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钱文

“社会认知”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他们可能听说过并且知道社会认知是关于“社会”的认识;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他们对于社会认知具体指的是什么、幼儿表现出的典型行为具体有哪些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认知这个概念,但是在社会领域中提到的许多典型行为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反映。本文主要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作用与儿童发展特征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定义

对社会认知的界定有许多种,通常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纳沙兹(Shan-tz,1984)的定义,即社会认知通常是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对这些观点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推论。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社会认知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认知活动,第一是关于个体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机、意向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识;第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的服从、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是对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如对社会规则、职业、集体中不同角色等的认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下列典型行为的描述就涉及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关心尊重他人,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知道父母的职业;在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等等。

2社会认知的条件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完成一项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Flavell,1975)。

“存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认识,即知道社会领域中某一特定的事实或现象是作为生活的可能性之一而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学前儿童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幼儿还没有意识到人是有着诸如感知、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的,那么他就不可能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想法,更不可能去推测他人内心世界的感受了。例如,只有当幼儿意识到自己内心存在着情感,能够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他才能认识情绪,从而推及别人也有情绪。

“需要”是指试图进行某种社会认知行为的倾向或觉察到的需要。换言之,儿童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别人有情感体验,但是他并不清楚在什么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时间需要去觉察他人的情感体验。要成功进行一个社会认知活动,儿童首先要知道做这件事的必要性。例如,幼儿为了加入角色游戏,必须知道该游戏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社会认知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人们最终形成的对他人的认知结果几乎都是一个推论。儿童要进行成功的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推论能力,因此所谓“推论”指的是涉及成功执行某些形式的社会认知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例如,幼儿可能觉察到了母亲面有不悦之色,由此推断母亲不高兴了,并且试图推测母亲不高兴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幼儿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

他们还只能做出初步的推论。

综上所述,社会认知发展是正在形成中的关于各种可能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觉知(存在),也是一种发展中的关于个体何时和为何应该试图认知这类对象的觉知(需要),还是各种用以认识这类对象的认知技能的发展(推论)。

3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表现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早期表现又是什么?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人类第一个社会关系——依恋,便是儿童社会认知的发端。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表现在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获得两个方面,其中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心理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识能力,表示儿童对心理世界(mentalworld)的理解能力,即儿童是如何理解推理、信念、意图和目的等心理现象的。比如,儿童是否意识到心理世界和非心理世界之间的区别——思想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世界中的,并不是现实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儿童心理理论就是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并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与个体的去自我中心化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去自我中心的发展而发展。应该说,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密切相关,幼儿只有对心理世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后,才能意识到他人的立场、观点可能与自己不一样,从而去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体验从不同立场看待同一个问题。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通过教育获得了关于与其生活

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群体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与幼儿所处的地域、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切相关,是他们形成对社会关系看法的基础。

简言之,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幼儿对于个体(自己)与他人的心理世界、群体内部与群体间的关系的认知与看法。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社会认知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会认知是儿重建立最初人际关系的基础

研究表明,婴儿最初的社会关系——依恋的形成机制便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在其后的发展中,幼儿的人际交往都建立在对他人的认知之上,幼儿只有看懂他人的表情、行为,才能理解对方,才能发生有效的人际互动。

2社会认知是儿童了解社会的基础

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社会结构,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并且认识到不同场合的社会规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产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3社会认知是儿童获得社会性行为的基础儿童的社会行为水平与其社会认知水平高度相关,行为水平有赖于社会认知的水平(庞丽娟,2002)。一般而言,一个不能理解周围社会关系、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与评价的儿童,他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很难做到合理。反之,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正确的相关信息,并以此指导、协调自己的社会性行为。由此可见,社会认知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行为的获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认知是广义认知的一种,是认知对象局限于社会领域的认知活动。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本质上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它也有其特殊的规律。

