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列文:1972《比较的基点》方法论之争,采用多元的复式批评,率先采用“主题”一词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纯粹研究,划分为“类同”和“对比”两种(三)苏联学派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日尔蒙斯基

(四)中国学派阐发研究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西诗歌;

鲁迅:1907《摩罗诗力说》;

钱钟书:1979《管锥编》——标志着祖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

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表现(1)殖民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的崩溃;(2)世界文化逐渐由边缘向中心挪移;(3)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区分: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各种文学关系(这些文学关系的特点: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

学科)

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亲缘关系或事实联系

平行研究的研究对象:价值关系或类同关系

跨学科研究的研究对象:交叉关系

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和范围: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

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

学研究影响研究誉舆学

渊源学

媒介学、译介学平行研究主题学

文类学

形象学

比较诗学

历史类型学

比较神话学阐发研究

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

文学与自然科学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特点:

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

可比性——研究对象的首要条件是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文学性——比较文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一)“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

流传学(又称誉舆学)——放送者的角度:影响与声誉

渊源学(源流学或与源泉学)——接受者:来源

媒介学(可分三类: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传播者

(二)“价值关系”与平行研究

主题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情节等)、文类学(文学类型、文学体裁、文学风格)、形象学(异国形象的成因)、比较诗学(文艺理论)、历史类型学等

(三)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

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港台学者提出

王国维——中西戏剧比较;鲁迅——中西文论;朱光潜——中国诗歌;钱钟书——中西文学和文化

“阐发研究”的命名:1976,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明确命名

(四)“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雷马克提出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扩展性

20世纪70年代,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1)比较文学迎来理论研究的大潮;(2)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3)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拓展

一、地域上的扩展

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前苏联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

埃及穆罕默德.古奈米.希拉勒《比较文学》(1953年出版)——阿拉伯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

印度泰戈尔《世界文学》1907

日本1991,成功举办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一次在东方国家召开

中国“格义”方法——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

1937,傅东华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

二、学科上的扩展性

(一)理论大潮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诗学复兴”的现象。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等新文学理论出现。比较文学的“理论化”使人们更加注重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

(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热潮

西方:美国纪廉;美国列文(主张应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美国奥尔德里奇

东方:中国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

日本1991.8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次大会在东京举行

(三)“文化研究”热潮

比较文化研究包含两个方面:1、文化理论研究;2、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跨文化研究;文化相对主义理论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概念和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辑的《比较文学教程》

1827,歌德“世界文学”;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上第一部阐释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已成为一个自觉的学科概念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诸要素

四要素:

文学性——比较文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

构成“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其中,文学性是第一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先决条件)

五个跨越: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最初由雷马克提出

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学理规范的尺度

“亲缘关系”(或称“同源性”)

“类同关系”

“交叉关系”

“异质性与互补性”

人文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诗意升华

“新人文精神”乐黛云、陈跃红《比较文学原理新编》(1998)

第三节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一、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

理论支点:历史意识和实证主义;最基本特点——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

进行影响研究的四环节:(1)选择研究对象;(2)寻找事实联系;(3)“假设的证明”——写作的阶段;(4)对假定受影响的作品做出具体分析

二、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

重心: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

研究范围: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形式、技巧,及意象、象征、格律等文学类型、思潮流变、作家、作品

(1)主题: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

(2)题材:“画中人”或“灰阑记”、始乱终弃或父子相残

(3)人物形象:阿Q与堂吉诃德;“外省来的年轻人”(于连、拉斯蒂涅、盖茨比)

三、阐发研究——借用外来理论的研究方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古添洪

第四章译介学

第一节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个人媒介和集团媒介;文字媒介和非文字媒介

一、研究的对象:

(一)个人媒介

指将一国(民族)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民族)去的译者、学者、作家或其他人员。1、文学“放送”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将本土文化传入国外唐代鉴真和尚、明代朱舜水、俄国屠格涅夫

2、“接受”国家(民族)中的媒介者:接收外来文化鲁迅、季羡林

3、既非“放送”又非“接受”的第三者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居中间者”

