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变化就是发展 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别了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

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2010江苏盐城调考)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7.(2010江苏盐城调考)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

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能力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9.(2010辽宁师大附中期中)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这启示我们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

过程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10.漫画《时光》(漫画中的文字为“时光不识你和我,物是人非乃自然”)表明 A.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自然是宇宙的主宰 D.事物运动是无规律可循的 11.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为《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的新年贺词。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同舟共济。这包含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无条件性 B.事物得以发展的条件是联系 C.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人们的认识是发展的13.“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这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了①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③自然界的进化④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是因为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15.辨析:联系构成发

展。建立更多联系,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能力点二:发展的实质 16.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其为“发展”。这种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 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17.“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

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1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

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2009年是中科院建院60周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

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

答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

础巩固 1.B 2.C 3.C 4.D 5.答案:(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6.B 7.D 8.C 能力提升 9.C 10.B 11.C ①②④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

③是圆圈论的观点,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 12.B A项错误,因为联系具有条件性;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3.B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韦恩?麦克金农所讲的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③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③,选B项。 14.D 15.答案:(1)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 (2)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是正确的。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同时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对具体联系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解析:回答辨析题,通常要将整个观点分解为若干个小观点,通过对若干小观点的判断分析来组织答案并得出题目观点正误的结论。本题可分解为:(1)联系构成发展,对吗?为什么?(2)联系可以建立,对吗?为什么?(3)建立的联系能够推动事物的联系,对吗?为什么? 16.C 17.C 题意强调的是只有发展进步了,我们才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就是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故选C项。静止是相对的,A项观点错误;B 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项观点正确,但不如C项准确,因为变化还包括后退性的运动。 18.A “无边落木萧萧下”喻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喻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应选①。③较为直接地体现了这一哲理,应选。②④与题意无关,故不选。拓展探究 19.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提倡创新精神,大力扶持新生事物,才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 (2)当今世界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品更新加快,如果只靠引进,将逐渐拉大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提倡创新精神,才能给我国的各项事业注入新的活

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以及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必须搞清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提倡创新精神;其次要明确提倡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最后阐述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强盛的重要意义。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基础巩固 1.A 2.A 3.B 4.C 5.答案:(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6.C 7.D 8.D 9.C 能力提升 10.C 11.B 12.B 题中观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而②的说法仅涉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完全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选项,选B项。 13.A 图表的内容将人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pH的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据此我们判断只有A项是正确的。 14.B 题干中的对联告诫我们要注意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其哲学依据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故选②④;量变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谈不上居于支配地位,质变才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①③说法错误。 15.D 漫画的寓意在于说明如果不能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就会发生质变。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是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漫画《下猛药》与成语“过犹不及”都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故选D项。 16.B 过程控制效应指的是防止不良量变,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 17.C ②④的说法绝对化;①的说法是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③的说法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它们都可以作为历史学家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故①③入选。 18.答案:(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要重视量的积累变化,防止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3)问题刚刚出现时互相推诿,没

有得到及时解决,小问题终于酿成了大问题,就是没有积极重视量变的结果。解析:读设问,可知回答问题所运用的知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观察漫画可知:问题在相互推诿过程中越变越大。将以上两方面有机结合,可轻松组织出答案。拓展探究 19.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推动事物的发展,多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发明、新设备。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走艰难的路。要不断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解析:可先列出发展的观点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然后以此为思路引导自己提出相应的建议。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变化就是发展 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别了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 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2010江苏盐城调考)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7.(2010江苏盐城调考)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开放互动的世界教案

开放互动的世界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上合之合》)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上合组织现在已拥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国,成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在这次历史性盛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12个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或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气氛团结和睦,会议成果丰硕,彰显了各方在国际形势复杂深刻演变的背景下,共筑安全、共谋发展、共建家园的强烈愿望。 想一想: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召开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哪些特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发展、紧密联系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与此有关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共同的家园 1.阅读教材第3页“探究与分享”。 2.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国际新闻,课上交流分享,谈谈感受。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 目标导学二:放眼全球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材料展示:史密斯的一天 早上6时30分,日本制造闹钟准时响起,史密斯起床后,把中国制造咖啡壶放在炉子上,然后用中国香港制造电动剃须刀刮脸。洗漱完毕,他一边喝咖啡一边打开印度制造微型电煎锅准备早餐。吃完早餐,史密斯选择了一件斯里兰卡制造的衬衫、一条新加坡制造名牌牛仔裤和一双韩国制造高档网球鞋。此时,印度制造落地收音机已自动打开,整点报时的“嘟嘟”声响起,史密斯低头看看腕上中国台湾制造的手表,

