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格莱斯合作原则

再议格莱斯合作原则
再议格莱斯合作原则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4, 2, 172-17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10.12677/ml.2014.24021

Reconsider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Yidan Gao1, Huiqiong Duan2,3

1Schoo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Email: 452661729@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hdua584@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Received: Sep. 8th, 2014; revised: Oct. 10th, 2014; accepted: Oct. 1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ribution that Grice made to linguistics.

Although it has been a central topic of pragmatics, it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The theory’s connota-tion regards that when communicating, peopl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nsist what he called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They communicat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basic assumptions: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ile trying to cooperate to build a meaningful dialogue. Since the main term “coope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cooperation” concept for its everyday us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re generated. In order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various statements related to Grice’s CP to interpret its in-depth meaning.

Keywords

Pragmatics,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再议格莱斯合作原则

高一丹1,段惠琼2,3

1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

2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奥克兰,新西兰

Email: 452661729@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hdua584@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10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18日

摘要

格莱斯合作原则是格莱斯对语言学做出的最有影响的贡献。虽然它一直是语用学的中心话题,却是人们一直争议的主题。该理论内涵认为,人们沟通时有意无意地坚持他所说的合作原则(CP),人们的沟通基于如下基本假设:人们在彼此交流的同时,正努力配合,以构建有意义的对话。由于主要术语“合作”不同于日常使用的“合作”概念,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为了彻底理解这个概念,本文将研究与格莱斯CP相关著作中的各种陈述,以深入诠释合作原则的内涵。

关键词

语用学,格莱斯合作原则

1. 引言

从语用学看,我们日常会话中每一次说话会被认为在进行一种信息交换的合作。所有平等的对话均为基于双方共同点并追求共同目的的合作。这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保罗·格莱斯(Paul Grace)总结出的理论。他把沟通描述为坚持他所说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CP)。然而,这个解释有时是有问题的,因为格莱斯的术语“合作”经常和普通意义上的合作相混淆。该词的含义多在大多数语言学家感兴趣的语言学研究中使用,比如违规行为、侵权、蔑视和选择。只有一小部分人将CP概念的理性融入到他们的讨论中。

为了彻底理解这个概念,应该在格莱斯作品的上下文背景中研究CP和会话含义。格莱斯[1]首先在他的文章《逻辑与会话》中介绍并解释了合作原则的含义。他认为,这些含义的感知和泛化是基于以下原则的:“根据你交谈的目的或谈话进展的要求对会话作出贡献”。简言之,合作原则是一个试图让人们明确某些会话的理性原则。

格莱斯在他的CP理论含意中区分了话语和意思的区别。他声称,发话者可以创建隐含含义,观众可以推断这些含义,因为他相信人们在交流中遵循一定的模式、听众通常假设说话人的话语包含足够且相关的信息。当说话人故意违反这一假设,听众仍然能够明白他的意思。总之,表面文字违反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会话双方缺乏合作。其他语言学家是否认同合作原则呢?本文在回顾格莱斯本人如何定义合作原则之后,将语用学理论问题与会话分析中语言用途相结合,剖析各语言学家对这一语用学原理的看法。

2. 格莱斯的沟通中合作概念

Grice [1]在他的原创著作《逻辑与对话》中声称,在常规情况下人们的沟通不会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人们交谈时或多或少会为合作而付出一定的努力。因为沟通的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彼此朝向双方都接受的谈话方向展开话题。在这些观察基础上,格莱斯认为,为了实现成功的交际,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遵守着一条基本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根据你所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切的话语。这便是合作原则”。这一合作原则包含了沟通中语言使用者应遵守的四个准则。格莱斯[1]借用康德(Kant)在“范畴表”中列出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范畴的名称,在合作原则下构建了四条相应准则,每条准则各有几条次准则。

1) 质准则

会话双方告诉的都是真相或是可证明的/证据充足的事;

“不要说你认为不真实的话。”(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不要说你认为缺乏足够证据的话。”(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evidence)

所以,当有人对我们说话,我们假设他所说的不是故意不真实的和真实的。即:他说什么不需要证明,尽量使我们的话语真实。

2) 量准则

会话双方作为信息的需求者;

“话语信息要满足交谈目的对量的要求。”(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不要使自己给出的话语比要求的信息多。”(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所以,当有人对我们说话,我们假设他不刻意不说任何很重要的事,他并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除非我们继续追问。会话言语包含的信息量要充足,但也别多说。

3) 方式准则

发话者总是避免歧义、采用直接和简单的方式。

“要清楚明白。”(Be perspicuous)

“避免晦涩。”(Avoi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

“避免歧义。”(Avoid ambiguity)

“简练。”(Be brief)

“要条理。”(Be orderly)

所以,当有人对我们说话,我们假设他说什么都是最直截了当的。

4) 相关准则

回应话题讨论的相关话题。

“要有关联。”(Be relevant)

所以,当有人对我们说话时,我们假设他说的内容与这个话题相关。

这些准则并没有规定一个人如何说话,但是解释了听众在进行对话时的假设。格莱斯的两条准则如下,第二个准则似乎是第一个准则的可预见性扩展:

准则1:不要说你认为非真实的话。

准则2:不要说你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说什么,一旦我们缺乏证据,就会不知道我们说的是真还是假。因此准则2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破坏了准则1的位置,避免说谎。”

可是这一推理是不完全正确的。Leech [2]认为,发话者相信一些东西,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可以拿出证据证明这一点。因此,准则2不是准则1的可预测性扩展。有时候,当发话者说一些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话,也可能是基于宗教、直觉、经验的(理性)赌博。实际上,第二个准则违反了质准则,所以在实践中,它的存在是有争议的,毕竟人们说的比能够证明的多了许多。

类似令人混淆不清的东西包含在“合作”概念中。Pavlidou [3]提出“实质性合作”和“表面合作”之间的区别:前者指沟通双方享有共同的目标“超过了信息的最大交换量”;后者“仅仅在格莱斯传统原则中进行简单合作,即:按照会话准则行事或者违反会话准则行事”。Thomas [4]对“合作”做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共享社交目的”的解释,另一种可以说是狭义观察的“语言游戏”的感觉,是空洞的“语言合作”概念。其他语言学家们如何看待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概念“合作”的呢?

