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绍兴市元培中学 章国水

1.问题设计的意义

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曾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与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这里的“引导”与“激发”,显然都是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考虑的。而如何“引导”与“激发”呢?我们认为,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了下面一道题: 若1038018322≠=+-=+-ab b b a a ,,,求

b a ab 1++的值。 当时我是按下面的过程给学生讲解的:

解:,0382=+-b b ,0131812=??

? ??+??? ??-∴b b 即:0118132

=+??? ??-??? ??b b 1≠ab ,b a 1≠

∴ ∴b a 1

,是方程01832=+-x x 的两个根,

33

138111=+=?++=++∴b a b a b a ab 后来,在一次兴趣小组活动课的期末考评卷中,我给学生出了类似上面的一道题目,结果这道题目得分很低,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做对,当时我感到很惊讶!是怎么回事呢?我明明给他们讲得很详细的,怎么学生们还不会做呢?我反思了好几天,带着这些问题,我找了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使我难以忘记,他说:“老师,那天您讲的时候我是懂的,可考试的时候就是一点也不记得了。”当时这个学生的回答,对我触动很大,我反省自己,发现是在教学方式上出了问题。因为那天给学生讲解是在我的认知水平上给学生讲的,学生不太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教学也是灌输式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时间长了,学生差不多忘了怎么做。过了几天,我去分析试卷,我调整了教学方式,在讲解那个题目之前,我预先设计

了下面几个小问题:

1.若实数b a 、是方程0272

=+-x x 的两个根,则式子b

a a

b +的值是 。 2.(1)若0272=+-a a ,0272=+-b b ,且b a ≠,则式子b

a a

b +的值是 。 (2)若0272=+-a a ,0272=+-b b ,则式子b a a b +的值是 。 3.(1)若0272=+-a a ,021712

=+??? ??-??? ??b b ,且b a 1≠,则式子b a 1+的值是 。

(2)若0272=+-a a ,01722=+-b b ,且b a 1≠,则式子b

a 1+的值是 。 通过铺设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效果很好。

1999年的一次全国竞赛更使我觉得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因为在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设实数t s ,分别满足0199901991922=++=++t t s s ,,并且1≠st ,求

t

s st 14++的值.(20分)(第一个大题目) 参赛学生都觉得这个题目很简单,他们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这个题目,出来后都很兴奋。那时我就想,如果当时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很好反思,没有进行很好的问题设计,估计这个竞赛题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实践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

2.问题设计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主旨精神和要求。

2.2 梯度性原则。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2.3 层次性原则。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

2.4 启发性原则。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5 全面性原则。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这样解决全部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2.6 开放性原则。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可留下一定的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问题设计的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问题,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或阶梯,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下面我将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

3.1 思考一:问题设计如何以“生”为本。

3.1.1 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计划地设置新颖独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高的热情来探究问题。如:教学片段:《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堂教学(2006年4月绍兴市属公开课)

(图1)(图2)

位于城市广场的大善塔始建于南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经过多次修缮,塔基本上保持原有风貌。小聪、小明两位同学想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大善塔的高度。

①小聪在星期天上午来到城市广场,如图1,他在地面上量得大善塔的影子长80米,此时1.6米的杆子在地上的影长是3.2米,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帮小聪计算大善塔的高度。

②小明来到城市广场已是傍晚时分,他发现大善塔的一部分影子落在马路对面营业房

的墙上,如图2,他在地面上量得大善塔的影子长108米,落在墙上部分的影长为4米,此时1.6米的杆子在地上的影长是4.8米,请你帮助小明计算大善塔的高度。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名胜古迹——绍兴市区城市广场的大善塔,老师能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3.1.2 问题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因素。教师既要把教材丰满起来,把教材生动起来,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片段:《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2006年3月校本主题教研公开课)

小李骑自行车上学,最初以某一速度匀速行进,中途自行车发生故障,停下修车耽误了几分钟。为了按时到校,小李加快了速度,仍保持匀速行进,结果准时到校。以下各图

是自行车行进路程S

(千米)与行进时间t (小时)的函数图象的示意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探索与思考:

①如果小李在修好车后减慢速度,但仍匀速行驶,请问该选哪个答案?

