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轶事1

文人轶事1
文人轶事1

《古今文人轶事》

陈麒羽编著

一、今日不动土

古时,有一家父子二人,父亲会占卜,儿子善于皇历。

有一天,其父占曰:“不宜出门。”恰巧这天他家大门侧草垛失火,情势危急,其父恐被火困,于是翻墙而逃,不料土墙经雨多年未曾修葺,突然倒塌,将其父下肢埋住,疼痛难忍,因此大声呼救,其子不以为然,慢条斯理地说:“老爷子,我看了皇历,上面说‘今日不动土’……”。

二、惊天动地事业

据说,乾隆皇帝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条街上,他一边溜达,一边欣赏各家各户张贴的门联,遇有含义隽永,构思奇妙的对联便默默地诵记。走着走着,忽然,他在一家的门前站住了,仔细端详着户人家贴出的楹联:

惊天动地事业,

数一数二人家。

乾隆皇帝看完,心中十分愤怒,心想:这户人家好大的口气,竟不把我这个当朝皇帝放在眼里,这还了得。于是就派人将这家的主人抓了起来,并且亲自审问。乾隆问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敢目无圣上,自称‘数一数二人家’,而且还恬不知耻地吹嘘什么‘惊天动地事业’,这真是罪该万死吗?”

这家主人这时才知是门上的对联惹出的麻烦,于是连忙叩头解释道:“皇上圣明,小民不敢,请万岁容小民细细说来。我儿子是朝中执法卫士,谁要是违法,只要您一声令下,我儿就打,口中还不停地数‘一、二、三、四……’,着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我儿子执法时使棍的‘砰嘭’之声常在金銮殿上回响,连您都听得到,这难道不是‘惊天动地事业’吗?……”

乾隆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并没有冒犯龙颜的意思,于是转怒为喜,赏给他十两银子。

三、仇十洲《史湘云春睡图》

清朝嘉庆年间,京城有两个自诩为书画鉴定专家的书生,在鉴赏作品时经常抬杠。一天,二人来到宝缘斋,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精美的人物画。甲问道:“老板,这是谁的大作?”老板答道:“明代大画家仇英的《史湘云春睡图》”。乙走近仔细看了看道:“仇英是妇孺皆知的大画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沈周、文征明等人齐名。若是他的墨迹,那就价值连城了。”老版急忙取下画轴让二人反复观看。甲点了点头说道:“这的确是真迹,其用笔之法,非仇十洲不能为也!况且上面的题字、图章,无不令人叫绝。所用宣纸也非近百年之物。”乙反驳道:“仁兄所言差矣!此画布景散漫,做工过于精致,毫无大家气度,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恐怕是高手的摹本。”两人针锋相对,各抒己见。突然身后一人朗声说道:“明朝人画本朝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真乃千古奇谈!若这也是真迹,那张飞就会杀岳飞了。”

言罢悠然而去。甲乙二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半响才慢慢叹道:“我等鉴赏水平,可谓半斤八两,都在牝牡骊黄之外。”

四、鸡年赏鸡联(三则)

(一)古今“鸡”联趣味多

我国以鸡为题材的对联很多,其中不乏言简意赅、趣味盎然之作。如近代楹联:“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鸟无粮天地宽”;“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小鸟上枝,酒醉酒醉,并无半杯”;“鸡冠花未放,狗尾草先生”;“谋生梦好鸡常破,索债人多犬不闲”等。春联有:“闻鸡起舞,跃马争春”;“鸡催千里晓,春启万户门”;“金鸡鸣盛世,紫燕舞新春”;“鸡声催晓读,鸟语唤春耕”。

(二)饥鸡盗稻童桶打

有一年夏天,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路过邻村的一户农家,看见一位大嫂正在门前场坝上晒稻谷,一群饿了的鸡都来争吃谷子。就在此时,屋内跳出两个手拿竹筒的儿童,用竹筒向鸡打去。农妇触景生情,望着李调元说道:“你是个读书人,我出一个对子给你对,看看你有多大能耐?你听好了:‘饥鸡盗稻童筒打’。”李调元吃了一惊,心想:这个农妇看来非同一般,所出上联看似简单,实则难对,乃是一副谐音联,我得认真思考,千万不能出丑。于是就在农家门口来回踱步,反复推敲。忽然,一阵风沙吹来,呛得他不停地咳嗽。咳嗽间,他看见农家的梁上有一只老鼠被他的咳声惊跑了。这下灵感来了,巧事天成,他的下联有了:“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妇点了点头,十分佩服地说道:“到底是大文豪,有啥能难住你的!”

(三)鸡卵先生

从前,浙江提举(官名)花某去看望任学官的老友。一见面,花某就戏言道:“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学官是个文人,听得出朋友在用“鸡卵、鸭卵”嘲讽自己,于是马上对道:“马儿和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蹄举”谐音“提举”。两人相视而笑,谁也没有输给谁。

五、测字多力

从前,江西景德镇上来了一个测字先生,在文昌阁前划地作场,借来桌椅,摆上笔砚,准备为来往的香客算命测字。这时,突然来了几十个地痞无赖,为首的刀疤脸一脚踏在桌子上,怪眼圆睁,用手指着测字先生吼道:“你这老不死的,好大的狗胆,来到这里,不先给老子们送去地皮钱,就在这儿摆摊?还不快拿钱出来!”

那测字先生从容答道:“老夫是外地人氏,昨天傍晚才来到贵方宝地,生意还没开张,哪里有闲钱给你们?何况此地乃官家公共场所,岂能容尔等横行霸道!”

刀疤脸愤愤地叫道:“弟兄们,这老不死的皮子痒了,给我好好的修理他。”众无赖磨拳檫掌,气势汹汹地把测字先生团团围住。

那测字先生朗声道:“且慢!尔等果真要动武?既然如此,老夫认为徒手相斗,没啥意思,不如让老夫找些小器械给你们,咱们好好的玩玩,如何?”于是把路旁的一扇约两百

来斤的石磨抓了起来,双手举过头顶,摆了个“金鸡独立”的架子,将石磨往膝盖上一碰,顿时一分为二,却气定神怡的把石磨递给刀疤脸等人道:“来、来、来,咱们比划比划。”

众无赖早已被他的神功惊骇得目瞪口呆,那里还敢与他较量,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四散而逃,围观的人们爆发出了阵阵喝彩之声。

——(据《清代述异》改写)

六、陈廷芝的恩遇

陈廷芝,字瑞卿,江州义门陈氏始祖旺公九世孙,由博学宏词科官朝奉大夫,赐太常博士。廷芝不但才识过人,工词翰,而且长得眉目清秀,凤眼迷人,美丽的须髯下垂过膝,酷似关公。皇上闻其贤,就宣他入宫。皇上见他气宇轩昂,谈吐高雅,十分高兴,就走下殿来用手抚摸着他的肩对左右说:“真是一个奇异的人才啊!”并赐给他一个紫色的锦囊,用来装须髯。如此隆恩,一时传为佳话。