3. 语言学家议合作原则

首先,语言学家从伦理道德角度考虑沟通中的合作原则。格莱斯假定:从道德立场上讲遵守合作原则是种现实。“我们遵守……合理的。我们不应该放弃——伦理问题。”这种观点促使Allwood [5]把人类合作的想法包含在“人仁”中,这样交谈的双方被视为“正常理性的代表”。他写道“他们自愿努力达到某一共同目的。他们从道德和认知上考虑彼此以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相信彼此会按照准则1和2行动,除非他们明确告知对方他们不会这样做”。然而有趣的是,不像格莱斯,Allwood的“理想合作”原则并不旨在描述任何实际行为;相反,它被认为是一种理想交流的规范性解释。因此,Mey [6]认为,合作是种神秘空洞的意识形态(参见3.4节)。

其次,从解释人类行为的表现中看待合作原则。“人们的确以这些方式行事”而且“大多数人确实是按照这样做的。”(Grice [1])——合作原则是一种解释手段。

这种看法着眼于合作原则在实际沟通中的使用,但矛盾的是,也许这剥夺了其社交基础。因此,合作原则已进入人们的正常交际用途中,并进一步成为解释人们如何到达表情达意的无价科学依据。因此,Leech和Thomas [7]否认格莱斯理论是建立在“人仁”中。Levinson [8]和Martinich [9]在他们的语用学现状评述中同样认为格莱斯理论可以使用在不同场合。虽然各语言学家否认了道德说和没有社交基础说,但Leech并没有提出为什么人们在某种场合会按照合作原则行事这一合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参见Brown和Levinson [10]关于信息交换和礼貌各因素间关系的论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完全不同。合作原则定义的是交流中‘无标记’或社交中性(确实不合群)假设的沟通框架,其根本假设是‘没有理由就不偏离合理效率’。”这样,‘不合群’,‘无标记’和‘社交中性’等属性惊人地说明了问题。Brown 和Levinson并不认为语言的使用不具有社交基础。但是,他们的观点,社交基础不适用于合作原则等等此类话语;它仅适用于“合作”失误的情况。而礼貌是社交失误的“主要理由”(principal reason for deviation)。

Brown和Levinson观察礼貌不同于合作的角度,完全不同于Leech [11]制定礼貌原则是把它看作是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Leech [11]认为如果合作原则不能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为什么人们撒谎(如撒白谎)的话,那么合作原则会处在弱的不利位置,虽然它极其关心人们在语言中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The CP enables one participant to communicat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other participant is cooperative. In this the CP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what we say so that it contributes to some assumed illocutionary or discoursal goal(s). It could be argued that the PP has a higher regulative function role than this: to maintain the social equilibrium and the friendly relations which enable us to assume that our interlocutors are being coopera-tive in the first place.” (p. 82)

合作原则使参与者能够在其他参与者是合作的假定上进行沟通。因此合作原则具有调节我们说什么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达到假设的言外或语篇目标。可以说,礼貌原则具有比这高些的调节作用:“维持社交平衡和友好关系,使我们能够假设我们的对话者一直把合作摆在首位”(p. 82)。在Leech看来,合作原则本身不具有推定性,其推定性特点受制于其它条件:行为者为维持友好的社交关系做了很多,这是保证合作原则具有推定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再次引用他的观点:

“(合作原则)最基本的事情是:你要对你的邻居有礼貌,你们之间的沟通渠道才会通畅,否则你再也不能借用他的割草机。”(p. 82)

“To put matters at their most basic: unless you are polite to your neighbour, th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you will break down, and you will no longer be able to borrow his mower.” (p. 82) 因此,礼貌原则的作用是确保会话双方不会选择退出(opt out)。所以,不像Brown和Levinson,Leech [11]也认为,合作原则的推定性是受特定的社交条件制约的。但为什么人们的行为是按照合作原则进行的

问题并没有解决。人们按照合作原则进行会话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会话者会继续使用合作原则只要有一个会话者是礼貌的。

在这个阶段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合理地下结论,尽管各个作者的观点有微妙的区别,合作原则已经变成了解释会话者在社交互动中如何组织语言行为,以及他们如何实现隐含意义的无价框架。可是格莱斯本人认为会话者的合作行为是基于社交基础上的,虽然这一基础非常粗糙。在我们看来,这个也许导致了其追随者们认为“脱离社交”的看法。例如,格莱斯认为我们大多数人的确按照合作原则交流,使得合作可以跨越社交障碍和分歧、社交目的和兴趣。虽然人们对合作原则褒贬不一,但只要在“正常”的范围内,它被任何地方为了任一目的交流的人们所遵守。

4. 格莱斯合作原则遇到的挑战

合作原则把语用学从语言学中分离出来。但是Thomas [12]认为,格莱斯理论忽视了“合作”这一含糊字眼的意思,在他的理论中没有解释如何使用该概念。他补充说,许多作者由于误解了“合作”这一误导性词语而批评格莱斯理论。Ladegaard [13]解释说,由于格拉斯自己对“合作”的定义含糊、不一致,作者们通常采用适合自己目的的方法定义这个术语。

Davies [14]认为,“合作”概念对立的解释起源于格莱斯使用这一术语的技术含义和该词的更一般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不是在格莱斯思想中重复的术语,不是格莱斯语言分析的核心力量。在相同领域采用这两种不同解释在语言学家之间造成了混乱。如此看来,合作原则涉及一个意义更接近于“合作”的一般意义。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是普遍适用的。例如,Green [15]认为,合理性和合作性是世界上所有会话者的特点。因此,考虑到发话者和受话者交谈的总体目标,非合作性会话应该算是合作的。Capella [16]拒绝把合作原则作为会话常规可能导致低效沟通及未完成的交流。但事实上格莱斯从未明确指出,他的理论有普遍用途,所以学者中持这种看法是错误的。Thomas [12]批评了对格莱斯理论的三种误解:乐观地看待人的本性;提出一系列规则以进行有效的对话;相信他的准则总会被人考虑。Thomas对待格莱斯理论的态度是:尽管格莱斯理论有许多漏洞,不令人满意,但是人们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理论来取代它。

