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及其病原学、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和

控制的一门学科。本文将重点介绍传染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研究

领域。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的疾病。根据传染

源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和昆虫

传染病。人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

式传播,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和接触感染等方式传播,昆虫

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跳蚤等昆虫传播。

二、传染病的病原体

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细菌是单

细胞微生物,例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等,它们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或者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病原体,

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们多通过空气传播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生物,例如白色念珠菌、霉菌等,它们通常

通过启动感染或者接触感染传播。寄生虫是一种寄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物,例如疟原虫、弓形虫等,它们多通过蚊虫叮咬或者接触感染传播。

三、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涉及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宿主免疫反

应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后,通过繁殖、分泌毒

素或者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等方式导致宿主体内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与

此同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启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以抵

御病原体的侵袭。病原体的扩散和复制能力、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环

境条件等都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病过程。

四、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疫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和

传播途径研究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暴

发规律、高危人群以及其它与疾病相关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控

制策略提供依据。疾病监测则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的疫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预防接种、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流

行病学调查等措施。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

注射疫苗可以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保护屏障。个人防护

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正确佩戴口罩等,这些措施可以减

少传染病的感染风险。环境卫生主要包括卫生设施的建设和污染源的

管理,保持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六、传染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传染病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许多传染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已有了重大突破。然而,新出现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变异和抗药性等问题也给传染病的预防

和控制带来了挑战。因此,继续加强传染病的研究,加强国际合作,

开展全球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加强传染病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是

当前重要的任务。

综上所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病原体、发病机理、流

行病学及其防控措施的学科。了解传染病的分类、病原体、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努力,相信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总论 一、传染病基本特征 二、临床特点 1、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非特异症状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2、症状体征 3、表现 ①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 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不引起或指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常见。 ③病原携带状态:能排出病原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的传染源通常为携带者,在二次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潜伏性感染:不排出体外。如单纯疱疹病毒、疟原虫 三、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 乙肝: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四、影响流行病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五、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甲类传染病(2种):霍乱、鼠疫【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上报】 (2)乙类(25种):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按甲类处理【其余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检疫期长短怎么确定:根据最长潜伏期确定 隔离期怎么确定:根据传染期 ●传染病早期诊断指标:特异性IgM抗体 ●消毒概念: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达到无害化。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第三章第九节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病原体为肝炎病毒,不包括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等 1.HAV: ·嗜肝RNA病毒属,为单股正链线状RNA ·分为7个基因型和1个血清型 ·IgM抗体为近期感染的标志(可诊断甲肝),IgG抗体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2.HBV: ·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同属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同科包括鸭乙型肝炎病毒 ·为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 ·形态:一般小球型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 大球形(Dane)颗粒:包膜(HBsAg)、核心(HBcAg、DNA、DNAP); 小球颗粒和丝状颗粒(HBsAg) ·基因组结构:分为S、C、P、X区四个位于长链的开放读码框 S区:分为S1、前S2和S三个编码区;三者分别合成pre-S1、pre-S2、和HBsAg HBsAg为小分子蛋白或主蛋白、与pre-S2合称中分子蛋白、三者合称大分子蛋白C区: 前C基因--编码HbeAg(前C区可变异) C基因--编码HBcAg P区:为最长的读码框,编码DNAP(翻转录酶活性的聚合酶,90kD)等,与复制有关 X区:编码X蛋白(HBxAg) ·抗原系统: HBsAg 最早出现、诊断依据;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 保护性抗体;单独阳性可排除乙肝感染 HBcAg HBV复制的标志,血清中游离较少但窗口期可检测 抗-HBc IgM 急性期标志,提示病情活动 抗-HBc IgG 记忆性抗体;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单独阳性见于窗口期 HBeAg 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常仅见于HBsAg+血清;与HBV-DNA及DNAP有关 抗-HBe 恢复期,传染性降低 3.HCV: ·单股正链RNA ·基因组有显著的异质性:同一基因组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区别 ·HCV-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抗HCV为感染标志,非保护抗体 4.HDV:缺陷病毒,继发于HBV感染;为单股闭合负链RNA 5.HEV: ·单股正链RNA ·抗-HEV-IgM提示近期感染;抗-HEV-IgG急性期滴度高、恢复期下降 【流行病学】 传染源HAV、HEV 急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者(HEV的动物宿主) HBV、HCV、HDV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HAV、HEV 粪口途径和密切接触 HBV、HCV、HDV 输血和注射、母婴、密切接触、性 易感人群HAV 6月以后,随年龄↑易感性↓、终身免疫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及其病原学、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和 控制的一门学科。本文将重点介绍传染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研究 领域。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的疾病。根据传染 源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和昆虫 传染病。人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 式传播,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和接触感染等方式传播,昆虫 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跳蚤等昆虫传播。 二、传染病的病原体 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细菌是单 细胞微生物,例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等,它们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或者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病原体, 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们多通过空气传播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生物,例如白色念珠菌、霉菌等,它们通常 通过启动感染或者接触感染传播。寄生虫是一种寄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物,例如疟原虫、弓形虫等,它们多通过蚊虫叮咬或者接触感染传播。 三、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涉及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宿主免疫反 应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后,通过繁殖、分泌毒

