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西门豹治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西门豹治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西门豹治邺》导学案

《西门豹治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虚实词。

3. 理解西门豹为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 朗读全文,给下列划横线的生字注音。

廷掾()行数十里乃没()缯绮縠衣()()簪笔磬折()()巫妪()

二、疏通文意

1.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指出疑难处交流并掌握重点词句。

①掌握疑难词语。

女好者()娉取()衣缯单衣()弟子趣之()簪笔磬折()状河伯留客之久()溺其人民()即娉取()即发民()傍观者皆惊恐()民可以乐成()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②理解掌握疑难句子翻译。

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故事内容。

(1)复述故事内容(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全文可分二个部分:用小标题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三、深入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他向当地的长老调查了哪几件事?

2.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造成怎么样的后果?

3.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的非常精彩,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西门豹外松内紧,胸有成竹的揭穿了骗局,惩治了官巫,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4.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门豹为什么不明令惩处官绅、巫婆,禁止祭河伯?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方法链接

“读、写、思”相结合,可小组结合注重参与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潜能释放的自主性学习。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5.读课文圈划出疑难之处并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②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③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6.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与上一段有什么关系?

(三)研读全文思考问题

7.结合全文,你认为西门豹是这样的一个人?

8.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

(四)小结:

本文通过西门豹在邺县破除迷信和兴修水利两件事,反映了战国初年处在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而对旧制度、旧习俗展开的尖锐的斗争。宣扬了无神论的思想。歌颂了西门豹在政治上的远见,在斗争中的智谋、勇敢和治理邺县的历史功绩。

四、课堂检测

(一)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复使一人趣之②傍观者皆惊恐

(二)指出下面加点字古今异义。

①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古义:今义:

②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

古义:今义:

③不能白事

古义:今义:

妹妹,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消失在我日夜的想念中。不曾带走我对你的点点回忆。千重山,万重水,割不断的是情深似海如潮的的思念。

默默坐在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划过,所有的怀想,所有根植脑海抹不去的记忆,都凝聚指尖,触动着流年的痕迹,把一纸素笺的心事,轻吟纸笺,等你从陌上归来。我的妹妹,你在哪里啊?哪里?问天,天不语,问己,己不明。想你的日子,见不到你的踪迹,让我陷入了沉思。有关你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心里。

妹妹,你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爱!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还记得我们初遇的散文吧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你的空间,欣赏你温婉如水的文字,一看到你的笔名冰格格,不问为什么,就一下子惊艳了我的目光,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高贵典雅的名字,喜欢上了你才华横溢精彩的文字,喜欢上了你冰清玉洁的聪慧,喜欢上了你的一切。

妹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姐姐能幸运的遇上你,是天意,是缘分,更是生命中注定让我们有共同爱好文字,走到了一起。在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互相点评文章,互相推心置腹的发短信交流,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网上好姐妹,彼此都会为伤感文字而流泪,也会为彼此的喜悦而欢呼雀跃

妹妹,姐姐永远不会忘记,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不离不弃的向姐姐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是你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询问病情,关心着姐姐。

记得那次,当电话那端,传来千里之外,你亲切的声音,那一刻,姐姐接电话的手在颤抖,心在激烈的跳动,姐姐卸掉所有的坚强面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竟在你面前痛哭的发泄流泪。你用温暖的话语,安慰鼓励着姐姐,为姐姐抹去眼角的泪痕,把微笑的阳光,洒向姐姐的世界,从此,你就成了姐姐一生的感恩。

妹妹,你在姐姐的眼里,是没有血缘关系,如同骨肉的亲人,甚至超越亲情的朋友,你留给姐姐的是太多太多的感动。常常让姐姐沉浸在绵绵幸福的回忆中。

妹妹,在姐姐悲痛欲绝地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是你的到来,让友情如一盏明灯,照彻我的灵魂,温暖着姐姐黑夜里的寒冷。从散文网到007等,一路走来,一根网线把我们紧紧的连在一起,从相遇到相识,相知,想念,我们心灵共鸣,灵魂相依。

