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

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

《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

《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

+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 ③相信 ④的确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实用翻译策略与常用技巧 第一讲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 “家” ’ . ’ . . ’ . . . . 的差异。如: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作连词时,有“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如: : . . ?

(二)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了。因为很多英语单词即使弄清楚了词性,但仍须从几个或几十个义项中选定确切的词义。这就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判断。有时候,我们还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到生词。可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单词不认识,而这个单词上下文中的所有单词都不认识。正因为上下文的存在,这也给我们考研翻译中解决生词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在考研翻译中,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上下文,上下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词意义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译文是否通顺。 我们以动词为例,如果上下文不一样,的意思显然也是不一样,必须依据上下文才能 . . . . ' ' . . , . . . ’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词汇产生。一些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是“服务员、侍者”的意思;在体育范畴内,该词指“发球员”;而在计算机领域中,它又是“服务器”的含义。另如,在一般语境下是“拖欠、未履行“的意思,如;在法律范畴下则指的是“被要求出庭时未到庭”,如;而计算机用语中的则常被翻译为“缺省”,指的是“由操作系统自动指定并持续有效的特定值”,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试译下句: . “’ .” , “ . . .” 二、词义的引申()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

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2012商务英语1班 自主实践商务英语翻译竞赛——————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12010401003厉雪 12010401004付思宇

目录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1) 第二部分翻译技巧归纳及译例分析 (2) 一、词义的选择 (2) 二、词义的引申 (4) 三、词义的褒贬 (8) 第三部分小结 (10) 第四部分句子翻译 (11) 第五部分短篇翻译 (13) 一、原文及译文 (13) 二、解析 (14)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6)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词语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句子、段落还是语篇,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符合译文习惯说法。翻译一定要把语言和环境、语言和表达、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注意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这三方面的问题。 词义选择要求我们能够在繁多的词义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选择词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词性确定词义2.根据场合与上下文确定词义 3.根据词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 词义引申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词义引申可以归为四大类: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其中逻辑引申又可以分为具象化引申和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存在大量具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翻译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做出相应的表达,这就是词的褒贬作用。.有些词本身就有明确的褒义或贬义,汉译时做相应的表达; 某些英语词语汇集褒义和贬义于一身,汉译时要根据原句的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这些词汇的褒贬意义;有些词义是中立的,本身不表示褒义或者贬义,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有褒贬的意味. 下面我们将就每一项进行详尽的解释。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词义引申对比英汉互译