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总体特征

学前儿童对心理世界的认识同样遵循认知物理世界的规律,即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由不稳定到恒常性获得。在社会认知领域,儿童对于他人观点的认知从外在行为判断向内部想法推论发展。例如,3岁的幼儿在判断周围人是不是喜欢他时,是以外表行为作为判断依据的,他会说老师喜欢我,因为她抱了我一下,因为她拍拍我的头,等等:到了5~6岁,幼儿会这样表达,老师喜欢我,因为我很聪明,判断的标准从外在的转向内在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社会认知中也逐渐表现出思维的抽象性。他们能将不同的人抽象到人类去理解,而且既能理解人类的共性,也能理解人类个体的特性,例如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人群的特质等。5-6岁的幼儿会理解少数民族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外貌和特征,但是他们都是中国人。与此同时,儿童还逐渐发展起一种关于自己及他人具有稳定性的概念,了解到人的某些特点是跨越时间和情景而稳定不变的,如性别角色及气质特点等。幼儿在6岁的时候获得了关于性别概念的恒常性,即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而在3岁以前,幼儿甚至会认为性别是不稳定的,虽然我现在是男孩子,但是长大了我要做女孩子。

由于认知对象与物理世界不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又具有特殊性。例如,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在速度和水平上更易表现出差异性而非同步性(庞丽娟,2002)。学前儿童对于自我、社会关系以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行为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不是同时开始的,而且发展也不是等速的。研究表明,儿童社会

认知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认识自我,再到认识相互关系;先认识情绪,然后认识行为,最后认识心理状态;先认知身体,然后认知心理,最后认知社会。例如,儿童在还是婴儿时就能感受到情绪状态,但是对行为的认识就要相对晚一些,对他人行为原因和意图的认识要到3岁后才开始,4岁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但是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要到5~6岁时才开始。除此之外,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教育、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很多研究都证实,儿童智商与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在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会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而对社会认知的发展则相对忽视,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并且更注重幼儿对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事件的理解。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具体表现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对于他人、自我的内心世界以及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呈现出如下年龄特征。

(1)3~6岁儿童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知特征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愿望,愿望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儿童认识到,个体如果实现了愿望,就会表现出满足、高兴;如果没有达到愿望,就会失望。

●3~4岁儿童能认识到人的大脑中会发生思考,人不仅有愿望,还有信念,即对世界的看法。

●4岁以后的儿童能认识到信念和愿望能决定行为,而且越来越相信信念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2)3~6岁儿童对他人想法与观念的认知特征

对他人想法与观念的认知,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理论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归纳出3~6岁儿童对于他人想法与观念的发展特征。

●3-4岁儿童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念,但是知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4~5岁是转折期,儿童开始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看法。

●5~6岁的儿童开始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方的观点。

(3)3~6岁儿童对社会事件和社会规则的认知特征

根据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相关研究,学前儿童对于社会环境、事件和规则的认知受到道德实在论的影响。皮亚杰在20世纪20年代分别使用自然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来考察儿童对游戏规则的制定、完善、认识和执行的情况,儿童对过失和撒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学前儿童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特点。

●3~4岁儿童对社会规则已有初步的认知,能做简单的道德判断,判断时往往依据后果的大小,而忽略背后的动机。

●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并且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反应。

●5~6岁儿童能够从事物背后的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仍然相信权威。

(4)3~6岁儿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特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权

益、义务与规范,而社会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因此,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学习的重要内容。

●3~4岁儿童知道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职业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职业及其特征,并开始对不同社会角色形成基本观念,比如领导、家长等。

●5~6岁儿童对社会角色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并且对自己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有了基本的期望。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权威J.Flavell曾经这样写道:社会认知在个体发展中十分重要,它让我们建构起关于他人与我们自己的概念,将我们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又将彼此区分。学前期正是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系统地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特征,将有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孩子的社会认知

