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

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

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又要看到学生头脑里存在的超物质、超自然的信仰。处理失当,会使涉世不深、年轻单纯的少数民族学生陷入心理的矛盾,造成混乱、苦恼,甚至恐慌、厌世。解决这一问题,不能靠某种单一的教育影响灌输,更不能靠对一种影响的批判和否定。只能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承认已有的心理结构,大量引入新的因素,让学生通过自我判断,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是种不利于推广现代科技、不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快速推进少数民族地方社会经济进步的原始的教育。

3、寺庙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类教育其覆盖范围大,地域广,影响深远。寺庙教育虽颇具特色,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教育形式不利于现代科学的迅速普及推广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扫除愚昧,繁荣经济表现乏力。是一种内容和制度都不完善的落后的民族教育形式。可以说,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综合现象。低劣的经济条件只是一种外显性的贫困,这种贫困同时还有一种隐性的自我维持的文化的体系。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财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陈旧的,低层次的,与贫困经济相生相伴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以浓厚的封建色彩,消极地禁锢着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

(二)国家现行民族教育的不足

1、学校设置稀疏。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居住边远闭塞山区多,聚居、杂居、散居形式多的特点,而现有的民族教育学校既数量不足,布局又不合理,且过于向城市集中。由于学校的稀少,如今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升学率呈“金字塔”状态,越往上则读书的人越少,造成现行“普九”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形同虚设。

2、办学没有民族地域特征这是导致民族地区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脱盲率低和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民族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僵化,以及发展民族教育政策不够灵活的原因造成的

3 、民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和偏僻农牧区,考出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大量外流不归,而现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态难以适应高质量高层次的全面推行民族教育需求。民族地区教师本身就十分匮乏。

4、民族教育没有进入制度化法律化的正常轨道。施行民族教育虽然有法可依,但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操作和落实情况却显得具有很大的临时性、随意性和不明确性。实践证明在不少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不使用“双语教学”是行不通的。面对这一连串涉及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数以百计的双语教育实验,不能不引起双语教育研究者的思考。世界上有200多个主权国家,使用着4000多种(还有一种说法是5600多种)语言。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使用一种语言,多数国家使用双语、多语。语言使用情况极为复杂,最近几

年,我们过去认为是单语国家的日本、韩国也开始研究双语及双语教育问题。影响双语、双语教育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沙皇统治时代正是俄国同哈萨克汗国的政治关系,对哈、俄双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在土家族地区进行的一场“改土归流”运动,使土家族上层子弟和一批贫寒人家的子弟通过学校教育成为双语人。饱尝战争烽火的柬埔寨人无暇讲高棉语,先是讲越南语,法属殖民地时代学法语,联合国部队进驻以后,年轻人又涌向外语补习班学英语。

随着改革的深化,政治、教育、科技各领域的改革都在进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这些双语教育实验的共同背景。我们不知道人类哪一天才能通用柴门霍夫设计的世界语,但是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社会需要双语人来沟通。双语研究者认为理想的双语人只有在儿童期才能实现。经过几年的双语教育实验,造就了一大批较为理想的双语人。西藏已有13000余人来内地上学,2700多名藏汉双语人才学成回西藏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也使中国的语言环境向现代化前进了一步。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同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接触较多后,我们也开始直译“bilingul education”并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是“双语教学”、“双语教育”不加区别的使用时有出现。从我所调查的这些实验看,称之为“双语