都说网络是虚拟的,没有真情,可是网络却让我们结下一份难解难分的真情。没有刻意,没有设计,只有一次的相遇,就让不在一个区域,从未谋面的你我,千里之距,心心相连。

妹妹,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时间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我与你已相识六年,六年来,你一直在我的心里,梦里。如今,你突然从我和众朋友的世界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怎能不让我为你忧虑牵挂,你知道吗?这些日子,网上的朋友们都在打听你的消息,他们想念着你,梦海,汉茂油桃老师,小傻子等,和我给你发信息,给你打电话,一次次的找遍了整个网络空间,和你相约的地方,可是,我们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都没盼来你的回音,让我们焦急万分。

妹妹,你去了哪里?是去执行任务,还是外派他地。我们无从知晓。当从北京那里得到点滴消息,如今,你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我们为你心疼,为你担心。我们怎能忍心看到你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么多的精神压力。

妹妹,姐姐明白,善良的你,不愿让亲人和朋友分担你的痛苦,所以,没有告别,而孑然一人,走到与世隔绝的角落

妹妹,无论你在何方,无论北京来的信息是否可靠,无论你现今有多忙,无论你发生怎样的挫折,姐姐希望你别忘记,抽空给你的亲人,和朋友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报一声平安,不能让爱你的那个人,独自默默煎熬孤独,徒留苍茫地想念。不能让你的朋友,日夜为你担心,望眼欲穿的期盼,有什么困难说出来,让大家替你想想办法,帮助你做点什么。

妹妹,人生的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坎坷。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中发生,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会坚强的面对,一首歌里唱得好“当灵魂迷失在苍凉的天和地/还有最后的坚强在支撑我身体/当灵魂赤裸在苍凉的天和地/我只有选择坚强来拯救我自己。”梦海在给你的诗里写道:‘谁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而为那一点小小的纠纷/和偶尔的失误、、、、、、而丧失了斗志/和坚强'

遥望远方,思绪蔓延。妹妹,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听到远方姐姐的呼唤!望断天涯,路漫漫,既已相遇,何忍分离。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生物上册5-1-1细菌导学案冀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生物上册5-1-1细菌导学案冀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课题第一节《细菌》 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说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列举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细菌,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练习提高 使用说明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与评价 学习过程 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土壤、空气、水里,乃至人和动物的体 表、体内都有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万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 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要借助显微镜 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细菌。二、 自学指导: 观察形态各异的细菌,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的细胞结构,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 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 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的形态 细菌一般有三种基本形态,分别 是、和形。 2、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 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细菌共有的结 构:、、、。 有些细菌具有保护作用的和运动作用的。有些细菌可以形成,是细菌抵抗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的休眠体,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发育成细菌个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包括腐生和寄生。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而生活的叫做,如:乳酸杆菌等。从活的动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的叫做,如:肺炎双球菌等。少数细菌含有,能进行,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如:蓝细菌。 4、有的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呼吸,叫细菌,如枯草杆菌等,有的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呼吸,叫细菌,如甲烷菌等。 5、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通过分裂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每20-3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后代个体呈2n指数增长,繁殖速度相当快。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启示1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启示1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启示1: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

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6西门豹治邺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西门豹》,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取了三个小标题,谁还记得? (生回答,师板书) 师:当初西门豹刚来到邺这个地方,那是一篇怎样的景象?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出示) 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谁来用一个词概括地说一下。 生:天灾人祸 师:天灾和人祸各指什么呢? 生:河伯娶媳妇给闹的,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出示句子) 过渡: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可他说了什么?(出示读) 师:西门豹是去接新娘吗?(不是)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带着问题看一段视频生:是为了救新娘。 生:是为了惩治贪官。 。。。。。。 2、学习第10段 师:送新娘的日子到,我们一起去看下那热闹的场面。(出示文段,齐读)师:漳河边上有哪些人? 生自由回答。 师:文章是怎么描写这些人的?

