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皮炎湿疹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皮炎湿疹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皮炎湿疹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所需讨论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湿疹、异位性皮炎和药物性皮炎等,这一组病是皮肤科最常见多发病,在部队中也颇常见,其发病率甚高,据统计约占该科门诊的1220%,即在各类皮肤病中占第一位。皮炎湿疹这一类病人大多数是变态反应引起,当然,也有些与非变态反应、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发病原因相当复杂,某些病的真正病因至今未搞清。不少总是有待探讨研究。此外,鉴于皮炎湿疹的皮损变化多端,各时期皮损,如急性、亚急性、慢性都可呈现,其局部治疗处理均有差异。处理妥当,可获事半功倍效果,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如果学会掌握这类皮肤病局部处理原则,那么,对其它皮肤病患部处置也就不成问题。由此可见,皮炎湿疹类疾病是学员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接触性皮炎(Confact Dermafifis)

接触性皮炎系皮肤接触外界致敏或刺激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按发病机理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原发刺激与变态反应两种类型,临床所见以后者为多。

一、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该型患者无选择性,是皮肤或粘膜对外界刺激物的直接反应。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接触物质刺激性强弱,同机体自身关系不大。通常引起皮炎的物质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是同它接触的人都可病。例如任何人由于于不慎皮肤接触上浓硫酸,不久之后肯定会发生皮肤急性炎症。有人提出,原发刺激物损伤表皮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由于崩解而释放出酸性酸酶等溶蛋白酶,可参与破坏皮肤组织,对本型皮炎的发生可起到一定作用。能够引起本型皮炎的接触物质最常见是化工原料,诸如强酸强碱等。某些刺激性较弱的物质,如肥皂、有机溶剂,某些工业原料等,若长期反复接触接触也能引起皮炎。

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由于此型皮炎的接触物质往往不具有强烈刺激性,仅仅是有过敏素质的人接触该物质方能发病。所以这一型皮炎,只发生于少数的敏感者,而对大多数人并不用担心。

一般的物多是小分子化学物质,故不具有抗原性,属于半抗原。它须与表皮内载体蛋白结合后才能形成完全抗原。从而获得抗原性,然后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IV型变态反应的发生。但经观察研究已注意到本型皮炎和体液免疫也有关系。换句话说,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不单是T细胞的作用,B细胞的作用也不可小看。此外,表皮中的郎格罕细胞(Langerhams cell)在本型皮炎所起的作用亦应值得关注,因该细胞具有运送、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的能力。

可以引起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外界物质甚多,其中最主要是化学物质,象香水、各种润肤美容香脂、雪花膏、口红等化妆用品;肥皂、塑料、橡胶等化学制品;清凉油、红汞、磺胺药膏、抗生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油漆、染料、杀虫剂等化学产品及镍、铬等金属物品。另外,植物性能引起皮炎有漆树、荨麻、银杏、无花果等。尚有动物的皮革、毛、羽毛等也可引起本型皮炎。

[临床表现]

接触性皮炎症之临床往往以急性发病为常见,若刺激物必原发性刺激物,一般在接触后,短者几分钟,迟的数小时内即可发病;如果是致敏物于初次接触,须经4日以上的潜伏期,但再次复发者多在24小时内起病。

皮损惯发于接触致病物质的部位,但遇敏感性增高的病人,也可以涉及到远离接触物的其他部位。由于露出部位是最容易同外界物质接触,故该部也是本好发部位。接触性皮炎病情轻重的程度,损害之形态和范围,主要取决于致病物质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和时间以及机体之耐受性或敏感性。若轻症患者,仅仅是红斑、丘疹而已;如病性重者,可呈现水疱、中、大小疱、糜烂、渗出,甚至溃疡坏死。但就皮炎总体而言,本病皮疹较单一,缺乏多形性皮损,即其损害多处于同一时期的皮疹。病变处境清晰可辨,肿胀较显著,在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外阴等部位尤甚。

病人自觉患处瘙痒,且常伴有烧灼感。属原发刺激型接触性皮炎,还可呈疼痛。皮炎剧烈的患者,有时还可发生全身症状,如浑身欠适、发热、畏寒等。

接触性皮炎有自限性,原因去除后,大约两周左右可痊愈。本病无复发倾向,若不再接触原致病物则不复发,但如果长期反复接触致病物质时,可演变成为慢性皮炎而使病变处呈苔藓样变。此外,临床上还能偶见多次接触致病物质后而脱敏。

[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有接触致病物质史,损害发生于接触部位,皮损单一,缺乏多形性,界限分明及自觉痒甚等临床表现特点,一般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尚考虑施行斑贴试验以辅助诊断。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炎应与急性湿疹相鉴别(如下表)

表10-1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鉴别

[治疗]

首先应积极查找病因,尽快除去病物质,但要注意保护患处,避免手抓及其它有害物质再刺激。如由碱性物质招引皮炎,可用弱酸去洗;倘若酸性物质引发者,可取1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中和。与此同时,嘱咐患者今后避免再接触致病物质。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本品内服,可视为常规疗法,对止痒,缩短病程有裨益。

(二)雷公藤内服:每次2片,每日三次,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有较好疗效。

(三)皮质炎固醇激素:对病情严重者,多主张采用激素短程疗法,如应用强的松30-40mg,早晨一次顿服,连用5天,收效斐然。

(四)钙剂:多使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每日一次, 5次为一疗程。

(五)病变处肿胀严重者,特别发于面部时,可采取以下措施,可能促进早日消肿。

1.10%葡萄糖溶液500ml , 静滴或50%葡萄糖溶液100ml,静注,每天一次。

2.应用利尿药,如安体舒通20mg,3次/日或双氢克尿噻25mg,23次/日.

二、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其原则与急性湿疹相同(见本章第二节)。此外必须牢记本病外用药有三大禁忌:其一,忌选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品为主药;二则主药浓度宁低勿高;其三,急性期通常不采用酊剂,软膏等剂药。

[预防]

平时多注意加强自身防护,避免再去接触已发生过接触性皮炎的致病物质。日常生活中慎用容易引起致敏的外用药,如磺胺药膏或高浓度之化学物质。至于使用药物或其它方法脱敏不宜提倡。

第二节湿疹(Eczema)

所谓湿疹,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故名。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皮肤病,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中医文献有数十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的表现很相似,如浸淫疮、湿癣、四湾风等。

[病因及发病机理]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湿疹可能发生在皮肤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本病常常发生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凡有此素质的人,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食物中蛋白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皮革及羽毛、肠道中寄生虫,感染灶等的作用较正常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的甚至连日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

此外,湿疹的发生,有时还可能同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湿疹的发病往往是诸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所致的。诚然,临床上也可见到,由于坚持锻炼身体或环境改变,使湿疹病损自然消退而获痊愈。

