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人道主义解读

死刑的人道主义解读
死刑的人道主义解读

死刑的人道性解读

***①内容摘要:对人道要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理解,符合普遍正义的人道才具有普适性。刑罚是报复正义的当然要求,死刑是相对严厉的刑罚,死刑的人道性要辩证地分析,在目前中国,死刑的适用总体上符合人道的要求。

关键词:死刑刑罚人道普适的道德正义

死刑是否人道,是一个价值评判的问题。而在做出价值评判之前,我们必须在人道的含义上达成共识,对死刑的含义与内容也要达成共识,否则,死刑是否人道,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厘定人道的含义,进而论证死刑的人道性问题。

一、人道的含义以及价值取向

(一)人道观念的产生

人道本是一个伦理学所关注的范畴,但既然刑法学者多借人道之名来评判死刑的合理性,我们就需要认真考察何谓人道,人道意味着什么,人道在追求什么。

一般认为,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人道主义则被认为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②因此,人道是特定道德的重述,它要求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人道同其他任何概念,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是在辩证地发展的。事实上,人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或者道德观,与人类社会是同步产生的,只是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下,被高举的人道主义或者说是人文主义旗帜重新强调并发展了人道的观念。

(二)人道的本质

欲弄清人道的“庐山真面目”,只有上述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否则,我们会被人道的字面意义所蒙蔽。如果我们讨论死刑是否人道的大前提就是一个伪判断,那么,尽管逻辑是正确的,仍然只会得到一个伪结论。

在这里不得不论及辩证法思想,因为法律规范中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刑事法律责任与刑罚的规定,都在对犯罪行为进行扬弃的同时体现了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深刻地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本质的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此及彼;如果不辨证地分析,只能得出感性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币之两面,不然,我们会局限于片面的、狭隘的视角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脱离了辩证法的思想去看任何道德,都只会象盲人摸象一样。

根据上面对通常所认为的人道主义含义的表述,我们认为文艺复兴所推崇的人道主义观念的滥觞于对既存的道德之批判。

而关于对道德的理解,大体上可以作三种划分,即慈善主义道德、利己主义道德和普适的道德③。其中慈善主义道德和利己主义道德为道德的极端表现形式,普适的道德才是合

①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学院2002级刑法学专业河南省兰考县人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第1062页。

③这里所说的普适的道德,在于说明这种道德是被普遍的伦理主体所能够接受并实践的道德。普适的道德类似于“平均道德”和“平均价值观念”的表述,但有所不同,强调了被普遍的伦理主体所实践的特性。

乎普遍的人性要求和实践理性的道德。慈善主义道德要求以他人为目的,是一种无条件为善的伦理道德。这种道德观内在地包含有积极的消极的两种义务,积极的义务是要求道德主体对他人无条件地给与利益,而消极的义务是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他人侵犯自己利益的行为不予追究,即以善报恶。①而利己主义的道德则以本人为目的,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行为尽管侵犯他人利益但凡对己有利,都是道德上允许的。以上这两种道德都有极端化走向,不能体现道德的相互性之内在要求,因此,或者被普遍的束之高阁,或者被普遍的唾弃。

而普适的道德则是指体现了普遍的社会实践主体对等性利益要求的道德,它不反对也不要求为善,然而它却反对做恶。它要求人人都是目的,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相互性特质,这样的道德也是会被普遍接受并被普遍实践的道德。如果从道德的起源上来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主体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利益关系。“道德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的需要,由于认识到以合作的和有意义的方式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坚守道德原则,能使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②可见,道德是为人服务的,它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利益。而马克思也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③道德包含着利己的一面,但同时在相互性的要求下又有着利他的内容。道德的利他情感并不是天生的,正如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所说:“的确,在探讨这些情感(利他情感)时,我们可以确信他们只是利己主义情感的发展和再生。这个自我保护的本能首先扩展到家庭,进而延伸到部落,并慢慢地出现了一种独立与利己主义情感的对我们同类的同情感。这个同类的范围开始包括同一部落的人,然后是同一国家或同一语言的人,接着是同一肤色的人,最后,不论什么民族,所有人都包括在内。”④表面上看来,普适的道德之概念似乎与道德具有阶级性的观点相冲突。但是所谓的道德阶级性,是指道德主体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法律作为普遍的社会制度性存在,必须尽可能地在道德上获得尽可能广泛的道德支持⑤,否则,这样的法律可能成为虚幻的高尚道德说教,或者成为极端地维护个别主体利益的工具而引起普遍的愤懑。⑥所以,普适的道德体现了尽可能广泛的道德主体的利益的协调。普适的道德乃是普遍的实践之基础,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对于这一点哈贝马斯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写道:“只有在合乎理性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有理由期待人们自律,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受正当理由驱使的行为不一定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道德命令的合理性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作为普遍实践的基础,所有的人都遵守这些命令。只有在此条件得到满足时,道德命令才表达了所有人能够有的愿望。只有在此时,符合公共利、对所有的人同样有利的道德命令才不对个人提出分外要求。”⑦在我

①积极的义务要求人人成为慈善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消极的义务主张,“你打我的左脸,我不但不还手,还把右脸伸给你”,实质上乃是对恶的纵容。这种道德要求违背了人性,因而本质上是欲建立道德的乌托邦。

②[美]J·P·蒂洛著:《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286页。

④[意]加罗法洛著,耿伟、王新译:《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32页。

⑤当然,我们要注意避免道德上的法西斯(如二战期间德国民众在希特勒集团蛊惑下的非理性狂热);而对正义起源的考察,使我们避免道德法西斯的必要途径。

⑥比如一个没落王朝在即将灭亡时刻的所指定和使用的严刑峻法已经丧失了作为法律所应有的普适的道德支持。

⑦Habemas,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34 转引自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们看来,对于道德,如果不是把它当作美丽的空中楼阁,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它的世俗性本质,必须把道德和普遍实践主体的需要与利益结合起来。

根据以上对不同道德的述评,我们认为人道是普适的道德要求。而作为人道之基础的道德是普适的道德,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主体利益的相互性,而且它只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它既非慈善,亦非慷慨,决不是崇高的美德。人道所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关怀人的利益,实际上是追求实践主体利益的衡平,也即人际关系的协调。要防止两种极端化的人道观,一种是把人道当作是高尚的代名词,这样的人道只会成为极个别狂热的宗教信徒对至上的善之幻想;另外一种极端的人道观是狭隘的、会遭到普遍唾弃的自私自利主义。

二、刑罚人道之含义

(一)法律、刑法和刑罚的价值定位

死刑规范作为刑罚、刑法规范的一部分,当然地不能脱离法律①的价值定位。否则,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法,可能成为一种无意义的伦理说教。

