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从飞利浦到高通

缘起飞利浦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NXP半导体是从飞利浦分出来的,而大家对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消费电子厂商。飞利浦曾经在制造和销售CRT电视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我曾经认为他们的所获得的荣光已经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消失,飞利浦最终会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厂商超越。

在对NXP半导体做深入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飞利浦并没有像我曾经想象的

那样一步步迈向深渊,反过来,他们其实还活得很好,生意甚至还蒸蒸日上。现在的他们靠着做医疗和健康的方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当年飞利浦把NXP半导体分离出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回到1998年底,当时的飞利浦正在巩固其医疗系统产品线,并打算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高达71亿NLG(NLG:荷兰盾),较之1997年,这个数字成长了5%,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当中以欧洲和亚

洲市场的增幅最猛。虽然同期的PC市场不被看好,亚洲经济状况也给形势带来

坏的影响。但是在Dataques的半导体厂商排名中,飞利浦还是爬升到第八的位置,营业收入也增长了20%。

1994到1998年间飞利浦半导体的每年营收示意图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水平,我将这些收入专为美金,而汇率用的是当年财年的任何一个汇率,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飞利浦半导体每年的营收(in dollars),1994到1998

到了1999年,飞利浦依然对其半导体业务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抱有相当大的信心。他们甚至还把半导体当做他们的主要业务来运营。

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1999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爱立信的采购就贡献了VLSI的28%的营收。

VLSI Technology的营收状况(1995到1998年)

也就是在那一年,飞利浦将其半导体业务的目标确定。

按照他们的想法,到2002年,将半导体业务的营收提升一倍,届时半导体部门的营收也将占到飞利浦营收的12%。他们对半导体的乐观态度可以从1999年的财报中窥见一斑:

“首先,在可预见的未来,半导体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其次,在快速增长的无线通信市场,我们占据了有利的位置;第三,并购VLSI带给我们的好处将会在2000年体现出来。”

在新千年的开头,飞利浦的表现非常好,他们的半导体业务增长率达到可怕的55%。他们还借助MiCRUS 半导体的8 英寸晶圆厂,将其IC制造业务扩展到美国。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内通信系统攀升到市场的第一位,成为这些领域的首位供应商。

这些领域在后面的几年成长为NXP半导体的主要业务,这就是后话了。

面临危机

而接下来的2001年,对飞利浦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他们的整体状况急转下滑。而造成这些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早些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泡沫在这一年崩盘了。这给半导体和技术领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移动通信和IT相关业务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发生了耸人听闻的911事件,这更给技术产业带来了重要的打击,飞利浦也未能幸免。2001年,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营收下降了25%。

关于半导体市场的低迷,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出。

2001年,半导体终端市场的低迷表现

经历了艰难的2001年,飞利浦的管理层其实对半导体业务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但没想到进入了2002年,飞利浦更加艰难了。

在这一年,他们的营收同比下降了7%,本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这样的话他们能够将其半导体业务稳定下来。但是随着业务的持续走弱,加上固定的高成本支出,动摇了飞利浦管理层的信心。为了降低固定成本的支出,飞利浦管理层关掉了一些加工厂,并且和外面的FAB签订了合作协议。

飞利浦半导体的营业利润

全球的半导体市场

飞利浦半导体的产线利用率

飞利浦想通过卖掉或者关掉一些Fab来提提高产线利用率。

其实从2000年开始,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与之相反的是,飞利浦的健康业务逐渐坐上了全球领先的宝座。

医疗系统相关数据

时间去到2004年,在经历了半导体业务的多年亏损之后,飞利浦方面打算改变策略,把目光投向市场驱动的医疗保健市场,并打算转型成以这个为主导的公司。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推出了全新的品牌定位“Sense and Simplicity”。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宣传语代表着更舒服、更敏锐。

同时,飞利浦还通过并购,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健康产品线。由于在健康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越发巩固,他们决定以后重点聚焦这块业务。而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全球人口老龄化统计表(6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

NXP的诞生

2005年,飞利浦终于决定将其半导体业务独立出来。

经历了多次的董事会讨论之后,飞利浦决定抛弃半导体业务。而当时,他们的这块业务估值为83亿欧元(大约109.5亿美元)。

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2003到2005)

2006年9月29日,飞利浦将其拥有的大部分半导体业务股份卖给了由KKR主导的一个私募财团。整个交易的售价是79.13亿欧元(接近104.45亿美元),而在这个新的85.4亿欧元的注资实体中,飞利浦占了其中19.9%的优先股。

飞利浦的管理层应该对这个交易很满意,因为对比于他们内部估值,这个价格已经溢价不少了。

于是一个新的半导体公司——NXP半导体正式成立。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推动飞利浦卖盘的主要原因:

(1)半导体周期性兴衰现象

(2)营收和利润的波动性

(3)飞利浦不能带领半导体业务奔前三

(4)维持半导体业务的高额支出

(5)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领先,让飞利浦可以安心甩掉半导体业务。

对人类来说,基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半导体公司来说,基因也同样重要。得益于飞利浦的耐心和发展早期的数百万资金投入,其半导体业务才能发展迅猛。在私有化之前,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已经成为了汽车电子的顶级供应商。

这是极具前瞻性的。

因为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还有消费者对汽车安全要求的提高,汽车电子厂商对半导体和软件的需求越来越高。

也得益于多年来在汽车电子的深耕,让NXP半导体能够在这波终端潮流的转化中极具优势。在私有化之前,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可以达到54亿美元,有那么身后的基础,我们不能把NXP半导体当做一个新玩家。

在任何事情的处理,决定的时机都是很重要的。

可以说当时飞利浦选择将其半导体业务分离出来的时机是非常好的,决定也是非常明智的。而那时候看,KKR和其合伙人收购这部分业务的决定似乎是一个错误。

飞利浦2006年9月卖掉半导体业务前后的半导体业绩表现

急转下滑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飞利浦半导体的销售额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高峰。之后就迎来了大衰退。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数据显示,NXP半导体2008年的销售额较上年下滑了14%,在2009更是骤减30%。

