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

原发生超敏反应;第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对同一种变应原的易感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变应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它与一般抗原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能引起某些具特应性体质的人产生以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异常免疫反应。

3.外来物种与入侵种的区别是什么?外来入侵种的扩散机制怎样?

答案:外来物种是指由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引入到另外地区的物种。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种。

一般认为外来物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扩散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哪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停滞”,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过程存在“停滞期”。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

【例1】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A.生物入侵B.酸雨

C.赤潮D.医院污水

解析:生物性污染是指对人和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生物。酸雨是化学性污染。

答案:B

1.下列生物性污染中属于病原体污染的是()

A.甲型肝炎病毒B.福寿螺

C.紫茎泽兰D.水葫芦

【例2】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抗药性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诱导的结果。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不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B.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C.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例3】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超敏反应的人,对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

D.超敏反应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解析: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叫做变应原。机体首次受到一种变应原刺激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但是不能够引起超敏反应,只有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能发生超敏反应。不同的人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是不同的,并不是对所有的变应原都可发生反应。超敏反应时,变应原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答案:A

3.变应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

A.化学成分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D.形成过程

【例4】外来物种入侵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下列入侵种中属于有意引种的是()

A.紫茎泽兰B.薇甘菊

C.水葫芦D.豚草

解析:紫茎泽兰是由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进入我国的;薇甘菊是随风力自然传入我国的;豚草是随交通工具无意传入我国的;水葫芦是20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的。

答案:C

4.江苏省农林厅于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将可能使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参考答案

课堂反馈

1.A解析:B、C、D都属于生物性污染中的生物入侵,甲型肝炎病毒属于病原体污染。

2.B解析: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即先天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

病就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HIV在离开人体后就不能存活。HIV是一种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

3.B解析:变应原刺激特应体质的人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致敏靶细胞表面,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原分布在血清等体液中。两者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和形成过程是类似的。

4.C解析:“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繁殖率高等原因大量增殖,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不能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可能是新一种入侵种。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要谨慎,引进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

水质检测评价报告

水质检测评价报告 一、时间: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 二、地点:校内(半霞湖、润泽湖、河道、竞慧西) 三、采样点:河道中游(动力保障部段) 半霞湖文心剧场前 竞慧西图书馆北侧水塘 润泽湖竞秀北楼前 四、检测项目:水温、PH、DO、COD、BOD 五、检测频次: 六、检测方法:

七、检测数据记录 a) 河道检测记录 b) 半霞湖检测记录 c) 竞慧西检测记录 d) 润泽湖检测记录

注:1)—对BOD项目的检测因试剂原因,检测频次低。 2)—受天气影响,检测时间具有间断性(为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在阴雨天气三天后进行检测)。 八、数据分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见附录 我学院适用于第Ⅲ类、Ⅳ类标准 (1) 由数据和分析图显示:四湖区PH值均达标,且在正常范围内。润泽湖因湖区面积较大,补给水缓冲作用不明显,PH值较为平均,河道水因其流动性强,PH值受降水影响较为平均。出现明显的幅度,可能是测量误差。

(2) 由数据和分析图显示:随着温度的上升,四湖区水中DO值普遍下降,均在达标值范围内。竞慧西及润泽湖水因流动性能差,水中DO值偏高,但起伏较为平缓,均在达标范围内。 (3) 由数据和分析图显示:四湖区COD值均在达标值范围内,较去年同期相比,四湖区COD值均有所降低。半霞湖湖区COD值较河道高,原因为水域面积较大和湖区较深,同时补给水减少,缓冲作用不明显,水中还原性物质和杂质较河道多。 由数据显示:四湖区的BOD值均达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河

道水流动性大,水质较好。四湖区BOD值相差较大,原因为半霞湖湖区及润泽湖湖水域面积较大和湖区较深,流动性能差,水体中的藻类及微生物生长旺盛,在补给水减少的情况下,缓冲作用较流动性能好的河道不明显,说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多。 补充说明: 1、随着气温的升高,湖底底泥的上翻,四湖区水浊度、色度均较大,透明度降低,水体表色因补给水及流动性能的不同有明显差异。半霞湖水体表色以黄褐色为主;润泽湖水体表色以墨绿色为主;河道水以绿色为主。 2、1、2月雨水较多,为确保水质稳定,雨水后3天再测。 综上所述: 河道水因其为流动水,总体水质较半霞湖及润泽湖要好。四湖区水质变化平缓,较去年相比,整体水体环境较为稳定。 检测人:孙玉彤 报告制作人:孙玉彤 报告审核人:胡学军 2013-4-9