教育”更为准确,用“教学”是不能涵盖这些实验的。因为这些实验不仅仅是教学用语、教学法等语言教学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教育这个大系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教材改革、学制、多学科共同实验、升学、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双语教学”到“双语教育”,术语使用的转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者对双语教育复杂性认识的加深。然而至今在不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及现代科技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融通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政策上、文件上和法律条款上。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及其相关政策法规与具体贯彻执行的不正常关系,使得边疆的民族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6、教材教法单调不合理。很多少数民族地方民族教育的教学内容实践没有突出民族地区特征。如不重视“双语教学”,缺乏现代科学与民族语言文化有机结合的课本;缺少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意义及其与国际发展形势接轨的教育教材。教学都以灌输方式进行,缺乏实践劳动引导教育,教学形式都照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材教法等等。授课内容及教育模式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尊重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摆脱贫困,扫除愚昧的有力工具。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投入也显著提高,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崔晓辰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双语教学便成为民族教育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是民族教育的特色之一。我国6O余年的双语教学政策执行及实践运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从双语教育的作用、现今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字 双语教育作用问题对策 正文 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里用本民族语言和国语作为教育系统的两种语言,并以少数民族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我国把它叫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标志性特征,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奠基性工程、突破口。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现。在本地实地调查中,被调查范围是: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调查对象是管城回族区的中小学校,其中以中学为主。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很大比例(约百分之20),其中又以回族为主,但是由于汉化层次比较深,很多回族学生不会传统民族语言。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学校并没有广泛地开展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双语教学。相对的,当地学校的双语教育以汉语和英语为主,有极个别学校开展了法语等语言的兴趣课程。 一,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1,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教学体系、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材和师资队伍都已经相当完备。但是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基本上是从零起点起步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都很难跟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天不足”和“后天”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矛盾。 2,竞争和交流的社会需要实施双语教育。 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未来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高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的人才。对少数民族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指民汉兼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能在更大范围内和不同民族的人交往的人。少数民族学生要加强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学好汉语,用汉语来发展自己,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双语教育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信息社会需要双语教育。 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双语比单语的信息量大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决定了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也应该是双语的,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了一条信息渠道,这也是国际教育界之所以大力提倡双语教学的原因。其次从语言的使用的范围来看,国际或国内通用语言比一般语言带来的信息量要大。在众多的语言学习中,首先要学习的最大的语言。所以说,少数民族学生只有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已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接受平等的教育,面向全国、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

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 举措与主要经验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给予了特殊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当前和今后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继续坚持,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曾相继制定或发布过一些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比如明、清统治者把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作为“治国安边”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义学、社学、书院等,但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且这些都建在临近汉族的地区或民族地区较发达的城镇,在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学校可言。民国时期,受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虽然也设立了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民族教育,上述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蒋介石出于军事的考虑和政治目的,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兴办了一些学校。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了倒退局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乃至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只是寺院和经堂教育,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中小学校,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几乎是空白。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新疆地区192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宁夏1949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及凉山彝族为2%。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盲率极高。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在95%以上。即使文盲率较低的朝鲜、蒙、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文盲率也在40%-60%之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坚持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多种政策,不断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95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和任务,并决定在

谈双语教学的意义

谈双语教学的意义 [摘要]大力展开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新疆正全面推动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语言的作用十分重要。语言不通,就不能交流。为了增强学习和交流,各个民族要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汉族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也要学习汉语,有条件的还要学习外语,这样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从提升民族素质和促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理解实施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双语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当今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双语就成为第一需要。推动双语,对促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通过实施双语教育发展了自己。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外语教育,从西方引进科学技术和人才,促动了国家的发展,使当今日本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是绝绝大部分人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为了培养专门人才,他们每年要送3000人出国留学,国内所有的医科、理工学院的绝大部分专业都用英语授课,只有伊斯兰大学用阿拉伯语授课。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人口大国,该国实行双语教育,使用英语教学,英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该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已成为软件大国,在这个领域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端。新疆要发展,民族要发展,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是只懂得本民族语言,而不通晓汉语和外语是不可能实现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多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使用多种语言实行交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疆的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先学好汉语。实践证明,新培养的一大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实现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将对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民族地区经

济的振兴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接力,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拖累和包袱。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一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团结;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24个少数民族使用33种文字,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独创字母等。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特点和类型 (一)两个主要特点:普遍性、不平衡性 普遍性:指不管是哪个民族,人口多的或人口少的,内地的或边疆的,都存在双语问题。不平衡性:指不同民族的双语状况存在差异。◇全民双语:如基诺族◇大部双语:如彝族、哈尼族◇少部双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二)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等教育始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教学。另一种是开展本族母语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属于前一类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回、瑶、土家、黎、畲、高山、东乡、土、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保安、裕固、独龙、基诺等 ◎有的已全部转用汉语:如回族◎有的已大部转用汉语:如土家族、仡佬族◎有的是部分转用汉语:如阿昌族、普米族、羌族