总的来说,在那两年,NXP半导体销售额的下降幅度超过40%。尽管有些衰退归属于收购的业务调整,但整体的表现还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NXP半导体每个

季度的业绩表现

到了2007年,NXP营收的大部分来源开始转向了蜂窝设备、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和无绳电话。尤其是移动和个人业务,更是NXP半导体营收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市场对蜂窝设备和便携式娱乐设备需求的飙升,拉动了对应用处理器和视频处理的需求,NXP半导体及其背后的股东对其未来充满了积极的信心。

为了加强蜂窝业务,迎接这波移动趋势,NXP半导体收购了Silicon Labs的蜂窝通信业务,但强需求的市场往往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NXP移动产品所带来的的利润远远逊色于其汽车、识别和multimarket半导体业务。

NXP半导体的运营利润

在家庭应用的半导体市场,NXP瞄准了数字电视、机顶盒和PC-TV市场。当时的NXP在模拟电视市场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他们也在加快扩展数字电视领域的影响力,尽力抢得先机。数字业务的增长归根于各地政府对数字电视的推进和数字广播的推广。

但是NXP的家庭应用业务部的运营状况是不好的,尤其是模拟电视业务,更是急剧下降。

于是到了2007年9月,NXP半导体将其无线电话SoC业务卖给了DSPG。然后到了2008年7月,NXP将其无线业务和ST的无线业务做了一个整并,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合资公司,NXP在当中所占的股份为20%。后来,ST收购这个新公司归属于NXP的20%股份,转而与爱立信移动部门合并成立了ST爱立信,这是后话了。

新的突破口

在这些“折腾”的过程中,NXP逐渐意识到其优势在于汽车电子和识别业务,且他们对这两个领域的未来长期市场看好,并对自己在市场中的领先极具信心。而我们也可以看出,NXP在这两个领域有一些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且这些市场对NXP来说也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先看一下汽车电子市场

汽车半导体市场保持持续增长,且相较其他半导体市场,汽车电子市场的增长率会高很多,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

(1)汽车里面的消费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2)汽车产业对安全和舒适性的追求;

(3)政府推动的安全相关法规等对汽车电子产业的促进(如美国的胎压监测);(4)利用半导体取代汽车中的机械设备;

以下原因也帮助NXP在汽车电子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

(1)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

(2)汽车生产的零缺陷需求;

而在识别业务,市场也给了NXP很多利好消息:

(1)政府出台的安全需求日增;

(2)开始流行起来的无现金支付,这个潮流将引爆NFC市场;

(3)更加准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将引爆RF方面的需求;

NXP在汽车和识别市场的主要客户有博世、德国联邦印钞公司、大陆(包括之前的西门子VDO)、金雅拓、G&D、欧贝特卡系统公司、荷兰斯迈达科技公司、索尼和伟世通等。

NXP每个季度的营收数据

NXP半导体的运营收入

前面提到NXP在2008年将其无线业务卖给了ST,并拿到了新成立公司的股份,股份再被收购的事。到了2009年,NXP将移动和个人部门除无线业务外的剩余

资产并入到Multi-Market半导体部门。

而在家庭业务部门,NXP和法国Thomson 将双方的can tuner合并,并成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NuTune,这块的营收归于家庭业务部门。在这个新合资公司,NXP占比为55%。NXP本身想通过这个新公司来扩大其在模拟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但意想不到的是,整个模拟电视市场后来急转下滑,NXP也在2010年把这块业务卖掉了,这又是后话。

NXP每年的营收数据

NXP的运营收入

“危机有时候会是一个转机,因为在这个时候,你会做到很多你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芝加哥市市长Rahm Emanuel

在我们这个时代,面临极大的经济危机时,大部分私募股权的操作和Rahm

Emanuel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而在NXP半导体2009年的财报上,他们的CEO Rick Clemmer在里面写到:

“在2009年。我们灵活多变和严格执行的策略使NXP极大降低了今年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直面挑战,做了很多伟大的决定,我们也会持之以恒这样做”。

明智决定

在2009年,NXP将目光投向了高性能的混合信号(HPMS)产品。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他们很残酷地卖掉晶圆厂,并重新制定了其运营策略。另外,NXP还通过偿还债务等方式来变更其资产结构。在那一年,他们的债务锐减到8.14亿美元,当中有5亿美元是债券,其他的都归属于收购邀约或者私下协商的交易。

到2009年底,NXP将其CMOS IP相关业务和员工打包卖给Virage Logic,这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投入到HPMS产品,这样他们不但可以利用领先的CMOS技术,还不需要负担巨大的研发成本。

尽管NXP在2009表现下滑,但是他们还是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了突破:

(1)RF基站,这得益于NXP在HPMS产品的投入,让他们有能力提供

整套解决方案;

(2)照明,凭借新型的节能灯和固态照明的驱动和控制IC,NXP在这

个领域表现突出;

(3)计算,依赖于GreenChip系列产品线,电源制造商可以很轻易的

制造出符合80PLUS 和ENERGY STAR标准的产品。

(4)智能电表、家庭自动化,随着ARM Cortex-M3和M0的流行,32

位的MCU逐渐占领了白色家电和数字电源的市场,这给NXP带来了极大利好。

(5)消费电子,在这个领域,NXP的硅谐振器和HDMI相关配件能给其营收带来很大的激励。

(6)汽车电子,凭借高清广播、道路收费和低功耗的车联网和传感等

方案,NXP在汽车电子领域如鱼得水。

(7)医疗应用,借助超低功耗射频,这样就能在药物中植入一些RFID 解决方案,帮助诊断病情。

(8)识别,NXP基于SmartMX芯片的方案获得了中国电子护照的供应合同,这一年之后就荣登非接触IC供应商排名首位,在这一年也获得了RFID世界的最有影响力国外RFID品牌的荣誉。

