拉萼尼签订了《黄埔条约》,法国除取得中英、中美各条约的全部特权外,又规定法国人在五口地方居住,地段宽广不必设立限制,条约如需更易,可于换约12年后与中国再行筹议。12月,在拉萼尼的一再胁迫下,清政府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战争的根本原因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扩大了对华贸易。英国商人在听到其政府已经迫使中国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后,曾经欣喜若狂,对中国市场寄予极大希望,纷纷转产,想向中国倾销他们的产品(如钢琴、帽子、刀叉、燕尾服等)。但由于国情不同,产销不对路,其远隔重洋运到中国的商品大量积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1843年至1855年间,英国每年对华输出的工业品总值,一直徘徊于100万至250万英镑之间,几乎没有增长。而中国的丝、茶及其它土产品的出口却逐年增加。

西方工业品在中国滞销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侵入有顽强的抵抗力。如马克思所说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马克思:《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二,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有矛盾,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鸦片。

第三,19世纪50年代兴起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中国人购买力愈加低下,外国合法商品对华输出必然大受影响。

可英国资本家们不是总结自己的教训,而是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和内地通过税太重,迫切要求开放全中国,取得内地税特权,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进一步扩大其侵华权益。

1854年,在《南京条约》签订后12年,英国提出“修约”要求,被中国政府拒绝。1856年,英国又支持美国提出“修约”要求,企图通过曲线达到目的,仍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

2. 战争的借口

恼羞成怒的英国殖民者见“修约”不成,乃联合法国和美国,寻找借口,决定再次采取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屈服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英国很快制造了“亚罗号事件”、法国制造了马神父事件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1)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停泊于广州水面的亚罗号船上搜捕了12名走私犯,这本来属于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口该船曾经在香港登记过(已经过期),强行向驻守广州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要人。叶名琛害怕事件扩大,立即送回人犯。巴夏礼又无端生事,叫嚣中国侵犯了英国的利益,派额尔金率军来华,要教训敢冒犯大英帝国的中国。

(2)马神甫事件

1856年2月,广西西林知县逮捕并处死了擅自闯入该地传教的法国传教士马赖。当时法国执政的拿破仑第三叫嚣要“为保护圣教而战”。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23日战争开始到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主要过程是英军兵临城下烧杀抢掠,守将叶名琛却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结果被英军攻下广州,建立起傀儡政权。当英军准备进犯天津时,咸丰皇帝急忙派人与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从1859年6月大沽口之役到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的签订。主要过程是英法军队再生事端,遭我打击后蓄意报复强占天津,逼近北京;咸丰皇帝派人前往谈判又遭拒绝;英法联军借故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负责谈判的奕訢不敢直接与英法联军交锋,请出俄国公使从中调停,分别与英国和法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4. 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外《天津条约》及其附约

清政府在英法联军武力威胁面前屈服求和,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于1858年6月4日在天津海光寺与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会谈,全盘接受侵略者的要求。6月26日、27日,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相继订立。主要内容是: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员可往内地游厉、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兵舰、商船可在长江口岸往来;中外人民争讼事件由领事馆和中国官吏审处;修改税则,减低商船吨税;中国向英国赔款银400万两,向法国赔款银200万两等。按利益均沾原则,美俄两国也取得了以上除赔款外的全部特权。

俄使普提雅廷先行诱逼清政府于6月13日签订中俄《天津条约》,攫取了沿海通商、放

宽陆路各口贸易限制、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并且规定两国从前未经订明边界,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为以后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埋下伏笔。接着,美使列卫廉于6月18日逼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11月,桂良、花沙纳又在上海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分别与英、法、美三国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主要内容有: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邀外国人帮办;修改税则,对一般进出口货物仅按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除按价值抽 2.5%的子口税外,免征内地税。

(2)中外《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还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外国侵略者招募中国人出国做苦工;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财产,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白银各800万两。

(3)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22日,在俄国业已基本完成侵夺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和建立起相应的军事占领体制的基础上,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之机,穆拉维约夫率数百俄军到瑷珲。而后一面与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一面昼夜鸣枪放炮,制造战争气氛。

奕山经不起恐吓,被迫于28日与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主要内容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只有精奇里江以南至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中国人照旧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辖,俄人不得侵犯;乌苏里江东岸至海之地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舶航行。

马克思当年在评价《瑷珲条约》时指出:由于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帮助俄国获得了靼泹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俄国过去是极想把这个地域弄到手的。(马克思《中国和英国的条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三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界标。