还必须指出,湿疹易复发,原因何在?有人解释为这是患者敏感性增高以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之缘故。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根据发病过程中皮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

一、急性湿疹

本型湿疹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手足背等部位。常呈对称分布,一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皮疹可互见。也就是说,在同一病变处,于同一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自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还有因搔痒而易并发细菌感染,从而引发毛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皮肤病。

急性湿疹如经妥当处置可获痊愈,但易复发。临床上也时常观察到由本型湿疹移行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二、亚急性湿疹

当急性湿疹炎症反应缓解、红肿、渗出明显减轻。整个病变以丘疹为主,间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且伴有少许结痂或鳞屑、则可称之为亚急性湿疹。

此期湿疹,主观痒依然存在,病程可达数周之久。倘若病性迁延不愈者,可演变成慢性湿疹;如果处理欠当,症情迅速恶化剧变,还可逆转为急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该型湿疹可以在发病伊始就呈慢性型,但多数是从急性、亚急性演变而成,还可见于急性湿疹反复在同一部位发生,最终转变成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好发于四肢,如手足、小腿、肘窝、窝等处,分布也多对称。皮损常是局限型,呈皮肤增厚、浸润彰明、往往成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屡见不鲜,境界分外清晰。

患者常诉说剧痒难忍,遇热或夜幕降临时尤甚。病情缠绵,经年累月难得痊愈。在此期间,如局部治疗处理欠当或饮食刺激性食物,可使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这时其临床表现如同急性湿疹。

湿疹还可凭依发生部位不一样而患处命名。现简述如下:

耳部湿疹:惯发在耳后皱襞处,中医称旋耳疮。皮损呈红斑、糜烂、渗出少许、结痂及皲裂。多对称分布、痒感较著、易并发感染。以儿童患者占多数。

乳房湿疹:多见于女性,常在哺乳期易患此病。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往往双侧同时受累。皮疹呈红斑、浸润、糜烂、渗出及结痂,有时伴皲裂。自觉痒甚,且有轻度痛感。若停止哺乳,症状可迅速改善,直至获痊愈。

手部湿疹:本型最大特点是易受气侯影响,多见冬天加重,而夏季缓解。常常侵犯指背,皮损表现浸润增厚较明显,可伴皲裂及脱屑。奇痒难名,往往因洗涤剂等刺激而招致病情恶化。

小腿湿疹:此型临床较为常见,好发生在胫部内、外侧面,分布对称,皮疹表现与急性或慢性湿疹相同。某些患者并发静脉曲张,多在小腿下三分之一处,患处因血液回流障碍,可引起慢性瘀血,局部色素沉着颇著,有的还可发生贵疡。

女阴或阴囊湿疹:发生于女阴或阴囊部位,皮损呈红斑、糜烂及渗出,也可出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明显,该部湿疹、由于神经分布丰富故自觉奇痒难忍。

肛门湿疹:病发于肛门处,亦可涉及附近皮肤,皮损常为浸润肥厚,湿润或少许渗出,也能引起皲裂。剧痒。

除上述以外,在临床上还有部分湿疹,其症状表现非同寻常。为此,将这些湿疹称为特殊型湿疹,现介绍如下:

一、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此病常继发于细菌性化脓性皮肤病,如中耳炎、溃疡、瘘管及褥疮等。从上述病灶中排出分泌物,而使其周围皮肤受刺激或致敏所引发的皮肤病。损害以感染病灶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和漫延,表现为肿胀、红斑、水疱、脓疱、糜烂、渗出及结痂等。病变处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损与机械性损伤的形状相一致。自觉瘙痒或轻度痛感。

二、自体敏感性湿疹

本型湿疹亦称自体敏感性皮炎常认为患者对自体内部皮肤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过敏而引发。这种湿疹在发病之前,身体某处已有一个湿疹病灶或其它皮肤病。皮损呈全身泛发性对称性湿疹样变。间以小水疱或丘疱疹为主,也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损沿抓痕呈线状排列。此种湿疹往往在上述原发病灶急性发作7~10天后才致病。自觉痒甚。本病症状可随原发病灶好转而改善或消失。

三、婴儿湿疹

本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多为满月后方发病。惯发于头面部,其他地方也可被波及。皮疹表现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相同,时作时休,容易复发。剧痒难忍,故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婴儿湿疹是异位性皮炎之婴儿型,但对此还有异议,理由为还有部分婴儿湿疹不是异位性皮炎。故此,提倡还可沿用婴儿湿疹之病名。

四、钱币状湿疹

又称货币样湿疹。常发生为手背、四肢伸侧及臀部,往往对称分布,以冬秋季节多见。皮损形状似钱币,园形或类园形,直径约2~5cm,损害为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或丘疱疹,间可见滴状糜烂及渗液。甚痒,病程呈慢性经过,对治疗反应尚好,但也易复发。

[诊断与鉴别]

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较容易。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对称分布,倾向渗出;慢性型皮损呈苔藓样变;亚急性损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自觉瘙痒剧烈;容易复发。对特殊型湿疹应注意其独特临床症状,诊断也不困难。

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鉴别(详见本章第一节)。

慢性湿疹需同神经性皮炎鉴别(详见下表)

表10-2 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别

[治疗]

本病应尽量去除可疑的病因,但通常不易办到;避免对病变处任何不良刺激,如手抓、水洗、用力揩擦和某些不适宜的治疗;忌食致敏性或刺激性食物,象饮酒、喝咖啡、食海鲜、蛋、乳、蒜、辣等。

一、内用疗法

拮抗剂,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啶等是各(一)抗组胺药物:组胺受体H

1

型湿疹常用药,既可单用或联用,还可与镇静药伍用。

(二)镇静剂:常用于瘙痒剧烈者,往往与抗组胺药联用,这类药品以安定、眠尔通及鲁米那等较常用。

(三)钙剂或奴夫卡因疗法:对急性湿疹或全身泛发者最为适宜,可用钙剂静注或内服;也可应用佛夫卡因静滴,初次用量可按奴夫卡因每日每公斤4mg 计算,加入5%葡萄糖液,配成0.1%奴夫卡浓度、静滴。以后可逐渐增加用量,直至奴夫卡因每天500mg为止,每天静滴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四)维生素类:维生素B1、B12、C、E烟草酸及菸酰胺等均可用于治疗湿疹,其中常用维生素C抗组胺药合同,可能提高疗效。

(五)皮质类固醇激素:多用来治疗自体敏感性湿疹或传染染性湿疹样皮炎,往往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常能迅速奏效。但对非特殊型湿疹、皮质激素疗法不宜提倡。

