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的伪作及鉴别

浅绛彩瓷的伪作及鉴别
浅绛彩瓷的伪作及鉴别

浅绛彩瓷的伪作及鉴别

程门等名家的作品虽然在浅绛彩瓷流行的当时即被“赏鉴家得其片幅零缣什袭藏之”,但是众多的浅绛彩瓷只是为大众服务的一般瓷器,再加之脱彩严重,一直以来并不被收藏界所重视,因而也就很少有人去作伪。但是随着近年来浅绛彩瓷的艺术魅力被挖掘,一时间引起了众多的研究者和有见地的收藏界人士的重视,其经济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目前浅绛彩瓷的投资潜力和升值空间都很大,如同对其他艺术品的作伪一样,受利益的驱使,近年来浅绛彩瓷的伪作也开始出现在古玩市场上。

笔者就曾在市场上见到署名程门、金品卿、俞子明、高心田、马庆云等人的浅绛彩瓷伪品。但是由于作伪者水平低下,对这些粗制滥造的伪品,只要我们掌握了鉴别浅绛彩瓷真品的方法,熟识各位浅绛彩瓷画师的绘画风格、特点,并不难鉴别。市场上还有一些作伪者采用在纸绢画上添款、改款作伪的手法,将有一定水平的无款浅绛彩瓷作品通过添加或改为名家的题款,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牟取高利,这就需要认真对待了。

一般讲,鉴定浅绛彩瓷真伪有以下方面可供参考:

其一,正确理解“浅绛彩瓷”概念,清楚其涵盖的范围。由于近年浅绛彩瓷在古玩市场上价格不断上涨,使得一些人随意扩大浅绛彩瓷的范围,将一些其他类彩瓷作为浅绛彩瓷收藏。比如浅绛彩瓷

盛行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衰落于民国二三十年代。其间在民国以后由于彩料的改变即出现了浅绛向民国水彩、粉彩的过渡。往往一些人将这种过渡期的作品甚至民国以后的水彩山水画面的瓷器充作浅绛彩瓷在古玩市场上兜售,以求获利。

其二,如同鉴别纸绢书画一样,熟悉诸多的浅绛彩瓷画师的绘画风格、题款字体、结构、下笔习惯等绘画、书法特点以及印章款识特色和用章习惯。这是现代作伪者的粗制滥造所无法仿效的,即便作伪者有一定水平但无论怎样努力也是无法做到天衣无缝。

其三,通过多看实物(包括真品和赝品)和有关资料,熟悉浅绛彩瓷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从一件瓷器的胎、釉、画面用彩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正如鉴藏家李鸿泉先生所说:“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陶瓷作品各具自己的工艺特色,各有自己的艺术格调。即使是民国时期的一般作品,也有区别于其他时代特征的独立风格,致使现代人的摹仿也会相形见绌。”

其四,浅绛彩瓷的艺术魅力来源于浅绛彩瓷画师在瓷面上作画,使得中国绘画最典型的诗、书、画相结合的所谓“文人画”艺术形式在瓷器上得以再现。因此,鉴别浅绛彩瓷要从瓷画的艺术水平着手。除了熟悉当时及如今被人们认定的浅绛彩瓷高手的名号之外,要有一定的书画鉴赏能力,不要被瓷画上所署名款所迷惑。

其五,了解作伪手法,做到知己知彼。比如采用化学药品(诸如氢氟酸、高锰酸钾等)腐蚀作旧的瓷器表面被腐蚀,但没有老瓷器因长期使用所呈现的自然磨损光泽。再如现在新作的赝品其胎釉处处表现了无法掩饰的现代瓷的特点,只要能把握住浅绛彩瓷盛行的“清同治、光绪和民初时期”瓷器的胎釉特点,不论作伪者如何用红土、黑泥涂抹掩饰,赝品亦不难鉴别。

