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

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
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

太各庄小学“3443”导学模板

(1)最喜欢()的人数最多。

(2)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4)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又图中怎样表示?

《条形统计图(例2)》参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格表示2》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碰到当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转换过程,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理解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碰到当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 三、教学准备 课件、坐标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这个学期期末我们要开新年联欢会。联欢会上你们想看什么节目呀? 生:自由发言。 师:在课前老师做了调查,大家的意见集中在这四个节目上──唱歌、跳舞、相声、魔术。(教师边说边在统计表中写名称)

魔术 师:同时就大了,出示统计结果 节目人数 唱歌 6 跳舞14 相声18 魔术8 (二)探究新知 1.试画统计图 (1)师:拿出1号纸,把我们统计的结果在这张图中表示出来。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师提示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在条形统计图中需要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代表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而且在后面的统计学习中,学生还会学到用1格表示5个、10个或更多的单位,而不管怎样变化,都是以本节课的数学思想为基础,再加以迁移、延伸,因此本节课的教

条形统计图二)反思

《条形统计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条形统计图(二)》是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数学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P39-40的内容,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条形统计图(一)”,孩子们能通过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计数,用直条表示事物数量。本课页的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一)”的延续。学生在“条形统计图(一)”中画条形统计图时只需根据提供的信息画上相应的直条即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知道条形统计图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比较两张不同单位长度的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画直条的长度有关,而且与一格(1刻度)所表示的数量有关;知道在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大小时,必须考虑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大小,以使统计图能够完整地表示统计数据;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案例实录: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课件、引发思考。 师:这段时间,我们都在边看小动物们在运动场上的比赛,边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去运动会上看看。(出示课件:车辆行驶至运动场的情景)2、呈现图表、揭示课题。 师:小兔欢欢做事非常细心,他已经统计出了各种车子的数量。(出示表格)小胖说,这张统计表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示小胖的统计图)(1)提问: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统计图由两条垂直的射线构成,竖的叫纵轴,横的叫横轴。 “参加运动会车辆情况统计图”是统计图的《标题》。(板书) “0、10、20”等称作《统计数据》。(板书) “辆”是统计数据的《单位名称》。(板书) “轿车、大客车等”称作《统计项目》。(板书) (2)评析(重点:自行车数量的直条,突破一格表示多少,半格表示多少。)小胖说:小伙伴们真棒!把学过的本领记得牢! (3)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3、再呈图表,比较异同。

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2)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以一当一”条形统计图》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课题“以一当一”条形统计图编写教师授课时间第1课时审核人学习内容教材第94页例1 学习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学案导案 自主学习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 况。 引导自学: 1、让学生看教 材第94页,说 一说你从图中 读懂了哪些。 质疑探究二、探究新知 (1)完成统计表、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 天气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 天数 1、教师强调先 独立观察并完 成知识点的相

●● ●● ●● ●●● ●●●● ●●●● ●●●● ●●●●● ●●●●● __ __ __ __ __ (2)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统计图。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哪种表示更清楚? 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看条形统计图,想一想:关练习。学生可以从知识点的操练中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2、归纳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 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法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 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直尺、彩笔、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弓I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2.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师:那如何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种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V”、画“ ”、写“正” 字等方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帮助) 汇报展示: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表示: 天气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 天数9 6 9 5 2 (3)分析数据 师:刚才这几组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 更清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条 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小结

