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杨清辉

摘要:在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城市特色建设推动特色城市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逐项实施特色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从多个环节予以规划控制和引导,从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特色发展;风貌特色规划;特色建设;规划管理

CONSTRUCTIONG THE CHARACTER OF CITY,THEN BUILDING A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ITY

YANG Qinghui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imilarly city developing,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with city characte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ke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city plan。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work mentality,we excavated and pack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and ecology with the resources of region,then we organizatied and compiled the "City Styl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Plan".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is plan,we are 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work seriatim,then giving guidances in our function unifies the supervisory work own function,All of these study are aim to 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yle characteristic pla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e plan manages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 “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为动力,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塑造城市风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高起点编制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我们从抓好规划的编制入手来弘扬地域文化、生态特色。2006年,我们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风貌特色规划》)。该规划通过系统整合“汉、水、绿”这些一脉相承的特色资源,将汉中城市风貌特色高度概括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为建设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设计人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整合城市景观结构,将城市风貌的基本骨架确定为“三轴、三环、六大特色风貌区”。其中,三个景观主轴线为:南北向以天汉大道为主体形成现代商业办公金融特色风貌轴;东西向以汉江为主体形成现代滨水特色风貌轴,以东关正街和西汉三遗址为主体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轴。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三个风貌特色环路,即体

现汉中府城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的盾型内环,体现历史与现代兼容的城市特色一环,以及体现城市现代风貌的特色二环。规划还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形成六大特色风貌区,即城市西北和西南部现代工业风貌区,北部兴元湖生态湿地风貌区,中部天汉大道现代商业办公金融产业风貌区、西汉三遗址和东关历史风貌区、汉江两岸现代滨水风貌区,南部汉江南岸现代居住和高速出口物流产业风貌区。此外,设计人员还从城市水网、道路、开放空间、风貌节点、历史风貌特色保护以及城市高度、色彩、夜景照明、雕塑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然后把城市风貌特色逐级细化、落实到风貌分区、风貌单元、建筑风貌这个层面,将城市划分为46个风貌区、177个风貌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为汉中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依据。

2 以风貌特色规划为指导,突出“汉、水、绿”特点。

“汉之渊源、西北江南”的城市风貌特色具体表现在“汉、水、绿”三个方面,因此我们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具体工作。

2.1 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步伐,做足“汉”文章。

以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为核心的西汉三遗址区域是体现“汉之渊源”中“汉”这一风貌特色的关键。为此,我们积极实施阮仪三教授主持编制的《西汉三遗址景区规划》。按照规划,我们在对历史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绿地建设,逐步将遗址打造成集休闲、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为一体的,充分反映汉中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的历史风貌区。东关正街是汉中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街区。为延续街区的历史风貌,我们按照同济大学编制的《东关正街修建性详细规划》采取了“点上保留、线上重组”的方式,逐步把历史街区建设成以旅游、休闲、饮食等文化娱乐为主体的步行街。对静明寺、虎头桥、武侯墓等历史遗迹,我们在妥善修复古迹的基础上,加强景区交通、环境和旅游设施建设,强化特色标志点的窗口作用。此外,我们以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特色为主题编制了《城市雕塑系统规划》,通过控制城市雕塑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全方位地彰显地域特色。在滨江绿化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利用长廊、浮雕、景墙、碑塔、石刻等多种园林小品形式,物化承载成语典故,弘扬名城文脉特色。

2.2 加大城市水系的整治力度,做强“水”文章。

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城市水系组织景观。一是加快汉江河堤的建设步伐,结合桥闸工程构筑以汉江湖水域为轴带,集水、堤、路、林、园为一体的滨水景观廊道。二是按照《兴元湖区域控规》严格控制兴元湖周边的建设活动,保护自然景观,打造北部生态湿地风貌区。三是逐步拆除东、西排洪渠蓝线范围内的构筑物,然后进行滨水绿化形成城市特色水景。四是积极开发利用南湖、红寺湖、石门水库等郊区风景名胜区水资源,结合城内水系共同构架汉中完整而多姿的特色水网。另一方面,我们逐步开展城市水系的整治工作。一是积极实施污水截流干管和江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并加快江南大河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二是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的清淤、改造。通过合理组织城市水