(六)雷公藤片:内服,每次1~2片,每日三次,对某些湿疹患者有一定效果。

(七)中医中药治疗

急性湿疹以祛风、清热、利湿为治则,常用消风散或胃芩汤加减。但发于下肢应用四妙散更好;在阴部选龙胆泻肝汤为妥。

慢性湿疹以养血祛风、养血润燥或生津润燥尤宜,多用当归饮子、养血润肤汤、润肤饮等加减。

二、外用疗法

外用药中的主药多选具有止痒、消炎作用的角质促成剂或皮质激素。

外用药剂型的挑选应依据临床皮损表现来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4次/日;为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当用软膏;若苔藓样变者多择泥膏、软膏、乳剂、涂膜剂、酊剂及硬膏等。

三、基它疗法

慢性湿疹久治无效,可酌选浅层X线照射,放射同位素32P、90Sr敷贴治疗或冷冻疗法。此外,还可采用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封闭,如选强地松龙注射液,以0 .25%奴夫卡因或生理盐水稀释2.5mg/ml后行患处皮下浸润注射,每周1~2次,约4~8次可获良好。

第三节异位性皮炎(Afodic dermafifis)

本病又名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异位性皮炎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se)及苏兹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病人血青中lgE值增高;患者血青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异位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至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

该病原因之一遗传性过敏素质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正常人。据统计表明:双亲皆有“异位性”表现者约70%后代也可呈“异位性”;若父母中仅一方见“异位性”则子女大致半数可见有“异位性”;然而在“异位性”病人中还有40%的父母未发现“异位性”。

本病的变应原以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品尤为常见。另外,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各种物质,如屋尘、花粉、动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视。通常认为婴儿期似乎是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期后却对吸入物过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节气侯变化、精神紧张、强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剧。

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既可以是变态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获得一致结论,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对此需要今后努力实践,积极去探讨研究。

[临床表现]

异位性皮炎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本型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相同,两者难于区分(详见本章第二节)。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二、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三、成人期异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搔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痊愈。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实验室检]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动转移试验可测知;用特异抗原做皮试可呈阳性即发反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以作出诊断,而其它期异位性皮炎,还须结合辅助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治疗]

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但较困难;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本品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痘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内服,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浆,2~4mg/kg .d ,分三次服用。

(二)镇静剂:为加强止痒效果,可应用镇静剂、常用鲁米那(小儿剂量为0.5~1mg. 次)或冬眠灵,(小儿剂量是0.5~1mg/kg.、次)。往往与抗组胺药伍用,可能提高疗效。

(三)助消化药:可酌选酵母片、乳酶生、维生素B1等口服以帮助消化,对促进本病好转或康复有裨益。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仅适用于顽固、重症的成人期异位性皮炎,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治疗,如强地松20~30mg/日,可获较满意效果。对其它期的异位性皮炎,不主张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

(五)抗生素:若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必要应用抗生素,可选择麦迪霉素、红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较高,故应予重视。

(六)中医中药治疗:可参考本章第二节。

二、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治则和用法与湿疹相同。

第四节药物性皮炎(Dermafifis medicamentosa)

药物性皮炎可简称为药疹,系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或别的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皮肤粘膜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伴有内脏损害,甚至死亡。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同“水能载舟,也可覆舟”一样,药物既可治病救人,也能致病害人。据一些单位统计,药疹发病率约占门疹初疹患者的0.5~2.3%,随着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医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该病发病率无疑将会增加。为此,医务工作者须要掌握药疹的有关知识,以尽量减少本病的发生。

[病因与发病机理]

药物是药疹发生的外因,这是不言而喻。药物这个外因中有药物中的杂质、剂量、种类、用药途径、聚积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药疹发生有一定关系,但相比之下,我们认为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药疹最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只能算是半抗原,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这时药物才具有抗原性。临床上使用抗原性越强的药物,其产生药疹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抗生素剂、解热镇痛药类、安眠镇静剂、磺胺药制品等四大类,是引发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约占所有药疹的半数以上,当然还有抗癫痫药、吩噻嗪类等药品所引起的药疹、也甚引人瞩目。在这里必须指出,昔日认为药疹主要是西药引起的。但最近几年观察,随着中草药剂型创新改革和临床广泛应用,由中草药引发的药疹之报告也屡见不鲜,故应引为警惕。更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药疹的原因,有时较隐蔽而容易被疏忽,这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有药物作用的食物或饮料中所含色素或香料,它们的本质也具有药物之作用。因此,亦能引起过敏反应;第二,药物有时以意想不到方式进入机体,例如饮食注射过青霉素奶牛的乳,吃含有防腐剂或抗菌制品的食物,这时药物可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体;第三,交叉过敏,即对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也引起过敏反应,象对普鲁卡因过敏的人,服用磺胺药后也可以引起药疹,因上述二种药物化学结构式很相似,以上情况,往往可导致误诊,故应予足够重视。

另外,药疹的发生尚有一个更为主要之原因,那就是人的因素,即人所共知的内因,换名话说,唯有人(具有过敏体质)对该药物产生了敏感性,否则也不会引起药疹,这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缘故。因此,服药的人虽多,但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

本病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尚有不少总是有待今后研究阐明。但皮肤病学才倾向认为,大多数的药疹仍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的。其主要根据如下:

一、药疹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者须经4~20日的潜伏期,倘若致敏状态已形成后,则多数在十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二、药疹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及其药理作用无关。已发生过药疹的人,即使应用该致敏药的很小剂量,仍然可再次发病。

三、某些病例可用致敏药进行脱敏。

四、痊愈后的患者,若应用与原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亦可引发药疹,这就是前面已叙述过的交叉过敏;还有另一种情况,当病人处于敏感状态增高时,尚可对一些在化学结构式毫不相关的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这便是所谓的多价过敏或多原过敏。

五、本病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类药等抗过敏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某些药疹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药物毒性作用或光敏感作用有关。前者象药物性剥脱性皮炎,一般认为该病是药物剂量使用过大或服用时间太久所致的毒性反应;后者如内服磺胺药后,一旦暴露于阳光下,就可能发生皮炎。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必有用药史,不少病人可以询问得知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药疹症之临床多种多样,除少数为局限性外,常为全身泛发性对称分布。皮损本身无特异性,可呈经斑、紫斑、丘疹、风团、水疱、糜烂、结痂、鳞屑等。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皮疹;反之,不同药物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发生相同皮肤损害。自觉病损处有程度不一瘙痒感。不少药疹患者还有发热、浑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病性重笃的药疹,可累及肝肾等脏器。兹将临床上较常见的药疹类型介绍如下。

一、固定性药疹

此型药疹颇具特色,皮损发生具有固定性,在患者初次发疹后,每次服药再致病时,往往于原处复发皮疹,且常见逐次扩大和增多的倾向。固定性药疹是最多见的一种药疹,约占全部药疹的50%。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9:1。一般认为由第Ⅵ型反应引起的。多由磺胺制剂、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等所招引。抗生素除四环素外,通常不引发本型药疹。该病皮损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阴茎等部位,数目不定,一般不对称。皮疹为红肿斑、大水疱及色素沉着斑,园形或椭园形,境界分明。患处有灼热和瘙痒感,但缺乏全身症状,也不波及脏器。