(二)集团环境媒介

集团媒介(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媒介):文学研究会、语丝社、创造社

环境媒介:文学“沙龙”、文学集会、官方(宫廷)机构、开放城市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城市:里昂、日内瓦、苏黎世、新疆

(三)中外交流媒介

宗教徒、商贩、旅游者的跨国界活动及其著作: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

二、译介学研究的范围

翻译、改编、模仿、借用、出源、雅化与俗化、评介

第二节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

中外翻译史

(一)中:汉译佛经外:《圣经》

(二)翻译的原则

西方18世纪,英国塔特勒“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2、在风格、笔调上要与原著一样;3、译文要与原著一样流畅。

前苏联费道罗夫:语言“等值翻译”

中国更侧重接受者一方

严复:“信、达、雅”理论

第三节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读

一、创造性叛逆——误译

1、自觉“再创造”。译者的目的、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译者的语言风格、译者的思想道德观念等

罗比兹《三国演义》英译本,抽译原著55回,删掉了原文的许多内容,甚至改写

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性翻译节译、编译、转译、改译等

2、译者的无意识的误译或漏译之中

二、再创造性叛逆——误读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原因:1、文化环境以其所承继的历史文化传统

2、个人的世界观、文化程度、文学观念、个人阅历

第五章文类学

第一节文类学研究的历史与范围

一、中外文学类研究的历史

(一)西方

1、亚里士多德文学被区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

2、文艺复兴以后,法国布瓦洛将文学划分为田园诗、挽诗、颂诗、讽刺短语、讽刺文学、悲剧、喜剧和史诗

3、18世纪中叶后,法国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悲剧、喜剧

4、德国黑格尔:史诗是一般诗歌种类发展的正题,抒情诗是反题,戏剧是合题

(二)中国

1、《诗经》:风、雅、颂

2、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

陆机《文赋》诗、赋、碑、谏、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萧统《昭明文选》39类

刘勰《文心雕龙》

3、明代:吴纳《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

4、清代:姚鼐《古文词类纂》

5、现代:朱光潜——中国长篇史诗的缺类现象研究;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体和体裁影响的论述

(三)中西对比

异:中国:1、偏重文体研究,对文学的理解狭窄,主要是在诗、文范围;2、几乎没有文学类型样式的研究;3、对文体的分类不厌其细,但缺乏严格的科学归纳法

西:1、侧重于对史诗、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分类;2、未能对文类学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

同:1、在比较文学萌生之前,都在本民族文学的范围内进行各自探讨,往往从历史角度研究任一种文学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研究方法)

2、比较文学兴起后,国际眼光,置于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界限的视野中

二、文类学研究范围

(一)文学类型研究

1、分类:西方强调作品的形式:小说、戏曲、短论文.......

2、具体归属,分歧较大

(二)文学体裁研究

1、文学类型的界定和文学体裁的划分

2、文学类型和体裁的传播和演变

3、比较各国、各民族文学类型和体裁的异同及其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等现象

(三)文学风格研究

主要是指作家的个人风格: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民族结构的因素、外来影响的因素

风格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现象:

1、世界各国语言的相互浸润和影响是非常强烈、非常普遍的现象

2、在语体方面,语言学家根据语言使用的范围、场合、功能的不同而表现的特点把语言区分为若干语体:按体裁、语言情调等来划分

3、文体特色

语言和文体研究是风格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文学类研究的理论形态

一、影响和演变研究

主要是跨文化研究如:易卜生的影响

影响研究必须与接受理论结合起来

二、平行研究

荷马史诗与先秦的《诗经》

三、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

(一)历时态研究

研究内容:探讨文学类型形成的历史,文学体裁在发生、发展、变异和消亡中跨国界、跨民族传播和演变的痕迹以及文学风格的发展变化

(二)共时态研究

跨越时空局限,把把握审美方式和文本形态的异同

欧洲骑士vs中国武侠小说

同:1、文学类型:都是以锄强扶弱、惩恶扬善为主题

2、文学体裁:通俗的消遣文学

3、文学风格:以紧张的情节、激烈的格斗场面、鲜明而略带类型化的人物性格引人入胜

异:1、骑士小说重人物性格塑造,武侠重故事情节

2、不同的行为动机和人生信条:西重建功立业;中讲义气

第三节文类学研究的原则

一、掌握同、异的辩证关系

戏剧:欧洲重叙事;中重抒情

诗歌:西叙事;中抒情

二、掌握考据式的研究方法

三、掌握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两种途径:文艺学科内进行;从跨学科的途径进行

四、掌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原则

第六章主题学

第一节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主题学vs主题研究

(一)研究侧重点不同

前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将重心放在外部联系上,及表现主题和手段

后者:某一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某一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内涵,是主题的本体

(二)研究范围不同

前者:对两部或多部作品加以考察,是一条线,甚至一个面

后者:着眼于单个作品主题的呈现,是一个点

(三)对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二、主题学研究的范畴

(一)主题学的分类

代表人物:梵.第根、罗马尼亚学者迪马

1、梵.第根

(1)局面与传统的题材

(2)实有的和空想的文学形象(犹太人、绅士;魔鬼、撒旦)

(3)传说与传说的人物(普罗米修斯;拿破仑)

2、迪马

(1)典型情境(嫉妒而死等)(2)地理题材

(3)传统描写对象:动植物等(4)世界文学中常有的各类人物形象(名妓、贵族等)(5)传说中的典型(俄狄浦斯、浮士德等)

过分重表层忽内涵

(二)人物典型研究

原型人物:具有民族特性

类型人物:个性人物(多余人、嫉妒者.......)

(三)意象研究

分为: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四)惯用语研究

也称套话

意象:某一客观事物以特殊的意味

惯用语:由历史文化和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一种文学贮积的惯用说法

第二节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

一、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一)区别:1、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主题是较大的意义单位。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是一种价值判断

2、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3、母题具有普遍的意义;主题是个别的表达

4、数量上:母题无限;主题有限

(二)联系:1、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

2、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和表现方式,使母题获得再生

二、母题研究

分类:(一)纯粹母题研究生死、别离、相思、怀古

(二)情景母题研究与仇敌的女儿相爱

(三)人物母题研究恋母母题的俄狄浦斯;复仇母题的美狄亚

(四)意象母题研究

三、主题研究

分类:(一)作家对已有题材、故事的再加工

(二)作家对一些母题(主题)性人物的再处理

(三)作家对某些母题性意象的再利用

第三节题材研究与情境研究

一、题材研究

题材:戈齐:戏剧中有36种悲剧冲突

莫洛亚:长篇小说的12种基本题材类型

分类:神话研究题材(“大洪水”题材)、民间故事题材.......

二、情境研究

情境:“形势”、“局面”、“情景”,被理解为人的观点、情感或行为方式的组合,也指任务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如:“仇人子女的相爱”

母题vs情境

联系:母题往往出自情境,情境还可以蕴含不同的母题

情境vs情节

区别:1、情节是一个动作的能够加以概括的部分,是一个结构的概念;而情境是有机而灵活的,可以化成无数情节,可说成是母情节

2、情节是对作品局部的把握;情境是总体把握,所有的情节构成都是为情境服务的。

第七章形象学

第一节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形象”——异国形象、他者形象(法国学者巴柔)

(一)形象学的形象vs一般文学研究的形象

1、研究范围:前者仅限于异国形象;后者并无国别之分

2、研究对象:前者呈现多样化状态,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后者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研究重点:前者关注的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关系;后者关注的是形象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思

想内容及其审美价值

(二)形象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莫哈:形象学中的形象具有三重意义——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造出的形象

1、被动性特征

主体的影响:主观情绪思想......