在我们看来,法律是实践理性的制度化表现,或者说法律即是正义的化身。康德认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或一些被理性之光照亮的抽象的一般原则,而且也能够是在行动者个人内在的意志合理性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原则和行动准则,同时,由行动者个人组织起来的政治共同体也必然具有理性实践能力。②法律是实践理性的化身,或者说,法律是世俗的③。而实践理性的最高体现就是正义,正义是实践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达成的理性共识。法律并不崇高,却也并不卑鄙,在政治国家中,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的正义。“在自然法学家那里,法律价值包含的具体内容甚多,归纳起来就是正义。所以,正义就是法律的最高价值。”④关于正义之于法律的意义,哈贝马斯指出,法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能够使具有正义愿望的人毫无勉强地服从正义的要求;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⑤

既然法律是正义的化身,那么,正义又是什么呢?“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⑥正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有着不同的规范性内容。但是,任何一种正义观都有着共同的秉性―亦即正义的结构性特征。构成正义秉性的因素有:愤恨(resentment)、相互性(reciprocity)或条件性(conditionality)、对法律约束的依

店2002年12月版,第27页。

①这里的法律指的是从应然角度观察的国家法,即整体上代表普遍实践主体利益的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或认可的普遍性行为规范,排除了“恶法”,也不包括观念上的自然法。因为恶法意味着对正义的背反,所以,它本身就具有非法性。所以,作为普遍规范的法,应尽可能地符合普遍正义的要求。

②葛洪义著:《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30页。

③世俗的东西,意味着要与宗教的东西区分开来。

④严存生著:《法律的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21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1页。

⑥[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52页。

赖性(reliance on legal sanctions)、亦即表面上看来与上述特征相悖的无条件性(unconditionality)或自律性(autonomy)。①在公法领域特别是在刑法领域,正义的结构性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以及刑罚是对犯罪的法律报复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正义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通过刑罚与报复正义的关系,我们可以认识到报复是正义结构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正义结构组成部分的愤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带有自偏倾向的道德情感,也就是我们说的报复欲。②正如斯特劳森所说:“只有通过研究这类态度(即愤恨、义愤和负罪感),我们才能从我们所体验的事情中悟出:当我们用道德语言谈论应得、责任、负罪感、谴责、正义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③

(二)刑罚人道的本质是刑罚正义

一般认为,刑罚人道主义具有以下三重涵义:第一,保护与尊重犯罪人的人格自尊。第二,禁止把人当作实现刑罚目的的工具。第三,禁止使用残酷而不人道及蔑视人权的刑罚手段。④

上述观点说明了人道的正面内容,但人道的另一面却没有被强调。我们认为,对刑罚人道性的理解一定要抓住人道体现了实践主体关系相互性的本质,进而辩证地考察人道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刑罚是对犯罪人人权的剥夺,与保护人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或者说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刑罚正是在剥夺犯罪人人权中现实本身的价值,否则,刑罚就不成为其刑罚了。如果说刑罚人道性要求禁止以蔑视人权的手段惩罚犯罪人的话,那么,任何刑罚方式都可以寿终正寝了,因为任何的刑罚方式都意味着对犯罪人某些人权的剥夺。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理解刑罚的人道性,在我们看来,只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会在主张刑罚的人道性之同时不知不觉地否定刑罚及刑法本身存在的合法性。

因此,根据人道与正义的关系,我们认为,人道在立法上要求刑罚规定要毫无保留地体现正义原则;在刑罚适用上,要严格根据罪与刑的规定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既反对法外重刑,又反对法外轻刑。

(三)对刑罚人道主义的历史考察

对刑罚人道主义历史的考察也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提出刑罚人道的启蒙思想家的初衷。西方中世纪刑罚以苛酷和不公正而著称于世⑤,痛感于此,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的思想。霍布斯认为,“在凡是可以实行宽大的地方实行宽大,也是自然法

①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第1页。

②需要指出的是,从某些正义观的角度来看,正义并不包含着愤恨或报复。譬如,某些宗教正义观混淆了正义与仁爱,忽视了正义特有的道德特征。因而给正义带上了“高帽子”,把正义看成是崇高的价值理念或者说至上的善,使正义不堪负重。

③Strawson, Freedom and Resentment, p.23 转引自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第13页。

④陈庆安:《刑罚人道主义及其相关问题》,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2页。

⑤比如:法国君主专政时期,统治者以残酷的威吓报复手段加强专制统治,对国事罪和宗教罪的惩罚尤为严酷,规定危及国王的犯上罪以肢解处死,对渎神罪处以焚刑。

的要求”。①洛克指出,刑罚不是支配人们生命和财产的绝对的、专断的权力,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社会,“任何严峻的刑罚都是不合法的”。②

表面上来看,刑罚人道主义似乎是主张悲悯、仁慈、宽容的高尚道德观;而实质上乃是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苛酷刑罚③的激烈批判表现出对现行统治关系的极端不满。启蒙思想家主张人人平等,而不论人的出身、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主张毫无例外地给予同等的主体性承认与尊重,将犯罪人作为伦理关系的主体来对待,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对政治利益与人身利益的诉求。

关于贝卡利亚对刑罚人道性的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刑罚人道的辩证理解。一方面,贝卡利亚反对死刑与酷刑,他说:“纵观历史,目睹由那些自命不凡,冷酷无情的智者所设计和实施的野蛮而无益的酷刑,谁能不怵目惊心呢?目睹帮助少数人、欺压多数人的法律有意使或容忍成千上万的人陷干不幸,从而使他们绝望地返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谁能不毛骨悚然呢?目睹那些具有同样感官,因而也具有同样欲望的人在戏弄狂热的群众,他们采用刻意设置的手续和漫长残酷的刑讯,指控不幸的人们犯有不可能的或可怕的愚昧所罗织的犯罪,或者仅仅因为人们忠实于自己的原则,就把他们指控为罪犯,谁能不浑身发抖呢?”

④另一方面,他却主张耻辱刑的恢复,他说:“有些犯罪出于妄自尊大,他们从痛苦中获取荣耀和精神给养,对这类犯罪不适用痛苦的身体刑;相反讥笑和耻辱却是行之有效的,这种刑罚用观众的高傲约束狂热者的妄自尊大,而且真理本身也恰恰凭借自己的耐力和顽强来避开这种刑罚的韧劲。”⑤同时,贝卡利亚在极力推崇一种代替死刑的酷刑――即对犯罪人的终身奴隶化处遇,而且他并没有否定报复的合理性。“……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自己的劳苦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那么,这种丧失自由的借鉴则是长久的和痛苦的,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种行之有效的约束经常提醒我们:如果我犯了这样的罪恶看,页将陷入这漫长的苦难之中。因而,同人们中感到扑朔迷离的死亡观念相比,它更具有力量。”“但是,一个人如果发现他将生活于自由之中的本国公民的眼下,在苦役和痛苦之中,读过许许多多岁月甚至是整整一生,成为曾保护过他的法律的奴隶,那么,他将把这种结局同成败未卜的犯罪、同它可能享受到的暂时成果进行有益的比较。”⑥在这里,贝卡利亚的终身苦役刑本质上是使犯罪人处于“生不如死”的折磨之中,也就是子华子的“迫生”,这对犯罪人而言,真是生不如死的折磨。由此可以看出,贝卡利亚主张废除死刑,却又主张创造一个人间炼狱。贝氏认为死刑是不人道的,同时又认为耻辱刑和终身苦役刑是人道的,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看来,贝卡利亚不是反对死刑,而是反对专制者对无辜之民众所制定