素或者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等方式导致宿主体内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与 此同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启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以抵 御病原体的侵袭。病原体的扩散和复制能力、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环 境条件等都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病过程。 四、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疫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和 传播途径研究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暴 发规律、高危人群以及其它与疾病相关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控 制策略提供依据。疾病监测则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的疫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预防接种、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流 行病学调查等措施。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 注射疫苗可以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保护屏障。个人防护 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正确佩戴口罩等,这些措施可以减 少传染病的感染风险。环境卫生主要包括卫生设施的建设和污染源的 管理,保持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有助于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六、传染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传染病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许多传染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已有了重大突破。然而,新出现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变异和抗药性等问题也给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照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除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体液免疫(B细胞):(1)IgM最先出现,近期感染标志;(2)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3)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变化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性发病→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④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 HAV。嗜肝RNA病毒,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具有抗原性但无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宗颗粒①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又名Dane颗粒,内含HBsAg和环状双股DNA及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型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不含核酸无感染性。一般情况下,血清中小球形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HBV基因组中4个开放阅读框(ORF)均位于长链,分别是S区,C区、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一、总论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 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 排出病原体体)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 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改变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 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 二、病毒性肝炎重要! 乙肝二对半: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 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HBsAg清除后 出现) 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 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1. 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引起感染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可预防性、可控制性以及可治疗性等特点。 2. 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 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五类,每类病原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且在传播途径、病理过程和防控方法方面也有所差异。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多种方式。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如易感人群比例、感染病例发生率、传播速度等。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5. 传染病的免疫与预防 通过免疫接种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很多传染病,如霍乱、百日咳、流感等。免疫和预防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6. 传染病的病例诊断及实验室检测 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判断某人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7. 传染病的治疗与控制

传染病的治疗和控制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等药物治疗;对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采取隔离、检疫、消毒等防控措施。 8. 传染病的疫苗研发与生产 传染病的疫苗研发与生产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疫苗的研发过程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灭活或变弱、制备和质控等环节。 9. 传染病的常见疾病与防控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艾滋病、疟疾、登革热、手足口病等。对于每种疾病,了解其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0. 传染病与公共卫生 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疫情的爆发可能给社会、经济和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等都是促进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 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涵盖了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病原体的分类、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与预防、病例诊断及实验室检测、治疗与控制、疫苗研发与生产、常见疾病与防控措施以及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等内容。了解传染病学的知识对于防控传染病、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传播方式、流行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学科。在传染病学领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通过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我们可以研发和生产疫苗来预防传染病。公众应该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加强个人卫

(完整)传染病学重点

(完整)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 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简称,可简写为抗-HBc 乙肝二对半(五项)是指: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 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 抗HBe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 抗HBc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 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 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 而无论“大三阳”、“小三阳”只能反映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不能表示病情轻重,其临床意义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测项目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传染病学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学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发生、传播和预防的医学科学。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也日益扩大。因此,了解传染病学的知识点对于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传染病定义及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传染病通常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并且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传染病分类如下: 1、按病原体分类: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2、按传播途径分类: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 3、按病程分类: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 二、传染病流行条件传染病流行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包括: 1、病原体:必须存在病原体,并且该病原体能够感染人体。 2、易感人群: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 3、传播途径:病原体能够通过特定的途径传播,如接触、空气传播、