(一)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清政府可以完全行使国家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不仅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国家主权也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的独立自主地位。

1.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南京条约》中,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开了列强逼迫中国割让土地的先例,在后来的几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国又强迫中国割让了九龙司、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

2.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所规定的绝大部分进出口货的税率,都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其中还规定:无论进口货或出口货,凡未列入本税则者,按货值5%或10%抽税。税率的降低,有利于英国侵略者倾销其工业品和掠夺中国的农产品,中国海关开始丧失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3.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英国人在中国犯罪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领事)照办。中美《望厦条约》增添了美国侨民犯罪须由美国领事逮捕,以及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等内容,这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助长了列强国的商人等各色人等在中国为非作歹,而中国的法律却无权干涉。

4.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5个增加到16个,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便于列强进一步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废除公行制度等,破坏了中国贸易自主权,使这些通商口岸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吸取中国人民血汗的基地

5. 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但是中国却无权反过来享受英国的同等待遇,这破坏了中国的外交主权。

6. 允许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

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游历,租买土地,建造教堂,使各国传教士在中国土地上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7.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允许外国在中国设立使馆、公使常驻北京和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等,使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二)清政府开始成为洋人的朝廷

1.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

1861年8月22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逃亡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逝。其6岁之子载淳即位。由于新皇年幼,咸丰遗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八大臣随即根据遗诏拥立载淳为帝,决定自翌年起改元祺祥,主持朝政。这引起被留在京城主持议和大局的奕訢等人的不满,也受到权力欲望极强的载淳生母慈禧太后的反对。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5---1908),满洲镶黄旗人,由贵妃而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因常住西边长寿宫,俗称西太后)。由于历史上其家族与皇室家族的恩怨和她极强的权势欲,她企图借机夺取最高统治地位。她以皇帝年幼为由,要求垂帘听政,被8大臣以祖制没有先例为由拒绝后,乃暗地里加紧策划政变。她决定利用对皇帝遗诏不满的奕訢,以增强自己的力量;奕訢也想以慈禧太后为靠山谋取最高权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9月5日,在列强的支持下,奕訢以奔丧为名,从北京赶到热河行宫,同慈禧太后密商回京除掉8大臣的政变计划。随后,他返回北京,双方分头行事。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借护送咸丰皇帝的灵柩回北京之机发动政变,解除8大臣职务,然后宣布垂帘听政。不久便分别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其余5大臣也被革职治罪。她还将载垣等人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 -1874),任命奕訢为议政王大臣,掌管军机处与总理衙门,桂良、文祥等为军机大臣。慈禧太后从此大权在握。这就是“祺祥政变”,因当年是农历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

政变之后,慈禧太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力求取得列强的支持。她在宣布8大臣罪状的上谕中,就特地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重要的一条。这一宣示赢得列强的欢心。列强对慈禧太后和奕訢等人的上台,感到非常满意。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于事后即向其政府报告说,这些人得掌政权,全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也是奕訢等人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1862年3月,他在致英国外交大臣罗素的信中更得意地宣称,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祺祥政变是一个重要契机,中外反动势力自此勾结起来,具体表现在借师助剿上。奕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 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 的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 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 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 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 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 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 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由 于后党发动政变,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建立为一 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 学等封建复古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 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中职《学前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课题第一章绪论课型 新授课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思考目标) 1. 理解概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2. 明确学前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内容分析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难点 关键:明确本学科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课程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提出本课学习的相关要求、学习的方法及考试的形式) 二、 讲授新课 (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 案例 1: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 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 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第一位家长的做法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第二位家长过 度保护;) 案例2: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 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 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 蔬菜并进行管理, 问题研讨: 【归纳总 结】 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 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 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 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什么是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学好 本学科的方法; 做好观察记录。 案例1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 案 例2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 教育无处不在(保护、激励、慈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项目管理教案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本次授课内容:绪论 授课时数:2 授课对象:本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 ⒈项目管理发展的历史。 ⒉项目管理的现状。 ⒊项目管理的展望。 ○重点、难点: 重点: 项目管理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对未来展望。 难点: 项目管理未来的展望。 ○主要外语词汇: Project Management ("PM");Project Board;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IMS;PMDS;PMES. ○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情况: (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示教等): 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课件,结合课堂讨论。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⒈邱菀华,沈建明,杨爱华等主编,现代项目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⒉吴之明,卢有杰编著,项目管理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⒊白思俊主编,现代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⒋王立文,潘文彦,杨建平编著,现代项目管理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 ○主要内容及安排: ○小结: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深入了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项目管理的未来展望。 ○思考题: ⒈简述项目管理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⒉简述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⒊简述项目管理的发展。 第二章项目管理的一般原理 本次授课内容:项目管理的一般原理 授课时数:2 授课对象:本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

