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

摘要:广播剧是无线电广播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

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戏剧

艺术传播活动。[1]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普遍认为是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

播出的20分钟广播剧《危险》。中国广播剧发展与外国相比起步较晚,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史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的《恐怖的回忆》。上海曾是广播剧的制作重地,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受到

冷落,广播剧步入艰难的发展瓶颈期。因此,本文主要以上海广播剧兴起和发

展为脉络,研究中国广播剧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促进广播剧与时俱进,成

功转型,走向繁荣发展之路。

关键词:广播剧上海广播剧兴衰转型发展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2]广播剧在大众媒介匮乏的年代,曾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创造过广播的辉煌时代。进入90年代,中国广播剧却逐步销声匿迹。当前广播剧面临着理论研究不足、创作队伍匮乏、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其直接成为了

阻碍广播剧发展的必要因素。为了恢复广播剧的历史地位,重振广播剧的辉煌,同时对广播剧如何走出困境在广播媒体中占据应有地位提出建设性意见。特以

上海广播剧的发展为例,从广播剧史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广

播剧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广播剧初创(诞生——20世纪40年代末)

(一)上海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广播电台与外国相比发展较晚,虽然1923年上海已经有了广播电台,但都是外国人开办的,而且寿命不长。1926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哈

尔滨人民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为了推销自己制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我国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虽然中国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纷纷建立,但

播放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情、新闻、戏曲演艺等等,还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广播

剧作节目。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广播剧作为年轻的剧种,开始登上中国广播文艺的舞台。

中国广播剧的初创阶段,上海无疑是广播剧制作的先行者。这与其历史因素

息息相关。1937年8月,日本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作为旧中国

中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广播成为了抗日救亡的宣传载体。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有洪深的《开船啰》、孙瑜的《最后一课》、丁玲的《以身许国》等。

1949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成立,就有广播剧播出。为了适应广播剧播出

之需,同年11月建立了广播剧团。

(二)、初期上海广播剧特点及原因分析

特点:(1)、具有时代感的题材单一

题材的时代感强不强,时代精神体现得怎么样,常常是衡量一部作品思想性

的标准。从这一时期的剧作题材来看,时代感较强,但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作

品内容大多呈现激发抗日救国的精神,激励人民革命热情,歌颂人民爱国感情

的特点,而其他非革命题材的剧目却少之又少。例如《恐怖的回忆》就是上海

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的,对激发广大上海人

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舞台话剧的痕迹较重

初创时期的广播剧从形式上来看,更接近舞台话剧,主要是单一的剧作场景。例如《开船啰》主要戏份是在船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是“舞台话剧”

的音频版本。另外在场景转换上也沿用了舞台剧的手法。例如《恐怖的回忆》

的转场采用的是铃声提示,音响运用初见端倪。[3]

原因:(1)、背景原因,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内战全面爆发,以上海为例,广播剧多是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革命”题

材剧。(2)、广播技术落后,这时期广播技术不发达,多处于直播,声音运用上容易受到限制。

二、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1966年)

(一)上海广播剧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广播剧事业越来越兴旺。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电台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广播剧编创队伍,积累了一批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保留剧目,为广播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央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广播网。

(二)、特点及原因分析

特点:(1)剧本创作丰富,思想艺术性较高,出现了大量原创作品。(2)、题材形式上有突破,题材上继承了新中国的延安精神,形式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戏剧结构。(3)、艺术个性凸显,从最初的简单直播像磁带录音的合成上

发展,确立以声音表现为主的节目形态。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剧的创作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歌颂新中国倡导的新精神;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为广播剧走向成熟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兴旺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一)上海广播剧的兴旺繁荣

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中国广播事业的蒸蒸日上,也促进上海广播剧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从80年代开始,上海电台广播剧的编创制作不论

艺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全茅。上海电台从1980年起,创办了《广

播连续剧》专栏,每天2~3档,每档30分钟。在广播剧录制工作中形成两条

生产线,实行流水作业,开展友谊竞赛。每天在固定时间专辟广播连续剧的播出栏目,上海电台属首创。1988年,上海电台主办了第一届全国“白玉兰”

