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2018年5月31日至6月14日,我办组织召开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初评会议。现公布参加会议的评审专家名单。

附件:

1. 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名单

2. 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会评专家名单

3. 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会评专家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8年6月29日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 中国科学院 三、提名意见 有组织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已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对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形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针对APT攻击的技术对抗难题,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高透明、细粒度的软件深度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安全产品面临的检测系统与被检测目标同系统平台技术竞争难题;提出了漏洞利用攻击检测、基于数据流的攻击特征提取、协议逆向追踪与僵尸网络溯源等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动态生成代码提取等难题。基于动态分析基础引擎,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系列产品,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防御能力。 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部门,百度、中船、航天等大型企业应用和专业机构。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项目成果还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海莲花、蓝宝菇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以强大的、有组织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以特定的高价值任务为目标,攻击破坏性强,对抗能力高,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 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 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 “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 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 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 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 、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 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 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 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 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建设技术与应用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交通运输部 提名意见: 我国是全球高海拔多年冻土唯一集中连片分布地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长期以来,受制于冻土融沉冻胀这一世界工程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青藏高原首条冻土公路—青藏公路等4条进藏国道通车以来,交通行业再未上马重大道路工程建设项目。面对国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青藏两省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强烈呼声,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均列入进藏高速公路通道。为保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能落地、建得成,近十年来国家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及青藏两省区先后投入研究经费1.5亿元,设立14项课题,由13家设计、科研、高校、建设等单位,在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大尺度高等级公路建设急需的工程理论、设计方法和冻融控制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创建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提出冻土工程能量平衡设计方法,攻克大尺度冻土路基冻融变形控制、大断面桥隧构造物抗冻防融等关键技术,系统创立我国独有的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建设技术,支撑建成全球第一条多年冻土高速公路,有效控制冻土工程病害率<6%。该项目系原始创新,研究环境艰苦,技术难度大,涉及专业领域广,经科技部、中国公路学会组织成果评价鉴定,项目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提出的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奠定了大尺度公路冻融灾害防控理论基础,提出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应用于我国多年冻土区公路升级改造3500km,新建共玉、花大高速公路1100km,推广应用于中巴公路建设。 项目成果是近40年来我国交通领域公路冻土工程技术的升级与突破,大幅提升我国冻土工程的国际影响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 交通运输部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究属交通运输领域。多年冻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我国约1/4国土分布多年冻土。冻土融沉、冻胀是公认的国际工程难题,国际上冻土工程病害率高达35%以上,至今未在多年冻土区大面积修筑沥青路面公路,无成熟经验借鉴。20世纪50年代青藏、青康、新藏通车后,由于出现严重的工程病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进步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 简介 技术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首创并成功地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新成果。它一般是与生产有关的新技术,如在国民经济某一技术领域中提供了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以上所称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各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原料;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科学发现、科学理论不属于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奖励范围,但是,将科学发现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实践,将新的发现体现在工艺、产品中,也可以推荐为技术发明奖。如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虽为客观存在,但如果将其开发为一种新药品或转化为一项技术发明,则符合技术发明奖的奖励范围。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而别人又不能根据所提供的方案将其重现的技术,不属于技术发明奖的奖励范围,如各种个人拥有的特技。[1] 授奖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在候选人所完成的产品、工艺、材料公开之前,前人所没有的,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时,一般应出具获得发明专利的证明,如果没有获得发明专利,应当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统称“国家奖励办”)认定的科技信息部门进行文献检索和查新,以确认一项技术是否符合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条件,文献应该检索到该技术的公开时间。界定或者确定“公开”时间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除技术鉴定外,还有专利申请、产品鉴定、产品或者技术公开销售使用、主要技术内容公开发表等。如果一项技术同时存在着上述几种公开方式,那么,确定发明权的公开时间应以最早的时间为准。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而言。先进性是指在推荐评审时,其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综合优于同类技术。先进性要求一项发明不但是新的、前人没有的,还要求它具有技术优越性,从而具有竞争力和实用价值。创造性是指发明的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创造性要求一项发明不是简单的前人所没有,必须和已有同类技术有本质的差异,有质的飞跃和突破。先进性和创造性主要是与先进的同类技术进行全面比较。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实践检验证明技术确是成熟、实用的,而且已经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该条件要求发明不但是先进的,还应当具有实用价值,并已较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推荐参加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的技术发明,应该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取得良好的实用效果。产品、材料至少应已批量生产和应用,对工艺要求至少经过中试或相当于中试以上规模的生产实施。[1]

