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连接体问题及解题方法

4连接体问题及解题方法
4连接体问题及解题方法

4连接体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通过绳、杆、弹簧相连,或多个物体直接叠放在一起的系统.

2.连接体题型

(1)系统内所有物体相对静止,即运动情况相同,a 也相同------相对静止问题

(2)系统内物体相对运动,运动情况不同,a 也不同------相对运动问题

二、处理方法

1

整体法分析系统受力时只分析外力不必分析内力;在用隔离法解题时要注意判明隔离体的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同时为了方便解题,一般我们隔离受力个数少的物体.2.相对静止类:程。(整体与隔离结合使用)

例1.A 、B 两物体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m B =6Kg ,今用水平力F A =6N 推A ,用水平力F B =3N 拉B ,A 、B 有多大?

3.相对运动问题: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 =1.6 m 、质量为M =3 kg 的木板.一

个质量为m =1 kg 的小木块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若2s 时两者脱离,则F 为多大?

4.判断相对静止还是相对运动:以最容易达到最大加速度的物体作为切入点,进入分析

例3.如图所示,m 1=40 kg 的木板放在无摩擦的地板上,木板上又放m 2=10 kg 的石块,石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试问

(1)当水平力F =50 N 时,石块与木板间有无相对滑动?

(2)当水平力F =100 N 时,石块与木板间有无相对滑动?(g =10 m/s 2)此时m 2的

加速度为多大?

5.方法总结

①.当它们具有共同加速度时,一般是先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

方程,再隔离受力个数少的物体分析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②.当它们的加速度不同且涉及到相对运动问题,一般采用隔

离法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找它们运动或受力的联

系点列辅助条件方程.

练习题

1.两个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A .211m m m + F

B .212m m m + F

C .F

D .2

1m m F 2.上题若m 1与m 2与水平面间有摩擦力且摩擦因数均为μ则A 对B 作用力等于为( )

3.如图所示,光滑平面上以水平恒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

速运动,若小车质量为M ,木块质量为m ,加速度大小为a ,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

擦因数为μ,对于这个过程某同学用以下四个式子来表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正确的是() A.F-Ma B.μma C.μmg D.Ma

4.如图所示,物体P置于水平面上,用轻细线跨过质量不计的光滑定滑轮连接一个重力G=10N的重

物,物体P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a1;若细线下端不挂重物,而用F=10N

的力竖直向下拉细线下端,这时物体P的加速度为a2,则( )

A.a1>a2

B.a1=a2

C.a1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m的滑块A、B叠放在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A与

斜面间、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当A、B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

下滑时,B受到摩擦力()

A.等于零

B.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μ1mgcosθ

D.大小为μ2mgcosθ

6.相同材料的物块m和M用轻绳连接,在M上施加恒力F,使两物块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在下列各种情况下绳中张力。

(1)地面光滑,T为多少?

(2)地面粗糙,T为多少?

(3)竖直加速上升,T为多少?

(4)斜面光滑,加速上升,T为多少?

7.如图所示,质量为M、m的两个物体A和B,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相连.用力把B压在水平桌面上,使A离地面的高度为H,且桌面上方细绳与桌面平行.现撤去压B的外力,使A、B从静止开始运动,A着地后不反弹,在运动过程中B始终碰不到滑轮.B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不计

滑轮与轴间、绳子的摩擦,不计空气阻力及细绳、滑轮的质量。求:

(1)A下落过程的加速度;

(2)B在桌面上运动的位移.

8.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两物体A、B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已知A、B 间的最大摩擦力为A物体重力的μ倍,若用水平力作用在B上,使A、B保持相

对静止做加速运动,则作用于B上的最大拉力F B不能超过多少?

9.上题中若把水平力作用在A上,使A、B保持相对静止做加速运动,则作用于A上的最大拉力F A 不能超过多少?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可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下滑,木板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问(1)为了保持木板与斜面相对静止,计算人运动的加速度?

(2)为了保持人与斜面相对静止,木板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少?

1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布带上静止放着一质量为m=1.0 kg的小铁块,它离布带右端的距离为L=0.5 m,铁块与布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现用力从静止开始向左以a0=2 m/s2的加速度将布带从铁块下抽出,假设铁块大小不计,铁块不滚动,g取10 m/s2,求:

(1)将布带从铁块下抽出需要多长时间?