换言之,瓷器鉴定的最基本的方法———“标型学”(即通过一件标准器物,进行断代、定窑口、辨真伪)同样适用于对浅绛彩瓷的鉴别。

什么是陶瓷花纸拆色

什么是陶瓷花纸拆色? 【什么是陶瓷花纸?】 陶瓷花纸也叫做陶瓷粘花纸。陶瓷花纸印刷是一种不同于四色印刷的丝网印刷技术,由于陶瓷油墨的不透明性,不能采用四色冲印,只能采用专色印刷。 陶瓷粘花纸是指在陶瓷(或瓷坯)表面贴上印刷好的陶瓷专用花纸,可以分为釉下.釉中.和釉上.有一次烧成和两次烧成.釉下和釉中是永不变色的,釉上也能经十几年不变. 也有的工艺品陶瓷(如家饰等)用的是不用经过烧烤的油墨花纸。 【花纸的分类】 按纸张(底纸)性质分为三类: 1)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纸 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花纸(上海四喜化工)也叫“酒精花纸”,它是用缩丁醛和酒精作原料,制成薄膜作底纸,在底纸表面印刷图案,现在此工艺仍有很大市场,因成本低,只有水移贴花纸的1/3价钱,工艺和效果又基本能满足装饰要求,将PVB用乙醇溶成12~14%溶液,再将其制成薄膜,印花后用它代替陶瓷(或搪瓷)花纸,即省工序,又提高了产品质量,烧出的陶瓷(或搪瓷)花纹色泽鲜艳,质地光洁。早期贴花纸印刷是在厚纸基上手工裱一层薄纸作承印物自七十年代以後改进在厚纸基上用机械涂布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作承印物机械涂布薄膜不仅节约纸张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它的缺点在三方面:一是缩丁醛薄膜的衬纸厚,且使用后边口不整齐,印刷时很难套准图案;另一方面,由于薄膜的性质造成它不能印刷贵金属制剂;再一方面它的延展性有限,不能移贴于不规则平面上。但是由于大膜花纸具备价格低廉这一最有竞争力的优势,所以还将继续作为中国陶瓷的装饰材料。 2)釉下花纸 釉下花纸是由最原始的石印(铅印)花纸延伸发展出来的。它是用简陋的容易吸水、质地柔软的纸张作底纸,在表面网印水剂带釉的反印图案,然后反贴于陶瓷的胚胎釉面。此工艺特点是便于烧成(一次烧成),节省成本,且光亮,耐磨性好,符合国际卫生标准,它在餐具瓷上装饰也占着一定的席位。不过它的缺点在于图案粗,贴花难,包装困难。 3)水移贴花纸 水移贴花纸(俗称小膜花纸)是目前国内陶瓷装饰中较流行的。水移贴花纸的印刷形式可以为平印、网印和钢版转印,这三者中最常用的是网印。 水移贴花纸最基本的材料是小膜底纸,它是一种吸水性特别强,表面涂满了水溶性胶膜的纸张,印刷好的花纸泡在水里,纸张吸收了水分后,溶解表面的水溶胶,就能使油剂的图案由纸表面滑动分离,分离了的图案还带有少许的水溶胶,就可以把它贴在瓷件上,顾名思义,称为水移贴花。 水移贴花纸的底纸要有良好的吸水性,但也带来了矛盾,即印刷过程中,如果底纸吸收太多的水分,它会变重变软,纸张就不好整理和操作,而且纸张势必胀大,造成印刷过程中套色不准确,这种不准确的特点使膨胀不成规律,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遇到干燥天气,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

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

中国陶瓷艺术欣赏

第1课 中国陶瓷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习、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陶艺的历史,能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2、运用所学知识,评述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提高欣赏评述能力。 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中国陶艺的魅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评述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制成课件。 学生:了解、收集有关中国陶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1、“中国”的英文怎么说? (China) 2、“china”还有什么意思?(陶瓷) 小结:外国人居然用”陶瓷”来称呼”中国”!看来,在外国人眼中,陶瓷代表了中国。的确,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文明进程就是一部陶瓷发展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瓷的艺术世界! 二、新授 播放课件,引导欣赏:

(一)远古——朴拙实用 1、考古家们发现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制造出许多精美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开始。 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在制陶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彩陶艺术。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请看图片: 2、思考 讨论交 流 ⑴纹饰观察 讨论问题::先民们在陶器的表面绘有许多彩色纹样,仔细观察, 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你能给这些纹样取个名字吗? 为什么图案只集中在器皿的内壁和外壁上半部?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看来先民们把这些彩陶的造型、色彩和质地 统一在实用与美观之中,使陶器既实用,又有观赏性。 同时 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⑵造型观察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 (网纹船型壶) 人面鱼纹彩陶盆 (彩陶舞蹈纹(蛙纹彩陶双耳 (旋纹彩陶尖

怎么鉴定瓷器落款真假

怎么鉴别瓷器落款 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 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 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 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 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 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 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 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 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 “翠竹轩信 卿”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 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 “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 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 “善”等。“福”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赞颂款

浅论青花瓷与文化

浅论青花瓷与文化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论青花瓷与中国文化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随着周杰伦这首《青花瓷》红遍全国,青花瓷,作为一种恬淡优美,素雅绝伦的瓷器,再一次吸引了文人雅士乃至市井流民赞叹的目光。对于中国人,提起瓷器,最耳熟能详的只怕便是青花瓷了。这不仅是因为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难得的长盛不衰的名瓷,还源于它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融入了华夏子孙的骨血,哪怕初次相见,也像是隔了千百年轮回的宿缘。它不仅是中国瓷器史上一抹光耀的“青”,也是中国文化中一抹淡雅的“青”。 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所以青花皆是白胎青彩。 制作青花瓷所用青料种类繁多,质地色彩也各有特征。元朝流行过一种苏麻离青,制出的青花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明朝则出现了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平等青呈色淡雅、青亮、稳定,石子青发色灰暗甚至发黑,回青则多与石子青共用,可以调色。到了清康熙年间就出现了珠明料,发色明丽纯正。现代则多用化学青料,有点是廉价易得,缺点是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除了青料外,款识也是鉴别青花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青花瓷,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出现于明永乐年间,用于记录烧制年代,多标注帝王年号。吉言款则是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多见于民间青花瓷。比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期盼。堂名款是以典雅的堂名、人

陶瓷贴花纸丝印工艺流程

陶瓷贴花纸丝印工艺流程 陶瓷贴花纸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它是将纹样装饰、色彩和造型融入到陶瓷中,形成工艺美术品,这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案装饰要靠印刷术复制法实现,即直接在器物上印刷图案。而对于异形和有特殊要求的承印材料和承印物,则需要采用间接装饰法。小膜花纸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一种装饰法。 小膜花纸,也称水转移贴花纸,它是先将图案印刷在一种预涂水溶性胶的特殊纸张上,再通过水浸泡润湿后,转移贴附于物件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小膜花纸主要应用于陶瓷、玻璃、运动器材(头盔、球拍等)、金属、木器等物件不规则表面的装饰。 小膜花纸是由底层的底纸(也称纸基),中间层的是溶胶,和表面的封面油组成的。 小膜花纸按照转贴后烧烤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温花纸及低温花纸。高温花纸,包括陶瓷高温烧成花纸、玻璃高温烧成花纸,其中陶瓷花纸又可分为釉上花纸、釉中花纸;低温花纸,主要应用于运动器材、金属、木器等,花纸转贴到承印物上后,只需2 0 0℃以下低温烘烤即可。 小膜花纸与其他转印贴花纸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点线清晰、阶调细腻、膜层柔韧的优点,所以是制作高档花纸的最佳选择。 小膜花纸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印前准备、印中控制、印后检验。小膜花纸,尤其是高温花纸(陶瓷花纸及玻璃花纸),印前部分极为重要,包括设计、分色、制版及材料的选择。优质的小膜花纸,图案层次分明细腻,色彩饱和、套色准确,没有龟纹、没有画面缺点,转贴时有较理想的延展性、不易断裂,烧烤效果理想。能否达到这些质量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前各项工艺。