七、纪晓岚巧对

河间人纪昀,字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艺家,平生以滑稽知名。乾隆戊申年,工部发生火灾,特命金简负责鸠工修复。有好事者作上联道: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因联语中既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又顺理成章,要对得功力悉敌,难度非常大,因此好久都没有人对出下联,还被人认为是绝对。在一次同乡的聚会中,一个任中书舍人职务的同乡偶尔提及此事。纪晓岚略一沉思,然后笑道:“这有何难,只不过要委屈一下老弟。”那个同乡说道:“只要能对出,小弟甘受委屈。”纪晓岚于是朗声吟道:

北人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下联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来对“金木水火土”五行,工整之中又带着诙谐。纪晓岚刚说完,满座宾客无不哄然大笑。

八、张居正少年受玉带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宰相,又是大经学家。传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年方15岁,就去参加举人考试。主考官乃湖北巡抚顾麟,因见他小小年纪,天真可爱,当出了一个上联给他对。联曰: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不慌不忙,略加思索,便随口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一听大喜,觉得他的对句不但对仗工稳,而且出语气势不凡,就当场解下腰间玉带赠送给他,并且夸他文思敏捷,日后必定大有作为,一时传为佳话。

九、郑板桥赶贼

清代的郑板桥罢官还家后,有个小偷以为他会存下很多钱财,就趁着月色来他家行窃。不料,郑板桥恰巧没有睡着。

郑板桥没有大声叫喊,只低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山君子进我门。”小偷一听,知道自己被发现,就停住了手脚。

郑板桥继续吟诗:“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说没钱,就要转身

出门。

郑板桥又吟:“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有狗呀,我还是翻墙而去吧。这时又听郑板桥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仔细一看,果然墙上有一盆兰花,就小心地躲开。他刚跳到墙外,又听郑板桥在屋里吟诗:“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赴豪门。”

十、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字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十一、鲁肃以诗息干戈

三国时,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一天他想出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想趁机加害孔明。

孔明察觉出周瑜的用意,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出了一身冷汗,暗暗埋怨孔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刘备的军师,今日竟被讥为“落毛凤凰”,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见周都督欲待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讽刺,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

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之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大计,这才有了后来火烧赤壁流传千古之大事。

十二、纪晓岚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

十三、个个草包

清朝时,大臣和坤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

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

和坤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坤在一旁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嘛!”

十四、万岁君王只钓龙

明朝时,有一次,文臣解缙伴皇帝朱元璋在御花园游览。上一座拱桥时,皇帝问解缙:“看我现在走路的情形,有个说法吗?”解缙忙说:“这是一步比一步高。”

从拱桥上走下时,皇帝又问:“现在又是怎么个说法呢?”解缙趋前答道:“这叫后边比前边高。”周围群臣都忍俊不禁。

又一回,皇帝与臣下一同钓鱼。大臣们都钓了不少,惟独皇帝那里却始终没有动静。一时龙颜不悦,有些尴尬。

解缙看在眼里,随口吟出四句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子只钓龙。”

面对着文臣的高级马屁,皇帝自然一笑解颐。

十五、柳宗元醉酒写诗头

唐顺宗时,王叔文革新失败,柳宗元遭株连,被贬官到柳州任刺史。此时,柳宗元整日闭门谢客,饮酒吟诗打发日子。

空闲时,他便教十二三岁的小书童柳植写字作诗。经柳宗元悉心调教,柳植不但能吟诗作对,字也写得挺好,模仿主人的笔迹惟妙惟肖。

那年冬天,地处南国的柳州居然下起鹅毛大雪,一时间,整个柳州成了一个银色世界。

柳州知府很高兴,在南郊鱼峰山上的望江亭里摆上火锅,请来文人墨客吃狗肉赏雪。

酒后,知府要在座每个客人做一首赏雪湿助兴,并规定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个“雪”字。文人墨客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写出一些俗不可耐的歪诗,吹捧知府的德政,获得这帮闲人的阵阵喝彩。

柳宗元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趋炎附势,他不动声色地独自在喝酒。轮到他写诗时,他已大醉。他信手在宣纸上写下了“千山孤独”四个大字后,便伏在案上烂醉如泥。

知府原是希望柳宗元写些歌功颂德的诗,一看他只写了四个字,心中不悦,卷起宣纸打道回府。

柳植见状,知道主人得罪了上司,弄不好会被人家诬陷为是在发泄被贬官后对朝廷的不满。

柳植便不顾一切地追下山来,在半山腰,追上了知府的轿子,“启禀知府大人,我家老爷现在酒醒了,他命小的来取回那首尚未完成的诗稿,让他继续写。”

知府将那幅宣纸交给柳植,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儿写,我在半山腰等候。”

柳植拿着诗稿回到望江亭,焦急地对主人千呼万唤,又揪耳朵又捏鼻子,都无法把主人弄醒。

柳植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急得直哭。这时,江边停泊着一只扁舟,一个老鱼翁披着蓑衣独自在那里垂钓。

柳植触景生情,诗性勃发,勇敢地拿起狼毫笔,在“千山孤独”那四个字下添上诗句,又写上诗题《江雪》。

柳植写完后,欢天喜地下山去向知府交帐。知府见了诗稿上潇洒飘逸的笔迹,高兴地下山去了,

柳宗元在望江亭一直睡到傍晚才醒过来。柳植将刚才情况告诉他,并将诗句吟给他听。

柳宗元听了高兴地说:“柳植,你写地不错哇,这是一首绝妙的寒江独钓图”。从此,《江雪》一诗便成为我国诗坛的千古绝句。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十七、巴金笔名的来历

作家巴金,已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很多人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十八、启功一生传奇逸事多

启功离世,留下一生传奇,几多逸事;九十三年长路人间一场游戏

1、启功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2、隐姓“爱新觉罗”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名启功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我虽然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在这里简述一下我的家世,是因为其中的很多事是和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并不是想炫耀自己的贵族出身,炫耀自己的祖上曾阔过……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四子名弘历,他继承了皇位,这就是乾隆皇帝。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

3、福荫渊源家学

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口述历史》里面记载了启功与齐白石的交往历程,并录有启功对齐白石的一段趣妙品评:“齐先生在论诗和作诗时,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如他说金农的诗虽然不好,但词好。我记忆中金农并没有什么好的词作,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是博学鸿词啊。’其实博学鸿词是清朝科举考试的一种门类,和‘诗词’的‘词’毫无关系……但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尊敬,他也挺喜欢我,总管我叫‘小孩儿’,常念叨:“那个小孩儿怎么老没来?’就凭这句话,我就应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老师。”

4、曾经沧海难为水

启功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功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此招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曾言,这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5、点滴见人生

启功自叙生平

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半世生涯,教书卖画,不过闲吹乞食箫。谁似我,真有名无实,饭桶脓包。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识超。

笑左翻右找,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这样文章,人人会作,惭愧篇篇稿费高。从此后,定收摊歇业,再不胡抄。

对赝品———豁达

有一次,启功到荣兴画廊参观,见画摊上摆满名人字画,有赵朴初、董寿平和他自己的作品,每个摊位上都有,有的还在批发。一位摊主是老太太,看到启功来了,就对旁人说:“这个老头好,这个老头不捣乱。”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有人向启功请教,怎么分辨启功字的真伪,他说:“写得好的是假的,写得不好的是真的!”