(2)铁块离开布带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连接体问题专题详细讲解

连接体问题 一、连接体与隔离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连接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如果把其中某个物体隔离出来,该物体即为隔离体。二、外力和内力如果以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作用力,这些力是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 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不考虑内力。如果把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这些内力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 三、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整体法连接体中的各物体如果加速度相同,求加速度时可以把连接体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如果要求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隔离其中一个物体,对该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此法称为隔离法。 3.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的。本来单用隔离法就可以解决的连接体问题,但如果这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则处理问题就更加方便。如当系统中各物体有相同的加速度,求系统中某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法求出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法求物体受力。 简单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具有相同大小加速度的整体。 2?“整体法”: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即当做一个质点来考虑)。 注意:此方法适用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情况。 3?“隔离法”:把系统中各个部分(或某一部分)隔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分析。 注意:此方法对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或不相同情况均适用。 4.“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 求各部分加速度相同的连结体的加速度或合外力时,优选考虑整体法”;如果还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再用隔离法”,且一定是从要求作用力的那个作用面将物体进行隔离;如果连结体中各部分加速度不同,一般都是选用隔离法”。 5?若题中给出的物体运动状态(或过程)有多个,应对不同状态(或过程)用整体法”或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再列方程求解。 针对训练. 1?如图用轻质杆连接的物体 AB沿斜面下滑,试分析在下列条件下,杆受到的力是拉力还是压力。

4连接体问题及解题方法

4连接体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通过绳、杆、弹簧相连,或多个物体直接叠放在一起的系统. 2.连接体题型 (1)系统内所有物体相对静止,即运动情况相同,a 也相同------相对静止问题 (2)系统内物体相对运动,运动情况不同,a 也不同------相对运动问题 二、处理方法 1 整体法分析系统受力时只分析外力不必分析内力;在用隔离法解题时要注意判明隔离体的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同时为了方便解题,一般我们隔离受力个数少的物体.2.相对静止类:程。(整体与隔离结合使用) 例1.A 、B 两物体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m B =6Kg ,今用水平力F A =6N 推A ,用水平力F B =3N 拉B ,A 、B 有多大? 3.相对运动问题: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 =1.6 m 、质量为M =3 kg 的木板.一 个质量为m =1 kg 的小木块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若2s 时两者脱离,则F 为多大? 4.判断相对静止还是相对运动:以最容易达到最大加速度的物体作为切入点,进入分析 例3.如图所示,m 1=40 kg 的木板放在无摩擦的地板上,木板上又放m 2=10 kg 的石块,石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试问 (1)当水平力F =50 N 时,石块与木板间有无相对滑动? (2)当水平力F =100 N 时,石块与木板间有无相对滑动?(g =10 m/s 2)此时m 2的 加速度为多大? 5.方法总结 ①.当它们具有共同加速度时,一般是先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 方程,再隔离受力个数少的物体分析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②.当它们的加速度不同且涉及到相对运动问题,一般采用隔 离法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找它们运动或受力的联 系点列辅助条件方程. 练习题 1.两个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A .211m m m + F B .212m m m + F C .F D .2 1m m F 2.上题若m 1与m 2与水平面间有摩擦力且摩擦因数均为μ则A 对B 作用力等于为( ) 3.如图所示,光滑平面上以水平恒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 速运动,若小车质量为M ,木块质量为m ,加速度大小为a ,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技巧练习题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技巧练习题 1. 如图,一个固定斜面上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物块A 和B 紧挨着匀速下滑,A 与B 的接触面光滑。已知A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B 与斜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2倍,斜面倾角为α。则B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 A. 2tan 3α B. 2cot 3α C. tan α D. cot α 2. 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物块A 、B 用轻弹簧相连,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它们的质量之比m :M=1:2。当用水平力F 作用于B 上且两物块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时(如图甲所示),弹簧的伸长量为1x ;当用同样大小的力F 竖直向上拉B 且两物块以相同的加速度竖直向上运动时(如图乙所示),弹簧的伸长量为2x ,则21:x x 等于( ) A. 1:1 B. 1:2 C. 2:1 D. 2:3 3. 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bc 是固定在车上的一根水平杆,物块M 穿在杆上,M 通过细线悬吊着小物体m ,m 在小车的水平底板上,小车未动时细线恰好在竖直方向上。现使小车如下图分四次分别以4321a a a a 、、、向右匀加速运动,四种情况下M 、m 均与车保持相对静止,且图甲和图乙中细线仍处于竖直方向,已知8:4:2:1:::4321=a a a a ,M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依次为4321f f f f 、、、,则错误.. 的是( )