●印前准备 ⒈设计及分色 1.陶瓷花纸分色因受颜料性质的限制,所以不像普通三原色印刷原理那么简单。陶瓷颜料要经过中高温烧烤才能与瓷釉表面熔合,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不同的陶瓷颜料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元素相互之间不能混合,且个别颜料在印刷时必须达到1 0μm以上的厚度才能出现正常的色彩(如钴蓝、镉红)。了解了陶瓷颜料的性质,在印前分色制版工艺中才能因色而异判断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如镉系列不可和铁系列颜色相混或相叠)。 2.如何准确地审稿和分色?一款图案有多少个颜色?每个颜色是否可以叠印(例如铁红色和硒红色不能混合,就不能叠印;硒红和紫红不能混合,也不能叠印)?。除了上述问题需特别注意外,还要能准确分辨出每个图案应该分成多少颜色,是否用细的网点才能保证减少制样试验次数,并保证图案的还原程度。 3.有关图案层次的过渡,实践证明,在正常的网印中,挂网成数高的部位容易印糊(网点之间不应该连接却连接起来了)。只有在成数低于4 0%的情况下,才容易印出清晰的网点。碰到这样的难题,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把过渡色分成两版印刷,第一次打底印浅色版,第二次印深色版,成数掌握在5 0%以下,渐渐向5%过渡。这样的过渡色柔和且不易断层。如果图案精细且还原要求高,就应该花高成本去处理制版工艺。用高线数如1 2 0~1 5 0线加网制单色软片,并用相应的丝网制作网版。感光材料建议用毛细软片,只要操作正确,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4.。如果图案中有蓝色(特别是深蓝)、红色(特别是大红),需要用二次印刷加厚印层。在确定加网线数时要考虑用1 2 0线以下,丝网目数也应该选用3 0 0目以下。不然,蓝色不够蓝,红色不够红,甚至烧烤后红色会出现淡红带黑的色相,很难看,这就是印红色时没掌握好厚度所致。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第一章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第三节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 (1)窑炉 (2)窑具 (3)器物成型 (4)化学原素与烧成气氛 第二章宋代五大名窑、民谣精品及瓷片标本赏析 23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2、钧窑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1、修内司窑 2、郊坛窑

第三章宋代民窑的鉴别35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l、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 2、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刻花青瓷 3、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地黑花瓷器 4、以钧窑为代表的花釉瓷器 第二节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1、以越窑为代表的划花青瓷器 2、以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器 3、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器 (1)青白瓷的兴起(北宋初期) (2)青白瓷的发展(北宋末至南宋初) (3)青白瓷的衰落(南宋中后期) 4、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 第四章历代名瓷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及其鉴定50 帝王与龙纹瓷器 元代枢府白瓷 元青花瓷器 宫廷御用黄釉瓷 明代红釉瓷器 永乐甜白瓷