Taillard [17]攻击格莱斯认为通常合作并遵循准则的说法。他认为“人们沟通是建立在传播者和受众各自不同的关系上的”。会话双方相互沟通以实现我们各自不同的利益和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说实话。Sarangi和Slembrouch [18]也批评了格莱斯人们是合作的常理。他们把格莱斯语用方法应用到行政机构的会话中,认为格莱斯的框架应该扩展到包括社会因素,如会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遵守合作原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至少从客户的角度把客户的目标当作我们的目标,或者朝着“相互所认同的目标”协商。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已经提出质疑或拒绝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普遍性和可行性。格莱斯的理论过于偏重会话合作,他不能回答在人们喜欢采用非合作策略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的问题,他也不能解释合作原则如何解释误传。

Ladegaard [13]认为,在任何会话合作的理论中应该包括语用和语义两个方面以及所有语感,这对于感知、解释任何交际行为的意义是必要的。他认为,格莱斯只考虑了话语的语义方面,然后以语用为基础,或根据上下文帮我们搞清楚发话者的意图。Gumperz [19]认为,会话者有必要考虑所有的话语类型中存在的各种上下文线索。这些包括话轮转换策略、言语环境和语调变化。Ladegaard [13]还补充说,为了理解说话者的准确交际意图,明白话语的深层意义,利用这些线索确实必不可少。他指出,不采用传统的角度理解语言和语用中的交际意图,把人际交往视为天生有缺陷、存在问题,应从更广阔的视野予以考虑。他提到,格莱斯理论极度偏向合作。他假设人们沟通是有逻辑的,所有人都试图成为“好”的交

流着。

可是,Ladegaard [13]的分析与Grice的立场相冲突。他认为“人们的相互沟通可能是不合理和不合逻辑的,而且非合作性和抵抗可能是采用的首选话语策略,因此会话这似乎要尽力成为‘坏’的沟通者”。他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合作与格莱斯理论有关:社交目标共享和语言目标共享。例如,教师面试学生时询问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目的在于用语言探明态度–行为关系。Ladegaard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对话时不合作、不宽松的,而这些都是学生视野的首选话语策略。换句话说,在面试中,尽量使学生觉得不成功,而不是成功沟通。社交状态和心理状态决定了人们的意图是会话合作还是不合作。

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了“言外之意”的概念。《易传·系辞传》早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说法。《文心雕龙》中也有类似说法。下面是两个违反准则的数量条款或者相关性条款的示例:

1) 戴军:……曾经有演员,演完了以后你后悔用他吗?

赵:有,哦,比如说那个《像雾像雨又像风》吧。最开始就是,马伊俐是候选之一但是后来我没有用她。结果后来我再见到她,我就特别后悔没有用她。……

分析赵的回答:戴问的是赵后悔用了谁,而赵回答的是他后悔没有用谁。表面是无关联的,实际赵的含义是我后悔用了真正演那个角色的人,而没有用马伊俐。至于那个角色是谁,你们自己猜吧!

2) A:现在几点了?

B:啊!我的邮件到了!

根据合作原则,将假定B是合作,他可以回答有关的问题现在是什么时间。B的回答是有关的,当且仅当这两个A和B知道什么时候邮件通常到达。从对话中,知道A和B两个人,合作原则,就可以推导出会话含义,B称通常邮件这个时间到达(但不要太多,否则话语之后不会足够精确)。

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来说明格莱斯理论。当讨论一篇学生论文的时候,通常是老师要有礼貌,同时也要找东西来赞美……。实际上,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内容并不满意。

“坦率的说吧,詹姆斯,你的文章印刷精美,字体也完美,和你绝对完美的角度融合……”

5. 结论

综上所述,Grice理论是由缺陷的。首先,它太偏向合作。他相信人们交流之子获得成功有效的沟通,并努力朝着这一目标解决他们沟通中的问题。其实,他忽略了一个事实,有时人们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故意误交流。其次,他的理论根本不合潮流。他虽然符合乔姆斯基(Chomsky) [20]的观点:把理想的发话者–受话者放在一个完全同质的言语环境中,但是它没有解释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真正表情达意的。例如,发话人如何交流才能使他们在所有社交环境中被人接受。

因为Grice理论并没有把社交背景考虑进去,而只考虑了发话者–听话者在理想情况下的交流互动。在合作原则基础上,人们自然朝向合作交流的目标进行会话。他们往往希望他们间的相互沟通获得成功,解决要解决的问题,商量解决办法。由于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如性别、权力关系、社会阶层和年龄,格莱斯理论的说服力有限。人们的沟通目的有时是破坏对话,并确保不实现对方的目标。正如Mey所言,为了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人们总是用不合作表示他们的反抗,所以他们瞄准的目标应谨慎考虑。

如上所述,Grice对发现会话中的逻辑、我们如何解释说法和意思、话语和意思、话语和暗含涵义、传统意思和非传统意思之间的差距很感兴趣。这种逻辑在他看来是一种理性行为的表现。他的理论缺乏弹性,因为它没有考虑人类的沟通就像人的本性一样是复杂的、多元丰富的。此外,他无视会话双方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故意误交流。正如Sarangi和Slembrouch [18]所言,“一个充分的理论应该通过指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背景和情境语境解释人们如何达到会话者的意图”。

总之,虽然Grice理论基于内省,而非数据分析,没有考虑人际因素,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仍然

是语用学的中心理论,它在这一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否认的。然而,我们在解释什么是Grice合作原则中的“合作”意思时应该谨慎。他的概念不同于合作的日常概念。有的作者已经作了区分,以飨读者。如果想要公平合理地理解合作原则,那么应将它置于整体环境中而不是孤立背景下研究它,会给你更好的解读。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课题(13BYY08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41-58.

[2]Leech, G.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London.

