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1 - 1.1 概述.............................................................................................................................. - 1 - 1.2 企业概况...................................................................................................................... - 2 - 1.3 项目背景...................................................................................................................... - 2 - 1.4 项目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 - 4 - 1.5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 - 7 -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8 - 1.7 可行性研究结论 .......................................................................................................... - 9 - 第二章市场预测............................................................................................................. - 11 - 2.1 润滑油的市场现状 .................................................................................................... - 11 - 2.2 二氧化碳捕获及使用的优点 .................................................................................... - 11 - 2.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的市场预测 ............................................................................ - 12 - 2.4 高纯碳酸镁的市场预测 ............................................................................................ - 14 - 2.5 基础油的价格分析 .................................................................................................... - 17 - 2.6 高纯碳酸镁的价格分析 ............................................................................................ - 17 - 第三章产品方案及规模 ................................................................................................. - 18 - 3.1 产品方案.................................................................................................................... - 18 - 3.2 产品质量标准............................................................................................................ - 18 -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 ..................................................................................................... - 21 -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原则 ........................................................................................ - 21 - 4.2 工艺技术原理............................................................................................................ - 21 - 4.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工艺流程 ................................................................................ - 24 - 4.4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主要设备 ................................................................................ - 26 - 4.5高纯碳酸镁生产工艺流程 ......................................................................................... - 27 - 4.6 高纯碳酸镁、高纯氧化镁设备 ................................................................................ - 31 - 4.7 控制技术方案............................................................................................................ - 31 - 4.8 标准化........................................................................................................................ - 32 - 第五章原、辅材料及动力供应 ..................................................................................... - 34 - 5.1 原、辅材料供应 ........................................................................................................ - 34 -

5.3 运输............................................................................................................................ - 34 - 第六章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 - 35 -

6.1 建厂条件.................................................................................................................... - 35 - 6.2 厂址方案.................................................................................................................... - 40 - 第七章总图、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 - 41 -

7.1 总图平面布置............................................................................................................ - 41 - 7.2 储运............................................................................................................................ - 42 - 7.3 公用工程.................................................................................................................... - 42 - 7.4 采暖和通风................................................................................................................ - 45 - 7.5 工艺管网.................................................................................................................... - 46 - 7.6 土建............................................................................................................................ - 46 - 第八章节能................................................................................................................... - 50 -

8.1 编制依据.................................................................................................................... - 50 - 8.2 编制原则.................................................................................................................... - 50 - 8.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 ........................................................................................ - 50 - 8.4 能耗指标及分析 ........................................................................................................ - 52 - 8.5 节能措施.................................................................................................................... - 52 - 第九章环境保护............................................................................................................. - 54 -

9.1 概述............................................................................................................................ - 54 - 9.2 编制依据.................................................................................................................... - 54 - 9.3 项目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 - 54 - 9.4 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 - 54 - 9.5 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分析 ........................................................................................ - 55 - 9.6 绿化............................................................................................................................ - 57 - 9.7 结论............................................................................................................................ - 57 -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 - 58 - 10.1 编制依据.................................................................................................................. - 58 - 10.2 采用的标准、规范 .................................................................................................. - 59 - 10.3 安全和工业卫生防护原则和要求 .......................................................................... - 60 -

10.5 生产过程中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 - 60 - 10.6 安全和工业卫生的防护 .......................................................................................... - 62 - 10.7 安全技术措施预期效果及评价 .............................................................................. - 64 - 10.8 劳动安全卫生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 64 - 10.9 专用投资概算 .......................................................................................................... - 65 - 第十一章消防............................................................................................................... - 66 - 11.1 采用的标准规范 ...................................................................................................... - 66 - 11.2 火灾危险性分类 ...................................................................................................... - 66 - 11.3 消防设计及设施 ...................................................................................................... - 66 - 11.4 消防投资费用 .......................................................................................................... - 67 - 第十二章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 ..................................................................................... - 68 - 12.1 工厂体制.................................................................................................................. - 68 - 12.2 生产班制和定员 ...................................................................................................... - 68 - 12.3 人员培训及条件 ...................................................................................................... - 68 - 第十三章项目实施计划 ................................................................................................. - 69 - 13.1项目实施计划 ........................................................................................................... - 69 -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 70 - 14.1 编制说明.................................................................................................................. - 70 - 14.2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 - 70 - 第十五章财务分析......................................................................................................... - 71 - 15.1 编制依据.................................................................................................................. - 71 - 15.2 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 .............................................................................................. - 71 - 15.3 成本分析.................................................................................................................. - 71 - 15.4 损益计算.................................................................................................................. - 73 - 15.5 盈利能力分析 .......................................................................................................... - 73 - 15.6 清偿能力分析 .......................................................................................................... - 74 - 15.7 财务评价表.............................................................................................................. - 75 - 第十六章综合结论......................................................................................................... - 76 - 附录:

一、附表

附表1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2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3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4 外购原材料费、燃料动力费估算表

附表5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

附表6 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附表7 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8 资产负债表

附表9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10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二、企业资料附件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1.1 概述

1.1.1 项目名称、项目单位、企业性质及法人

项目名称: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承办单位:XXXX化工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山东省东瀛市河口区蓝色经济开发区

项目性质:新建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法人:XX

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编制依据

(1)《化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中国石化公司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中石化[2005]咨字154号)

(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5)《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7)《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95)

(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9)《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J28-90)

(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1)XXXX化工有限公司委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

(12)XXXX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产品市场调研资料

(13)XXXX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2、编制原则

(1)在设计中贯彻生产安全、技术先进、适用可靠、节能降耗、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的原则。

(2)主体工程和环保、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同时考虑。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

(4)把精心设计,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贯穿于设计的始终。

(5)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利用的公用设施,节省投资费用。

(6)采用先进、实用的工艺技术和节能、高效设备。

(7)搞好环境保护,加强三废治理,符合环保政策。

1.2 企业概况

XXXX化工有限公司是东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批准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经营范围:润滑油基础油、汽油、柴油、燃料油、渣油、碳酸镁、氧化镁、氯化钙等生产销售。为了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建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1.3 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能源危机警钟的敲响,以能源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据专家预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世界和企业发展的新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为

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发展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必要的选择,因此,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润滑油广泛使用于制造、运输、化工等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其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在日益增长。润滑油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由于灰尘、金属屑、水分等外界污染物的侵入,加上自身在高速运转的部件中受热,和空气接触发生聚合、缩合、氧化等化学作用,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变质,其主要表现为润滑油的颜色变深、酸值上升、有刺激性气味,并产生油泥、沉淀物等。实际上,润滑油的变质一般只是其中的1%~10%的烃类变质,其余大部分烃类组成仍是润滑油的主要粘度载体和有效成分,这正是废润滑油再生的潜在动力。

