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单元复习

知识树

思想方法

运用图像法描述物态变化

图像能形象直观地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物态变化中常用时间表示横坐标,用温度表示纵坐标,其中时间的长短表示放热或吸热的多少.

【例1】如图结1-1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质量相等,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判断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图结1-1

思路与技巧该图像反映了固体吸热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甲、丙两物质表现出一段时间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物征,可推断,甲、丙是晶体;由图知甲的熔点t1,丙的熔点t2,t1>t2.

说明甲的熔点比丙高.

答案A、D.

举一反三

1已知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结1-2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曲线是

A.E曲线

B.c曲线c.D曲线D.B曲线

图结1-2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结1-3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结1-3

运用熔点及沸点分离物质或进行材料选择

分离不同固体或液体,可利用其熔点或沸点不同,运用加热的方法.使熔点低的先熔化分离,或沸点低的先大量汽化分离.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熔点沸点.选择不易熔化的材料应考虑高熔点,选择不易凝固的液体应考虑低凝固点,选择不易沸腾的液体应考虑高沸点.

【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是-183℃,-196℃,-269℃.若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依次是:

思路与技巧液体的沸点越低越易大量汽化,因此氦最先大量汽化,氧最后汽化.

答案氦、氮、氧.

举一反三

1在某岛上,鲁滨逊用甘蔗酿出了美味的蔗酒,如果鲁滨逊发明了一架飞机可用酒精作燃料的飞机,请你设计一个从蔗液中分离出酒精的方法,帮他离开荒岛.

2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固态氦

熔点-391064108313003410-259-272

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会熔化;

纯金掉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无法使用;

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小明和小红都想帮妈妈煮粥.小明认为粥锅里的水烧开后,可继续将火烧得很旺,煮得满锅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粥煮好;小红则认为,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微微沸腾,将粥煮好.你认为谁的想法更为合理,说出理由.

思路与技巧沸腾的条件是吸热,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

粥锅里水烧开后,只要维持加热沸腾即可,无须大火.相反,从实际情况看,大火煮粥并不好.回答可从以上两方面展开.

答案小红的想法更好.粥沸腾后,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给粥加热,粥的温度都不会改变.火太大粥就会因沸腾太剧烈而溢出锅外,同时粥中的水分汽化太快,使粥很快蒸干.所以锅内水开后使用小火更好.

点评煮粥是一件常见的事,我们常说成“熬粥”,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小火就可维持水的沸腾;二是可以在节能的条件下将粥煮熟.

举一反三

1小红今年寒假乘空调列车从北京到深圳旅游,在北京站时,她发现玻璃窗内侧有小水滴,在到达深圳站时,她发现玻璃窗的外侧有小水滴出现,小红觉得很奇怪,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她解除困惑吗?试试看.

2冬天,地处北部山区的一些居民,为了室内的保温,常把纸条粘在窗缝处,俗称“溜窗缝”.为了使纸条不因潮湿而脱落,通常把纸条粘在室外的窗缝处.请你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为什么不把纸条粘在室内的窗缝处?

综合探究

【例4】(XX?滨州市)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红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除了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有关外,还可能与液体

的种类有关,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的方案.

思路与技巧由于小红想探究的是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这一单独关系,所以实验应采取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答案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在液面处分别做上记号,再将两只烧杯同时放到同一个通风向阳的地方.过一段时间,比较水和煤油的蒸发量,分析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种类有关.

实验区名题赏析

【例5】如图结1-4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图结1-4

请依次写出上文画线处涉及的物质变化的名称、、;

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①;

②.

思路与技巧试题给出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考察学生物理信息的提取和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节约用水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答案液化凝华熔化熔化开放性试题如①随手关水龙头②尽量使水循环使用③不污染水等等.

【例6】小莉同学所在的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次“探究教室内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影响教室温度的因素,请你根据示例和自己的体会,至少写出四种影响教室内温度的因素;

在你所写出的因素中,请选出其中一种,试猜想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

[例]因素:教室内的人数;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教室内的人数越多,教室内的温度越高.