杯广播连续剧奖,共收到全国28家电台的36部共217集广播连续剧。“白玉兰”杯评奖共举办了3届,促进了广播剧节目的交流,在全国首创评奖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为广播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二)、特点及原因分析

特点:(1)、创作剧目递增,形式日臻完善。由过去的单本剧多到逐渐出现了连续剧,短剧。(2)、题目涉猎广泛,反映内容深刻。这一时期的广播剧在题材上不仅延续了革命抗争题材,还涌现了诸多历史题材剧、儿童题材剧等。(3)、广播剧所需的编辑、导演、配乐、音响效果等配备齐全。

原因:全国性、国际性的广播剧交流活动纷纷开展起来;广播技术日臻完善,

立体声广播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拓展了广播剧的制作空间,加快了广播剧繁荣兴

盛时期的步伐。

四、广播剧进入发展瓶颈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一)上海广播剧停滞现状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兴起,多元化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出现,上海广播事

业开始下滑。许多电台已经出现了减产甚至停产广播剧的制作。[4]1996年

“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才逐步提高广播剧在社会上的地位,代表作有上海电

台的《纸月亮》、《刑警803》等,尽管如此,广播剧的前景仍不容乐观。转

机的背后仍隐藏巨大危机。

(二)、广播剧困顿的深层原因

(1)、创作人员匮乏,剧本来源枯竭

广播剧本的来源枯竭,是导致广播剧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剧本的主要来

源有:作家、剧作家创作、编辑改编和编辑自己创作。而在电视电影高薪资的

对比下,很少有剧作家愿意为广播剧写稿。同时,由于创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创作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降低导致剧本的优劣程度差距大。

(2)、媒体竞争激烈,市场不完善

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电视剧通过综合性的视

听艺术,使人们更钟情于直观感受。有线电视的普及和频道的激增,导致观众

分流严重。另外,广播剧市场难以建立,电台买回的广播剧成本高,听众少,

不能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3)、演员队伍单一,录制设备落后

(4)、广播事业本身机制问题

(5)、新媒体的冲击

六、关于广播剧走出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目前广播剧有三种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广播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

论哪种类型,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主。广播剧应面对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当传统媒体的广播优势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上海

广播剧人却用一次又一次创新之举化解了广播剧的颓势。[5]

例如1987年上海电台推出的滑稽广播系列剧《滑稽王小毛》,受到听众的吹捧。该剧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从1998

年5月起,该剧走进了国际互联网,这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广播剧应对新媒体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创意的是创

意和策略。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越好。

例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首播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803的名字取自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

路803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其次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录制了主题歌。该剧播出的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均

创下中国广播剧之最,其另辟蹊径地走出一条通俗广播剧的道路。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目前我国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功利性太重,少数电台无广播

剧的播出时间,制作出了的精品广播剧只用于评奖。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

论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因此要使广播剧常态化,应将广播栏目

剧做成日播和其他方面的转型。

例如,1994年6月开始,上海东方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直播广播剧《太太学堂》,每周一、三、五播出,每次30分钟,共播出了380多集。它大多数由本台的主持人演播。在广播剧直播过程时,可接听众电话,达到剧中人物与听

众互动的目的,有时听众也成了剧中的一个人物。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经营模式

为了改变电台因成本效益收不回来,制作低产广播剧的现状。就应该建立市

场化的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制作队伍和良好的销售渠道,开发广播剧衍生

产品。在内容、形式、题材、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例如2008年元旦,上海故事广播推出了小说剧《三七撞上二十一》,这是上海广播界生产的第一部小说剧。随后又推出一部广播情景喜剧《新空气六人行》,在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广播剧走向市场上,上海广播也进行了诸多

有益的尝试。例如《刑警803》部分故事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出版了剧本选和

连环图画册其中,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将其中广播剧中的8个故事编辑成册,并出版发行,共印1万册,一上市即告售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则将