超滤出水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Biostability of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Xuezheng Meng, Jing Zhang, Kun Xiang, Yanling Yang, Xing Li and Xiangsheng Cao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cao0531@https://www.360docs.net/doc/0b17141951.html,) Abstract—Based on lab scale experiments, facto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biofilm and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influencing biostability of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ll results showed that a small amount of bacteria existed in water after ultrafiltration. Within the water temperature 5-22℃,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was, the higher of TTC dehydrogenation activity was for these bacteria and the higher heterotrophic plate count bacteria was found. In water distribution pipes, bacteria could left biofilm which attached to pipes wall and suspended in bulk water in favorable conditions. Thus, bio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decreased. In the absence of disinfectants, the biostability of water treated by ultrafiltration with the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13μg /l was ideal and acceptable. Keywords—UF, bacteria regrowth, temperature, biofilm, AOC 超滤出水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孟雪征张静相坤杨艳玲李星曹相生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中国 摘要通过配水试验对影响生物稳定性的温度、生物膜和AOC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滤出水中仍有少量细菌存在,这些细菌能够在超滤出水的水质条件下增殖。温度越高,水中细菌活性越高,生长速率越快,数量越多;生物膜上的细菌可能转为悬浮菌而增加水中悬浮菌的数量,降低管网末端供水安全性;在不加消毒剂的情况下,AOC<13μg/l的超滤出水生物稳定性良好,大肠杆菌不易生长繁殖。 关键词超滤,细菌再生长,温度,生物膜,AOC 1.引言 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即使给水管网水中保持一定的余氯,异养菌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仍然会生长,由此引起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1]。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是指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支持异养细菌生长的潜力,生物稳定性高,则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2.超滤及其组合工艺 常规给水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水中溶解性有机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2008ZX07421-002,2008ZX07422-005),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资助(No. 2008B11)物和氨氮的去除率较低,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于是以超滤(UF)为核心的第三代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超滤可通过物理截留作用有效地去除水中绝大部分的颗粒物、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能有效的控制“两虫”、细菌等微生物,是保证水的微生物安全性的有效技术[2]。通过试验发现当直接采用材质为PVDF孔径为0.01μm的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超滤出水的浊度均在0.1NTU以下,大肠菌群均未检出,普通营养琼脂计得的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可达99%,R2A培养基计得的异养菌总数的去除率也至少能达到98%。天津杨柳青水厂5000 m3/d膜处理示范工程,采用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滦河水,其出水浊度始终低于0.1NTU,有机物处理效果好于常规处理[3]。有研究表明,将PAC的吸附作用与UF的截留作用相结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978-1-4244-9158-2/10/$26.00 ?2010 IEEE CMBB2010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学案:第4章 第1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Word版含解析

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课程目标]·导航 1.举例说出生物入侵,并能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 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 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性污染的措施。 知识点1识别生物性污染 [知识梳理] 1.生物入侵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2.生物性污染的种类 (1)动物污染:主要是有害昆虫、寄生虫、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 (2)植物污染:主要是杂草、某些树种和藻类等。 (3)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3.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1)预测难; (2)潜伏期长; (3)破坏性大。

[思维激活]外来物种入侵有什么危害? 提示: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可能会造成本地的濒危物种被淘汰而破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生物防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防治的制剂产品稳定性很高,应用技术简单 B.生物防治对生态环境也有副作用 C.生物防治可以全部代替农药 D.治理生物性污染,生物防治是唯一途径 解析生物防治要充分遵循生态学原理,应用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引进的天敌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产生巨大的副作用。生物防治不能全部替代农药,生物性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生物防治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答案 B 2.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全球1 00种最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生物入侵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②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③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生物入侵后往往由于被入侵地区气候等环境因素适宜,又无天敌,入侵物种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从而破环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B 误区警示(1)外来物种并不—定会造成本地生态环境的破坏。(2)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不可随意引入其天敌。 [归纳总结]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及分级方法

附录 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及分级方法 1、水质急性毒性(发光细菌法)的分级标准 2、水质遗传毒性(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污染指数(PI )分级标准 污染指数(PI )=样品实测微核千分率平均值/标准水(对照组)微核千分率平均值 3、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 ) 式中:s —样品中的种类数; n i —样品中第i 种生物的个体数; ? ?? ???? ? ??-=∑=n n n n H i s i i 21log '