[3]Pavlidou, T. (1991) Cooperation and the choice of linguistic means: Some evidence from the use of the subjunctive in

Modern Greek. Journal of Pragmatics, 15, 11-42.

[4]Thomas, J.A. (1986) The dynamics of discourse: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confrontational inter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Lancaster.

[5]Allwood, J. (1976)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s action and cooperation. Goteborg Monographs in Linguistics, Univer-

sity of Goteborg.

[6]Mey, J.L. (1987) Poet and peasant. A pragmatic comedy in five act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1, 281-297.

[7]Leech, G.N. and Thomas, J.A. (1988) Pragmatics. The state of art. Lancaster Papers in Linguistics No. 48,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Lancaster.

[8]Levinson, S. (1979) Activity types and language. Linguistics,17, 3655399.

[9]Martinich, A.P. (1984) Communication and reference. Walter de Gruyter, Berlin.

[10]Brown, P. and Levinson, S.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Studies in interactional sociolin-

guistics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1]Leech, G.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London.

[12]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 Longman, London & New York.

[13]Ladegaard, H.J. (2008) Pragmatic cooperation revisited: Resistance and non-cooperation as a discursive strategy in

asymmetrical discours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41, 649-666.

[14]Davies, B.L. (2008)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Meaning and rationality.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2308-2331.

[15]Green, G. (1996)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2nd Edition, Lawrence Erlbaum, Mahwah, 98.

[16]Cappelli, G. (2008) “Expats’ talk”: Humour and irony in an expatriate’s travel blog. Textus, 21, 9-26.

[17]Taillard, M.O. (2004) Adaptive persuasion.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6, 247-263.

[18]Sarangi, S.K. and Slembrouk, S. (1992) Non-cooperation in communication: A reassessment of Gricean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7, 117-154.

[19]Gumperz, J.J., Jupp, T.C. and Celia, R. (1979) Crosstalk.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Industrial Language Training, Sou-

thall.

[20]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IT Press, Cambridge, 4.

再议格莱斯合作原则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4, 2, 172-17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10.12677/ml.2014.24021 Reconsider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Yidan Gao1, Huiqiong Duan2,3 1Schoo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Email: 452661729@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hdua584@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Received: Sep. 8th, 2014; revised: Oct. 10th, 2014; accepted: Oct. 1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ribution that Grice made to linguistics. Although it has been a central topic of pragmatics, it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The theory’s connota-tion regards that when communicating, peopl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nsist what he called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They communicat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basic assumptions: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ile trying to cooperate to build a meaningful dialogue. Since the main term “coope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cooperation” concept for its everyday us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re generated. In order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various statements related to Grice’s CP to interpret its in-depth meaning. Keywords Pragmatics,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再议格莱斯合作原则 高一丹1,段惠琼2,3 1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 2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奥克兰,新西兰 Email: 452661729@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hdua584@https://www.360docs.net/doc/0a3239971.html,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士兵突击》选段'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士兵突击》选段 摘要:本文使用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士兵突击》中的选段进行简要的语用分析,揭示该作品语言中的语用特点在烘托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士兵突击 一.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最初是由Grice提出的。Grice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般的原则——合作原则,即根据目前交际的目的或方向,使谈话始终符合交际的需要(何自然,陈新仁,2004:32)。在合作原则之下,Grcie 细分出了体现合作交际的四条准则,共九条次则,即:(1)质的准则:努力使你说的话真实。A. 不要说你认为是假的话。B不要说你认为缺少足够证据的话。(2)量的准则:A话语应包含有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B话语不应包含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要简练D要有条理。 根据Grice的理论,这四条准则是合作原则的基本准则。然而,在日常交际中,很多时候说话人并不完全遵循合作原则的这四条基本的准则,却照样可以顺利地完成交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人们在违反合作原则时为了达到礼貌的目的遵循了另一种原则,使自己的话语带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实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 Leech 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和语体学的角度提出的礼貌原则。 根据Leech 的理论,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因此礼貌原则是增加和维护交际双方和睦关系的一种原则。Leech提出了制约人们言语交际的六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表达要清楚 A.避免晦涩的词语 B.避免歧义

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D.说话要有条理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例如在(1)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例(2)He is a machine. (3) 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3)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4)A: Where does John live?

合作原则例子

一:违反数量准则 1.A: When are you going to the airport? B: Sometime this morning. B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原则,因为在他的回答中,他给A 提供的信息少于A 所希望他提供的信息。如果B知道出发时间,A也知道B知道出发时间,B也知道A知道他知道自己的出发时间,那么B这样说就会产生会话含义,即“我不想告诉你什么时候去机场”。 2.Wife: When did you come back last night? Husband: Around midnight. The meeting was too long. 妻子问丈夫回来的时间,而丈夫不但回答了回来的时间,还补充说会议开太久了,为自己午夜才回家找个合适的理由。涨幅第二句话是过量信息,是妻子所不需要的,他这么说是为了避免妻子的责备和不必要的麻烦。 3.A: Where does Mr. Smith live? B: Somewhere in the town. B明白A想知道Smith先生的具体住址并想去拜访他,但他也知道Smith先生不愿意让A去他那里,所以只好违反数量准则给B以含糊的回答。当然,B的回答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他自己也不知道Smith先生的具体住址,但他又不想违反质量准则而乱编一个地址给B,所以只好给予含糊的回答。 4.A: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k? B: His flat-mate is a wonderful cook. B对Mark没有好感,但又不好直说,更不想违反质量准则去说假话,所以故意违反了数量准则,没有给A以足够的信息,而A从B答非所问的回答中也可知道B 对Mark评价不高。 5.A: What are you reading? B: A book. 从B违反数量准则的回答可以推知,他正在安心读书,不想别人打搅自己。二:违反质量准则 1.A: I might win the lottery. B: Yes, and pigs might fly. 对话中B没有直接告诉A他不同意A的看法,而是说出猪可能会飞,这句明显违反质量准则的话,讥讽A的异想天开,让A得出结论他不可能赢得大奖。讥讽、反语会强化说话人的深层含义,但有时也会导致交际的终止。 2.A: How is Jack’s life after marriage? B: He has got a lioness at home. B使用了隐喻手法,把Jack的妻子比作母狮,表达了Jack的妻子非常厉害之意。 3.A: I’m hungry. B: Yes, I can eat an elephant now. B说自己能吃掉一头大象,明显是不真实的。他的目的是想让对方知道自己非常饥饿。此句违反了质量准则,但却产生了夸张的修辞效果,达到了强调、突出事物本质以加强渲染力量的目的。 4. A. How are you? B: I’m dead.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3、“格莱斯准则似乎直接反映了英语世界广为推崇的一些观念,如真诚、简洁和相关”。思考一下格莱斯准则与你所使用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行为准则的例子吗?译者如何处理其中的区别?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其初期是为了使交际更顺利进行而提出的。该原则指出,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会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从而使交际话题得以顺利延续直至交际任务结束。遵循该原则,有助于交际任务向着指定目标准确、高效且顺利地完成。但合作原则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存在,因为出于某些情感和语境(如为了达到幽默效果等)的需要,交际双方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有时也会打破这一原则。同理,翻译其实也是一种交际。它是一种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交际,是一种文化通过另一种语言进行再现的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也会运用到合作原则。 格莱斯将合作原则理论具体分为四点:1.数量原则:①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②所说的话不应该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质量原则:①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相关原则:说话要相关,即:话题关联。4.方式原则:①说话清楚、明了;②避免晦涩;③避免歧义;④简练。 这四个原则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我们分析人们遵守、使用原则的情况,更在于揭示人们在说话者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字面意义推导出说话者的内在含义。这在汉语的修辞格里表现得尤为突