景和逐步完善排水系统,塑造城市水网特色。

2.3 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做大“绿”文章。

一是结合城内兴元湖、莲花池等公园的改造,以及城郊珍稀植物园的建设,形成大面积的城市生态绿地。二是加快滨江绿化带的建设,打造城市东西向绿化景观带;沿中央大道布置绿化景观,形成城市南北向绿化景观带;结合南团结街、南郑大道等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构建城市特色绿化环网。三是加强社区公园、城市绿化广场、街头公共绿地以及居住小区游园的景观设计和建设管理,塑造城市绿化景观节点。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将绿地系统与水体、开放空间以及城市道路作为整体来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共同构筑“双带三环、多园连线”城市绿化景观格局,强化汉中“城林一体”的特征。

3 强化管理,保障规划实施。

为确保《风貌特色规划》的有效实施,我们多角度采取措施进行规划控制。

3.1 完善规定,严格管理。

2005年,我们修订了《汉中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从规划技术指标等方面采取控制手段维护城市整体空间景观,为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随后,结合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工作要求, 我们制定了《汉中市城市容貌标准》,从城市建设管理、市容规范、园林绿化以及水体管理角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城市容貌。按照新时期名城保护工作的要求,我们又推出了《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对城市历史风貌区段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此外,我们还制定了《汉中市城市空间规划管理规定》、《汉中市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汉中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全方位、多层次地控制城市环境景观。

3.2 加强规划控制,引导和鼓励风貌特色的塑造。

一是推行“五二一一”管理办法,即在规划编制中重点控制好“五线”(包括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两个公益性设施用地(即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以及一个高度分区控制和一个特色区划定,通过对这些风貌敏感因素的界定来加强城市风貌特色的规划管理。二是鼓励和引导风貌特色的塑造。在各层次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设计单位开展景观设计工作,将风貌分区的特色进一步深化、细化。在城市出入口、城市广场、历史街区、滨江沿线等公共开放空间和重点地段,鼓励设计单位开展城市设计工作,营造城市特色空间。对城市公共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以及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采取方案竞选的方法塑造风貌特色节点。此外,我们严格按照《风貌特色规划》对建筑风格、高度、色彩的控制要求,加强对居住小区、建筑单体和建筑物室外装饰装修的规划管理。

3.3 有序推进城市风貌的改造。

结合“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我们实施了以美化、亮化、净化为主的城市“整容”工程,全面推进城市风貌的改造。一是先后开展了违章建筑和逾期临时建筑专项整治、户外广告和临街门店牌匾专项整治以及建筑立面和屋顶专项整治等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按照《风貌特色规划》提供的特色元素,对临街建筑的屋顶、墙面、窗花等进行了整饰和改造,并对街道广告牌匾、公交站点、电话亭、邮箱的造型进行了规整。二是按照《城市夜景规划》对城市主要街道、公共建筑、滨江绿化带以及城市绿地广场都配置了灯光设施。三是开展中心城区主要排水管线的清淤,以及天台路立交桥、莲湖路十字、东新街等易涝区域排水管线的改造工作。四是配合城管部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并对城市主次干道环境卫生坚持全天候保洁。五是狠抓风景名胜区环境景观的综合治理。通过这些措施,基本实现了路平、灯明、楼净、水通,市容市貌大气整洁,城市形象明显改观。

3.4 广泛宣传,调动社会各届参与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

为取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给风貌特色规划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方式把规划方案、实施策略向社会进行了广泛持久的公示;同时,我们开展了多种宣传活动,将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意义、条件、难度等内容向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教育,增强了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特色建设意识,获得了全社会对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种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积极献言、自觉保护城市风貌的社会氛围,为城市风貌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4 结语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汉中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汉之渊源,西北江南”的城市风貌特色逐渐明晰,城市形象品位逐步提升。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倾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彰显地域特色,努力把汉中建设成为魅力独特、生态良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稿件标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 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作者姓名:杨清辉

工作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电子信箱:lirong2531001@https://www.360docs.net/doc/0919278679.html,

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发展史

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章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发展史 第一节概述 一、相关概念及解释 (一)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在这期间也有如庭院、园池、别业、山庄等叫法 古代园林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拥有和使用的园林,或建于自然郊野,或建于城中一隅。 现代园林则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公园、游园、花园、绿地、风景名胜区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园林”一词一直成为该学科、该行业通用的名词。它涵盖了当时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等领域的工作范围。 (二)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是20世纪80年代由学者孙筱祥先生提出的。当时主要是针对”园林”一词内涵与外延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是对”园林”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性质与研究领域与国外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建筑学)是相同和接近的。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超越了原来传统园林的范畴与界限,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三)景观(Landscape) 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的描述。这时的“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 “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都与景观有关系,都是景观。我们留给后人的是历史景观,正在体验的是现代生活景观。”(俞孔坚) 景观设计学在国外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在国内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国内与景观设计相近的专业也在从事景观设计的项目,比如建筑、园林、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专业。 但是专注于理论研究和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可以说是引导中国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的一个开始。 (四)植物景观 ?主要指由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

