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2014.11经济作物

民以食为天,人以衣蔽体。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在粮食、能源安全压力加大,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1],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作为产棉大省的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骤减程度尤为突出,其中2013年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初步统计约16.2万公顷(243万亩),已不足历史最高年份(1984年,1082万亩)的四分之一。

1

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

1.1

粮棉比价不合理

根据历史经验,粮棉比价为1∶8.5,让种粮种棉的

收益相当,粮棉生产才能处于相对平稳的格局。事实上目前种植棉花只有良种补贴一项,每公顷只225元的良种补贴,而针对粮食补贴的有: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资综合直补达1476元[2],严重打击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另外,棉花生长周期长,从整地播种到采摘将近8个月,生产管理技术复杂,耗工耗时,农资成本近年来也持续上升,抵减了植棉本身带来的收益,使农户对植棉望而生畏。

1.2可耕农田有限

随着城市的外扩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和设施

园艺的发展壮大,大量农田被征用或改种见效快的瓜果蔬菜,加上粮食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棉田不得不选择“靠边站”,多种植在山沟田埂边阡地,无法

形成规模。这些都对江苏省棉花生产形成巨大冲击,而棉花价格疲软是棉花被边缘化的最直接原因。

1.3缺少青壮年劳力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突飞猛进,当前农村“空心

村”、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尤为凸显,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部分留守的青壮劳动力一方面要照看家中老人小孩,另一方面早出晚归到周边打点小临工,对农田多选择种植用工少、便于管理的农作物。

1.4灾害性天气频繁

江苏省是沿海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但近年来天

气越发反常,大旱与水涝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棉花的生产,加上农田水利设施重用轻养,损毁严重,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公路、铁路及高架路桥等四通八达的铺建使得排灌系统打乱,沟渠淤积,排灌不畅,部分棉田遇大雨就渍涝,遇久旱就成灾,基本成了望天收。

2对策和建议

面对江苏省植棉面积锐减的现状,我们结合近

几年江苏省沿海植棉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和缓目前棉花生产现状。

2.1夏棉直播或麦后移栽

2O 世纪9O 年代,麦套棉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发展,麦套棉模式逐年萎缩,目前仅苏北地区零星种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

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简介:崔小平(1974-),女,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

崔小平1

王卫军1

陈立昶1,2

(1.江苏省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宿迁223800;2.江苏省泗阳综合试验站

泗阳223700)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植棉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从种植模式、种植地区选择、农技指导到位等方面着手有望改善江苏省植棉面积和其生存境况,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沿海;滩涂;植棉;夏棉;立体套种164--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曾提出“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近年来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后发优势有望得到体现。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停滞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本省和沿海两个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两个层面上均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开发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苏东”战略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江苏在本世纪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批文件以促进江苏苏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江苏整体实力做出重要的规划,但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江苏省先后组织了知名专家承担省“十五”、“十一五”社科课题研究江苏沿海经济发展问题。2007年,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会议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桥头堡”。 一、江苏沿海历史发展状况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从张謇的“废灶兴垦”和“植棉兴织”,至现如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反映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沧桑巨变。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在沿海经济带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提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纵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沿海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1953) 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0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2014.11经济作物 民以食为天,人以衣蔽体。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在粮食、能源安全压力加大,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1],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作为产棉大省的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骤减程度尤为突出,其中2013年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初步统计约16.2万公顷(243万亩),已不足历史最高年份(1984年,1082万亩)的四分之一。 1 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 1.1 粮棉比价不合理 根据历史经验,粮棉比价为1∶8.5,让种粮种棉的 收益相当,粮棉生产才能处于相对平稳的格局。事实上目前种植棉花只有良种补贴一项,每公顷只225元的良种补贴,而针对粮食补贴的有: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资综合直补达1476元[2],严重打击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另外,棉花生长周期长,从整地播种到采摘将近8个月,生产管理技术复杂,耗工耗时,农资成本近年来也持续上升,抵减了植棉本身带来的收益,使农户对植棉望而生畏。 1.2可耕农田有限 随着城市的外扩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和设施 园艺的发展壮大,大量农田被征用或改种见效快的瓜果蔬菜,加上粮食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棉田不得不选择“靠边站”,多种植在山沟田埂边阡地,无法 形成规模。这些都对江苏省棉花生产形成巨大冲击,而棉花价格疲软是棉花被边缘化的最直接原因。 1.3缺少青壮年劳力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突飞猛进,当前农村“空心 村”、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尤为凸显,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部分留守的青壮劳动力一方面要照看家中老人小孩,另一方面早出晚归到周边打点小临工,对农田多选择种植用工少、便于管理的农作物。 1.4灾害性天气频繁 江苏省是沿海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但近年来天 气越发反常,大旱与水涝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棉花的生产,加上农田水利设施重用轻养,损毁严重,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公路、铁路及高架路桥等四通八达的铺建使得排灌系统打乱,沟渠淤积,排灌不畅,部分棉田遇大雨就渍涝,遇久旱就成灾,基本成了望天收。 2对策和建议 面对江苏省植棉面积锐减的现状,我们结合近 几年江苏省沿海植棉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和缓目前棉花生产现状。 2.1夏棉直播或麦后移栽 2O 世纪9O 年代,麦套棉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发展,麦套棉模式逐年萎缩,目前仅苏北地区零星种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 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简介:崔小平(1974-),女,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 崔小平1 王卫军1 陈立昶1,2 (1.江苏省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宿迁223800;2.江苏省泗阳综合试验站 泗阳223700)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植棉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从种植模式、种植地区选择、农技指导到位等方面着手有望改善江苏省植棉面积和其生存境况,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沿海;滩涂;植棉;夏棉;立体套种164--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