对赞誉———谦逊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对死亡———超脱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我先别死。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词。”

对病痛———达观

启功自谓有“三怕”与“二不怕”,第一怕是“怕过生日”,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第三怕是怕给自己介绍老伴。“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颈椎病发作时医生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还以此填词一首《西江月》。托病不写字时,就会在门上贴几个字:“大熊猫病了。”

启功曾填词白描所患疾病,举两例:《渔家傲·就医》

眩晕多年真可怕,千般苦况难描画。动脉老年皆硬化,瓶高挂,扩张血管功劳大。七日疗程滴液罢,毫升加倍齐输纳。瞎子点灯白费蜡,刚说话,眼球震颤头朝下。

《沁园春·美尼尔氏综合征》:

夜梦初回,地转天旋,两眼难睁。忽翻肠搅肚,连呕带泻;头沉向下,脚软飘空。耳里蝉鸣,渐如牛吼,最后悬锤撞大钟。真要命,似这般滋味,不易形容。明朝去找医生,服‘苯海拉明’‘乘晕宁’。说脑中血管,老年硬化,发生阻碍,失去平衡。此症称为,美尼尔氏,不是寻常暑气蒸。稍可惜,现药无特效,且待公薨。

一次一个自称气功大师的人,发功给他治病。在离启老十几步的地方张开手掌问:“有感觉吗?”启老摇摇头说:“没有。”他往前走了几步,又问:“这回呢?”启老还是说没有。他又走前几步。启老还是说没有感觉。最后他把手按着启老的膝盖问:“这回呢?”启老说:“有感觉了。”那人高兴了:“什么感觉?”启老轻轻点点头说:“我感觉你摸着我的腿了。”

深情怀念

1、他有很强的平民意识

我的祖父陆宗达(训诂学家,“章(太炎)、黄(侃)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和发展者)上世纪30年代就与启老认识了,当时,他们在辅仁大学是同事也是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喝酒、吃饭,看展览,启老还教过我姑姑练字。有时中午聚餐,启老或其他人会让我祖父讲一个字,比如“鱼”字的来历和写法变化等等。我是1953年出生的,与他交往因为家庭缘故而顺理成章。

我原来住在琉璃厂,1983年搬到北师大,与他隔着一条马路。这时,祖父与他走动就更容易了。祖父去世后,我去他那儿较多。我写了一本书《笔走龙蛇笑古今———启功印象》,1995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增加了很多启功照片与资料,改名为《静谧的河流———启功》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经他签字认可、写他的书,其中有一些资料性的东西。他反对别人为他写传,也不提供资料。所以,他能签字认可,也非常难得。

启老生活很节俭,一碗面条、几根黄瓜再拌点炸酱就行。他原来爱喝啤酒,但后来也不太能喝了。有一天我在他家聊天,他给我拿了橘子吃,他的吃到一半,有一个级别很高的人敲门,还带了很多随从。他就把没吃完的橘子放在一边,招呼那些人去了。我见房里有些乱,就收拾了一下,把他的半边橘子一起扔了。他进来后就到处找,我就说被我扔了。他到厨房没找到,又到客厅找出来,对我说,拿水冲冲还能吃。我说这是我扔的,我来吃。他不同意,用水冲了以后就给吃了。

我春节看他的时候,他老在睡觉,但我去的时候他醒着。他还记得我祖父和妹妹,但精神不太好,记得吃药。我在他那儿受到的最大启发是,大家都是平民,不要把自己看高了。大家都比地高,比天矮。

2、他出自传是看到有人乱写

我过去一直在校办工作,与启先生前后交往有三十年。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看到一些老教授很忙,就给每人配了一个助手。但启先生不同意,认为这耽误了年轻人的前途。但他兼职很多,一些行政工作和事务,比如记者采访等事情必须有人帮他处理,这件事情一直是我在做。后来我离开校办后,这些事还是在接着做。

以前有很多人想给启先生写传记,但他一直不同意。

他同意做《启功口述历史》有一个小插曲。2002年,湖北《知音》杂志的一个记者要采访他,我因为要开会,就找了一些资料给他,这位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写到他与夫人怎么恋爱,有很多是凭空想像的,说是我讲的。学校就给《知音》发函,指出文章有问题,后来,《知音》道了歉。经过这件事以后,他就同意口述,由他的学生赵仁珪教授做整理了。

每次他都是对着录音机讲,赵仁珪还在旁边做笔记。

有一次,他给我们讲了自己名字的来历,为什么叫启功。他一直不同意别人叫他爱新觉罗·启功。爱新觉罗意译过来是金,但他从来没用过“金”做姓。原来,袁世凯曾经下令,所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都必须改姓金。而他爷爷恨透了这个窃国大盗,在去世之前曾对他说,“你如果改姓金,就不是我的孙子。”所以,他一直叫启功。

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人找他写字。一个校长对他说,学校有些孩子家里很穷,你写这些字能不能收点钱帮助他们。他答应了,写了100幅字,画了10张画拿到香港义卖后,以他老师陈垣书房“励耘”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其中,一部分用来奖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部分给了贫困同学。2002年,我帮他领了一个书法奖,他让我把8万元奖金全捐给了励耘班,2003年,我又帮他领了一个书法奖,他又让我把3万元奖金全捐给了励耘班。

3、启先生非常谦虚

罗哲文(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长城学会副会长)

我和启功先生接触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启先生已经是很有名的书画家了,但是他非常谦虚,也很有学问。过去我们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他是我的前辈,也是很好的朋友。

在书画方面,我在他的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包括我的孩子,也曾经跟启先生学习过。在文物鉴赏方面,启先生是高手、大行家,但是他很认真,一般不随便说话,不过他说话之后,人们都会认可,基本上就是定论了。我非常尊重启先生,他走了,我感到很难过。

4、有人“骗”他字画也无所谓

章景怀(启功先生内侄)

章景怀与启功先生一起生活了近30年。1975年他姑姑因肝病去世,因为启功先生与他姑姑膝下无子女,临终前,姑姑曾担心谁来照顾启功先生,“我走了,谁来照顾你呀?”