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182 1.文化生态学回溯 1955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 H. Steward)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在探讨人类学问题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在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中解释作为纯生物的人之有机功能和遗传变化;二是确定文化如何受到所适应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生态学不仅要研究生物本体的东西,还要关注文化作为一个生态圈层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才是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式。 从词源学角度讲,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表示住宅的希腊词语Oikos发展演化而来的。所以不难得出,生态学最初就是从关注建筑学问题而来的。那么,似乎可以从文化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中找到在建筑学上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特征。 斯图尔德认为,在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知识与信仰,即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之集合的“文化圈”,如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圈层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圈层联系着的进化系统。那么,在建筑学领域中则可以认为,文化生态学是表示从无所不在的文化视角探索建筑怎样与场所环境发生关系的学科。正如戴维·莱瑟巴罗(D. Leatherbarrow)对其总结的那样:“生态=建筑+自然,建筑+地景,文化+环境。” 2.建筑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模式是同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特征集群,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相似的,建筑文化生态学研究也可以 文化模式这一变量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阿尔多·罗西(A. Rossi)在其建筑类型学中所描述的一系列存在于集体记忆之中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共同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模式在建筑学领域的表达。 首先有必要辨析文化与文化模式两者之间的差异。 文化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态度,是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借用卢克·拉斯特(L. Lassiter)在人类学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套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它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 生行动而习得并付诸实践的知识所知晓并熟悉的。” 其本质上的形成动因来自于特定环境中的质朴劳动。因为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要求劳动行为。农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种植庄稼,农民们平整土地、除草、松土;为了灌溉,农民们修建水渠;为了收获庄稼,农民们播种、施肥、收割;为了有个庇护所, 农民们开始动手自己建房子。这些劳动都是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日积月累形成经验、习惯和生活方式,转化为文化:共享耕作技术并教授予后代;总结四季变化规律,编制24节气来指导耕作;根据经验确定食物的最优储存方式和环境条件……与此同时,也通过收集材料和亲自建造,开发出完整的建造方案。人们通过劳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而创造文化。文化以世代相传的形式延续,反过来又通过劳动来影响人们改造自然的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所以说,文化是对劳动的高度升华与概括;而劳动在自然 和文化之间起转化作用。 文化模式则是对文化的整合和升华,符合某段时间某个范畴内整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图。所以,文 文/董竞瑶 Dong Jingyao 建筑文化生态学是人类学的分支文化生态学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关于建筑形态如何应对文化这一超越通常所探讨的自然环境的学科。本文采用类推的方法,尝试从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所定义的文化生态学源头推演出其在建筑领域的主要表现特征——多样性、适应性、朴素性,并对其进行阐述。 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a branch of anthropology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which focuses on how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respond to cultur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og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major manifest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ecology raised by the anthropologist, J.H. Steward. 作者简介 董竞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建筑文化生态学 ;特征 Cultural Ecology;J.H.Steward;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Inspiration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to Architecture Design 化模式可以看作是为了方便研究文化而创造的类型学概念。 文化模式强调对事物的表达,也就是说,某种建筑形式并不是文化模式本身,而是文化模式作用下的 结果、衍生物,或者说副产品。在建筑学的范畴研究文化模式的意义在于寻找某种文化模式作用于建筑的深层涵义,进而寻找更好的处理建筑与场所环境对话的方式。然而,文化模式不同于其他意义系统,在地理上没有清晰的边界,而是呈现相互交叠、相互竞争的态势,从而呈现多样性、适应性和朴素性等特征。 2.1 在演进中具有多样性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图尔德认为环境异性和文化异性影响文化模式的多样性。路威( R. H. Lowie)则进一步指出,从原始棚屋到聚落的出现,表明了自然因素的支配作用渐渐让位于观念和习俗的力量。莱瑟巴罗也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受环境异性影响大到受文化异性影响大的过程,并提取一系列文化生态学模型:农场与别墅、修道院、学院和社区,作为佐证。可以看出,文化模式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学实体,其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环境决定论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决定于周围其他文化模式。 举例来说,同样的自然环境不一定会催生相同的文化,而同一地理环境下的文化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从古至今虽一脉相承,但并非静止不前。汉唐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显而易见。邻国日本在唐朝时期与中国的广泛文化交流,将 唐风建筑带到日本并保留至今。甚至有日本学者扬言研究唐代建筑要到日本去。这其中包含两个过程:其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长沙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长沙市长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贤辈出,革命历史丰富,城市风貌独特。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长沙市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区域性商贸、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长沙人民继续继承长沙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张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关系,使长沙市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与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 一、长沙古城历史发展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之后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心法与打法

