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

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可以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个体成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规范、约束、平衡的作用,影响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促使社会协调、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豎。在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在个体价值观定位方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文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体,正是无数中国人的言行,塑造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古代礼仪常识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

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

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传统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秋节 人文学院11小学教育080311130、汪怡婕 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而言,在广大农村, 传统节俗的风气较浓厚,人们一般仍然过农历的各种节日。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主要传统节日还有相当的影响,但主要为商家利用,作为经济活动开展的时机。毋庸讳言,无论城乡,传统节日的影响在消退。消退的原因如上论述,一方面是社会进程的客观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效。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是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与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人们依照传统的农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岁时节日,安排一年四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引进西方历法体系之后,我们的主要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时间体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时间体系。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再是依靠观测太阳方位来确定,我们的时间计量依靠物理结构的钟表。因此,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实在的辅助意义已明显消退,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遵循社会演化规律,传统节日的变化只能是程度上的,或者是形式的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以及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节日地位变化,但不能用来说明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理由。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地位的明显下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有意漠视,甚至觉得是旧的风俗习惯,应该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因此,传统节日所负载的精神层面有益因素,也被丢弃。因而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觉大多只剩下回忆,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的急剧衰落,造成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的中断。这种人为的阻断是当前社会出现节日文化断裂的重要因素。这种断裂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进步的代价”的借口下,聊以自慰?是否可以用旧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托辞,来表明我们“与时俱进”的姿态?我觉得对于文化传统的问题,应该特别慎重,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特别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要珍重与呵护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念想。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元旦没有知觉,却对春节特有感情。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法学院 2007级法学3班赵沐芙学号:0707124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字:传统礼仪,孝,和谐,慎独,修身,礼教德治。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几千年的奴隶社会(主要是指周朝)和封建社会几乎都是礼治的天下:国家的政权形式要依礼而设,官职设置要符合礼教,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的言行要用礼仪规范,经济秩序要靠礼仪来维护,文化上重视礼仪超过重视人的学识,思想上受礼教的约束极深,教育上儿童的启蒙读物、妇女的修身教育读物以礼教思想贯穿全书…… 礼仪作为传统社会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发挥了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它既是中国人近代固守传统以致落后挨打的根源,也是当今中国在国际上不断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赢得称道的滥觞。那么,对于丰富而庞杂的中国传统礼仪,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我们又应该如何取舍,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实践证明,把西方的制度引入中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中国传统礼教中寻求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精华,或许才是一方根治当今中国人痼疾的良药。 所以,在我认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后(老师应该还记得,我的笔记做的是比较全的),我便斗胆在这里讨论一下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目的很简单,如上所述,就是为了从传统礼仪中探索出有价值又能比较顺利的为当今所用的东西,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和社会基础。作为一个法学院的学生,我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社会上人们安居乐业、鲜有违法与犯罪的情形;法律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

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节日是纪念日或祭祀的日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不断传承的驿站,也是人生不断成长的见证。从字源意义上讲"?" ,竹约也(《说文解字》),也就是一节一节延续不断;预示着" 节" 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具有保留与传承的含义。节也具有"节奏"、"节点"、"节操" 意思,我们祖先一直讲究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追求" 天人合一" 。" 节"是天地四时的交合之处,是"天"、" 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保持人们应有的"节操"、生活的"节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的原因。 可是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困境与尴尬。春节在人们心中"年味"越来越淡,中秋节成为了月饼节;面临洋节,中和节、龙抬头、上巳节、浴佛节、七夕、中元节、下元节也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这不能不使感到警惕,并报以忧虑。 这是传统节日现代性异化:单纯的追求娱乐审美,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最基本的功能?D?D社会功能(社会凝聚、社会认同、心理归属)。。发挥不出社会功能"根" 的作用,传统节日只能停留在"器"的层面;现在我们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过于注重审美娱乐功能,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根",从而会造成传统节日今天所面临的局面。 缺少了" 根" ,意味着传统节日被" 阉割" 化了,从而造成过节的形式简单重复,于是便形成春节缺少"年味" ,端午成了粽子