出。 二、违反合作原则的修辞格 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是说,第一,修辞格具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二,修辞格是对语言的和语用的常规的一种偏离;第三,修辞格是一种格式,有它自己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修辞格的使用常常会偏离语用和语言常规,即偏离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常规准则。然而,这些修辞格的使用虽说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常规准则,不但没有对听话者进行话语理解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或障碍,反而使语言表达变得意味深长、富于艺术性,增强了语言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实现了独特语用意义的表达需要。 1.违反数量准则的修辞格——反复 数量准则实践主要是所提供信息的量问题,提供的信息量不多不少。因此一般可以从过量和不足两方面来考虑,但对于词语修辞格来讲,过量较常见。典型的例子便是反复。反复辞格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说话一方刻意给听话一方理解话语含义提供过量详尽的干扰信息。在文中反复地使用相同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这很明显地违反了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的要求。众所周知,在语言中反复辞格的使用可以强调信息焦点或者抒发强烈感情,成为美化语言、深化感情的有效手段。例如: (1)我找到九老妈的丈夫九老爷,九老爷已经被高粱烧酒灌得舌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能够使人们的言语交际顺利地进行,礼貌原则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为什么在说话的时候有意的违背合作原则。本文简单介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合作原则内部的联系、礼貌原则内部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关系。 关键词语用学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交际 Abstract Cooperation principle can make people's verbal communication smoothly, while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can explain wh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speaking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Highlighted links within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politeness and the internal links between the two princi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Pragmatics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Verbal communication 前言 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提出的,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立的学科。[1]在此期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 Paul Grice)系统的阐发了会话含义,为了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的理论,以达到谈话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提出,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就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2] 一、合作原则 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 摘要: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这一理论在语用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原则的四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者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范畴理论的影响。从两者的关系入手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洞察出传统哲学理论对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范畴合作原则哲学语言学 哲学与语言学作为相互伴生的重要研究学科,在相促进中,共同发展。海德格尔“诗即是思”(彭富春,1991:6)的观点,阐述了两者同出一源的重要意义。随着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后语言哲学的兴起,语言研究者不得不努力探究,两者的密切伴生关系。在语言学理论中寻找其哲学依据,在哲学思想中找寻其语言学背景,都将成为研究者的新的思考点。笔者就根据语用学合作原则的特点和目的,探究其哲学背景。 1、范畴(Category) 1.1“范畴”的起源 “范畴”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早在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时期,哲学的范畴定义就已经产生了。在该学派对世界万物的“始基”的寻求过程中,哲学家率先提出了“水”、“无限”、“气”等概念,并被视为哲学范畴的雏形。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的赫拉克利特发展了哲学范畴的概念,他提出了“对立”与“和谐”这对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提出十对范畴: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左与右、阴与阳、静与动、曲与直、善与恶、正方与长方。这些成对范畴的提出本身,对于后来开展对范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爱利亚学派的代表巴门尼德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范畴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命题,另一代表芝诺反对赫拉克利特“一切皆动的思想”,突出了“静”这一范畴,并使之绝对化。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第一次提出了“虚空”这个范畴同时被视为一种原始的空间理论。柏拉图提出了所谓的“通种”论,认为最普遍的范畴有六个:存在、非存在、同、异、运动和静止。它们构成三对相互对立又互相结合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卓越的范畴理论的奠基人。“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范畴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制定的,他曾说明范畴是最一般和最基本的概念。”(格拉日丹尼科夫,1988:7)“在古希腊哲学家中间,他(亚里斯多德)对范畴问题作了最有系统和最深刻的研究”(丕之,汝信,1961:3)。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的范畴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中。在《范畴篇》中,他用语法中

合作原则

一会话含义理论的意义 会话含义指的是在交际中说话者因违反“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而产生的话语意义。通俗地说,会话含义即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对会话含义进行的系统研究最初始于美籍哲学家格赖斯。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了他的会话含义理论。1975年该理论的发表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普遍的重视。语言研究者们高度地赞扬这一理论,并认为它是对语用研究的一个重大的推进。英国语言学家列文森和利奇分别在他们的专著《语用学》(Pragmatics)(1983)和《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Pragmatics)(1983)中,将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看成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话含义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即语音、语法、语义等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运用环境来分析语言,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例如: A: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The children were in your room this morning. 上面这一对话,从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来看,B的应答没有直接对A说出巧克力在什么地方,似乎是答非所问;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不难理解B的应答实际上已告诉了A“巧克力可能被孩子们取走吃了”。 对话中B的应答是如何意味“巧克力可能被孩子们取走吃了”这一言外之意的呢?而听话者A又是如何透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理解B的真正含义的呢?对这些问题,语义学和语法学无法提供出有效的解释,而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却能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话含义理论的确为语言研究领域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 会话含义理论研究的发展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研究由于违反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而产生的“特殊含义”。因而有的人称之为“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1987年列文森发表《语用学与前指代的规则》(Pragmatics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一文开始到