启功的弟子赵仁珪说,当时他们夫妻俩一致看中章景怀。启功先生不请保姆,赵仁珪说,启功先生之所以能够这么长寿,与章景怀夫妻的精心照顾是分不开的,“章景怀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启功先生曾向他说过非常感谢章景怀夫妇,为了照顾好启功先生,章景怀提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章景怀说,1975年,姑姑去世后,就剩下启先生一个人了,当时虽然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仍能一个人自理。1979年自己结婚后,就与启功先生搬到一起住,照顾他的起居等日常生活,直到他去世。

章景怀说,启功先生从不去讲钱。但非常非常爱才,只要学生说买书,买资料,他都慷慨资助。赵仁珪也说,他到日本、到台湾为学生购买图书资料。“只要他觉得你有培养前

途,也就不在意钱,而且也从未讲过图报”。

启功先生非常淡泊名利,有人前来求字,他也不管身份高低就会写。尤其是那些为他服务过的人,包括服务员、护士他都为他们写过。

章景怀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心术不正的人前来向启功先生求字,说是自己的爷爷病了,他希望能得到启功先生的墨宝,启功先生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在得到启功先生写的字以后,一下楼这个人就非常得意,说自己得到了启功先生的真迹,这被有些老先生发现了,告诉启功先生说,他被人骗了,但启功先生却一笑了之。

章景怀还说,启功先生对他的仿制品都无所谓,也不讲究什么知识产权了,就有圈内的人士说启功先生,“这个老头不捣乱”。章景怀说,启功先生曾向他表示,自己没有精力去打这些官司。

5、启迪行为世范功彪国学历史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门影壁上的八字,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座右铭。字由启功先生书写也由启老先生拟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启先生曾声明自己并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事实上,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1953年注释《红楼梦》,7年点校《清史稿》,一生教授古典文学、汉语,研究古代文学、史学、经学、禅学,著有《汉语现象论丛》、《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等。当文艺界的老人们在重新回忆启功的学术价值时,更多谈到的是他的学人合一。

6、书界领袖

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欧阳中石:求教的活字典

启功书法博师古人,典雅挺秀,美而不俗,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成为彪炳书史的书界领袖,体现出“启功体”书法的特有风格。“书法界评论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书法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余味无穷。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启先生画画、作诗、写字,国学渊源也很深,是一代大家。早晨九点多我从中央文史馆得到了启功先生去世的消息。先生年事已高,近两年身体一直不好,他去世该是意料之中,预料之中更是令人悲痛,突然感觉失去可以求教的活字典。

我和启先生相识于1951年,那时他已是辅仁大学的名师,我是辅仁大学的学生。有次我登台演出京剧《击鼓骂曹》,出演祢衡。启先生在后台画布景,发现我师承他的表兄奚啸伯,我们从此结识。后来,启先生还将他珍藏的谭鑫培标有音韵的京剧剧本《击鼓骂曹》,复印了送给我。多年来,我在戏剧、音韵、书画上向启先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先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各门学问的研究都很精深,他用自己的学识证明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另外一条路也能走到艺术的更高的境界。我觉得能有先生深厚的学养的人,人间很难再寻,不相识的人都会感到痛心。

何况我这样相处过、求教过的人。在他离世之时,过去的情景反反复复地出现,让我想起他的谈话,甚至他讲的笑话,处处都是学问。

先生学识望之弥止,只能见其首不见其尾。先生66岁时,曾经撰写过一篇《自撰墓志铭》,通过他的墓志铭我们看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坦率直白。

他这种平实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诗能将现代的情形融会到古诗词中,而且,平妥亲近,不露痕迹。先生的书法极其清秀,没见过哪位古人有那么清秀的字体。这是先生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自己的创新。

先生出生皇族,从小熟读经书,为人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做人奉行中庸之道。

对人亲切,为人随和谦虚,跟自己的学生都没有什么界限,感情很好。而且,直到老年他一直童心未泯,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

7、诗画双绝

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

黄苗子:学问人品皆一流

启功绘画水平更高,只是被书名所掩而令人忽略。先生早年多作山水,70岁后常作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

我们是在20世纪50年代认识的。我当时住在方家园,启老先住在芝麻胡同,后搬到小乘巷,因为佩服他的学问,我们经常来往。他写了很多书如《启功论丛集》等等,有时候给我们看,我有时候写的稿子也向他请教。六七十年代“文革”的时候,我住在王世襄家里,因为启老与他交往很深,我与他见面也更频繁。10多年前,我们经常唱和,到现在,我还留有一部分他的诗词。

我认为启老不单是有学问的教授和书画家,在历史、古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当代已经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学问第一流、人品也是第一流的学者。

今年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身体还好。他告诉我,有一位教授,也是他的学生,正在为他的《论诗绝句一百首》加注,他还感到很高兴,不久这本书就出版了。他最后出的一套书共有5本,装在一个盒子里,是纪念他92岁生日而出版的。书刚出就送了我一套,这里面都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我们最后一次合作是《八大山人法帖》,他有一个石刻的刻本,我当时正在研究八大山人,他就借给我看,我说可以出版,他就很高兴,并委托我写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来源的文章。后来,这本书由木刻做的封面、封底,内文用的是宣纸。

8、金石泰斗

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谢辰生:文物界的大损失

“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启功曾说。1979年先生的《笔谈建国三十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发表于《文物》1979年第十期。任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曾行程几千里,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收藏机关摸清了中国内地书画收藏的所有家底,可谓中国文物界的泰斗。

因为启先生一直在学校,所以他称自己是文物界的界外人。但他却参与了很多文物界的大事。如果要说文物鉴定,据我所知,从上世纪60年代启先生就参与了全国的文物鉴定工作,这项工作后来因为“文革”中辍,“文革”之后又开始恢复鉴定,一直延续了八年。当时鉴定共有7位专家,他和谢老(谢志柳)都是组长,鉴定的工作主要是由他和谢老主持的。启先生因为身在学校,有时候并不具体参与,但是每年至少有三个月他是在全国各地鉴定书画的。这项工作,在文物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程,了不起的千秋大业,整整凝结了一代人的心血结晶。通过八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摸清了中国内地书画收藏的所有家底。作为成果,最后结集成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集)、《中国古代绘画大全》(谢志柳主编)、《中国古代书法大全》(启功主编)。为了这个工程,启先生行程几千里,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收藏机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追随在他的身旁。他参与文物界的大事还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单凭这一件事,启先生就可以说是中国文物界的泰斗。

9、教育学家

中华书局汉学编译室主任,启功先生的学生柴剑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是在1961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的,第二年就开始听先生的课。当时他刚刚被摘帽不久,但是对于自己所受的挫折看得很淡。先生讲课生动活泼,当时非常受我们学生的欢迎。这是我与先生的第一次结缘。

1978年我回到师大读博士,先生是我在唐宋文学方面的导师,从那时起我一周到先生那里去一次,看他写字,听他谈学问。

1981年我毕业后,先生又把我推荐到中华书局工作。先生和中华书局的渊源很深,由于点校《二十四史》,启先生就是在那时候到了中华书局,吃住都在书局。

从一月份他住进医院,我经常去看他,他还经常聊起对于当下文化的关注。他给师大题写的校训“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是先生用自己70年教书的生涯亲自实践的。先生一生没有自己的子女,但是他把他的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子女。有时候我去看他,他会问到我的孩子的学习状况。

现在,先生走了,我非常悲伤,刚才在北师大先生的灵堂我给先生献了一幅挽联:“数十载严师恩刻骨铭心万千般慈父情入海似山”。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座右铭。字由启功先生书写也由启老先生拟定。启先生曾声明自己并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他更是身体力行灌注这八个字。