节、中秋成了月饼节的尴尬。 只有令传统节日重现"根"的内涵,恢复" 根" 的功能,传统 节日才更有吸引力,才更有有竞争力,更有张力。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 要重现传统节日" 根"的内涵,恢复"根"的功能,必须从起源出发,一切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只有从源头出发,才能弄清楚传统节日的本质。 1.图腾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相信部落群体(以下简称初民)起源于图腾,相信图腾部落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者相反,相信氏族成员与动物、植物等图腾之间存在学员亲属关系,因此而崇拜图腾。 初民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而在这些最初的祭祀活动过程中,已经孕育了传统节日的雏形。随着氏族的不断扩大,参与祭祀的成员也随之增加,由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对于图腾的单纯祭祀,渐渐演化成为广大国民的节日。如我国对创始神女娲的祭祀,后来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七的" 人胜节" ,如古代吴越人对繁衍本族的龙图腾祭祀,以表示他们是" 龙" 子身份,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形成了后来的端午节。 2.自然神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 自然崇拜晚于图腾崇拜,他们产生与形成具有一定的联系。万物有灵观念是自然神形成的基础,也是自然崇拜的基础。" 图腾崇拜

中国人见面礼仪有哪些

中国人见面礼仪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人见面礼仪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人现在见面与古代已有不同了,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中国人见面的礼仪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中国人见面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中国人现在见面与古代已有不同了,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中国人见面的礼仪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中国人见面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问候方式

直接式问候 就是直接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它适用于正式的交往场合,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陌生商务及社交场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间接式问候 就是以某些约定俗语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交往。比如:"最近过得怎样"、"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中国人见面礼仪 握手礼 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鞠躬礼 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篇一: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

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

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 蔡梦寥 摘要:民间传统节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族群认同、社群整合、社会交际、文化教育、道德教化、文体娱乐、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承载等功能。民间传统节日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但民间传统节日现状却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以保护。 关键词:民间传统节日;社会功能;保护 1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盛传不衰,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它强大的社会功能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将以苏州为主,举例稍作说明。 111民间传统节日具有族群认同功能 节日对族群认同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这儿所讲的族群,首先指的是民族。 斯大林曾对民族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0我们曾对民俗作过这样的表述:/民俗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以一定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具有趋同性(自发规范作用)和传承性的行为模式。0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既是共同心理的文化表现,倒过来又不断地加强与稳定这种共同的心理,从而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一些海外华人的后裔,虽离开祖国已经多年,甚至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但一到过年挂红灯笼,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时,他们仍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人。大陆和台湾,疏离了400年,分割了100年,对抗了50年,但每到过年过节,大家便体认到,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 一些地方性或行业性的节日,对同乡或同业的认同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 112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社群整合与社会交际功能 节日除对族群具有认同功能外,还具有整合社群的功能,使人们能有序相处、协同劳作,营造出和谐安祥的社群气氛。 节日和家族、家庭的关系密切,每个节日几乎都无法与家庭分开。过年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年初一,要按辈分高低,拜年祝福;清明聚族扫墓祭祖;中秋合家团坐一起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节时节日,女儿女婿要给娘家送礼物,娘家也会回赠,,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辈分、长幼观念,使家族、家庭人员相处有序,往来有仪。 苏州的吴江等地,过去农历三月二十八有长工节。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三月下旬,正是水稻种植最为繁忙的季节,长工劳动强度大,体力支出多,因此希望改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东家来说,也正是最要长工出力的时候。长工节前后,东家一般都会善待长工,因为稻田里农活的好坏全在长工手里。正如俗话所说:/小菜碗在东家娘娘厨里,生活出勒浪我手里0。/长工节0对调节雇主与长工关系,保护农业生产力、维护长工权益,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苏州横泾渡村一带每年有/赕酒仙0民俗节庆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具有祖师崇拜的宗教意味,同时还是酒业员工的节日和酒业同人的行业例会。届时,同业公祭酒神,行业员工放假一天,还可免费享用酒宴。同时对行业中衡器、量器进行校验,规定行规,规范行业行为,对酒业社群起到了整合作用。 太湖渔民每年清明有/祭禹0之举,实际上这是太湖渔民的一个丰收节。太湖渔业生产,旺淡季节划分鲜明,清明实在是太湖渔业年度的分界线。清明祭禹,正好是渔业生产由旺转淡之时,渔民们正好利用庙会,重新组织生产。太湖渔船的作业方式是夏秋两船结/对0、冬春四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礼仪知识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礼仪知识解析 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2.【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 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3.【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4.【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 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群臣面向北。 6.【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 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 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7.【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贤,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 的人。 8.【长揖】古代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9.【拱】古代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10.【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1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 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12.【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 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13.【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 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1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 位。秦汉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 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拥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未及壮,还比较年少,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代握手礼教学提纲