国家科技进步奖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2013年) 时间 工作安排 1月 提交推荐材料 2月 形审,受理项目公布 4月 初评网络评审 5月-6月 初评会议评审 6月 初评结果公布 6月-7月 初评通过项目考察,异议处理 8月 评审委员会会议 9月 监督委员会会议,奖励委员会会议 10月 报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11月 下一年度推荐工作部署 12月 批准,授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形审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技术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企业名称等字样。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工程所属领域、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字样,必要时可以通过使用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品牌等方式来限定工程的内容,以防止侵犯其他企业的权益。 科普项目应直接使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4.公布名:不超过30字。如项目名称不可直接对外公布,应在此栏填写可公布名称,并且必须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供审查。不填写此栏时视为项目名称可直接公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2016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二等奖47项(通用项目)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推荐专家) 1F-301-2-01 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 术张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 权富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光鹏(内蒙古大学), 王勇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 2F-301-2-02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 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 用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苗红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魏利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张体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李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 护研究所) 河南省 3F-301-2-03 玉米重要营养品质优 良基因发掘与分子育 种应用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 杨小红(中国农业大学), 胡建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 究所),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 研究所) 教育部 4F-301-2-04 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 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 键技术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 彭大鹏(华中农业大学), 王玉莲(华中农业大学), 陈冬梅(华中农业大学), 陶燕飞(华中农业大学), 潘源虎(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5F-301-2-05 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关高进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山东省

键技术的生产体系构建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司), 陈明良(上海化工研究院), 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孔亦周(宝鸡秦东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张英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解学仕(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6F-302-2-01 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 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 临床应用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侯志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陈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张柳(华北理工大学), 郑占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王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中华医学会 7F-302-2-02 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 技术及其在多肽新药 创制中的应用王锐(兰州大学), 袁建成(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方泉(兰州大学), 马亚平(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刘建(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张邦治(兰州大学) 甘肃省 8F-303-2-01 重建多期油气复杂成 藏过程的关键仪器与 方法刘文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金之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秦建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旭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郑伦举(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志荣(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公司 9F-303-2-02 复杂结构井特种钻井 液及工业化应用蒋官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孙金声(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 术研究院), 蒲晓林(西南石油大学), 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王玺(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 术研究院), 王平全(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联合会 10F-303-2-03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 钻热采关键技术孙友宏(吉林大学), 郭威(吉林大学), 陈晨(吉林大学), 吉林省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二、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在建双江口大坝高达312m,是全球第一高坝,建成的大岗山拱坝210m,地震加速度高达557.5cm/s2,为同类世界最大。随着电站群规模、建成时间和新建电站技术难度的增大,安全风险和调度、维护难度逐渐凸显,急需创新突破,以保障安全,避免灾害,提高效益。项目基于20余项重大科研,历经10余年,形成了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成套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主要创新包括: 1.大坝与边坡安全管控系统集成与预警技术。首创多因子全要素定量化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提出电站群危险源分级管控技术,研发高精度外部变形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流域梯级库坝群安全风险智能管控模型。成功预报并治理重特大地质灾害危险点10处,提前4小时在节日期间预警大渡河中游川藏生命线滑坡体大规模垮塌,避免了高车流情况下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创多数据源混合同化流域气象预报技术,实现气象水情高分辨率、多时空尺度、自动耦合预报;发明大型梯级水电站间负荷实时智能调控技术,自动匹配市场需求、梯级来水、设备状况及经济运行等要素,首次实现大型流域调度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每年减少人工负荷调节3万余次。 3.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研发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安全帽等产品,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智能感知化转变;发明基于超球算法的设备健康趋势预警和故障诊断技术,首次实现设备故障早期预警,减少检修冗余,设备等效可用系数大幅提高约10%。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强流稳态中子调控关键技术及装置 (二)提名意见 针对先进核能系统复杂中子场构建问题,发明了强流稳态中子调控技术,创新研制了中子调控科学装置,解决了复杂系统重要的核辐射安全设计与验证难题。 该大型装置及相关技术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SCI论文81篇。获省部级一等奖多项。项目成果在大型核工程、国防装备等重大项目中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推动了核能及核技术交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核能利用是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能系统中,中子被称为“灵魂”,是核能安全发展的源头。中子行为研究是核能安全发展的源头和关键。针对先进裂变堆、聚变堆、混合堆等先进核能系统的研发及验证,传统技术在中子场精准构建以及辐射安全评价等方面存在