①[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版,第272页。

②[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冬印书馆1964年版,第105页。

③1600年2月,乔达诺·布鲁诺被罗马教会的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被烧死于罗马鲜花广场,而同时期的伽利略也被判处以自由刑。诸如此类广泛适用的刑罚只是对即将没落的统治集团的利益的疯狂而极端的维护措施,已经丧失了作为法的普遍正义的支持。

④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49、49页。

⑤应该指出的是,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跟中世纪以及贝卡利亚时代整个欧洲(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的暴政者对无辜的百姓肆意的适用残酷的死刑之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与其说他反对死刑,不如说他反对他认为的不正义的死刑。另外,通过贝卡利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下死刑适用的必要性的肯定,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贝卡利亚的对死刑人道性的诘问决不是无条件的。

⑥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第49、49页。

与实施的死刑;虽然耻辱刑有辱犯罪人的人格,终身苦役刑会给犯罪人带来终身的苦难折磨,但这样的刑罚正是通过对犯罪人人格的扬弃,才体现了对受害人和一般主体人格的肯定。可以看出,贝卡利亚对刑罚人道性的理解也是辩证的,贝卡利亚的刑罚人道只是刑罚正义的代名词。如果按照死刑非人道论者的逻辑来看贝卡利亚推崇的人间炼狱,不知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黑格尔说:“现在实在的法就是对那种侵害的扬弃,正是通过这一扬弃,法显示出其有效性,并且证明自己是一个必然的被中介的定在。”①所谓实在的“法”就是指国家法;所谓“中介”指的是犯罪和刑罚。黑格尔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不存在犯罪和刑罚,那么规定这方面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犯罪受不到刑罚,法律是无用的、无意义的,当然也是显示不出其“有效性”。黑格尔认为法正是通过刑罚的规定对犯罪进行扬弃,进而简洁地肯定了犯罪侵害的正义;刑罚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犯罪与正义的中介。

因此,只有在对正义和人道之间的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讨论死刑的人道性问题。我们认为,正义与人道皆根植于人的本性,两者决非二律背反关系,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可以说,凡是正义的刑罚,就是人道的刑罚;凡是不正义的刑罚,就是不人道的刑罚。轻罪重罚违背了正义的要求,因而非人道,同样,重罪轻罚也是对正义的背反,同样是非人道。

三、死刑的内容和后果

死刑毕竟是对生命的剥夺,而生命是一切伦理学、哲学和法律科学的前提。那么,需要考察的就是对生命的剥夺有什么后果,又意味着什么。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其内容是剥夺犯罪人的生命,而这将导致犯罪人的非自然死亡。通过死刑使犯罪人死亡的这一死亡方式或者样态当然不是符合死亡的常态的。我们在经验世界对待生命和死亡方式首先要受到死亡本体论之制约,从这一视角去对待死刑的现实问题才有所本根。讨论死刑作为一种刑罚方式的人道性,我们必须从死刑将导致的后果考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②穷尽天年是生命最理想的状态,人应该乐天安命,以尽天年。当生命的自然期限尚未结束时,既不应作无谓的牺牲,也不能任意荼毒生灵、滥杀生命,这些方式都将导致人的非自然死亡。③关于生与死的意义比较,子华子说道:“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④庄子认为,任何生命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自然地释放其特有的内涵,如玫瑰之绽放、蝴蝶之飞舞,人生亦然。人生理应终其天年、灿烂地绽放,而不应该过早的凋谢,中途夭折。然而,人性如果遭到压抑或扭曲,不能得到应有的伸展,身心就会产生焦灼和冲突,这种情况叫做“失性”,失性是对人性的摧残,失性的生命是痛苦的,或者说是没有价值的。庄子在子华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对生死的认识问题推向了深入,他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老庄

①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0页。

②《庄子?大宗师》

③有两种意义上的死亡,即自然的死亡与非自然的死亡。自然的死亡即是我们所说的“老死”,而除此之外的诸如自杀、死刑等所导致的死亡则是非自然的死亡。

④《吕氏春秋?贵生》

⑤《田子方》

等先哲在肯定生命的价值时并没有否定死亡的积极意义。

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片面和绝对的肯定,否者就夸大了生的价值与意义,忽略了死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①我们认为,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正说明了死亡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死亡正是通过对生的解构间接体现了对生的建构。正如有学者指出:“现代人遗弃了古代的死亡的艺术,我们不难感受到鼓盆而歌的逍遥死亡观与如临大敌的现代抵抗死亡观的巨大反差。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逃避死亡的‘长生不老’的现代幽灵仍然在扭曲着人们的生死观,从而使得人们无法正视死亡,在这种喧嚣之中无法聆听死亡对生命的启示,更不用说死亡的社会性的正义维度。”②

总之,无论如何认识死亡,都不可否认这样的观点,即死刑所导致的非自然死亡对于犯罪人而言,将剥夺其“全生”的机会,使其不能尽享天年,体现了严厉的惩罚性。而相对于“求死不能”的一些酷刑而言,死刑并不是极端,尤其是现代死刑执行方式的的轻缓化(如无痛苦感的注射死刑),死刑的严酷性在进一步降低。

四、死刑是否人道

人道同其他任何概念,具有历史性和超历史性(就是指超越具体的时空条件)。历史性意味着要符合具体的社会语境,而超历史性意味着概念的统一性。其实,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统一,正是辩证法的发展观所肯定的。

(一)从人道的超历史性看死刑

死刑非人道论者认为:“……死刑是野蛮时代血腥复仇的残余,以国家的名义杀人是最不人道的行为,是对人生命价值的漠视,与人类文明的伦理正义背道而驰。”;③“刑罚的人道性要求给犯罪人以人道待遇,不剥夺其作为人所不应受剥夺的权益。而剥夺人的生命,那将人可以向对动物一样宰杀,人之作为人而不同于动物的尊严、价值丧失殆尽。”“死刑是最残忍、不人道、与堕落的刑罚,并且侵犯生命权。”④

剥夺人生命权利的刑罚,还要体现人道性,表面上看是根本无法兼容的,但实际上正是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同任何法律责任所要求的惩罚性措施一样,刑罚本身即是通过对犯罪的否定进而体现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正是在对权利的剥夺之中体现了对权利的保护,正是在非人道中体现了人道。在我们看来,死刑的人道性一方面在于对犯罪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在于对正义的肯定和对受害人、第三人利益的肯定。“如果没有正义,在这世界上的人类生命就没有任何意义。”⑤因此,我们必须认可作为报复的刑事正义。而实施死刑便是当没有任何对等的报复方式能够与此不可代替和交换(如可交换或代替,正义就不是正义了)的刑罚更能够保持和维护正义原则时的唯一途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容忍并轻处犯罪就是参