食物或水传播等。 4、时间和地点:某些传染病只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爆发。 三、传染病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包括: 1、提高免疫力:通过健康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 2、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感染病人或接触感染区域。 3、接种疫苗:针对某些传染病,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感染。 4、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四、传染病治疗方法目前针对许多传染病已经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许多传染病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总之,了解传染病学的知识点对于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流行条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传染病的传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控制和预防的学科。它涉及病 原体的特征、传播途径、宿主因素、免疫防御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传染 病学的重点总结: 1.病原体的特征: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了解病原体的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病原体的特征包 括病原性、毒力、耐受能力等。 2.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 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3.宿主因素:宿主是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 易感性、免疫力等因素都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起着重要影响。了解宿主 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4.免疫防御:免疫系统对于抵抗传染病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免疫系统 的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疫苗的设计和免疫接种的原理,可以帮助人 们建立免疫防御策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5.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的重 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资料、进行调查问卷、追踪病例等方式,可 以确定传染病的暴发源、传播途径和主要宿主,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提供依据。 6.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是传染病学的核心任务。具体措施包括隔离病例、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宿主免疫力、

加强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降低传染病 的发生率和疫情扩散风险。 7.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是了解疫情动态、掌握 传播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手段。监测和报告工作应该及时准确,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等。 总之,传染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病原体、传播途径、宿主、 免疫防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和机制,制定科学、 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健康。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20、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性。 21、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 2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3、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2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是中医、中西医共有考试科目,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6.重型肝炎分类: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7.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感染。 8.慢性肝炎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①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②ALT≥2×正常上线(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小于等于10×ULN,血TBil≤2×ULN; ③如ALT<2倍正常值上限,但组织病理学KnodellHAI指数≥4,或中度(G2~3)及以上炎症坏死和(或)中度(S2)以上纤维化病变。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因应用降酶药物后ALT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和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的有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或者说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楚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5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6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7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病变为主的影响全身的一组传染病。

8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这种现象称~ 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10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11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理病程呈五期经过。 1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 1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疾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4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形成伤寒细胞。15伤寒小结:也称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 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9.病毒性肝病原学 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粪口途径 潜伏:2-6周,平均30天 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 潜伏:6-24周,平均70天 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 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粪口途径。潜伏:10-70天,平均40天。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RNA病毒,自然情况下,仅对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动物仅表现为隐形持续感染。 传染源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城市/家鼠型大林姬鼠-林区型 患者不是主要传染源 潜伏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为显性感染,有持久免疫。 4-46天,均1-2周 临床表现 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表现及 发热期(三痛症:头、腰、眼眶;三红征:颜面、颈、上胸;黏膜三红征:球结膜、咽部、舌质充血鲜红或出血)、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把握好休克、出血、肾衰和继发感染四关。 10. 艾滋病AIDS 病原学: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HIV易变异,对热敏感,对0.1%福尔马林、紫外线和λ射线不敏感 流行病学: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主要经性接触、注射、母婴、医源性等方传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沾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沾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之阿布丰王创作 2.感染:又称沾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 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度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招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 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 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华发现 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 单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自己的作用或机体的反常 反应,而招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暗示.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乏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即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歧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继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沾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沾染源. 10.沾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植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植物. 11.传布途径:病原体离开沾染源达到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布 途径.包括:呼吸道传布、消化道传布、接触传布、虫媒传布、血 液、体液传布 12.易感者:对某种沾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沾染源和合适的传布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沾染病流行. 13. 沾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沾染性.沾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是沾染病的基本特征. 14.沾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沾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沾染病而言的分歧的沾染病沾染期具有分歧的特点 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呈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沾染病):是指在脊椎植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布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15. 三区两通道:指沾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 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肺结核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 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这是传染病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是指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的界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报告时间: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26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碳疽按甲类管理。报告时间: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11种,报告时间:24小时内。 确定传染病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是病原体检查。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甲型肝炎: 粪口传播, HAV 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Dane颗粒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DNA,DNAP,HBcAg 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传染性②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极强的标志④⑤抗-HBc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2023年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干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连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仅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且通过病原体自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映,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提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连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连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局限性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