A. 2:1:21=f f B. 3:2:21=f f C. 2:1:43=f f D . tanα=2tanθ 4. 如图,机车a 拉着两辆拖车b ,c 以恒定的牵引力向前行驶,连接a 、b 间和b 、c 间的绳子张力分别为T 1、T 2,若行驶过程中发现T 1不变,而T 2增大,则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 b 车中有部分货物落到地上 B. c 车中有部分货物落到地上 C. b 车中有部分货物抛到c 车上 D. c 车上有部分货物抛到b 车上 5. 如图所示,光滑固定斜面C 倾角为θ,质量均为m 的两物块A 、B 一起以某一初速度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物块A 上表面是水平的,则在该减速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A 受到B 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B. 物块B 受到A 的支持力做负功 C. 两物块A 、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cosθ D. 物块B 的机械能减少 6.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物体A 、B ,m 1>m 2,A 、B 间水平连接着一轻质弹簧秤。若用大小为F 的水平力向右拉B ,稳定后B 的加速度大小为a 1,弹簧秤示数为F 1;如果改用大小为F 的水平力向左拉A ,稳定后A 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弹簧

连接体问题 专题训练

连接体问题 1. 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物体组成连接体。 2. 整体法: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联系的物体相对同一参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时,可选整体为研究对象。 3. 隔离法:把题目中每一物体隔离出来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列方程 4. 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有两点: (1)受力情况简单,与已知量、未知量关系密切。 (2)先整体后隔离。 构成连接体的各部分之间的重要的联系纽带之一就是加速度,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对同一参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时,有些题目也可采用整体与隔离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步骤用整体法或隔离法求出加速度,然后用隔离法或整体法求出未知力。 【典型例题】 例1. 光滑水平面上A、B两物体m A =2kg、m B =3kg,在水平外力F=20N作用下向右加速运 动。求 (1)A、B两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2)A对B的作用力多大? 解:设两物体加速度大小为a,A对B作用力为F 1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对A的作用力 F 2=F 1 。 对A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A =m A a 得: F-F 2 =m A a 20-F 2 =2a ① 对B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B =m B a 得: F 1 =m B a F 1 =3a ② 由①、②联立得:a=4m/s2 F 1 =12N F=20N 而F 1 =12N ,所以不能说力F通过物体A传递给物体B。分析:(1) (2)①+②得 F=(m A +m B )a 即:因为A、B具有相同加速度,所以可把A、B看作一个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思考:本题应怎样解更简单? 对AB 整体受力如图 竖直方向平衡,故F N =(m A +m B )g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m A +m B )a 得: a=2 204/32A B F m s m m ==++ 对B 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B =m B a 得:F 1= m B a=3?4=12N 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 ,斜面与物块无摩擦,地面光滑,现对斜面施一个水平推力F ,要使物块相对斜面静止,力F 应多大 ? 解析:两物体无相对滑动,说明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方向水平。对于物块m ,受两个力作用,其合力水平向左。先选取物块m 为研究对象,求出它的加速度,它的加速度就是整体加速度,再根据F =(M+m )a 求出推力F ,步骤如下: 先选择物块为研究对象,受两个力,重力mg 、支持力F N ,且两力合力方向水平,如图 所示,由图可得: tan mg ma θ=,tan a g θ=? 再选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tan F M m a M m g θ=+=+。 答案:()tan M m g θ+

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思路

连接体问题的求解思路 【例题精选】 【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着紧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A和B(如图),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A、m B。当用水平恒力F推物体A时,问:⑴A、B两物体的加速度多大?⑵A物体对B物体的作用力多大? 分析:两个物体在推力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整体来说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对于两个孤立的物体分别用牛顿第二定律也是正确的。因此,这一道连接体的问题可以有解。 解: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为T,把A、B两个物体隔离出来画在右侧。因为物体组只在水平面上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平衡的,所以分析每个物体受力时可以只讨论水平方向的受力。A物体受水平向右的推力F和水平向左的作用力T,B物体只受一个水平向右的作用力T。对两个物体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对m A满足 F-T= m A a ⑴ 对m B满足 T = m B a ⑵ ⑴+⑵得 F =(m A+m B)a ⑶ 经解得: a = F/(m A+m B)⑷ 将⑷式代入⑵式可得 T= Fm B/(m A+m B) 小结:①解题时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是其中的一个物体还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组。如果本题只求运动的加速度,因为这时A、B两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物体组的力和加速度无关,那么我们就可以物体组为研究对象直接列出⑶式动力学方程求解。若要求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就要用隔离法列两个物体的动力学方程了。 ②对每个物体列动力学方程,通过解联立方程来求解是解决连接体问题最规的解法,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同学们必须掌握。 【例2】如图所示,5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用水平向右推力F推木块1,使它们共同向右加速运动时,求第2与第3块木块之间弹力及第4与第 5块木块之间的弹力。