条形统计图二

《条形统计图(二)》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潘海珍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二学期p3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观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并知道其组成要素,会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统计,并能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认识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简单条形统计图。 3.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体验明确单位长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体会统计对于实际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条形统计图的四要素,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注意统计图的合理与美观。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出示三(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问:三(1)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假如一个老爷爷没你们幸运,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老爷爷一看就知道三(1)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条形统计图。小结: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比统计表更能直观形象的表示出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板书(直观) 2、出示三(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条形统计图,问你看到了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每格表示2 单位长度统计标题统计项目单位名称 3、出示我们的好伙伴小丁丁的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同桌讨论: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移动板书中的单位长度、统计项目) 小结:条形统计图都有四个要素,习惯上,把统计项目放在横的数射线上,单位长度放在竖的数射线上。 二、观察比较,突破难点 (一)完善祝桥镇运动会条形统计图 1、根据录音,学生完成祝桥镇运动会的车辆情况统计表。 2、出示祝桥镇运动会空白统计图,问你觉得这个的统计图上还缺了点什么吗? (多媒体出示:标题、统计项目、单位名称) 3、小组讨论:根据以上数据,你觉得每格是多少最合理? 小组讨论汇报 4、出示三个好朋友的条形统计图,哪个条形统计图最合理?为什么? 出示:教师的条形统计图(标上数据) (二)探究根据实际数据合理确定单位长度 1、如果是浦东新区运动会的车辆统计,你觉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讨论同样的空间,现在的这些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时一格表示几比较合理?

《条形统计图(二)》听课感悟反思

《条形统计图(二)》听课感悟反思 本次活动主题是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备课效益,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个难题,每次翻开书本准备备课,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去查阅各种材料,思考怎么样把书上这薄薄的一页纸上的内容转化成为具体、生动的知识,让学生能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轻松的学到知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觉,说起来平时一直在听课学习,等到自己备课就会意识到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还太少,不过我也知道这种事是急不来的,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我要做的还是脚踏实地的把握好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学到更多。 顾老师的这堂课《条形统计图(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会看1格表示1,或者1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更进一步学习“1格表示几”的条形统计图并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听完这节课,对比顾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我的备课,真是汗颜无比。顾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整合,合理的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修改,比如在新授环节“认识数量线上数量的标记方法”重新安排了不同车辆类型数量的出现次序,先出现“24”这个比较容易找到的数字,再探究“大客车15辆”这个需要画到半格的数量,接着“32辆轿车”用来让学生掌握如何画直条,最后用“37辆自行车”测验学生是否学会了前面的知识。被重新组织过的教材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可以看到顾老师修改过的内容在课堂上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顾老师这堂课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以及细节方面的处理很值得我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观察、比较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进行追问、反问、转问,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击破难点的目的,各个环节的细节之处都处理的很好,比如“5格表示10辆”怎么计算得到“1 格表示2辆”,顾老师并不是一笔带过,而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转问,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形成过程。还有就是在画直条的环节,顾老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帮助学生找到快速又正确的方法画直条。反观我自己的备课,对这些细节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过多强调,可想而知这节课之后要花多少时间来弥补。 今天的研讨活动给了我很多启发,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经过合理组织,可以把枯燥转化为生动,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中间有个“怎么做”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的不断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

新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一课时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及做一做。 “一格表示1”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简单数据统计过程”的内容。例1以日历的形式呈现了2012年8月北京的天气情况,接着分别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来表示每种天气的天数,通过对比条形图与象形图,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更清楚更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大小。为后面学习“一格表示2”和“一格表示多”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通过对比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培养学生识图、看图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用统计表和象形图表示数据的基础上,经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通过对比,初步感受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知道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体会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学习重点 会绘制1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 (五)学习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优势。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名师教学课件、《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课时作业、直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任务一:统计家庭成员以及自己的朋友最喜欢下面哪种水果,并把统计结果填在表格中。 水果香蕉苹果橙子葡萄

人数 (二)课堂设计 1. 导入 课件出示北京市2012年8月天气情况图。 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天气情况的各种符合。 师: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引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整理、描述数据奠定学习基础。】 2.问题探究 (1)整理数据 师:怎样整理出各种天气的天数呢? 交流总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圆圈、写“正”字等方法。 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统计,比一比谁统计得又准又快! 教师寻找出错的案例。 师:他和你统计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师:怎样帮助他不重复不遗漏地整理出数据呢? 学生分享方法,师适时总结。 (2)认识条形统计图 ①自主统计数据 师:我们通过整理,已经知道了每种天气各有几天,那如何才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呢?你想到了哪种统计方式? 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1:统计表。 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预设2:象形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7 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4)