从词义引申比较英汉互译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各有其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为了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应该对在译语中所选择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和揣摩。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点的修辞方法、搭配习惯和行文规范。所谓的引申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各自语言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 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文化的异同,我们可能有不同或相同的主观想象和理解。同望一轮明月,美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月亮钻石”,阿波罗登月,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阴晴圆缺、嫦娥奔月,或者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联想不同,生发的情感、思绪和文化想象也就不同,因此,对词语的引申义的理解就有差异。 汉译英时,我们习惯以汉语思维方式翻译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式,这样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翻译。对“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们最经常见到的翻译是“One’s heart is like a well in which seven buckets are drawn up and eight dropped down.”对于这个翻译,也许很多人觉得没有错,还自以为翻译得非常到位。但是,看一下两位完全不懂中文的美国人对这句英文的理解。1、“I think the well represents love and no matter how many buckets of love and caring are drawn out, there is always more.(我觉得这里把井深比做人心,水井代表爱。不管从中抽出了多少桶的爱和关怀,井里的爱和关怀照样充足。)”2、“It seems to me the idiom talks about giving and receiving.(我觉得这句谚语在谈给予和接受。)”这两个美国人的理解和汉语本意相差甚远。 同样的,英译汉时,如果按照表面的意思翻译,虽然翻译没有错,但是同样不能传达信息或者是正确的信息。1、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and has killed more than Mars. 被巴克斯淹死的人比尼普顿要多;被巴克斯杀死的人比玛尔斯还多。相信很多人看完这句后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巴克斯、尼普顿和玛尔斯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啊?这种情况属于直译完大家不能理解。另外一种情况是直译不能表达了正确的意思,就像上面提到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翻译成英语一样。如community service, 按照词语表面意思可以翻译成“社区服务”,但是它的正确解释是:Community service is unpaid work that criminals sometimes do as a punishment instead of being sent to prison.( community service 指的是犯罪分子被罚从事无偿劳动以代替入狱服刑。) 把community service翻译成社区服务与英语原意差别很大,如果在前面加个修饰,翻译成“惩罚性社区服务”,会比较恰当。 词义引申现象在英汉中经常出现。英语中solomon(指代智慧),hercules(指代大力士),fire(指代热情、欲望),wolf(指代贪婪、残忍)等的引申义,早已成为西方人心中联想的固定意象。汉语中经常被引申词义的词汇或者说法如“铁公鸡”、“戴绿帽”、“周瑜打黄盖”等,也是如此。 含词义引申的句子之间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原义,或者取其引申义。直译原义有时候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错误的情形,但是有时候直译也能正确传达,甚至有时候还能起到不言自明的效果。如:1、Don’t try to play ostrich.(别耍鸵鸟花招。) 2、He has, by this very act, opened Pandora’s box.(他这种做法,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上面例子中的“鸵鸟花招”、“潘多拉的盒子”都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但是它们已经被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比较普遍的意象,因此也能像汉语“他是个啊Q”、“黄鼠狼给鸡拜年”中的“啊Q”、“黄鼠狼”一样,有了自己在汉语中约定俗成的意义,说话者无须解释,该引申义不言之明,听话者自然心领神会。“鸵鸟花招”、“潘多拉的盒子”等外国特定文化的意象之所以能通过直译为中国人所理解,主要在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文化,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2011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具有创意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应用性人才。具体包括机关高级文秘,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师,报刊、出版社和网站编辑,广告文案策划师,以及报考研究生深造者和作家。 2.培养规格 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科学世界观、思想方法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化办公自动化技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强创意写作能力。 ①热爱生命、追求真理、执著本职、报效祖国。具有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有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②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有宽广文化视野、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创新精神。有较强的创意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办公自动化基本技能. ③具有组织协调、独立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较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般的听说能力。 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心灵人格、高雅审美情趣和健康体能体魄。 二、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 三、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修完有关课程,获得156学分以上,其中普通教育课程48学分,专业基础课40学分,专业选修课56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6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根据国家有关学位授予的规定,符合学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 1。普通教育课程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古代汉语练习4-词义引申(2)

古代汉语练习(四)——词义引申 一、根据下列各句分析“亡”的本义、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卷六五)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指出其为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顾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庄子·养生主》)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2.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荀子·天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饑矣。(《孟子·梁惠王上》) 3.息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五蠹》)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楚辞·哀郢》) 4.相 相鼠有皮。(《诗·鄘风·相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附:同义词辨析举例 1、宫、室:都可以用来指“房屋、住宅”。但是,“宫”后来专指宫殿,“室”则指内室。两者范围广狭、侧重的方面不同。 2、婦、女:“婦”指已婚女子,引申为媳妇;泛指女性。“女”,妇女,引申为未婚女子、女儿。 3、貧、窮:“貧”,没有钱财,与“富”相对;“窮”,阻塞不通,与“通”或“达”相对,引申为走投无路、不得志、生活窘迫。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4、賊、寇、盗、偷:“賊”本义是害人,引申为杀害,敌人的蔑称。“寇”指盗匪,引申为入侵者,侵犯,骚扰。“盗”指盗窃,引申为偷东西的人,强盗。“偷”本义指“苟且”,引申为刻薄,偷窃。四者本义不同,引申义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5、襲,无钟无鼓为襲;伐,有钟有鼓为伐;侵,不合理的进入。 6、去,离开。適,前往;前去。往,走;到。 7、飢,肚子饿。饑,年成不好,饥荒。餓,严重的饥饿。 参考答案: 一、例句2用的是“亡”的本义,指“逃亡”。例句4用的是直接引申义,指“失去”。例句 1、3用的是间接引申义,指“消亡;灭亡”。 二、1、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回头)看”。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意思是“顾念;顾惜”。2、例句①用的是引申义,指“天时”。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季节;时节”。3、例句①用的是假借义,指“停息”,这个意义后来写成“熄”。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叹息”。 4、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看”。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2009年12月11日 根据穆树源董事长关于人才分流培养的意见,为了使中文系学生就业时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和多元技能,并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生打好中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生大约在2年级下学期开始,将实施按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在能力特长,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兼学其他专业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从而达到专业素养及技能的全面发展。 所有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管他个人的潜在特长是什么,准备将来从事哪种工作,他们都必须打好专业基础。我们将为学生开设相对稳定的10门基础课程:阅读与写作、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言学概论和办公自动化。这是学生今后向特定专业方向发展的立足点和基础。这个基础不打好,任何专业方向的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 这些基础课程也有着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共享和选修。它主要包括语