NXP在2009年的销售也仅有38.43亿元,较上年的54.43亿美元骤减16UI美元,当中有7.92亿美元归结于2008年7月进行的无线业务。另外的8.88亿美元归结于当年糟糕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状况。在2009年第四季度,NXP的YoY增长率获得了过去六个季度内的首个增长。

由于一直专注于HPMS的研发,NXP在2010年将其数字电子和机顶盒业务打包与Trident进行了一个兼并,而NXP保留其中的60%股份。

NXP的营收数据

NXP半导体独立前后的毛利状况

NXP的汽车电子和识别业务的的营收

在私募股权进驻NXP以后,他们做的一个决定帮助了NXP度过难关,并发展到今日,那就是当时看起来残酷的财政约束。除此之外,我相信一下原因也是NXP 能够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1)财政约束引致了管理层的变动

把Richard Clemmer从Agere Systems带到NXP当CEO

从爱立信挖Karl-Henrik过来当CFO

邀请Mike Noonen担任销售VP,曾经负责NS全球销售业务的他曾在那里创造了高毛利的奇迹。

从飞利浦出来以后,NXP的12个管理层中,有9个履新了。

(2)专注于高性能的混合信号解决方案

由于对安全和自动驾驶的要求提升,让汽车电子对混合信号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就给NXP带来了利好。

2010年12月,NXP将其声音解决方案作价8.55亿美元卖给了楼氏电子。

重组业务部门

在2010年,NXP半导体将其业务部门重组为四个部门,当中两个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部门。四个部门分别是:

高性能混合信号;

标准产品;

制造部门

Corporate部门

NXP在2010的营收分布,混合信号部门占比为77%

混合信号部门的关键应用,在垂直市场的领先位置和在OEM客户

2007年到2009年的衰退,帮助NXP专注并优化了其业务,其高性能的混合信号业务在我车、识别、无线基础设施、照明、工业、移动、消费和计算等领域都获益不少。专注后的NXP可以持续加强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且扩大其领先优势。

标准产品部门的应用、产品市场和OEM客户

据Strategy Analytics分析,2009年的汽车电子市场高达167亿美元,在所有的供应商中,NXP只排到第五的位置,市场占有率也从2005年的5.8%上升到2009年的6.4%。但在2015年收购飞思卡尔之后,新NXP跃居汽车电子头位供应商的位置,市场占有率高达14.2%。

在2010年8月6日,也就是在私有化将近四年之后,NXP半导体重新登上了纳斯达克。

从现在看来,NXP在以下领域已经完成而来布局,这在未来也将给他们带来不错的营收。这些领域包括了能源效率、移动和连接移动设备、安全和健康。这些业务对于高通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和增长动力。

从NXP半导体的成长和扩张上看,我们可以学习到以下经验:

(1)市场份额不一定会转成利润。苹果就是当中一个鲜明例子。他在智能手机的份额相较于三星和华为等厂商,是相距甚远的,但是他却占有了当中90%以上的利润。

(2)如果产业集中度不高,半导体的兼并会随时发生的。

(3)NXP让我们明白到理解营收和运营利润的重要性,并且明白到了解宏观经济趋势的重要性。

(4)要果断,巴菲特说过不要浑浑噩噩,也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危机,因为这可能就是你的机会。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从飞利浦到高通 缘起飞利浦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NXP半导体是从飞利浦分出来的,而大家对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消费电子厂商。飞利浦曾经在制造和销售CRT电视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我曾经认为他们的所获得的荣光已经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消失,飞利浦最终会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厂商超越。 在对NXP半导体做深入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飞利浦并没有像我曾经想象的 那样一步步迈向深渊,反过来,他们其实还活得很好,生意甚至还蒸蒸日上。现在的他们靠着做医疗和健康的方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当年飞利浦把NXP半导体分离出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回到1998年底,当时的飞利浦正在巩固其医疗系统产品线,并打算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高达71亿NLG(NLG:荷兰盾),较之1997年,这个数字成长了5%,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当中以欧洲和亚 洲市场的增幅最猛。虽然同期的PC市场不被看好,亚洲经济状况也给形势带来

坏的影响。但是在Dataques的半导体厂商排名中,飞利浦还是爬升到第八的位置,营业收入也增长了20%。 1994到1998年间飞利浦半导体的每年营收示意图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水平,我将这些收入专为美金,而汇率用的是当年财年的任何一个汇率,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飞利浦半导体每年的营收(in dollars),1994到1998 到了1999年,飞利浦依然对其半导体业务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抱有相当大的信心。他们甚至还把半导体当做他们的主要业务来运营。 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1999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爱立信的采购就贡献了VLSI的28%的营收。

企业合并案例分析

企业合并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详阅) 会计093 09363080 侯美昕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在2004年的岁末掀起一股狂飙,搅得全球IT业为之震荡。中外名家纷纷亮相,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看好的,不看好的,既看好也不看好的,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现在,并购狂飙已经尘埃落定,为了给历史作个见证,也给这次收购留下一个记录。这次我将此案例进行企业合并案例分析。主要进行一下几部分:并购双方介绍、并购背景及原因、并购过程、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介绍 1、联想集团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研人员创立。联想控股采用母子公司结构,目前涉及IT、投资、地产等三大行业,下属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神州租车六家子公司,联想控股作为联想系企业的旗舰,承担公司总体资金管理,以及子公司战略方向的统一协调与指导等战略功能。 2、IBM集团 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90年来在帮助企业创新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1995年,IBM将公司内部的各个软件部门合并,成立了IBM软件集团。 二、并购背景及原因 扩展海外业务, 获取世界一流品牌, 借助IBM 的品牌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 获取IBM一流的国际化管理团队;获取IBM 独特的领先技术;并购IBM 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后, 能得到更丰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获得IBM 的研发和技术优势, 并