②请修改题目,使其答案为A(或B)。

③如果S表示小李离校的路程,请你画出它的函数示意图。

本例在处理教材中的例题时,使数学问题的解决呈阶梯递增(初步性问题--拓展性问

题--挑战性问题)让解题策略灵活化,问题答案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并以例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解决问题显得自然、流畅、富有创意。实际教学中学生显示的参与热情及思维的多样性,很好的体现例题设计的功能。因此,在选择例题时应联系教材,注重层次性设计。

3.2 思考二:问题设计如何以“本”为本.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测性

整合的显性化材料,因此问题设计要植根课本,重视教材的基本作用;要善于把握教材

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创

造性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体现数学本质。

3.2.1 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教学片段:《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2006年11月主题教研公开课)

小蚂蚁怎样爬?

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0厘米,底面周长等于18厘米,在圆柱下底面上的A点有一只蚂蚁,

(1)若它想从点A爬到正上方C处,蚂蚁沿着圆柱侧面爬行的

最短路程是多少?

(2)若蚂蚁要爬到点A的正上方C处,且必须沿圆柱侧面绕圆

柱一周,则蚂蚁爬行的最短的路程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

(3)若蚂蚁想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侧面爬行到点B,试求蚂蚁爬

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

(4)若蚂蚁想从点A出发沿着正方体表面爬行到点B,试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把正方体换成长方体作为课后探索思考题。

这是以课本例题为模板,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1),然后附加了一个条件,设计了问题(2),再改变题中的条件设计了问题(3),最后创造性设计并拓展到立方体,延伸到长方体,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自然过渡,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问题(2)、(3)、(4)都是由曲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课后,很多听课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设计表示了肯定,特别是问题(4)的设计很有启发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些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2)的设计是人为的,较为牵强,似乎只为做题而设,提供给大家一起探讨。

3.2.2 问题设计提倡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

案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宽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新见解,进行思维的移植和重新组合.它具有创新思维的特有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的,大都有正确答案,且给出必须信息,而实际生活中问题往往是开放的,没有准确答案,还缺少有关信息”(德波诺著、何道宽等译:《思维的训练》).为此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人人都能参与猜想、讨论的开放性问题。

教学片段:《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2006年3月校本主题教研公开课)

听了该老师的两节课(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象《实践与探索》)在第一课时中,她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例题:

八年级同学到名人广场去春游,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

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步行的同学先出发,如图是

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

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她共设计了十余个小问题)

课堂上,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将教学设计一一予以落实。

在听第二节课时,她做了一些改变,去掉了原来的问题,只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能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哪些信息?

在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她请同学说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列举如下:“步行的

同学比骑车的同学早出发30分钟”,“步行的同学比骑车的同学晚到30分钟”,“他们

的出发地相同”……这时,讲台下两个同学的对话引起了她的注意,他们一个问:“我

出一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另一个说“行,我一定可以答上来。”这时她再次调整教学

形式,让同桌两位同学以一个问一个答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考结果。这种新颖的教学

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学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进一步地调动起来了。“骑车的同学追上步行的同学时离开出发地有多远?”有三组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回

答的三个同学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多组同学的相互补充,共

从图上罗列了近20条信息。

听了两节课后我反思: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产生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同样的“你问我答”,是师生间的问答还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其教学效果也是不一

样的。第一种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在被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虽然课堂同样热热闹闹,但唱主角的始终是教师自己。而第二种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来表达的机会,表达他们对问题的多层次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课堂上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要讲究一个“度”字,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备课时要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大致估计,选择那些接近于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是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问题.为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解答,而最有效、最经济的途经之一便是与课本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就可以获得.3.2.3 问题的设计体现梯度性.

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就象摘苹果一样,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最甜,但也要注意学生的现有能力,不能把问题设计的太难,对于用尽全力也摘不到的苹果,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片段:初一数学兴趣活动课《数图形》

在初一数学兴趣活动课中,我先让学生看了一个图形(如图所示),

然后让学生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顷刻,教室里就活跃开了,学生们数的答案也有很多很多,

但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盲目乱数,这个时候我就设计了

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数数图(1)中的三角形的个数?