《刑警803》中的20个故事改编成连环画出版,共出版20本,造成较大影响。(五)、突破广播剧运营机制

广播剧要借鉴直播分离的发展模式,改变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鼓励

社会上专业公司制作广播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打开思路,实现转型。结语: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繁荣衰败的过程,都有其深层原因。本文在中国

广播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上海广播剧的不断发展、创新为例,分析广播

剧停滞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广播剧是众多艺术种类中具有独特艺术魅

力的艺术奇葩,她的成长发展,她的成功辉煌,她的挫折彷徨,无不体现文艺

方针的实施。因此,在新媒体的日益冲击下,坚持党的方针,实现广播剧的转

型发展,需要每一个热爱广播剧的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宝贺.广播剧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 王国臣.广播影视文学脚本创作[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雪梅.广播剧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晓洁.广播剧进入发展瓶颈期[N].解放日报,2008,(011).

[5] 王小云.广播剧如何走出低谷?[J].山海艺术家,1998,(05).

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

题目:《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

学生姓名:黄燕伟

所在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编导)5班

学号: 11101640507

任课老师:吴瑜

2013年12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中心章程(初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章程 第一章总则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中编办批准的国家事业单位,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所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诚信评价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章性质 第一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从事城市和企业信用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交流的事业单位。 第二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是一个专注于城市和企业信用研究,特别是城市和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研究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机构。 第三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指导思想:本着政、企、研、学相结合原则,着重服务各大中小城市和企业。 第四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是由我院有关领导、专家,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以及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研究中心等单位信用管理专家,以及企业家代表组成的学术交流、研讨、审议、评定与咨询机构。 第三章宗旨 第五条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管理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从诚信评价研究中心的学术优势出发,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第六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成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诚信评价学术交流与研讨,提高我院科研学术水平的坚强后盾。 第七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成为市长、企业家、企业高管人员培训基地和市长、企业家交流平台。

第八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实行“集社会力量,为社会服务,向社会开放”的方针,发挥首都人力资源优势,团结信用管理专家、企业家服务城市和企业。 第九条继承和重建我国优良的学术与文化传统,树立和形成合理而有效的学术规范,提升我国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水平,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 第四章发展目标 第十条近期目标: (一)整合社会资源,吸收信用管理专家、优秀市长、优秀企业家参与学术研究,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加强市长、企业家培训,培养新型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 (三)结合当前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设计前沿性课题与重大选题。 (四)提升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在管理学研究和交流方面的品牌价值。 第十一条中期目标: 成为企业界、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知识库、思想库和智囊库的重要信息平台。 第十二条长期目标: 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政府、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知识库、思想库和智囊库的信息平台。 第五章基本原则 第十三条诚信评价研究中心的活动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四条为贯彻本章程第三章所规定的宗旨,实现本章程第四章所规定的目标,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实行宽容的学术风格,尊重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和学者自治与自律的原则,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学术批评规则。 (二)不歧视不排斥任何学术观点。 (三)在开展学术批评活动时,批评和被批评双方彼此不怀疑对方的动机和智力,不进行人身攻击,不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

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 概述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认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媒介的控制和影响,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的控制者。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是人的思想和意志的载体,是控制广播电视使用权、所有权的特定群体的意志的延伸。广播电视的性质决定于社会制度,是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关键因素。社会制度不同,广播电视的性质就不同,广播电视的体制也必然不同。广播电视体制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广播电视活动直接或间接起 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组织制度。广播电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在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加上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在所有权、管理经营、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体制上的差异。类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公有公营型、民有民营型、国有国营型和公商并营型。1、公有公营型公有公营型主张广电不应用于商业目的,而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广电的经营管理、业务政策与节目内容,须接受全体国民之代表的监督与管理。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典型的公营体制媒介。BBC是以国会拨款,收取