①余平:《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及其阐释学意义》,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1期。转引自何天云:《死亡与正义》,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第7期,第108页。

②何天云:《死亡与正义》,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第7期,第106页。

③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7页。

④邱兴隆著:《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71页。

⑤康德:《报复主义:判处极刑的权利》,载波伊编《解构死亡》,广州出版社1998版,第179页。

与犯罪。①

关于死刑是对犯罪人的尊重,康德和黑格尔已有过精辟的论述。人道性要求刑罚以人为目的,在这里康德的关于人是目的的说法已经很明确:“用口头话说,当谈到惩罚一个显然蓄意违法者时,我们常常说他‘自找苦吃’,意思是他有意选择惩罚作为他行动的后果。当然,他的有意选择是作被禁止的行动不是选择获得因干了这事被逮住的后果,但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后果,惩罚无论如何并不违反他的选择。就此而言,惩罚一个故意的罪犯并没有不把他它当作目的。”②如果死刑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已经能够预料到,那么,死刑并不违背他的选择,因而死刑是以犯罪人为目的的。黑格尔在论及刑罚人道性时说道:“刑罚的适用并非局外人的主观愿望,而是一个理性的内容,是自身逻辑法则和自己行为的逻辑后果。国家运用刑罚惩罚犯罪人时,承认他是一个理性的实体,惩罚犯罪人时他自己的意思使然。对犯罪人的处罚,也是尊重他的理性存在。如果单存地把犯罪人看作是使其变为无害的动物,或者以警戒和矫正为刑罚的目的,他就得不到尊重。”③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解刑罚的人道性时,都是从犯罪人是一个理性的自由的实体性存在出发,得出刑罚的人道性在于对犯罪人的意识的尊重,这里面当然包涵了刑法应该以人为目的的人道理念。

关于死刑人道性的第二个方面,我们认为应该透过死刑表面的面纱,间接的考察其人道性,即死刑的人道性在于对正义的肯定进而最终对犯罪所侵害利益的肯定。如前文所述,刑罚最基础的本质不在于对犯罪的预防,也不在于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校正,而在于对侵害人的法律报复。法律报复的意义在于为正义的条件性提供满足,所以为了正义,法律报复是必需的。“个人之所以愿意无条件地遵守正义规范,是因为正义的条件性已经受到了国家的保障。”④因此,“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刑罚的根据,也是刑罚的目的。”⑤死刑意味着人为地结束人的生命,而谋杀、正当防卫致人死亡、在战场上把敌人击毙等等也都是人为地结束人的生命。但是从事实上来讲,上述各种行为不存在人道与非人道的问题,它们都只是一定的客观事实,而剥夺人之生命的人道性评价则是一个价值评判问题。而论及价值,我们不能脱离价值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抽象地对概念进行想象,如果死刑对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为负或为零,那么我们可以说死刑是不人道的或是不必要的;同样,若死刑对作为主体的人之价值是正值,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死刑是人道的。显然,下一步我们需要考察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它的价值主体是谁,或者说他对谁有价值。毫无疑问,死刑绝对不仅仅是以犯罪人为价值主体而设立的,刑罚的价值主体是与刑法乃至法律的价值主体都是一致的,即普遍的实践主体。法律作为体现普遍意志的体现,必须以普遍主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将脱离的自身的定位,法不成为其法了。

当然,否定报复的学说观点也是众多的,比如,“报应和复仇的呼声是一种客观存在。

①何天云:《死亡与正义》,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第7期,第106页。

②[英]D?D?拉斐尔著,邱仁宗译:《道德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79页

③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0页。

④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第37页。

⑤吴革:《刑罚是社会与“江湖”之门》,载刘家琛主编《当代刑法价值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31页。

但这种客观存在,并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是人类野蛮时代报复本能的沿袭。”①“诚如报复本身便是野蛮的表征一样,刑罚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其野蛮性。”②等等。但是,报复并不是不文明的和野蛮的道德情感。“假若人们如此缺乏报复欲,以致于社会的惩罚制度很难持续下去,那么,原因只能是,这个社会鲜有非正义行为。在这样的(假想)社会里,我们无须正义的概念,亦无须宽恕的美德。”③而作为法律报复的刑罚正是报复的理性发展结果,它是法律正义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

死刑非人道论者的逻辑是这样的:“由于人道理念的基本要求,即把人当人,派生出刑罚的人道性的基本蕴含,这便是犯罪人也是人,拥有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权利。因此,刑罚不能不把犯罪人当人,不能剥夺或变相剥夺犯罪人的基本权利,既然如此,死刑时否人道,关键在于确定死刑所剥夺的是否是人的基本权利。而生命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死刑是不人道的。”④简单的来说,死刑非人道论者有一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是,凡剥夺犯罪人的基本权利的刑罚都是不人道的刑罚;小前提是死刑是剥夺犯罪人基本权利的刑罚;结论是死刑是不人道的刑罚。

如果仔细分析上述推论,我们会发现,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是不成立的,因而不能得到所希望的结论。“生命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正如邱先生已充分阐释的一样,乃是不言自明之理,邱先生的推理的小前提因而完全成立。至于作为邱先生的推理的大前提的任何剥夺犯罪人之基本权利的刑罚都是不人道的刑罚,能否成立,则取决于如何界定刑罚的人道性。假如刑罚的人道性被界定为不得剥夺犯罪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作为邱先生之推理的大前提的凡剥夺犯罪人基本权利的刑罚都是不人道的刑罚,便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⑤但需要要指出的是,非人道论者不能证明为什么剥夺基本权利是不人道的,而剥夺非基本权利就是人道的。如果说剥夺了犯罪人的生命权利没有体现对他的人道关怀,那么,剥夺犯罪人的其他权利就能体现对他的人道关怀吗?按照这样的逻辑,只有不剥夺犯罪人的任何权利,甚至是给与他某些利益,才是对犯罪人的人道关怀,那么,刑罚措施就成为慈善措施了。如果从死刑非人道论者的上述逻辑出发,我们会发现,凡刑罚必然意味着剥夺犯罪人的幸福,凡刑罚必然意味着对犯罪人利益的剥夺,所以,凡刑罚都是不人道的。只不过,死刑是较大的不人道而已。⑥

因此,我们认为,有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一个是人道,一个是高尚。这两条道德标准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而法律仅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对法律的要求过高,法律将

①贾宇著:《罪与刑的思辨》,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41页。

②张武军,唐福齐:《轻缓·人道·文明――从注射式死刑看我国死刑执行制度的人道主义走向》,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第30页。

③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第230页。

④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死刑问题三人谈》之《生命的呼唤--死刑的人道诘》,载《中国律师》1998年第12期,第34页。

⑤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死刑问题三人谈》之《生命的呼唤--死刑的人道诘》,载《中国律师》1998年第12期,第36页。