世界地理-南美洲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世界地理-南美洲同步测试题 选择题 读南美地区局部图,回答1~2题。 1.近年来,对A 所在区域的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开发 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2.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强烈 B .土壤肥沃 C .生物生长迅速 D .生物循环旺盛 读下面某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题3—5题。 3.Q 地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4.P 、S 两地纬度大致相同,而气候类型不同, 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洋流 D .地形 5. E 、 F 、P 三地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B .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分异 6、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7、 巴西高原上树木落叶、草类枯黄之时,地中海沿岸地区正值: A. 温和多雨的冬季 B. 寒冷干燥的冬季 C. 高温多雨的夏季 D. 炎热干燥的夏季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中甲、乙两国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国沿海有寒流经过,乙国沿海有暖流经过 ②甲国沿海能见到沙漠景观,乙国沿海能见到冰蚀地貌 ③甲、乙两国渔业都比较发达,且首都都濒临同一大洋 ④甲国可看到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乙国可见到午夜太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关于两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山脉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B .降水都是东侧山地多于西侧 C .甲国分布的山脉的平均海拔与长度都大于乙国分布的山脉 D .两山脉都位于同一地震带上 读加拿大主要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影响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农业 D.人口 11.与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 ) ①植被覆盖率 ②水源分布 ③种植业区 ④工业区 ⑤人口分布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读美国地形简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美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美国大部分国土都在热带 B .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C .美国河流、湖泊稀少,内河航运不发达 D .位于旧金山的“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1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美国中部自西向东地势起伏的剖面图是 读俄罗斯地形图,回答14~15题。 14.有关俄罗斯的地形叙述,正确的是( ) A .俄罗斯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 B .叶尼塞河是其重要的地形区分界线 C .西伯利亚地区的地势北高南低 D .乌拉尔山脉东西方向延伸 15.有关俄罗斯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B .人口集中在亚洲部分 C .莫斯科只是该国政治中心 D .农业不发达 冰岛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图为冰岛地形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东高西低 B. 海上交通便利,对外加工贸易发达 C. 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 火山和冰川广布,可大力发展旅游业 17、 影响冰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交逋 C.地形和交通 D.交通和资源 18、 当冰岛被低压中心控制时( ) A.东非草原上动物正向北迁徒 B.长江进人汛期 C.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D.中国南极中山站可能进入极昼期

世界自然资源

世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我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①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②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①森林资源特点:

1.1开放互动的世界 教案

开放互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同时增强风险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的意识。 2.能力: (1)能够用国际视野了解世界经济现状; (2)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 3.知识: (1)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树立全球观念。 (2)了解和感受经济全球化。 【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地球上离我们最远的地方有多远?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航班的距离,飞机可以在24小时内把我们送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根光缆的距离,互联网可以让相隔万里的人“面对面”交流。世界在变小,但我们生活的圈子在变大。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开放互动的世界”。 二、新课讲授