一、江苏沿海地理概况 1、岸线:全省大陆海岸线长954千米。沿海岛屿16个,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沿海。海岸线类型以粉砂质、淤泥质海岸为主,海岸平直,长约884千米,占全省岸线总长度的90%以上;其次是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区,岸线长40千米;其它是砂质海岸,岸线长30千米,分布在海洲湾北部。 2、海底地貌与沉积:江苏沿海海底可分为4个地貌区:一是海州湾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水下浅滩,沉积物以粉砂质泥为主其上分布着变质岩岛屿;二是黄河水下三角洲,面积可达6000平方千米;三是辐射沙脊群区,它叠置在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水下三角洲之上;四是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有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古长江三角洲。 3、海洋水文水温:江苏近海水温平均温度最低为2月,最高为8月,南部海域表层最低水温4.9度,底层为5.1度,北部表层最低水温4.4度,底层4.5度,南部水温表层最大27.4度,北部为26.8度。盐度:全区各月平均盐度变化在29.53—32.24之间,枯水期盐度较高。潮汐:中部港至小洋口潮差最大,平均潮差3.9m以上,新洋港至射阳河口平均潮差1m左右,长江口北支,平均潮差3m,小洋口外是我国近海潮差最大的海区之一。 4、气象状况气温: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渠北13—14度,渠南14—15度受海洋调节冬半年偏暖,夏半年偏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迟。降水:自北向南逐渐增多。风向:受季风控制,全年多风向渠北为N—NE—ENE,以南为ESE —SE—SSE,夏季风向较稳定,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风速:全年平均、近海5—7m/s南北基本相同,3—5月风速最大。 二、江苏沿海资源 1、滩涂资源: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1130万亩,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多,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以上。平坦开阔,土壤易于改良,现仍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江苏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2、渔业资源:计有鱼类150种,软体动物142种,虾类35种,贝类的资源总量大,文蛤、大竹蛏等为全国的主要产地,海带、紫菜的生产量也很大。 3、港航资源:具有类型不同的各类海岸线,特别是具有较长的深水海岸线,可为大型综合性商港及专用港口提供理想的选址。且深水岸线由南到北分布较合理,便于全面规划深水岸线的利用。辐射沙洲的潮汐通道建港条件优越。 4、海洋化学资源:海盐资源丰富,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盐产区之一。 5、海洋矿产资源:苏北南黄海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较好的沉积盆地,具有蕴藏油气的良好远景。 6、再生性能源:潮汐能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北支,辐射沙洲区和海州湾,该处属强潮或中强潮区。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丰富每天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在12小时以上,海岸带是我省风能最丰富的地区。 7、旅游资源:无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景点组合合理,种类齐全,质量较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云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石刻和锦屏山将军崖的岩画;国家级的丹顶鹤和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以自然景色、民俗、历史古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三、江苏沿海地带的开发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为沿海开发打造更美丽名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为沿海开发打造更美丽名片 奔向海洋时代,是江苏人多年的热切盼望。而今,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伴随火热澎湃的开发大潮,精彩即将在江苏沿海扑面袭来。 ?沿海开发不是沿海开挖,而是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中开发!?一打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省环保厅负责人与省住房与建设厅党组书记江里程的开场白,不约而同:?沿海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惠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我国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循环经济建设的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活富足的宜居区。而这‘四区’的定位,将是