本文以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作为开端,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价值、思维导向、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后半部分结合行业实践做法和案例,着重阐述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打法。在“拓展阅读”部分,大伟选取了星巴克、Netflix、有赞等企业的组织文化及实践落地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最后也送上了一份好书福利,欢迎各位收藏并分享。 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尤其是近些年,文化管理、文化治理的理念越来越被企业家及HR所重视,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建设企业文化,但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很多问题,以下是我总结几点大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及现象: 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不到位,认为可以推翻历史基因; 太急躁,急于求成,想三个月企业就脱胎换血; 制度体系导向不匹配,缺乏整体性配合; 浮于形式,企业文化内容没有与形式形成合力; 照办硬套,采用不切实际的理论体系,无法落地; 价值观提出的不切实际,无法对企业经营起到支持性作用; 对价值观不作明确的定义和阐释,缺乏行为动作表述。 01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结构分为4个层面;核心层(价值观)、深层(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形象层面: 企业文化要对企业战略的达成,实现高度的支持作用,这是打造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本质。比如:企业提出“创新”的企业文化,那么就必须在价值观、制度、思维等方面来进行打造,确保营造一个支持创新的环境;如果企业说的是一个创新型组织,但内部的文化却是否定失败、打压失败、处罚失败,这样的思维与手法之下(或者叫文化),企业所期望理想的战略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文化的根本性作用所在:匹配了,文化形成助力;不匹配,反而形成阻力。 我们从管理措施的环节来看:比如说我们大多数企业常有的迟到罚款、 5S运动、内部读书会、公司早会、团队活动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表现,这都会是在制度中体现、在口号中提倡;甚至个别企业中老人欺负新人、老人享受特殊待遇、业务部门地位高不守规则等,也都是文化的表现;更深层次的比如:企业开会的氛围、团队之间协作问题、内部小团体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 文化对一个组织而言,其意义就如同人格或性格之于个体,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结果,但是我们通常不能看到导致某特定行为的背后驱动力,正如我们的人格和性格指导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样,文化同样也通过组织的共有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一个组织成员的行为。 02 曾经去过很多家初创互联网公司,从中都会感受到阿里巴巴企业文化里某一些的翻版或微创新。当然,很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文化都基本延续或微创新这些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表现形式,我个人认为这是企业文化“社会效应价值”,这样的结果对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对于这个企业生态链起到什么作用,企业文化价值的社会效应会给企业带来是什么? 很多电商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能看到阿里的文化体系的影子(尤其是基于淘宝、天猫体系的企业),但更多的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支持着阿里巴巴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生态圈价值体系;参照阿里巴巴这样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文化进行快速复制和微创新,也是中小互联网企业文化的一种表层特性。 天使投、风投也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项目投资上倾向于从阿里或者其他大型互联网公司派生出的“人力资本”,我个人认为这是企业文化价值体系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社会效应”。 “企业文化必须跟社会结合,就是先有使命,再派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有了使命和价值观,就必须要推出一个或多个愿景,有了愿景以后制定战略,有了战略再创建组织架构,然后确定人才和文化,这是一整套的系统,我以前没理解,但这些年下来我越来越理解了,并且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一套东西。”——马云对文化最精准的阐释。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doc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作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见彩图)。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宜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 色彩和季相