言和文学两大块选修课程。 语言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文学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目前,中文系有着3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它们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群。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关的合格教师。其中包括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而获得准入许可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二、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 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文秘策划和办公自动化相关的应用性高级文秘。其中包括机关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例如: 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经》) ②水暴益。(《吕氏春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 引伸为休息、止息: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又引伸为灭: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 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又叫链条式引伸。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古代汉语 部分作业题答案

1.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问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2. “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3. 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王力《古代汉语·绪论》中说“ 学习古代汉语, 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 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掌握常用词我们认为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为什么呢了这是因为常用词掌握少了, 帮助不会大要有帮助, 必须掌握一定数量1000个左右的常用词。应该知道, 常用词如一盘散砂一般,没有规律来帮助掌握。我们只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词源》等工具书的帮助下, 多多阅读古代的散文和韵文, 经常接触众多的常用词, 久而久之,才能克服困难, 很多常用词才会不知不觉为我们所熟悉或掌握。 4. 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占多数,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个特点;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 古汉语词汇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各个多义词包含的义项也都比较多;现代汉语复音词虽然也有多义的,但这样的复音词不多,而且这类复音词所包含的义项也比古汉语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少得多。 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 (1)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垮、鏗,《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 《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 间部分)②中间(事 ? ? 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 ? ? ? ? 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 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 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一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 -------------------------------------------------- 堤坝(堵水所用 的建筑)--------------------------- ②堵水、防 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 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风断蒲草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其本身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如run堪称为典型的多义词。在较大规模的词典里,其释义可达上百个之多。譬如,《英汉大词典》在run条下一共提供了117个义项,包括不及物动词性34个,及物动词性40个,名词性38个,形容词性5个。显然,其中许多义项,即使是那些属于动词性的,都不能用汉语的“跑”来对译。例如: (1)London Transport run extra trains during the rush-hour. 伦敦运输公司在交通高峰时间增开加班列车。(2)Election campaigns in Britain run for three weeks. 英国选举活动持续三周。 (3)The lease on my house has only a year to run. 我那房子的租期只有一年了。 (4)“Eight shot dead by gunmen”ran the newspaper headline.报纸标题为“枪手枪杀八人”。 (5)He has no idea of how to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他不知道把企业办好的方法。 (6)The dyes in this fabric are guaranteed not to run in washing. 这种织物所用染料保证不会在洗涤时渗化。(7)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runs for six pages. 这本书的前言长达6页。 (8)Urban unemployment is running at 15 percent. 目前,城市失业率保持在15%。 (9)The party is running two candidates in the next election. 该党将在下届选举中提出两名候选人。 (10)Check everything and run the whole test again. 把一切检查一遍,然后再把试验重做一遍。 以上十个例句中都包含run一词,尽管均用作动词,其词义都不尽相同。毋庸言,如果将其作名词和形容词时的义项考虑在内,run的词义会更加纷繁多样。 诚然,在英语词汇占绝大多数的多义词并不个个都像run那样释义如此繁多,但判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并将之恰如其分地译成汉语往往同样需要花费相应的气力。往往一词之发疏,全篇不顺。对初学翻译的人来说,遇到英语多义词时必须结合上下反复推敲,切忌望词生义,不求甚解。尤其是遇到用多义词时,绝不有想当然地把自己印象中的词义放到译文中去,翻译实践告诉我们:似懂非懂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出错。 如:.Dr. Cooper has called for a smoke-free America by the year2000.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自由吸烟的美国。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免费吸烟的美国。 [正]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使美国成为一个无人吸烟的国家。 所有的例子都说明了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在考研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这个单词所处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判定其确切含义;同时,还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搭配方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这一意义。 一、词义的选择 英语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谓一词多义,即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种词类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语与汉语中,很难找到一词一义的对应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中单词的意思,然后努力地寻找在汉语中与这个英语单词具有相同意义的常用表达方法。就home这个词而言,大多数人都知道有“家”的意思。但是,上下文不一样,home的翻译就完全不一样,如: 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今晚我送她回家。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印度是大象的生长地。 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他精通古典文学 New homes are for sale. 新房出售。 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她在哪儿都自由自在。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1,黯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 暗的样子) 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 ,赫赤(深红,火红) ”等词语。 3,黛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 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 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 字,表 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 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 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 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 “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 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 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 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 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据传为春秋 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比较系统的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善于写战争),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左传》也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自东汉以来,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找的字词。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查到。(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不存在拼音排序的问题,但是会遇上有的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的问题。 (3)按编码排列。有的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不常用、容易忘记等问题。《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55年(公 元1716)。他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用两个字给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字典》是由陆费(bi)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用部首排列,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 等50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1958年开始修订后,《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代汉语词汇。修订后的《辞源》是目前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 《辞海》最著名的就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 更加通俗。在条目的收列方面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生僻的古代词语。1958年修订时,修订工作由舒新城、陈望道主持,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 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词义选择引申褒贬