江苏沿海更美丽的名片。? 一红一绿,提升环境支撑力 [关键词]重要生态功能区 [规划摘录]江苏沿海地区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2大类、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平衡作用,是构筑生态安全的屏障空间。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保护,是沿海开发的应有之义。 省环保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保护?红线?,将为沿海地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重要依据。在这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将实施强制性保护,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 [关键词]?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 [规划摘录]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网络。 生态廊道的建设,可以避免生态的岛屿化、碎片化,大大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据了解,子规划已经详细标注出了生态廊道的?绿线?:?四纵?为新海堤、老海堤、沿海高速和通榆河四生态廊道,?五横?为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口、黄河故道(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洋港—大纵湖、长江口北支五生态廊道。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对必须占用生态廊道的建设项目,实行?占一补一?,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破碎。 严把门槛,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关键词]严把环境门槛 [规划摘录]要提高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建设项目必须与开发园区产业定位相符合,并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 省环保厅负责人介绍了四项大的保障之策:一、严控?两高一资?,单位GDP的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提出需要?关停并转迁?的产品和企业名录,鼓励企业优化升级;三、加强园区环境管理,2012年取消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所有乡镇工业集中区(零排放产业园区除外);四、保证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科学布局,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规划?全覆盖? [规划摘录]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江里程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江苏沿海开发中,城乡发展始终坚持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这其中,城乡规划具有先导性作用,是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目前,已基本完成《江苏省沿海城镇带规划》编制工作,待省政府审定。目前,所有沿海市、县期限到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均已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崛起的战略思路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崛起的战略思路 一、江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洼地”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其中南通为长三角“15+1”城市群成员之一,毗邻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同时,南通和连云港还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现实情况来看,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其良好的区位和政策资源并不相称,无论是在江苏省域还是长三角乃至我国东部沿海层面,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形成“洼地”。 从江苏省来看,沿海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如表1所示,沿海三市以占全省近30%的土地和人口,仅贡献了16.1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1.31%的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和利用外资金额等在全省所占比重都没有超过15%,与相对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沿海地区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8.73%下降至2005年的16.41%,而苏锡常地区则由38.94%进一步上升至44.66%。 表1. 江苏沿海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情况表(2005年)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江苏统计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99783646.html,/;各城市统计年鉴(2001)注:带*表示为2000年数据。 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沿海三市中目前只有南通属于长三角“15+1”城市群,其总体经济实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的发展水平,属于“第四

层次”1(新华网)。如表2所示,从2005年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南通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七,但其与排名第六的南京相差将近千亿,而与排名第八的绍兴只相差30亿左右,只与排在末位的舟山的差距超过了千亿,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出口总值三项指标,南通的排名则落在9-10名左右。盐城和连云港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也只能算作最低的发展水平。但是也应该强调指出,南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其2005年的合同外资金额已跻身长三角前五,而且在各项增长速度指标方面更是跃居长三角城市群之首,呈现出领跑长三角的发展趋势2。可以说,南通区位价值的提升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表2.长三角及江苏沿海地区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6》、《江苏统计年鉴2006》、《浙江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注:括号内为各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以及盐城与连云港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的排名。 从我国东部沿海来看,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和连云港的发展也基本上处于下游水平。如表3所示,南通除在利用外资方面跻身前五以外,2005 1以2005年的GDP进行分析,长三角16城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五个经济实力层次,第一层次是GDP 超9000亿元的上海,第二层次是GDP超4000亿元的苏州,第三层次是GDP超过2000亿元的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第四层次是GDP超过1000亿元的南通、绍兴、常州、台州和嘉兴,第五层次是GDP低于10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 22005年南通GDP增长率为15.4%,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9.6%,均位居长三角城市群之首。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农学论文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王宝磊1.翟光辉1.王瑞军2 (1.山东省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2.兵团第二师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鲜食玉米(本文主要指甜、糯玉米)既可以鲜食,又可以加工,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的欢迎。近几年来,伴随鲜食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本文就鲜食玉米种植环境、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及采收等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作了简要阐述,为高产高效种植鲜食玉米提供参考。 关键词: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种植环境 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应具有优质的土壤、水质、大气环境:其次,要利于排灌:再者,要利于采用空间、自然屏障或时间等方法进行隔离,避免非本鲜食玉米品种间相互传粉杂交影响品质。 2品种选择 鲜食玉米品种应选择正规种子公司(厂家)生产的国家(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品种。另外,最好结合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品种试验,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丰产优质且抗病的品种。这样,既可以保证降低所购种子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又可以用到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3栽培管理 3.1播种日期