植物的干、叶、花、果色彩十分丰富。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将叶色、花色进行分级,有助于组织优美的植物色彩构图。要体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季相,尤其是春、秋的季相。在同一个植物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因为树木的花期或色叶变化期,一般只能持续一、二个月,往往会出现偏枯偏荣的现象。所以,需要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以延长花期;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别是宿根花卉)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方法。 大型的园林和风景区,往往表现一季的特色,给游人以强烈的季候感。中国人有某时某地观赏某花的传统,如灵峰探梅、西山红叶等时令美景很受欢迎。在小型园林里,也有樱花林、玉兰林等配置方式,产生具有时令特色的艺术效果。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空间 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和优美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 设计 园林植物空间的创作是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创造出某一景观或特殊的环境气氛。这种创作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立意在先。而植物配置在平面构图上的林椽线和在立面构图上的林冠线的设计,是实现园林立意的必要手段。 相同面积的地段经过林缘线设计,可以划分成或大或小的植物形成的空间;或在大空间中划分小空间,或组织透景线,增加空间的景深。经过林冠线设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立体轮廓线;在林冠线起伏不大的树丛中,如突出一株特高的孤立树,可以起到标志和导游的作用。同时,由于树木分枝点有高有低,在林冠线设计中,也可根据人体的高度,创造开敞或封闭的植物空间。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杨清辉 摘要:在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城市特色建设推动特色城市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逐项实施特色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从多个环节予以规划控制和引导,从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特色发展;风貌特色规划;特色建设;规划管理 CONSTRUCTIONG THE CHARACTER OF CITY,THEN BUILDING A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ITY YANG Qinghui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imilarly city developing,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with city characte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ke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city plan。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work mentality,we excavated and pack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and ecology with the resources of region,then we organizatied and compiled the "City Styl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Plan".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is plan,we are 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work seriatim,then giving guidances in our function unifies the supervisory work own function,All of these study are aim to 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yle characteristic pla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e plan manages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 “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为动力,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塑造城市风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高起点编制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我们从抓好规划的编制入手来弘扬地域文化、生态特色。2006年,我们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风貌特色规划》)。该规划通过系统整合“汉、水、绿”这些一脉相承的特色资源,将汉中城市风貌特色高度概括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为建设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设计人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整合城市景观结构,将城市风貌的基本骨架确定为“三轴、三环、六大特色风貌区”。其中,三个景观主轴线为:南北向以天汉大道为主体形成现代商业办公金融特色风貌轴;东西向以汉江为主体形成现代滨水特色风貌轴,以东关正街和西汉三遗址为主体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轴。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三个风貌特色环路,即体

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面对红利巨大的智慧城市市场,同方突破狭隘思维,以极致的开放心态,超前的开放思想,率先在国内提出以“泛集成”为方法构建智慧城市生态圈,以“大数据+”新思维 释放智慧城市巨大红利。 自IBM 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美国迪比克与其 联手率先构建了智慧城市,韩国仁川市与美国思科携手构建绿化、资讯化无所不在的便捷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在国外风生水起,成为各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标志。受国外影响,中国智慧城市方兴未艾,智慧城市试点不断增加,国内各界力量共同为城市“智慧”献策献力。 智慧城市复杂庞大,存在错综复杂的上中下游关系。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设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每一细分领域都不可孤立对待,需站在城市制高点以系统全局的观点全力打通城市每一环节。 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建智慧城市生态圈 据最新消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省安顺市签署 智慧城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携手合作,重点领域通力合作,贯彻由点及面的策略,

推进全方位长久合作,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全国“智慧城市” 建设标杆而,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 面对红利巨大的智慧城市市场,同方突破狭隘思维, 以极致的开放心态,超前的开放思想,率先在国内提出以“泛集成”为方法构建智慧城市生态圈。 泛集成”作为同方股份构建智慧城市创新性手段, 以同方大数据技术为核心,追求资金、技术、服务、 运维、服务等多元化的合作发展,携手网络运营商、产品厂 商、行业集成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共同构建由点及线、 由线及面”的大数据智慧城市生态圈,博多家之长,集多家 之力,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形成最经济的互动,力求多方 合作共赢。 同方股份已经构建了包括覆盖全国余个省份的两 千家合作伙伴的商业合作体系,在智慧应用层、行业业务层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合作伙伴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共同打造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产业链。 践行“百城计划”战略成就重点标杆项目 以泛集成的方式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其目的是践行 同方的“百城计划” 。所谓的“百城战略” ,不是签订100 个项目,而是与100 个城市确立战略发展合作,建立常态化合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特色景观植物苗木特征

特色景观植物苗木特征 (1)、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榆科榆属系白榆变种。叶片金黄色。枝条萌生力很强,对寒冷、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庭园观赏树或行道树。 (2)、垂榆Ulmus pumila var. pendula(Kirchr.) Rehd.:榆科榆属乔木。别名垂枝榆。树冠伞形。花先叶开放。翅果近圆形。喜光,耐寒,耐干旱,适应性强。庭园观赏树或行道树。可孤植、对植或列植。