二、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

本型药疹也较为常见,可能与Ⅵ型变态反应有关。一般发病急骤,损害常累及躯干部或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和四肢扩展。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斑疹或米粒大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其形态极似麻疹或猩红热样外观,但皮损较多,色泽更鲜红、瘙痒更剧烈。与此同时,常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但比传染病的麻疹或猩红热之症状轻些。内脏一般不受累。半数以上病人,在去除病因(致敏药物)2周后,皮疹损害有望完全消退。该型药疹一般预后尚好,但也有个别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停用致敏药物而导致药物而导致演变成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该型药疹在各型药疹中病情较为严重,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之前,预后不佳、易致死亡。本病可能是Ⅵ型变态反应所致,也有认为是药物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据国内文献报告引起这一型药疹的药物有鲁米那、胂剂、青霉素、磺胺药、砜类药品、链霉素、山道年、氨硫脲、复方阿斯匹林、异烟肼、大伦丁等,其中以鲁米那为最常见。该型药疹潜伏期较长、多在20日以上。皮损呈全身红斑、肿胀、尤其面部水肿更显著,常伴渗液和结痂。继之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表皮剥脱期,全身可见大量脱屑,于手脚部位常呈手套袜套状大片鳞屑剥脱。重者指甲、头发均可脱落。多数患者伴有高热、畏寒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部分的病人因肝、肾、造血器官受侵犯而引起全身衰竭、最终可能并发肺炎,继发败血症或心力衰竭而致死亡。病程颇长,可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达到2-3个月。

四、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又名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系所有药疹中最严惩的一型。本病虽然发生率较低,但症性重笃,予后多不良,死亡率甚高。致病药物多为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制剂,笨巴比妥以及青霉素等。本型药疹临床表现以发病急剧、病情险恶、病程短暂为特征。皮疹初起为红斑,可迅速扩展,常在4天之内遍及全身,皮疹中还常见有水疱或大水疱。并很快转变成广

泛性松弛性表皮松解,其状如烫伤样,触痛较明显。病变处往往可查见表皮呈多数相互平行的长条皱纹。患部易擦破而形成大片表皮剥露,即尼氏(Nikolsky)征阳性。眼、口腔、食道粘膜也常受累。胃肠、肝、肾、心、脑等脏器均可同时被侵犯。病人体温可高达40℃左右。如无并发症,患者可在3-4周内痊愈,病程通常不逾一个月。

五、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型药疹

这一型药疹可由第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引起,是过敏性疾患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引起本病的药物很多,其中以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类药、器官浸剂、水扬酸类药等最易引起。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多泛发全身和对称分布。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荨麻疹与普通的荨麻疹往往无法区别。但常因前者发病急剧、皮损广泛、颜色鲜红、瘙痒强烈、皮疹损害消退所用时间较长而提示我们给予注意。

倘若风团损害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的阴部、眼睑、口唇等部位时,可使病变处局部水肿著明,病情进展较快,以致眼不能睁、口难开、阴部高度肿胀、自觉灼痒、此即谓之血管性水肿。当这种皮损发生在喉头处,可因声门水肿窒息而危及生命,应引起注意。

六、紫癫型药疹

此型药疹在临床上又可分血小板减少和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型;前者乃由药物的作用使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紫癜;后者系对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紫癜。两型临床表现皆经紫癜为主,间也可见红斑或其它皮疹,个别患者尚呈现血疱。病情轻者仅皮肤受累,重者则有风湿性紫癜,腹性紫癜等。引起本型药疹的最常见致病药物是水扬酸类衍化物及安乃近。其次为巴比妥类药物、链霉素及磺胺药等。

[诊断与鉴别]

根据有用药史,有一定潜伏期、发病急、皮疹全身泛发、分布对称、瘙痒较剧、停药后病性好转等一般可做出诊断。过敏反应所引起的药疹,为了掌握病人致敏药物,必要时可施行过敏试验,常用有如下几种:

一、皮肤划痕试验:于前臂屈侧表面,按常规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在该处划数条痕,以不出血为度,然后将被试验物轻搽其上。阳性反应者多在10-30分钟内出现风团样反应。这时可将被试药物用水洗拭去。鉴于绝大多数药物属于半抗原,须与机体内载体蛋白结合后方具有抗原性,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药疹。本试验可靠性较差。但要注意有皮肤划痕症者不作此试验。

二、皮内试验:试验部位通常选择前臂屈侧皮面,于近手掌处先作一对照注射,然后向上5公分左右处做药物皮试。阳性者可于5-30分钟内出现风团样反应,且周围绕以红晕。严重反应,尚可出现水疱或坏死,高度敏感者可诱发过敏性休克。本试验较可靠,应用也较广,但具有一定危险性,有人主张对容易引起严重反应的药物,最好先作皮肤划痕试验,若为阴性再作本试验。但阴性者也不能排除诊断、其理同皮肤划痕试验。

三、结膜囊试验:将被试药物配成一定深度,滴少许于结膜囊内。阳性者可于15-30分钟内结合膜出现肿胀及充血反应。

四、放射免疫测定-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该试验即用同位素标记lgE抗体,测定药物过敏病人血中lgE抗体的定量法。由于本试验所需的抗原物质尚未解决好,故还不能普遍推广应用。

五、嗜碱性白细胞脱颗粒试验法:即在体处镜下观察抗原与抗体反应时,嗜碱性白细胞颗粒有溶解脱失现象。试验可分直接和间接法,前者即用患者的嗜碱性白细胞与致敏药物作用使嗜碱性白细胞出现脱颗粒现象;后者系取兔嗜碱性白细胞同病人血青加致敏药物的作用可间接观察兔嗜碱性白细胞脱颗粒现象。本试验优点较安全,无任何危险性。

总而言之,前三种方法不一定可靠,而且还具有一定危险性,特别是第二种方法。故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宜提倡。后面介绍二种试验是在体外进行,还是可以创造条件进行应用。仅能作为第Ⅰ型药物变态反应的检法。如临床上遇到必要时,还是可以创造条件进行应用。

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较复杂,可模仿许多疾病的发疹、故药疹必须与相关的发疹疾病鉴别。

一、传染病(麻疹、猩红热):无用药史,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皮疹色泽不如药疹鲜艳,自觉不痒或轻痒,传染病还有各自固有体征,如猩红热有杨梅舌及口周围苍白圈,皮肤转白试验阳性。麻诊颊粘膜可查见科氏斑。

二、非药致敏的荨麻疹、多形红斑等;无服药史,病情较缓和、疹色较不鲜艳,皮损广泛分布稍差,主观痒亦较轻。

[治疗]