不论是春播还是秋播,也不论是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应注意根据所种植鲜食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适时播种。春播要求地温稳定在12℃以上,特早熟品种一般不提倡育苗移栽。另外,要避免花期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授粉,以提高玉米穗的商品性。农户若不是联合规模种植或为加工厂订单种植,还应注意鲜食玉米的上市日期,避免过于集中上市,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甜玉米果穗的适宜采摘期短,在生产上除做好早、中、晚不同熟期品种的合理搭配外,通常还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以便分期采收,分批上市。 3.2苗期管理 及时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甜玉米特别是超甜玉米,种子干物质积累少,储存的养分不能很好地满足种子发芽及3叶期前自身生长的需要,因此,更应加强苗期管理。 3.3肥水管理 结合玉米生长情况及时浇水施肥,特别注意穗肥的追施。要注意有机肥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要搭配合理,避免偏施氮肥从而影响鲜食玉米的品质。有机肥营养全面且利于改善土壤状况,要充分利用,但必须腐熟后施用。另外,可以选择施用一些微生物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叶面(根外)肥料或无机(矿物质)肥料等其他肥料,确保营养元素全面,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及玉米的鲜食品质和商品性。 3.4病虫害防治 鲜食玉米对外观和食用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玉米苗期主要有粗缩病、矮花叶病、地老虎、蛴螬、蝼蛄、黏虫、蚜虫、蓟马等病虫害: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茎腐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1996年,江苏省政府曾提出“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然而十多年过去后,江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2007年,江苏沿海开发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开发有哪些条件?其后发优势是否能得以体现?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江苏苏南发达地区资源、能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制约日益加剧,而沿海地带的土地、劳力、海洋、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之丰富,在全省均居前列,并拥有多处可建深水海港的优良港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江苏沿海不仅区位优势突出,而且已经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经济技术辐射,加快区域开发的优越条件。江苏沿海开发的具体条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条件: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实行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1953年以前,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O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江苏沿海的开放。 1953年后,由于受中国工业的大转移、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江苏沿海经济步入停滞不前的阶段。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中央政府开始将经济将设的重点转移到京广铁路、陇海铁路沿线及东北三省的广大内陆地区,江苏沿海在这期间发展也处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而1984年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独占2席,占江苏沿海城市的2/3。江苏在沿海城市的开发中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江苏沿海城市开发并未出现应有的繁荣。 二、区位条件: 江苏沿海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突出。沿海、沿江和沿陇海-兰新大陆桥地带是中国国土开发的三大主轴,这三大主轴纵贯和横穿于江苏,也构成我省沿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日期: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农学论文 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王宝磊1.翟光辉1.王瑞军2 (1.山东省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2.兵团第二师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鲜食玉米(本文主要指甜、糯玉米)既可以鲜食,又可以加工,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的欢迎。近几年来,伴随鲜食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本文就鲜食玉米种植环境、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及采收等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作了简要阐述,为高产高效种植鲜食玉米提供参考。 关键词: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种植环境 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应具有优质的土壤、水质、大气环境:其次,要利于排灌:再者,要利于采用空间、自然屏障或时间等方法进行隔离,避免非本鲜食玉米品种间相互传粉杂交影响品质。 2品种选择 鲜食玉米品种应选择正规种子公司(厂家)生产的国家(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品种。另外,最好结合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品种试验,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丰产优质且抗病的品种。这样,既可以保证降低所购种子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又可以用到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3栽培管理 3.1播种日期

不论是春播还是秋播,也不论是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应注意根据所种植鲜食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适时播种。春播要求地温稳定在12℃以上,特早熟品种一般不提倡育苗移栽。另外,要避免花期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授粉,以提高玉米穗的商品性。农户若不是联合规模种植或为加工厂订单种植,还应注意鲜食玉米的上市日期,避免过于集中上市,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甜玉米果穗的适宜采摘期短,在生产上除做好早、中、晚不同熟期品种的合理搭配外,通常还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以便分期采收,分批上市。 3.2苗期管理 及时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甜玉米特别是超甜玉米,种子干物质积累少,储存的养分不能很好地满足种子发芽及3叶期前自身生长的需要,因此,更应加强苗期管理。 3.3肥水管理 结合玉米生长情况及时浇水施肥,特别注意穗肥的追施。要注意有机肥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要搭配合理,避免偏施氮肥从而影响鲜食玉米的品质。有机肥营养全面且利于改善土壤状况,要充分利用,但必须腐熟后施用。另外,可以选择施用一些微生物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叶面(根外)肥料或无机(矿物质)肥料等其他肥料,确保营养元素全面,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及玉米的鲜食品质和商品性。 3.4病虫害防治 鲜食玉米对外观和食用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玉米苗期主要有粗缩病、矮花叶病、地老虎、蛴螬、蝼蛄、黏虫、蚜虫、蓟马等病虫害: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茎腐