连接体问题专题详细讲解

题问连接体一、连接体与隔离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连接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如果把其中某个物体隔离出来,该物体即为隔离体。如果以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作用力,这些力是系统受到的外二、外力和内力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不考虑内力。如果把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这些内力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三、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求加速度时可以把连接体作为一个整体。运用连接体中的各物体如果加速度相同,1.整体法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必须隔离其中一个物体,对该物体应用牛顿第二.隔离法如果要求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2 定律求解,此法称为隔离法。.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的。本来单用隔离法就可以解决的连接体问题,但3如果这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则处理问题就更加方便。如当系统中各物体有相同的加速度,求系统中某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法求出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法求物体受力。简单 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具有相同 大小加速度的整体。 2.“整体法”: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即当做一个质点来考虑)。注意:此方法适用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情况。3.“隔离法”:把系 统中各个部分(或某一部分)隔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分析。注意:此方法对于系统中 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或不相同情况均适用。4.“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 如果还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整体法”求各部分加速度相同的连结体的加速度或合外力时,优选考 虑“,且一定是从要求作用力的那个作用面将物体进行隔离;如果连结体中各部分加速度不隔离法”力,再用“”。同,一般都是选用“隔离法进行受隔离法”整体法”或“5.若题中给出的物体运动状态(或过程)有多个,应对不同状态(或过程)用“力分析,再列方程求解。针 对训练沿斜面下滑,试分析在下列条件下,杆受到的力是拉力还是压力。1.如图用轻质杆 连接的物体AB )斜面光滑;(1 )斜面粗糙。(2 ,若斜B间的杆不存在,此时同时释放A、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假设法。即假定〖解析〗A、B间的距离始终不变,此时若将杆再搭上,A、Bg运动的加速度均为a=sinθ,则以后的运 动中面光滑,A、B,cosθsin=gθ-μg显然杆既不受拉力,也不受压力。若斜面粗糙,A、B单 独运动时的加速度都可表示为:a,<,则aaμ,则有=μa=a,杆仍然不受力,若>μμa显然,若、b两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BBABAAAB杆便受到拉力。><μ,则aaμA、B间的距离会 缩短,搭上杆后,杆会受到压力,若BBAA〖答案〗)斜面光滑杆既不受拉力,也不受压力(1 μ杆不受拉力,受压力>(2)斜面粗糙μBA杆受拉力,不受压力μ<斜面粗糙μBA类型二、“假设法”分析物体受力 的斜面下滑,如图所示,若不存在摩擦,【例题2】在一正方形的小盒内装一圆球,盒与球一起 沿倾角为θ不为角增大时,下滑过程中圆球对方盒前壁压力T及对方盒底面的压力T?(提示: 令N将如何变化当θ)零,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 T为零;B.N变小,A.N变小,T变大; 变大。.N不变,TC.N变小,T变小;D物体间有没有相互作用,可以假设不存在,看 其加速度的大小。〖点拨〗”一样快sinθ,即“〖解析〗假设球与盒子分开各自下滑,则各自的 加速度均为a=g=0 T∴θN=mgcos对球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上:θ∴N增大而减小。随B

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及解决方法

图2 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及解决方法 广东 张彪 所谓连接体就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的组合。在每年的高考物理题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有关连接体方面的考题,以考查受力分析、过程分析,特定状态分析为命题重点,将知识重点与思维方法统一起来,从中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一、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隔离法”。还可根据题目中所创设的物理环境,选取整体为对象,运用物理规律求解,这样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例1】如图1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 0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m ,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l ,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l 后停止,然后松手,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内,则刚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A .()1+?l l mg B .()()10++?l l m m g C .?lmg l D .?l m m g l ()+0 分析:根据题意由盘及物体组成的系统先后经过了三个状态:(1)盘中放物,弹簧被伸长,系统处于平衡态,此时有kl g m m =+)(0,(2)手对盘有向下拉力F ,弹簧被再伸长了?l ,系统仍平衡,即l k F l l k F g m m ?=?+=++,可得)()(0。(3)撤去拉力F 的瞬间,系统失去平衡,盘及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此时系统受合力的大小与撤去的力F 相等,方向与F 相反。可用整体法求出此刻系统的加速度 ,用隔离法以物体为对象,求出盘对物体的支持力 。 答案:A [点评] ①解题时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如果题中只求物体组运动的加速度,则两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物体组的内力,与加速度无关,就可以物体组为研究对象直接列出动力学方程求解加速度。若要求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就要用隔离法列两个物体的动力学方程了。 ②也可以对每个物体列动力学方程,通过解联立方程来求解是解决连接体问题最规范的解法,也是最保险的方法,但是较麻烦一些。 二、在有些问题中,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加速度不同,则只有应用隔离法解决。关键要正确地分别对物体受力分析,分别列方程,再结合两个物体运动的相关联系信息点(如位移关系、速度关系、时间关系、动量关系、能量关系等)联立解决。 【例2】 有一个质量M =4.0kg ,足够长的木板,在水平向 右F =8.0N 的外力作用下,以V 0=2.0m/S 的速度在地面上匀速运 图1