纳税人“执照费”为经费来源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这种体制决定了其不易受商业力量操纵,能够独立且中立地服务于英国人民。“反商主义”深深地植根于BBC的文化中,远离商业利益成为BBC的一个重要特征。加之BBC受到发展初期“瑞思主义”所强调的“引导公众品位”的文化影响,使它长期以来一直行走在“公正性、公众性、公益性”的形象之路上。在这样一种体制及文化氛围下,BBC的形象诉求表现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最值得信任的广播组织和节目制作人,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新闻、教育和娱乐等服务来满足所有英国观众的需求。”公有公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可以保持节目内容的平衡,担负社会的教育责任,服务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此外,还可以免于资本家之控制;可以消除广告商的影响,以免广电节目迎合低级趣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经费来源全赖、或大部分依赖广电的执照费,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广电观众的经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未免失之死板,从而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观众的收视兴趣;唯我独尊,缺乏进取精神;言论和消息来源的单一化。2、民有民营型民有民营制,是传统的所谓最自由的一种广电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广电事业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自由经营、自由转让。除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外,政府对于广电传播不加任何干预。广电以赢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练习及答案)

3单1多1名=10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学习指导 一、本章主要知识要点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 强学会 公车上书 二、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制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d A.《资政新篇》 B.《原道救世歌》 C.《原道醒世训》 D.《天朝田亩制度》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引进了一些先进生产技术 3.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c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4.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政变 的实质反映了:c A.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5.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d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6.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c ①创办新式学堂 ②鼓励建厂开矿 ③实行君主立宪 ④建设海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是:a A .洋务运动〖DW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DW 〗 D .新文化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 1.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abcde A. 奕訢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E.左宗棠 2.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具有: abd A.封建性 B.垄断性 C.腐朽性 D.买办性 E.反动性 3.19世纪末叶,维新派创办的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报刊有:abc d A.《强学报》 B.《国闻报》 C.《时务报》 D.《湘报》 E.《申报》 4.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被杀害的维新派人士有:abcde A.谭嗣同 B.杨锐 C.刘光第 D.康广仁 E.杨深秀 5.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有:abcde A.洪秀全 B.杨秀清 C.石达开 D.韦昌辉 E.萧朝贵 (三)简答题: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1)1851年1月,以洪秀全等人为领袖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太平天国从1851年到1864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体制改革。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仍然是当前讨论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 应当说现在的广播电视的体制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体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必然结果。但是到了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民众素质提高、市场逐步发育,政府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了一些弊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一)小型分散 从普遍的情况来看,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要稍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个别地(市)级电视台也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而大量的地、县电视台甚至西部的部分省级电视台基本上没法正常维持生存。加之相互封闭与市场割据,大多处于一种自给自不足的状态,没有能力自己制作像样的电视节目,也没有过多资金购买节目,所以个别电视台廉价购进的播出带比大街上录像厅播的带子质量还要差,盗版现象也屡禁不止。 (二)资源浪费 一级政府一群电视台,在省会城市,至少有四家(多的达到10多家)以上的电视台在竞争,形成了复杂而拥挤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台又都有一种心态,把自己的频道办成综合频道,作为电视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所有的节目都要作,所有的节目都要播,都用抢夺同一资源维持虚假的繁荣,因此就造成了雷同性较强的资源浪费。 (三)管理混乱 目前一般电视台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是原始的、粗放的。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需的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职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同时,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帐方式记帐,存在严重的浪费。产品质量检评仍是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因素。 (四)恶性竞争 由于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