如:《红楼梦》中的西洋真国女子能通中国的五经,会做诗填词,完全是作者在以中国才女的标准创造异国女性

2、程式化特征

定型化、已有的对异国的先见影响之下,对异国他者反复书写,形成一种模式化形象如:中国公主——高尚美丽,美好中国形象;同时又具有权威,对鼎盛中国畏惧(18世纪欧洲文学中中国女性的固定形象

3、偏离性特征

他者形象带有主观误解成分。主观看法与客观存在产生偏离

二、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形象学研究的范围:

(一)形象学的理论研究:研究“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其主体对他者的塑造过程

主体对他者的塑造:

1、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主要探讨制约、影响主体进行他者塑造的因素——主体个人及社会的诸多原因:主体对他者的态度、主体与他者接触时的先见、接触时的身份、频次、时空距离、各自所处的社会力量对比......)

巴柔:三种主体对他者的基本态度直接决定了他者的象征模式

(1)狂热心态:迷恋他者,他者是天堂;本地文化是被否定的地狱

(2)憎恶:他者落后,丑化他者

(3)亲善:平等地位,包容、客观

2、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作家通过文本来呈现他者形象

(1)用大量表现他者的旧式文本来创造新式文本,影响新式文本的创作

(2)结构文本时,存在模仿的痕迹(题材选择、内容组织、情节设置、结构安排、主题表达、词汇的运用)

(3)创作目的:教化、娱乐、交流.......

3、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整个社会对异国他者)的关系

存在差异性,形成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形象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范畴

一、他者理论(法国巴柔)

他者内涵:(一)文化综合论:“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二)“缺席”论:在异国不在场的情况下虚构,与原型脱节

(三)主观论:主体在创造中上午主导性作用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一)双极性

1、巴柔: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

2、法国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意识形态+乌托邦

(1)意识形态(认同性):整合作用、维护本国文化、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否定异国文化,具有向心性

(2)乌托邦(相异性):颠覆作用、对现实质疑、向往他者社会、肯定异国文明、质疑本土与现实,具有离心性

(3)两极性的相互包容:两者形式虽不同,但最终归并到本土群体文化来,是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二)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1、认同:与本土社会保持一致

2、强化:

3、反抗:18世纪正面中国形象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时,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展示的是一个伪善保守、懒惰肮脏、丑恶的中国形象

4、传播

作家塑造的异国形象与社会总体想象物差距越大,其个性化特色越明显

三、套话

最先将套话运用到社科领域的是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公众舆论》

构思方式与语言特征

(1)构思方式源于两种方式

1、表语成为套话:很绅士绅士(被泛指英国人)

2、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混淆:鹰钩鼻犹太人(精明、奸诈)

(2)语言特征

1、高度浓缩性:简洁,但信息量大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西方人“洋鬼子”,但在特定历史阶段过去后,其内在含义会被弱化

3、套话的生命限度:套话的时间性会依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4、套话的隐喻性:隐含着一种等级对立,套话制作者这个“自我”即指定了一个等级制度,将世界一分为二

第三节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一、形象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原则:巴柔——双向交流的平等对话原则

研究方法:

(一)文本外部研究

源于形象学的跨学科特征

步骤:1、了解本国史实,异国看法、社会总体想象物,收集资料

2、作家研究(途径、个性情绪、经历)

3、异国的史实研究(对比文本中的异国形象与客观异国)

借鉴的理论:年鉴学、人类学、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

(二)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

2、等级关系(对立关系: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3、故事情节

二、特点

(一)实证性:最早脱胎于影响研究,考证

(二)跨学科性

第四节形象学发展概述P97-100

第八章类型学

第一节类型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对象和类型

对象:文学现象中的共同性,共同的诗学品性vs传统的“类型”是指各种文学作品的类别范围:文学出现相似性特征原因:1、两种文化的交往或影响;2、不存在直接的相互接触与影响却产生类似性的情况(类型学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发展轨迹(俄苏学者)

(一)法国

梵.第根:共有形式、“没有影响的类同”现象

艾金伯勒《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从文学作品结构出发

(二)美国

倡导平行研究,虽包含类型学研究(侧重宏观的类的研究,但更注重具体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及文学性的讨论。