10、回眸启功:浮光掠影难载传奇一生

很难想像启功这位享年93岁的老翁生前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多重身份与多方成就是启功最为人钦佩与称道之处,然而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的传奇一生与乐观豁达都远比这些头衔与光环更值得人们纪念和缅怀。(记者/佟佳熹郭少峰甘丹术术张弘陈远刘晋锋实习生/展明辉丁立华)

11、启功年表

●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启功先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第五子,名弘昼,封和亲王。至启功曾祖时,家族已失去门荫,要通过科举找出路。曾祖溥良考中进士,清末曾任礼部尚书。祖父毓隆翰林出身,曾任学政、主考。

●1913年1岁

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为祈福,祖父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因辛亥革命,曾祖携家人迁居河北易县,启功时年方三四岁。稍后,入私塾学习诗文。

●1922年—1923年10至11岁

曾祖祖父先后去世。家业衰落。当时母亲克连珍和尚未出嫁的姑姑恒季华均30岁左右,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恒季华为了教养启功这单传的侄子成人,毅然终身不嫁。

●1924年—1926年12岁至14岁

在北京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读书。幼年启功看到祖父与督祖的书画,感到非常奇妙,便产生“做一个画家”的愿望。他在学校的习作,曾被学校选为礼品赠送给知名人士。

●1927年—1930年15岁至18岁

由长辈带领,拜贾羲民(尔鲁)先生学画。贾先生博通书史与书画鉴赏,这使启功深受启迪。后启功又从吴镜汀(熙曾)先生学习画法技巧。18岁时又从戴姜福(绥之)先生学

习中国古典诗文。

●1932年20岁

与章宝琛完婚。章氏也是满族,长启功两岁。

●1933年21岁

经傅增湘先生介绍,受教于陈垣先生。陈垣先生认为他“写作俱佳”,便安排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任初一“国文”教员。

●1935年—1938年23岁至26岁

先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业余从事书画创作。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抗战胜利后兼任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负责文献馆审稿和鉴定文物。

●1949年37岁

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1952年40岁

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启功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讲授古典文学。同年加入九三学社。此后曾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程乙本作注释,是建国后首次出版的《红楼梦》注释本。

●1957年45岁

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母亲和姑姑相继去世。应文化部邀请,在故宫博物院参加回收流散海外文物鉴定。

●1958年46岁

在中国画院被错划为“右派”。

●1966年54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虽然公开读书写作被迫中止,但私下里治学不辍。由于他精通书法,常被造反派命令抄写大字报。

●1971年59岁

参与中华书局组织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工作,负责标点《清史稿》,与王钟翰先生共同完稿。

●1975年63岁

生命中最后一位重要女人——夫人章宝琛逝世,享年65岁。

●1976年64岁

粉碎“四人帮”之后,北师大恢复招生,重登讲台。

●1978年66岁

“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重新被聘为教授。—9—●1980年—1982年68岁至70岁

先后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任刚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生导师。

●1983年—1985年71岁至73岁

参与由七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负责甄别、鉴定北京及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先后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1986年74岁

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本年起,连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常委,并兼任书画室主任。

●1991年79岁

11月将义卖字画所得163万余元全部捐给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启功坚持不肯以自己名字为奖学金命名,而以其师陈垣先生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命名。

●2000年88岁

6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兰亭终身成就奖”,奖金8万元,捐赠给北京师范大学为贫困生设立的励耕实验班的学生。

●2002年90岁

6月,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奖金3万元,捐赠给北京师范大学为贫困生设立的励耕实验班的学生。7月26日是启功九十寿辰,全国政协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为启功祝寿。

●2003年91岁

被选为中国最早的全国性印学社团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

●2005年6月30日于北京逝世

凌晨2点25分,启功因全身衰竭在北大医院去世,享年93岁。

【著作】

1953年启功注释的《红楼梦》程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一期。《敦煌变文集》(与王重民等合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4年《古代字体论稿》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77年《诗文声律论稿》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1年《启功丛稿》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论书绝句》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启功书法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6年《书画鉴定三议》发表于《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出版。《书法概论》(主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启功韵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论书绝句一百首》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说八股》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启功草书千字文》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1991年《汉语现象论丛》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

1993年《荣宝斋画谱第91期——山水花卉·启功专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4年《启功絮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虚白斋(香港)出版。

1995年《论书绝句一百首》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7年《启功书话》即《论局绝句一百首》日文译本由日本二玄社出版。《论书绝句一百首》(第二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汉语现象论丛》由中华书局出版。

1998年《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启功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1999年《启功赘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启功丛稿》经修订增补后,分《论文卷》、《题跋卷》、《诗词卷》由中华书局再版。

2000年《读<论语>献疑》发表于《文史》第五十辑,中华书局出版。《启功三帖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启功书画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启功论书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02年《诗文声律论稿》(修订版)由中华书局出版。《启功人生漫笔》由同心出版社出版。

十九、解缙随机应变作趣诗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

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接口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明成祖朱棣钦点解缙为翰林学士,命他主编《永乐大典》。解缙得以侍奉于皇帝左右。成祖经常出一些难题考他。一次,皇帝道:“爱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替朕做一首诗吧。”解缙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龙,”朱棣道:“是个公主,不是皇子。”解缙马上改吟:“化做嫦娥下九重。”朱棣道:“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真是随机应变的奇才啊!”

二十、妙趣横生的谜语巧对

谜语和对联都是我国特有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对联出谜,更是趣味盎然。下面辑录几副谜语巧对供大家欣赏: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与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有它,词有它,论语也有它,对东西南北模糊,虽系短品,却系妙文。

相传此副联谜为清代翰林大学士纪昀所作。上联扣“猜”字,下联扣“谜”字。

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此副联谜相传为苏小妹所作,谜底为“咸蛋”、“石榴”。

半边林靠半坡地;

一头牛同一卷文。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牧作,谜底就是他的姓名“杜牧”。

新月一钩云脚下;

残花两瓣马蹄前。

谜底为“熊”字。“云脚”指“厶”,“残花”指“匕”,“马蹄”指“……”。

鲁肃遣子问路;

阳明笑启东窗。

鲁肃字子敬,遣“子”则剩“敬”,“问路”即“请指导”,上联为“敬请指导”;“阳明”指明亮的太阳,“笑”扣“欢”,“启东窗”即让太阳光进来,下联为“欢迎光临”。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打“油灯”,下联打“秤”。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猜作“吹火筒”,下联猜作“弹棉花”。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谜底为“花影”。

以上几副联谜细细品来,构思巧妙,趣味无穷,不愧联谜中之佳作!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论唐代文人贬谪与文学之关系