⑥刑罚非人道主义者的逻辑是,你犯了罪,我们要关怀你,要尊敬你,不然,我们的行为就是非人道的。由此,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监狱要改造成为豪华的五星级宾馆,而且,监狱的大门是敞开的,犯罪人随时可以任意进出,不然,对自由的严格限制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不能体现对犯罪人的人道关怀。到了那一天,人人都想成为罪犯,因为犯了罪可以享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

成为虚无飘渺的东西,将不能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法将不法了。死刑非人道论者所说的死刑不人道,在我们看来,其实是说死刑不高尚。但是,法律不是宗教,无条件仁爱的要求已经超出法律的范围。

(二)从人道的历史性看死刑

当然,人道与高尚的道德观念也具有历史性的一面。因此,死刑的人道性评价又不能绝对地超越历史,它必须考察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正如张明楷先生所说,“……我们既不能立足于中国国情与中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指责西方国家废除死刑,也不能因为西方国家有人立足于其本国国情与本国的平均价值观念指责我国保留死刑便对我国的死刑产生抵触感或者不安感。”①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的中国,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死刑都符合中国公民的普遍正义观念或者说是平均价值观念因而死刑的存在都是人道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恣意地使用死刑,比如,在当前中国,对严重的故意杀人罪和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规定,就是人道的,但是有些犯罪比如盗窃罪和诈骗罪适用死刑则超越了正义的限度因而是非人道的。

当然,原则上对死刑作为一种刑罚之人道性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我国目前所有有关死刑的实体和程序规定的肯定。我国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关于死刑的规定还有诸多非人道之处,如死刑适用的范围太广泛,死刑复核制度没有被很好的应用等,最后导致了死刑的滥用甚至是草菅人命。同时,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历史时期,死刑的存在会违背普遍的正义观念,因而理所当然地被认为非人道并进而被废除。

①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76页。

“人道主义精神”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前言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理解“人道主义”这一含义,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或者是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价值。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而对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那个时代还是对现今社会都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 正文 在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 1812 , 1870)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其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值得探讨。 一、国外研究状况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就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归结为“行善和爱”。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武装革命。当劳苦大众对贵族阶级进行专政时,他又把同情的目光移向了贵族阶级。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这就是《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 社会道德中的第一道德是人道。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它的效果便是对我们邻人的爱、善行、大度、宽容、慈善。”国外的其他学者也对《双

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做了研究,主要从人道主义的含义入手,并为我们研究它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国内研究状况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角度可谓是精彩纷呈: 有从其写作风格和小说结构上进行研究的,有从小说中典型人物切入的,有从宗教色彩入手的,有从小说主题切入的,还有从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入手的。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对《双城记》进行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大都从人物、剧情分析入手探讨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其中也有个别提到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但并未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如张晓洁,许爱华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论述这一思想;张乃丹等人从德伐石太太等人的角度来分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我的研究方向 因此,我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狄更斯的成长历程对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出发,辩证、客观、系统地分析《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旨在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文关怀。我将从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评析来论述这一思想。 1、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即: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和法国大 革命的爆发使狄更斯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充满罪恶感。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客观条件促使狄更斯形成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2、《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以戏剧的角度对双城记进行分析

以戏剧的角度对双城记进行分析 河北大学13届汉语言文学张静 【摘要】《双城记》是一部成功的文学小说,其从问世至今一直拥有着广泛的读者群。通过对《双城记》进行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等都具有着一定的戏剧性,让人们在对其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的融入到情节中去。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戏剧的角度对双城记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加深大众对《双城记》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戏剧角度;双城记;分析;戏剧性

[Abstract] "Shuangcheng Ji" is a successful literary fiction, the available so far from have a wide readership. Through the study on "Shuangcheng", we can find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setting, plot arrangement has a dramatic, let people to be overcome by one's feelings into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plots to.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mainly in the drama of Shuangcheng were analyzed, hope can deepen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Shuangcheng". [keyword] drama angle; Shuangcheng; analysis; dramatic

外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同中国诸神比较,希腊诸神最大的特色是() A.力大无比 B.长生不死 C.人与神同形同性 D.庄重威武 2.《伊利昂纪》的主题是() A.战争 B.和平 C.自由 D.平等 3.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 A.赫拉 B.阿弗洛狄忒 C.阿耳忒弥斯 D.雅典娜 4.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指的是() A.《伊利昂纪》 B.《奥德修纪》 C.《埃涅阿斯纪》 D.《罗兰之歌》 5.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句话的出处是() A.《君主论》 B.《人论》 C.《哈姆莱特》 D.《伪君子》 6.德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是() A.席勒 B.莱辛 C.歌德 D.海涅 7.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之父是() A.雨果 B.夏多布里昂 C.大仲马 D.拉马丁 8.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产生了一位被称为现代派文学鼻祖的人物,他是() A.惠特曼 B.华盛顿·欧文 C.爱伦·坡 D.霍桑 9.雨果小说《九三年》最突出的内容特色是() A.宣扬人道主义 B.宣扬阶级斗争 C.歌颂劳动创造 D.歌颂暴力革命 10.浮士德精神是() A.艺术和美的陶醉 B.政治上有作为 C.永不停顿地追求 D.自我满足 11.《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 A.巴黎、伦敦 B.巴黎、都柏林 C.伦敦、纽约 D.曼彻斯特、柏林 12.19世纪法国作家左拉是() A.自然主义的倡导者 B.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C.象征主义的先驱 D.唯美主义的代表 13.《复活》中的忏悔贵族形象是() A.聂赫留朵夫 B.尼古连卡 C.渥伦斯基 D.卡列宁 14.肖洛霍夫对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是() A.《顿河故事》 B.《被开垦的处女地》 C.《一个人的遭遇》 D.《静静的顿河》 15.《老人与海》的作者是() A.杰克·伦敦 B.德莱塞 C.斯坦贝克 D.海明威 16.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的是() A.一个音乐家的故事 B.一个雕塑家的故事 C.一个画家的故事 D.一个戏剧家的故事 17.乔伊斯最重要的代表作是() A.《尤利西斯》 B.《都柏林人》 C.《为芬尼根守灵》 D.《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18.《死无葬身之地》的作者是() A.萨特 B.加缪 C.波伏瓦 D.梅勒 19.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是() A.《枯枝败叶》 B.《百年孤独》 C.《恶时辰》 D.《家长的没落》 20.印度最古老的史诗是() A.《埃达》 B.《罗摩衍那》 C.《吉乐伽美什》 D.《萨迦》 21.古代希伯来文学总集是()

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的表现

论《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李 贺 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 系别:中文系 专业:新闻学 班级:1201 学号:20120105115

论《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作品写于作者的晚年,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过度杀戮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查尔斯·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声,在二十世紀時他的文学作品受到评论家和学者广泛的认可。狄更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真诚地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他笔下的乡村是一个萧条的地方,而贫困的原因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封建贵族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农民的血汗。作者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到是怪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的居民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而当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人民饥饿贫困的原因正是贵族的压榨,而这又必然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 狄更斯不仅描写了贵族地主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而且揭露了贵族对人民欺凌的种种罪行。他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这部小说里,他似乎有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埃弗瑞蒙德侯爵是一个极端荒淫之徒。他为了抢到德伐日太太美丽的姐姐,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后将她的弟弟刺死,这位年轻的少妇不堪凌辱而死。马奈特医生目睹了这家人家破人亡的过程,愤然写信向朝廷大臣控诉,但被埃弗瑞蒙德发现。于是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出来时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诞失了理智和感情。这说明封建专制所施之于入的远非皮肉筋骨之苦。狄更斯从比较深的层次一心理和精神层次揭示了封