获得IBM 遍布全球的渠道和销售体系和国际化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三、并购过程简介 联想与IBM 公司并购过程跨国并购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 仅靠并购企 业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联想在并购IBMPC 业务过程中: (1)2003 年聘请麦肯锡作为战略顾问, 全面了解IBM 的PC业务和整合的可 能。在进行了13个多月的艰难谈判之后, 2004 年12 月8 日双方终于达成了最终的并购协议。 (2)财务方面。IBM 全球PC 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是17. 5 亿美元, 其中包括6. 5 亿美元现金、价值 6 亿美元的 联想股票及PC 部门5 亿美元的债务。IBM 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 的股份。 (3)2005 年第二季度起, 联想将分三年支付给IBM 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 分别为2. 85 亿美元, 2. 23 亿美元和1. 97 亿美元;董事会方面, 杨元庆先生接替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 成为联想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先生为董事会非执行董事。 四、案例分析 1、合并类型: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不存在一方或多方控制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够买 另一个或多个企业股权或净 资产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这种合并形式中,参与合并的双方,在合并前后均 不属于同一方或多方最终控制。例如,在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中,联

并购经典案例解析

并购经典案例解析 主讲人:王林 引言: 今天上午我们交流话题是“中国企业并购之路”,也就是“并购经典案例解析”。今天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给大家一个理念,并购对企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以及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是怎么做的,通过哪些方式做并购,最后我会跟大家讲一下并购在一些经典案例中是怎么做的,中国一些大企业是怎么通过并购来实现自己的扩张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我叫王林,盛高咨询集团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北京)。我个人在战略、文化、并购几个领域操作项目比较多,也出版了自己的一些书,比如《成功向左,失败向右》,在经济危机时写了两本书——《这个冬天冻死谁》、《中国企业如何过冬》,主要为中国企业在战略方面怎么度过经济危机,怎么做,我做一些指导,这两本书也提到了在当大家不看好现在经济形势时可以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扩张。 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风起云涌,从国内的国美收购永乐、大中,到国外的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我想问大家,从你们的理解,你们觉得这些并购会对企业、行业本身、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不管是国美收购永乐、大中,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我归结为都是战略性并购,企业为了实现他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并购,从国美收购永乐大中来讲,大家看到表面上扩到了店面的配置或者在全国的布局更好,但内涵的核心是竞争对手被消灭,其实这是一个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自己的增值手段,在开始时大家会看到电器零售业在国内烽烟四起,有很多公司,永乐、大中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跟国美抗衡的电器企业,都被国美收购了,那国美收购永乐、大中之后,现在和苏宁的势力对比,相对来说已经不平衡了,因为当时和苏宁争购大中时,双方进行了力量的拼搏,最终是国美胜出,当然现在在国内除了电器连锁业除了国外公司不讲,国内连锁也现在只剩下了两家,即国美和苏宁,就像国外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大家会看到,在国内电器连锁业是以两个企业相对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个产业

经典跨国并购案例

经典并购案例 一、1997年美国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波音与麦道公司合并,涉及金额140亿美元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盘价,每一股麦道公司的股票折合成0.65股波音公司的股票,波音公司完成这项收购共需出资133亿美元。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品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净负债为10亿美元,员工总数20万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总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 这起合并事件,使世界航空制造业由原来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三家共同垄断的局面,变为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之间进行超级竞争。特别是对于空中客车来说,新的波音公司将对其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由于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事件对欧洲飞机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政府和企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7年1月,欧洲委员会开始对波音兼并麦道案进行调查;5月,欧洲委员会正式发表不同意这起兼并的照会;7月16日,来自欧盟15个国家的专家强烈要求欧洲委员会对这项兼并予以否决。美国和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政府首脑也纷纷卷入这场兼并和反兼并的冲突之中。一时间,美

国与欧洲出口企业之间酝酿着引发贸易大战的危机。最后,为了完成兼并,波音公司在7月22日不得不对欧盟做出让步,其代价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弃三家美国航空公司今后20年内只购买波音飞机的合同;2.接受麦道军用项目开发出的技术许可证和专利可以出售给竞争者(空中客车)的原则;3.同意麦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为波音公司的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分别公布财务报表。经15个欧盟国家外长磋商之后,7月24日,欧洲正式同意波音兼并麦道;7月25日,代表麦道75.8%的股份,持有2.1亿股的股东投票通过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1997年8月4日,新的波音公司开始正式运行。至此,世界航空制造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霸相争的新格局。 波音公司是在二战之后以原有的B-52型轰炸机的生产设备和厂房为基础,发展起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机生产的,此举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机生产领域的垄断地位。近几年,波音公司发展很快。1996年,该公司赢得了346架订货,是6年来订货最多的一年。现实表明,波音公司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生产技术人员,而兼并麦道对波音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起到重要作用 麦道公司是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对手。在近些年的竞争中,麦道公司的竞争实力不断下降,其占世界民用客机市场的份额已从原有的22%下降到兼并前的不足10%。从民用产品来看,麦道公司的300座MD-l1客机难以与400座的波音747竞争;加之波音公司又投资50亿美元进行550座“加长型”747客机的开发,空中

并购成功失败案例分析

中国有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601857)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然而,这只是中国海外并购失败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2004年4月26日TCL 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中国大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就如潮水般涌出。 中国企业无论是怀着难以控制的膨胀情绪,还是很多企业家本着一心想在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实力的内心冲动,但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就如同一个刚成年的孩子,父母允许他走更远的路,但当独自走进森林时,发现森林并不是他之前想像的那么有趣。 在走出去的路途上,无论“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上汽5亿美元完败双龙”,还是“中海油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向中国企业诉说着外面的世界除了精彩还有为利益的伪善、无原因的毁约及无法逾越又若隐若现的国家利益。同时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折射出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摒弃收购前的“金钱万能”的资本自傲论,另一方面需要审慎对待收购后的管理文化融合。国际并购之路上,有时是笔生意,有时体现的是交易,这就要看谁更有控制局面的能力与筹码。 “金钱不是万能的” 能源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最重要领域,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豪举令世界都大吃一惊,而出手阔绰者皆为几大央企。 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泪水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2009年,中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中石油斥巨资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据悉,中海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一系列事实表明,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之年,2009年俨然成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年。 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然而,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泼了盆冷水,他说,国有企业应该对海外并购持谨慎态度,避免在未来的战略收购中出现决策失误。 2010年上半年约有150家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寻求并购机会,李荣融却建议这些企业未来保持谨慎,因为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李荣融还称,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并购都是不妥当的。