浅谈时代发展与管理及管理学的科学性

浅谈时代发展与管理及管理学的科学性 摘要百年管理科学化进程构建了庞大的管理科学体系,管理科学知识不断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学科的科学性。论述了管理与管理学现实属性和最终属性,以及管理学面临的挑战等观点。 关键词管理管理学科学属性艺术属性 20世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100年里,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如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20世纪的管理学思想活跃、流派众多,为后来构筑管理科学知识体系打了夯实基础,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孕育与发展了管理与管理学科学性的思想,也为管理与管理学发展的奠定了最初的方向—管理科学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1“和平崛起”呼唤管理与管理学的科学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期间,记载着中国人的酸甜苦辣,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责任与使命。从对“黄祸论”、“崛起论”、“威胁论”、“崩溃论”等各种评论中“韬光养晦”转变,到200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向外界明确提出了让全世界人为之一震的中国将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代表我国治国理论和对外政策的重大战略思维形成,这对于国人也提出了更多希望与要求。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需要积极支撑这一重大理论。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哪里有人类活动,哪里就需要管理。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于科学管理及管理学科学化方面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到后来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管理和协调一批受封建思想和近代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迫而具有“大杂烩思想”的老百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需要多么丰富与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社会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已明显提高,这对于管理与管理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国家要和平崛起,国家要发展强大,没有科学管理思维的引导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要适应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艺术的微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有创意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有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积累方面潜在的“指挥棒”。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丰富,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们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系统性市场更加规范,政治、商业、文化数据以及与之对应的逻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拍脑袋决策、赌徒思维”必定失败,这样,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管理学科也相应更加科学化。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等),使得优质的、科学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工作者所占的比率也相应越来越大,国家和平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需要创新的管理理论,它离我国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管理与管理学的两大现实属性—社会性、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管理学这个已经发展了百年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了管理学新时代意义,特殊的社会需求,也给管理学络上了深深的社会印记。30年前的中国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时至今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并由农村发轫,而且将在粮食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引发人们对于“土地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生活中最大的喜事。初看起来,这是农业问题,但从深层次去审视,这就是一个管理学逐步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俗语称:“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向全国推广。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几十年的发展,却暴露了一系列与土地有关的种种管理问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问题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人们在想: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如此丰厚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呢?长期以来,人们将焦点更多放在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分配上,却忽略了土地问题中的软件问题—土地管理科学化问题。而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却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科学管理学知识。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夏晓虹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摘 要:晚清出版的外国女杰传中,明治日本的影响相当大。其中由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编辑、1898年印行的《世界古今名妇鉴》比较特殊,属于隐身文本,不为中国译者提及,却有多篇传记经过反复译介,广泛流传,因此值得重视。本文从介绍《世界古今名妇鉴》的原文本入手,分三节作了探讨:将最早由梁启超译述、并一向被视为梁著的《罗兰夫人传》放在女性语境中,揭示其与晚清流行的“女子为国民之母”说法的关联;考察充满革命激情的《世界十女杰》,如何经由有意识的改写与添加,使传主因切合晚清国情,成为中国女性寻求独立、 解放取法的楷模;最后再就《女报》(《女学报》)、《女子世界》与《中国新女界杂志》三个晚清女报的“传记”栏,分 析其选取、隐括的译文同各自杂志宗旨的密切呼应———从而呈现具有“百变身”的《世界古今名妇鉴》参与晚清“女界革命”的实绩。 关键词:《世界古今名妇鉴》;西方女杰;《世界十女杰》;晚清女报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22******* 收稿日期:2008210206 作者简介:夏晓虹,女,安徽省和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为作者提交给2008年8月28—29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召开的“明清文学文化中的秩序与失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 ① 参见 木仙太郎、田中幸二郎编:《年 》,“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第四编《德富 峰集》,东京:改造社1930年版, 第570—571页。另见[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李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第10页。 ② 冯自由:《日人德富苏峰与梁启超》,《革命逸史》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2页。 明治时期的日本对近代中国的强大影响,在学界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具体到女性史,因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仍有许多课题未及深入。本文拟加讨论的《世界古今名妇鉴》,便是这样一部尚未受到应有重视的文本。考察晚清妇女思想变迁史时,该书本为不可逾越的文献。而其在翻译与流传过程中的选择性接受,也成为笔者关注的重心。 德富芦花与《世界古今名妇鉴》 《世界古今名妇鉴》为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所编,明治三十一年即1898年4月由东京的民友社出版。按照编者撰写的《例言》可知,其所收各文多半采自《家庭杂志》与《国民之友》。因而,此处有必要先从德富芦花之兄德富苏峰(本名猪一郎,1863—1957)说起。 明治二十(1887)年二月,由于所撰《将来之日本》印行而名声大噪的德富苏峰,趁热打铁,迅速创办了民友社,同时发刊了《国民之友》。这份杂志的创刊号居然销售了数万份,使德富苏峰大受鼓舞。于是,三年后的2月1日,日报《国民新闻》也开始发行。再经过两年,1892年9月,《家庭杂志》接续面世。①如此密集的出版动作,足以显示德富苏峰在此时期日本舆论界如日中天的号召力。 与报刊相辅佐,民友社出版的各种图书也受到读者的追捧。1881年出生于日本的冯自由曾忆述,当时“各书店所刊各类小丛书以民友社为最风行”②。而且,不只在日本读书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广有好评,其出版物在居留日本的中国知识者中同样有口皆碑。《新民丛报》的说法可为代表:“民友社著译之书,其论断常有特识,其文体为 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 V ol.46,N o.2Mar.2009