文学院外国文学试卷

1、《悲惨世界》是一部和相结合的作品。 2、斯丹达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著中阐明了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他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真正开端。 3、波德莱尔被视为的先驱,其代表作为诗集《》。 4、《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出作品广泛的概括意义。 5、海明威曾经提出创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海明威式“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6、研究和诠释卡夫卡的作品,有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和、 、等视角和方法。 7、狄更斯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收入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莫泊桑一举成名。 9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 10、黑色幽默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派。 11、在《彼得堡故事集》中,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驿站长》的传统,描写了的命运。 二、选择题(10分) 1、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真正开端的作品是( )。 A、《匹克威克外传》 B、《高老头》 C、《红与黑》 2、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收录长、中、短篇小说( )。 A、90多部 B、900多部 C、9部 3、果戈理的成名作是( )。 A、《彼得堡故事集》 B、《钦差大臣》 C、《狄康卡近乡夜话》 4、被鲁迅称为“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的作家是( )。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果戈理 C、哈代 5、《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是( )。 A、俄国封建农奴制地主的典型 B、没落贵族的典型 C、从地主贵族过渡到新兴资产者的典型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Introduction Charles Dicken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critical realist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he has achieved a growing recognition since his first novel was published. Most of his novels show his comic talent, his humor, his dramatic dialogue, the meaningful concerns and his spectacular gift for shaping memorable characters, etc. But what we can never forget is his main theme---humanitarianism. Humanitarianism is an active belief i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whereby humans practice benevolent treatment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o other humans, in order to better humanity for both moral and logical reasons. It is the philosophical belief in movement toward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 race in variety of areas, used to describe a wide number of activities relating specifically to human welfare. Humanitarianism is an informal ideology of practice; it is the doctrine that people’s duty is to promote human welfare. Humanitarianism begins from the Renaissance

双城记的双线结构与场景布置分析范文

双城记的双线结构与场景布置分析范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这段经典段落,作为全文的开篇,不但是一个引言、时代布景,也是《双城记》整本小说的总括和核心精神所在。 本书的结构,承接了从书名和开头那继承而来的二元结构——这是这本书最为清晰而且重要的结构支柱。具体来说,横向的二元对立是两个相对的人物团体和理念,两条线索,两个国度(两个大的场景),纵向而言则是全书前后可以明显划分为两部分。并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切换、交互和交叉的,这就是情节的双线螺旋结构。而在叙述角度上,狄更斯也同时运用了顺序、倒叙、插叙、乱序和平行叙述等多重叙述方法,将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或疏或密。 从人物和主题上看,是马奈特父女、达内、卡顿、洛瑞、杰里所代表的爱与同德日发夫妇等革命党所代表的仇恨两个方面。马奈特一家的命运变化和德日发夫妇的行为构成两大线索,而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则是贯穿和推动这两者。 本书的两个主要场景是巴黎和伦敦,这两个城市对比同时又伴随着人物而交替叙述。 就时间线索而言,全书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分界,前后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情节和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前一部分节奏相对舒缓和沉郁,主要是对后半部分布局和铺设伏笔,一方面让主要人物一一出场、相遇,把他们的基本身世和性格讲述出来,为后半部分人物命运的急转直下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前半部用相对“宏大”的叙事,来讲述法国大革命前的时代背景——包括法国和英国的——而且其中英国的叙述更多且更为细腻。这主要服从于狄更斯本人的写作目的,警示十九世纪的英国人,其次也有一种隐喻的手法在内:同时用法国和英国来相互隐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英国就是法国、法国就是英国,两者所有的时代背景基本上为其共有,这点我们可以从第一章里得到印证。 而自法国大革命爆发开始,全书的基调从死水一般的沉郁而压抑一下子激烈起来,如同火山喷发或开水沸腾一般,节奏加快、冲突加强、矛盾加深,人物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并且不受控制,感情也变得激烈起来,并且在大的氛围里充满着黑色恐怖。 从布局上来说,前半部分缓缓布局、落子,而后半部分则突然将埋下的连缀着人物的丝线拉起,将本书的两条线搅在一起,并为一条,并像一张渔网一般缩紧。同时后半部分的镜头也从前半部分闪回似的场景切换,最后定格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和监狱。 其二,英国是一个戏剧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国度,而本书在结构设置和语言描绘上也有着很浓重的戏剧的色彩,这可以说是《双城记》的一大特色。 最明显的就是本书的舞台布景。第一章《时代》首先就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

2014年10月外国文学史试题答案

单选 1.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是理想化的早期奴隶主 2.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 3.阿里斯托芬的《阿卡奈人》是反对战争的戏剧 4.中世纪法国最著名的英雄史诗是罗兰之歌 5.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是乔叟 6.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洋溢着乐观主义气氛的悲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7.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集大成者是布瓦洛 8.《新爱洛伊丝》的作者是卢俊法国作家 9.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是雨果 10.不属于拜伦式英雄的是唐璜 11.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是《呼啸的山庄》 12.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新人”形象是英沙洛夫 13.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是巴尔扎克 14.果戈里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中的骗子是赫列斯塔科夫 15.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代表作是《牧神的午后》 16.法国超现实主义的主将布勒东的代表作是《娜佳》 17.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是《切尔卡什》 18.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是葛利高里 19.《伪币制造者》的作者是安德烈·纪德 20.法捷耶夫反映国内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毁灭》 21.印度代表作家首陀罗迦描写现实的世态剧是《小泥车》 22.古代印度的故事文学作品是《本生经》和《五卷书》 23. 《旧约》摩西五经中文学性最强的是《创世纪》 24.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运动“最重要的作家是岛崎滕村 25.日本近代新思潮的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 26.普列姆昌德的代表作《戈丹》中“戈丹”的意思是“献牛” 多选 27.莎士比亚作品中,属于传奇剧的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28.“狂飙突进”运动中诞生的伟大诗人有:歌德、席勒 29.《罪与罚》中的主要人物有:马尔美拉多夫、拉斯柯尔尼科夫、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30.诗人中属于后期象征主义的有:艾略特、瓦莱里、叶芝、里尔克 31.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有:《美国》《审判》《城堡》 32.用希伯来语写成的《旧约》由若干部分组成,它们是: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诗文集。