项目管理的内容。 掌握: ⒈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⒉项目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 ○重点、难点: 重点: 项目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 难点: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主要外语词汇: Project;Project Life Cycle;Project Life Span ("PLS");Project Definition;Project Initiation;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情况: (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示教等) 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结合课堂讨论。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⒈邱菀华,沈建明,杨爱华等主编,现代项目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⒉中国项目管理委员会编,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⒊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编著,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⒋丁荣贵主编,IT项目知识体系与国际资质认证标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主要内容及安排: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教案第一章绪论(最新编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教案 第一章绪论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课程是一门普及性的校级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理解 和掌握平衡膳食宝塔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认识各类食品的营养 价值,选择平衡膳食、注意食品卫生、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 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任务是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理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进行 指导,能进行相关的膳食编制。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本理论,掌握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我国膳食结构及原 则;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理论基础,掌握基本膳食平衡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对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能进行相关的膳食编制。 学时分配 章节主要内容学时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膳食宝塔 2 第三章水与谷薯类食物 4 第四章果蔬类食物 6 第五章动物类食物 4 第六章植物蛋白类食物 2 第七章纯能量食物 2 第八章特定人群膳食 4 第九章膳食与运动 2 第十章膳食与四季 2 第十一章食品ABC 2 讨论与考试 4 第一节平衡膳食 一.什么是平衡膳食 从营养科学来讲,能使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生长 发育、生理及体力活动的需要,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叫平衡膳食。 1.平衡膳食两个特点: (1)膳食中应该有多样化的食物。人体需要各种营养素,不是几种食物就能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 养素。如果只吃一两种或少数几种比较单调的食物,就不能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要,长期吃较 单调的膳食对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因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不尽相同,只有吃各类食物,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 (2)膳食中各种食物的比例要合适。人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素,而各种营养素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又 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如:人体需要较多的钙,而钙的消化吸收必须有维生素D参与完成。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如果肠道里缺少脂肪,它也不能很好地被肠道吸收,只有在吃维生 素D的同时,吃一定数量的脂肪,维生素D才能被吸收。而脂肪的消化吸收,必须要胆汁发挥作用, 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要使肝脏分泌胆汁,必须保证另一种重要营养素——蛋白质的供给。 做到平衡膳食,要从每人每户餐桌饮食合理搭配做起,也就是要吃多样化食物。人体必需营养素 有近50种,缺一不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两千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原则,体现了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 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 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 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老年护理学 绪论 教案

教学设计式教案 系部: 教研组: 教研组长: 教师姓名: 教务科制

第一章 绪论 一、导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化日益明显,已成为当今世界众所瞩目的问题 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知识点展示: 三、知识点展开: 第一节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一)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老化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退化和生理功能衰退的阶段。 老化是循序渐进的,影响衰老的因素很多,每个人老化的进度并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人身上,各脏器系统的衰老变化也不完全一致 1.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 发达国家将65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则将60岁及以上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联合国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将人的年龄界限又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the young old);75—89岁为老老年人(the old old);90岁及以上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 very old)或长寿老年人(the longevous)。 2.我国标准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人的寿命 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第二节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内容 老化的定义 老年护理学的起源 老年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老化的各种理论 第三节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于1982年建议:我国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老年分期:45-59岁为老年前期;60-89岁老年期;90岁及以上为长寿老人。 3.其他标准:日历年龄;生物学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 4.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简称人口老化,它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一定年龄(6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数)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老年人年龄界限 65岁 60岁 青年型(老年人口系数) <4% <8% 成年型(老年人口系数) 4%~7% 8 %~l0% 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 >7% >l0% (二)人的寿命 衡量人的寿命有两种指标: 1.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 2.最高寿命(maximum life-span of human) (三)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1.常用指标: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指数;老龄化指数;年龄中位数;抚养系数。 2.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2.1现状与趋势 影响人口老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青年人口外迁的增多。 法国最先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依次为意大利、希腊、日本、西班牙、和德国。日本老龄化的速度最快。 2.2特点 2.2.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现象,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据联合国卫生组织估计,1950年全世界大约有2.0亿老年人,1975年上升到 3.5亿,1990年已达 4.8亿,2002年增加到6.29亿,预计2050年可达19.64亿。 2.2.2老年人口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50~2050年的100年间,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将增加 3.8倍,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 4.7倍,因而世界老年人口日趋集中在发展中地区。预计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约有82%的老年人,即16.1亿人将生活在发展中地区,3.6亿老年人将生活在发达地区。 2.2.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世纪许多国家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20世纪末则达到60至70岁,一些国家已经超过80岁。2002年世界平均寿命为66.7岁,日本平均寿命接近82岁,至今保持着世界第一长寿国的地位。 2.2.4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老人)增长速度快:1950~2050年间,80岁以上人口以平均每年 3.8%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60岁以上人口的平均速度(2.6%)。2000年,全球高龄老人达0.69亿,大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3。预计至2050年,高龄老人约3.8亿,占老年人总数的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6172上