生回答 师:通过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巫婆很怕西门豹 师: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把他们抓起来统统杀了不就得了? 生:他是想。。。。。。。 师:西门豹借巫婆给河伯送新娘这个迷信反过来对付他们,这是一种什么计谋? 生:将计就计 过渡:西门豹到底怎样用巧妙的方法来惩治恶人破除迷信的呢?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默读第11-14自然段,画出体现西门豹语言巧妙的句子,读一读,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写在句子旁边,写好之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 3、研读11-14段 (1)师: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生:不行,这个新娘。。。。。。 师:你觉得他哪说得巧妙? 生:他故意说新娘不漂亮,是为了救新娘。 师:回答得真好,他还有什么其他目的吗? 生:借口把巫婆投进漳河。 师:你觉得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生:客气,机智。 (2)师: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 生:巫婆怎么还不会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我体会到了西门豹借巫婆不会来而把官绅头子

《细菌》导学案1

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新知梳理 一、细菌的发现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制作的能放大倍的显微镜,从而发现了细菌。 2、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造成的。 3、巴斯德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产生的。还发现了菌、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及防止的方法。后人称他为“”。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 (1)细菌的个体十分,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或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细菌的形态一般有三种:、和。 (3)一个细菌是个细胞。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是的。 2、结构: (1)基本结构: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具有、、、等。 (2)特殊结构: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有些细菌生有。 (3)细菌与动物细胞的区别:细菌只有,却没有。细菌有,却没有。 三、细菌的生殖 1、生殖方式:细菌靠进行生殖,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2、细菌和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合作探究 1、巴斯德所做的实验向世人证实了() A.细菌是由有机物自己产生的 B.细菌是由有机物的某些物质进化而来的 C.使有机物腐败的细菌原来已经存在,并可以由空气传播 D.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B.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细菌的具体非常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D.有些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有荚膜 3、肺炎双球菌侵入人体肺部后,少量的细菌形成大量的菌群,导致人体表现出病症,这一过程是通过实现的() A.芽孢产生的 B.分裂生殖 C.孢子生殖 D.细胞生长 课时作业

【自编】(20150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特点 2、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 一、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公元471——499年),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二、背景(原因):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①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改革的前提条件 ②融合: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人物: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2、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前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三、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四、主要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目的:为了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措施: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制定严惩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作用: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 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措施: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目的:为了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 目的: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措施: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5、迁都洛阳: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6、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内容:①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②讲汉话——官员上朝改说汉话,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则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改拓跋氏为元氏 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影响:加强了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有利地推动了鲜卑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意义): ①加速封建化: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②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③经济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复苏和繁荣。 六、性质(实质):是属于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的改革 七、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八、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受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九、民族融合的实质: 1、从经济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社会性质角度讲: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五年级语文教案 1.交流调查报告,确定研究主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我们知道,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生接答),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昨天我们大伙儿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每一位同学都认认真真地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报告。哪些同学想来展示?(很多学生举手) 评: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学生作业,这本身就很有创造性。第一课时的作业许多时候就是抄抄写写,训练的思维含量和对儿童创新意识的触发都是十分微弱的。王莺老师用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本堂课自主探索的主题,无疑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设计。 师:时间关系,咱们就任选一份,以它为例子,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调查报告,看一看这位同学的调查报告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你还有什么修改意见。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你读书读得很仔细。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天灾人祸。 评: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放松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以调查报告为内容的导入,不仅起到了引入研究主题的作用,还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成功的概括训练。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如果他是贪官的话,也会与巫婆、官绅一起骗老百姓的钱。 生:我想他可能会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了。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出示主问题: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评:水到渠成,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性学习变得实在了。 2.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生:我们要着重研究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生:多读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

第二节 细菌 导学案

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教师寄语:科学上伟大的发现,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 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水平目标:通过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升逻辑推理水平。 3、情感目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 切相关。 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难点:细菌的生殖。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微小的细菌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阅读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整节内容,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噢,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细菌的发现: (1)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是谁?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又是谁? (2)巴斯德通过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什么? 2、细菌的形态、结构: ⑴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它们是群居生活的吗? ⑵细菌的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⑶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请说出你的根据。 3、细菌的生殖: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方式?