第四章第一节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一、教学目的:要求准确理解句子中词的意义,从而在翻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 一、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说同一个词在同一个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选择和确定词义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选择某个词的词义,首先要判明这个词在原句中应属哪一种词类,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其词义。 例如,在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一句中,like用作形容词,它的汉语对应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全句可以译为:“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但在下面例句中,like又分属其他几个不同词类: 1)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动词) 2)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前置词) 3)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名词) 2. 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子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词的搭配关系或句型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应具有的词义。例如“Last”这一形容词: 1)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2)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绝对不会干那件事。 3)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4) He should be the last(man)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5)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6)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再如“take off)这一动词: 1) To take off her boots or to put them on was an agony to her,but it had been an agony for years. 脱鞋或穿鞋对她是一种痛苦,但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痛苦了。 2) An area the size of the Hornet’s flight deck was marked off on an airstrip and the y practiced taking off time after time from this restricted space. 在机场上标出了与大黄蜂号甲板一样大小的一块地方,他们(机组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从这样一块有限的面积上起飞。 3) He always sits on the very edge of his chair when he is working, as though about to take off. 他工作的时候,总是坐在椅子边上,好像随时都会跳起身来的样子。 4) Their first major design was a pleated denim jean with external pockets dubbed “baggies” that took off in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soon was imitated by other apparel manufacturers. 他们的头一项重要设计是一种打褶的、缝上明袋的兰色斜纹粗布裤,这种裤子人们称为“袋子”,在中学和大学中首先流行,接着别的服装商店也都很快仿制起来。 二、词义的引伸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1019(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小学教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 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2.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 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 5.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 6.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 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

浅论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的关系

论文题目:浅论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的关系 班级:国际关系2011届 姓名:黄怡祯 学号:1103050006 浅论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的关系 【摘要】: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同属于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模式,但它们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既有相关联之处,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别。本文将对两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 【关键词】:词义引申、词义转移、关系、联系、区别 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都是词义发展的一种模式,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词义引申是指从原来词语的本义延伸所派生出来新意义的这一过程,称为词义的引申。词义转移又称词义更替,是指原来词语的本义转移到新的意义上,新义产生之后旧义消失的过程。 由上述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由词语本义衍生出新义的结果,新义与旧义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来认识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之间的关系呢?这主要就要从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一)概念上的区别 我们再次回到这两者的定义上,词义引申是指从原来词语的本义延伸所派生出来新意义的这一过程,新义产生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新词义,与旧义有相关的意义,且旧义并不消失,这就称为词义的引申,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而词义转移又称词义更替,是指原来词语本义在其基础上转移出新的意义,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新义产生之后将旧义取而代之从而使其消失的过程。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旧义的处置,前者旧义并未消失而且至今仍起作用,后者之旧义则是因更替从而被消灭,在现代汉语中再也见不到。 (二)影响的程度深浅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尚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的已经是通过一定程度发展而出的语义,其结果之一便是形成了一词多义,这不论是在古代汉语或是现代汉语中都是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即是词义引申,而相较于大江大海的词义引申,词义转移就仅仅是一支流。 (三)范围大小的不同 词义本义经过引申产生了新义,这便是词义引申。其中新义与旧义的关系,主要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下面分别简单的说明一下,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