论唐代文人贬谪与文学之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适,边塞,诗歌,仕途 论文概要:古语云:“学而优则仕”在每个文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唐朝科举制实行之后文人仕途之路放宽,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时,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可能就会受到抑制。而当文人怀才不遇时,则恰恰可能是他文学才能大放异彩之日。本篇论文主要是想通过唐朝诗人高适一生的四个阶段来说明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往往出现于作者困顿之时。 一、功名不成,才华初现 高适,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衡水)人。高适自小便胸怀大志,想要建功立业。然而20岁西游长安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打击。功名不就,失败的高适回到了洛阳,但他却没有因此颓废,并且开始在诗歌方面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仕途上的失败反而打开了他在文学上的大门。开元二十年之前,高适一直困守洛阳,在这几年中虽然他的仕途没有任何进展,但是他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便《别董大》,在诗中作者流露出一种对朋友的自信,同样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自信。有时我不禁在想,若高适早年功成名就仕途畅通,那他还会有后来辉煌的诗歌篇章吗?仕途上的琐事诸多,很可能会影响高适在文学上的创作。所以虽然对于高适来说仕途坎坷是不幸的事,但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个不幸恰恰有可能是最幸运的事。 二、游历边塞,创作极盛 开元二十年之后,高适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游历边塞。这个决定使得唐代诗坛上又多了一颗璀璨的边塞明珠。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高适来说也一样,他正是因为真正体验了边塞的生活才能写出那些流芳千古的名诗佳作。在此时,高适那激昂慷慨,雄浑悲壮的诗歌风格才得以显现出来。这是只有在边塞那苦寒之地才能体会到的呀。若高适是整日居于庙堂之上的官员,他又怎么能写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呢。官场上的声色犬马,曲意逢迎对于高洁典雅的诗歌来说只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诗歌的创作需要的一种高尚的心灵,而官场上黑暗则会使一颗明珠蒙尘。文学与政治既冲突对立又相互联系,实在是一对让人捉摸不透的兄弟呀。 三、初入仕途,诗歌依在 天宝十二载对于高适来说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担任了哥舒翰的幕僚。在这一段时间,他仍然并未正式步入官场,因而得以继续创作。此时的高适对于民间的疾苦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的现实诗歌。这种风格的转变来源于他人生的转折。初入仕途的他想必怀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而作为一个文人在这种心态下反而更能激发他的文学才华。有时对诗人来说,小官或许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可以贴近现实,创作文学,但这是对于文人。高适想当的不仅仅是文人,还有政治家。 四、仕途极达,诗歌不复 至德元载后,对于高适来说或许是他最高兴的一段时光了,因为他终于在仕途上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他也从一个文人正式转化了政治家。从他对昔日友人李白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他已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了。在这一段时期中高适虽然也有一些佳作,但于之前相比,实在是逊色许多了。官场上勾心斗角让他不复再有诗歌上创作的源泉。古语云:“有得必有失”想必说的便是如此。 司马迁曾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于唐代诗人来,仕途上的贬谪往往是他们在文学上创作的源动力。所以,诗人困顿之时,往往是千古佳作诞生之日。 ·

文人轶事1

《古今文人轶事》 陈麒羽编著 一、今日不动土 古时,有一家父子二人,父亲会占卜,儿子善于皇历。 有一天,其父占曰:“不宜出门。”恰巧这天他家大门侧草垛失火,情势危急,其父恐被火困,于是翻墙而逃,不料土墙经雨多年未曾修葺,突然倒塌,将其父下肢埋住,疼痛难忍,因此大声呼救,其子不以为然,慢条斯理地说:“老爷子,我看了皇历,上面说‘今日不动土’……”。 二、惊天动地事业 据说,乾隆皇帝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条街上,他一边溜达,一边欣赏各家各户张贴的门联,遇有含义隽永,构思奇妙的对联便默默地诵记。走着走着,忽然,他在一家的门前站住了,仔细端详着户人家贴出的楹联: 惊天动地事业, 数一数二人家。 乾隆皇帝看完,心中十分愤怒,心想:这户人家好大的口气,竟不把我这个当朝皇帝放在眼里,这还了得。于是就派人将这家的主人抓了起来,并且亲自审问。乾隆问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敢目无圣上,自称‘数一数二人家’,而且还恬不知耻地吹嘘什么‘惊天动地事业’,这真是罪该万死吗?” 这家主人这时才知是门上的对联惹出的麻烦,于是连忙叩头解释道:“皇上圣明,小民不敢,请万岁容小民细细说来。我儿子是朝中执法卫士,谁要是违法,只要您一声令下,我儿就打,口中还不停地数‘一、二、三、四……’,着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我儿子执法时使棍的‘砰嘭’之声常在金銮殿上回响,连您都听得到,这难道不是‘惊天动地事业’吗?……” 乾隆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并没有冒犯龙颜的意思,于是转怒为喜,赏给他十两银子。 三、仇十洲《史湘云春睡图》 清朝嘉庆年间,京城有两个自诩为书画鉴定专家的书生,在鉴赏作品时经常抬杠。一天,二人来到宝缘斋,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精美的人物画。甲问道:“老板,这是谁的大作?”老板答道:“明代大画家仇英的《史湘云春睡图》”。乙走近仔细看了看道:“仇英是妇孺皆知的大画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沈周、文征明等人齐名。若是他的墨迹,那就价值连城了。”老版急忙取下画轴让二人反复观看。甲点了点头说道:“这的确是真迹,其用笔之法,非仇十洲不能为也!况且上面的题字、图章,无不令人叫绝。所用宣纸也非近百年之物。”乙反驳道:“仁兄所言差矣!此画布景散漫,做工过于精致,毫无大家气度,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恐怕是高手的摹本。”两人针锋相对,各抒己见。突然身后一人朗声说道:“明朝人画本朝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真乃千古奇谈!若这也是真迹,那张飞就会杀岳飞了。”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朱自清一生勤勉,记为日常功课。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此期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亡;欧游访学;和陈竹隐恋爱、结合;父亲病故;后又添二男。按说,战前这段经济较为稳定,清华教授待遇不薄,本该是他生计最宽裕的时期,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所以仍时时捉襟见肘。1932年12月9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举债、还债的记录在此期日记里俯拾皆是。 昆明时期,百物腾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为清贫一族。朱自清负担尤重:多病的夫人不习惯昆明环境,带着孩子长住故乡成都,他定期将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个未成年子女寄养扬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费;长女采芷工作无着,也赖他不时资助。陈竹隐来信常为告急,扬州方面则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与兄弟、弟媳生隙。每月领薪,朱自清第一时间分寄各处,自己所留无几。如1941年5月10日,“兑得现钱共八百九十多元,还债与寄钱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费”。他不得不“开源节流”。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无非是多写文章、多做业余兼职。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师。即便如此,仍时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他就只能频频借债,拆东墙补西墙。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典当、寄卖成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饭”。特别是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大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他和商人讨价还价,有时为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连续跑几家寄售行,还常受奸商的气。1942年4月8日,为行军床估价事妥协于商家,日记写道:“估价者系一少年,其人极有口辩,力言帆布已破,仅可按床架论值。”朱希望能卖120元,但少年仅肯给50元。“事后思之,实所不甘。而竟惑于该少年之妄说,草草立据……少年实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读到这些愤激无奈之辞,最令人心酸。 日记非为发表而作,自可率直无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朱自清每每在日记中大叹苦经。1941年4月26日在成都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挚友叶圣陶