(2)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与植物有什么区别? 2、细菌的芽孢是生殖细胞吗?为什么? 四、归航拾贝(清点今天的收获!)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 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水煮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下列哪项作为标准() A. 球菌 B. 芽孢 C. 螺旋菌 D. 杆菌 2.(2010韶关,37)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且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A.海带 B.细菌 C.酵母菌 D.艾滋病病毒 3.在公共场合咳嗽或打喷嚏时,口腔或鼻腔的液滴喷出2米以外,对他人最大的危害是()A.在公共场合咳嗽和打喷嚏对他人不礼貌,影响他人。 B. 在公共场合咳嗽和打喷嚏,液滴容易溅到别人身上。 C在公共场合咳嗽和打喷嚏,液滴中的细菌等微小生物会随着水分的蒸发四处散布,威胁他人健康。 D.在公共场合咳嗽和打喷嚏,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4.下列细菌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 A.甲烷细菌 B.乳酸菌 C.根瘤菌 D. 软腐病细菌 5、细菌的发现得益于() A 科学家的勤奋观察 B 观察者的细心 C 显微镜的出现 D 细菌分布十分广泛 6、细菌的发现者是()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B 荷兰人列文·虎克 C 中国人李时珍 D 英国人珍妮·左多 (二)非选择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准确的画"√",错误的画"×"。 (1)细菌与藻类植物一样,它们的营养方式都属于自养。() (2)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但有DNA。() (3)细菌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 (4)所有的细菌都具有鞭毛。() 2.下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6.《西门豹治邺》人教部编版

26.《西门豹治邺》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 课前板书:26 西门豹治邺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西门豹治邺》。孩子们,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战国时期,有位地方官,他的名字就叫西门豹。(PPT:出示课题)他虽然官职不大,却被后人一直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拿起你的课文,听老师来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笔把你读不准的字音标在课文上。 师范读全文。 师:读不好的字音都标好了吗? 生:标好了。 师:那下面请你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我看到好多同学都已经读完课文了,字音读准了吗?读准了我可要考考你了,看看这几组词,你能读对吗?(PPT:天地荒芜人烟稀少娶媳妇旱灾 老百姓眼睁睁巫婆扑腾 官绅跪下渠道收成) 指名分组读课文。 师:真好,好极了,非常准确。 这几组词我看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准,那这里有一个字“跪”(PPT:

跪下),这个字比较难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看老师来写写这个字。(范写,指导说):口的第一笔要往里收,足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危,上小下大,竖撇要压过竖中线,最后的两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有勾,看清楚了吗?来,在你的作业纸上写写这个字。 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师:有的同学写好了,那你就把笔放下。 师:我看到同学们写字都非常认真,那我们这些字的读音都读好了,难写的字也解决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出示的这几组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儿?你来—— 生:课文说的是战国的时候魏王派西门豹来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来到漳河边,看到这里天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找一个老大爷问,每年巫婆都来给河伯找媳妇,西门豹说,也来送送新娘,结果,他那天带来好几个卫士,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于是就把巫婆扔下了漳河。从此以后再也不给河伯娶新娘了。 师:他用上老师给的这些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述得清楚不清楚? 生:清楚。 师:的确是这样。西门豹来到了邺县,发现这里天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他就展开了调查,他向一位老大爷提了四个问题,那你赶快找一找,提了哪四个问题?老大爷是怎么回答的? 生在文中找答案。 师板书:调查

七年级生物上册 2.3.2《细菌》导学案3(新版)济南版

第二节细菌 【学习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问题导学】 探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图为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三种细菌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 A是________菌,B是________菌,C是菌。 2.各种细菌都是由______个细胞构成。细菌的细胞中都有、、 等结构,但没有 _____。有些细菌还有、等特殊的结构。 3.观察细菌的形态,分析讨论: (1)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 (2)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3)你观察到的细菌形态有哪几种? 4.写出细菌细胞的各结构名称: [1],[2],[3], [4],[5],[6]。