因素:;它与教室内温度的关系可能是.

思路与技巧此题要求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写出影响教室温度的因素,着力考察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这一环节,体现新课标的方向,我们可以从教室开灯的数量,电风扇;窗户的大小,窗户的多少.教室周围环境;季节;气候;时间;楼层;风向;风速等因素考虑.

答案略

教室内开灯数量;开灯数量越多教室内温度越高.

本章测试卷

一、理解与应用

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测1-1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沙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沙温600℃,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

图测1-1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D.甲=乙=丙

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A.金属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如图测1-2所示,当你在家洗澡的时候,也会涉及不少的物理知识.小明总结了一些,但其中有一条是错误的,它是

图测1-2

A.房间内充满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房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是水蒸气液化造成的

c.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是蒸发吸热的过程

D洗完后立即用毛巾擦于体表水分是防止蒸发吸热,使人更冷

如图测1-3夏天,人站在风扇底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若将一支温度计也放在风扇底下吹风,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图测1-3

A.升高

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

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的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下列现象不可能存在的是

A.烫手的冰

B.不烫手的开水

c.可燃烧的“可燃冰”D.干冰在常温下先熔化再汽化

如图测1-4,在敞开盖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

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图测1-4

A.逐渐升高

B.不变

c.汽化加快温度反而降低D.随火的大小变化忽高忽低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D.先凝华后升华

用笔画线把下列物质与相应的温度值连起

沸水的温度0℃

人体的正常体温100℃

冰水混合的温度37℃

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18℃

北方冬天的气温108℃

0.干湿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图测1-5中右边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由于水在蒸发时要,因此右边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左边温度计的读数.干泡和湿泡的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图测1-5

1.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变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办法.

夏季,农户家常用一种没有烧过的黏土做的茶壶.观察发现,装水后,壶的外壁总是潮湿的.请分析:这种茶壶能使里面的凉茶水变得更凉些的原因是.你认为茶壶放在地方变凉效果会更好.

3.在一次实验中,小乐由于粗心没有在制图过程中标明t的确切值,现在我们帮他分析图测1-6的物理含义.

图测1-6

如果小乐想研究在标准气压下水的沸腾情况,那么t的值是.图像反映的规律:

①沸腾前:;

②沸腾时:.

若t=0℃,则表明小乐在研究冰的过程.

早春冰河解冻会感到寒冷,这是因为的缘故;盛夏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的缘故.

小明家开了酿酒作坊,每当他家出酒的日子,香飘十余里,邻近村民不约而同地来买酒.他家的酒虽然很香,但产量并不高,他父亲也为此发愁,小明下决心替父亲解决这个问题.他仔细观察酒作坊整个装置和过程,发现酿酒炉到盛酒处有一条敞开的长酒道,出酒时整个作坊酒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小明经思考,向父亲提出改进的措施,果然酒的

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请你简要说明小明改进的方案是;

改进的科学依据是.

图测1-7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两千多年前,秦国在咸阳盖了一座冰宫.这座房子里有一根根空心铜柱,夏日里往柱内装进冰块,使宫内冷气冷人,可谓我国古代的“冷气”了.

请问:你能说说“冷气”形成的原因吗?

铜柱怎样放置制冷效果更好?

二、探究与检验

用图测1-8所示的装置给烧瓶中的水加热,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就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请你写出一个不用加热而又能使水重新沸腾的方法:,该方法的依据是.

如图测1-9是一幅讨论“雨的成因”的漫画,请你按照漫画的提示,设计一个关于“雨的成因”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分析与论证:

0.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 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1.居住在炎热非洲的人们,常常用布从头到脚包住全身,人们常对他们的衣着方式感到惊讶,认为在这么炎热的地方,这样包裹全身不是会更热吗?

夏天送运冰块的时候,会用大块的厚棉絮包裹冰块.为什么夏天我们穿薄衣服,而保存冰块反而用厚厚的棉絮包裹呢?

请你根据以上描述的两个奇怪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要求说出猜想的依据.