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 代握手礼

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代握手礼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2013级旅游管理系 学号:0131112051 姓名:郭榕

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代握手礼 (内蒙古大学旅游学系 2013级郭榕)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然而传习千年的文化终被西方礼仪所取代,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隐化。这对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来说是一件不小的损失。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作揖礼和西方的握手礼,对比两种礼仪的利弊,借此希望作揖礼能被当代人所了解,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礼仪之邦独立自主国际化传承 毛泽东曾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知道东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优点,弥补不足。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最常见的就是作揖礼,然而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礼仪最终还是在鸦片战争入侵后逐渐消失掩藏,被西方的握手礼仪所取代。这种取代在当今看来是好是坏很难评定。为此,我们要了解作揖礼仪与握手礼仪,从中深入了解其利弊。 一、作揖礼与握手礼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1据考证作揖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中国古代 1摘自《百度百科》

传统礼仪中有一种说法是“拱手作揖”,其具体形式是将自己的双手握住,向受礼者不断摇晃.一是将两手掌互抱成拳状,称作“拱手”;另一种是将两手掌平合,称作“作揖”。拱手礼一般用于迎送宾客,而作揖适用于敬神、尊长,是一种更加体现真诚尊敬的礼节。其伦理基础是行礼者表示谦逊,对受礼者表示恭敬、尊重之意。以此待人,能收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易于建立彼此间的友谊。 握手礼源于欧洲,自辛亥革命后传入中国。相传握手礼来源于古代“刀耕火种”时代,在狩猎和战争中,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在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相互触摸对方的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着什么武器。这种“友好”的表示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握手”礼节。由此看来,“握手”礼的伦理基础是“诚实、不欺骗”,没有阴谋,是坦诚的表露,推而广之,即是“友好”。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 中国古代作揖礼与现在的握手礼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民族伦理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谦逊恭敬,因此行礼时要弯腰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包含自谦的含义。西方的握手礼则体现着平等,友好。通过握手传递信息,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 二、优势及弊端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文化,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古代礼仪大揭秘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但是交给叔孙通后,什么都制定的好好的。 说起叔孙通这个薛县人,起初他是当秦朝的待诏博士的,学问自然是不用说的高。他很会说话。叔孙通曾在秦二世朝中为官,陈胜起义,二世皇帝召人议论此事。人们都说是造反,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

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论文(最新)

【摘要】本文从传统礼仪的主旨入手,分析了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矛盾。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我们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主旨融合政治意蕴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与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与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与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与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导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下面由xx为您整理出的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