编号:85989385000400012744523444276565 学校:施理本市模工同镇高录小校* 教师:英物记* 班级:启明星玖班* 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6例2,完成教科书P97“做一做”,P101“练习十九”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简单的1格表示2个单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感悟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3.能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握一组数据的特征,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优点,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从条形统计图中把握一组数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习题,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教科书P101“练习十九”第3题。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你最喜欢哪个呢? 师:这是四(1)班同学调查的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卡通形象的结果。你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生在方格纸上独立完成。 师: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最喜欢喜羊羊的人最多,最喜欢麦兜的人最少等。 师: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能很容易地看出各种事物的多少的特点。 2.引入新课。 师: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对上节课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2)]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练习,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条形统计图(二)》教案新部编本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与制作的过程,能阅读图意进行数据分析,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掌握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体会当事物成对出现时,用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的便利与优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 1、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老师收集了某学校四(1)班、四(2)班同学 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条形都是灰色的) 2、师:你们能看懂这两张统计图吗? 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发现哪方面信息?3、师主要引导学生考虑两班的比较。 师: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如哪班参加电脑组的人数多?多多少? 二、自主探索 1、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有什么方法既能很快地看出每一项目四(1)班、四(2)班 参加人数的多少,又能形象地比较同个项目两班人数的不同呢?(结合图老师用手指引) 预设:①生:两张合并成一张。 ②生回答不到点,师:能不能把上面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2、师:你想怎么合并? 预设:①生:时间一样。 ②生:两张图的坐标一样,可以去掉一个坐标。 师:横坐标上的项目怎么表示?纵坐标上的数据呢? ③生1:标题要修改,可以合并成一个。 生2:四(1)班、四(2)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统计图。 ④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四(1 )班、四(2)班,如红色表示四(1)班,蓝色表示四(2 )班。 3、师:你认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应具备哪几个部分?拿出练习纸,画出你认为最合适的统计图。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教案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84~85的例1和教材P89~90的例2。 教学目标 1、每个学生经历认识并设计复式统计表,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体验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认识并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周末,我们很多同学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青云小

学五年级组织了四个乐器兴趣小组。 出示例题图。指名说一说各小组人数。 2、把这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学生独立填写) 3、4个小组的情况,每小组一张,这样的统计表我们把它称之为单式统计表。如果要把四个组的情况放在一张表里,就需要用复式统计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解读复式统计表表头。 指出:复式统计表的表头一般都需要分成3块,横着的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即“性别”;竖着的表示各个兴趣小

组的名称,即“组别”;中间这块即我们统计的各类数据,即“人数”,也可以写成“数量/人”。 现在你能根据刚才四张表中的数据完成这张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填写。 4、交流:你是怎样计算合计数以及总计数的? 指出:总计、合计都是合起来的意思。 5、观察这张复式统计表,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完成例1的3个问题。 与刚才的单式统计表相比,你觉得它有哪些优点? 二、学习例2。

《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教案

《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3、4题。 “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完“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这一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然后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以一当一”和“以一当二”,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以一当五(多)”的统计图打下基础;最后,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发现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核心能力 通过独立探索和交流展示,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并发现更多的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用“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观查比较,知道当数据比较大时,要用“一格表示2”,感受用“一格表示2”的必要性,知道单数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2.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四)学习重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理解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学习难点 1.体验“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一格表示几更合适。 2.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名师课件、坐标纸,直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与练习任务 1.说一说绘制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预习课本96页例2的有关内容,并完成左边的表格。找一找左边的表格和右边的表格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早餐喜欢喝什么? 师:种类还不少呢!我想知道咱们班喜欢喝牛奶、豆浆、粥的人各有多少?该怎么办呢,你们帮我出出注意吧。 师:哦,可以举手表决,然后数出人数并统计在统计表中。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的统计表。 师:如果把这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来,你想到了哪种统计方式? 师:请你在我们准备的坐标纸中画一画吧。 展示学生作品(一格表示1),完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经历统计全班喜欢喝粥等早餐的人数,感受统计的价值。通过自主完成统计图,复习“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为学习“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索“一格表示2” 师:仔细观查这个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1:这个条形统计图画得很长,比较浪费纸。 预设2:假如喝粥的人数是34,那我们就要画34格,没有那么多格怎么办?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这个条形统计图纵轴太长了,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条形统计图(二)》教案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与制作的过程,能阅读图意进行数据分析,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掌握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体会当事物成对出现时,用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的便利与优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 1、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老师收集了某学校四(1)班、四(2)班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条形都是灰色的) 2、师:你们能看懂这两张统计图吗? 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发现哪方面信息? …… 3、师主要引导学生考虑两班的比较。 师: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 如哪班参加电脑组的人数多?多多少?