宣德青花瓷 成化斗彩瓷 正德皇帝与伊斯兰纹饰瓷 嘉靖道教纹饰瓷 清代皇帝与万寿节瓷器 清宫习俗与插花瓷器 康雍乾珐琅彩 康熙开光纹饰瓷 康熙文房用瓷 雍正瓷 乾隆藏传佛教瓷 乾隆特种工艺瓷 乾隆御制诗瓷器 道光慎德堂款瓷器 同治婚礼用瓷 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瓷器 第五章元代瓷器鉴定的历史背景 229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青瓷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试论人性化在的陶瓷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试论人性化在陶瓷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陶瓷艺术文章编号:1001—9642(2008)05—0071—05 试论人性化在陶瓷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刘谦功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陶瓷艺术的发展以人性化为导向是一个很 重要的问题,”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陶瓷艺术的 发展.人性化是陶瓷文化的精髓,因此陶瓷生产应向人性 化方向发展,而陶艺创作则是陶瓷艺术人性化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人性化,陶瓷艺术,发展,重要性 引言 陶瓷艺术的发展以人性化为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 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陶瓷生产的根本意义”陶 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 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 造性活动.……把柔软的粘土,变成坚固的陶器,是一 种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而瓷器的成功 烧造也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人类造物成就,它把人类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人与物的 亲和力,应是创造陶瓷艺术和其他设计艺术的基础.陶 工们通过工艺实践直接借助土,水,火,真实留住人的 生命轨迹.对人而言,既是造物活动,又留文化印迹; 既是自我体验,又要自我超越.在不失人性地造福人类 的同时,体验人文价值,却超越人本主义,正像古人所 说’上达天德’,即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中获得身心的 满足,感知造化的神奇,品味人性的本真,呈现生活的 价值.”由此可见,人性化是陶瓷文化的精髓,因此陶瓷 生产应向人性化方向发展,而陶艺创作则是陶瓷艺术人 性化的最好体现. 1人性化是陶瓷艺术的精髓 由于陶瓷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因 此陶瓷艺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在于它是人性的真切体 现,尽管人类社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时代,机 声隆隆的工业文明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一日千里的信息 文明时代,陶瓷艺术的人性化特征始终没有丢弃,今天 就更要保持下去,这一点至关重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使得陶瓷生产已由手工制作单个产品,变成机械生产大批 量产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巨大进步.于是, 曾经先进于西方的中国制瓷业,被西方近代机械文明所 超越.为此,从科技方面赶超西方就成必然的头等大事.

浅谈对青花瓷文化之认识

浅谈对青花瓷文化之认识 化学脱产置换学员岑文学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芭蕉帘外雨声急,青花瓷里容颜旧,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源于唐代,盛行于元、明、清,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劳动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技术上改进与提高的结果。它的独特的艺术成就,至今还值得我们总结与继承。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品,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优秀传统。拥有千年历史的青花瓷不仅仅是瓷器,还是时间和文化积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载物,它早已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一.陶瓷史上的艳丽奇葩: (一)原料原料来源不同呈色也不一,如;明永乐呈色浓重青翠、成化呈色淡雅、青亮、稳定、明清二代民窑灰暗甚至发黑、万历菁幽泛紫青翠、康熙发色明丽纯正、现代即现代的一种原料,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世界建筑陶瓷产品生产贸易和市场分析

意大利——世界第一大建陶出口国 意大利的建筑陶瓷行业在世界上居于无与伦比的领先地位,2002年年底共有241家公司,从业人员30799人,773座窑。2002年年产量6.055亿平方米,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0%,欧盟产量的43%。出口4.377亿平方米,金额为38.69亿欧元,占总销售额(53.19亿欧元)的72%,营业收入的5%用于再投入到该产业中,确保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主要在Modena和ReggioEmilia省(占总产量的80.15%),其次是EmiliaRomagna省(占9.67%),其他地区占10.17%。 2003年生产和销售分别比2002年下降1.8%和3.4%,数量分别为5.946亿平方米和5.875亿平方米。2004-2005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预测如表5-1所示。 意大利瓷砖产品样式、质量响誉全球,牢牢占据世界高档产品市场。其中以“Ce-ramicTilesofItaly”标识出口的量占全球国际贸易的37%。欧洲是意大利瓷砖的主要出口地区,以德国(7070万平方米)和法国(5690万平方米)最大。在美洲(6540万平方米),尤其在美国,意大利瓷砖是市场的主宰。在中欧、东欧和拉丁美洲市场也是强势甚至在扩张。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重要工程采用意大利瓷砖。2002年与2001年的主要市场变化有:增长最快的地区是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瑞典、英国,减少最多的地区是波兰、葡萄牙和德国。 意大利陶瓷行业的成功可归结到很多因素,本地消费者的要求高,迫使厂家不断创新,同时,厂家对消费者的需求洞悉入微,总能向高端市场提供热销的产品。在意大利新产品新工业推广迅速,工厂不断地提升技术优势。另外,意大利厂家成功解决了其最大劣势-劳动力成本高,一次烧成使劳动力减少60%。另外,相关行业成龙配套,为其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提供了保障。 2002年意大利建筑陶瓷的平均生产成本为8.84欧元/平方米,其中,制造成本占57.58%,管理成本占22.51%商业成本占19.91%。各种产品的制造成本如下表5-2所示。 上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瓷砖刚刚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成为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如果独立打自己的品牌,在巨额的营销预算下每个企业都显得力不从心,经过权衡,意大利建筑陶瓷和耐火材料行业协会(Assopias-trelle,Assn.OfItalianCeramicTileandRefractoryManufactures)会员企业产品开始统一采用“CeramicTilesofItaly”(意大利建筑陶瓷)商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30多年来,“CeramicTilesofItaly”成为意大利出口建筑陶瓷的统一标识,引领意大利建筑陶瓷到世界各地,意大利瓷砖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该商标通过声势强大的系列广告活动在国际上推广,经常出现在重要的陶瓷展览会上,在专业的建筑、贸易和装饰设计等国际杂志上频频亮相。出口企业不论大小都珍视他们共有的品牌。意大利建筑陶瓷出口市场明细与2003-2005年