高考物理连接体模型问题归纳

绳牵连物”连接体模型问题归纳 广西合浦廉州中学秦付平 两个物体通过轻绳或者滑轮这介质为媒介连接在一起,物理学中称为连接体,连结体问题是物体运动过程较复杂问题,连接体问题涉及多个物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力学中能考查的重要内容。从连接体的运动特征来看,通过某种相互作用来实现连接的物体,如物体的叠合,连接体常会处于某种相同的运动状态,如处于平衡态或以相同的加速度运动。从能量的转换角度来说,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等等,下面本文结合例题归纳有关“绳牵连物”连接体模型的几种类型。 一、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例1如图1所示,在不计滑轮摩擦和绳质量的条件下,当小车匀速向右运动时,物体A的受力情况是() A.绳的拉力大于A的重力 B.绳的拉力等于A的重力 C.绳的拉力小于A的重力 D.拉力先大于A的重力,后小于重力

解析:把小车的速度为合速度进行分解,即根据运动效果向沿绳的方向和与绳垂直的方向进行正交分解,分别是v2、v1。如图1所示,题中物体A的运动方向与连结处绳子的方向相同,不必分解。A的速度等 于v2,,小车向右运动时,逐渐变小,可知逐渐变大,故A向上做加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绳子对A的拉力大于重力,故选项A正确。 点评:此类问题通常是通过定滑轮造成绳子两端的连接体运动方向不一致,导致主动运动物体和被动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的不一致性。解答时必须运用两物体的速度在各自连接处绳子方向投影相同的规律。 二、求解连接体速度 例2质量为M和m的两个小球由一细线连接(),将M置于半径为R的光滑半球形容器上口边缘,从静止释放,如图2所示。求当M滑至容器底部时两球的速度。两球在运动过程中细线始终处于绷紧状态。 解析:设M滑至容器底部时速度为,m的速度为。根据运动效果,将沿绳的方向和垂直于 绳的方向分解,则有:,对M、m系统在M从容器上口边缘滑至碗底的过程,由机械能

用动力分配法巧解匀加速运动连接体问题(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用动力分配法巧解匀加速运动连接体问题 郑 金 (凌源市职教中心 辽宁 朝阳 122500) 摘 要:通过对有关在水平面和斜面上做匀加速运动的连接体问题进行分析,推导了相互作用力与恒定外力的大小关系的结论,并且从多方面拓展和应用结论. 关键词:连接体;加速运动;动力分配;等效动力 对于在恒定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连接体问题,在求相互作用力时,一般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列方程求相互作用力.由于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恒定外力和物体质量之间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可通过对各种情形的连接体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和归纳结论,由此来拓展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一、结论推导 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知,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对物体都产生一个加速度,因此,物体实际运动的加速度等于各个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即 n a a a a +++=Λ21m F m F m F n +++=Λ21[1]. 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A 和B 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则有 A An A A A A m F m F m F +++Λ21B Bn B B B B m F m F m F +++=Λ21. 当两个物体与运动轨道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时,各自受到的摩擦力与质量成正比,因此对两个物体分别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如果连接体在斜面上加速运动,则各自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质量成正比,因此下滑力对两个物体分别产生的加速度相同.由于在等式两边相同的加速度可抵消,那么在列方程时可不考虑因重力而产生的摩擦力和下滑力. 如图1所示,质量分别为1m 和2m 的木块A 和B 之间用轻绳连接,在大小为F 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