等我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马上都举起了手,并且正确回答是10个。

接着我在图(1)中慢慢地画了一条线段(如图2),然后问学生这时图中共有三角形多少个?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上面增加了10个,下面增加了4个马上得出比刚才多了14个,很多学生马上举手说是24个。

此时,我又在图中画了一条线段(如图3)让学生回答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这个时候课堂气氛就热闹了,有些学生说与刚才一样的,又增加了14个,可又马上有同学提

出来是不一样的,应该增加了18个,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发现,应该增加了18个,共有42个。

最后我就问学生,你现在会做开始提出的问题吗?学生们反应敏捷,立刻口算得出结果是56个。

(1)(2)(3)3.3 思考三: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上面我从问题设计要以“生”为本及以“本”为本两个方面主要谈了问题设计的一些方法。其实设计的方法是很多的,只要设计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我认为都是很好的设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3.1 问题设计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

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要系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教学片段:《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2006年11月主题教研公开课)

设计方案一:如图,水池中离岸1.5m的点C处,直立着一根芦苇

AB,出水部分BC=0.5m,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恰好与点D重

合,求水的深度AC.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出

相关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但设计好后自己感觉这个问题略显单调,为了

增加趣味性,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并设计为“荷花问题”.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使问题显得更加趣味、生动和直观.

“荷花问题”:

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上前,花离原位二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我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整首诗,然后请语文课代表逐句“翻译”题意,根据课代表解释的意思,我用多媒体进行逐步演示。由一首古诗引发一个数学问题,增加了可读性。用诗歌的形式使课堂内容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展示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学生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从中获取数字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3.2 问题的设计结合实物模型或多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教师比较难以解释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活动(2006年11月)

有长、宽、高分别为6cm、4cm、11.5cm的一盒牛奶直立在地上,插管口处在上面,一只蚂蚁刚好在插管口的顶点相对的顶点上,如果蚂蚁要能尽快地从插管口吃到牛奶,则蚂蚁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cm。(精确到1cm)

这位上课的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他的精辟的教学设计和精湛教学技能受到了小组成员的肯定和赞赏。课后小组成员又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交流了彼此的看法。在上面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老师是先让学生通过思考,然后让学生来口答,并在黑板上画图来帮助学生进行解释。我一边听课,一边也在注意下面同学的反应,觉得好多同学没有弄懂,课堂气氛一下子也变得紧张起来,老师接连叫了几个学生来补充说明,问题终于解决。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这样处理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如何把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关于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身是一个难点,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个能展开的长方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好),或做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看,我想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3.3 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问题设计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要领,深入思考问题,使用抽象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应用。

教学片段:一堂几何练习课

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在一次练习课上,我让学生们做此题,学生们利用全等三角

形的知识证得后,我没有就此打上句号,而是启发学生用面积法

来证。因S △PAB=21AB ·PD ,S △PAC=2

1AC ·PE ,又S △PAB=S △PAC,易知PD=PE 。用面积法证完后,然后激发学生思考,若改变P 点的位置或三角形的形状,

又能得到哪些新的结论呢?于是学生们人人动手,积极思考,终于得到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结论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二: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三:等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

反思:通过变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3.4 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问题设计的批判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它集中表现为不盲从,有独立见解和明辨是非及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教学片段:《韦达定理的应用》复习课

如果α、β是方程03)3(222=++++k x k x 的两个实数根,则1998)1()1(22+-+-βα的最小值是 .

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们做此题,结果发现好多学生就这样解:

()()()()()

()()1968522000

3432342000222000

21998

)1()1(2222

2222++=++-+-+=++--+=++-+=+-+-k k k k βααββαβαβαβα ∴1998)1()1(22+-+-βα的最小值为1968。

然后马上有学生提出这个答案是错误时,大家都感到惊讶,错在哪里?为何错?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辨析,终于发现当5-=k 时,方程中的△<0,其实当△≥0时,1-≥k ,∴当1-=k 时,1998)1()1(22+-+-βα的最小值为2000。

反思: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自我评价解题思路和方法,判别正误,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通过对错解的辨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学生的思维日渐成熟。

3.3.5 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问题设计的独创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内