2、虽有文字,但文字不通用的民族,全部或部分从初等教育起就使用汉语文教学。纳西族:虽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但未能广泛推行使用。 水族:在历史上有过水书,也只有少数人能使用。 建国后新创或改革过的文字,也因各种原因(如方言差异、杂居等),有些也未能在这个民族中广泛使用过。如壮、侗、哈尼、苗等民族的新文字。 3、杂居地区的民族 ◎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民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懂本族语文的教师,小学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辅助汉语文教学等,汉语文教学大多与同类汉族学校保持相同、相近的水平。 ◎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教学水平一般不及同类的汉族学校,升学率和巩固率都偏低。 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是有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 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傈僳、景颇等民族。 即使是同一民族内部,也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类型。如蒙古族中小学的三种类型:☆以蒙语文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为主,加授蒙语文☆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

浅谈少数民族 地区的教育工作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要求我们:当今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可是,这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又谈何容易呢?简直就是一个最高要求和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地区差异和现实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要想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我肤浅地认为,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情况基本都趋于有家庭贫困,单亲孩子、孤儿、汉语不熟练、不会写字和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做等。这些因素就是造成该地区适龄儿童辍学、逃学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如在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发动全班同学去关心帮助,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家访等,一步一步地使这部分学生转变或彻底放弃厌学、逃学的观念,这样就养活了学生的辍学。 二、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有部分家长的思想极为落后、守旧。他们认为孩子读书无用,官都被我们“大汉族”当完了,送孩子读书不但

家里少了一个找猪菜或放牛的劳力,而且还要支付他们眼里认为不该开支的笔墨纸张钱,所以他们宁愿强留孩子在家干活,也不情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这就给我们正常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要彻底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思想落后、守旧的观念。我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多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谈心,对他们进行道理说服,或向他们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让他们知道读书不仅是对个人、家庭,甚至对他们祖祖辈辈所耕作的那遍土地,对社会,都极其重要。 三、对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虽然极为落后和守旧,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听村寨中有声望的领头人的话。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来开展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向他们大力宣传,目前党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从而让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学。其次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小组领导搞好关系,充分利用他们在寨中的威望去做好群众工作。第三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地区群众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对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困难的、艰巨的。但面对困难,没有哪个人选择逃避,而是在现实工作中去探索、学习、尝试一切实用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认真、细致地去努力工作,才能较好地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如何突破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如何突破双语教学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上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双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近年来充分认识双语教学工作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工作,大力推动双语实验示范教学,以“抓团结、促稳定,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通过双语教师培训、双语征文比赛、双语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广大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前几年由于认识不到位,以及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教师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还不是很高。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必须要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首先双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 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双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双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 同时,逐步实现教师向“导演”转化,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以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规范的汉字,真正结合双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区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开设双语课程,已经实现双语教师为双语班上汉语授课的目标。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就要实现教学质量考核的科学真实,使考核结果能够切切实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视