毕业论文陶瓷专业陶瓷艺术设计精选题目

陶瓷艺术设计毕业论文选题 以下论文题目均为成品毕业论文,如需购买,请先在论文选题目录中选好您要的题目,每篇论文价格在50-200元,根据字数多少而定。此外,本团队专注于原创论文写作,提供单独定制服务。具体价格咨询 略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职业规划 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论陶瓷艺术设计的自然美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设计人类学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要点及解决思路 树起“湖湘文化”的旗帜——从陶瓷艺术设计说起 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创新推动设计——论创新教育在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 从中国文化心理学角度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几点思考 浅析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浅析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我国高等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艺工结合设置的探讨 浅谈陶瓷艺术设计品情感意蕴的传达 开拓个性化陶瓷艺术设计市场 修辞手法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加强陶瓷艺术设计实践基地教学的思考 以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例探析陶瓷艺术设计的人文生态特性 陶瓷艺术设计与传统图形元素的融合及创新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我国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艺术教学课程中陶瓷艺术设计与传统图形元素的融合探微 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实践基地教学新思考——以陶瓷艺术设计为例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思路探讨——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陶瓷艺术设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从现代生活方式谈现代陶瓷艺术设计 论传统民居元素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与应用 浅议陶瓷艺术设计构图的情感表达 陶瓷艺术设计系教师作品在“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中获奖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探究 陶瓷艺术设计与审美讲座在醴陵举行 浅谈陶瓷艺术设计及发展趋势 让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填补陶瓷设计中的空白 高职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第九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生活与艺术陶瓷展销会召开 论色彩的视觉美感与当代陶瓷艺术设计 中国山水画给陶瓷艺术设计的启示 论陶瓷的艺术设计与意境美 从“全球化”视点看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创造工程 “华光杯”2011年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第五届全国刻瓷艺术作品大赛将在9月举行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刍议当代陶瓷艺术引入交互设计的意义与方法 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评委点评会纪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 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 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 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 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 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 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 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 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 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