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思维方式比较独特,学生难以想到,它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形结合是数中暗含形的信息,形中又潜伏着数的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合理地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学片段:兴趣小组活动课《数形结合》

例:若m >0,n >0,12=+n m ,则92+m +42+n 的最小值是 。 分析:由2

222222439+=++=+n n m m ,联想到92+m ,42+n 可看成是直角边分别为m ,3和n ,2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而构造如下图形:其中线段

AB=12,CA ⊥AB ,DB ⊥AB ,AC=3,BD=2,P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AP=m ,BP=n 。则显然92+m +42+n =PC+PD 。易知PC+PD 的最小值是线段DC=13,即P 为AB 与CD 的交点时,92+m +42+n 有最小值13。(若去掉题中条件m >0,n >0,则可把它放在直角坐标系中来解决。)

例:当a 为何值时,方程组?????=+-=a

y x x y 342在实数范围内有相异的四组解? 这个问题其实是把方程组的解转化为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

3.3.6 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广度。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拔后也能理解的准则。有些问题,带有很强的选择性或暗示性,学生可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学生的思维度低,教学实效不高。

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与要求,而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增长知识,掌握方法,又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呢?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停留在传授现有知识、方法、技能或把课本知识作一些演绎解释的结论式教学很难完成这种任务。俗话说,“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科学发现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去观察、分析,去猜想、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节课的设计过程离不开问题,课堂情节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问题就象黑暗里的一盏明灯,让学生找到光明;问题就象是迷途中出现的指路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问题还象是一根长绳子,串起学生的点滴思维火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 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 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 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 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 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 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 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 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 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 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 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 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 模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 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 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 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 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 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 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 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 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 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

课堂教学抓落实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抓落实的几点思考(教师必读) 一.课前铺垫搞好上节主要内容的落实与新授内容的知识储备。 课前提问不能仅限于上节内容的机械回顾,如提问某一概念、公式等。要设计出针对概念的深化与应用,特别注意易错、易混点。可以用回答题或小的选择题、填空题,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二.学习新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常见的有: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证明过程等。这一过程中含有:一般的思维方法、具 以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为目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诱导,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拓展。 概念的巩固。形成概念后的重点是理解与应用,应借助于具体的例子、题目去巩固概念。教师设计针对概念的题目,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总结注意事项及规律。

解题方法的巩固。对学习新知识中体现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出来,分析应用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并能设计针对该方法的题目让学生去尝试、体验。 三.应用举例 例题的落实。主要是巩固知识、方法,熟练技能。 生自主解决;②让学生分析题目,展示思路的形成过程,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③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反思解题过程;④教师作适当的变式引申、拓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完全放给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给学生溜出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自己审题、探究思路。然后,教师采用分步设问的方法,设计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问题。即综合题是由几个相关问题组合而成的,分步设问就是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台阶。解题后,要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反思思路的形成过程、反思知识间的联系、反思用到的思想方法、反思解题规律。

学生作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方法。落实的方法:①练习与板演结合;板演的作用在于便于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规范步骤。但并不是板演的次数越多越好,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选择;②学生作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作业的布置 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精选作业题,真正起到巩固基础、熟练技能、规范步骤,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几个问题的处理 1.复习提问时几个学生答不对?(略)。 2.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只凭教师讲是不行的,要通过学生的亲身感悟才能搞好落实。可以采用故设“陷阱法”搞好落实。如①针对易错点设计错误解法让学生分析正误;②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因;③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解题中应注意事项。 3.讲与练的关系。作到精讲、精练是抓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改进教法,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的意义、步骤(教师必读)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轴对称》 科目:数学教学对象:七年级课时: 1课时 提供者:杨革俊单位:春元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