(3)、金叶垂榆:落叶小乔木。单叶互生,椭圆状窄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9厘米,基部偏斜,叶缘具单锯齿。叶片金黄鲜亮,有自然光泽,格外醒目。枝条柔软、细长下垂,花先叶开放。翅果近圆形。喜光,抗干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耐修剪,耐旱,耐寒。不耐水湿。根系发达,对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庭院观赏、公路、道路行道树绿化, 还可作绿篱使用 (4)、金丝垂柳Salix X aureo-pendula: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冠长卵圆形或卵圆形,枝条细长下垂。小枝黄色或金黄色。喜光,较耐寒,性喜水湿,耐干旱,不耐庇荫。根系发达,生长快,对有毒气体有一定抗性,并能吸收二氧化硫。适应性强。行道树、庭荫树或孤植于草地,建筑物旁。

(5)、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f.atropurpurea (jacq.) Rehd.: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叶椭圆形,紫色。花淡粉色,花期4-5月。核果。弱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观赏期4—10月。庭园点缀观赏树种。 (6)、俄罗斯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t: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别名樱桃李、樱李。花白色,核果扁球形,熟时黄、红或紫色,花叶同放,花期3-4月,果常早落。可打成丛,做彩色绿篱。是庭院、园林、街道绿化珍贵彩色树种。

风貌特色城市价值的一种显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质I’生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对于这些基质性风貌特质的保护与传承是该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维护该城市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连续性的保障。这些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只能“保育”而无法设计,它只能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卢吼人识,“因势利导”地予以加强和提升。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对我国江浙~带的江南水乡城镇而言,河网水系就是形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前街后河、枕水而居的空间结构和居住群落形态是这些城镇魅力的根基。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20世兰己70年代围湖造田、填河建路曾一度使有2000多年历史的 图1苏州山塘街 图3四川羌寨 ¨苏州城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河网结构,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后经抢救和恢 复使其重获魅力(图1)。 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个累进的 积淀过程,城市的风貌特色也是历史 文化积淀的结果,时代的变迁、社会 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必然也会给城 市的风貌带来变异。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加上新时代的 因素,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规划 师和建筑师应当做的就是:在形成新 城市景观的同时,挖掘出能传承、弘 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 个1.生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 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突 显城市风貌特色。最近,苏州在其新 城区的金鸡湖畔所建的李公堤特色风 貌街,既使人感到面目~新,又延续 了苏州原有的城市风貌特色(图2)。 图2苏州李公堤休闲街 2.2仿真与假古董 这些年来,那种拆了真古董而大 建假古董的劣行已成众矢之的而被大 加讨伐。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言, 我们应当认真地奉行“原真性”的原 则,严格地“去伪存真”。然而从彰显 城市风貌特色的文化特征性的需要来 看,有时也可采用一些显现传统风貌 特质的“仿真’之作。这样的“仿真”, 并不是为了冒充“古董”,混迹于文化 遗产之列,而是为了强化人们对该城 市风貌特色认知的感知度。我们痛斥 那些对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毫不痛 心、却热哀于建假古董的做法,但笔 者认为不能因此而不加区别地一刀切 地反对“仿真”。 圆明园是否要按原样重建?这是 个极有争议的课题。新建—个“假古 董”式的圆明园,对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而言毫无意义。何况,即使是“原 真”的圆明园,也并不是北京古城风 貌特色的基质性特征景观。因此,新 建这样的“假古董”在这两个方面都 没有意义,也许只在旅游业上会有吸 引力。同样,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为 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纷纷建起 了各种‘‘;;)毡啦、“唐城’和呀i城”,以 及各色“仿古街”,这些旅游景点或商 业街往往与该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没 有多大的关联,建在哪里都可以,缺 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彰显该 城市的风貌特色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天灾(如地 震、台风等)或自然损毁及不可抗拒的 事故(如战争,火灾)等原因,使某些 极具代表性的风貌景观遭遇损毁甚至 消失。后人为了使这些景物中具有的 深层次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文化得以 传承,修复、制作一些具有原有文化 韵味的仿古、仿真作品是值得认可的。 例如,位于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 的—些羌寨(图3),在‘‘5?12”汶川 大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震后 重建的规划建设方案为重现羌寨的特 万方数据