国内顶级管理期刊介绍大全

管理科学学报旨在介绍有关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应用等学术性研究成果,以及已取得社会或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是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期刊。 专论:突出其权威性、理论性、前瞻性和引导性; 论文:具备超前性、创新性和学术参考价值 综述:要求论文资料丰富、叙述严谨、评论深刻,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见解,系统性和指导性好; 应用:选择刊登有显著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的应用类论文和典型案例研究; 专题:新思想、观点、理论与方法,热点问题研究; 简报:介绍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国家级科技项目、工程和政策研究等的进展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各类新成果; 学术动态:信息性的栏目,基金项目管理政策、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国际合作研究、书评。 主办单位:天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主编:吴启迪 副主编:寇纪淞,李一军,高自友 执行主编:张维 编辑部主任:张维,李敏强 责任编辑:熊熊,赵春青 刊号: 管理世界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主要刊登围绕中国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中国公共管理论坛:主要围绕中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以及针对中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推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向规范性、实证性的方向拓展。 中国就业·分配论坛:主要刊登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了解问题所在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中国就业、收入分配问题的方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主要刊载中国区域发展、区域性经济结构以及区域发展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 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主要刊载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问题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以期加快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并使其成为政府了解中国乡镇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产业发展论坛:针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现实状况,本栏目着重关注有关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国家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研究成果。 工商管理理论论坛:结合中国工商管理的实际状况,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着重研究、探讨切实符合中国工商企业管理实际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国内30种重要的学术刊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国内30种重要的学术刊物 (最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发布时间:2008-11-21点击次数:1042A类刊物(22种) 1、管理科学学报(双月刊)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管理科学学报》编辑部300072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国内统一刊号】CN 12-1275/G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9807 【电子邮箱】jmstju@ 【联系电话】022— 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月刊) 【通讯地址】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编辑部100080 【主办单位】xx系统工程学会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267/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6788 【联系电话】010-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8号东楼3层《管理世界》杂志编辑部100098 【主办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23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502 【联系电话】010-621169;010- 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月刊) 【通讯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100732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087/F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894 【联系电话】电:;传: 5、xx软科学(月刊)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70室《中国软科学》编辑部100045 【主办单位】xx软科学研究会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036/G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753 【联系电话】电:00;传:00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参考答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A 5.C 6. B 7.B 8.C 9.D 10.A 11.D 12.A 13.D 14.C 15.B 16.A 17.C 18.B 19.A 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 BC 4. AD 5.ABCDE 6.ABDE 7.ABCDE 8. ABC 9. BCD 10.ACDE 三、简答题 1.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2.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主要有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等。 3. 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创办? 参考答案:多数是官督商办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4.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影响较大的报纸有哪些? 参考答案: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 5. “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政令中有关军事方面的规定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四、辨析题 1. 参考答案:对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2. 参考答案:对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3. 参考答案:错。 洋务派主张改变封建科举制度,以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主张培养洋务人才,但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4. 参考答案:对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该科举好兴西学等问题展开。 5. 参考答案:对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 管理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庆国(2002)认为[1],广义的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s)指管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历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而狭义的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则指管理丛林时代的管理科学学派,即运筹学或数理学派。王续琨(2010)认为[2],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s)是以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所有学科的集合称谓,而管理活动是指组织的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行为过程。这无疑也是指广义上的管理科学。本文的管理科学也是指广义上的管理科学,而非狭义上的管理科学。 2 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从西方管理思想史看,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出现以前,西方的管理还是经验式管理,没有上升到科学层面,所以西方的管理科学应该始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并在之后逐渐形成了管理科学的体系和学科结构。许康、苏衡彦(2006)两位学者认为[6],按照我国学者马洪等人在20 世纪80 年代依据西方经济管理史所提的观点,公认的管理学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或者说是“科学管理时代”。其代表作是泰勒的《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埃默森的《The Twelve Principles of Efficiency》和斯科特的《Increasing Human Efficiency in Business》。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由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到管理丛林时代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对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早在1914—1916 年间,我国一批留学生和工商界的学者,就充当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引进者。1914 年,泰勒回信给中国的留学生穆湘玥,同意并支持他翻译《科学管理原理》。1916 年10 月,穆湘玥以《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为书名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1915 年11 月,中国留学生杨栓在中国科学社的杂志《科学》上,发表了《人事之效率》的论文。这标志着我国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起步。1929 年,厄威克(Urwick)主持在日内瓦的国际管理科学研究院,他主动通过燕京大学经济系原主任戴乐仁教授作中间联系人,推动中国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和次长穆湘玥建立管理科学学会,所以在1930 年6 月29 日,上海成立了“中国工商管理协会”(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这个协会对推动我国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理论的实际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协会一直开展活动并连续、持久地发挥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管理科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我国学者对管理科学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也多从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开始。如许康,劳汉生(2000)认为[7],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 年,是吸收和引进科学化管理的时期,主要受苏联的管理影响。事件包括,对国外的数理统计方法、运筹学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科学方法进行初步引进、传播和应用;制订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制订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和“鞍钢宪法”,并号召工业学大庆等。第二次浪潮是1973—1978 年,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和第三次复出,邓小平同志的“唯生产理论”和后来的“生产力标准”极大地激发了科学管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优选法与统筹方法的普及推广,伴随1978 年思想大解放和“科学的春天”来临,控制论、信息论、科学学、预测学、行为科学、计量经济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模糊数学等国外管理学理论纷纷传入国内并传播开来。第三次浪潮是1979—1995 年,在继续引进和吸收西方管理理论的同时,我国管理科学工作者开始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创造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系统科学、灰色系统、物元分析等,把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列上了议事日程。第四次浪潮是1996 年至今,在朱镕基总理“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的讲话之后,我国掀起了全面学习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现代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的高潮,在现代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以及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引进、消化和吸收。目前,我国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等基本与国际接轨。郭菊娥、席酉民(2004)又提出了我国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论[8],认为第一阶段是1949—1977 年的访苏初创阶段,其标志是系统地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工业管理制度和方