高中物理复习--连接体问题

如图1-15所示:把质量为M的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高台上,用一条可以忽略质量而且不变形的细绳绕过定滑轮把它与质量为m的物体连接起来,求:物体M和物体m的运动加速度各是多大? ⒈“整体法”解题 采用此法解题时,把物体M和m看作一个整体,它们的总质量为(M+m)。把通过细绳连接着的M与m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看作是内力,既然水平高台是光滑无阻力的,那么这个整体所受的外力就只有mg了。又因细绳不发生形变,所以M与m应具有共同的加速度a。 现将牛顿第二定律用于本题,则可写出下列关系式:mg=(M+m)a 所以,物体M和物体m所共有的加速度为: ⒉“隔离法”解题 采用此法解题时,要把物体M和m作为两个物体隔离开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因此通过细绳连接着的M与m之间的相互作用力T必须标出,而且对M和m单独来看都是外力(如图1-16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M可列出下式:T=Ma 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m可列出下式:mg-T=ma ② 将①式代入②式:mg-Ma=ma mg=(M+m)a 所以物体M和物体m所共有的加速度为: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建议:请教师给学生讲完上述的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独立推导如图1-17所示的另一个例题:用细绳连接绕过定滑轮的物体M和m,已知M>m,可忽略阻力,求物体M和m的共同加速度a。:

【思路整理】 ⒈既然采用“整体法”求连接体运动的加速度比较简便?为什么还要学习“隔离法”解题呢?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采用“整体法”解题只能求加速度a,而不能直接求出物体M与m之间的相互作用力T。采用“隔离法”解联立方程,可以同时解出a与T。因此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连接体运动问题时,还是采用“隔离法”比较全面。 ②通过“隔离法”的受力分析,可以复习巩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⒉在“连接体运动”的问题中,比较常见的连接方式有哪几种? 比较常见的连接方式有三种: ①用细绳将两个物体连接,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绳的“张力”体现的。在“抛砖引玉”中所举的两个例题就属于这种连接方式。 ②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力”连接在一起。 ③两个物体通互相接触推压连接在一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弹力”。 ⒊“连接体运动”问题是否只限于两个物体的连接? 不是。可以是三个或更多物体的连接。在生活中我所见的一个火车牵引着十几节车厢就是实际的例子。但是在中学物理解题中,我们比较常见的例题、习题和试题大多是两个物体构成的连接体。只要学会解答两个物体构成的连接体运动问题,那么解答多个物体的连接体运动问题也不会感到困难,只不过列出的联立方程多一些,解题的过程麻烦一些。 二、解题范例 例题1:如图1-18所示: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A,在A上再放一物体B,物体A和B间有摩擦。施加一水平力F于物体B,使它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这时物体A相对于桌面 A. 向左运 B. 向右运 C. 不动 D. 运动,但运动方向不能判断。 【思维基础】解答本题重要掌握“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 分析思路:物体A、B在竖直方向是受力平衡的,与本题所要判断的内容无直接关系,可不考虑。物体B在水平方向受两个力:向右的拉力F,向左的A施于B的摩擦力f,在此二力作用下物体B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物体A在水平方向只受一个力:B施于A的向右的摩擦力f,因此物体A应当向右运动。 注1、水平桌面是光滑的,所以对物体A没有作用力。注2、物体A与物体B间的相互摩擦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生同灭,分别作用于A和B两个物体上。答案:(B) 例题2:如图1-19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且F1>F2,则物体1施于物体2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A. F1 B. F2 C. (F1+F2) D. (F1-F2)

连接体问题

第十三讲连接体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连接体与隔离体 (2)知道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3)学会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并用来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建议讲练结合;讨论 一、连接体与隔离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连接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如果把其中某个物体隔离出来,该物体即为隔离体。 二、外力和内力 如果以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作用力,这些力是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不考虑内力。如果把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这些内力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 三、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整体法 连接体中的各物体如果加速度相同,求加速度时可以把连接体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 如果要求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隔离其中一个物体,对该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此法称为隔离法。 3.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的。本来单用隔离法就可以解决的连接体问题,但如果这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则处理问题就更加方便。如当系统中各物体有相同的加速度,求系统中某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法求出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法求物体受力。 简单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具有相同大小加速度的整体。 2.“整体法”: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即当做一个质点来考虑)。 注意:此方法适用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情况。 3.“隔离法”:把系统中各个部分(或某一部分)隔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分析。 注意:此方法对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或不相同情况均适用。 4.“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 求各部分加速度相同的连结体的加速度或合外力时,优选考虑“整体法”;如果还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再用“隔离法”,且一定是从要求作用力的那个作用面将物体进行隔离;如果连结体中各部分加速度不同,一般都是选用“隔离法”。 5.若题中给出的物体运动状态(或过程)有多个,应对不同状态(或过程)用“整体法”或“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再列方程求解。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技巧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技巧 考点精讲 1. 连接体的分类 根据两物体之间相互连接的媒介不同,常见的连接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绳(杆)连接:两个物体通过轻绳或轻杆的作用连接在一起; (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通过弹簧的作用连接在一起; (3)接触连接:两个物体通过接触面的弹力或摩擦力的作用连接在一起。 2. 连接体的运动特点 轻绳——轻绳在伸直状态下,两端的连接体沿绳方向的速度总是相等。 轻杆——轻杆平动时,连接体具有相同的平动速度;轻杆转动时,连接体具有相同的角速度,而线速度与转动半径成正比。 轻弹簧——在弹簧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两端连接体的速率不一定相等;在弹簧形变最大时,两端连接体的速率相等。 特别提醒: (1)“轻”——质量和重力均不计。 (2)在任何情况下,绳中张力的大小相等,绳、杆和弹簧两端受到的弹力大小也相等。 3. 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2)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策略: ①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时,宜选用整体法;当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时,宜选用隔离法; ②对较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才能求解。 典例精析 例题1 质量为M、长为3L的杆水平放置,杆两端A、B系着长为3L的不可伸长且