4、湖泊、水库富营养状态指数TSI 分级标准 式中:chl 表示叶绿素a 含量(mg/m 3 ) 标准:TSI<37,贫营养型;3854,富营养型。 5、水产品生物残毒重金属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注:GB 4810-1994食品中砷限量卫生标准 总砷:淡水鱼(鲜重计),≤0.5mg/kg 无机砷:海水鱼(鲜重计),≤0.5mg/kg 贝类(鲜重计),≤1.0mg/kg 藻类(干重计),≤2.0mg/kg 甲壳类(鲜重计),≤1.0mg/kg 6、大气指示植物叶片含硫量、含氟量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单项污染指数公式:IP=Cm/Co 式中:IP----污染物质指数; Cm---监测点植物叶片某种污染物实测含量; Co---对照点同种植物叶片某种污染物实测含量。 分级标准: IP <1.2 清洁 1.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 学号:M130110244 姓名:吴利红 班级:2013级3班专业:水生生物学 摘要: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各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危害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健康生活。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减轻其危害和影响,是当今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特点及成因,产生的主要危害,并详细介绍了防止策略。 关键字:大气污染;现状;成因;危害;防止 前言 大气污染由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类构成,但往往能够真正引起危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的主要来源是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和燃料的燃烧。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0%以上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过程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排放出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流量迅猛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城市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我国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 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 1.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714195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0b17141951.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6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00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6FY110600) 作者简介:胡成龙(1988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 longxiangyu222@https://www.360docs.net/doc/0b17141951.html, *通信作者:蔡永久(1985年生),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E-mail :caiyj@https://www.360docs.net/doc/0b17141951.html, 收稿日期:2013-08-17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胡成龙1 ,姜加虎2 ,陈宇炜2 ,李金轩1 ,蔡永久 2,3* 1.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 )、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 -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 -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 -2,生物量低于50 g·m -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 指数为0.71~2.33,Simpson 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 为0.78~2.13,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 (Hilsenhoff 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和玉湖(8.50)处于重污染状态。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5; Q1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4)01-0129-10 引用格式:胡成龙, 姜加虎,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U Chenglong, JIANG Jiahu, CHEN Yuwei, LI Jinxuan, CAI Yongjiu.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shallow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1): 129-1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开,地貌复杂多样(张毅等,2010)。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 mm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如泰等,2011)。据清末、民国初年调查统计,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6.67 hm 2)以上的湖泊有2000余个,水域面积约为 2.6×104 km 2(姜加虎等,2009) ,到2005年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仅为百年前的11.64%。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迅速,湖泊面积由50 年代的约8503 km 2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 km 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张毅等,2010)。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严平川等,2004)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的研究表明,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Ⅰ–Ⅲ类的湖泊共13个,Ⅳ类湖泊6个,Ⅴ类和劣Ⅴ类共10个。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富营养湖泊12个。 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弄清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空格局等特征,对

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

水质评价国标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磷含量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 2002,22(6):534~536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磷含量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桑军强,余国忠,王占生*(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通过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析,研究了水中磷对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作用.试验水样为原水和经过净水工艺处理后的出水.结果表明,原水磷含量较低,经过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后,磷的含量又大大降低.在原水和出水水样中添加50μg/L的PO43--P(NaH2PO4)后,原水水样的AOC变化不大,而出水水样的AOC增加了44%~60%.这表明在出水水样中磷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由此推断,磷成为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限制因子的情况在国内存在.试验结果说明,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磷可以作为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磷;可同化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2)06-0534-03  Relation between phosphorus content and drinking water biological stability. SANG Jun-qiang, YU Guo-zhong, WANG Zhan-she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2,22(6):534~536 Abstract:Through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alysis, the limiting effect of phosphorus on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water was studied. The tested samples were raw water and the effluent water treated with purific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ous content of raw water was rather low and it was 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w ater was treated by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fter PO43--P(NaH2PO4) of 50μg/L was added to the raw and treated water samples, AOC of the raw water sample did not change while AOC of the treated water increased 44%~60%. This showed that phosphorus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of bacteria growth in the treated water, from which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phosphorus as limiting factor of bacteria regrowth in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existe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ffective removal of phosphorous in water could be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drinking water. Key words:drinking water;biological stability;phosphorus;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饮用水中的有机物,特别是可同化有机碳(AOC)含量的高低,被普遍认为是控制给水管网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素[1,2].对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其他可能限制因素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6年, Miettinen等[3]指出,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质条件下,磷会取代有机物成为引起管网细菌再生长的限制因子.近年来,欧洲、日本等地[4,5]分别进行了磷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水厂出水中磷含量极低,成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 磷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报道.国内一般认定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AOC或BDOC)是引起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关键因素[1,2].考虑到我国水源水质的较大差别以及水源受有机物污染的现状,水源水中有机物含量往往较高,如果磷浓度相对很低,对于某些水厂的出水,磷有可能成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对此作者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探讨. 1 试验工艺与分析方法 1.1 净水试验工艺 试验过程采用的净水工艺流程为原水→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砂滤→出水,试验工艺为小试规模.其中生物预处理采用生物陶粒滤池工艺,滤层高2m,运行滤速为6m/h,气水比为0.5:1.混凝沉淀单元采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砂滤滤速为10m/h.   收稿日期:2002-04-30 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9550610400-05-03) * 通讯联系人