(一)共同的家园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校园,开始集体生活;我们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我们放眼全国,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看看人类共同的家园。 探究与分享:近期有哪些国际新闻?小组合作交流并谈谈你的感受。 2.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个人、社会、国家各层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也在不断扩展。封锁、孤立、以邻为壑的现象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流。 3.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世界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并仍在持续加速过程中。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4.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5.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洋彼岸一家美术馆的落成,邻国一段铁路的兴建,异国一场洪水的肆虐……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为孩子找水杯”,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使“为孩子找水杯”这一难题得以解决? (2)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有怎样的联系? 过渡:身处这样的世界,你做好“放眼看一看”的准备了吗? (二)放眼全球经济 1.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不断融入全球经济,既受全球经济影响,也影响着全球经济。 2.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变现。在全球化时代,商品设计、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售后服务,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选择性参与生产过程,共同完成商品生产。这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变现。一方面,生产者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和渠道把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各地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品种丰富的商品。 4.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世界地理俄罗斯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世界地理-俄罗斯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俄罗斯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受大陆影响明显 B.纬度高是冬季寒冷的最主要原因 C.北部比南部更干旱 D.俄罗斯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没有温带季风气候 2.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下列关于这一特点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堪察加半岛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延伸1 200多千 米,北部以宽仅100千米的地峡与大陆相连,面积37万平方千米,是 荒凉冰冷的半岛。在这里,火山创造出冰火兼容的土地。据此回答3-4 题。 3.关于堪察加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降水变率大 B.河流短小流急,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火山活动频繁 D.山地众多,垂直自然带谱丰富,植物种类多样 4.堪察加半岛上可能存在的自然景观有() ①林海雪原②石林溶洞③峡湾海岸④温泉地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图回答5-7题。 5.M地主要的地形区为() A.东欧平原 B.西欧平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6.N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A.地面起伏大,多山地丘陵 B.地势低平,多沼泽地 C.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D.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7.图示国家是世界四大粮食生产国之一,但有时仍需进口粮食,其原因是() A.耕地面积少 B.人多地少 C.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D.水源短缺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判断8~10题。(2012年上 海) 8.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0.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 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材料: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辽阔的国土面积和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工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据此完成11-12题。 11. 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形以乌拉尔山为界,西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和山地 ②是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 ③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沙漠面积广布 ④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能够自给的国家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俄罗斯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是() A.乌拉尔工业区 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D.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2010 年高考模拟优化卷)读“世界某地等温线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等温线在P、Q之间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的影响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洋流的影响 14.沿P、Q所作地形剖面图中,最接近的是( ) A.a B.b C.c D.d 15.能正确反映该国工业发展趋向的是(A )

1.1 开放互动的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第1课时开放互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 能力目标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正确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1课时。 1.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 2.针对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做好课前调查。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开放学习的倡导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柯蒂斯·J·邦克博士在其所著的畅销书《世界是开放的》中写道:“无论你是南极科考船上的科学家,还是生活在乡村的女孩,只要你感兴趣,你就可以随时向你感兴趣的人学习任何内容。由于技术越来越容易获取,甚至在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都是如此,加之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贡献大量的在线资源,因此教育世界对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是开放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鲜明的时代特点? 学生回答。 师:广阔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开放互动的世界》。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共同的家园:①这是一个__开放__的世界;②也是一个__发展__的世界;③还是一个__紧密联系__的世界。 2.放眼全球经济:①__商品生产__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②__商品贸易__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③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3.共享多样文化:①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世界文化大花园;②文化__多样性__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我们要用__开放__和__包容__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一:共同的家园 【活动一】我们共同家园的特征

世界地理北美及美国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北美与美国同步练习题 1.关于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西部高大山系阻挡西风吹入内地,使地中海气候局限于西部沿海 B.东部山地阻挡东南季风吹入内地,内地降水少 C.中部平原地势低,冬季气温比东部沿海高 D.北部高原是冬季风的发源地 2.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及其成因是( ) A.中国长江中下游湖泊——河流改道 B.北美洲的五大湖——冰川的刨蚀作用 C.芬兰境内的湖泊群——冰川的作用 D.贝加尔湖——断裂下陷 3.冬季影响北美的灾害性天气是( ) A.寒潮 B.飓风 C.台风 D.暴雨 4.美国破坏程度较大的地震最集中的区域是( ) A.东部 B.中部 C.西部 D.北部 5.加拿大的小麦带分布于中部平原的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 ①平原土层深厚肥沃 ②南部地区热量条件较好 ③南部人口密集 ④该地区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北美洲的两个主要粮食出口国是( ) A.美国和墨西哥 B.美国和加拿大 C.加拿大和墨西哥 D.美国和古巴 7.北美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没有亚洲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不典型 B.陆地面积比较小 C.植被遭到破坏 D.影响气候的洋流为暖流 读“美国降水分布图”,回答第12~15题。 8.美国落基山脉以东的地区,关于其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B.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 D.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下图为“某大陆北纬48o沿线地区的年降水童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9.该大陆为( ) A.欧洲大陆 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10.甲地气候类型为(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1.影响a 地降水的主要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下列图示能反映美国人口迁移的是( ) 13.下列组合中,两地主要产业部门不相一致的是( ) A.福山—匹兹堡 B.丰田—底特律 C.硅谷—九州岛 D.休斯敦—长崎 14.下列关于美国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B.畜牧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C.小麦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D.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读下面两区域图,回答17~18题 15.甲、乙两城市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中相同的是 A .地震 B .干旱 C .寒潮 D .飓风 16.甲城所在地区,受上述灾害影响较大并可能影响全国的工业部门是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复习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 的实质 2.自然 界是发展 的,人类社 会是发展 的,人的认 识是发展 的 3.世界 是永恒发 展的观点 1.通过对自然 界是发展的,人类 社会是发展的,人 的认识是发展的 理解,明确发展的 普遍性原理 2.发展的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 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1.剖析自然界和 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俯世界是永恒发展 的观点 2.运用“生产工 具的演变,现代科技 的迅猛发展等”说明 发展的实质 3.联系生活实 例,说明并非任何运 动变化都是发展 1.培养分析、 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比较辨 别的能力,分析运 动变化与发展的区 别与联系 3.结合实例, 把握发展的实质, 培养抽象概括的思 维能力 1.通过本课的 学习,要具有辩证 法的思想,并树立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 展观,反对形而上 学 2.结合电子计 算机发展过程的实 例学习,在思想上 树立现代科技意 识,提高对科技应 用的认识 【课前预习填空】 1.自然界是发展的 (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到、由到的运动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2)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都在不断发展。认识是的循环往复过程,一个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每个人的知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4)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和,是产生和灭亡。 【课堂学习重点】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含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 (3)发展的基本条件: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4)发展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东三中赵金英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身边具体事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轻松把握教材的理论。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争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视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讨中破解教材的重难点,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快乐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展观点和创新意识,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分析情景中的哲学道理并加以总结。真正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入新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主学习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2017高考地理复习:世界主要河流和自然资源分布