三、调查与实践

2.炎热的夏天,小狗常常张开嘴,伸出长长的舌头.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都是针状.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它们求生的道理.

图测1-10图测1-11

3.观察图测1-12及阅读相应文字介绍,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位中国公民应尽的职责是什么?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思考:黄河的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假如“地球表面的水不蒸发”,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太阳能热水器可直接利用吸收太阳光的热量来加热,它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对市场调查后不难发现,不同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的表面都是黑色的.难道物体吸热的本领与颜色有关?对此,我们可以猜想:颜色越深,物体吸热本领就越强.

为了验证此猜想,现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选用四个容器,分别涂上黑、红、黄、白不同颜色;

②在容器中加入温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水,并同时放到阳光下照射,每隔15分钟,测量各容器中水的温度值;

③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中,进行分析论证.请设计并画出此表格;

若上述猜想得到了证实,请以此为依据,分析企鹅背部黑色羽毛对它生存有利的一面.

浴室里的玻璃镜子在人洗澡时表面会出现很多小水珠,

使人看不清面部极为不便.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不怕水气的镜子”.

四、想像与创新

不用电的“冰箱”.如图测1-13所示,先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一个高出水面的架子,架子上放一只比水盆小一些的篮子,篮子里放上食物,再拿一块湿水的纱布罩在篮子上,并使纱布的边缘浸在水里,这就成了一个“冰箱”了.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过一天,篮子里的食物也不会变馊,请你分析一下,不用电的“冰箱”为什么能起到冷藏的效果.

图测1-13

现在城市的高层住宅楼越来越多,住在顶楼的居民在夏天觉得热,原因是顶楼直接受到太阳曝晒,温度升得高所导致的.请你说出至少三种不同的、不致使顶楼楼面温度升得高的方法来.

参考答案

本章小结

知识树

体积;形状;没有;冷热程度;温度计;固;液;吸;液;固;放;保持不变;升高;吸;气;液;放;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液;气;吸;蒸发;沸腾;固;气;吸;气;固;放

举一反三

1.B1.

2.c2.1可采用如图答-1所示的方法首先加热蔗酒,再用冷凝器冷却,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大量酒精蒸气通过冷凝管液化成酒精

图答-1

2正确.白炽灯丝正常发光时的温度约为XX℃左右,而钨的熔点是3410℃,故灯丝工作时不会熔化错误.钢的熔点是1300℃,钢水的温度高于1300℃,而固态金的最高温度为1064℃,故纯金掉入钢水中会熔化正确,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40℃时水银呈固态,而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故在-40℃时水银温度计不能工作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265℃低于其熔点所以氢气此时是固态

2在北京站时,列车内的空调制热,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玻璃窗内侧;当列车到达深圳时,列车内的空调制冷,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玻璃窗的外侧

2因为北方的冬天室外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窗内侧会使内侧纸条潮湿而滑脱.

本章测试卷

D2.c3.A4.c5.A6.D7.B8.A9.略

0.吸热;小;越少

1.答案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衣服放在

通风处将衣服放在阳光下或温度较高的地方给衣服脱水水蒸发吸热;通风的

3.100℃;①水吸热温度升高;②水吸热温度不变熔化

熔化吸热;蒸发吸热

酒道改为封闭式:在酒道两侧不断地用冷水降温酒道改为封闭式,减少了酒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减少了酒与空气的对流;在酒道两侧不断地用冷水降温,降低了温度,减慢蒸发速度等

低;凝华;吸

冰熔化吸收房间内空气的热,使房间空气温度降低铜柱横在房间的上方,易使空气对流,冷却效果好

抽去烧瓶内的部分气体;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0.A提示:选用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不同液体,放在太阳下放置,观察液体多少的变化

1.例如:提出问题:阻碍热传递的因素有哪些?猜想:可能与棉絮厚薄有关;依据:保存冰块时,外界的温度比内部高,用棉布包裹可以阻碍热传递;夏天,身体的温度比外界高时,穿薄衣服可以将热量很快散出去

2.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可以减小蒸发面积,减慢蒸发;狗因只有舌头上有汗腺,需通过增大面积加快蒸发,散发体内热