外国文学作业1

外国文学作业1 姓名_____ 学号_____ 得分_____ 教师签名_____ 一、填空题(共30分)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每空l分,共10分) 1.《阿卡奈人》 2.《失乐园》 3.《鲁宾逊漂流记》 4.《傲慢与偏见》 5.《双城记》 6.《包法利夫人》 7.《罪与罚》 8.《死魂灵》 9.《苹果车》 10.《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综合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家主要有、。 2.托马斯·莫尔的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是近代小说的开端。 3.《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那》等6部长诗合称为《》,作者是。 4.夏洛特·勃朗蒂和爱米莉·勃朗蒂的代表作分别是《》、《》。 5.《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的作者是。这些作品被称作“剧"。 6.《城堡》的主人公名叫 二、简答题(每题l5分。共45分) 1.简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2.简述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 3.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三、论述题(25分) 试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外国文学作业2 姓名_____ 学号_____ 得分_____ 教师签名_____ 一、填空题(共30分)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每空l分,共l0分) 1.《巨人传》 2.《麦克白》 3.《浮士德》 4.《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5.《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6.《无名的裘德》 7.《呼啸山庄》 8.《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9.《变形记》 10.《静静的顿河》 (二)综合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2.但丁的《神曲》分为《地狱》、《 ------ 》和《 -------- 》三部。 3.雨果在1827年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它的--------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在其中,雨果阐述了他著名的----------对照原则。 4.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三部长篇小说是《战争与和平》、《------》和《—------—————》。 5.《毛猿》是美国戏剧家--------的作品,是 ----------(填流派名)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二、简答题(每题l5分,共45分) 1.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文献综述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文献综述 姓名:杨早早班级: 2012级英语二班学号:201241010218 摘要:以法国大革命和18世纪最后几十年的英国社会为背景, 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揭示了封建压迫对人性的残害,真实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暴力革命。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本文将会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双城记》;人道主义;狄更斯;仁爱 前言: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理解“人道主义”这一含义,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或者是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价值。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而对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那个时代还是对现今社会都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 正文:在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 1812 ~ 1870)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其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值得探讨。 一、国外研究状况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就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归结为“行善和爱”。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武装革命。当劳苦大众对贵族阶级进行专政时,他又把同情的目光移向了贵族阶级。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这就是《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社会道德中的第一道德是人道。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它的效果便是对我们邻人的爱、善行、大度、宽容、慈善。”国外的其他学者也对《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做了研究,主要从人道主义的含义入手,并为我们研究它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国内研究状况

双城记中的象征主义

1 对《双城记》中象征手法的再诠释王沁(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 5500) 摘要:《双城记》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部关于爱情与自我牺牲的历史小说,隐含了作者失败的婚姻和被往事困扰的沮丧。而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曼奈特医生,查尔斯〃达尼和西尼〃卡顿则反映了这一悲观失望的情绪。然而尽管小说的基调较阴郁,苦难与悲伤却不是小说的主旨。在黯淡的表象之下蕴涵的是狄更斯对人类超越自身限制,打破精神桎梏的坚定信念。通过分析三人充满苦难挣扎的生命历程及与作者本人生活的对照来阐释小说中表现的乐观精神和进步思想。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WANG Q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 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A t ale of Two Cit ies has long been viewed as a hist orical novel about love and self- sacrifice, which implies t he wr it er’s unsuccessful marriage and his frust rat ion of being haunt ed by t he past . The t hree maj or charact ers-Dr. Manet t e, Charles Darney and Sydney Cart on-indirect ly reflect t his

pessimist ic depression. Thought he novel does have a gloomy t int , sadness and pain should not be deemed as t he mainst ream of ATale of Two Cit ies. Through it s bleak shell is a firm belief in man’s st rengt h of t ranscending his limit at ions and breaking t hrough his ment al prisons or t he human bondage. This paper, t hrough an analysis of t he t hree main charact ers’painfu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 h Dickens’s personal life, at t empt s t o set fort h t he opt imist ic spirit and posit ive at t it udes t owards life. 2 《双城记》中的象征艺术探析廖衡(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的杰作。小说中的自然景观、颜色色彩、声音和人物动作都被有选择地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表现小说主题的喻象。本文选取小说中的主要意象,探讨其象征意蕴以及狄更斯是如何运用这些象征来深化主 题的。 3 谈《双城记》中人物的象征意义马莹 ( 陕西师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以法国大革命和18世纪最后几十年的英国社会为背景, 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揭示了封建压迫对人性的残害,真实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暴力革命。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本文将会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人道主义 前言 狄更斯的《双城记》分为三部,《起死回生》、《金色丝线》和《暴风雨的踪迹》,这是狄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书完成于1859年。这个时候,正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也给了他的作品以极其波澜壮阔的背景。此时的狄更斯甚至已经把个人的高尚情感和人性看作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狄更斯的作品几乎都在颂扬伟大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感,他希望通过人性和情感去抵抗丑恶,并且缓解那些来自下层人民群众的非理性的暴力抵抗。毫无疑问,作为资产阶级的作家,狄更斯不喜欢他看到的暴力的革命。他崇尚的一直都是温和的社会改良,希望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实现一个大同的社会。他的这种思想在《双城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那种畸形社会的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倡导的“博爱、牺牲”精神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作者创作时期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本身所处的年代,正如作者在《双城记》第一卷第一章“起死回生”中所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这个时期也是英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在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中,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最具代表性、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对英国社会抱着乐观态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他抨击物质主义,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和劳动者进行的残酷剥削,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

外国文学试题

模考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起源于() A民间滑稽戏B祖先崇拜 C酒神祭祀D狂欢歌舞剧 2.中世纪欧洲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是() A《特里斯丹和依瑟》B《亚历山大传奇》 C《特洛伊传奇》D《埃涅阿斯传奇》 3.薄伽丘的《十日谈》采用的结构是() A连环结构B套式结构 C环形结构D框架结构 4.《乌托邦》的作者是() A罗伯特?格林B马丁?路德 C杰弗利?乔叟D托马斯?莫尔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弥尔顿B贡哥拉 C卡尔德隆D马里诺 6.拉辛的代表作是() A 《安德洛玛克》B《熙德》 C《费德尔》D《失乐园》 7.席勒的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是() A 《海盗》B《阴谋与爱情》 C《少年维特的烦恼》D《威廉·退尔》 8.霍桑的代表作是() A 《红字》B《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C 《福谷传奇》D《玉石雕像》 9.梅里美以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代表作是() A 《高龙巴》B《卡门》 C《茶花女》D《包法利夫人》 10.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是() A《名利场》B《简·爱》 C《呼啸山庄》D《玛丽·巴顿》 11.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 A奥涅金B毕巧林 C罗亭D奥勃洛摩夫 12.被誉为俄国戏剧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的剧作是()