格莱斯理论

格莱斯理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对翻译的影响 王亚欣1李远征2 (1.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北京100083; 2.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作为语用学的一支,对翻译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它将语用学引入了翻译领域,给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该理论为学者和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对格莱斯理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对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三方面分析译文中语用对等的实现以及格莱斯理论实施的难点。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语用学;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51(2004)-04-0090--04 收稿日期:2004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王亚欣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教师 李远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他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根据格莱斯的这一理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语交际的成功,因此,他们总是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一愿望。格莱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每个准则又包括一些次准则(Grice, 1975):

1.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 A.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简练(避免罗嗦); D. 井井有条。 但是,格莱斯指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的,例如说话一方可能说谎,而听话的另一方可能不觉察,竟然当真对待,这时谈话虽然可以进行下去,但结果导致不觉察的一方上当受骗。这样的谈话说明,说谎的一方违背了合作原则,而当真的一方却遵守着合作原则,并且误以为对方也一直遵守着合作原则。然而,谈话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则,并不都是为了说谎的。有时他可能是出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而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要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深一层意义,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义”的理论。 二、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角度看翻译过程 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是为了保证单语环境下会话参与者的有效交流。然而在双语环境下,“会话”参与者增加了中介者/译者这一角色。 假如说整个翻译过程是原语的信息发送者(说话者、作者)通过译者和译文信息的接收者之间建立交流的过程,那么毫无疑问,翻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译者如何最大程度的将原语信息中的会话含义传达到译文信息中去。作为双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翻译不同于单语环境下和单一文化领域的交际。原语信息发送者和译文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时空错位可

商品叫卖语言的合作原则分析

商品叫卖语言的合作原则分析 口李恒华 摘要: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形式的过程,而语言形式的选择则离不开语用策略的选择,这直接关系到言语交际的成败。商品叫卖是一种动态的言语交际行为,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特殊的交际活动。本文试从语用学中G r i ce的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商品叫卖语言的特点。 关键词:商品叫卖语言合作原则适应与违反 叫卖语言是指从事商业、服务性行业的人员为了推销商品、收购货物或提供有偿服务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言语交际双方分别是商家和消费者,叫卖者是商品信息的发布人,在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或需求上,他们常占据主动地位,若商家的叫卖能为消费者接受和理解,买卖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叫卖者应遵守合作原则,使叫卖语言适量、真实、相关并且简洁明了。但有些叫卖语言叫卖语言违反了这一原则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带来了经济效益。那么,商品叫卖语言是如何适一,习造反合作原则的呢?我们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量准则的适应与违反 (一)信息的适度性 信息的适度性是指叫卖者所传播的商品信息量的程度适当,过多或过少的信息都会影响商品营销的结果。在叫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量的准则,如果信息不足,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如果信息过于冗长,消费者就会产生腻烦心理,认为介绍过于夸张,而不想购买,或者消费者根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倾听一些无用信息。 例如:“江西赣南脐橙,快来买啊13元两斤,个大新鲜,不甜不要钱啦!”这是一个水果小贩的吆喝声,这短短的叫卖声却包含了产地、价格、品质还有对商品的承诺等比较丰富的信息,虽叫卖声较短,但易于保存体力重复叫卖。如再添加信息,则会显得过于哕嗦。 (二)叫卖语言的羡余现象 所谓羡余,是指语言中有多余的信息或成分,即语言的“不经济”成分,它是相对于语言交际时的必要信息而言的。羡余性虽是对量准则的有意违反,然而,有时为了强调某一方面,叫卖者往往特意重复某个词,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 “黄中煌,盖中盖,你随便拿一个都不赖;洪湖水,浪打浪,胶王的质量都一样。……山外青山楼外楼,你这粘鞋补洞不再愁,月亮弯弯照九州,鞋子烂了不用修。……”(曹炜,2006)。这是在路边边修鞋边叫卖粘鞋胶的吆喝。叫卖者采用顺口溜的形式使吆喝具有幽默感,羡余的信息使顾客产生了认同感,因此,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也不乏购买者。 羡余现象是信息的必要重复和累加,而经济性又是语20l O.10用时要遵循的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因此,语言的经济性与羡余性是矛盾的统一:商品叫卖语言,也是简约与繁复的对立统一。但如果运用得当,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上几例中叫卖者都运用羡余信息来强化顾客心中对商品特定形象的认识,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二、对质准则的适应与违反 质的准则要求人们在交谈中不要说自己认为不是真实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对质准则的适应还体现在预设(语境条件)的真实性,若预设不成立,那话语是无效的。商品叫卖者巧用预设,将商品的特殊信息传递给顾客,让其产生购买的冲动。 例如,有个农民模样的小贩在叫卖:“土鸡蛋睐,土鸡蛋——”吆喝了几声之后,立刻吸引了一些顾客,他们带着挑剔的眼光仔细地打量了小贩及鸡蛋,不一会儿,一篮土鸡蛋就被卖空了。叫卖者巧用了预设,一个“土”就传达了这样的意思:这是乡下农村的家鸡蛋,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以上是对质准则的遵守适应。在实际的叫卖活动中,商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往往并不遵守质的准则,而是利用多种语言策略,使话语看起来有些言过其实,甚至是不合逻辑,相互矛盾,但却同样吸引了顾客,促进了商品销售。 “从北京到沈阳,你的鞋子烂多长我给你粘多长,一直粘到太平洋。产品销到海南岛,老外见了都说好,产品销到台湾岛,粘住台独跑不了……”(曹炜,2006)。这还是上例那个街头卖粘鞋胶的叫卖声,他运用了夸张、排比、粘连、押韵等手法,并编成顺口溜,给过往驻足的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品自然就畅销起来。 三、对关系准则的适应与违反 G r i ce所说的关系准则要求话语要与话题相关,否则谈话就无法继续。从商品叫卖语言的定义可知,这是一种关联性很强的语言形式,叫卖者尽量把商品或服务最具特点的一面传达给消费者,且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8毛——”这是集市上一个脐橙果农的吆喝。和他并排的还有卖蜜橘的、卖菠萝的等其他小贩。他这一吆喝,顾客就径直向他走来,这比大喊“脐橙8毛一斤”更有效,由