一、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一旦发现全身泛发性皮疹,首先要考虑药疹,这时可根据用药与发疹时间关系,药物抗原性强弱及其所发疹型体面向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立即停用可疑的致病药物,然后再进一观察是否为药疹。

二、加快体内致病药物排泄:可让病人多饮水或静脉输液。

三、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如内服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多作为常规用药,还可使用维生素C或钙剂静注。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对重症患者,应早给予,可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 、维生素C1000mg , 加入于5-10%葡萄糖液1000ml 中静滴,每日一次。俟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减少用量,并可改换强的松内服。

(三)对症处理

1.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口腔、食道粘膜严重受累时,可行肠外营养,如给予能量合剂等。必要时尚可考虑少量输血。

3.水肿严重者,可投与利尿剂。

4.并发感染者须用抗生素。

5.肝、造血系统受累者,可酌情给予保肝、输血或血浆等相应处置。

四、外用疗法;对症处理。

[预防]

一、治疗前应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二、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以防滥用药物。

三、用药宜简单,这样可减少药疹发病率。

四、注意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慎用或禁用与原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近似的药物。

五、对确诊为药疹者,应嘱附病人牢记致敏药的药名,好登记填写在卡片上发给患者。与此同时,还须向病交代,每次因病就医时,应对医生声明,自己对何种药物过敏。

六、做药物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试,应准备好救急药品,以防万一。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治疗方案的效果观察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治疗方案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9-27T11:08:39.5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李凡 [导读] 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其不仅药物副作用轻,而且用药安全性高,效果良好。 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 【摘要】目的:观察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 - 2016年5月收治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进行西药治疗,观察者进行中医治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其不仅药物副作用轻,而且用药安全性高,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治疗;效果观察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rmatitis and eczema treatment regimen Abstract:Object:Observe th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dermatitis and eczema. Methods:Our hospital in May 2015 - dermatitis and eczema patients in May 2016 admitted 100 patients for the study,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wo groups,a control group of western medicine,TCM treatment observer,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Treatment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5%,th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8%,the resul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ignificant contras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At the same tim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no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After dermatitis and eczema in patients with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not only mild side effects of drugs,and drug safety,to good effect,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Dermatitis and eczema;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Effect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皮肤病中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西医治疗,但西医治疗并不能根治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虽然见效快,但反复发作。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进行了中医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 - 2016年5月收治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皮炎湿疹性皮肤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红肿等;均无其他的皮肤病及感染。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后,医师需告知患者谨遵医嘱用药,注意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为0.03%他克莫司软膏,将药膏涂于患处,1天使用2次,连续用药2周。 观察组则使用中药疗法,口服中药汤剂,其组成为:白鲜皮20g、白芷15g、苍耳10g、黄连9g、苦参12 g、黄柏9g、三七18g、黄芩9g。若患者气血不足可加入15g当归,若患者血气虚弱可添加人参20g,若患者血瘀气滞则可添加红花与桃仁5g,用水煎服,1剂/d,2 次/d,早晚服用。在治疗期间患者禁食过敏类食物,例如螃蟹、鱼以及虾等。 1.3 疗效观察 治疗痊愈表现为:患者的皮肤红斑、红疹、水疱等消失,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消失,同时在一段时间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反复发作。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皮肤瘤痒消失,红斑、红疹、水疤等症状消失,治疗期间无复发。治疗有效表现为:患者的皮肤红斑、红疼、水泡等有所减少,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有所减少,同时在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没有出现反复发作。治疗无效表现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是加重,在治疗的过程中复发数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 22.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的CRP、RF以及ESR三项临床指标结果分别是(32.99±14.12)mg/L、(79.89±58.42)U/mL以及(35.38±19.20)mm/h,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PR、RF以及ESR三项临床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逐渐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且水平获得提升,越多越多人开始使用化妆品,且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在日益加剧,粉尘或者细菌等污染性物质在空气中聚集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多居民感染上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该皮肤病瘙痒难忍,且皮肤会存在损伤与发炎现象,在急性期会出现丘疱疹并且有液体渗出,慢性期则会出现病变,例如苔藓状、肥大以及浸润等。该病病理机制复杂,难以彻底根治。临床上对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常给予西药药膏涂抹,虽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止痒的效果,但不能彻底地治愈,且容易反复发作,得不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因此,西医治疗不能作为该病的长远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对中药的不断研究,在临床中应用中医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且临床疗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中医认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发生,与机体心火过旺,脏腑虚弱,外邪侵入,湿热相斥所致。而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时,多是辨证论治,以此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在此次研究中,我院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本研究中中药汤剂成分为白鲜皮、

第8章-皮炎和湿疹-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皮炎和湿疹 一填空题 1.湿疹的四大特点是__、__、__、__。 2.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 _。 3.接触性皮炎属于__型变态反应。 4.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一般分为__和__。 5.湿疹通常根据起病的缓急分为__、__、__三种。 二判断改错题 1.诊断接触性皮炎最常做的皮肤试验是皮内试验。 2.对于急性期伴有渗出的皮炎湿疹类损害,应首选封包治疗。 3.急性湿疹面部红肿、糜烂、渗出时应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 4.婴儿湿疹伴消化不良,应该纠正消化不良。 三选择题 【A型题】 1.夏季发生于双足背前端的接触性皮炎考虑其可能的接触物为__。C A.袜子 B.皮鞋 C.拖鞋 D.肥皂 E.洗涤剂 2.脂溢性皮炎的常见并发症有__。B A.丹毒 B.毛囊炎及疖 C.念珠菌感染 D.维生素缺乏 E.糖尿病 3.由原发性刺激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发病因素取决于__。C A.是首次接触还是再次接触 B.接触物有否抗原性 C.接触物的刺激性或毒性 D.机体对该物质是否过敏 E.机体本身的抵抗力 4.女性,30岁,双下肢反复发生多数小片状类圆形红斑,密集成簇的丘疱疹,境界清楚。痒。冬重 夏轻。应考虑__。C A.郁积性皮炎 B.干燥性湿疹 C.钱币状湿疹

D.体癣 E.多形性红斑 5.为寻找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对可疑致敏的接触物,常用何种方法以助确诊__。E A.划破试验 B.皮肤划痕试验 C.皮内试验 D.激发试验 E.斑贴试验 6.下列哪种是原发刺激物__。A A.浓盐酸 B.1:5000呋喃西林 C.0.5%醋酸铅液 D.氯霉素眼药水 E.麻黄素滴鼻剂 7.接触性皮炎致敏的抗原呈递细胞是__。E A.角质形成细胞 B.棘细胞 C.颗粒细胞 D.基底细胞 E.朗格罕斯细胞 8.成年患者,手足背、四肢伸侧有边缘清楚的红斑,表面群集小水疱、鳞屑和痂,诊断为以下哪种 疾病的可能性大__。B A.药疹 B.钱币状湿疹 C.体癣 D.神经性皮炎 E.玫瑰糠疹 9.慢性湿疹最需与下列哪种疾病鉴别__。B A.急性湿疹 B.神经性皮炎 C.荨麻疹 D.特应性皮炎 E.药疹 10.在异位性皮炎中,下列哪些是错误的__。B A.多有荨麻疹、哮喘的家族史 B.在婴幼儿期开始发病的少 C.有时血清IgE升高 D.多有白色皮肤划痕症