孩子的社会认知(幼儿心理社会危机) 孩子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孩子与社会的适应程度,是他人生幸福的关键之一。而人社会化的过程,要从娃娃开始。 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8个心理社会阶段,在每一阶段,人都被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危机所主导。如果人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个阶段的心理危机,就会导致相应社会能力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能够顺利、按时解决各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然后又去接受新的挑战;也有一些个体不能按时解决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需要以后再去解决。也有的终生不能解决。 这8个心理社会阶段是: (一)出生到18个月: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在这个阶段,对于婴儿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物是母亲。婴儿出生后,存在一种强烈的不信任倾向,但他又对社会有种种需求。因此,他遇到的第一个社会问题是与养育者――一般是母亲的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 如果母亲能够满足婴儿对食物和爱抚的基本需要,能够使婴儿有着具备一定节律和规律的生活,能让婴儿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婴儿会通过对母亲的认识,逐渐得到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的。因此,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亲表达了对婴儿的喜爱,则婴儿认为自己是被信赖的。 而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乐观的个性品质的基础。 如果母亲对婴儿是拒绝的,不疼爱的,这将是婴儿挫败感的根源,并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随其整个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发展。 另外,婴儿似乎能感受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焦虑;如果母亲心情宁静,婴儿也会感到宁静。父母对生活、对世界的不信任感似乎会传递给婴儿,所以,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婴儿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背景。 (二)18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感 在第一个阶段,婴儿只是被动做出反应,而不能主动采取行动。但在第二个阶段,大部分婴儿已经学会走路,并且能够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在这时候,婴儿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开展“自主的”行动。他们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开始讲“我如何”、“我自己来”之类的话,渴望自己吃饭、穿衣、走路,还试图拒绝成人的帮助。婴儿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附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

目录 说明 (1) 一、健康 (2) (一)身心状况 (2) (二)动作发展 (4)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6) 二、语言 (9) (一)倾听与表达 (9)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12) 三、社会 (14) (一)人际交往 (15) (二)社会适应 (18) 四、科学 (20) (一)科学探究 (21) (二)数学认知 (24) 五、艺术 (27) (一)感受与欣赏 (28) (二)表现与创造 (29)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 1 —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钱文 “社会认知”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他们可能听说过并且知道社会认知是关于“社会”的认识;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他们对于社会认知具体指的是什么、幼儿表现出的典型行为具体有哪些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认知这个概念,但是在社会领域中提到的许多典型行为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反映。本文主要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作用与儿童发展特征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定义 对社会认知的界定有许多种,通常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纳沙兹(Shan-tz,1984)的定义,即社会认知通常是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对这些观点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推论。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社会认知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认知活动,第一是关于个体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机、意向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识;第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的服从、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是对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如对社会规则、职业、集体中不同角色等的认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下列典型行为的描述就涉及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关心尊重他人,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知道父母的职业;在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等等。 2社会认知的条件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完成一项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Flavell,1975)。 “存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认识,即知道社会领域中某一特定的事实或现象是作为生活的可能性之一而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学前儿童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幼儿还没有意识到人是有着诸如感知、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的,那么他就不可能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想法,更不可能去推测他人内心世界的感受了。例如,只有当幼儿意识到自己内心存在着情感,能够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他才能认识情绪,从而推及别人也有情绪。 “需要”是指试图进行某种社会认知行为的倾向或觉察到的需要。换言之,儿童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别人有情感体验,但是他并不清楚在什么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时间需要去觉察他人的情感体验。要成功进行一个社会认知活动,儿童首先要知道做这件事的必要性。例如,幼儿为了加入角色游戏,必须知道该游戏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社会认知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人们最终形成的对他人的认知结果几乎都是一个推论。儿童要进行成功的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推论能力,因此所谓“推论”指的是涉及成功执行某些形式的社会认知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例如,幼儿可能觉察到了母亲面有不悦之色,由此推断母亲不高兴了,并且试图推测母亲不高兴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幼儿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

3-6岁儿童教育和发展指南 正式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 目录 说明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二)动作发展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二、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二)社会适应 四、科学 (一)科学探究 (二)数学认知 五、艺术 (一)感受与欣赏 (二)表现与创造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一、健康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高一日生活质量