废润滑油中存在含氧、含氮、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及化学添加剂,这些废油若被丢弃或燃烧,不仅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油价的不断上涨,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既可以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是一个能源耗费大国,环境问题如今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问题。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引发“温室效应”产生,致使地球气温上升。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最大的大气环境污染源,为了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观,制定了二氧化碳削减计划,例如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第一类,传统溶剂精炼矿物油; 第二类,加氢裂解矿物油; 第三类,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 第四类,聚α-烯烃(PAO); 第五类,其他合成油 合成油包括PAO、双酯、多元醇酯、聚醚、硅油、磷酸酯 PAO作为车用基础油对添加剂、油封材料、涂料及矿物油有良好的相容性,而且是各类合成油中价位最低的一个品种。 酯类基础油虽然耐高低温及抗磨性好,但遇水不稳定,易腐蚀,对油封及涂料的相容性差,并且成本不低,所以现今已无这类商品生产。而聚醚对水及油等比酯类稍好,但和矿物油及添加剂不易相容,而且价格又高,所以无法广泛使用。 聚α-烯烃(PAO)作为基础油调制的润滑油与石油基矿物油润滑油相比有许多优点。。首先是PAO油的热氧化安定性明显优于矿物油。当进行165℃、5 天的热油氧化试验时,石油基机油的40℃粘度由95mm2/s 增加到146.3mm2 /s,粘度变化率为54.0%;而P AO型合成润滑油粘度仅从94.0mm2/s增加到96.8mm2/s,粘度变化率只有3%。这意味着使用PAO型合成润滑油后,可以延长换油期,也就是减少停车时间和降低维修费用。另一方面也表明,用PAO基础油调制汽车润滑油时,可以少用添加剂,或用较低廉的添加剂,这样可以降低PAO型合成润滑油的价格,使它与石油基润滑油有较强的竞争力。 那么实际市场的各个品牌的都是什么油呢? 现在很多合成油都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油,也就是第二类,加氢裂解矿物油;第三类,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比如过产的统一的,长城的,昆仑的!韩国的SK也属于第三类合成油,也叫VHVI所以比较便宜! 国际上,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石油协会)对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一般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各类添加剂构成的,而基础油又分为合成油和矿物油。它们的区别在于矿物油是由石油经过提炼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等一些产品后所得到的一种重质油。而纯合成油是由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解出来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而成。与矿物油相比,合成油抵抗外力的能力非常强,其热稳定性、抗氧化性、抗粘度变化的能力、抗剪切能力都要比矿物油强得多 所以合成油分的很细,而市场却很乱,基础油决定有的好坏,添加剂配方都不一样,但也差不多,而基础油有:合成基础油,合成油,纯合成油,半合成油,他们的叫法都差不多,但价格差的很多,有的半合成油比合成油还贵,因为人家是纯合成油掺的,每个油的说明都标明了,油的性质,所以,大家自己看,全合成机油与传统机油比,更具有优势,包括: .抗磨保护--发动机在激活时,特别是在低温下激活时会产相当大的磨损。全合成油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自由流动,能够迅速到达发动机和阀系传动机构的任何部位。 .高温稳定性--高温会使润滑油氧化,导致粘度增加(机油变稠)。通过使用高性能流体和增强的抗氧化配方,即使是在高达204°C(400°F)的温度下,全合成油比其它传统机油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低温性能--传统机油会随着其组成成份在极低温度下结晶而变稠,从而阻碍机油的流动。全合成油的高性能成分具有卓越流动性,可在低温下迅速被泵送至运动部件。

废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的发展现状

废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润滑油的应用日益广泛,全世界每年平 均消耗润滑油约4000万t。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2005 年润滑油的消耗量也高达600多万t。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废润滑油的回收和再生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欧洲,每年大约 就有500万t废弃润滑油,其中40%—50%未作任何处理就扩散到环 境中,而我国以往的润滑油回收量还不到废润滑油总量的20%。 润滑油从组成上讲由80%—90%的基础油和10%—20%的添加剂组成,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种烃类以及少量非烃类的混合物。然而润滑 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物理化学或人为因素导致了润滑油的性能 劣化,生成了如醛、酮、树脂、沥青胶态物质、碳黑及有机酸、盐、水金属屑等污染杂质[6],不能再继续使用而变成废润滑油。实际上 废油并不废,而用过的润滑油真正变质的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7], 因此如何有效的去除废油中的杂质,是废油再生的关键。各废油回 收率见表1[8]。而近年来,除了大量开发基础油为多元醇酯、复合脂 和植物油的可迅速生物降解型的全损耗润滑油之外,将废润滑油再 精炼成润滑油基础油也得到了日益发展。 各种废油的回收率 品种再生收率(%) 内燃机油75—85 机械油85—90 变压器油90—92

各种杂油68—80 1、国内废润滑油再生利用发展现状 我国润滑油产量约占石油产品总量的百分之二,数量每年在300 万t以上。而且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润滑油消费国。 根据“九五”期间我国润滑油需求的实际增长情况和2001—2010年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安排,2003年我国润滑油的总需求量约为425—435万t,预计2010年约为490—510万t[9]。润滑油在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高温及空气的氧化作用,会逐渐老化变质,再加上摩擦部件上 磨下来的金属粉末、呼吸作用及其它原因而进入油中的水分、从环 境中侵入的杂质,这些不仅污染了润滑油,而且还促进润滑油的氧化,从而可能引起机器的各种故障。所以润滑油在使用一定时间, 变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更换。 许多润滑油中加有重金属盐添加剂,还有些加有含氯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含磷有机化合物、含硫磷有机化合物,有些 含氯化合物是多环芳烃的氯取代物。这些含重金属、硫、磷、氯的 化合物都属于有毒物,对人体及生物有害,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危 害人类[10]。进入水系的油对水有很强的污染力,据估计,一大桶(200L)废油流入湖海,能污染近3.5km2的广大水面。被污染的水域,由于油膜覆盖水面,阻止了水中的溶解气体与大气的交换,水中的 溶解氧被生物及污染物消耗后得不到补充,使水中的含氧量明显下降,油膜覆盖在水生植物的叶子上、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呼吸器 官上,阻碍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使整个食物链都受到损害[11]。 一般来说,可供回收的废润滑油量应为消费量的40%—45%, 然而目前我国污染废润滑油回收率非常低,每年回收再生的油品仅 有20—30万t,其中一部分排人了环境而造成污染[12]。我国废润滑油 再生始于本世纪30年代,7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商业部制定的