重大挑战,成为制约先进核能系统发展的关键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项目团队突破了强流稳态中子调控技术瓶颈,创新研制了中子调控科学装置,解决了复杂系统重要的核辐射安全设计与验证难题。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创新研制了聚变裂变耦合的中子调控装置。发明了高产额中子源强调控技术,发明了基于阵列射流强化散热的靶技术,突破了氘氚聚变中子源强难以提高的技术瓶颈,研制了加速器驱动的氘氚聚变和裂变耦合的大型中子调控装置,其氘氚中子源强提升了28%。 (2)发明了调控模块自适应组合的中子场构建技术。设计了分能区的中子调控模块体系,发明了基于响应矩阵的中子能谱调控方法,研制了中子场调控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构建先进核能系统中子场的难题。 (3)发明了复杂中子场的在线反演评价技术。研制了特征识别的中子在线测量系统,大幅提升了测量范围;提出了基于离散点测量的中子场在线反演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辐射安全动态特性的精准评价难题。 该大型装置及相关技术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SCI/EI论文81篇。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多项。项目成果在大型核工程、国防装备等重大项目中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推动了核能及核技术交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四)客观评价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一、提名意见

二、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当前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装备柔性欠佳、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产品快速更新、定制化以及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需求。采用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在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中迫切需要解决机器人在适应性、网络化、智能化、安全性和移动化方面的问题。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历时多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了在机器人柔性移动作业、机器人组件、智能编程和碰撞检测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制了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实现了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占有量。主要创新如下: 1、发明了机器人高精度柔性作业的主动柔顺控制方法,采用机器人动力学和重力项的补偿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六维力/力矩控制技术,提高了机器人高精度装配、打磨等作业的适应性。 2、提出了一种机器人组件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机器人功能组件、模块化、开放式通信接口的设计规范,形成了国家标准,实现了即插即用的机器人技术组件,解决了机器人系统快速集成问题。 3、研发了一种基于视觉技术的免示教作业系统,解决了复杂工件的实时三维建模与重构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免示教作业编程,减少了机器人生产线现场调试时间。 4、发明了高效、可靠的机器人碰撞检测与保护方法,采用基于扰动观测器和神经元网络训练器的视觉碰撞检测方法,在加速度矢量和位置矢量组成的多维空间中建立了更可靠、响应更及时的机器人碰撞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式行为规划的机器人安全保护方法,提高了机器人运行和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5、研发了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和导航控制系统,开发了一种基于双滑动轴浮动支撑机构的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减小了机器人行走时产生的振动;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的机器人高精度导航控制系统,解决了移动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导航的准确性,提高了机器人移动作业能力。 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3项,发表SCI/EI论文4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制定了国家标准8项,研究成果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辽宁省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1项。项目成果在华晨中华、康佳电子等数家生产企业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线130余条,并出口到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十几个国家,改变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近三年项目完成单位新增销售收入34.3亿元,新增利润9.5亿元,部分应用单位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近8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针对我国履行环保国际公约的迫切需求和制冷工质绿色替代的技术难题,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高安全性测试方法与环境友好性评价等关键技术,首次建立了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研发多种制冷空调新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冷冻冷藏设备、空调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建筑、食品等重点领域,产品出口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履行环保国际公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工质在制冷空调装备中承担着能量转换和传输的重要作用,制冷空调装备使用的传统工质存在破坏臭氧层、温室