3.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答案一:不是从“天上来”的,而是从云层中来的,流到大海后要“复回”,因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又变成云,并以雨雪形式落到地面;答案二:黄河之水不是从“天上来”,是从山顶上瀑布处流下来的,奔流到海后要“复回”,大海中水蒸发到空中,又以雨雪形式落下“假如……”提示:从水资源的不均衡;植物生长需求等方面思考

①相同;③表格略企鹅背部黑色羽毛,可吸收更多的热量来抵御严寒

想办法提高镜面的温度即可

水蒸发吸热,使菜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

①种植花草;②洒水;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图1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一、填空题(23分) 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冬天,冻了冰的衣服也变干了__________; (2)冰雪化成水__________; (3)霜的形成__________; (4)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_______. (5)大气中水蒸气凝成小水珠,形成降雨__________. 2.把正在凝固的水放到0 ℃的房间里,水将__________继续凝固.(填“能”或“不能”) 3.由于水能够溶解多种物质,因此天然水总是溶有杂质,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水.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 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 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 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为气体, 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 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__________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 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__________为雨滴落在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固态氢 熔点/℃ -39 1 064 1 083 1 300-259①在-265 ℃时,氢是固态.( ) ②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 )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 6.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7.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8.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9.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 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 10.如图2,仔细观察下方的“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两个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图2

物质的其他状态

物质的其他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沪粤版八年级上物理第4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测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物理第4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刚出冷库的冻肉表面有白色颗粒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秋天的下半夜,草尖上会出现露珠 D.冬天,打开家里浴室的热水阀门,旁边的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 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吸热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3.关于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35℃﹣42℃ B.家用寒暑表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C.常见的温度计一般都是用水银作测温物质 D.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形成的是() A.护目镜上的“水雾”B.早春,冰雪消融 C.玻璃上的冰花D.热泉上的“白气”5.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护

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C.熔化D.凝华 6.物质M通过吸热、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B.气、液、固C.气、固、液D.液、固、气7.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 A.0℃B.2℃C.4℃D.6℃ 8.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9.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A.B.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单元复习 知识树 思想方法 运用图像法描述物态变化 图像能形象直观地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物态变化中常用时间表示横坐标,用温度表示纵坐标,其中时间的长短表示放热或吸热的多少. 【例1】如图结1-1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质量相等,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判断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图结1-1 思路与技巧该图像反映了固体吸热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甲、丙两物质表现出一段时间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物征,可推断,甲、丙是晶体;由图知甲的熔点t1,丙的熔点t2,t1>t2.

说明甲的熔点比丙高. 答案A、D. 举一反三 1已知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结1-2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曲线是 A.E曲线 B.c曲线c.D曲线D.B曲线 图结1-2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结1-3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结1-3 运用熔点及沸点分离物质或进行材料选择 分离不同固体或液体,可利用其熔点或沸点不同,运用加热的方法.使熔点低的先熔化分离,或沸点低的先大量汽化分离.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熔点沸点.选择不易熔化的材料应考虑高熔点,选择不易凝固的液体应考虑低凝固点,选择不易沸腾的液体应考虑高沸点. 【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是-183℃,-196℃,-269℃.若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依次是: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汞(水银)、 酒精、煤油等。 2、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 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100 等分,每一等分为1℃,读作1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它是国际 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它以-273℃作为温度的起点,叫做绝对零度。 (3)两者的关系:T=273+t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 .... ....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 .....,待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 如图4-1中乙正确 ..、甲和丙错误 ..。 4、温度计读数:如图4-2中甲的示数为9℃;乙的示数为-16℃。 (甲)(乙) 图4-1 图4-2 图4-3 5、体温计:①人体正常体温是36.8℃(或37℃);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 42℃,分度值是0.1℃;③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④体温计可 以离开人体读数;⑤使用前应先用力将水银甩回玻璃泡;⑥如图4-3中体温计的 示数为36.8℃。 6、几种新颖的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红外测温计、电子体温计、 光测高温计、电阻温度计。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液、气态。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 ..。 ..和沸腾 (1)蒸发: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 象。蒸发有致冷作用。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题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测试题 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 ]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C、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 D、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 2.夏天站在开动的电风扇下面或旁边,感到凉爽,主要原因是[ ]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身上的热 C.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周围空气的热 D.电风扇吹来的风使汗水蒸发,而蒸发需要吸收身上的热 3.在敞开的锅中烧水,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这时水的温度将 [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忽高忽低 4.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腔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 5.下面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 ] A、熔化,凝华,汽化 B、凝固,凝华,液化 C、液化,熔化,升华 D、汽化,熔化,升华 6.文娱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 ]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7.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A、相等 B、甲高于乙 C、甲低乙 D、不能判定 8.关于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固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9.若将冰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冰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C.冰和玻璃都会熔化,但冰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严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初春,江河湖面上的白雾是水蒸气 C.初冬的早晨常见到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 D.夏天看到冰棒冒的"白气",这是冰棒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基础知识