单选题 1、割占我国九龙半岛南端的不平等条约是(B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2、湘军最早的创建者是(D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3、十月革命爆发于(C )。 A.1914.10.8 B.1918.2.3 C.1917.11.7 D.1918.2.9 4、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B )。 A.抢米风潮 B.保路运动 C.变法运动 D.五卅运动 5、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C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7、创办广州万木草堂的是(A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康光仁 D.梁启超 8、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的都督是(C)。 A.孙中山 B.段祺瑞 C.黎元洪 D.黄兴 9、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B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0、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B )。 A.邹容的《革命军》 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 D.陈天华的《警世钟》 11、《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 B.徐继畲 C.冯桂芬 D.郑观应 1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都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有关 B.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 D.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1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 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负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开学后,当听说我们要上一门名叫《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时,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过,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区别嘛!而现在学习了之后才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

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 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

普通话教案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普通话的定义 2、了解普通话的形成、推广及意义 3、了解普通话测试概况及如何学好普通话 教学重点: 普通话的定义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读出符合普通话说法的句子,判断哪句是标准的普通话。 1)A、我追他不上。 B、我追不上他。 2)A、崭崭新。 B、崭新。 3)A、我说他不过。 B、我说不过他。 4)A、他个子比我高。 B、他个子高过我。 5)A、我教两年级语文。 B、我教二年级语文。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在台湾被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被称为华语。 1955年,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会后经各方研究于1956年正式确定其三项标准含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三项标准是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进行界定的。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即在整体上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但并不是说北京话里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普通话成分。 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t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等,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qǐn 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

“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即一般以北方方言中比较通行的词语为标准,舍弃北方方言中过于土俗的词语,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 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有的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 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表达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北方话里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二流子”、“橄榄”、“青稞”等词就是从方言词汇中吸收到普通话词汇的。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即语法规范是可以供我们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品中的一般用例,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形式须规范。语法上逻辑上有毛病的某些流行说法要从普通话里清除,普通话内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也是语法规范工作应予注意的现象。例如“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决定”和“除非大家同意,不能决定”等,也都应当加以研究,确立规范用法。 二.普通话的形成 1.殷商时代:甲骨文 188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甲骨刻辞。甲骨文这种书面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汉语的作用。 2.春秋时代:雅言 存在两种情况情况: (1)“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2)出现了以王畿成周一带(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语——雅言 “雅言”,原本是汉语在中原地区的方言,其实就是早期的北方话。当时孔子讲学和周游列国,用的就是这种共同语“雅言”,《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用雅言记录下来的孔子的言谈。《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所说的雅言是诗经、书经以及行礼仪时用的的语言。成语:“南蛮鴃舌”原为孟子讥讽许行说话如鸟语,难以听懂。后用来讥讽说南方方言的人。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整版笔记(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全)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 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5.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6.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7.蒋介石被迫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的实际政治态度是( )A希望结束内战,实现和平B接受中共八项条件,进行和谈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D顽固不化,准备卷土重来

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9.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 A北平B延安C西柏坡D上海 10.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A撕毁《双十协定》B进攻中原解放C进攻上党地区D撕毁停战协定 11.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12.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A张治中B蔡廷锴C杜聿明D傅作义 13.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针对的是(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二、多项选择题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A山东B 中原C华东D陕北E晋冀鲁豫 2.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与重点进攻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A分兵作战化整为零的原则B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C 运动战的作战方法D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E游击战 3.关于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各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蒋介石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