亨利.雷马克

(三)德国

霍斯特.吕迪格《比较文学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目的》

重视文学演进的同一性原则与内在的联系关系

(四)俄国(学者的名字)

1、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历史诗学》,内在的共同的历史规律与诗学品性(规律性)

2、日尔蒙斯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致性和规律性;相似性,差异性(民族特性)

类型学研究应与平行研究、影响研究相结合

3、康拉德:历史类型学的比较研究

4、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类型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全面考虑整个文学各个方面的特点;运用同一的研究原则

5、巴赫金

6、普洛普

第二节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形态

一、类型相似与文学影响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

1、类型学的相似性往往与文学影响交织在一起。类型的相似成为文学影响的先决条件

2、类型学相似与国际间的文学影响都是受一定的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规律制约的,它们反过来有反映了这种规律性

(二)相互区别

类型学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区别: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观照研究对象,对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对其成因进行深入的历史探索和具体的说明,使研究对象得到本质的深层的揭示。

二、类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共同规律下的民族特性)

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中,必然会存在局部的不一致(地域性、民族性)

表现(以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为例):

1、文学思潮和流派在不同国家形成和延续的时间的不同

2、一般文学过程的个别阶段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程度(19世纪法国和英国现实主义的正统形式与德国现实主义的“庸俗”性有很大差别)

3、在同一文学思潮和流派内部也会显出阶段性的差异

第九章跨学科研究理论

第一节跨学科研究理论及其依据

一、跨学科研究理论的提出

提出:20世纪中叶以韦勒克、雷马克为首的美国学派

1958.9,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60年代初,雷马克——最早提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域和理论主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特点:1、以文学研究为中心,虽涉及学科广泛,但文学研究是终极目的

2、系统性,每个学科都是独立的系统性学科

3、交叉互渗

4、汇通整合

5、独立性,不受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制约

跨学科研究既注意了文学审美的表达,又大大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

二、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要求的结果历史条件

(二)文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理论内在本质的合理性

文学自身特点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包容理论生成的本源

作家的综合素质及创作兴趣理论依据

(三)“新人文主义精神”为跨学科研究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前景

第二节跨文科研究理论的研究原则

一、学科性原则——是对跨学科研究对象的规约

雷马克: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具备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二、系统性原则——对研究本质的规约(共通性)

三、整体性——对研究中主体内在运思机制的规约(综合考察、宏观结论、有机整体、整体思维)

四、汇通性原则——对研究方法的规约(融会贯通、从汇通走向综合)

要求:(一)研究主体要在多维透视中追求各学科内在结构体系的融通,生成并提炼出某种能提供综合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二)从跨学科研究的内在机制上来说,要采用综合性研究的方法

将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综合考察的具体表现:

(一)进行选题的价值判断(本质特征、历史渊源、表现方式、社会功能及相互影响)(二)进行选题的可行性判断

(三)建立理性分析的方法(归纳、判断、推理、演绎、分析等方法)

(四)各学科特定概念、术语的相互借用

五、文学性原则——研究目的的规约

以文学研究为中心,突出文学的审美特征,探寻文学自身的价值和规律

第三节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视域

一、文学与艺术

广义:文学属于艺术;狭义:文学与艺术处于同等的学科地位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异:表现载体的不同——文学以文字为表现载体;音乐是声音与旋律、绘画是色彩与线条、舞蹈是人体不同载体决定了不同的外存形式

同:主题内容、审美价值等如歌颂人类生命的活力、赞美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追求自然和谐

(二)影响关系:

相互影响:1、题材互相借鉴。文学是艺术的题材来源如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

2、结构、技巧互鉴

(三)综合关系

二、文学与社会科学

两大层次:1、文学与上层建筑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2、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

具体领域:(一)文学与哲学互渗——哲学以其深邃的认识影响文学,文学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哲学那里汲取营养

1、创作方法:在文学创作中,一定的创作方法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观念基础之上的。一定的哲学观念,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对文学创作方法的选择

2、文学思潮:一种哲学思潮的兴起,常常是一种文学思潮的先导;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也常常成为文学思潮的核心内容

3、文学作品的主题:作家所受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他对人性、人生的理解,并影响到他作品主题的形成和表现。反之,以塑造艺术形象为己任,也表现出对哲学意味和哲理性的追求

(二)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1、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概念、术语的引用:“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原型”.......