最新版废润滑油再生项目建议书

废润滑油再生项目 建议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3...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7.. 第三章市场分析............................................................................................... 1..2.第四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5第五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1 7 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1 9.第七章总图布臵与公用工程................................................................................. 3..0第八章原料及燃料动力供应................................................................................3 6 第九章节能节水...................................................................................................3 8.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4..2.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5..2 第十二章劳动定员及管理....................................................................................5 8 第十四章经济效益测算........................................................................................6 1 第十五章社会效益分析..........................................................................................6 2 第十六章风险分析.................................................................................................6 3.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 美国API基础油分类标准 中国润滑油动态网 ( 日期:2007-1-6 15:21:18) 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I类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II类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III类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而且粘度指数很高;IV类为聚a-烯烃(PAO)合成油基础油;V类则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 类别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 类别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 类别I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 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 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

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 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现在我国工业紧跟西方新技术,很多使用美国、日本、欧洲的油品,因此逐渐开始引用这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SAE、日本JIS、欧共体CCMC、德国DIN等),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SY、SH、GB)也逐步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参照美国SAE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各国润滑油行业采用标准逐步一致或相互等同,我国也不例外,首先分类与ISO(国标标准化组织)一致:共十三大类,主要的几大类油品如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等均采用了国标最新的标准分类,就标准而去,我国的水平与国标同步。 从1983年执行中性油指标,制定了石蜡基SN、中间基ZN、环烷基DN三种中性油标准。该标准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起到很大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油品调和需要,现修改为五档三类。

国内外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2109485.html, 国内外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技术 作者:蔡茂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润滑油在机械行业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润滑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由于性能指标降低,所以会形成废油,如果直接将其进行处理,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成为了机械制造领域的重点,需要相关业内人士提供高度重视。文章重点就国内外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技术 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其发动机传动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离不开润滑油,而润滑油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变,特别是在冷却、传动和热处理装置中使用的润滑油,其质变的速度更快,如此会导致润滑油的性能有所降低,最终形成废润滑油。而废润滑油的再生工艺技术主要是将其进行回收处理,最终进行二次利用,一方面缓解当下世界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效果。 1 国内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技术研究 1.1 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进行废润滑油的再生处理。相对比其它工艺技术,该技术主要原料是酸和白土,所以成本投入较低,加之处理工艺相对简便、对设备依赖性较低、适用于多种废润滑油的处理,所以其成为主流的工艺再生技术。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进行废润滑油处理主要应用的是硫酸,而硫酸加入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废润滑油的废弃程度,同时对于白土的添加量也需要根据废潤滑油的要求而定。尽管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具有多种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该工艺进行废润滑油处理的再生利用率较低,同时再生的润滑油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指标较差。另外,由于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涉及到硫酸和白土的大量使用,所以为后续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处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1.2 沉降-蒸馏-酸洗-钙土精制工艺 相对比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沉降-蒸馏-酸洗-钙土精制工艺更加适用于当下的工业生产。该工艺的主要原理如下,即废润滑油经过硫酸酸化处理后,向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粉进行中和反应,去除体系中的硫酸和石油磺酸等物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废润滑油的再生质量和性能,同时也更加的环保。另外,沉降-蒸馏-酸洗-钙土精制工艺中对于硫酸和白土的使用量较低,成本投入较少,所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5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结论与建议 (5)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6) 2.1背景 (6) 2.2必要性 (7) 第三章市场分析 (10) 3.1产品市场需求 (10) 3.2产品市场供给 (10) 3.3产品目标市场及价格预测 (11) 3.4竞争优势及营销策略 (11) 第四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3) 4.1建设规模 (13) 4.2产品方案 (13) 第五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15) 5.1项目选址 (15) 5.2建设条件 (15) 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 (19) 6.1技术方案 (19) 6.2设备方案 (24) 6.3工程方案 (26) 第七章总图布置与公用工程 (31) 7.1总图布置 (31) 7.2给排水工程 (32) 7.3供电 (34)