物态变化基础知识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从液态变为固态叫;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热,凝固要热; 2、固体可分为体和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 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的物体传给温度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热、液化要热; 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有关: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大小有关,越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1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10扬州)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一一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一一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一一凝华 2、(2010广东)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凝固 B、汽化液化 C、液化凝华 D、升华凝华 3、(2010福州)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 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4、(2010荆门)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5、(2010南通)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6、(2010鸡西)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7、(2010哈尔滨)哈尔滨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冬天里可能出现的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小 B.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 C.水蒸气在树枝上升华成冰晶,形成雾凇 D.屋顶的积雪会液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锥 8、(2010宜昌)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人体的正常体温 B.宜昌冬季的最低气温 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9、(2010龙岩)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总分: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34,分数:34.00) 1.下列媒体中出现的说法科学的是( )。 A.本饮料纯属天然,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新粉刷过石灰浆的房间释放出CO2,严禁入内 C.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易燃易爆的车间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2.Mn2+的外层电子排布是( )。 A.3s23p63d34s2 B.3d5 C.3s23p63d5 D.3p63d5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3.( )是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 A.能量最低原 B.暴力不相容原理 C.洪特规则 D.以上三者都应遵循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4.( )是描述原子轨道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决定电子能级的次要因素。A.磁量子数 B.自旋量子数 C.主量子数 D.角量子数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碳原子和氧原子 B.二氧化碳分子 C.氧原子 D.碳原子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6.下列各组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的挥发;酒精的燃烧 B.电解水;氢气燃烧 C.硝酸钾加热熔化;水结冰 D.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7.某物质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又不导电,这种物质可能是( )。A.离子晶体 B.过渡型晶体 C.金属晶体 D.非极性分子晶体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8.下列卤化氢分子极性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HF>HCl>HBr>HI B.HI>HBr>HCl>HF C.HF>HI>HBr>HCl D.HCl>HBr>HI>HF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9.下列关于物质内部范德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极性分子间没有色散力 B.极性愈强的分子之间取向力愈大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一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二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 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 5C,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B 、负摄氏5度C 、摄氏负5度D 、零下5度答案:一5C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 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 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 C,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C。 (1 )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 C , (2)当它指示气温是5C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C。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一7 C?103C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 C?100 C,列式为:100C+ 110~ 0.91 C,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C。当它度数是5C 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 + 7)X 0.91 C= 10.9 C。 答案:0.91 C / 格;10.9 C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叫做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 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__ ,同一种晶体的 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_ 相同。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如果继续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江西九江同文中学易恒梅2014.2 4.1从全球变暖谈起——温度、温标及温度计、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课前回顾:复习热身,将下面的空格填写完整 一、从全球变暖谈起——温度、温标及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温度,另一种是国际单位,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最小分度值. 4.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质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4.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5.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课中学习: 1.把一只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不变 B.一直下降 C.一直升高 D.先下降后又升高 分析: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温度计上沾有20℃的酒精,酒精易蒸发,且蒸发要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的示数降低,低于20℃;当酒精蒸发完之后,由于周围空气温度为20℃,与温度计之间存在温度差而发生热传递,最后温度计的示数又回复房间内的室温. 简解:D.先下降后又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液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当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现象,当两物体温度相同后,热传递停止. 2.“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就一定会沸腾起来.”这种说法对吗? 分析: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看法. 第一,100℃不一定是水的沸点,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液体的沸点是会改变的,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 B、负摄氏5度 C、摄氏负5度 D、零下5度 答案:-5℃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 (1)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2)当它指示气温是5℃时,实际温度是____℃。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7℃~103℃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100℃,列式为:100℃÷110≈0.91℃,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当它度数是5℃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7)×0.91℃=10.9℃。 答案:0.91℃/格;10.9℃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跟它的________相同。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综合概述】 物态变化是热学部分的重点。涉及到题型几乎能够全部覆盖。从2006年的中考命题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除注重基本概念的考查外,还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试题,出现了知识迁移的试题,探究冰熔化规律的试题,熔化和凝固图像的试题,等等。 【考点预测】 【预测1】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走向与图像相结合。用图像、图表表示物态的基本特征所涉及的知识。 一、从物态变化的过程图像判断不同阶段物质所处的状态。 1.小红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绘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 (1)从图像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 (2)小红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先沸腾,提前沸腾的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较少;水的初温较高;酒精灯的火焰较大 (写出一种即可) (3)她发现邻组测得的沸点比自己的测量结果低1℃,认为是邻组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2.如图2(A )所示是小明同学研究萘熔化时的实验装置图,图3(B )是她根据实验数线。请回答: (1精灯和烧杯 。 (2的结论是:①萘是 晶体 ;时间;④熔化、凝固过程分别 吸 热、 放 热,但温度 不)在该实验中,小明同学把装有萘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3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__甲_____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232 __℃。该晶体加热___15____min 后开始熔化。 二、从图表中判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3.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 A.铜球调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零下255℃时,氢是固态 图1 图2