从合作原则分析手机短信(1)

从合作原则分析手机短信 杨炎雨,牛钢钢,刘琼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娱乐方式,手机短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短信的流行归功于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给手机短信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手机短信语言不仅传达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还产生了幽默、委婉的效果,此外,还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文章从语用学尤其是合作原则的视角来研究手机短信,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手机短信语言。具体从合作原则角度来分析语用学是如何影响手机短信,进而影响交流的。 关键词:手机短信;合作原则;幽默 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2.01.068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757(2012)01-0068-03 引言 手机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媒介。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收发短信也成了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如今,手机短信已成为仅次于报刊、广播、电台、网络的第五媒体。[1]CCTV曾做过调查,76%的手机用户表示无法接受不能收发短信的手机。短信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受年轻人的青睐,是因为它具有短小精悍、生动有趣、轻松活泼、与时俱进的语言特点。独具匠心的设计和新颖奇特的构思可在短信的编制中得到完美的诠释与体现。其中,幽默短信以其独特丰富的语言魅力越发受到大众的钟爱与追捧。它们突破传统语言规范,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凸显个性化的特征,大胆创新,生动活泼,俏皮诙谐。本文将从语用学出发,以手机短信为文本,运用合作原则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探讨幽默语言的生成及理解机制。 1关于手机短信的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手机短信的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研究短信语言本身。如短信的字体,词汇,句法,修辞等的使用;第二,从短信收发者之间短信的延迟现象对其心理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将短信同直接交流展开对比;第三,从语义学方面研究。如从指示语、前提、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礼貌原则等角度切入。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信的语言特点,内容和相关的文化分析。如陈平(2005)在关联理论框架的指引下分析了幽默短信的幽默机制以及双方收发幽默短信的双向交际过程;[2]徐正科(2008)从预设合适性、公知性、主观性、可取消性的角度对短信进行了分析和解读。[3]王艺玲(2004))则论述了短信的修辞风格和语言特色,也研究了短信所涵盖的人们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4]然而,学者对于短信中的语用机制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些年来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成熟为我们分析手机短信提供了新的视角。[5]第四,本文将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短信是如何违背合作原则以达到幽默效果。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短信幽默提供更全面的阐释,并更好地诠释中文手机短信,以期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86第28卷第1期 Vol.28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2年1月 Jan.2012 *收稿日期:2011-09-22 作者简介:杨炎雨(1987—),男,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牛钢钢(1988—),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刘琼(1988—),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体学。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研究英语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研究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级英语教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职称:副教授_ 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讨《生活大爆炸》中,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这些幽默产生的原因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幽默并培养幽默感。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进行该研究的原因、合作原则和《生活大爆炸》,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三章对《生活大爆炸》中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案例。最后一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不同的学者对《生活大爆炸》中产生的幽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生活大爆炸》中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的目的进行阐述,并将其分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和之后幽默情景剧的台词设计中。 4、主要参考文献 Attardo, Salvatore. 1994. 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 New York : Mouton de Gruyter. Chiaro , Delia. 1992. The language of Jokes: Analyzing Verbal Pla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何兆熊,1989,《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2006,《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师: XX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学院英语教育专业 XXX 届

用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分析对话

方式准则 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双方的谈话内容必须要有关联,即所说的话要切题,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否则,谈话就会因此而受阻或者终止。 “They look like white elephants,” she said. “I’ve never seen one.” The man drank his beer. 姑娘第一次比喻说远处的山像一群白象。但实际上当时是盛夏,远处的山没有白雪覆盖,也不是冰山,姑娘拿白象来比喻大山,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她有意破坏方式准则。或许山的体型像白象,做出这个比喻是它的形体极易让已怀孕的姑娘想到孕妇的肚子。或许只是偶然,是姑娘想掩饰内心的恐慌,想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已。 “We can have the whole world.” “No, we can’t.” “We can go everywhere.” “No, we can’t. It isn’t ours any more.” “It’s ours.” “No, it isn’t. And once they take it away, you never get it back.” “But they haven’t taken it away.” “We’ll wait and see.” 这里姑娘说:“e they take it away, you never get it back.”,违反了方式准则,”他们“指谁?“它”指什么?“它”暗含的会话含义是肚子里的孩子:一旦堕胎,就永远失去“它”了。然后又说“We’ll wait and see”,也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里姑娘已在否定男人的话,男人也不让步,固执己见,双方都抛弃了合作原则,使得对话难以进行,这也表明了他们的隔阂导致争吵不断升级,沟通很难进行。“Would you do something for me now?” “I’d do anything for you.” “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姑娘的回答对“请”重复了七次,虽然违反了一般人的说话方式,也违反了方式准则,这里的会话含义是此时姑娘的耐心已经达到极限,极端痛苦,趋于绝望,不想再听男人的话了。表明她已经看清楚男人虚伪和自私,决心离开他了。