2、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派别

三、文学与宗教

(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宗教对文学有重大影响。

1、宗教对文学体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古希腊悲剧与原始祭祀仪式有关);

2、从主题、题材上讲,许多主题、题材出自于宗教经典

(二)宗教利用文学来为自己服务,而文学中则具有明显的反宗教倾向(文艺复兴后,宗教改革运动)

(三)宗教与文学在本体构成和运思方式上的契合,是文学与宗教关系的更为内在的一个层次。本体构成中的自我意识可以导致文学与宗教关系在主体上的融合(自我意识、宗教意识)(四)在运思方式上,文学与宗教有更多相似之处,宗教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与文学的创作和审美活动极为相似

四、文学与自然科学

相互联系:共同属性及深层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汇、相互影响的综合性趋势

表现:1、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2、科学往往是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

3、科学往往还是文学和文学研究中一些重要理论、观念、方法的来源。

第十章比较诗学

第一节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一、诗学的含义

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泛指一般的文学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将文学类别在理论

划分为悲剧、喜剧、抒情剧、荷马史诗等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

(一)凸显不同诗学体系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

(二)探寻并提升出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从而为构建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

三、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韦勒克:1958年在美国教堂山会议上首次提出“注重文学的审美研究”

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1963年)是西方学者首次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

刘若愚:美籍华裔学者,《中国的文学理论》(1973)——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代表作

古添洪、陈慧桦:台湾,《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湾第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

,开创了跨文化比较诗学的“阐发研究”新方法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1988)——大陆学者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理论著作

第二节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首要条件

(一)本体论原则(整个诗学构架、运思方式、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

前提: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

(二)系统性原则

诗学体系与大的文化系统相联系

(三)审美性原则

比较文学:重在对文学内在所固有的文学性的比较研究

比较诗学:对这种文学性中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阐发性原则

(一)语言转换原则(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1、概念的非对应性(从具有的物体到最抽象的观念,不可能完全客观对译的)

2、语义的重新组合(内涵、思维)

3、增、删原则

(二)理论的相互渗透

(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

放在平等的位置,是平等对话和相互阐发1、无优劣原则;2、“问与答”的诠释原则——诠释者与文本(传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不是主客关系;3、价值标准的转换原则

(四)文学批评中的诗学借用:用西方诗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的西用......

三、综合性原则

四个层面:

(一)文化层面(社会历史生活和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因素;历史文化原因)(二)本体论层面(诗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诗学话语特征、意义生成的语境、诗学价值的建构等;诗学本体的本质性特征)

(三)诗学范畴层面

(四)概念术语层面(语言层面)

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

题型:

一、填空题(15分)

二、名词解释(20)

三、列举题(15)

四、简述题(15)

阐发性原则、中西小说的五种类型(及举例)........

五、材料分析题(15)

六、综合题(20)