7.4地震设防选型 (36) 7.5生活福利设施 (37) 第八章原料及燃料动力供应 (38) 8.1原材料、燃料消耗 (38) 8.2来源分析 (39) 第九章节能节水 (41) 9.1节能 (41) 9.2节水 (43) 9.3节能节水效果 (44) 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46) 10.1项目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46) 10.2项目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46) 10.3污染物和污染源治理措施 (48) 10.4环保投资 (53) 10.5环境保护管理和环境监测建议 (53) 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7) 11.1工厂生产过程危害因素分析 (57) 11.2设计中采取的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58) 11.3消防 (61) 第十二章项目管理与实施 (63) 12.1项目管理 (63) 12.2人力资源配置 (64) 12.3项目实施安排 (66) 12.4工程招标方案 (66)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9) 13.1投资估算范围 (69) 13.2估算编制依据 (69) 13.3建设投资 (70) 13.4建设期利息 (70) 13.5流动资估算 (70) 13.6项目总投资 (70) 13.7项目筹资 (71)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72) 14.1财务评价依据、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72) 14.2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 (72) 14.3成本估算 (73) 14.4财务效益分析 (73) 14.5不确定性分析 (73)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精选文档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润滑油的组成? 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 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 经过减压蒸馏后: 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 3、基础油的分类 (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 通用基础油: 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 MV(VI:40-80)、 LVI(VI〈40〉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现状与发展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现状,分析了废油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总结了它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对国内外现有的再生利用技术和研究工作及一些再生处理的新技术进行了概括,展望了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的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综述;废润滑油;再生利用技术;前景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REGENERATIVE RECYCLING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atus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regenerative recycling, the possibility of regenerative recycling had been analyzed, and the impact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to environment had been summed. Domestic and foreign technical and research work about t waste lubricating oil regenerative recycling were also summed up ,at the same time, some new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The prospects of the used lube oil regenerative recycling was looked head, at last, based on the paper, 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Key words: Review; waste lubricating oil; recycling technology; prospects 1 前言 废润滑油是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氧化、老化、变质、混入燃料油组分、混入杂质水分而与新润滑油在质量指标上有明显区别的油[1]。一般其中真正变质的只有百分之几,如果将这些变质的成分除去,就可以得到与天然油生产的质量相当的基础油来。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同时产生的废油数量也日益增加,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为了节约能源与资源,废润滑油的回收和再生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废润滑油如果回收50 %的话,实际上相当于建了12个炼油厂,或相当于节约了一个中等的石油基地[2-4]。由此看来,废润滑油的再生加工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废润滑油以量少面宽的方式,时刻都对环境造成污染。若把废油排放出来进入土壤,可导致植物死亡,被污染土壤内微生物灭绝;若废油进入饮水源,一吨废油可污染l00万吨饮用水[6],所以润滑油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 2 国内外废润滑油处理方式及环境影响 目前,国内外废润滑油的主要去向有以下4种路径: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何编制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咨询师:高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2109485.html,

目录 目录 (2) 专家答疑: (4) 一、可研报告定义: (4)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4)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 3. 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 4. 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6) 5. 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6) 6. 用于环境评价、审批工业用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6)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6) 四、可研报告编制收费标准及时间 (7) 1、收费标准 (7) 2、付款方式 (8) 五、我们的优势 (8) 1、良好的信誉保障 (8) 2、专业的咨询团队 (8) 3、丰富案例经验 (9) 4、精准的数据库支持 (9) 六、可研报告编制大纲: (10) 表目录 (28) 表目录 (29) 表1-1 本报告研究范围 (29) 表1-2 报告误差控制表 (29) 表1-3 本报告编制依据 (29) 表1-4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产品型号及产能一览表29