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篇一: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 统文明礼仪发扬光大。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如何对待传统礼仪)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这些差异都是现代礼仪对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办中学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而且民办中学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礼仪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西周时形成完善礼 仪制度孔子又集礼之大成。很多传统礼仪的精神沿为今用如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等。但传统礼仪尤其是封建社会礼仪更多用于统治阶段。而现代礼仪走进寻常百姓家更亲切更随和。尤其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和时代的风尚。现代礼仪更与国际接轨更体现了共同的和谐、和平及平等原则。现代礼仪源于传统礼仪但发扬光大更广更宽更亲切。 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现实的利益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满足或实现自己的欲求,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行动,而不能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不仅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集体的利益没有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淮安,端午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我们那至今还流传着端午节来源的传说,以至于每个小孩都能脱口而出。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的器重。可惜他遭到以上官大夫为首的一帮奸佞之臣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导致楚怀王渐渐疏远屈原,甚至流放了屈原。有着远大志向的屈原深受打击,倍感心痛。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人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向楚王陈说厉害,楚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大骂一顿。后来楚怀王果然被秦王囚禁起来。后来楚顷襄王继位,继续疏远屈原。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王慌忙出逃。楚国国度郢城被攻破。屈原听到此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啸,投入了汨罗江中。江上百姓听说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奋力打捞屈原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希望屈原的尸体能够免遭伤害。从此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民就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虽然端午节的叫法很多,但是在我们哪儿,人们都称之为娃娃节。因为端午节好像都是围绕小孩子过的。每逢端午,家家都要在吃早饭前放一些鞭炮,以示节日的到来。每一家的早饭几乎是大同小异,因为那天是端午节。粽子,鸡蛋,大蒜等,是每家必吃的东西。好多口味的粽子,如红枣的.赤豆的.咸肉的……每家都是口味独特。当然,吃完早饭之后,就是孩子们的时间了。每个孩子就会拿上几个鸡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斗蛋。谁的鸡蛋最后破就证明谁最有福气。当然,鸡蛋先破的孩子也不会很难过,因为他们还有鸡蛋吃。斗完鸡蛋之后,父母便会扯着嗓子召回自家的儿女。因为他们在已经烧好了加入艾草的开水,准备为儿女们洗澡,希望可以洗掉孩子们身上的晦气。在孩子的吵闹声中,父母帮孩子洗完澡。刚洗完澡,他们便会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接下来便会在孩子的肚脐眼处也点一些。剩下的雄黄酒就用来擦拭床头和床沿,还有在床底也泼洒一些。接着,他们会为孩子穿上老虎鞋,戴上新绒线。不仅脖子上戴,手腕和脚上也要戴。那些花花绿绿的的绒线,是孩子们最最期待的东西。因为那五彩斑斓的绒线点缀他们美好而欢乐的童年。是他们童年里一道挥之不去的色彩。把他们的回忆渲染的五彩缤纷。即使是现在想起,依旧还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向往。孩子们手上和脚上的绒线要一直系到七月初七,才剪下来,说是要给牛郎织女做鹊桥之用。到了中午,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除了一些鸡鸭鱼肉蛋外,还要有一些黄瓜.片粉.红萝卜等。且家里的成年男性还要喝雄黄酒。据说:不能饮酒的小孩妇女只要就正午晒过的红萝卜片蘸上雄黄酒吃,就会一年不肚子痛。全家人就在这样热闹的气氛中吃完团圆饭,而后在一起聊聊天,尽情享受着与家人在一起的愉悦时光。 只是由于我们那的地形与历史原因,所以在端午节那天,没有什么龙舟比赛。但是,我们那里却是有集会的。大人们会给孩子们买一些新衣服,玩具。所以说,端午节又被称为娃娃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就是中心。 可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端午节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渐渐地被边缘化。原来的鞭炮声没有了,原来的都鸡蛋的活动也看不见了。本来应该是全家团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丰富午饭的时候,现在却只能看见老人们孤独地守在桌旁。那些美味,已经味同嚼蜡。社会的步伐加快了,人们每天都在这样的快节奏生活着,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来好好地过一次端午节了。尤其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吃对于一般人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特别是那些小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而对于端午节,则是几近无知。那些逐渐消失的游戏,在他们看来,远远没有网络游戏玩的带劲。在他们看来:端午节,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我们在渐渐淡忘调它时,韩国的申端成功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还有其它一些东亚国家的端午节庆活动的热闹开展,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传统节日到底怎么

古代礼仪相见礼范文

古代礼仪相见礼范文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下面由学习啦给大家了古代相见礼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是士与士之间的交际礼仪。《仪礼·士相见礼》记载上古时代士相见,以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庶人见于君、言视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的礼节。 (一)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意思是说,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

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些人的面前走过时,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后辈从前辈面前走过,当然更只能小步快走,决不能昂首阔步。 (二)拜 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据《世说新语》和《荀子》的记载,古拜屈膝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又,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古拜两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这是由于左主阳,男属阳;右主阴,女属阴的原由。其实,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所谓“九拜”。《周礼·春宫·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九拜中,前四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拜、凶拜是丧葬中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三)拱手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说文》徐铉注:“两手大指相柱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