古代民间故事

古代民间故事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 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 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 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 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 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 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 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 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 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 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 绸缎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 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 摇摇头。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 不完,乐得享清福哩。”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 “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 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 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 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生活中,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被人们所尊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感恩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感恩故事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感恩故事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们贫穷的家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乐。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

2020年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 民国故事 鲁迅的十七岁素材

鲁迅的十七岁 1898年的绍兴,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满十里,17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里读线装书。 晚清的绍兴茶楼人声鼎沸,茶馆里的说书人熟悉明刻本的曲艺杂谈,清末的游仙小说,说着古代会稽的惊险故事,端着木制的黑碗,喝着琥珀色的老酒。私塾先生们捻着胡须写小楷,临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书案上招蜂引蝶。读完《三字经》、《千字文》,磨墨的书童们爬上树梢看闹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穿着皂鞋的官差们,看阁楼里眉目清秀的女子十里红妆。清水色的屋脊,墨迹淋漓的原木、梁椽、屏风雕刻挡不住窗扇的玲珑秀气和石雕画栏古旧的情怀。远处的青山脚下,说书先生数着铜钱,吃着茴香豆,长长的衣衫沾满草木的青涩。 古代会稽的私塾,红地青花的瓷器摆在案几上,雕花的窗棂,纯蓝色的细瓷花瓶,镶嵌玉石或描红着绿的笔筒里插着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笔。阳光透过洁白的素纸慢慢渗透到残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渍着衣襟。清香的朱墨,柔软的竹帛,有豆荚和稻花的色泽。老先生手把手地教书童们念诵古书,一笔一画地描红,横折弯勾,点提撇捺,一寸见方的纸张上写满古旧的文字。书童们恭听先生圈点口哼,毕恭毕敬,散学之后却逼着老童生讲故事,唧唧喳喳不能罢休。 17岁的鲁迅还没有去江南水师学堂,他应该读过许多线装书,包括那些手抄本,明清的小说书。白墙乌瓦,黑白分明的绍兴,浓浓的酒,酸酸的菜,戴着小毡帽晒稻谷的农夫,穿长衫的读书人,撑着油纸伞拜访深石巷里的老中医的短工,在茶肆里侃着京城奇闻的食客,他们都曾经是鲁迅读过的那些线装书里的一个影子。薄似篾片的绿竹签,夹在线装书里,或者用莲子的梗叶做书简,清香诱人,书卷里莲子的清香溢满前厅后院。水泊之洲,土木院落,尺轨方寸,迷雾中乌黑的砖瓦沉在浮尘与渺茫的炊烟之中,世事如棋,南国的底蕴就杂陈在这粉墙黛瓦和水墨色的石巷之间。 晚清南国的地图上,分布着许多私塾,古朴的书院、祠堂、阁楼。青色的山体,河泽起起落落,错落的马头墙,粉白的风火墙,浸润着草木的腐朽味道与丹青意境。船儿悠悠地晃着,水声潺潺地响着。先生们孩子们在私塾里案几上描红、写生。私塾里读书的书童们,在春天的时候从油菜花丛中捉蝴蝶,在师傅的检视下读书写字,背诵古文。他们喜欢纸风筝,钓鱼虾,拥有细腻的情感和敏锐而又容易受伤的心。 江南的水车和水磨在唧唧喳喳地转动,时间在慢慢磨。大红的宅门,青色的屋瓦,黑色的墨线,书童们笔下的汉字骨节突出,秀气而不失锋芒。秋叶散落在庭院的水池里,古代的文字和稚嫩的笔法竟然拥有如此新鲜的生命力。但是17岁的书童,还是水中的莲子,有着清秀可人的笔迹,他们不像乌篷船里的茶客和盐商那样世故,很难在茶水的寡淡中领会在如此众多的谵妄之语中有几分人情世故,几分奸猾刁钻。 嘉庆年间,绍兴的水路和稻花,飞过临街两扇石库台门,读书人喝着陈年的米酒,书房里行囊齐备,准备乘着乌篷船出门远行。绍兴地处丘陵山地和河网平原的衔接地带,水墨色的山脊横在船头,往来的渔船载着虾米和青豆,慢慢地摇着桨。群山裙连,书的清香与饮酒的寂寞在水路上肆意蔓延。船舱里搁置着油纸伞、青布衫、炊具、小人书。温润的气候,山晦暗的光和清淡的水色,花鸟的嬉戏与水性的刺绣是这些私塾里的书童们的旅伴。

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学院: 学系: 专业: 课程名称:大唐帝国与外来文明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刘永连 2012年 6 月10 日

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摘要]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这个富有活力的朝代里,文人的旅游文化也为唐王朝的恢弘气度增添了绚烂多姿的一笔。唐代的旅游活动类型丰富多彩,上至官僚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参与广泛,旅游文化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唐人旺盛的生活意志和自由解放的思想,以及亲近自然的真性情,文人旅游之余写诗作词著书,更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唐代兴盛的旅游文化在我国的旅游建设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唐代;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1.绪论 唐代的恢弘气度不仅表现在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上,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朝代里,旅游和旅游文化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一词在唐代已开始广泛使用,王勃《涧底寒松赋》云:“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从唐人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词作品中,便可窥见大唐帝国里旅游的活跃和深沉的内涵。 唐以前,史上少有有关旅游活动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当时社会分裂动荡,“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语)。很多人都逃避现实,遁迹林泉,寄灵魂于山水,才成规模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这种游风传至唐朝,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这些文人不仅带动了当时旅游的发展,其放任于自然山水中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官游时致力于当地的各项建设,以及后人为凭吊纪念这些卓有声名功绩的文人所修建的各种建筑,又都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唐文人对旅游文化的建设,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其具体内容亦有所不同:在唐朝前期,主要表现为文人为追求人生价值而自身投入旅游;在后期,则以仕途失意而被贬至远方的文人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主。而这些开发建设的遗迹多数都成为今日的著名旅游景观。

七岁儿童看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全集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七岁儿童看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全集,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七岁儿童看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全集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一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

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二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境内,有一条可以媲美西湖的秀丽湖泊,它就是西湖的“姐妹湖”湘湖。相传,湘湖葫芦般的形状竟然与神农氏有关。 一日,神农氏来到浙江杭州郡内试尝百草,走到山上树林里,突然看到一只硕大的毛毛虫静静地伏在一株植物茎秆上,那毛毛虫足有一尺长,浑身都是长毛。神农氏的徒弟孙娃上前想拍死毛毛虫,被神农氏劝住:“徒儿休得无礼,它也是一条生命,切不可胡乱杀生。”说完,神农氏发现毛毛虫尾部竟然有条伤痕,还流着一些绿色的黏液。 原来它受伤了,怪不得躺在草茎上不动。神农氏从身边拿出一株药草,把药草的几片叶子撕开,搓出些汁液滴在毛毛虫的受伤处,边滴边说:“毛毛虫,看你的造化,希望这治伤草能在你身上起效果。”说完,神农氏和孙娃就走向另外一片林地。 神农氏尝药,即便万般小心,还是出了状况。那天,神农氏