效应高等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日益关注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系列环保国际公约的签署,积极寻找制冷空调装备安全适用的绿色工质替代技术是全球同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也将成为抑制全球温升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装备制造国和消费国,传统工质年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以上。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的替代并保障行业平稳转换过渡,已成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依托联合国框架下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等专项支持,集合国内制冷空调行业产学研各界优势资源,针对R32、CO2、NH3等不破坏臭氧层且具有低温室效应潜值的绿色工质,历时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供热)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新型测试评价方法与安全可靠运行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并实现多种新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1.国内率先开展了可燃性工质多因素耦合泄漏燃烧性能试验,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湿蒸气压缩”热力学循环和自然工质复叠式热力学循环,测定了工质含油状态下的强化换热准则,探明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提出行业绿色工质替代路线图,为全面替代传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奖 序号 16 项目名称经产良药益母草的多维评价与开发应用 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益母草及其中成药制剂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应用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提出并构建“大中药、全产业链”多维评价的思路、方法和实践体系,开展益母草品种资源、物质基础、中成药制剂、质量标准以及上市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研究。突破了益母草大规模人工栽培技术的难题,选育出益母草品种“川益1号”,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建立了唯一1个国家CFDA认证的益母草GAP基地;深入系统地阐明了益母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发现132个化学成分,创造了益母草研究的历次之最,并获得了益母草碱等创新药物成分,且正作为I类新药申报临床试验;成功研发了益母草软胶囊、益母草分散片、益母草颗粒(无蔗糖);对已上市产品益母草注射液、益母草片、益母草颗粒进行了制药自动化生产、质量标准提升和上市后评价,保障临床用药的有效和安全,实现经济产值提高;开发的益母草中成药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近4000家医院使用。该项目中医药特色突出,思路清晰,方法先进,结果可靠,结论可信,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篇,SCI收录37篇;产品近3年产值累计20多亿元;带动了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增收致富,已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提名该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益母草及其制剂已成为妇产科销量最大、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但亟待解决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创新药物发现与现代制药、成药上市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热点区域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而热点区域高容量的密集无线网络则是实施“智慧城市”和“提速降费”的重要支撑。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等项目资助下,为解决“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密集高容量无线组网”科学问题,该项目提出了异构协同自组织机理,形成了高容量无线网络协同自组织技术发明,解决了热点区域基站密集导致组网容量低、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难题。主要创新点包括:①发明了基于异构自主控制环的一体化协同自组织网络结构,实现了绿色、低成本、便捷快速组网;②发明了异构干扰分层协同控制方法,解决了密集基站布置下干扰突发和严重难题;③发明了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方法,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能力。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6,软件著作权9项,颁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项目成果已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规模部署,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该项目于201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无线网络是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热点区域的高容量无线网络是实施“宽带中国”和“提速降费”的重要支撑。高层楼宇、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等热点区域数据业务占比逾70%,受建筑结构和业务分布等影响,热点区域的基站能力差异大且非规则蜂窝布置,无法采用传统规则蜂窝机理,引发“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密集高容量无线组网”科学问题,导致容量低、耗时长、成本高等挑战。为此,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该项目提出了异构协同自组织理论,发明了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实现了热点区域的高容量、便捷、低成本无线组网,为实施“智慧城市”和“提速降费”实施提供支撑。核心发明点有: 1.针对传统无线网络无法适应业务的潮汐变化及容量剧增难题,发明了分层的一体化无线组网方法,实现了多种无线网络设备的共用和小型化;在传统控制环中增加了评估步骤以进行异构传输性能预测,提出了异构自主控制环,发明了异构协同自组织结构,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可扩展性; 2.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干扰突发且严重,传统时频空资源处理增益有限难题,发明了接入层面分级动态干扰协调自优化方法,突破了自适应分组业务迁移和窄频带传输,提出了统一控制的共虚拟小区组网机制; 3.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基站密集化和即插即用导致的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挑战,发明了物理小区自配置、邻区关系自优化、容量覆盖自协同、小区中断自治愈方法,提升了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水平。 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9项,牵头制订并颁发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研发的异构基站获科技部“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证书,热点自组网系列产品已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规模部署,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并带动了我国在热点区域无线智能组网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项目部分成果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二、主要完成人 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 三、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汤明高、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揭示滑坡成灾机理,建立三维识别图谱,提出重大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揭示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监测预警平台。负责项目实施及全面推广。 (2)同济大学(刘春):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提出大型滑坡演化的空-天-地-内多源立体观测,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滑坡观(探)测技术,开展行业推广应用。 (3)武汉大学(廖明生、张路):发挥在测绘遥感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解决了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监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该技术的可用性和结果可靠性,在四川丹巴县、理县、茂县等区域进行了应用。 (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学斌):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现已划归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贡献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编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并进行了深入推广应用。 (5)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慧生):研发滑坡监测技术,滑坡大数据采集传输、无人机建模和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滑坡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提名意见 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获得“标准规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