皮炎性湿疹

皮炎性湿疹 皮炎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症状 患处皮肤特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 皮炎性湿疹 手部、阴囊等处,对称分布。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者并无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转变。 湿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对称分布。急性期好发于头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暴露部位,严重时扩展至全身;慢性期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湿疹的病因虽然很复杂,与遗传、免疫、环境、生理、药理均有关系,其表现形式是绵延不断,此起彼落,自体播散,甚至可遍及全身,但湿疹并不传染,如果经久不愈,多数可自体扩展。治疗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血虚风燥症:血虚风燥症应注意肝火旺盛,在饮食尽量清淡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萝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烟酒,同事可以用一些调理气血的药物、中药利湿膏止痒润燥、清热利湿进、修复皮损进行治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过敏的患者尽量不要接触过敏原。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根据发病过程中的皮损表现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湿疹的损害多形性,初期为红斑,自觉灼热、瘙痒。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搔抓或摩擦之后,搔破而形成糜烂、渗液面。日久或治疗后急性炎症减轻、皮损干燥、结痂、鳞屑,而进入亚急性期。慢性湿疹是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或是开始时即呈现慢性炎症,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经久不愈为特点,表现为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浸润,色素沉着等。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 湿疹虽有上述的共同临床表现,但不同部位的湿疹,其皮损形态也有一定差异。如外耳道湿疹易伴发真菌感染,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常有皲裂而伴疼痛。肛门、阴囊湿疹常因搔抓、热水皂洗而至急性肿胀或糜烂。小腿部湿疹常致溃烂,不易愈合等。除上述以外,在临床上还有部分表现寻常的特殊型湿疹,如继发于中耳炎、溃疡、瘘管及褥疮等细菌性化脓性皮肤病的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对自体内部皮肤组织所产生的物质过敏而引发的自体敏感性湿疹。婴儿湿疹好发于满月后婴幼儿期,常对称发生在手背、四肢伸侧及臀部。皮损形状似钱币的钱币状湿疹。 外治药方 湿疹除内服用药(食)外,同时配合外治法,疗效会更好。外治方:(1)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2)鸡蛋馏油:鸡蛋7个,煮熟取蛋黄,锅内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将蛋黄内油熬出,待蛋黄呈焦糊状即可,取油频涂患处。(3)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有渗出者。 病理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是发生在皮肤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本病常发生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凡有此素质的人,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食物中蛋白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皮革及羽毛、肠道中寄生虫,感染灶等的作用较正常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的甚至连日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此外,湿疹的发生,有时还可能与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总而言之,湿疹的发病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临床上也可见到,坚持锻炼身体或环境的改变,使湿疹病损减轻或自然消退。其易复发原因与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密切相关。

皮炎湿疹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皮炎湿疹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所需讨论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湿疹、异位性皮炎和药物性皮炎等,这一组病是皮肤科最常见多发病,在部队中也颇常见,其发病率甚高,据统计约占该科门诊的1220%,即在各类皮肤病中占第一位。皮炎湿疹这一类病人大多数是变态反应引起,当然,也有些与非变态反应、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发病原因相当复杂,某些病的真正病因至今未搞清。不少总是有待探讨研究。此外,鉴于皮炎湿疹的皮损变化多端,各时期皮损,如急性、亚急性、慢性都可呈现,其局部治疗处理均有差异。处理妥当,可获事半功倍效果,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如果学会掌握这类皮肤病局部处理原则,那么,对其它皮肤病患部处置也就不成问题。由此可见,皮炎湿疹类疾病是学员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接触性皮炎(Confact Dermafifis) 接触性皮炎系皮肤接触外界致敏或刺激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按发病机理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原发刺激与变态反应两种类型,临床所见以后者为多。 一、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该型患者无选择性,是皮肤或粘膜对外界刺激物的直接反应。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接触物质刺激性强弱,同机体自身关系不大。通常引起皮炎的物质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是同它接触的人都可病。例如任何人由于于不慎皮肤接触上浓硫酸,不久之后肯定会发生皮肤急性炎症。有人提出,原发刺激物损伤表皮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由于崩解而释放出酸性酸酶等溶蛋白酶,可参与破坏皮肤组织,对本型皮炎的发生可起到一定作用。能够引起本型皮炎的接触物质最常见是化工原料,诸如强酸强碱等。某些刺激性较弱的物质,如肥皂、有机溶剂,某些工业原料等,若长期反复接触接触也能引起皮炎。 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由于此型皮炎的接触物质往往不具有强烈刺激性,仅仅是有过敏素质的人接触该物质方能发病。所以这一型皮炎,只发生于少数的敏感者,而对大多数人并不用担心。 一般的物多是小分子化学物质,故不具有抗原性,属于半抗原。它须与表皮内载体蛋白结合后才能形成完全抗原。从而获得抗原性,然后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IV型变态反应的发生。但经观察研究已注意到本型皮炎和体液免疫也有关系。换句话说,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不单是T细胞的作用,B细胞的作用也不可小看。此外,表皮中的郎格罕细胞(Langerhams cell)在本型皮炎所起的作用亦应值得关注,因该细胞具有运送、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的能力。 可以引起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外界物质甚多,其中最主要是化学物质,象香水、各种润肤美容香脂、雪花膏、口红等化妆用品;肥皂、塑料、橡胶等化学制品;清凉油、红汞、磺胺药膏、抗生素软膏等外用药物:油漆、染料、杀虫剂等化学产品及镍、铬等金属物品。另外,植物性能引起皮炎有漆树、荨麻、银杏、无花果等。尚有动物的皮革、毛、羽毛等也可引起本型皮炎。 [临床表现]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由于接触某些外界物质,而在皮肤或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本病的特点是发病前均有明确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皮损边界清楚,表现为潮红、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大多为单一形态,自觉灼热瘙痒,甚至灼痛为临床特征。祛除病因后可自行痊愈。按发病机理该病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类,其中以后者为主。尿布皮炎、漆性皮炎、化妆品皮炎是常见的几种特殊的接触性皮炎。 在中医文献中一般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症状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刺激引起者,称为“漆疮”;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因贴膏药引起者,称“膏药风”等。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同一种物质,禀赋不耐者接触后发病,体质强盛者则并不发病。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引起本病原因很多,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两类: 1、原发性刺激反应:由于接触物对皮肤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反应,无潜伏期。其严重程度与接触方式有关,与接触物的化学物质、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成正比,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皮炎,如接触强酸,强碱所致的皮炎。 2、接触性致敏反应:属于典型的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此类致敏物质对多数人无不良反应,而仅使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病,初次接触时并不起反应,一般须经4~20天潜伏期,再接触同类物质后,可于几小时至1~2天内在接触部位或邻近部位发生皮炎。 能引起接触致敏的物质很多,常见的有: (1)动物性:皮革,毛类,羽绒制品,昆虫毒毛及分泌物等。 (2)植物性:如生漆、荨麻、无花果、银杏、芒果等。 (3)化学性:如香水,染发剂等化妆品;清凉油、红花油、磺胺粉等外用药;敌敌畏、 六六六等农药;机油、橡胶、塑料化纤制品、洗涤剂等化工原料及其产品;铬盐及汞剂等重金属盐类。另外,焦油类、氯丙嗪、香料等,经过一定时间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以后,可引起光毒性或光敏性接触性皮炎。 有些因素也可影响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如年龄、性别、受损部位、皮肤的状况、季节等,都应加以注意。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接触某些致敏物质,使毒邪侵入肌肤,蕴结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或病久不愈,耗伤阴液,血虚则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致。 1、热毒湿蕴先天禀赋不耐,外加接触生漆、膏药、化妆品、塑料、皮革等致敏品, 漆毒、膏药毒为阳邪,郁积肌表易生湿化热化火,热毒湿蕴而引起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大疱、糜烂、瘙痒。 2、血虚风燥局部皮肤长期反复接触致敏物质,或病久不愈,损伤阴液气血,血虚 则生风生燥致肌肤失养,引起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脱屑、苔藓样变。 总之,本病是禀赋不耐为本,加之接触异物,风、湿、热、毒邪入侵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 1、接触史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 2、皮损的形态皮损的形态、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的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等。