随着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视,少数民族双语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育系统内,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学工作的我面对这样一项改革性的创新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探索与研究。在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这条道路上,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探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我认为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就是可行的,也就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年、儿童很快掌握汉语(对话语言与书面语言),更快捷的理解与掌握各学科知识。 关键词: 双语(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双语教师自编教材、语言环境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要获取以汉语为载体的文献与语音资料的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等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汉语,就会使少数民族获取先进文化与技术的能力降低。阻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其她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目前我们应该把双语教学摆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首位,尤其就是在小学,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入手,逐步形成孩子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到纯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各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 1、抓住学生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语言的学习就是非常枯燥的,从多年来双语教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情绪总就是从:非常积极→灰心丧气→厌学→放弃。因此,抓住学生闪光点,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就是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攻克难点的的重要因素。做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特别少数民族学生胆小,害羞、害怕听不懂或就是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好,难以开口。那么我们必须从心与心的沟通开始,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给予她们帮助与支持,使我们的学生对于双语活动产生情感,积极、自信地学习。用欣赏的态度告诉孩子:"您能行"、"读错了没关系"。只有在孩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家长、老师督促转化为自觉、自愿时,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有了它实质的含义。 2、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儿童的学习都有注意力跨度短、模仿能力强、习惯于经验型学习等特点。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届别2012届 论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题目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阿智翠 学号20080840138 指导教师李佳 教务处制 ‘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没有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前言 (1)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1) 1.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 1.1.1“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出现的问题 (1) 1.1.2 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1) 1.1.3科技落后 (1) 1.1.4 贫困面大,辍学率高 (1) 1.1.5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 (2) 1.1.6 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2) 1.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2) 1.2.1 政府教育投入主要以“自上而下”投入模式 (2) 1.2.2 农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没有得到实现 (2) 1.2.3 就业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就业援助机制不健全……………………………(3 ) 二、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 (3) 2.1 物理学科学内涵 (3) 2.2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的调查 (3) 2.2.1 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 (3)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 三、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发展趋势 (11) 3.1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政府的责任 (12) 3.1.1 教育资源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 (12) 3.1.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 3.1.3 建立、健全西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机制 (12) 3.1.4 把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与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结合起来 (12) 3.2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措施 (12) 3.2.1 针对“撤点并校”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2) 3.2.2 针对经济投入不足,科技落后,辍学率高的问题要实施的办法 (12) 3.2.3 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应改进的办法 (13) 3.2.4 针对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问题应做的事情 (14) 四、附录 (15) 关于高中学生物理难学的问卷调查 (15) 五、致谢 (15) 六、参考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语言;传统优秀文化 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是我国10.42亿汉族人民和2100万壮族,980多万满族、860多万回族以及绝大多数土家族、畲族人民(土家族有570多万人,已改用汉族的约有550万;畲族有63万多人,改用汉语的有近63万人)的母语。据统计,现在全国少数民族改用汉族的共约2800万人。这样,全国以汉语为母语的共约10.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2%。因此,双语现象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教育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结合下,更快的进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是强势语言,由于语言的障碍,在接触到的单一的汉语言形式的教学时,不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对于教师用汉语传授的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要使不懂汉语的学生由母语思维转向汉语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就必须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开展双语教学,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目的 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依赖于本民族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好第二语言,促使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育,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对字、词、句理解得更快,掌握得更好,从而提高教学成绩;同时,使民族学生融入于其他学生当中,促进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而异。一是保持型双语教学。二是过度型双语教学,使用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民语与汉语各占一半,用来讲解学生不懂的语句。三是运用型双语教学,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民语使用于少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多数时间就让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学习。因此,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时,要视时而定,不能盲目的进行民语教学,民语用得多了,反而会影响学习汉语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

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吸引外来的优秀的教师资源,本地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水平不高,学生没有机会领略知识的真正魅力,潜力难以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摘要】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对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形成了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的目的和双语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说明: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重要性目的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出来的观点、认知,反映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令老师们感到困惑与无奈。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教育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结合下,更快的进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言从属于民族,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其语言的分布,办学摸式是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是强势语言,由于语言的障碍,在接触到的单一的汉语言形式的教学时,不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对于教师用汉语传授的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要使不懂汉语的学生由母语思维转向汉语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就必须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开展双语教学,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目的 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依赖于本民族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好第二语言,促使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育,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对字、词、句理解得更快,掌握得更好,从而提高教学成绩;同时,使民族学生融入于其他学生当中,促进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的意义努尔孜拉.热阿合买提汗 塔勒德镇中学

双语教学的意义 [摘要]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新疆正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双语教学意义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语言的作用十分重要。语言不通,就不能交流。为了加强学习和交流,各个民族要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汉族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也要学习汉语,有条件的还要学习外语,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提高民族素质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双语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当今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双语就成为第一需要。推进双语,对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通过实施双语教育发展了自己。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外语教育,从西方引进科学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使当今日本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是绝大多数人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为了培养专门人才,他们每年要送3000人出国留学,国内所有的医科、理工学院的大部分专业都用英语授课,只有伊斯兰大学用阿拉伯语授课。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人口大国,该国实行双语教育,使用英语教学,英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该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已成为软件大国,在这个领域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端。新疆要发展,民族要发展,需要培养出一大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