最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学极其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教学设计,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教学设计的最新观点与化学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具有化学个性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用模式,对于当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有较高的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二次规划” 化学教材是课程设计的产品,要受到政治背景、文化积淀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影响,是在统筹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科教学内容作出的固定的规划,并非化学学科根据化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需要随心所欲安排的理想模型。如果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新理念的基础上,只在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内打转,会导致与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相违背的教学行为。为了能合科学性、合规律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必须寻找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从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即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内容详略的框定和内容结构的重新组织。 1.内容详略的框定 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当然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近几年高考命题提出的“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造成教学内容无限度扩散,有些课堂教学变得没有“规矩”,为此,有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要求。高中化学教材(试验修订版)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离子反应一节,涉及到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等知识,如果仅仅追求知识的整体性,会将内容搞得很复杂,这显然不符合第一章作为化学初步知识介绍的教学要求,这块内容的处理应偏重简略而不能过分精细化。另外一些内容又要适当加以拓展,例如第三章气体摩尔体积,“相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这段话应加以拓展,分析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分子数的比例关系。 2.内容结构的分析 学科教材是人类科学文化进步的结晶,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教材的内容不能仅仅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呈现,还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当逻辑结构与认知发展顺序相一致时,教材内容的组织是比较容易的,这些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和大学化学教材中都能找到,例如有机化学中烃的知识内容。当逻辑结构与认知发展顺序不相一致时,在内容安排时不能完全按照逻辑结构而应寻找逻辑结构与心理发展顺序的结合点,甚至有时会在逻辑结构方面作一些让步,高中新教材删去了硫化氢一节内容, 主要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 从逻辑结构来看,知识组块和排列顺序是两个主要方面。化学知识体系通常可以按照“点—线—网”的方式,将知识结构化。“点”和“线”构成了知识组块,“网”显示了知识组块的排列顺序。“点”主要指化学概念,“线”主要指化学命题或化学事实,由知识网络形成了化学概念、命题和事实相互关系的图式,这就是化学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内涵。从逻辑结构考虑,可以采用归纳模式和演绎模式设计教学流程。归纳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先呈现化学事实,分析化学事实并提取某些结论,从个别结论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征,归纳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例如,从卤化物与卤素单质反应现象,得出活泼性Cl2>Br2>I2 ,再抽象出卤素性质的递变顺序,然后得出元素周期律中的有关规则。演绎模式的一般流程是,先呈现概括性的规则、概念或理论,然后进行精细化处理,验证、分析并理解规则、概念或理论包含的内容,最后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例如,先呈现物质的量概念,分析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包含的各部分内容,通过练习深化对 有关内容的理解,最后达到对整个概念的全面把握。 从认知结构来看,教材内容的意义性和复杂性是两个重要参数。教材内容的意义性参数是指新内容中能与学生长时记忆中已有知识点联系起来的知识点的数量;教材内容的复杂性参数一方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新知识对旧知识的比率,另一方面是指新知识进入学生的认知图式所需从事的认知加工的总数。可见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以下是关于“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部在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指出:应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提高觉悟三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这就很明确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知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厌学现象严重,激发其学习兴趣,研究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 ·