企业并购完成后的战略整合 (定稿)

企业购并完成后的战略整合 hexingui 摘要 (2) 一、战略整合的原因 (4) (一)战略演进的需要 (5) (二)战略整合是并购后其它要素整合的先导 (5) (三)战略整合是企业获得战略协同效应的保证 (5) (四)战略整合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实现途径 (5) 二、战略整合的主要内容 (6) (一)企业使命与目标整合 (6) (二)企业总体战略整合 (7) (三)企业经营战略整合 (7) (四)企业职能战略整合 (8) 三、新企业的环境分析 (8) (一)外部环境的分析 (8) 1.宏观环境分析 (9) 2.微观环境的分析 (10) (二)内部环境的分析 (12) 1.对生产要素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12) 2.对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12) 四、企业并购后战略的制定及实施 (13) (一)制定基本战略导向 (13) (二)战略的调整与重新定位 (14) (三)对目标企业执行战略 (14) 1.加强双方的沟通 (14) 2.对目标企业适度控制并适度放权 (15) 3.建立一个自组织部门 (15) 总结: (16) 主要参考文献: (17)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行,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但并非所有的并购都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经过研究表明,缺乏并购的战略整合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先介绍战略整合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分析战略整合的主要内容,其次对新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是战略整合的制定及实施过程。 关键词:企业并购战略整合战略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ongoing globalization, M & A between fir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but not al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after a study showed that a lack of strategic M & A integ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failure.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strategic integration and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Further analysis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 of the main content, follow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new business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and finally the strategic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ic integration

企业并购案例

最新企业并购案例 一二案例一百威英博并购案例并购双方:2011年2月14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正式宣布,百威英博与大连大雪集团有限公司和麒麟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辽宁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并购方情况: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是一家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百威英博公司十分注重销售建设,在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中占据第一或第二的位置。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先生表示,中国是全球啤酒销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啤酒市场,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发展有着长期承诺和坚定信心。现今,百威英博在中国13 个省份拥有超过33 家现代化酿酒厂,管理超过25 个啤酒品牌,包括百威啤酒、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等全国重点

品牌。作为一家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销售为推动力的大型公司,百威英博旗下经营着300多个品牌,其中包括百威、时代(Stella Artois)、贝克啤酒等全球旗舰品牌;Leffe、Hoegaarden等迅速成长的跨国畅销品牌;以及Bud Light、Skol、Brahma、Quilmes、Michelob、哈尔滨啤酒、雪津、双鹿、Cass、Klinskoye、Sibirskaya、科罗娜、Chernigivske、Jupiler 等本土明星品牌。此外,公司拥有Grupo Modelo公司50%的股份。Grupo Modelo 是墨西哥领先的啤酒制造商,也是享誉全球的科罗娜啤酒品牌所有者。被并购方情况: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 年,目前为辽宁省市场份额高居前三位的酒厂之一。大雪酒厂主要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大雪”、“小棒”和”大棒”等啤酒品牌,2010 年年销量逾20 万吨。辽宁省是中国第四大啤酒消费大省,收购大雪将加强百威英博在辽宁啤酒市场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华的业务格局。案

2015年度本土经典十大并购案例集锦

2015年度本土经典十大并购案例集锦 事件概述: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成长”的逻辑初步确立以来,国内并购市场日益2013自年起纷纷加速并购扩2014风起云涌。发现依靠自身累积发展太慢的企业家,从年,并购更蔚为风潮,产业链上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乃至合纵连横2015张,大经典案例篇幅过长,10案例令人眼花缭乱,诞生了不少教科书式案例。由于该分为前五个为(上),后五个为(下),分两篇发布。 年十大经典并购案例包括:2015】电建集团整体上市【1】中信股份923亿港元配售【2【3】招商蛇口整体上市【4】中石化混改及专业化分拆上市【5】千亿引资,启动销售板块混改6】南京新百收购中国脐带血库【IT分销业务借壳深信泰丰【7】神州数码8】首旅酒店收购如家酒店【】利亚德兼并平达系统【9 完善游戏产业链【10】天神娱乐两次并购 年下半年,并购重组监管严格,但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尤其2016尽管,而并购重组作为影响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不会停止的,只会更加活跃。当然,要相信好并购才会有好报!们要严格遵守证监会的最新规定,做好事,做好人,一、电建集团整体上市)涉及上市公司:中国电建(601669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中信建投(林煊、白罡、张冠宇、杜鹃、李笑彦、于宏刚)、中信证券(高愈湘、马滨、刘日、陈琛、杨斌、凌陶)案例类型:整体上市 交易背景:电建集团2011年成立时,正值中国电建申请IPO。为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避免集团与上市公司的潜在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电建集团筹备组及中国电建向中国证监会及社会承诺:电建集团成立后将完善治理结构,协调业务发展,具备条件后实施整体上市。虽然2012-2014年A股持续低迷,但为如期兑现承诺,中国电建仍启动了资产重组,重组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利益,赢得了投资者支持。 股,向电建集团非公/这一交易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国电建以3.63亿元开发行40.4亿股普通股,同时承接电建集团债务25亿元,收购的标的资产是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即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同)、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8 家公司100%股权,此为中国电建主业的上游资产。二是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2000万股优先股,募集资金20亿元。交易完成后,电建集团所持中国电建股权由67.43%上升到77.07%(图1、2)。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

目录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 (1) 1. 徐福记申请并购背后 (3) 2. 剥离惠氏辉瑞“轻装”重组 (5) 3. 沃尔玛:双重合伙分享治理 (8) 4. 国美收购大中:背后有哪些规模瓶颈 (12) 5. 微软与诺基亚联姻:老冤家聚头寻找互补 (16)