小说的比较研究、神话研究.......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写作一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汉语言专业写作(一)00506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写作活动与写作行为 1、写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或传播方式。 2、写作活动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 3、写作活动的操作过程:准备阶段:素材积累、写作动机触发、选题的形成;构思阶段:聚思(写什么)与立意(主旨)、运思(文章整体设计)与谋篇(剪裁与布局);行文阶段:表达与行文(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文章修改润色。 4、语体:不同的文类和文体有不同的言说方式和表达特点。 5、文艺语体:注重表现力丰富的修辞手段、注重表达的丰富性和高度的内涵;注重语言艺术自身的美感。 6、科技语体:精确严谨凝练。 7、政论语体:严密的逻辑性、注重说服力、感染力和鼓动性。 8、事务语体:表意明确、直接。 第二章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1、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应当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准备丰富或在某个学科领域术有专攻的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应当是热爱生活,能体察生命之美的人;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 2、写作者能力构成:对人类情感和心理世界的体察与领悟力;对客观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感知与想象力;对文本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哲理的洞察力与批判力;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力、组合力、表现力;对所论对象进行逻辑梳理的判断力、分析力与思辨力。 3、对情感的体察在写作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领悟生命价值、理解人性的起点。 4、为什么说“有责任感的作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最能显示作品境界的是作者融入其中的价值判断。 5、提升自身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在大量的经典阅读中不断汲取和借鉴,留心领略文章的语言技艺。 第三章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1、写作思维及其意义:为写作做准备的阅读与选材,到构思、赋形和成文的全过程。主要关注写作意识的建立。 2、形象思维:基于事物间相似性和关联性的比较而展开的思考,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 3、抽象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和模型。 4、逻辑思维:对于语言表达的指导与规范,运用概念、判断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种属关系-分类-重新整理-建立合理秩序)分为演绎和归纳。 5、灵感思维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亢奋行、突破性。 6、目的思维:明确写作意图,明确建立两个意识: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 7、形式思维:包括文体、结构、修辞。作用: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形式规范的轨道加以熔铸。 第四章写作素材的积累 1、素材概念:既指为创作需要而收集的原始材料,也指在写作目标出现前,作者生命中的原始事件、事实、表象以及知识、日常经验等。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自考英语本科英美文学选读教你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整理加强版

美文学这门科目庞大之极,堪称英本自考之最。自己一个人看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用说能不能看下来,能记住多少实在不好说! 我在复习的时候,总结了一些规律,与大家分享,望对你有用,帮你顺利通过! 1.题型分析: 一般来讲,肯定是这种类型:a.单项选择题(40道,40分) b.引文简析(无非就是问问作者是谁,出自哪个作品,主题意象什么的,4道,16分)c.简答题(4道,24分)d.论述题(无非就是分析加读后感,20分) 经验:你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重点当然是单选了,分数大,又好得分,实在不行还可以蒙。建议尽可能把书看一遍,但不要看作者生平,那肯定不会考。有个印象就可以了,不用去背,如果你汉语文学功底好,可以省去不少时间。 2.比例分析 据本人统计,历年来英美文学的国考试卷中英国文学占52%,美国文学占48%。(2003年4月例外,其中英国部分58%)其中,可以看出 单选题:前22题肯定为英国部分,其余为美国部分。 大题部分:基本上是一人一半,各占50% 经验:书上共652页,英国411页,美国241页。英国作家共38位,美国15位。其中,美国部分中,诗歌作品也比较少,比较好确认。结论:死学美国,顺带英国。 3.内容分析 历年命题的趋势逐渐由课文内容向选读作品转移,选读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验:课文内容作到大体了解,但要特别重视作家艺术特色。选读部分加大力度,多注意书上的注释及选文大意和某些细节,尽量作到能用英语复述。实在不行,也至少作到能用汉语复述。 4.真题解析及预测 自学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复率高,所以历年试题是必惫的复习材料,不可缺少。有人说:“一套真题等于3套模拟题!”这话绝对没错。所以要花大力气在上面。记得我考那回就有一道10分大题和前一年的一模一样。 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分析在2000~2002年中,连续考了三次。 经验:注意历年真题,尤其是去年的。去年的10分大题大致如下: a.《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婚姻 b.《白鲸》选文作品复述几分析象征意义。 ================================================ 4月14日]投机取巧教你过英美文学[压题篇] 本文是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的最后一篇,收录北京市2004年4月10日英美文学考试的试题(除选择题外),是我在北京自考论坛处网友处所得,特此对提供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二、1、Thomas Gray:Elegy in the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段 2、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n garden,考的是他俩站在河边,那个女孩*在他肩头,他觉得自己年轻懵懂,而且泪流满面。 3、Emyly Bronte的Whuthering Heights里面Hethcliff在他lover临死之前的那段表现,还问了narrator 是谁 4、Emlily Dikinson的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问那个blue Buzz是什么意思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