表1-5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项目概况 (29) 表1-6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项目资金来源与使用计划29 表1-7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29) 表2-1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主要产品型号及计划产能29 表2-3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主要产品和规格 (29) 表2-4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 (29) 表2-5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产品规格 (29) 表3-1 2007-2014年我国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产量 (29) 表3-2 2014-2019年我国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产量预测表 (29) 表3-3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战略规划一览表 (29) 表3-4 2013-2018年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产品产量预测 (29) 表4-1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 (29) 表4-2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投资强度分析 (29) 表4-3 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新建项目项目建筑系数分析 (29) 七、可研报告资料提供清单: (30) 1、项目的基本信息 (30) 2、项目的主要产品 (31) 3、项目的生产资源 (31) 4、项目(现有设施)的土建工程 (32) 5、项目的环境与劳动保护 (32) 6、项目的工作人员 (33) 7、对项目的补充说明或编写要求 (33) 八、国家发改委对工程咨询31个专业所包括内容 (33) 九、资质证书样本 (35)

废旧润滑油再生资料

国内废润滑油主要再生工艺 1.蒸馏—酸洗—白土精制工艺 这是一条传统而古老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约有2/ 3的厂家采用这种工艺,该工艺流程较为简单、设备费用较低,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废油,H2 SO4加入量因油而异,一般在10 %以下,白土用量也因油品质量和对再生油所要求的质量而异,一般亦在10 %以下。再生油的收率一般在80 %以下,再生油质量不高,仅能作较低档油品。 这种工艺所产生的酸渣问题迄今未完全解决,形成了废酸渣和废白土、水的二次污染 2沉降—酸洗—白土蒸馏工艺 这条路线是70年代由上海市石油加工厂开创的,其主要特点在于将蒸馏和白土精制合并为一个工序,和前工艺比较,减少一个加热高峰,节约了热能,工艺亦较简单。但它酸洗沉降较缓慢,洗油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酸渣,白土蒸馏后亦可能影响油品质量;特别是目前中高档油品比例增加,更增加了使用此工艺的难度,其它弊病如前工艺。目前,全国约有1/ 3工厂使用此工艺。 3沉降—蒸馏—酸洗—钙土精制工艺 该工艺亦是 2.2.1的变异,其主要特点是在白土精制前,先用石灰石粉加入酸洗油中,使其中和游离H2 SO4和石油磺酸,以减少价高的白土用量;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活性白土进行吸附精制。该工艺可以减少价高的白土用量,还有人认为生成的石油磺酸钙有助于内燃机油的质量提高。国外废润滑油再生工艺主要有: 1.Meinken工艺,酸—白土精制工艺,把添加剂从油中分离出来的较简单和投资较少的办法该办法目前在国外并未全部淘汰,仍然在有的国家使用. Meinken工艺改变了H2 SO4混工艺,采取了强力搅拌混合器,减少了H2 SO4耗量和酸渣量,含酸油加入2 %白土在减压塔中加热分馏;热量用导热油供入,装置部分自动化。令人头痛的酸渣与废白土混合被送去水泥厂作燃料。