二、自主探索 1、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有什么方法既能很快地看出每一项目四(1)班、四(2)班参加人数的多少,又能形象地比较同个项目两班人数的不同呢?(结合图老师用手指引)预设:①生:两张合并成一张。 ②生回答不到点,师:能不能把上面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2、师:你想怎么合并? 预设:①生:时间一样。 ②生:两张图的坐标一样,可以去掉一个坐标。 师:横坐标上的项目怎么表示?纵坐标上的数据呢? ③生1:标题要修改,可以合并成一个。生2:四(1)班、四(2)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统计图。 ④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四(1)班、四(2)班,如红色表示四(1)班,蓝色表示四(2)班。 3、师:你认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应具备哪几个部分? 拿出练习纸,画出你认为最合适的统计图。 先尝试独立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完成后同桌交流想法;。 (注意:绘制的统计图能不能清楚地看出四(1)班、四(2)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情况,并容易比较。)师巡视,选择若干作品展示。 4、师:你们对他的统计图有什么建议? 错例分析: 5、师:大家觉得哪一种表示法比较好? 右上角加上一个不用颜色或条纹的说明,我们称为“图例”(板书:图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例2)教案

《认识条形统计图2》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6页例2及相关练习。 【课程标准描述】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 【学习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绘制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尝试独立作图,小组交流发现统计图中的问题,集体交流提出解决方案以及与之前学习的统计图进行对比,关注学生是否体验到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以评价学习目标2。 2.通过学生独立将北京2012年9月天气情况记录单中的数据整理填入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最后通过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会收集并整理数据。以评价学习目标1。 【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早餐吗? 2.如果不吃早饭,那我们的血糖浓度就会降低,会出现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每天都好好吃早饭。 3.最近,学校附近的早餐店为了了解学生们最喜欢那样早餐,对四(1)班同学进行了调查,并且绘制了一张表格。今天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p96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3.制作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作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评价学习目标1) 4.小组交流。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统编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名师教案

《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及做一做。 “一格表示1”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简单数据统计过程”的内容。例1以日历的形式呈现了2012年8月北京的天气情况,接着分别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来表示每种天气的天数,通过对比条形图与象形图,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更清楚更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大小。为后面学习“一格表示2”和“一格表示多”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通过对比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培养学生识图、看图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用统计表和象形图表示数据的基础上,经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通过对比,初步感受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知道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体会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学习重点 会绘制1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 (五)学习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优势。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名师课件、《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课时作业、直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任务一:统计家庭成员以及自己的朋友最喜欢下面哪种水果,并把统计结果填在表格中。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课件出示北京市2012年8月天气情况图。 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天气情况的各种符合。 师: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引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整理、描述数据奠定学习基础。】 2.问题探究 (1)整理数据 师:怎样整理出各种天气的天数呢? 交流总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圆圈、写“正”字等方法。 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统计,比一比谁统计得又准又快! 教师寻找出错的案例。 师:他和你统计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师:怎样帮助他不重复不遗漏地整理出数据呢? 学生分享方法,师适时总结。 (2)认识条形统计图 ①自主统计数据 师:我们通过整理,已经知道了每种天气各有几天,那如何才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呢?你想到了哪种统计方式? 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1:统计表。 水果香蕉苹果橙子葡萄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