第二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二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 )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C pH D 温度 E 渗透压

水质评价指标

水质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来源、性质和程度如何,可根据下列各项水质性状指标的检测结果来评价,从而判断其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 一、物理性状指标 根据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是否良好,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一)水温 地面水的温度随日照与气温而变化,地下水的温度较恒定。大量工业冷却废水进入地面水可造成热污染,导致溶解氧降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地下水的温度如突然发生改变,可能是地面水大量渗入所致。 (二)色 清洁的水无色。影响水色的因素很多,如流经沼泽地带的地面水,因含腐殖质呈棕黄色;水中大量藻类生长时,呈绿色、红色或黄绿色;含低铁盐的深层地下水,汲出后因低铁被氧化成高铁而呈现黄褐色。水体受工业废水污染后,可呈现该工业废水所特有的颜色。 (三)臭 清洁水无臭气。地面水流经沼泽地或有大量藻类生长和死亡分解时,均出现异臭;流经含硫地层的深层地下水可带硫化氢臭;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时,可出现各种特殊的异臭。 (四)味 清洁水无异味。天然水出现异味,常与过量盐类的溶入有关,如含过量氯化物带咸味;硫酸钠或硫酸镁过多时呈苦味;铁盐多时有涩味。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后可呈现各种异味。 (五)浑浊度 水的浑浊程度,是悬浮于水中的胶体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浑浊度主要取决于胶体颗粒的种类、大小、形状和折射指数,而与水中悬浮物含量(重量)的关系较小。 现行通用的计量方法是把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所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 地面水浑浊主要是泥土、有机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造成。浑浊度升高表明水体受到胶体物质污染。 二、化学性状指标 水质的化学性状复杂,因而采用较多的评价指标,以阐明水质的化学性质及受污染的状况。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 摘要:饮用水的水质污染,尤其是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水中的有机物。本文主要基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展开论述,论述了有机物的危害性,以及生物稳定性的若干概念。进而针对饮用水细菌生长的机制,并由此引出:“生物稳定性,是保证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条件”的结论。于此,阐述了几种常见净水工艺,其中注重阐述了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两种净水效果良好的工艺。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净水工艺有机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随之产生的水资源问题,也越发突出。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类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江河之中,造成城市水质下降,饮用水净水难度加剧,水质质量标准的下降,引发了比较突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于饮用水而言,其净水工艺的效果,在于水质有机物的稳定性和工艺本身的技术两个方面。于是,在实际的水质净化过程中,要基于这两个方面,进行水质的净化工作,以实现高质量的水质净化。同时,现阶段的净化工艺,在于有机物的除去,以破坏水中细菌生长的条件,进而达到净水的效果。 1、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综述 饮用水的有机物大致分为天然有机物和人工结成有机物两种。天然有机物是自然下的代谢物,主要包括动植物的废弃物、微生物、动植物组织分解物等。而人工合成有机物是饮用水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其中的工业废水、农药、生活废弃物等,都造成大量的有机物产生。于是,饮用水的水质状况越发复杂,这就加大了净水工作的难度,尤其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机物,是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 1.1 有机物的危害性 饮用水对于水质的各项指标要求严格,尤其是对于水质中的有机物控制,是衡量水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实际的研究发现,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增加了人类患癌症等病症的可能性。 (1)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比较复杂,部分工业废弃物下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其分泌的有机化合物可能引发人类癌症病的产生,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2)饮用水在消毒的过程中,部分消毒物质与水质中的某些有机物进行化合,进而形成具有毒性的有机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常见的氯消毒过程中,其与部分有机物形成的氯化物对人体具有较大的伤害。 (3)饮用水中的部分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其降解过程形成的有害有机物,对于水管网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也是目前饮用水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1.2 关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1.2.1 生物稳定性的概念提出 在净水处理工艺中,经过消毒剂的消毒处理,输水管道内残留的氯化合物,可以对管道的细菌生长进行控制。而从实际的处理效果看,大肠杆菌等细菌在消毒剂的处理后,可以在管道内重新生长繁殖。并且,管道的有机物的营养越丰富,部分细菌的繁杂越迅速。因此,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可降解有机物,是细菌重新生长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对于净水处理的有效性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水厂在净水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水质中可降解有机物的除去。 1.2.2 生物稳定性概念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 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 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由于长期少量摄入。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4、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几方面? 影响食品的感官 急性食物中毒 对机体的慢性中毒 致畸作用 致突变5、食品杂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①食品在生产时的污染; ②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③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④意外污染; ⑤食品的掺杂掺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