1.徐福记申请并购背后 8月3日,东莞徐福记工厂正在招工。徐福记销售集中在春节前后“新年销售期”,届时工厂将满负荷生产,早在8月份,徐福记就要开始备料以及招聘临时工。“平时工厂员工保持在6000人左右,到了旺季还要增加3000到4000人。”徐福记国际集团总经理胡嘉逊说。 7月11日,雀巢公司宣布,已与徐福记创始家族签署协议,以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1亿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目前,该起收购正待商务部批复。 雀巢收购徐福记,是近年来中国食品行业最大型收购。若收购成功,雀巢不仅增加了与玛氏、卡夫、联合利华等对抗的筹码,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雅客、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中小糖果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国糖果业格局迎来新一轮洗牌。 2009年,商务部就曾驳回了可口可乐斥资24亿美元全盘收购汇源果汁申请。对此,业界记忆犹新。除了要面对收购不获批的可能性以外,徐福记还要应对不断上涨的劳工成本,以及来自原材料方面的巨大挑战。 用工成本 在徐福记东莞工厂,在三条沙琪玛生产线之间,20多个熟手包装技工分坐在流水线两边,将一包包独立包装好的沙琪玛整齐地装进包装袋内。“投料、搅拌、发酵、油炸、压制、打包,这些都可以用机器代替,唯独进大包装这一环节,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比人手更合适的机器代替方法。”徐福记品质部部长马浩说。 为了降低劳动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徐福记加大了自动化生产投入,实在不能用机器替代的,才用人手。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共有18个地区相继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包括13个省、4个直辖市和1个特区。3月1日,广东制定并开始执行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类1300元/月,二类1100元/月,平均涨幅达20.7%。仅徐福记东莞工厂6000个常规工人,最低工资实施后,工厂每个月将增加人工成本120万元,还未包括旺季招聘临时工。但即使最低工资大幅提升后,沿海制造业企业还是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广东劳动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省长决策顾问专家谌新民指出,目前全国总体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缺工,其代表就是珠三角地区。随着内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外地进入广东的劳动力相对减少。 飞涨的糖价 除了人工成本,徐福记还要面对来自原材料方面的挑战。以目前占徐福记营收1/3的沙琪玛为例,为了实现松软的口感,大品牌一般都会通过鸡蛋、进口奶粉、棕榈油等原材料调配制造,比起山寨厂商添加硼砂成本高了数倍。“之前河南曝光的沙琪玛有3元一斤、6元一斤的,而徐福记的价格至少在二到三倍以上。”一位经销商透露。 主原料白砂糖自今年5月以来价格屡创历史新高。7月27日,食糖主产区广

企业整合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企业整合 一、概念: 是指当并购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 并购前、后的整合需要将原来不同的运作体系(管理、生产、营销、服务、企业文化和形象)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运作体系,是整个并购过程中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并购前、后的整合不力将导致整个并购前功尽弃。 二、整合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兼并收购企业的实施必须与公司发展战略吻合,纯粹为了产生并购利益、产生并购效益去做的,跨行业去并购一些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往往很低。 2、优势性原则 必须是自己优势(资本、管理、品牌、渠道等)的延伸,并购方发展战略也许和被并购方是吻合的,但是如果并购方没有这种优势去管理(驾驭)这种项目,结果也可能会失败。 3、文化相融原则 并购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和被并购方是不是能够融合。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锻造能力越强,对于并购方来说整合的难度会越大。例如并购中的所谓强强联合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是最低的。通常是一个强势企业去兼并一个弱势企业,同时并购方的理念需要快速的输入到并购企业中,整合的手段和效率是基础。 4、增值性原则 资产并购后要产生增值的效益,有些并购方进来之后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减弱或走向了反面,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并购之后的价值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同时借用当地原有的股东企业和并购员工的支持,达到本土化的要求。 5、整合优先原则 购并未举、整合先行。没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对购并企业的清晰了解,无法对购并后的整合策略制定做出有效的计划,忽视购并后整合的运作往往使购并价值损失殆尽。 三、整合的六大板块: 1、管理整合 2、业务整合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企业并购成功案例

企业并购成功案例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新加坡汇亚集团收购南京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 基本情况介绍 新加坡汇亚集团是一家股份制企业,新加坡福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其下属全资企业,其产品主要以食品为主。新加坡汇亚集团经营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房地产、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它的主要业务之一是投资业务,从事企业并购、出售、重组等。从2001年1月起,开始与南京酿造集团接触,经过历时6个月的艰苦谈判及尽职调查,于2001年7月收购了南京酿造集团属下的最大的一个企业酿化总厂。 新加坡福达集团 新加坡福达集团成立于己于1995年,成立时总部设在香港,是新加坡汇亚集团的全资附属企业。福达集团成立时主要从事投资业务,1996年9月成功收购开平味事达调味品有限公司,开平广合腐乳有限公司及贵州凤辣子有限公司。至此,福达集团涉猎了部分调味品、非调味品的生产及销售,建立了自己相当完善的供应链体系。2001年7月,收购南京机轮调味品有限公司,继续向调味品行业挺进。 福达集团涉及了食品行业的两大类型,调味品、非调味品类。这两大类别在生产经营、技术质量方面差异很大,不利于公司专业化战略的实施,于是集团决定出售非调味品类企业。在集团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相继出售了深圳银鹰干货有限公司、上海新景西餐有限公司,开平嘉士利果子有限公司。对调味品类企业,则实行扩建,集团继续投资南京机轮调味品有限公司和贵州凤辣子有限公司。 图4-1:集团组织结构图 南京酿造集团