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汇总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 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 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 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只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任务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对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从而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多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拔、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三)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敦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科目初中化学教学对象初三学生课时 提供者何匡义单位长子县第七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化学变化的学习方法,并初步运 用观察获取信息,并运用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活动与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其重点和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本节课完成了化学用 语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并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了基础。而且化学方程式 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教材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化学 式的书写及含义。上述知识就是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后继的学习要以 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进行预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以反馈启发教学为主,兼顾问题讨论法和创设情 景法。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新知识,本课创设了“剑桥之旅”、“幸运步步高”等多 种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 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以组内合作、分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做 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配平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剑桥之旅” 〔提问〕:他是如何开车顺利到达目的地—观看屏幕 〔回答〕:路标、站牌等。故得出路标、站牌这些都是国际通用的交通语言。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虽然我们绝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扎实有效的,学生是满意和认可的。不过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有很多的问题和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中偏重知识的准备,轻教学过程的设计。 因为一些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不够,教案更多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或内容的罗列和堆砌,缺乏符合具体学情的和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往往缺少整体结构也看不出清晰的环节和层次。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注意到所授知识的准备,更要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虑。在实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做到有章有法。只有持续的改进教法和增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才能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课堂上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轻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同水准的存有着管教不管学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至于学生在怎样学、学的水准怎么样则没有给与充足的注重和指导,有的课教师讲得自觉很卖力气,而学生则神思不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是值得怀疑。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注重自己如何教的同时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的情况。重视对学生准确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教学生怎样学,必须管学生是否在努力学、真正学。总来说之教师一定要做到既管教又管学。 三、责任上偏重教学内容的完成,轻教学实际效果的提升。 有的教师更多的考虑课本内容是否都讲了,而对学过的知识学生是否真正都掌握了,则不是十分清楚或不是特别在意。所以教师必须由注重自己的是否教过了,转移到学生学过的知识是否都真正掌握了这个重点上来,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 四、效率上偏重课下的机械操练,轻学生的当堂掌握。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教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形式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 内,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事先 就需要预设,我们称之为课堂教学设计。大凡是那些有看点的、成功的、高效的课无 不是提前精心设计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必不可 少的环节,尤其是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建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考虑 的因素有很多,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梳理我认为概括起来说应该有以下这些: 一、心中有目标 目标是方向,目标是动力,做任何一件事都希望有一个预期的结果,那就是目标。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设计时设计者心中要有目标。教学设计中对目标的要求和定位 有哪些呢?首先,目标的定位必须准确、清晰,其次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活动得 以达成,还有就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测。除在目前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中 经常提到的“三维目标”外,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还有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之分,还 有当前目标、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等等。这些目标经过处理,成为制定和指导教学设 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杠杆,所以说心中有目标必然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指 标。 二、心中有教材 任何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我们主要依托教材来 承载这些东西,然而教材是固化和有限的,因此,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再度开发 便成为彰显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素养又一个维度。同样的教材内容在不同教师手中会 演绎出不同的精彩,这跟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和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只有紧紧围绕教 学目标,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 活动形式,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和易于接受,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的 教和教材的运用才真正变得有意义。 三、心中有学生 从实际来看,现在所提倡的生本课程理念是颇有道理的。人们在不停地追问:“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只 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心中有学生,有全体学生、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学生,设计 的内容和过程才会更加的丰满、实效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 际和发展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只顾将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强加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 顾自己的展示,而学生或者是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展示和成长,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应 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心中有希望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只要希望之光不灭, 那就意味着还有发展变化的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无意的植入一些充满希 望的元素。这样的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 需要。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和心态去审视眼前的 事情、目前的学生,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即使是在最失利与失意的时候也要心存 希望,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罢。 除此之外,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还应该有以下几点: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高效课堂教案-2(基础教育)

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主题是: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这是一组爱心串起来的故事。平凡而伟大的雷锋,一路奉献甘甜和快乐的泉水,为蔷薇花挡雨的萨沙,喜爱小猫的卡罗尔,都有一颗清纯而美丽的爱心。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所选的四个句子,都是爱的谚语。口语交际的话题设计又指引着爱的行动。可以说,“爱”是一根无形的线,贯穿在字里行间。《泉水》是一篇美文,文字美,内容美,插图也美,就像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因此,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泉水的热情是教学的重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诗歌讲究“熟读成诵”,要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时时处处关心别人。《我不是最弱小的》重在体会课文自然而平实的对话,用心体会并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一道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属于“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要注意“长文短教”,注意指导学生学习默读,在真正自读的过程中,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 总目标: 1、认识“哦”、“股”等58个生字,会写、会用“瓦”、“原”等生字33个。 2、复习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查字典,进一步培养查字典的习惯和能力。 3、理解本单元的新词,鼓励学生不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积累。 4、进一步认识谚语,有搜集和积累谚语的兴趣。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读好有问号或叹号的句子。 6、会背诵第6课和第5课中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及《语文园地二》中要求读、背的谚语。 7、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奉献爱心、乐于助人,培养保护弱小 的意识和善良的品行。 单元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和积累新词。增加语言积累。 难点: 第7和第8两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和事理的领悟与体验。

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

5.综合与实践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绿色出行。教材P105——106页内容 复习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二氧化碳放量的计算等。2.通过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研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及绿色出行所占百分比的计算方法。 复习难点: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复习过程: 一、依标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课本105页的主题图。这是北京交通的一个图画,你想说什么?师:对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么多汽车对环境产生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减少这样的影响。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3.自学提示 (1)阅读105页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2)阅读第二自然段: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3)阅读第1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4.学生自主学习