光滑的柔软轻绳,绳上套着一质量为m 的小铁环。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影响。 (1)现让杆和环均静止悬挂在空中,如图甲,求绳中拉力的大小; (2)若杆与环保持相对静止,在空中沿AB 方向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环恰好悬于A 端的正下方,如图乙所示。 ①求此状态下杆的加速度大小a ; ②为保持这种状态需在杆上施加一个多大的外力,方向如何?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平衡 【思路分析】(1)如图甲,设平衡时,绳中拉力为T ,有 2T cos θ-mg =0 ①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cos θ= 3 6 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T = 4 6 mg ③ (2)①此时,对小铁环的受力分析如图乙, 有T ′sin θ′=ma ④ T ′+T ′cos θ′-mg =0 ⑤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θ′=60°,代入④⑤式解得 a = 3 3 g ⑥

在高中物理中用整体法处理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问题

在高中物理中用整体法处理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问题 新疆和静高级中学 李彦波 【摘要】整体法与隔离法是解决连接体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其中,利用整体法思路清晰,步骤简洁,本文重点分析其在加速度不等系统中应用的思路和注意要点,以期引导学生能在较复杂情景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整体法。 【关键词】整体法 加速度不等系统 整体法是物理解题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 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学中,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把物理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体法往往被用于连接体问题的处理。所谓连接体,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具有相同加速度的整体。所以, 中学阶段涉及连接体问题时,要求连接体内的各个物体必须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大小相等,才可以用整体法处理;,而对于加速度不同的物体只能老老实实用隔离法来做。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加速度不同的物体不仅可以看成整体并用整体法来处理,而且用整体法来处理的话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通过高三复习过程中,探讨对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的典型例题的整体法处理,期望读者能够站在整体法的高度来分析此类问题,以拓展解题思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对于一个物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 积,即 ma F i i =∑① 对于一个具有共同运动加速度的连接体所构成的系统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指出:系统所 受的合外力等于系统的总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a m F i i i i ∑∑=② 对于一个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所构成的系统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指出:系统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系统内各个物体所受合外力之和,即 i i i i i a m F ∑∑=③,采用正交分解法,其两个分量的方程形式为ix i i i ix a m F ∑∑=和iy i i i iy a m F ∑∑= 动力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下面通过较复杂情景中的应用与隔离法作一比较。 例题1 如图所示有一倾角为θ、质量M 的木楔ABC 静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 有一质量m 的光滑物块在木楔上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在此过程中木楔没有动,求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大小。 解析:利用隔离法解题:

15连接体问题及处理方法

15连接体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通过绳、杆、弹簧相连,或多个物体直接叠放在一起的系统. 2.连接体题型 (1)系统内所有物体相对静止,即运动情况相同,a 也相同------相对静止问题 (2)系统内物体相对运动,运动情况不同,a 也不同------相对运动问题 二、处理方法 1 整体法分析系统受力时只分析外力不必分析内力;在用隔离法解题时要注意判明隔离体的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同时为了方便解题,一般我们隔离受力个数少的物体.2.相对静止类:程。(整体与隔离结合使用) 例1.A 、B 两物体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m B =6Kg ,今用水平力F A =6N 推A ,用水平力F A =3N 拉B ,A 、B 有多大? 3.相对运动问题: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 =1.6 m 、质量为M =3 kg 的木板.一 个质量为m =1 kg 的小木块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若2s 时两者脱离,则F 为多大? 4.判断相对静止还是相对运动: 例3.如图所示,m 1=40 kg 的木板放在无摩擦的地板上,木板上又放m 2=10 kg 的石块,石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试问 (1)当水平力F =50 N 时,石块与木板间有无相对滑动? (2)当水平力F =100 N 时,石块与木板间有无相对滑动?(g =10 m/s 2)此时m 2的 加速度为多大? 5.方法总结 ①.当它们具有共同加速度时,一般是先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 方程,再隔离受力个数少的物体分析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②.当它们的加速度不同且涉及到相对运动问题,一般采用隔 离法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找它们运动或受力的联 系点列辅助条件方程. 练习题 1.两个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 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A .211m m m +F B .212m m m + F C .F D .2 1m m F 2.上题若m 1与m 2与水平面间有摩擦力且摩擦因数均为μ则A 对B 作用力等于为( ) 3.如图所示,光滑平面上以水平恒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 速运动,若小车质量为M ,木块质量为m ,加速度大小为a ,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