2017高考地理复习:世界主要河流和自然资 源分布 洲名 河名 注入海洋 发源地 主要地形 亚洲 鄂毕河 叶尼塞河 勒拿河 北冰洋 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亚南部山地 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结冰期长。常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 黑龙江 黄河 长江 太平洋 亚洲中部的高原和山地

以降水补给为主,受季风影响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界南河流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界北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印度洋 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都源于青藏高原。西亚的河流源于亚美尼亚高原 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都以降水补给为主,受热带季风影响,水位变化很大。西亚的河流,流经干燥地区,水量不大,属于融雪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阿姆河 锡尔河 塔里木河 内陆沙漠或湖泊 亚洲中部的高山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河流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是流经区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 非洲 尼罗河 地中海 东非高原,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

世界最长的河流,白尼罗河水量稳定,青尼罗河水量变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尼罗河定期泛滥 尼日尔河 几内亚湾 西非高原 上、下游在热带雨林区,水量较大;中游在沙漠地带,水量较小 扎伊尔河(刚果河) 大西洋 赞比亚北部高原 大小支流都处在热带雨林区,水量大,富水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赞比西河 印度洋 隆达-加丹加高原 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水量有季节变化 欧洲 伏尔加河 黑海 东欧平原西部 欧洲最长的河流,在俄罗斯水运中占重要地位 莱茵河

大西洋 阿尔卑斯山 开发较充分,两岸居民点和工业城市密集 多瑙河 黑海 阿尔卑斯山 水力资源丰富,以铁门电站著名 北美洲 圣劳伦斯河 大西洋 安大略湖 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稳定 密西西比河 墨西哥湾 美国北部 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航运价值大,有运河同五大湖相连 南美洲 亚马孙河 大西洋 安第斯山脉 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面积和流量均居世界首位,航运