探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营腐生生活的如________,营寄生生活的如________。 2.繁殖方式:________繁殖。分裂时,首先进行________的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________,形成________子细胞。当环境不利时,细菌还能形成________,它是一个椭圆形的________,非生殖结构,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环境________时,能萌发出新个体。 3.芽孢是不是生殖细胞? 探点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大多数细菌是有____________(填“益”或“害”)的,如放线菌能产生 ________,利用这个特点,医学上将其制成抗生素药品,如________、________等,用于消炎灭菌。 2.有害方面:痢疾杆菌使人患________,肺炎双球菌使人患________等。 【反馈检测】 1.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的环境下,分裂一次只需() A.2~3分钟 B.2—3小时 C.20~30分钟 D.2—3天 2.某些细菌依靠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得养料,这叫() A.自养 B.自生 C.腐生 D.寄生 3.一个细菌芽孢萌发后,可以形成() A.一个细菌 B.两个细菌 C.四个细菌 D.多个细菌 4.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害,少数细菌对人类有益 B.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C.细菌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D.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 5.下列现象中是寄生细菌起作用的是() A.制造泡菜 B.尸体分解 C.蔬菜腐烂 D.人患肺炎 6.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葡萄球菌 D.肺炎双球菌 7.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 )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侵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1.会认“豹、娶、媳”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娶”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管理、人烟、 媳妇”等词语。理解“田地荒芜、提心吊胆、磕头求饶、开凿”等词语。 2.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妙处,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智慧。 3.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感受故事魅力,学习复述故事。 重点 1.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妙处。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难点 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感受人物智慧。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豹、派、娶”等15个生字,其中左右结构的字有12个,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 经验,不需要一个个分析。我采取一种有区别、有重点的方式,对一部分关键字、容易写错与忽视的字 重点关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些生字。“灌”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娶”是上下结构, 不能写成左右结构。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猜谜语、加一加等方法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的 识字能力。 2.阅读理解 阅读时,首先要理清课文脉络。西门豹治邺的事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调查、除害、开渠。如 果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故事发生(邺县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课文运用大量人物对话展开情 节,表现人物形象。因此,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3.表达运用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调查,接着写为民除害,最后写兴修水利,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有条理。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如本文中通过写西门豹的语言,体现了西门豹的机智、冷静。 1.预习提纲 (1)搜集西门豹的相关资料,了解西门豹。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豹、娶、媳”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娶”等15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豹、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你们一定都听过“司马光砸缸”“三顾茅庐”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司马光和诸葛亮的姓“司马、诸葛”都是复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西门豹的姓“西门”也是复姓。(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课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预设:西门豹是谁?他是干什么的?课文写了他的哪些事?“邺”是一个地名吗? 3.教师引导介绍西门豹。 课件出示:

生物 选一 专题一 导学案(附答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人教版]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一、知识内容 1.基础知识 1.1 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1.2 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 实验流程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2.2 设计发酵装置:根据图1-4a、4b回答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h)拧松瓶盖或打开排气口,其原因是什么(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在图1-4b装置中: ①充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补充氧气; ②排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排出或残余气体; ③出料口的作用是便于; ④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 3.发酵操作 3.1材料选择和处理 选择新鲜优质的葡萄,然后依次冲洗、除去枝梗和榨汁。 〖思考9〗先冲洗后去枝梗的目的是什么 3.2 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为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实验中所用的、等器械进行消毒,并使发酵装置处于状态。 〖思考10〗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3.3 控制发酵条件 (1)发酵液装瓶后保持的剩余空间。 (2)酒精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天左右。(3)醋酸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天左右,并保持不断。 〖思考11〗在发酵液装瓶后问什么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 〖思考1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你认为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向发酵液中通入。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实验现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 下之田。

细菌导学案

五校联片“三自”学习模式生物导学案 课题:细菌(1课时) 班级: 姓名:主编人: 学科组长审核: 教研组长审核: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细菌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并能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比较? 2.细菌是怎样进行生殖 - 2 -

【当堂反馈】(5min) 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 B 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 C 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 D 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 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 噬菌体 B 乳酸菌 C 酵母菌 D草履虫 3.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 A 球菌 B 杆菌 C 螺旋菌 D 芽孢 4.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 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 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 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 5.细菌的发现得益于() A 科学家的勤奋观察 B 观察者的细心 C 显微镜的出现 D 细菌分布十分广泛 6.细菌的发现者是()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B 荷兰人列文·虎克 C 中国人李时珍 D 英国人珍妮·左多 7.下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菌的【】_____________内没有叶绿体等结构,说明一般细菌的营养方式为_______。(3)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表示的是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细菌。 - 2 -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任何改革都需要符合当时最广泛的统治基础的需求。 商鞅不仅获得了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他所施行的变法,也由于根据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当时秦国需求的改革,从而大大改善了秦国的生产关系而获得底层劳动者的认同。 即符合当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需要。 而同样的孝文帝不仅自己就是最高统治者,他也争取到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并且当时北魏的统治基础很大一部分是汉人。 而且胡汉杂居通婚混血之下,大量的胡人模仿基数与生产力、生产技术等更大的汉人。 。 。 在文化,上主体倾向于融合与发展。 不难看出二者之间都是在争取了最大的群体支持的情况下,上下合力取得成功。 从社会结构上看,都属于贵族+绝大多数的底层人员。 一项改革并非只要获得多数有实权的上层人物支持便可成功,因为缺乏足够的底层基础,或者说群众基础,最后的落实将导致底层更大的反弹,也并非拥有足够的底层基础便可成功,因为在落实过程中,