主营产品或服务: 机轮牌酱油、涮料、干调粉;涮料火锅料 企业经济性质: 国营企业 经营模式: 生产型 公司注册地: 南京市 注册资金: 人民币 8000 万元 员工人数: 1100 人 公司成立时间:1958 年营业额: 2000万元 (2000年) 南京机轮酿造集团有限公司酿化总厂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成立于1958年,生产销售江苏省着名品牌“机轮牌” 系列调味品。它是南京机轮酿造集团的主体企业,它的生产销售额占集团公司80%以上。1992年后,在国外品牌和迅速成长起来的国内品牌的冲击下,调味品(包括酱油)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南京机轮牌酱油的销售受到巨大冲击,经营每况愈下,2000年公司的销售额只有1500万元,由于食品行业是微利行业,总厂出现巨额亏损,大部分工人的工资被拖欠,企业营运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由于体制的影响,企业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多年来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没有资金进行广告促销,也无法进行产品改造、设备更新,南京市政府决定将该企业出售。 图4-4:南京机轮酿造集团有限公司酿化总厂架构 并购过程 一、自我评估 集团选择了并购方式实现其发展战略后,首先对自己做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集团详细研究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估。 1、行业及公司类型: 快速消费品的食品行业,是低附加值、微利行业。本集团经营的酱油产品主要是高端产品,主要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相对来说,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购买力较强,产品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虽然目前还未上中国调味品企业50强,但已接近,同时企业在高价位产品中,知名度极高。 2、销售额及利润率 味事达公司2000年近亿元, 2001年前半年已达近2亿元(预计2001年年销售额会超过4亿) 。公司税后利润率接近8-10%,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3、财务能力:

企业经典案例25

经典案例透视中国MBO之路 2003-12-01 印象中,在四通MBO号角吹响后,已有千万中国企业在积极尝试摸索着中国式管理者收购的道路,已有许许多多创业型企业家把回购企业当作一条理想的退出之路。 虽然和经典意义的MBO比起来,中国式MBO明显变形,其中大部分公司在实行了MBO 后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缠绕,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况且MBO目前已被有关部门暂时叫停。而此时,我们回望一下那些先行的探索者,探寻它们的MBO之路,勾勒其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实施后内部管理的嬗变,仍然是有意义的。当然,我们更应该期待一切能在阳光下进行的、市场主导的、价格公平的交易。 四通改制中国MBO第一案 四通集团的前身是“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通),创办于1984年,是中国科学院7名科技人员向北京四季青乡借贷2万元创办的。企业创办后,发展很快。到1998年,四通资产规模就已达到42亿元,净资产15亿元,利润1亿多元。为了避免财产上的纠葛,四通在创业的当年便还清了最初的2万元借款。但由于四通的挂靠单位是四季青乡,为扯清挂靠关系,四通多年来每年将纯利润的20%上交给四季青乡作为回报。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四通就曾试图解决存量资产的量化问题,但不成功。之所以不成功,除了政策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思想障碍外,在技术上也有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人员变动问题。铁打的产权流动的人,这本来就是集体所有制最大的制度缺陷。现在集体资产要量化,已经离开公司的创业人员,从法律上讲也应当得到企业的股份,但操作起来很困难。 第二个难题,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在分配时也很难精确量化,在现有职工之间也容易造成矛盾。 因此,四通所确立的改制原则是,“冻结存量,界定增量”。目的在于避免在存量资产的量化上争执不清,把重点放在新增资产的界定上,以明晰的增量来稀释不明晰的存量。扩大增量的办法是将集团所有职工都纳入“管理者收购”这个概念中,共同参与融资收购。 1999年5月6日。四通的职工持股会正式成立。接着,四通集团公司的经理、员工出资组成“四通投资有限公司”,即“新四通”。新四通是在原四通集团之外搭建的一个产权明晰的新平台。这个新平台准备通过不断地增资扩股,分期分批地收购四通有关IT产业的资产,通过这种办法逐步实现四通公司的产权明晰。 新四通最后的股权结构是:四通集团投资49%,四通集团职工持股会投资51%。其中,职工持股会是由四通集团 616名职工注资 5100万元形成的。在这5100万股中,总裁段永基和董事长沈国钧各占7%,14个新老核心成员共占50%左右。上述股权结构的特点很明显:

并购整合的四种类型

并购整合的四种类型 定义 菲利浦·哈斯普斯劳格(Philippe Haspeslagh)与大卫·杰米逊(David Jemision)在他们1991年合着出版的《收购管理》(Managing Acquisition)一书中提出,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保守型、共存型、维持型和吸收型。 ·保守型整合是指并购后对目标企业的管理主要焦点放在如何保持即得利益来源的完整性,也就是说,要小心“呵护”目标企业中最能带来利润的部分,谨慎地“培育”这一利润增长点。 ·共存型整合指的是对目标企业的管理应保证两个企业之间既存在分界,又存在一个渐进的相互渗透的过程。 ·维持型整合是指企业间并无整合态势,双方的利润增长是通过财务、风险分担或综合管理能力来实现的。 ·吸收型整合是指企业双方的运作、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完全合作,以同一形象出现在外界面前。 决定采用何种类型取决于两种需求的此消彼长:战略上相互依存(Strategic Interdependence)的需求与组织自治(Organizational Autonomy)的需求。

应用 战略的相互依存性:并购的目标或可说是中心任务是通过两家公司的结合产生利润或利润的增加值。因此,并购后两家企业唇齿相依的状态,必然体现在战略上的相互依存,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这种需求有高低之分。 根据四种利润生产的类型会有四种或四个层次的战略合作: 1.资源分享产生利润——运作层面的合作; 2.传播企业不同职能的技能以产生利润——人员和信息层面的合作; 3.管理技能的传播产生利润——管理层知识性合作或结构性合作; 4.企业机体联合产生利润——物理性合作。 组织的自治性:企业并购后,目标企业必然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人。虽然目标企业的员工士气、基本权利等都应该受到重视,但是经理人