用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分析对话

质量准则 根据质量准则,话语必须真实可靠,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使交谈顺利进行。当说话人自知是虚假的话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小说随着两人进一步的交谈,读者获悉女主角吉格的怀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烦,他希望她去做流产。而姑娘的回答言不及义,随着交谈的深入,他们的分歧也变得越来越尖锐起来。 “They look like white elephants,” she said. “I’ve never seen one.” The man drank his beer. “No, you wouldn’t have.” “I might have,” the man said. “Just because you say I wouldn’t have doesn’t prove anything.”此处姑娘的比喻很奇怪。男人用“I’ve never seen one”强调他既不能也没心情谈论与他们主题无关的东西。但这引起了姑娘的不满,然后他又自相矛盾的说“I might have”。此处他的话时没得足够证据的,违反了质量准则。从男人的反应看出他是现实主义的,这个比喻不能激起他任何诗意的联系。因此姑娘有些不满,她第一次“白象似的群山”是想借此引出她怀孕的事实,但男人的不合作态度暗示了他们之间隐含矛盾和冲突。 再看另一段话: “It tastes like licorice,” the girl said and put the glass down. “That’s the way with everything.” “Yes,” said the girl. “Everything tastes of licorice. Especially all the things you’ve waited so long for, like absinthe.” “Oh, cut it out.” 姑娘说酒的味道像甘草,男人的回答明显违背了质量准则。当然,男人说“That’s the way with everything”是想借甘草劝姑娘堕胎,让她以为手术不难也不痛苦,而且做完了他们还可以像以前那样快乐。而姑娘说的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她期盼很久的东西正是她腹中的婴儿。她觉得虽然现在男人觉得这个孩子是苦果,但经过漫长的时间等待生下孩子后,会发现其实也很幸福,就像苦艾酒的味道,苦涩后而甘甜,即她不想堕胎。就这样,他们之间的矛盾便进一步升化。 而就在此之后,姑娘的忍耐达到极限后她便开始反击,而男人的态度却开始软弱下来了。“You started it,” the girl said. “I was being amused.” “Well, let’s try and have a fine time.” “All right. I was trying. I said the mountains looked like white elephants. Wasn’t that bright?”“That was bright.” “I wanted to try this new drink. That’s all we do, isn’t it---look at things and try new drinks?” “I guess so.” 这一轮对话以姑娘为主,男人只是对姑娘表示附和,这种附和却又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的。男人的话显然违反了质量准则,显然他明知道目前这种情况两个人是不可能开心的。他并不觉得群山像“白象”的比喻有多有趣,他的话只是在安抚姑娘。男人希望向姑娘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你不要生气,只要你肯去做人流手术,我什么都可以听你的。虽然两人的关系趋于和谐,但不难看出,这种和谐背后隐藏着重大的危机,隔阂仍然存在。

从_合作原则_角度分析电影对白中的幽默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57期2012年第11期Serial No .157 No .11,2012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 )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 )的演讲时,提出了语 用原则之一的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他认为:在常规情况下,人们的交谈不会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因为在不同的阶段谈话人都必须遵循一个(组)共同的目的,或者是一个彼此都接受的谈话方向,这种目的和方向,可能在谈话的开头就明确,也可能不太明确,或许是在交谈的过程中逐步明晰起来的,但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交际,听话人或说话人总要采取合作的态度,自觉地遵守一条基本准则,这条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与此同时,格赖斯还指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 则应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些准则和次准则。 ”即:(1)数量准则(Quantity M axim ):一是尽量提供对方以所需的信息,二是所说的话不超过所需的信息。 (2)质量准则(Quality M axim ):努力使话语真实。一是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二是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ation M axim ):努力使话语和正在进行的会话有关系。 (4)方式准则(M anner M axim ):努力使话语清楚、尽量避免话语含混不清、颠三倒四和产生歧义。 上述合作原则是使会话正常地、顺利地进行下去的首要前提,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在交际中总是恪守着这些原则。恰好相反,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违反这些原则。无意违反上述准则(如歧义),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产生“笑话”。如果是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效果而有意违反这些原则,则是地道的幽默。幽默作为会话含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发话者为了追求幽默效果而故意在话语信息的数量、质量、关系以及方式等方面做出的语用偏差,从而使得受话者在含义的推导过程中感受到话语的幽默性。许多电影中的幽默对白正是会话含义的生成过程,是发话者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产生的,让观众在推导人物台词的会话含义中体会幽默的快乐。 一、数量准则的故意违背 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在交际时所说的话应该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信息量过多 会超出对方的预料,过少则不能传言达意,二者都可能引发幽默情趣。”但在电影对白中,一些电影人物故意违反这个准 则来表现他们的人物个性、 情感以及地位等:(一)信息量过多引发的幽默Episode 14of The War at Home Larry:Can you sigh this permission slip?David:Yeah,this is great!...What ’s it for?Basketball …football …tennis?...The spelling pee? Larry:Yeah.You said you wanted me to compete in something at least in the spelling pee,I won ’t get injured.I ’m really excided about this.I really think this will be good for me.And I really hope that this will get you off my back.(laughter) David 开始时非常开心听到他有些女孩气的儿子参加了竞赛项目,然而当他听说是拼写比赛时很吃惊,并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拼写比赛?”在此情况下,Larry 只用一个肯定或否定回答即可,但他给出了很多冗余的信息来解释他为什么要选择拼写比赛,尤其是“I really hope that this will get you off my back ”带来很强的幽默感,创造幽默效果。 从上文的对白可以看出,说话一方故意提供超额的信息量(多于另一方所需要的)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看似画蛇添足,实则暗藏玄机,耐人寻味,幽默往往也在此时悄然产生。 (二)信息量不足引发的幽默 信息量的不足容易产生歧义或语义模糊,使受话者曲解或误解发话者的意图,在错愕、滑稽中让观众体味到人物台词的幽默性。如下例: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men: “I understand you had an argument with your wife.How did it end up?” “Oh,she came crawling to me on her hands and knees.”“Is that so?How did she say?” “She said,‘Come out from under that bed and fight like a man ’.” 在这个对白中,惧内的丈夫在对朋友解释他和妻子打架 收稿日期:2012-02-16 作者简介:杨晶晶(1987-),女,湖北十堰人,硕士,从事语言文学研究。从“合作原则”角度分析电影对白中的幽默 杨晶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州510420) 摘要: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条核心理论,在会话含义分析方面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真实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会无意或有意地违反这些原则,并带来不同的言外行为。影片人物在会话中巧妙地违反合作原则,往往会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作品的幽默效果得以彰显。 关键词:合作原则;电影对白;故意违反;人物塑造;幽默效果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11-0214-02 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