废机油再生技术

废机油再生技术 油广泛用于机械、化工等领域中。机油使用后便混入水份、有机物、色素和灰尘等各种各样的杂质而常常废弃。如何使这些混入各种杂质的废置机油再生而回收利用呢? 一、再生原理根据油水难溶和水的沸点比机油低的原理,可通过加热和静置分离除去水分。利用浓H2SO4的氧化性去除有机物,利用活性白土吸附色素,通过过滤除去机械杂质,这样便可达到机油再生目的。 二、操作过程机油再生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步骤; 1.除水:将废机油收集到集油池除水后,置于炼油锅内,升温到70~80℃后停止加热,让其静置24小时左右,将表面的明水排尽,然后缓慢升温到120℃(当油温接近100℃时,要慢慢加热,防止油沸腾溢出),使水分蒸发掉,约经两小时,油不翻动,油面冒出黑色油气即可。 2.酸洗:待油冷却至常温,在搅拌下缓慢地加入硫酸(浓度为92~98%左右),酸用量一般为油量的5~7%(系根据机油脏污程度而定)。加完酸后,继续搅拌半小时,然后静置12小时左右,将酸渣排尽。 3.碱洗:将经过酸洗的机油重新升温到80℃,在搅拌下加入纯碱(Na2CO3),充分搅拌均匀后,让其静置1小时,然后用试纸检验为中性时,再静置4小时以上,将碱渣排尽。 4.活性白土吸附:将油升温到120~140℃,在恒温和搅拌下加入活性白土(其用量约为油量的3.5%),加完活性白土后,继续搅拌半小时,在110~120℃下恒温静置一夜,第二天趁热过滤。 5.过滤:可采用滤油机过滤,过滤后即得合格油。如无滤油机,采用布袋吊滤法也可。以上即为提纯机油的一般操作过程,但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含杂质水很少,则第一步可省掉;如经过酸碱处理后,油的颜色己正常,则就不必用活性白土脱色吸附。 废油再生方法随废油种类、性质不同而异,常用的方法如下: (1)废机油、润滑油等的再生,一般采用蒸汽加热法。这种方法再生效果较好,设备费、运转费都比较低。 (2)废乳化油再生,通常采用下述步骤回收:首先脱水加碱。脱水是尽量减少废油中水分,加碱目的是将憎水性金属皂类置换成亲水性皂类,使之恢复乳化性能。碱液的添加浓度一般为30%,用量为3%一6%,过量时可用油酸调整。pH控制在8—9之间。其次添加乳化刑,应先添加具有清洗能力的乳化剂,如油酸纳皂等;再添加石油硝酸钠之类乳化剂,一般用量为3%一6%;而后添加稳定剂,如添加适量乙醇以便增加乳化效果。根据不同的乳化油成分再适量投加润滑剂——机油,清洗剂——油酸三乙醇肤皂,防锈剂——磺酸钡,防腐剂——苯酚等对乳化液更有好处。如此再生的乳化油,完全满足生产上的清洗、润滑、防锈等要求。 废机油(各种废矿物油)提炼再生柴油工艺技术概况 1、原料状况:原料油(废机油、工业换油、清缸油)系属于带胶质、高粘度的弃残重油,作为燃料,不仅热值低,而且其中不能被完全燃烧的部份(即黑浓烟)排入大气,就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极为严重的污染。 2、生产工艺,采用中国石油学院研制发明的实用新型,一种带胶质的烃油催化蒸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原料废油中各组分沸点不同,通过加热至280-350℃蒸馏后分离出燃

10万吨年润滑油基础油再生项目可研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1 - 1.1 概述.............................................................................................................................. - 1 - 1.2 企业概况...................................................................................................................... - 2 - 1.3 项目背景...................................................................................................................... - 2 - 1.4 项目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 - 4 - 1.5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 - 7 -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8 - 1.7 可行性研究结论 .......................................................................................................... - 9 - 第二章市场预测............................................................................................................. - 11 - 2.1 润滑油的市场现状 .................................................................................................... - 11 - 2.2 二氧化碳捕获及使用的优点 .................................................................................... - 11 - 2.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的市场预测 ............................................................................ - 12 - 2.4 高纯碳酸镁的市场预测 ............................................................................................ - 14 - 2.5 基础油的价格分析 .................................................................................................... - 17 - 2.6 高纯碳酸镁的价格分析 ............................................................................................ - 17 - 第三章产品方案及规模 ................................................................................................. - 18 - 3.1 产品方案.................................................................................................................... - 18 - 3.2 产品质量标准............................................................................................................ - 18 -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 ..................................................................................................... - 21 -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原则 ........................................................................................ - 21 - 4.2 工艺技术原理............................................................................................................ - 21 - 4.3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工艺流程 ................................................................................ - 24 - 4.4 废润滑油再生基础油主要设备 ................................................................................ - 26 - 4.5高纯碳酸镁生产工艺流程 ......................................................................................... - 27 - 4.6 高纯碳酸镁、高纯氧化镁设备 ................................................................................ - 31 - 4.7 控制技术方案............................................................................................................ - 31 - 4.8 标准化........................................................................................................................ - 32 - 第五章原、辅材料及动力供应 ..................................................................................... - 34 - 5.1 原、辅材料供应 ........................................................................................................ - 34 -