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

高中现代文阅读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

建筑陶瓷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作为舶来品的现代建筑陶瓷从起步到发展到壮大,不过几十年时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陶瓷,从佛山石湾引进第一条意大利生产线开始,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国内建筑陶瓷行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本文仅从建筑陶瓷产品及其设计开发趋势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国内建筑陶瓷产品的总体情况 (一)建陶行业基本情况 国内的现代墙地砖生产始于1939年建成的浙江温州西山面砖厂,它带动了唐山、景德镇、佛山、沈阳等地墙地砖企业的发展。直到1978年我国的墙地砖生产仍然很落后,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品质差。产品以152x152mm白瓷片为主,还有108x108mm的面砖,在当时马赛克是一种重要的产品,建陶产品还远未形成气候。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国内建陶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在企业规模、从业人员、产品产量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国内建陶企业蓬勃发展,而且外资企业在中国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时期的建陶业可谓四处开花,遍地结果。长期存在的“三山鼎立”局面被打破,在国内形成“三山一海夹两江”的产业布局结构,“三山”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一海”指上海,包括江浙地区;“两江”一指四川夹江,包括川渝地区,二指福建晋江,泛指福建省。这是最重要的建陶产区。例如:在我国最大的墙地砖产区佛山,有300多家企业,1000多条现代化的墙地砖生产线,其年产量比整个意大利的年产量都大。山东在淄博和临沂地区有100多家陶瓷企业,年产量在2.5亿平方米左右,新兴的建陶基地四川省有建陶企业250多家,年生产能力在4亿平方米左右,仅夹江县陶瓷企业就有120多家,310多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达3亿平方米。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这些西部 地区成为建陶行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发展的亮点和热点。 (二)建陶产品基本状况 1、产品产量最大化。产量大,花色品种多,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我国釉面 砖年产量7.26亿平方米,墙地砖年产量11.15亿平方米,早在1993年建陶产量就达 到世界第一位,并占世界整个产量的五分之二。 与此同时,产品品种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十几年前我国建陶产品只有内墙釉 面砖、陶瓷锦砖、红地砖等少数品种,花色单调,规格单一。随着业内科技进步和 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建陶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质的飞跃。各企业积极开发新产 品,花色品种繁多,已拥有并能够生产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功能、不同装饰 效果的建陶产品。如按材质分有:精陶釉面砖、炻质彩釉砖、瓷质砖和锦砖。按使 用功能分有:内墙砖、外墙砖、地砖、广场砖、梯级砖。开发了仿花岗石砖、渗花 抛光砖、大规格异型抛光砖、抗菌陶瓷等新品种。产品规格尺寸齐全,最大的可达 1000x1000毫米,800x1600毫米,还能生产色彩斑斓的腰线砖和各种异型瓷砖,一 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正在崛起。 2、产品规格趋大化。现在多数企业愿意生产大规格墙地砖,小规格瓷砖受冷 落,许多企业能开发500x500、600x600的地砖,少数企业能生产800x800、600x90 0的地砖,极少数企业能开发1000x1000及以上的超大规格瓷砖,不仅地板砖越做越 大,就连内墙瓷片也有做大的倾向。在传统的200x300产品基础上,不少企业开发 出330x480、250x380、333x666等大规格瓷片。 3、瓷砖装饰品位化。为满足瓷砖装饰个性与丰富性的要求,装饰技术和手法 有了很大提高,朝高品位、高档次发展。如在瓷砖印花技术方面应用了喷墨彩技术

陶瓷艺术论文

陶瓷艺术论文 陶瓷艺术 摘要:手指画是中国独特的画种之一,手指画,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历史上清代的高其佩、近代的潘天寿等都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属水墨写意画的范畴,故又称指墨。手指画,起源于唐代,成于清代,已近400年历史,自近代濒临失传。到了当代,手指画因为出现新的面貌而重新焕发生机——从手指纸画发展到手指瓷画。 关键词:陶瓷;指画;花叶;樟脑油;戚培才;艺术价值 一、陶瓷艺术的艺术价值 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近年来,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陶瓷艺术队伍不断壮大,形势十分喜人。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仁,游于艺。”“道”可志,“德”可据,“仁”可依,而“艺”只能是“游”了。故国画协议中的“逸笔草草”被人们视为很高的艺术境界。画家尚可“戏笔”、“遣兴”,而陶瓷艺术更可以放轻松点。在人生旅途的艰难跋涉中,艺术成为人么休养生息的精神家园;在激烈的竞争之余,艺术成为人们心中的沙漠绿洲。在此人们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二、陶瓷指画简介