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高一日生活质量 假期里,幼儿园安排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乍看题目使我想到:既然是《指南》解读,那么《指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学习这本书的前提我先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之前对纲要的掌握和理解,我对《指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再对《解读》一书进行细细的品味。从书中我更深的领悟到了《指南》的精神。我理解的《指南》是帮助我们教师了解3-6岁各年龄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老师们明确了培养目标,但《指南》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达到同一个标准水平,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指南》只是我们培养幼儿的一个方向。那么整本书看完后,我思考:如何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在一日生活中,达到提高保教质量的作用呢?我归纳了以下三大点: 一、观念需转变 为了落实《指南》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我们要通过学习与反思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指南》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指南》在实践中正确和顺利地落实。 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是综合体,不是哪一个单项不好就判断认为这个孩子发展不好,也不是幼儿所有指标达标就不需要关注了。我们要综合全面的看待孩子的发展,不仅需要横向的比较,更要关注纵向的进步,只有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对一个孩子发展评价才是科学的。 《指南》目标部分分别对3-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让我们教师更加明确我们该如何看待每个孩子的发展,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科学的认识孩子的发展,有效地借鉴《指南》中的教学建议,即使是一名新手老师,只要能正确把握《指南》的精神与核心理念,也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更好地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所以深入学习《指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指南》的落实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认知幼儿园教案

社会认知幼儿园教案

社会认知幼儿园教案 【篇一: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认识公共汽车》】 社会体验《特殊功能的车》 一、教学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孩子在咿呀学语的期间便对汽车产生浓厚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汽车能发声,能行驶,能将人或物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幼儿每天都能看见各种不同的汽车。他们爱观察车辆,特别是中班的幼儿已能辨认出一些常见的汽车,而且喜欢把各种汽车玩具拆拆再装装。于是,我就设计了这节“关于特殊功能车”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学习、复习、巩固对各种车辆的了解。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各种汽车的名称和用途,增强了幼儿的社会性常识,揭开了幼儿的在生活对各种车的好奇与困惑!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于汽车的结构、种类有简单的了解。 2.学习一些简单的交通安全行为。 3. 知道这些多功能的车与人们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生活关系。 4. 简单了解紧急电话的用途 5. 激发幼儿表述的愿望,能大胆的正确的表述自己的见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幼儿可以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各类汽车,并且了解每种车的特殊功能和用途,(如消防车是用于灭火的,邮政车,是用于运送信件的),认真比较各种特殊车之间的外型与功能的不同(如消防车是红红的,有梯子,而救护车却是白色的,等)

2.猜谜语 教师和小朋友们玩“猜谜”的游戏。 教师用语言引入:“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能认识各种各样的车。现在老师要换个方式考考你们,那就是我们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不好?那规则就是,请你 听清楚老师出的题目,然后回答这是什么车?明白了吗?那好,现在请听题咯。”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请问这是什么车?(洒水车) ——大嘴车,大嘴车,边吃垃圾边开车。请问这是什么车?(垃圾车) ——盖楼房时运重物,长长手臂真神气。(吊车) ——失火,救人都要它来帮忙。(消防车)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可以救人的车子。(救护车、警车、消防车。) ——信件信件用啥运。(邮政车) ——警察拿枪保护它,银行门口经常停。(运钞车) 3.交流 让幼儿说一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谈一谈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倾听,适当的介入幼儿谈话,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语言(如:我见过公交车,公交车是给人带来方便的交通工具) 4.观察比较 ——出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图片

3-6岁儿童发展指南目标

小班:3~4岁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目标1 具有健康的体态 身高和体重适宜。参考标准: 男孩: 身高:94.9-111.7厘米 体重:12.7-21.2公斤 女孩: 身高:94.1-111.3厘米 体重:12.3-21.5公斤 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目标2 情绪安定愉快 1.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2.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 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1.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2.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 3.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二)动作发展 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2.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 3.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5.能双手向上抛球。 目标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4.能快跑15米左右。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1.能用笔涂涂画画。 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1.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4.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 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目标2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2.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目标3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2.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3.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二、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2.能听懂日常会话。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1.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2.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3.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4.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1.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2.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3.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1.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图书。 2.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 3.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 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1.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 2.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3.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1.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1.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2.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 _ 、,、 亠一、、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 、*、. ~、、 动作表征 ——保持——动机 C 注意— —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 、*、. ~、、 保持——动机——动作表征、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 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问卷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 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 研究。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 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 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 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 应。(P13)