江苏沿海三市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江苏沿海三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四年来,三市全力抢抓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双重机遇,迅速兴起新一轮沿海开发热潮。南通充分发挥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叠加优势,坚持江海联动,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的通车,标志着南通全面迈入了桥港新时代。连云港充分发挥深水大港的港口优势,坚持港产城联动,加快建设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大幅提升,跻身全国十大港口行列。盐城充分利用最大的空间优势,努力把沿海资源、空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沿海成为盐城经济最强增长极。本文利用近四年数据对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了简要比较分析,探讨各地比较优势及其不足,努力寻求沿海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82亿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长九成,四年年均增长17.5%,占全省比重由16%上升为17.2%。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亿元、1603亿元和3120亿元,与2008相比,分别增长82%、114%和95%,年均增长16.1%、20.9%和 18.1%。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1亿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

长2倍,四年年均增长31.4%,占全省比重由11.6%上升为16.1%。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0亿元、209亿元和313亿元,与2008相比,分别增长1.6倍、2.2倍和2.5倍,年均分别增长27.3%、33.3%和36.4%。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9:49.8:39.3,二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南通由2008年的7.9:57:35.1调整为2012年的7:53:40,连云港由16.4:47.3:36.3调整为14.5:45.9:39.6,盐城由17.2:48.5:34.3调整为14.6:47.2:38.2。 (三)发展动力显著增强。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108亿元,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6亿元、1281亿元和1941亿元,四年三市总量都实现翻一番。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7亿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长87%,四年年均增长17%。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9亿元、575亿元和1023亿元,与2008相比,分别增长87%、85%和89%,年均均增长17%。 (四)对外开放总体平稳。2012年,江苏沿海三市共实现进出口总额401亿美元,与2008相比,总量增长67%,四年年均增长14%。其中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分别实现进出口总额263亿美元、80亿美元和5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58%、80%和106%,年均分别增长12%、16%和20%。 (五)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2年,南通、连云港和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隔而成。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中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中存在着许多与肌动蛋白的聚合,交联成束或膜连结相关的蛋白质。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颗粒成分,如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溶酶体(λ颗粒)。血小板有两种特有的膜系统,即开放管道系统(ocs)和致密管道系统(DTS)。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正常循环中的血小板不能与血浆纤原结合,只有当血小板被活化时才能与维血浆纤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这一控制功能对于机体保持正常血流,只在必要时发挥止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一个非病理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抽血操作不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EDTAK2做为抗凝剂,使得血液不凝固并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形态不发生改变,从而进行血细

盐城市沿海发展规划纲要.doc

第一章战略意义与发展背景 加快盐城沿海发展,不仅事关全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大局,而且也为盐城的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立足于不断发展壮大比较优势,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将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第一节战略意义 一是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急需盐城“出海”、“东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为积极承接国际(特别是日韩)产业转移,主动接受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产业的辐射与对接,盐城必须尽快改变以往虽地处沿海却无沿海之利的尴尬局面,主动“出海”、“东进”。 二是走出中国沿海“经济低谷”和打造盐城“战略高地”的需要。在中国沿海地区54个地级市中,盐城市按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和经济外向度,大体相对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40%~50%。因此,盐城只有加快沿海发展,才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变“经济低谷”为“经济高地”,并为协调中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加快中西部内陆腹地对外开放迫切要求盐城打通“出海通道”。盐城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南翼,今后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如新长铁路经淮安向西延伸),其直接腹地将不仅限于苏北内陆地区的淮安、宿迁,而且可向西延伸至淮北、豫中、豫南和陕南一带,将成为上述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目前河南正在建设禹州至亳州铁路与大丰港相接)。因此,盐城沿海必须率先加快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出海通道,才能更好满足中西部腹地