唐代文学练习,有答案

唐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初唐作家中提倡“兴寄”与“风骨”的诗人是--------。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描写的是--------------的景致。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出自于------------------。 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于-------------------。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于------------------------------。 6、完成诗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7、“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于------------------------。 8、唐代传奇之名来源于作家---------的小说集----------------。 9、“黄粱美梦”一语出自---------------------------。 1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于--------------------------------。 1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自于--------------------------------。 12、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二位诗人最后完成的。 1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于---------------。 1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于---------------。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于------------------------。 16、《长恨歌传》的作者是----------------------。 17、唐诗中有“孤篇横绝”之誉的杰作是。 18、“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出自于。 19、“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出自于。 20、“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出自于”。 2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自于。 22、“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出自于。 23、唐代作家中将寓言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的是。 2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家是。 25、“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出自于。 26、“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出自于。 2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于。 2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自于。 29、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的是。 30、“南柯一梦”出自于唐传奇小说作品。 31、唐代文学以为分水岭,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32、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形成一种诗风“”。 33、上官仪提出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34、魏征曾总结南北朝文学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河朔词义贞刚,重乎。”并主张“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35、佛禅思想对王孟等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观念。 3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于。 37、是专攻七绝的高手。 38、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39、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关键词:传奇孟姜女哭长城爱情历史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故事发展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1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2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3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

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六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

民国名人轶事(二)

民国名人轶事(二) ⊙1930年,杨振声筹办青岛大学,力邀闻一多和梁实秋加盟,分别主持国文系和外文系,杨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梁称之为“先尝后买”法,于是“半日游览”、“一席饮宴”,就留在了青岛大学。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注了一行字:闻一多与梁实秋。“哪一个是我?”闻一多严肃地问。梁实秋同样严肃地回答:“任你选择。”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一天深夜,警察从贡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学生,送回学校处理。吴有训把那个学生认真训导一番之后,提笔写了“德之贼也”四个字相赠,并将其开除。 ⊙1941年的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尖锐地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蒋听不下去,就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不要太刻薄!”张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下次再开会,他接到会议通知和往返路费后,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没有出席国民参政会。 ⊙1945年底,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各党派都有代表参加,学者中有傅斯年和张奚若。张本是国民党党员,他的代表名额是共产党提的,以无党派代表出席。国民党反对说:“张奚若是本党党员,不能由你们提。”张便发了个声明:我不是贵党党员!

⊙少年胡适出洋,哥哥嘱付他:到美国别学没用的文史哲,要学有用的才能发财。胡适答应,到美国选修农学。老师拿来30多种苹果,让学生们认苹果的名字,胡适照着书反复对啊对,还是错了一多半。再看别的学生,人家根本不用对,都是农家子弟,这苹果打小就认识。当时胡适就抓狂了,从此改修文史哲,终成大家。 ⊙民国时期有个清官叫石瑛,不义之财,分文不取。30年代任南京市长时,硬逼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纳税4500块大洋。孔氏后来伺机报复,克扣南京市政经费。国民党中常委开会时,愤怒的石瑛抓起大墨盒,砸向孔祥熙脑袋。虽未砸中,却泼了孔氏一脸墨汁。蒋介石深知石瑛为人耿直,不但未批准其辞职,反而向其保证恢复经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抗日。蒋介石请陈铭枢、蔡元培出来劝学生,陈铭枢被闷棍打倒,蔡元培被女生薛迅扇了耳光。报道称:蔡年事已高,右臂为学生所强执,推行半里,头部亦受击颇重。蔡伤数月方愈。策

古代学者的最高荣誉 配享孔庙的著名文人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学者的最高荣誉配享孔庙的著名文人有哪些 导语:孔庙中供奉着一百多位神灵,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孔子的先祖等,是一个庞大的祭祀体系。其中主祀者为孔子,其他人员都属于 孔庙中供奉着一百多位神灵,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孔子的先祖等,是一个庞大的祭祀体系。其中主祀者为孔子,其他人员都属于从祀行列,所有荣损也都系于孔子一人之荣损。 正祀——孔子历代尊奉孔子,其隆重程度直接反映在孔子的谥号封爵上。据史料记载,封建统治者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35年,其间共有十余个不同的“封号”。比如: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其为“先师尼父”“宣尼”。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授为“隆道公”。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称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配享——四配孔庙威仪,除了彰显于建筑气势与孔夫子盛容外,还体现在一个具有强大阵容的随祀团体上,这个团体可称之为从祀。从祀有尊有卑,就位置来看,享配、十哲在大成殿中,其他从祀在两庑。 四配按地位排列依次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按配享时间排列依次是:颜子、孟子、曾子、子思。 颜渊在汉明帝首祀七十二弟子时,就已经位列第一,后被称为“复圣”。曾子,因以孝行卓著而成名,后世称为“宗圣”。子思,祖父孔子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四篇】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四篇】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篇一:虎娃 有一只小老虎,名叫虎娃。饿了叫妈妈喂他;困了,叫妈妈抱他;妈妈出门,就叼住妈妈的尾巴:“妈妈,我怕,我怕!”妈妈说:“你是小猫吧,不是小虎娃。明儿自己去找吃的,别老缠着妈。”虎娃说:“不嘛,不嘛!我要妈妈。” 一天大清早,虎娃醒来了,不停地叫妈妈。妈妈让他自己过日子,再也别回家。“吱吱吱……”是谁在说话?原来是个小东西,阔耳朵,尖尾巴。虎娃吓得哇哇叫。“别怕,我的名字叫老鼠,和你老虎是一家。跟我到外边溜溜去,看看我的本事有多大。”老鼠当大哥,小弟是虎娃。走出山洞上山坡,穿过树林到山下,小动物见了滚的滚,爬的爬。老鼠摸着胡子说:“谁个见我不害怕?狗熊见我也跪下。”话还没说完,前面出现一个黑疙瘩,又高又大,狗熊就是它。 老大哥跑了。只剩下小虎娃。狗熊爱胡闹,爱打架,它说:“小虎娃,快跪下,给你大爷磕个头,要不,大爷叫你嘴啃泥。”说罢,狗熊龇着大门牙,一步一步往前走,小虎娃一步一步往后退。这回呀,小虎娃没有叫妈,也没有害怕。它一个虎跳扑过去,吓得狗熊忙趴下。它咬住狗熊的耳朵,揪住狗熊的尾巴,使劲儿地打,使劲地抓。狗熊痛得不住地说:“我给你磕头,我叫你大哥,往后,我再不胡闹,不打架。”虎娃这才知道自己的牙齿像铁钳,自己的

爪子像钢叉。虎娃这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不是小猫是虎娃。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篇二:孔融让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篇三:虎怕漏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关于古代感恩、报恩的成语小故事

关于古代感恩、报恩的成语小故事 1,投桃报李出自《诗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仅仅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来说,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 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3,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 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6,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7,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所以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8,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