C .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40℃的气温 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以熔化 【预测2】温度计的使用 一、温度计的构造、原理 3.比较如图3所示中的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点: (1) 测量范围不同 ;(2) 最小分度值不同 ;(3) 液泡大小不同 。(4) 体温计上方有缩口 。 二、温度计的读数 4.如图4所示,是温度计的一部分,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27℃,请在图中画出温度计的液柱,使它正确地表示出该温度. 提示:该温度的最小分度值是1℃ 三、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 5.如图5所示,的各种情景,其 中正确使用了温度计的是 〔 D 〕 某同学测液体温度计时的方法如图6甲所示。 指出他操作时错误之处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容器)此错误造成的后果是使测出的温度偏 高 。(填8乙所示,该液体的 一、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 7.如图7所示,是水的沸腾图像,其中T 0为水的沸点,图8所示是四个水沸腾的图像,则叙述正确的是 〔 C 〕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汞(水银)、酒精、煤油等。 2、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读作1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它是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它以-273.15℃作为温度的起点,叫做绝对零度。 (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者的关系:T=273+t (4)华氏温标(℉):华氏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 ....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 ....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 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待示数稳定后 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甲和丙错误 ..。 ..,如图4-1中乙正确 4、温度计读数:如图4-2中甲示数为18℃;乙的示数为-16℃;丙为_13℃_;丁为_-9℃__. 图4-3 5、体温计:①人体正常体温是36.8℃-37℃);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③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④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⑤使用前应先用力将水银甩回玻璃泡;⑥如图4-3中体温计的示数为37.8℃。 6、几种新颖的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红外测温计、电子体温计、光测高温计、电阻温度计。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氧化镁MgO、五氧化二磷P 2O 5 、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 2、氯酸钾KClO 3 、氯化钾KCl、碳酸钠Na 2 CO 3 、氯化钠NaCl 无水硫酸铜CuSO 4、氯化银AgCl 硫酸钡BaSO 4 氢氧化镁Mg(OH) 2 碳酸钙CaCO 3 等 2、银白色固体:铁Fe、镁Mg、铝Al、银Ag(汞Hg为银白色液态) 3、黑色固体:石墨C、炭粉C、铁粉、氧化铜 CuO、二氧化锰MnO 2、四氧化三铁Fe 3 O 4、 。 4、高锰酸钾KMnO 4为暗紫色 5、红色固体:铜Cu、氧化铁Fe 2 O 3 、氧化汞HgO、红磷P 6、硫S:淡黄色 7、碱式碳酸铜 Cu 2(OH) 2 CO 3 为绿色 8、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黄 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和状态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氨气NH 3、二氧化硫SO 2 、氯化氢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O 2、氢气H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一氧化碳CO 2、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3、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三、常见物质的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气体:CO SO 2 NO 2 等 2、有毒的液体:甲醛、水银等 3、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 2 等 4、有毒的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等 四、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CaSO4Ag2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MgCO3微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 2Fe(OH)3 Cu(OH)2CaCO 3 BaCO 3 Ag 2 CO 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 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五、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 (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英国的汤姆生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