还需要足够的上层人物及其附庸的中层群体施行。 所以要取得可以预见的成功,足够的实权阶层与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体的支持皆不可少。 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属于改善生产关系型。 其实从底层群体的态度即可看出改革所指的方向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只要符合该需要,即是满足生产关系内在需求了。 (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是满足生产关系的内在需求的必要条件). 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第11卷第3期2003年9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e nan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ollegeVol.11№.3Sept .2003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焦新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Ξ摘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著名、的因素:,切合国,秦国也因此一跃,,关键词:;舆论宣传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093(2003)0320117203战国初期,随着中原各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七雄竞相进行了社会改革。 虽然各国出发点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相同,可结果却大为不同,战国初年的秦国并非诸侯国中的强者,甚至因其地僻在西北,与戎狄杂居而为中原各国所不齿。 然而经商鞅变法,不仅粟如山丘、兵敌四国,本文就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做以下分析。 了有自己特点的青铜器传统,到春秋晚期,秦国的青铜器就与中原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西门豹治邺(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西门豹治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治邺?大家回忆一下,西门豹初到邺地方,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板书) 师: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摸清底细后,破除了迷信,惩治了恶人。大家再想想,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遇事冷静、做事之前考虑周全,说话讲艺术,刚正不阿,两袖清风。 (此处,不能让一名学生全部说出,一人能说一到两点就行。) 师:你对西门豹了解很多,他确实是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但是,我想问问你们(此处语速要慢)——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来源于对他的描写,那,你们说说,描写一个人通常要从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生:语言,动作,外,神态,心理。 师:说得好!那么课文对西门豹的描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生:语言(可能有学生说动作) 师:他一定在那里沉思! 生:还有语言,动作。 师:有心理描写吗?还有什么?还有么? 师:作者对西门豹的语言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就是想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么就让我们好好品味他的语言,看看这样的语言描写好在哪里?好,打开书,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说一说,西门豹的语言究竟巧妙在哪里?神奇在哪里?课件有一张打出:西门豹的语言究竟巧妙在哪里? 二、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并朗读描写语言的句子,体会其语言艺术性,并加以记录。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训练过程:一练说,二练读,三再说,四再读。 师:通过品读,同学们体会到了西门豹的语言究竟巧妙在哪里吗?生:第一处有四句话,(课件呈现)。 师:好!这是一个完整的问话过程,请你朗读一下,然后谈谈理解。师:读的情真意切,读出了父母官的爱民如子、体恤民情,读出了老人的无奈与悲凉。 师:简单的四句问话,你认为还巧妙在哪里? 生:层层深入……问的准确,全面;清晰明了,直击要害。 师:这四句话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思维严谨、考虑周全的人,这就是语言描写的魅力。 师:他的其他语言呢? A: 生:我是抓住“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来体会的,西门豹说“送送新娘”其实是送巫婆上西天,送新娘回家,他是一语双关(这个词由师说) 生:我觉得西门豹说这话时是带着讽刺的口气,其实他并不认为河伯灵。而且他说这话时已经想好了怎么做,是胸有成竹(这个词由师说)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3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 精品

"【高考领航】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1-3 北魏 孝文帝改革人民版 " 1.(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考前训练,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即是最好证明。第(2)问从“中国再统一” 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注重改革策略。迁都洛阳。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三问均要求紧扣材料。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文章中最值得悉心品味的就是人物语言。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就会让人透过平淡的文字,发现西门豹超常的智慧。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就会透过西门豹平静的外表感知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就会体会到他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体会出西门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 五、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遵循课标精神,依据“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的教学理念,紧抓住语言这根知识和能力,思维和情感的缰绳,引导学生采用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反复品读、潜心体会人物语言,品味出语言的丰富内涵。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不仅学到了阅读方法,而且形象生动地感知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之巧妙,感悟到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六、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3、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指名读对话内容。 交流分析原因。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4、总结,提升认识: 师:学到这里,老师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西门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