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二等奖47项(通用项目)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1F-301-2-01 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 术 张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 权富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光鹏(内蒙古大学), 王勇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 2F-301-2-02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 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 用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苗红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魏利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张体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李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 护研究所) 河南省 3F-301-2-03 玉米重要营养品质优 良基因发掘与分子育 种应用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 杨小红(中国农业大学), 胡建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 究所), 教育部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4F-301-2-04 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 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 键技术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 彭大鹏(华中农业大学), 王玉莲(华中农业大学), 陈冬梅(华中农业大学), 陶燕飞(华中农业大学), 潘源虎(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5F-301-2-05 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关 键技术的生产体系构 建与新型肥料产品创 制高进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 司), 陈明良(上海化工研究院), 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 研究所), 孔亦周(宝鸡秦东流体设备制造有 限公司), 张英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 源与环境研究所), 解学仕(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 6F-302-2-01 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 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 临床应用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侯志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陈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张柳(华北理工大学), 郑占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王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中华医学会 7F-302-2-02 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 技术及其在多肽新药 王锐(兰州大学),甘肃省

2019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面向智慧城市的大规模无线感知和异构互联系统 及其产业化应用 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广东省 推荐单位意见本单位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确认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面向智慧城市的大规模无线感知和传输领域。针对我国面对智慧城市中出现网络部署和数据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结构类型高度复杂化的重大难题,实现了无线通信和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创新性突破。在通信层面,首次研发了基于物理层干扰的副信道通信模型及系统,在国际上率先阐明物理层信息的结构化特征对于无线网络通信的性能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幅提高了多路访问效率和频谱利用率,打破了传统通信方式的性能壁垒。在网络层面,率先研发了基于自适应频谱融合的eLTE传输优化系统,有效提高了授权与非授权频谱的利用率,解决了大规模异构无线网络中分布式频谱资源调度的难题,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广覆盖、大容量、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支撑;在应用层面,首次开发了基于智慧点的多维度信息感知和深度学习应用系统,提供了面向不同物联网垂直领域端到端的感知互联解决方案,整合了智慧城市各个运营环节和各类运营的资源,消除了智慧城市运营中的信息孤岛,满足了国家大规模异构互联多元化的传输和感知需求。项目在国内外实现了泛在互联的智能化运营,在智慧便民、市政管理、等服务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了城市智能化创新运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前景。 鉴于该项目的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拟推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无线网络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各国内外都靠重视,出现前所未有,万物互联现象,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如何应对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难题。特别是处在网络部署和数据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结构类型高度复杂化的阶段当今,如何实现无线通信和感

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主要完成人:沙爱民裴建中谭忆秋何唯平张忠伦胡力群孙朝云蒋玮齐琳李东周纯秀陈拴发徐世国王晓燕赵昕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领域。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和汽车运输规模长足发展。道路交通设施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节能环保等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问题,例如:道路交通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地下水补充不足和地表洪水泛滥;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汽车尾气路面净化难以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部批准由长安大学主持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透水路面,低噪声路面,低吸热路面,融冰雪路面,分解汽车尾气路面等环保型道路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材料研发、实体工程铺筑等方式,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 1)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黏度沥青改性剂,建立了透水沥青路面材料细观空隙特征与宏观材料组成及性能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环境与功能要求的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打破了国外对高黏度沥青改性材料的技术垄断,提出了透水沥青路面建设与养护的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技术标准。

2)研发了基于近场测试原理的轮胎-路面交互作用测量车,建立了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特性声学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路面在不同材料组成与结构关键参数下的降噪规律。为以降噪为目标的多孔路面材料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提升了我国多孔路面的设计水平。 3)建立了基于传热学和气象学原理的沥青路面热效应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沥青路面热效应的定量评价;研发了保水乳浆材料、太阳热反射涂料,遴选了热阻矿料,提出了遮热、保水以及热阻式三种低吸热路面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系统形成了我国低吸热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4)建立了基于能量转化的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瞬态融雪模型,开发了集成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的道路融雪系统;揭示了弹性沥青路面的除冰雪机理,提出了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的弹性融冰雪路面组成设计方法。成功实现了非人工、机械、化学除雪的新型环保融冰雪路面技术,提升了我国路面冰雪处治的技术水平。 5)自主研发了能够应用于道路路面的矿物负载型和耦合型光催化净化材料,生产出了相应的尾气吸收分解涂料,形成了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涂层的施工工艺,研发了尾气测试评价系统。突破了高效循环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材料制备的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路面主动净化汽车尾气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