接触性皮炎一般又可分为两种

接触性皮炎一般又可分为两种 *导读: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如化纤衣着,化妆品、药物等等而发生的炎性反应。…… 什么是接触性皮炎?这是很多患者想了解的一个话题,皮炎有很多种分类,接触性皮炎就是其中的一类,但患者不明白什么是接触性皮炎,我们有请皮肤病专家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如化纤衣着,化妆品、药物等等而发生的炎性反应。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如能及早去除病因和作适当处理,可以速愈,否则可能转化为湿疹样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炎症。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可分为二类,既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前者为接触物本身对皮肤具有直接刺激,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比如接触强酸、强碱后,接触局部均会起疱。后者是指接触物基本无刺激,接触的人群中仅有少数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才病。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和外物接触后诱发的皮肤炎症反应.一般发生于致敏物质接触的部位,也可发生于远隔部位。一般来说,接触性皮炎可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1、刺激性接触型皮炎的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肿、

水庖、破溃后出现糜烂、渗液、结痂。局部皮肤瘙痒,灼热或疼痛,症状严重程度与接触的浓度及接触时间有关。 2、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症状表现为则不同,表现为有一段时间潜伏期,就是说不是一开始接触就有表现,皮炎一般发生于原发接触部位,但可以向周围或远隔部位扩散,表现为红斑、鳞屑、糜烂、结痂等。常迁延不愈,确诊方法为斑贴试验。

常见皮肤病治疗使用的部分中成药

常见皮肤病治疗使用的部分中成药 一、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扁平疣) 发于头面部:病期较短,或痛或痒,皮疹色红以丘疹、丘疱疹为主,可兼少数水疱,体质不弱者,可分选芎菊上清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川芎茶调颗粒、一清胶囊、板蓝根颗粒等。 发于胸胁部:皮疹色红,疼痛,以丘疹为主或见脓疱者,可分选栀子金花丸、一清胶囊、复方青黛胶囊、开胸顺气丸、连翘败毒丸、平肝舒络丸;病期长伴刺痛,体质无明显虚弱者,选血府逐瘀胶囊。 发于下半身:体质不虚者,可分选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等;阴虚体弱者可用六味地黄丸;阴虚内热者可用知柏地黄丸。 外用:选山宝皮宁酊、如意金黄散等。 扁平疣:常肤色皮损兼有少气乏力,脾胃虚弱者,可选贞芪扶正胶囊、参苓白术丸;色淡红或红兼有热象的,可选板蓝根冲剂、栀子金花丸、芎菊上清丸、复方青黛胶囊等;色偏深兼有气滞血瘀征象者,可选血府逐瘀胶囊、加味逍遥丸、平肝舒络丸、逍遥颗粒等。 二、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 发于头面部或泛发者:可分选连翘败毒丸、栀子金花丸、一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露、新癀片、清开灵口服液等。 三、真菌类皮肤病(体癣、足癣、股癣、头癣等) 发于上半身:体质强,皮疹痒,疹色红者,分选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一清胶囊等。发于下半身:体质强,皮疹湿痒,疹色偏红者,可分选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当归苦参丸等。 外用:铍宝消炎癣湿药膏、冰黄肤乐软膏、皮肤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一)皮炎湿疹类 急性期:病期短,皮损色红肿胀,瘙痒,兼心烦,口干,便秘等,可选防风通圣丸、一清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新癀片、羚羊角胶囊、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栀子金花丸等。 亚急性期:皮损颜色转淡或深,可有少量渗出,瘙痒,体质强者可选当归苦参丸、肤痒颗粒、防风通圣丸;脾胃弱,食少便溏者选参苓白术丸。 慢性期;皮损肥厚,粗糙干燥,瘙痒明显可分选四物合剂、肤痒颗粒、天麻钩藤颗粒、参苓白术散等。 外用:急性期马齿苋湿敷;亚急性期冰黄肤乐软膏、皮肤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慢性期冰黄肤乐软膏、铍宝消炎癣湿药膏等。 (二)荨麻疹 急性期:体质较强者可分选防风通圣丸、芎菊上清丸、川芎茶调颗粒、肤痒颗粒等;伴疹色不红、恶寒时可选银翘解毒颗粒,疹色偏红、不恶寒时可选桑菊感冒片。 慢性期:体质较强者可选用肤痒颗粒、血府逐瘀胶囊、川芎茶调颗粒等;脾胃虚寒,喜温喜按,面色淡白,四末不温者可选附子理中丸;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可选参苓白术丸;气虚自汗恶风或阳虚(寒冷性荨麻疹)可选玉屏风口服液、贞芪扶正胶囊、阳和丸等;血虚生风,肌肤干燥无光泽可选四物合剂、乌鸡白凤丸。 五、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玫瑰糠疹、银屑病) (一)玫瑰糠疹 疾病早期:风热偏盛,疹色红,痒,可分选复方青黛胶囊、防风通圣丸、一清胶囊等;偏风湿的,疹不甚红可选当归苦参丸,热象明显的可选三妙丸。 疾病时间较长的:可分选四物合剂、血府逐瘀胶囊、贞芪扶正胶囊、肤痒颗粒等。