企业并购成功案例

新加坡汇亚集团收购南京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 基本情况介绍 新加坡汇亚集团是一家股份制企业,新加坡福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其下属全资企业,其产品主要以食品为主。新加坡汇亚集团经营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房地产、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它的主要业务之一是投资业务,从事企业并购、出售、重组等。从2001年1月起,开始与南京酿造集团接触,经过历时6个月的艰苦谈判及尽职调查,于2001年7月收购了南京酿造集团属下的最大的一个企业酿化总厂。 新加坡福达集团 新加坡福达集团成立于己于1995年,成立时总部设在香港,是新加坡汇亚集团的全资附属企业。福达集团成立时主要从事投资业务,1996年9月成功收购开平味事达调味品有限公司,开平广合腐乳有限公司及贵州凤辣子有限公司。至此,福达集团涉猎了部分调味品、非调味品的生产及销售,建立了自己相当完善的供应链体系。2001年7月,收购南京机轮调味品有限公司,继续向调味品行业挺进。 福达集团涉及了食品行业的两大类型,调味品、非调味品类。这两大类别在生产经营、技术质量方面差异很大,不利于公司专业化战略的实施,于是集团决定出售非调味品类企业。在集团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相继出售了深圳银鹰干货有限公司、上海新景西餐有限公司,开平嘉士利果子有限公司。对调味品类企业,

则实行扩建,集团继续投资南京机轮调味品有限公司和贵州凤辣子有限公司。 图4-1:集团组织结构图 南京酿造集团 主营产品或服务: 机轮牌酱油、涮料、干调粉;涮料火锅料企业经济性质:国营企业 经营模式:公司注册地:

生产型南京市 注册资金: 人民币8000 万元员工人数:1100 人 公司成立时间:1958 年营业额: 2000万元(2000年) 南京机轮酿造集团有限公司酿化总厂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成立于1958年,生产销售江苏省著名品牌“机轮牌”系列调味品。它是南京机轮酿造集团的主体企业,它的生产销售额占集团公司80%以上。1992年后,在国外品牌和迅速成长起来的国内品牌的冲击下,调味品(包括酱油)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南京机轮牌酱油的销售受到巨大冲击,经营每况愈下,2000年公司的销售额只有1500万元,由于食品行业是微利行业,总厂出现巨额亏损,大部分工人的工资被拖欠,企业营运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由于体制的影响,企业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多年来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没有资金进行广告促销,也无法进行产品改造、设备更新,南京市政府决定将该企业出售。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以中国互联网为代表的多个行业,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间迎来了汹涌的合并潮,这证明这些行业已经成为成熟行业,资源大量向巨头集中,行业格局已经形成,资本市场越来越占据主动 文《法人》特约撰稿董毅智 2016年以来,尽管经历了资本寒冬、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强强联手,也有冤家联姻;有产业链整合,也有用资本买断市场;有行业洗牌,也有私有化回A。值此2017年初,笔者对去年值得一提的并购案例进行盘点。 蘑菇街、美丽说抱团取暖 蘑菇街、美丽说的合并,是2016年互联网行业首个合并事件。美丽说、蘑菇街1月11日宣布合并,两家公司不仅是国内创办的最早的女性垂直电商网站,而且都是以淘宝导购网站起家。2016年6月15日,美丽说、蘑菇街、淘世界三个原先的独立品牌,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新的“美丽联合集团”,新集团CEO由原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出任。这一并购事件尽管没有滴滴和uber以及美团和大众点评网这两大合并事件那么爆炸,但这两家专注女性用户的电商导购平台的合作,还是让行业有所震动。

完美世界120亿借壳完美环球(33.360, -0.07, -0.21%)回A 2016年1月6日,完美环球发布重组方案,拟购买上海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作价120亿元,该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交易完成后,完美世界将成为完美环球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池宇峰不变。完美世界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知名的游戏公司,推出了《完美世界》《诛仙》《神雕侠侣》等作品。2007年7月,完美世界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其股价一直被严重低估——其净现金余额加上办公楼价值就超过40亿元,而其网游业务还在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其退市前的市值仅为50多亿。相比之下,彼时A股的游戏公司掌握科技的市值为205亿元,主营页游的互动娱乐市值为95.6亿。2015年1月2日,完美世界宣布,收到董事长池宇峰的私有化提议,此后于2015年7月28日完成私有化。 万达集团并购传奇影业 201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合人民币230亿)的价格,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100%股权,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文化产业并购案,也一举让万达影视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电影企业。 传奇影业是美国著名影视制作企业,业务包括电影、电视、数字媒体、动漫等。传奇影业出品过的大片包括《蝙蝠侠》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的商业行为,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达到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张企业规模之目的。然而,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并购中的管理整合。从国内外并购成功的案例来看,每一次并购成功与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不无联系。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后,管理整合乃是决定控制权增效的关键。并购后的管理是指并购之后,依据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领导、控制、协调、人力资源、财务、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在并购地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保证公司最佳的经营效率合经营业绩。 一、企业并购后整合的必要性 当两个企业发生并购时,资产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之后,并购企业必然要作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也就是要对并购吸收的人员、资产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目标企业实行一体化经营。这是由于: 1、企业并购前,并购方与被并购方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有各自独立的生产经营系统、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并购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原来两个独立系统如何在并购后更为有效地运行;其次是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需要,使资产得到更合理有效的运用。并购方把被并购方的资产纳人本企业的经营轨道,为本企业目标服务,才有利于并购方企业的发展。 2、企业并购通常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在我国,被并购企业往往是劣势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管理不善、或财务发生困境、或投资失误、或不能把握投资机会等。如果并购后不对所并购企业的人员、资产等进行改造和重组,依然保留原有的运行机制,让其继续经营,那么,不但劣势企业没有近朱者赤,优势企业反而被其拖累,这样一来,不仅不可能由此获得收益,甚至还会背上沉重的包袱,所花费的产权转让费还不如用来新增投资。因此,一般说来,并购过程完成后,由并购方对接受的被并购企业进行彻底改造,按照并购方素有成效的经营管理办法进行重组,是使这些资产收益潜能真正能够发挥出来的必要步骤。 3、从宏观角度看,并购可以改变现有资产存量结构,提高资产的效率。但这一功能的真正实现,并不是在被并购方资产被购买时,而是在并购后的有效改造重组之时。因此,没有并购方对所并购企业的重组改造,实行有效的一体化经营,兼并收购的宏观经济功能就得不到发挥,兼并收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宏观依据。由此看来,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