七年级上册地理2.3世界的地形练习题(含答案和解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3世界的地形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等高线图,表示盆地的是() A.B.C.D. 2.在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 A.B.C.D.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米,死海是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海拔约为-400米。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A.8444米B.9244米C.4844米D.8844米 4.世界最大的平原是() A.密西西比平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亚马孙平原D.东欧平原5.等高线密集岩层就(),等高线疏松岩层就() A.陡峭平缓B.平缓陡峭C.不平缓也不陡峭D.一般 6.下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A.B.C. D. 7.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8.(题文)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9.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青藏高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东非高原 10.读下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1 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 000米 二、解答题 1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内容。 (1)图中A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B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A点大致在B点的________ 方向 (2)图中D点比C点高出________ 米,A点比B点高出________ 米。 12.读等高线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示地区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2)甲乙两条登山路线,坡度更缓的是________. (3)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4)根据李庄、吴庄所处位置,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________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________.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地形练习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练习题 一、填空题: 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 ③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 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 ⑤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____________ 6)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面积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跨纬度最广的是。 7)从赤道与0°经线交点自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经过的大洲是、、、。 二、选择题: 1.( 宜昌中考题)巴拿马运河沟通的两个大洋是:( ) A.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太平洋 D.太平洋、北冰洋 / 2.( 黄石中考题)下列大洲中,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洲是:( )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南美洲 3.( 福州中考题)世界上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大约是:(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各占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一是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陆地 4.( 宜昌中考题)下列围绕北冰洋的大洲,正确的一组是:( ) A.亚洲、欧洲、北美洲 B.北美洲、亚洲、非洲 C.大洋洲、亚洲、北美洲 D.大洋洲、非洲、北美洲 ( 黄冈中考题)读四个大洲轮廓图,回答5~6题 5.既是①②两大洲的分界线也是两个大洋的分界线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乌拉尔河 C.台湾海峡 D.白令海峡 6.( 广安中考题)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最小的大洋是_____。( ) . A.亚洲;北冰洋 B.欧洲;太平洋 C.亚洲;太平洋 D.欧洲;北冰洋 7.( 唐山中考题)世界四大洋中,其范围只分布在东半球的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太平洋 8、被亚、欧、北美三大洲环抱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关于全球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陆地面积为海洋面积的两倍多 B.全球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四大洋,它们彼此相通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位于五个大洲之间 D.东半球上的陆地大于海洋,北半球上的海洋大于陆地 10.关于七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濒临三大洋,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 B.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欧洲是全球七大洲中,惟一没有热带和亚热带的大洲 D.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均为濒临三大洋的大洲 11.赤道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南美洲

8.1 说课稿: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说课稿 本框题取自于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的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1、本框的地位:就整本教材来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框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起着指导作用。 就本课内容来说,永恒发展的观点和第七课所讲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两个观点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框教材结构:本框内容有两目,第一目:发展的普遍性,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个原理,分别是: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第二目:发展的实质,教材从事物运动的前进性和方向性,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来体现发展的实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的普遍性,学生要把握发展的普遍性的三个方面,才是真正的把握发展的普遍性。 难点: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仅仅依靠理论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精神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结合图片及例子来讲解,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框的教学内容和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确定本框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B、基础知识运用:列举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结合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认识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把握发展的实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B: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对自己发展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三、说教法。 哲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而本框的内容对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又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1、方法: (1)讲授法:关于本课内容中的概念、原理、关系等知识,我主要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掌握。 (2)举例分析法:为了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我采用举例分析法,以例引理,以理析例。 (3)探究法:新课改的教育精神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我在讲解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和发展的实质这些内容时,由我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针对所提出来的问题,学生进行探讨、解答及归纳。 2、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来结合教材讲解,并共同讨论,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抽象的哲学原理。 四、说学法 哲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哲学的内容很难把握,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教师的引导及讨论来加深理解;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1.1开放互动的世界同步练习

1.1 开放互动的世界同步练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步伐加快,进口商品需求旺盛。现在,像新西兰的牛奶、东南亚的水果、南美的白对虾等异域食品已经走上我国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②世界的变化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③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影响不到我们的生活 ④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这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歌词。从经济角度看,你认为最能集中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同住地球村”的应该是( ) A.新型工业化 B.经济全球化 C.服务商品化 D.工业现代化 3. 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的是( ) 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③以邻为壑④发展不平衡 A.③④ B. ②④ C.①② D.①④ 4. 某品牌汽车在德国设计,在美国生产燃油泵,在澳大利亚生产发动机??

从设计到装配,涉及8个国家。这体现了( ) A.生产的全球化 B.市场的全球化 C.资金的全球化 D.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 我国经济发展要想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中。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能够( ) ①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②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③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④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近年来,世界货物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有人预测,到2050年,世界贸易将占全球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这表明(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②各国都立足于外向型经济③各国的经济结构趋同④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2018年6月16,第21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拉开大幕。电影节期间,近500部中外影片在上海45家影院展映,为广大观众带去一场场视听盛宴。本届电影节升级了“一带一路”电影节合作机制,促进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推动了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使用说明】 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一、自主学习(先通读一遍课本,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 (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