二、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二)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组织活动 学生汇报,老师逐一指导解答 1.爸爸家到单位的路程:20×(45÷60)=15(千米) 妈妈上班距离家的路程:30×(30÷60)=15(千米) 小明家离学校的路程:50×15=750(米) 2.15000×160=2400000(克)=2400(㎏)=2.4(吨) 2.4×49620000≈2.4×50000000=120000000(吨) 三、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达标练习 1.完成P106第2、3、4题。 2.阅读106页的“你知道吗?”了解“绿色通行”和“同比和环比”的概念。(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1)》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4.数学思考 第1课时数学思考(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水平,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实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升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点,注重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注重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重,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动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动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合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

青蛙写诗-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青蛙写诗》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金璐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 4、感悟课文内容,拓展语言,培养想象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时有脚没尾巴。谜底是:青蛙。来,我们和小青蛙打个招呼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这篇课文。 师生同写课题,齐读课题两遍。出示“诗”字,组词。古诗、诗人、写诗…… 一、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注意听老师每个字的发音和语句的停顿。 二、检查前置作业 1.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读对跟读。 2. 齐读生字。 3. 出示字卡,运用识字方法加深记忆。 (1)运用加一加方法:写、诗、要、过、给、们 (2)运用组词方法:以、成 (3)字理:点、串

(4)其他方法:当 4. 出示课后词语,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 1、思考:在青蛙写诗的过程中,都有谁帮了它的忙?把它们圈出来。 学生板书:画——蝌蚪水泡泡水珠 思考:它们是怎样帮助青蛙的呢?用横线画出来。 (1)蝌蚪要当小逗号。学生板书:画逗号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小蝌蚪游过来说:“我能给你当个小逗号!” 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能当逗号呢? 蝌蚪的外型大脑袋,甩着长长的尾巴,很像逗号。 小逗号有什么用处呢?示儿歌,师读,生听。 (2)水泡泡要当小句号。 思考:水泡泡为什么能当小句号? 因为水泡泡是圆的。板书:。 句号有什么用处呢?示儿歌,师读,生听。 (3)在青蛙写诗的时候还有一串水珠来帮忙,它们做了什么? 水珠当省略号。认识“省略”。板书:省略号 你认识省略号吗?快在这篇诗歌里找找用笔画下来,查查它是由几个小点组成的?板书:…… 省略号有什么用处呢?示儿歌,师读,生听。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作业1】 剖析一堂课低效的表现。 回答: 我主张从学生的“学”的角度评价一节课的效率。 当一节课低效时,学生桌面只有极少的与这节课有关的书或资料,甚至书都没打开。 当一节课低效时,相当部分学生或者低头,或者趴下,或者开小差,不想发言,不想动笔,不想举手,甚至有两三个已经进入睡眠状态。 当一节课低效时,学生下课后马上趴在桌子上睡觉的人多,至少10个学生不清楚这节课内容的重点在哪里,不知道作业是什么。 当一节课低效时,与懒洋洋的学生形成对比的,往往是讲台上已经讲得自我陶醉的老师,甚至下课后还意犹未尽。 【作业2】 设计并实施一堂课,点明如何优效的设计意图、策略、方法。写出实施后的反思。 回答: 《丑小鸭》导学案 主笔:刘文娟审稿:初一语文集备组成员制定时间:2010年2月23日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学法指导】 1.《安徒生童话》是大家喜爱的读物,电影、雕塑、连环画、朗诵等也常以安徒生童话为题材。大家可能已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知道丑小鸭的故事,小学也学过改编后的浅显的丑小鸭的故事,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然而,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对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对丑小鸭在恶劣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2.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如“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等最基本的词语的积累和应用。 3. 应注意从整体感知文意,利用圈点勾画法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理解丑小鸭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注意体验、反思、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另外要注意对文章进行深层鉴赏,品评文章的美,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4.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汲取这篇童话的精神营养,领悟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激发坚强、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检查预习】 1.清除阅读障碍: 讪()笑吐绶()鸡篱笆()()灯芯()铰()链 迸()出沼()泽地嫉妒()()木屐()弥()漫 2.解释下列词语 讪笑:来势汹汹: 3.本文作者安徒生是(国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丑小鸭》是他的自我写照,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和《》等童话故事。 【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