3-6岁幼儿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经过“指南准备与启动——指南撰写与讨论——指南内容效度检验——指南完善与定槁——指南培训资料研制与实施”等多个阶段,历近五年时间最终完成,即将与大家见面。 根据李季湄教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讲座内容,梳理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享。 一、《指南》的基本理念 1、学习与发展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 2、尊重幼儿期的价值与特点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3、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幼儿教育的灵魂。 二、《指南》的内容框架 《指南》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指南》的主体部分。包含幼儿个体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六个领域,即:身体健康与动作、语言与交流、社会性与情感、认知、美感与表现、学习品质等领域。每个领域含2——4个子领域。每个 子领域含若干条标准,每条标准又含若干指标。 二是与每一条标准配套的支持性策略与活动。

《指南》的各领域、标准、指标及支持性策略和活动都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指南 ↓ 体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六个领 的六个领域) 子领域(在该领域中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 领域中幼儿应知道什么、能做什 么以及期望幼儿能做什么) 展标准中指标——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教师与家长利用的 观察或可测量的表 现)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 参考方法和途径) 准具体表达了3——6岁儿童哪些能力和品质是最重要的,他

们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其各方面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基本 发展水平,等等。通过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引导有关的成人沿着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儿童学习,科学地帮助儿童达到教育的期望。 比如: 语言与交流——阅读和书写准备。 标准3:具有书写的愿望和初步书写技能。 支持性策略与活动: 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鼓励儿童大胆地涂涂、画画、写写,让他们感受其中的乐趣。 如: ◆准备可供幼儿自己取放的材料,如纸、笔等,也可引导儿童在沙地、石 板或土地上写写画画。 ◆鼓励儿童用写写、画画的方式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通过倾听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讲述和保存孩子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到成人对自己作品的欣赏和重视。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单元二学前儿童社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 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 3.素质目标: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愿意成为儿童社会学习的正面榜样。 教案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案难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教案方法情境教案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案准备教案课件 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教案过程教案基本步骤与内容教案方法时间分配 Ⅰ问题情境(导学) 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 情境:小乖乖成长记 2006年6月16 日:下午两点,伴随一阵哭声,小乖乖从孕育她的宫殿 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6年6月18日:今天小乖乖睡觉的时候,很明显地笑过…… 2008年4月12日:妈妈下班回家,小乖乖看见妈妈非常开心,呵呵笑着 奔向妈妈…… 2009年9月10日:今天是妈妈送小乖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小乖乖不愿 意离开妈妈,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真让人难受…… 2011年6月1日:幼儿园举办庆“六?一”演出,小乖乖和小朋友们手拉 手唱歌跳舞,非常开心…… 2.问题: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意义是不同的,其中蕴涵着儿童 社会性的产生与发展(生理性的哭与笑发展到社会性的哭与笑)。那么,儿童 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元二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性的结构 【图示讲解】 从构成成分上看,社会性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技 能。社会性认知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 (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认知。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情感体验。社会性 行为技能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中,学习并掌握的利于适应社会生活 的行为技能。 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识、社会环境 情境教案法 5分钟 讲授法 10分钟 1 / 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

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目录 说明1 一、健康3 (一)身心状况3 (二)动作发展7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 二、语言14 (一)倾听与表达14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 三、社会22 (一)人际交往22 (二)社会适应27 四、科学32 (一)科学探究32 (二)数学认知37 五、艺术43 (一)感受与欣赏43 (二)表现与创造45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 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 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