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四是全面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需要。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沿海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盐城要成为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重要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此,要求加快盐城沿海开发。 第二节发展条件 综合区位优势。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都市圈的结合部,北邻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在新一轮的长三角扩容中,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区位上看,盐城位于江苏沿海地带与新长铁路东延线的交会区,隔海与日韩两国相望,是距离日韩两国最近的沿海城市之一;南依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与上海联系十分便捷,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和地缘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是盐城沿海的第一大优势。全市沿海滩涂面积45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0%和全国的15%,是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淤涨性海滨湿地,且每年还以13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淤长。全市海岸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拥有大丰港、滨海港、陈家港、射阳港等天然优良港口,具备建设3~5万吨级、甚至10万吨级深水泊位条件。耕地面积82.68万公顷,占全省16.4%,粮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海洋生物资源和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风电可开发总量1470万千瓦(陆上170万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占全省70%;以滩涂和湿地为主的旅游休闲资源独特,开发潜力大;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条件良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沿海大开发战略

我国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前,《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也相继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另据了解,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也正在研究中。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通过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点”的形式对沿海地区进行布局,其初衷更多的是立足国内视角,“激活”国内改革开放;那么,观察新一轮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设计,可以发现,明显凸显出中国新的战略诉求——寻求并确立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发展坐标。这是立足全球战略层面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沿海地区新的起步,也反映出中央对沿海地区的新功能寄予厚望。在新一轮沿海地区区域规划中,加强现代化港口及港口群建设、布局临港工业、错落发展城市群成为核心主线之一。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布局首次明确跃上国家级规划层面,意味着中国开始按照现代临海型经济观对沿海国土进行再开发,重构沿海经济地理,推动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迈开“新步”。 在港口方面,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要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珠三角地区要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三角港口群体;天津滨海新区要建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江苏沿海地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打造泛北部湾港口物流中心。在产业方面,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加强油气战略储备;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现代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江苏沿海地区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在钦州建设进口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城市方面,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地区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员市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功能组团。 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划部署顺应了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逻辑提升。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内资源供应瓶颈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进入从世界调配资源的时代。经济资源获取的日趋全球性特点,要求将目光投向海洋,对沿海国土开发重新进行相应部署。 国务院对江苏沿海开发最新的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江苏沿海开发主要原则 一要优化城镇、农村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 二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介绍、检查及病例分析

概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多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 1.起病情况: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起病突然,大多在出血症状发作前1-3周有感染病史,可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慢性型起病隐匿,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2.出血症状:常为紫癜性出血,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多位于血液瘀滞部位,负重区域,如腰带,袜子受压部位,负重的踝关节等处)粘膜出血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急性型一般4-6周可自行缓解。慢性型多呈反复发作,很少自发缓解。

3.其他:无脾大,一般不伴贫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慢性型常为30~80×109/L。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分类一般正常。 2.止血及血液凝固试验: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检查正常。 3.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诊断要点 临床主要根据出血表现、血小板降低、脾脏无肿大、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及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来诊断ITP。 鉴别诊断 一、血小板生成减少 1.骨髓损伤,如AA,细胞毒药物化疗,恶性肿瘤,放射疗法等。但上述疾病常导致全

血细胞的减少,容易合并红细胞,白细胞减少,易有贫血,出血,感染倾向,且多有明确基础病史,用药史等。结合病史,骨髓检查可明确。 2.营养性因素,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常表现为大叶细胞性贫血,结合血象,VitB12,叶酸检查可明确。 二、血小板破坏增加 如脾功能亢进,SLE,药物性血小板减少,DIC,TTP等,有相关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合病史一般不难鉴别。 进一步检查 1.血常规。 2.出凝血检查:PT、APTT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及黏附功能降低。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乏。 4.腹部B超或CT 5.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6.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谱、抗磷脂抗体、胸腹盆部CT、肝功能、肝炎病毒相关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 7.如有条件可完善血小板寿命检测以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 1.糖皮质激素:成人ITP的一线药物。 2.脾切除。 3.免疫抑制剂治疗,以上两者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题例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4岁,学生,主因“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2个月,加重5天”来诊。 患者2个月前晨起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月经来潮时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未予特殊注意。1周前患者发热、咽痛,口服“感冒冲剂”后好转。5天前患者牙龈出血量及月经量较前明显加重,伴鼻衄及双下肢散在出血点。起病以来患者无面色苍白、皮疹及关节痛,体力活动正常,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月经规律。 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无贫血貌、黄疸,口腔黏膜可见血疱,双下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未触及,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8×109/L,N75%,Hb125g/L,PLT14×109/L。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断依据为: (1)青年女性,病程2个月,起病隐匿。 (2)牙龈出血,月经增多2个月,发热、咽痛后出现多部位皮肤黏膜出血,月经增多较前加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范文

第一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