基础油的分类

矿物油、加氢油、合成油三种基础油的对比 矿物油、加氢油、合成油 润滑油是由不同等级黏度的基础油配以不同比例的几种添加剂调制而成。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的是添加剂。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发动机油的添加剂包括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黏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及抗磨损添加剂等。上述添加剂并不是越多越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因此,润滑油需要进行台架试验,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来评定添加剂配方的优劣。 但是润滑油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添加剂的配方,基础油质量也很重要。特别是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润滑油,没有基础油的质量保证无法达到规定要求。 ■矿物油 依据习惯,业内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在原油提炼过程中,在分馏出有用的烃物质后,使用残留的塔底油提炼而成基础油,生产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其中两个主要步骤分别是使用溶剂精制去除芳烃等非理想组分和溶剂脱蜡以保证基础油的低温流动性。基础油的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与性质。在提炼过程中,矿物油因无法将所含的杂质清除干净,因此流动点较高,不适合寒带作业使用。因此,矿物油类基础油受到一定限制。 ■加氢油 为满足高档润滑油的高质量、节能、延长换油周期和低排放的需求,要求基础油具有低黏度、低挥发度、高黏度指数、良好的氧化安定性等特点。加氢基础油是通过加氢工艺(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加氢精制、催化脱蜡),改变基础油化学组成。 这样带来很多优点,基础油的颜色、安定性和气味得到改善,粘温性能得到提高,对抗氧剂的感受性显著提高,挥发性低,毒性低,热稳定性和氧化安定性好。 ■合成油 合成型基础油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才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油。在本质上,它使用的是原油中较好的成分,加以化学反应并透过人为的控制下达到预期的分子形态,其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自然很强,因此合成油品质较好,其对热稳定、抗氧化反应、抗黏度变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矿物油强得多。目前由于受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差异较大的限制,合成型基础油的价格太高,目前不能被普遍接受。 随着润滑油基础油向高品质方向发展,选用加氢基础油是大势所趋。在调配高档内燃机油时,加入加氢基础油可得到较好的经济性。长城润滑油具有最为全面的产品线,已经采用上述三种类型基础油,生产出金吉星、金福星、世纪星等高端产品,为用户提供最佳保护。

年产5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可研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结论与建议 (5)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6) 2.1背景 (6) 2.2必要性 (7) 第三章市场分析 (10) 3.1产品市场需求 (10) 3.2产品市场供给 (10) 3.3产品目标市场及价格预测 (11) 3.4竞争优势及营销策略 (11) 第四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3) 4.1建设规模 (13) 4.2产品方案 (13) 第五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15) 5.1项目选址 (15) 5.2建设条件 (15) 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 (19) 6.1技术方案 (19) 6.2设备方案 (24) 6.3工程方案 (26) 第七章总图布置与公用工程 (31) 7.1总图布置 (31) 7.2给排水工程 (32) 7.3供电 (34) 7.4地震设防选型 (36) 7.5生活福利设施 (37) 第八章原料及燃料动力供应 (38) 8.1原材料、燃料消耗 (38) 8.2来源分析 (39) 第九章节能节水 (41) 9.1节能 (41) 9.2节水 (43) 9.3节能节水效果 (44) 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46)

10.1项目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46) 10.2项目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46) 10.3污染物和污染源治理措施 (48) 10.4环保投资 (53) 10.5环境保护管理和环境监测建议 (53) 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7) 11.1工厂生产过程危害因素分析 (57) 11.2设计中采取的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58) 11.3消防 (61) 第十二章项目管理与实施 (63) 12.1项目管理 (63) 12.2人力资源配置 (64) 12.3项目实施安排 (66) 12.4工程招标方案 (66)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9) 13.1投资估算范围 (69) 13.2估算编制依据 (69) 13.3建设投资 (70) 13.4建设期利息 (70) 13.5流动资估算 (70) 13.6项目总投资 (70) 13.7项目筹资 (71)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72) 14.1财务评价依据、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72) 14.2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 (72) 14.3成本估算 (73) 14.4财务效益分析 (73) 14.5不确定性分析 (73) 14.6财务评价结论 (73) 第十五章社会效益分析 (74) 第十六章风险分析 (75) 16.1风险因素的识别 (75) 16.2风险程度的设计 (75) 16.3风险对策 (76) 16.4风险分析结果的反馈 (79) 16.5风险与对策 (80) 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81) 17.1结论 (81) 17.2建议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