北京总部基地打造经济生态圈.docx

北京总部基地打造“经济生态圈” 5 月 19 日的北京总部基地,热闹非凡。一辆辆高级轿 车穿梭在瞬间突兀的总部大楼间。 衣着光鲜地政要商贾出出进进。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高 峰会在这里有序进行。 “这里没有北京的CBD 商圈闻名遐迩,但显然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尤其,随着首都国际机场二期工程落户周围,地铁九号线即将开工建设。这里的前途是巨大的 !”总部基地 (中 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许为平 ,面对金融界的众多名流自豪地 宣示。 经济增长新一级 与繁华的 CBD 商圈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 ,显得地广楼稀、清静闲雅。不过通过建在这里的一座座约60 米高、咖啡色方柱形的建筑 (据说有 300 多座 ),以及隐隐约约爬上高楼的企业标志牌 ,也足可以显出现代的生机 与活力。再加上楼群周边齐整的街道和精心布局的绿化景观 , 使得这里已成为丰台区重要地标。 由于总部楼大量使用玻璃幕墙 ,与形貌相似的 SOHO 相比, 高度、体量又小很多 ,这使行人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总部

楼内部的入情况,甚至清晰地看到公桌和人活。 据北京市丰台区代区游广斌介,目前在部基地安 家落的国内外大中型企已达400 多家 ,其中年收入 元的大型企便超百家。“而从开工建到在,也不用了五年。可以已是名副其了。” 平向《中国合 商》者。 然而在十年前 ,英国道丰国集太区裁、部基地董事平的址之旅却是了一番周折。“我用了一 年半的 ,走遍了珠三角和三角地区多沿海开放城市, 最是在北京拍板。” 平每每回首段程 ,会感慨自己当初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 此 ,致力于研究部的多家已指出,北京有 着最适合部展的土壤。“北京市已成大型跨国公 司聚集之地 ,同也是外埠企研和售的首基地。在未来几年中 ,些快速成的企于自身展境有着巨大的需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部研究中心主任弘。 而事也 ,只有短短的 5 年 ,里已会聚了400 多 家企 ,射一平方公里范内近4000 家中小型企 , 区内企当地造的年政收入超4元?? 与 CBD 商圈“媲美”

浅谈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重在建设,它包含着物质、精神、制度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如何建设好高速公路基层文化建设,将美味的“文化大餐”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送入到职工心中,我想就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谈谈个人的一点感想。 在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属于文化建设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服务区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还有“居家”性,职工除了在单位工作还要生活,因此开发中心不仅要为职工提供完善的办公场所,还要有健全的生活基础设施,作为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的重要阵地,使职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激发职工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和谐的外在环境,努力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改善办公条件,积极

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展清洁卫生活动,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每月彻底扫,使办公室保持清洁卫生,建立文明、干净、整洁、舒适的办公场所。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职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使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对外公开熔铸到各岗位的“血脉”里,形成推动开发中心和谐发展的无形动力。 坚持以追求科学真理为标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廉洁无私,正义、公道、无私。树立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培养职工新的行为模式和创新习惯,推动职工由服从型向自主型、知识型向能力型、规范型向创新型转变。开展调查研究、与员工谈心谈话、与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在学习上当表率通过建立完善学习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讲学习、善研讨、求创新的浓厚氛围。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及时、全面掌握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当表率,党员干部牢记身份,自警自律,慎处“交友圈”,净化“生活圈”,纯洁“娱乐圈”。 加大对物质与精神文化建设的整合步伐,举办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书法、象棋、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一系列

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发展史

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章植物景观得特点及发展史 第一节概述 一、相关概念及解释 (一)园林 在一定得地域,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与布置园路等创 作而成得美得自然环境与游憩境域。 园林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园林一词得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境域。 在这期间也有如庭院、园池、别业、山庄等叫法 古代园林主要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与上层社会拥有与使用得园林,或建于自然郊野,或建于城中一 隅。 现代园林则包括了各种类型得公园、游园、花园、绿地、风景名胜区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园林”一词一直成为该学科、该行业通用得名词。它涵盖了当时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等领域得工作范围。 (二)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就是20世纪80年代由学者孙筱祥先生提出得。当时主要就是针对”园林”一词内涵与外延局限性而提出来得,就是对”园林”内涵与外延得丰富与发展。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得性质与研究领域与国外得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建筑学)就是相同与接近得。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超越了原来传统园林得范畴与界限,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得学科。 (三)景观(Landscape) 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就是在希伯莱文本得《圣经》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得描述。 这时得“景观”得含义同汉语中得“风景”、 “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得“scenery ”,都就是视觉美学意义上得概念。 景观(Landscape):就是指土地及土地上得空间与物质所构成得综合体。它就是复杂得自然过程与人 类活动在大地上得烙印。 “我们现在所做得事情都与景观有关系,都就是景观。我们留给后人得就是历史景观,正在体验得就是现代生活景观。”(俞孔坚) 景观设计学在国外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在国内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国内与景观设计相近得专业也在从事景观设计得项目,比如建筑、园林、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 专业。 但就是专注于理论研究与教育最有代表性得就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可以说就是引导中国 景观设计教育与实践得一个开始。 (四)植物景观