管理学院18种期刊及CSSCI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1)18种重要期刊:(此外,影响因子>=1的SCI,SSCI期刊) 管理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 科研管理 管理工程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 研究与发展管理 管理学报 中国工业经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研究 中国软科学 南开管理评论 会计研究 管理世界 系统工程学报 金融研究 世界经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重要期刊: ①.全部重点期刊 ②.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重要学术期刊 ③.SCI,SSCI,EI,及CSSCI中经济类与管理类刊源 ④.CSSCI中法学和统计学类刊源(考核法学和统计学学科老师) ⑤.以下10中期刊: 冶金自动化 制造业自动化工业工程 信息与控制 计算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信息系统学报 中国管理信息化中国教育信息化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3)一般期刊: ①.未列入上述目录的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类别的SSCI刊源 ②.有国际连续出版刊物号(ISSN)的外文期刊 ③.被ISTP收录或有书号(ISBN)的会议文集和丛刊

CSSCI(2012-2013) 管理学(29种) 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 1 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商学院 3 科研管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 4 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5 管理科学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6 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7 外国经济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 8 研究与发展管理复旦大学 9 公共管理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 11 管理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管理工程学报浙江大学 13 中国管理科学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 14 管理学报华中科技大学 15 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6 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17 预测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1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19 科技进步与对策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20 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1 科学管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 22 软科学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23 系统工程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 24 经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5 经济体制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6 系统管理学报上海交通大学 27 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28 宏观经济管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 29 管理现代化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案)汇总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

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以衣物散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