连接体问题专题详细讲解(20200420125237)

实用标准 连接体问题 一、连接体与隔离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连接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如果把其中某个物体隔离出来,该物体即为隔离体。 二、外力和内力如果以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作用力,这些力是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 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不考虑内力。如果把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这些内力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 三、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整体法连接体中的各物体如果加速度相同,求加速度时可以把连接体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如果要求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隔离其中一个物体,对该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此法称为隔离法。 3.整体法与隔离法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的。本来单用隔离法就可以解决的连接体问题,但如果这两种 方法交叉使用,则处理问题就更加方便。如当系统中各物体有相同的加速度,求系统中某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法求出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法求物体受力。 简单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具有相同大小加速度的整体。 2.“整体法”: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即当做一个质点来考虑)。 注意:此方法适用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情况。 3.“隔离法”:把系统中各个部分(或某一部分)隔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分析。 注意:此方法对于系统中各部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或不相同情况均适用。 4.“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 求各部分加速度相同的连结体的加速度或合外力时,优选考虑“整体法”;如果还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再用“隔离法”,且一定是从要求作用力的那个作用面将物体进行隔离;如果连结体中各部分加速度不同,一般都是选用“隔离法”。 5.若题中给出的物体运动状态(或过程)有多个,应对不同状态(或过程)用“整体法”或“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再列方程求解。 针对训练 1.如图用轻质杆连接的物体AB沿斜面下滑,试分析在下列条件下,杆受到的力是拉力还是压力。 (1)斜面光滑; 文案大全

(完整版)连接体问题专题训练.doc

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物体组成连接体。 2.整体法: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互联系的物体相对同一参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时,可 选整体为研究对象。 3.隔离法:把题目中每一物体隔离出来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列方程 4.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有两点: (1)受力情况简单,与已知量、未知量关系密切。 (2)先整体后隔离。 构成连接体的各部分之间的重要的联系纽带之一就是加速度,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对同一参考系具有相同加速度时,有些题目也可采用整体与隔离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步骤用整体法或隔离法求出加速度,然后用隔离法或整体法求出未知力。 【典型例题】 例 1. 光滑水平面上 A、 B 两物体 m A=2kg、 m B=3kg ,在水平外力 F= 20N 作用下向右加速运动。求 (1) A、 B 两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2)A 对 B 的作用力多大? a, A 对B 作用力为F1,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B 对A 的作用力解:设两物体加速度大小为 F2=F1。 对 A 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合A=m A a得: F- F2=m A a 20- F2=2a① 对 B 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合B=m B a 得: F1=m B a F1=3a ② 由①、②联立得:a= 4m/s 2 F = 12N 1 F=20N 而 F1=12N ,所以不能说力 F 通过物体 A 传递给物体 B。分析:( 1) (2)①+②得 F= ( m A+m B) a 即:因为 A、 B 具有相同加速度, 所以可把A、 B 看作一个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思考:本题应怎样解更简单? 对 AB整体受力如图 竖直方向平衡,故F N=( m A+m B)g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 A+m B) a 得: a= F 20 4m / s2 m A m B 3 2 对 B 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合B=m B a 得: F1= m B a=3 4=12N 例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斜面与物块无摩擦,地面光滑,现对斜面施一个水平推力F,要使物块相对斜面静止,力 F 应多大 ? 解析:两物体无相对滑动,说明两物体加速度相同,方向水平。对于物块m,受两个力作用,其合力水平向左。先选取物块 m为研究对象,求出它的加速度,它的加速度就是整体加 速度,再根据 F=( M+m) a 求出推力 F,步骤如下: 先选择物块为研究对象,受两个力,重力mg、支持力F N,且两力合力方向水平,如图 所示,由图可得: mg tan ma , a g tan 再选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 m)a ( M m) g tan。 答案: ( M m) g t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