策划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城市设计与

城 城风策划/编本刊编辑韦林

卷首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民群众“吾身”和“吾心”得以安放之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又一个现代化都市在日益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地标建筑、摩登的CBD,这些“现代化”城市标配带来“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更甚者,为博人眼球的各种“先锋”建筑、“山寨”洋建筑不断涌现,让我们的城市陷入了文化与特色双迷失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文化自信、一些地方管理者眼光短视、开发商唯利至上等,主要还有城市设计滞后和管理制度缺失。不少城市没有开展城市设计,有的即使开展了城市设计,也存在片面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大尺度和大拆大建的倾向,缺乏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的多维考量,忽略了地域性多元化,城市失去了民族特色。一些城市设计脱离实际,尤其是忽略其非法定性的属性且没有与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而导致难以落实;重文本成果的呈现、轻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保障的支撑。 历史文化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一座有自我涵养和品格、有独特景观和记忆的城市,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心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广西也相继出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件,为新时期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业界深入探索城市特色风貌的理论与实践赋予了时代命题。 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找回城市空间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是一道常答常新的命题。城市设计观念可能会不断变化,城市设计手段可能会不断推陈出新,但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宗旨不会改变。我们要在继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呼唤更为诗意的栖居设计,注重特色风貌发掘与功能布局并重,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不断将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城市发展推向全新的历史阶段。(韦林枚/文)

三大主线布局“生态圈公司”

三大主线布局“生态圈公司” 本轮牛市大节奏:类似于1996年―2001年的“牛市-盘整市-牛市”,预计下半年引发换挡因素包括:(1)股市政策防止过快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去融资杠杆、注册制等;(2)筹码供给压力上升;(3)消化透支的预期,非基本面驱动的牛市一年半左右是道坎。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应精选“风口上的鹰”,布局“新、炫”的成长股。其中,自带生态圈的公司,通过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圈,重塑行业格局,并通过战略布局挖掘入口价值或产业链协同附加值,值得关注。 牛市趋势尚未结束 重申本轮牛市三阶段判断,下半年换挡进入第二阶段。此轮全面牛市行情的三个阶段构想“牛市――盘整市――牛市”。 这一轮的A股市场全面牛市行情,可能延续三到五年,但绝不会一路“疯牛”,而是会有三大阶段,其中,去年到今年某个阶段的上涨是第一阶段;随后将是第二阶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调整、震荡;第三阶段又是持续数年的上涨。 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我们现在处于第一阶段尾声,

之后会有第二阶段的调整阶段,而第三阶段可能有两种情景: 情景一,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进程低于预期,那么资产证券化将被持续推动,至少类似1999年“5.19”行情的人造牛市。但是,这种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泡沫化行情最终会以经济危机收场,就像日本80年代末或者美国的次贷危机。 情景二,未来数年经济基本面显著改善,海外资金对中国的A股大大配置。这一轮牛市从开始至今是典型的“人民战争”,是国内资金推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IMF特别提款权的一揽子的货币篮子,以及确立在亚投行的货币篮子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人民币将成为其他央行的储备货币。那个时候中国高息的债券以及高分红的“类债券”大盘蓝筹股,将成为外国央行、长期资金特别是养老金必备或优先配置的资产。 因此,第三阶段行情表现可能比当前更好的股票,将包括金融、消费等高分红的价值股,还包括TMT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真正的成长股新蓝筹。当前的A股市场遍地都是互联网概念,很多公司都编故事说自己是互联网+。但是,到了牛市第三阶段,将出现真正的互联网新蓝筹,甚至走向5000亿或者更高。 三角度布局“生态圈公司” 企业价值来自于现有业务折现+未来变现能力,后者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