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

心智与计算50 心智与计算, Vol.3,No.1 (2009), 050-054 文章编号:MC-2009-08 收稿日期:2009-03-02 出版日期:2009-03-31 ? 2009 MC– 厦门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 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 沈秋凤,丁 峻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浙江杭州310018) sqf-126@https://www.360docs.net/doc/0a7036784.html, 摘要: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儿童期是个体社会认知毕生发展的关键期。本文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的视域下,在考量儿童这个群体特殊性的基础之上提出具身动力模型来阐述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文章论述了具身动力模型的基础、环境差异及动力体现,并据此模型理论对儿童教育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具身动力模型;儿童;社会认知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A Embodied Cognition Dynamic Model of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 SHEN Qiu-feng, DING J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jiaoke0302@https://www.360docs.net/doc/0a7036784.html, Abstract: Social cognition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objects, phenomena and their relations. Childhood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life-long period of social cogni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the second cognitive science- “Embodied Cognition”, given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then put forward embodied cognition dynamic model to elaborate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basis,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model, finally, based on this model we put forward some feasibility proposals about children’s education. Key words: embodied dynamic model; children, social cognition 1 引言 社会认知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儿童社会认知,即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儿童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儿童对社会规则(social rules)以及社会类别(social categories)和社

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放慢脚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时间: 2014-1-26 作者: 吴洁 《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与颁布,再次强调了全社会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多样化个性、对多年来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继续蔓延,有着重要积极意义。其实,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想走快点,可蜗牛虽然很用力,每次却只能前进一点点。我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只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轻轻吹来,原来 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还有虫鸣,我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听了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到是不是我们身边有不少像蜗牛一样的孩子,他们 很努力的在前行,我们是不是总觉得他们爬的太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爬”的快一点。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的结果。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从尊重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我们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可能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对孩子的未来健康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孩子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科学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科学探究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教育建议: 1.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如: 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ν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ν 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ν 2.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如: 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

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ν 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ν 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ν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育建议: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如: 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ν 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ν 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如:根据运动方式给动物分类,根据生长环境给植物分类,根据外部特征给物体分类等等。ν2.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如: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如:皮球、轮胎、竹筒等物体滚动时都走直线吗?怎样让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ν 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如:玩风车时,鼓

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6 岁 儿 童 学 习 与 发 展 指 南 (征求意见稿)

目录 说明 (2) 一、健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身心状况 (8) (二)动作发展 (10)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12) 二、语言 (14) (一)听与说 (14)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17) 三、社会 (19) (一)人际交往 (19) (二)社会适应 (22) 四、科学 (24) (一)科学探究 (25) (二)数学认知 (27) 五、艺术 (31) (一)感受与欣赏 (31) (二)表现与创造 (32)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三、《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一部分总则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幼儿园管理条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以下思想: 1.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应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2.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3.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应丰富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4.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 到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目录 说明 (2) 一、健康 (4) (一)身心状况 (4) (二)动作发展 (7)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10) 二、语言 (14) (一)听与说 (14)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17) 三、社会 (21) (一)人际交往 (21) (二)社会适应 (25) 四、科学 (29) (一)科学探究 (29) (二)数学认知 (33) 五、艺术 (38) (一)感受与欣赏 (38) (二)表现与创造 (40)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三、《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认知发展的阶段顺序性、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和重视社会交往的基本观点,对于当前幼儿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幼儿社会教育应让幼儿主动地获取社会知识,应坚持由易至难、活动性为其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并应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其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社会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论述中。皮亚杰作为发生认识论领域的专家,主要关心的是儿童认知的问题,但他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来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领域“主要解决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认知领域主要解决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前者属价值判断,后者属事实判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关于儿童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顺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等观点,对当前的幼儿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 皮亚杰十分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依赖的变量”。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的动因。他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的建构着自己的经验系统既认知结构,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皮

亚杰看来,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皮亚杰进而指出,儿童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任何外 界的、奖惩类的强化并不起主要的作用。 2.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一定阶段顺序的 卢梭在《爱弥尔》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儿童不是小大人”的说法,皮亚杰则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了儿童和成人在认知方面的不同,并且儿童在不同的阶段,其认知结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是坚决主张阶段论的心理学家,他的阶段论给人们提供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主张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进一步地发展,“过度加速发展,将使后来同化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如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沿着由他律到自律这一主线前行的。因此,超越阶段的学习,儿童不具备必需的认知能力,只能是口头的重复,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这就要求教材的结构和顺序,课程的编制和安排应符合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学习。 3.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还试图说明认识中“知”和“行”的关系,充分重视活动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一个联结点――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活动,环境事件与机体自发的成长在知识的发生中整合为一体。皮亚杰指出,“智力过程首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