A《密尔格拉得》B《狂人日记》 C《外套》D《钦差大臣》 13.瓦西里耶夫开掘军事文学的“人学”深度的作品是()A《这里黎明静悄悄》B《方尖碑》 C《热的雪》D《战争》 14.《恰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是() A毛姆B康拉德 C福斯特D劳伦斯 15.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嘉莉妹妹》B《珍妮姑娘》 C《美国的悲剧》D《金融家》 16.《尤利西斯》的作者是() A普鲁斯特B乔伊斯 C福克纳D沃尔夫 17.瓦莱里被公认为后期象征主义的经典作品是()。 A《驶向拜占庭》B《海滨墓园》 C《旧诗集存》D《幻美集》 18.被尊为“现代文学之父”的作家是()。 A艾略特B卡夫卡 C萨特D贝克特 19.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是() A《吉尔伽美什》B《亡灵书》 C《旧约》D《伊利昂纪》 20.古希伯来民族文学和历史的文化总集是() A 《旧约》B《亡灵书》 C 《吉尔伽美什》D《五卷书》 21.俳句的重要代表作家是() A井原西鹤B近松门左卫门 C松尾巴蕉D柿本人麻吕 22.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是() A《古兰经》B《卡里莱和笛木乃》 C《玛卡梅韵文故事》D《一千零一夜》 23.李箕永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A《失败》B《故乡》 C《不可接触的贱民》D《先知》 24.塔哈·侯赛因的自传体小说是() A《先知》B《日子》 C《故乡》D《不可接触的贱民》 25纪伯伦的代表作是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是() A《先知》B《沙与沫》 C《人子耶稣》D《先知园》 26.被推崇为“埃及的歌德”的作家是() A乌斯曼B索因卡 C戈迪默D马哈福兹

评狄更斯的《双城记》(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中心编号:253 学习中心名称:江西省赣州市南康进修学校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评狄更斯的《双城记》(人道主义精神) 学生姓名何琳玉 学号 1412530353018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肖伟胜 日期 2015年10月6日

目录 摘要 (1) 一、绪论 (1)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1) (二)、我的研究方向 (2)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三、《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的思想的内涵 (2) (一)、小说人物体现人道主义思想 (2) (二)、反对暴力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 (3) 四、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评析 (4) 五、结论 (5) 附录 (5)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评狄更斯的《双城记》(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 狄更斯是英国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高尔基曾称道他不仅是一名反映了现实,并且还极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者。他的小说是一个个现实社会里的夸张而又出色的写照,形象地刻画了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英国社会的各个画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残酷,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揭露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给以充分的了解和同情,表现了他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理性思维。 《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写作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它是狄更斯重要的著名作之一,更是是他迟暮之年达到巅峰的作品。作品描绘了贵族的骄奢淫逸、专横残暴、冷酷傲慢,对民众的野蛮凶残以及民众的苦难,民众因为受到野蛮压迫而奋起反抗。作家借这鲜明的对比,暗喻英国现实社会中潜伏的危境,给英国统治阶级给予警告。同时经过对革命可怕的极端的描绘,也对心怀愤懑、打算以暴力抗衡暴政的民众给予告诫,梦想为社会矛盾日趋加深的英国现状探求一条光明大道。《双城记》借古讽今,在一个杰出的程度上反映政治观点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 关键词:狄更斯;爱;暴力革命;人道主义;《双城记》 一、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狄更斯的笔下,人道主义在梅尼特大夫、露茜、教师代尔那、律师助手卡尔登以及劳瑞先生和普若斯小姐身上表现的酣畅淋漓。强调用仁爱和包涵的心灵来对待敌对的阶层,它不仅能使敌对的阶层、敌对的人们相互见谅,并且能够扭转

双城记与社会现实分析

《双城记》中社会矛盾的变迁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要: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让人心惊动魄,留给读者的除了作品里各种人物形象外,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大爱。许多人都很关注作品里的理想人物卡顿,把他奉为真善美的化身,这点我也很赞同。而我在这里想表达的不仅是对人物心理、性格的看法,更加迫切的是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讨论一下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中国的建设和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论你社会地位如何、能力多大,都要有主人公意识。那么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一个健康的社会体系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成长与衰败都能成为我们汲取经验与教训的对象。《双城记》中的法国大革命虽然说与中国的现实没有直接联系,但其中的一些闪光点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关注。 关键字:矛盾、革命、觉悟、改革、和谐、发展 引言:法国大革命给了狄更斯写作的历史素材和精神动力,从而成就了举世名著《双城记》,而《双城记》中所展现的人文主义关怀、对自由的赞扬以及对社会矛盾的和平解决的愿望又能给当前中国的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谐社会的概念近年被提出,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已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被人文主义者奉为圭臬。 正文: 历史使我们发展的一面镜子,两个多世纪前的法国阶级分化严重,下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权力阶级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从刀耕火种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逐渐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辉煌,社会的动荡与社会阶级分化有极大关系,当时的法国正是如此。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经历了种种艰难最终获得了胜利,建立了资产阶段社会。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

论《双城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4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5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6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7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 8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9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 10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11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1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3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5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 16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17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8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 19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20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21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22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23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24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25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26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27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28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 29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 30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 31 “美国梦”:《嘉莉妹妹》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研究 32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33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34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35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36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 37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38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39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 40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41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4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硕士研究生学期论文 题目:论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姓名: 黄超 学号: 2012020521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 课程名称: 外国文学史 任课教师: 孙妮 日期: 2013/5/24

摘要 《双城记》自出版以来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它是英国伟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它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这部小说揭示了封建压迫怎样损毁了人性,同时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激烈的阶级反抗,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狄更斯不仅对深受苦难的人民表示同情,同时他也反对暴力革命。他表达了希望统治者做出改革的愿望,同时提倡通过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克服仇恨和缓解阶级对抗。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人与人之间深沉的爱和燃烧的仇恨。他赞扬友善、自我牺牲和宽恕。他反对那些压迫底层人民的贵族,另一方面,他也反对那些复仇者暴力的行为。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人道主义。本文通过作者对大革命的态度和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来分析人道主义。 本文重点研究《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通过主人公的行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生活的背景来剖析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同时也会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手法来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双城记》;人道主义;宽恕和爱;自我牺牲;法国大革命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has won a great number of readers since its publication. I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great English writer Charles Dickens. As a historical novel, this book was set in French Revolution and it revealed the mutilation of feudal op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reflected the sharp class antagonism and fierce class struggle, exposing the devilries of the feudal aristocracy. From the humanitarianism of the bourgeoisie, Dickens not only pay his sympathy to the people who suffering a lot, but also be against to the violent revolution. He devoted his hopes to the reforms of some rulers, and advocated to overcome hatred and eased class contradictions through the spirit of love and forgiveness. Both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is novel reflected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In the novel,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people and the deep love and burning animosity among them. He praises kindness, self-sacrifice and forgiveness. He also opposes the nobles who tyrannized over the lower class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he blames avengers to resort violent means. The main idea of the novel is the humanitari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itarianism from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and the characters’ a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humanitarian sentimentality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Then, we can analyze the author’ idea about humanitarian by hero’s actions, character traits, their behavior and the background they lived. It also deals with the humanitarianism through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Key words: A Tale of Two Cities; humanitarianism; forgiveness and love; self-sacrifice; The French Revolution 1、“双城”对比 小说中的双城指的是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在这两座城市的生活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这种对比也成为小说的另一主题。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开始代替国王统治国家,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人民也享有了更多的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