指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即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代高其佩擅此画技,现代画家潘天寿精于此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创绘的陶瓷指画秉承其意,缘之于瓷器釉面的光洁且不吸水,油的材质性能,通过手指的压力,弹性及指肤上的纹理结构,兼之以拍、按、擦、压和剔点划抹等动作,使得画幅色阶过渡自然,色晕变化天成。 三、陶瓷手绘的制作 工具和材料:是一新彩颜料格盘,一小罐樟脑油和青花瓷瓶一只,一卷卫生纸。 墨籍水之助,渗化为水墨画,达到水墨淋漓,水酣墨饱,元气风发的效果。正是墨中见彩,素中见雅之致。试作一幅牡丹图:先以中指指侧蘸曙红加水,以偏锋急遽地横扫,再以食指指头蘸胭脂,纵点中锋衬出花蕊深入,一朵鲜嫩盛放的洛阳牡丹,落落大方地,若含嗔似微的展现出来。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于是瞬息间用手蘸藤黄调和花青,调成叶子的黄绿基本色,然后以中指蘸色于指头,又在曙红上如晴蜒点水蘸一下,侧锋点嫩叶,绿中见红。又以黄绿基色蘸花青,画成一组组正反掩映的叶子,把牡丹衬得如贵夫人那么雍容华贵,难怪“百花相见总点头”“国色天香无比娇”,足见这幅以色为主的牡丹,不但刻划得恰到好处,也表现了手指画生动而浓郁的传统特色。 四、陶瓷手绘创始人及作品创作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1、如何鉴别官窑民窑瓷器官窑有纪年款,像大明嘉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之类!而民窑没有纪年款,只有古玩堂的堂号、或某府名号、或烧制的地方窑号之类。官窑一般比较精美,民窑一般比较粗糙。官窑意指由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宋元

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2、官窑的瓷器为什么会有裂纹?宋代哥窑和官窑产的瓷器大部分都含 有裂纹,也就是冰裂纹,这些裂纹是因为烧制工艺与普通工艺不同而产生的并非瑕疵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3、宋官窑瓷器底款是怎么样子宋朝时期的官窑是一个瓷器种类的意思如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另一种”官窑'指向所有宋朝各大瓷窑为皇家官府所制造的瓷器,所以它的的款式样万般变化,无法一一而足,有机会你到博物馆可以系统浏览一下即可满足。谢谢4、瓷器冰裂纹新旧判断冰裂纹又称开片,它是高温瓷器骤冷开裂形成的纹路,其中宋代哥窑出产瓷器上的冰裂纹,就是典型。

陶瓷在建筑中的应用

陶瓷在建筑中的应用 课程名称: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 指导老师:李素平 院系:建筑学院 学生姓名:李旭晖 学号:20120910209

瓷砖的定义及分类 瓷砖的定义: 所谓磁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硷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磁砖。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沙,等等混合而成,经过球磨机研磨成粉末再经千吨级压机压制成型,输送到施釉线上施釉,多是喷釉,再输送到滚道窑烧结,炉火温度的高低及稳定性决定了瓷砖的内在品质及尺寸平整性。如为抛光砖还须经由抛光生产线抛光处理,磨边倒角。 瓷砖的分类: 依用途分: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工业砖 依成型分: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 依烧成分:氧化性磁砖、还原性磁砖 依施釉分:有釉砖、无釉砖 依吸水率分: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依品种分:釉面砖、通体砖(同质砖)、抛光砖、玻化 我们主要关注下陶瓷按照用途分类,在建筑中的用途一陶瓷按照用途分类: 1.日用陶瓷 2.建筑陶瓷

3.工业陶瓷 4.艺术陶瓷 二按致密程度 1.陶器(吸水率>10%): 粗陶、精陶 2.炻器(半瓷、吸水率1%~10%):粗炻、细炻 3.瓷器(吸水率<1%): 粗瓷细瓷 三.常用建筑陶瓷 1.外墙面砖 2.内墙面砖 3.墙地砖 4.陶瓷锦砖 5.琉璃制品 (一)干压陶瓷砖 1.分类 按材质分类: 瓷质砖(吸水率≤0.5%)、炻瓷砖(0.5%<吸水率≤3%)、细炻砖(3%<吸水率≤6%)、炻质砖(6%<吸水率≤0%)、陶质砖(吸水率>10%)。 按应用特性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