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教材辅导 冀人版《科学》教材从整体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体系,以“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统整《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内容标准,形成一个螺旋式地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 四年级(下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物质的状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初步认识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本单元从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引入,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状态物体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温度的改变可能促使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在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温度计、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训练学生用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从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一单元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水到哪里去了”、“雨的形成”四课,建议安排5~6课时。 6、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教材说明: 对于物体,生活中有多种多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感性知识,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本单元起始课,本课的导入部分安排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状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物质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不同物体状态的性质时,由于物体形状的不规则,使体积的描述遇到困难,为此,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的体积”这一拓展活动,这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结构基本相同,均是通过示意图和记录表格对学生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提纲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提纲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提纲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通常用摄氏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摄氏温度中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两种温度的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或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玻璃管外面均匀地刻有刻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

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5.医用温度计也叫做体温计,内装液体是水银,比普通温度计多一个缩口,使温度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用前要把升上去的液体用力甩回到玻璃泡里,并消毒后再测人体温度。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二、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2)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是有空隙的。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的特点:项目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分子运动的特点宏观表现的特点固体很小很大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液体较小较大在一个位置振动一会又到另一位置振动无固定形状有体积可流动气体较大较小可以运动到所能到达的空间无固定形状无体积可流动三、物态变化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需要吸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晶体如:海波、冰、石墨、水晶、食盐、各种金属等,非晶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单元复习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单元复习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B. 冰的温度是0℃ C. 所有的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 北京地区的平均最高气温可达45摄氏度 2. 以下过程中发生了物态变化的是() A. 把铜块加热到100℃ B. 把大铁皮剪成小铁皮 C. 冰雪消融 D. 气球充气时逐渐膨胀 3. 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的关系是() A. 气压降低,沸点升高 B.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C. 气压增大,沸点先升高后降低 D. 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没有关系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为0℃,雨夹雪的天气时,空气中只存在水的固态和液态 B. 北方的冬天很冷,不宜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 C. 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D. 冬天,晾在屋外的冻冰的衣服也会干,这是蒸发的缘故 5. 把一杯0℃的水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桶中,则() A. 杯中的水要结冰 B. 桶中的冰开始熔化 C. 杯中的水保持原来的状态和温度不变 D. 杯中的水部分结冰,桶中的冰部分熔化 6. 在敞开的锅中烧水,水沸腾后用火继续加热,这时水的温度将() A. 升高 B. 不变 C. 降低 D. 忽高忽低 7. 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要() A. 将水量减少些 B. 将火烧旺些 C. 给容器加密封盖 D. 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加热 8.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将其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B.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C.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纳凉 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四周扫开 二、多项选择题 9. 下列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A. 冬天霜的形成 B. 江面上雾的形成 C. 春天冰的熔化 D. 秋天露的形成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医生在用小镜子检查病人的口腔之前,将小镜子在火上烧一烧是为了消毒 B. 标准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同样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 夏天,人从游泳池中出来后,风一吹感觉很凉,是因为水在蒸发时吸收了人身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