探讨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探讨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5-29T16:42:04.6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李国平[导读] 研究并探讨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李国平 铁力市中医院 1525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临床效果理想,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皮炎湿疹;皮肤病;中医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dermatitis and eczema like dermatosis.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56 patients with dermatitis and eczema like skin disease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6.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2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 effect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dermatitis and eczema like dermatosis is ideal,safe,effective and no adverse reaction.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ermatitis eczema;dermat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发病原因多而复杂,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临床患者主要表现为瘙痒难忍,临床难以根治,其复发率较高。同时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常规给予西药治疗,多采用杀菌止痒治疗,但是只能实现治标不治本的目的。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方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35.57±5.12)岁;其中皮肤瘙痒6例,日光皮炎2例,3例慢性单纯苔藓,10例慢性湿疹,7例急性湿疹。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4.11±4.56)岁;其中皮肤瘙痒7例,日光皮炎3例,2例慢性单纯苔藓,9例慢性湿疹,7例急性湿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 临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丘疹、红肿等症状。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0.03% 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并患处完全覆盖,2次/d,连续治疗14 d。 1.3.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方剂组成:黄芩、黄柏、黄连各9 g、白芷15 g、三七18 g、苦参12 g、白鲜皮20 g、苍耳子10 g。脾气虚弱者可加人参、白术各10 g,气滞血瘀可加红花、桃仁各5 g。1剂/d,清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100ml/次,连续治疗14 d。 1.3.3注意事项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禁食刺激性、过敏性食物。 1.4疗效评定标准 1.4.1疗效 治愈:临床患者瘙痒、皮损等症状完全消失,并无性皮疹出现;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且皮损面积减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且皮损面积有增加的趋势[2]。 1.4.2症状评分 瘙痒、皮损、红疹4项症状,分别分为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计分为0、2、4、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2T14:02:20.7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杨天然张新易平 [导读] 探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114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对照组单纯接受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治疗,在此基础治疗,给予观察组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结果:在接受不同治疗情况下,观察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2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4 %,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25,P<0.05)。结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莫匹罗星软膏;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效果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为皮肤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同时很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临床中采用抗组胺药物与类固醇激素药物治疗,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同时疗效不佳[1]。近年来临床中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的方法,本研究分析其疗效,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114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在22—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9±3.47)岁,急性湿疹 17 例,亚急性湿疹 14 例,慢性湿疹 7 例,接触性皮炎 7 例,脂溢性皮炎 5 例,神经性皮炎 7。观察组中,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龄在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74±3.95)岁,急性湿疹 15 例,亚急性湿疹 18 例,慢性湿疹 6 例,接触性皮炎 5 例,脂溢性皮炎 8 例,神经性皮炎 5。给予2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国药准字H31022627 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将药膏涂于患处,并慢慢按摩,早晚各2次,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莫匹罗星软膏(国药准字H10930064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同样早晚各涂一次,给予患者两周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 痊愈:治疗后患处瘙痒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皮肤损伤消退在95 %以上。 显效:治疗后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效缓解,皮肤损伤消退大于60 %。 有效: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所缓解,皮肤损伤消退大于20 %。 无效:治疗前后皮肤损伤消退小于20 %,甚至加重[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疗效方面的数据,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4 %,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25,P<0.05)。见表 1。 3 讨论 皮炎湿疹主要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皮肤病,其病因较复杂,皮炎湿疹不仅与鱼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还与皮损处的微生物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临床及文献调查显示,皮炎湿疹患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菌率较高,这表明湿疹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胞感染有关,需早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皮炎湿疹,提高其临床疗效[3]。 莫匹罗星软膏为外用抗生素制剂,具有竞争性的抑制剂,低浓度时具有抑菌作用,高浓度时可杀菌,可用于疖肿、脓疱疮、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毛囊炎、湿疹等临床治疗中,局部用药后,药物可进入皮肤,但是体内吸收较少,具有加强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作用[4-5]。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中含有咪康唑,其为广谱抗真菌药,尤其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发挥抗炎、抗过敏效果。采用联合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可有效发挥消炎、抗菌、抗真菌三重作用[6-7]。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与对照组单纯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外涂治疗相对比,观察组痊愈31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24 %(56/57),对照组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94 %(45/57),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25,P<0.05)。综上所述,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处瘙痒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皮肤损伤有效改善,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晓云,马秀. 莫匹罗星软膏和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联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2,14(35):7693-

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研究

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4T09:10:57.52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1期作者:蒲欣欣 [导读]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大庆市中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回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临床效果理想,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皮炎湿疹;皮肤病;中医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on dermatitis and eczema (eczema-like)skin dise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6 patients with dermatitis and eczema(eczema-like)skin diseas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2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score of clinical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TCM treatment of dermatitis and eczema (eczema-like)skin diseases has ideal clinical effect,safe and effective,no adverse reactions,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 Key words:dermatitis and eczema;dermat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发病原因多而复杂,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临床患者主要表现为瘙痒难忍,临床难以根治,其复发率较高。同时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常规给予西药治疗,多采用杀菌止痒治疗,但是只能实现治标不治本的目的。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方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35.57±5.12)岁;其中皮肤瘙痒6例,日光皮炎2例,3例慢性单纯苔藓,10例慢性湿疹,7例急性湿疹。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4.11±4.56)岁;其中皮肤瘙痒7例,日光皮炎3例,2例慢性单纯苔藓,9例慢性湿疹,7例急性湿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 临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丘疹、红肿等症状。 1.3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0.03% 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并患处完全覆盖,2次/d,连续治疗14 d。 1.3.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方剂组成:黄芩、黄柏、黄连各9 g、白芷15 g、三七18 g、苦参12 g、白鲜皮20 g、苍耳子10 g。脾气虚弱者可加人参、白术各10 g,气滞血瘀可加红花、桃仁各5 g。1剂/d,清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100ml/次,连续治疗14 d。 1.3.3注意事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禁食刺激性、过敏性食物。 1.4疗效评定标准 1.4.1疗效治愈:临床患者瘙痒、皮损等症状完全消失,并无性皮疹出现;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且皮损面积减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且皮损面积有增加的趋势[2]。 1.4.2症状评分瘙痒、皮损、红疹4项症状,分别分为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计分为0、2、4、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 1.5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 2 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临床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和观察期间,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粉尘、细菌等严重污染空气,从而使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发生率增加[4]。临床常规对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采用西药药膏涂抹治疗,可在短时间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不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