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传染性性病肿瘤的症状及诊治

犬传染性性病肿瘤的症状及诊治
犬传染性性病肿瘤的症状及诊治

犬传染性性病肿瘤的症状及诊治犬传染性性病肿瘤(CanineTransmissibleVenerealtumor,VTV)也被称为传染性性病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间质的传染性圆形细胞瘤。

一、病因学

其常见的传播方式为性传播,原发于公犬或者是母犬的外生殖器表面,可通过舔舐和接触直接转移至其他部位或者其他犬。肿瘤的染色体为57-62条,正常犬细胞的染色体为78条。

二、病理生理学

VTV可以向腹股沟和髂外淋巴结转移,也可转移至会阴部或者阴囊部,但很少出现远端转移,即不会转移至肺部、腹部脏器或者是神经系统。

三、发病率及流行状况

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很多国家已经报道了VTV,一些VTV 可以自行消退,但大多数不会,公犬母犬均可发生。该病春季多发,可能跟春季交配活动频繁有关,发病年龄从18个月到8岁不等,该年龄段的犬处于交配适龄期。

四、临床症状

VTV的症状包括参与交配的犬口腔、鼻腔和生殖道黏膜出现肿块,VTV的性状不规则,可能呈现出易碎的乳头状或者是多小叶状,随着生长可表现为菜花状,直径可达5cm以上,肉质脆弱易出血。母犬的主要发病部位为阴帝窝、阴道和外阴表面,公犬的VTV常

见于包皮内侧和阴茎上,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及包皮黏膜,患犬通常因为生殖道肿块或者是包皮阴道分泌物而就诊。母犬主要表现为阴道滴血,常常误以为发情。

五、诊断

1、形态学诊断

根据肿瘤的外观可提示为VTV。需要跟生殖道的脓性肉芽肿相区分,二者具有相似的症状。

2、细胞学诊断

生殖道VTV通过脱落细胞学检查、细针抽吸或者是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TVT的细胞学特征非常典型,含有均一的较大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质比较小、核仁突出、胞浆空泡化,常见有丝分裂相TVT不是位于生殖器上时,与其他圆形肿瘤的鉴别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口腔部位传染性性病肿瘤,外部肿物凸起,呈乳头状

传染性性病肿瘤,口腔内部黏膜有大量菜花状肿物

传染性性病肿瘤,生殖道处,粉红色肉样,质地较脆,肿物较大,出血破溃

传染性性病肿瘤,生殖道出,肿瘤内部,肿物无包膜,有多个独立肿块。黏膜表面上皮组织因为增生物的侵润被破坏或者消失,呈出血状。该组织与健康组织无明显交界。

患有传染性性病肿瘤的犬的阴道细胞学检查,传染性性病肿瘤细胞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富含蓝色胞浆,细胞核多是位于细胞的一侧,细胞核突出(如图蓝色箭头所示),细胞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透明空泡(图中黑色箭头所示)。

六、治疗

1、20%的VTV可自行消退,VTV对化疗药物敏感,单独使用长春新碱,每周一次,0.025mg/kg,静脉注射,非常有效,且毒性低,经济易接受,肿瘤消退后再继续使用2次,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4-6周,超过90%的犬使用长春新碱后肿瘤可完全消退。长春新碱刺激性比较强,只能进行静脉注射,一旦发生药物漏到血管外应马上终止治疗,以免造成药物漏到皮下引起注射部位的皮肤溃烂,药物漏到皮下时,可选择使用地塞米松和盐酸普鲁卡因进行封闭治疗。

2、手术切除

对于肿块较大的已经破溃的可采用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可长时间的控制病情,但仍然会有50%的机会复发。对于要尽量切除母犬的生殖道,公犬阴茎根部包皮上的增生物,对于不能切除的弥漫性增生物,则可以使用电烙铁将表面的增生物烙死。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恶性肿瘤临床DCCK治疗手册

恶性肿瘤CIK/DCCIK临床治疗手册 肿瘤的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应用的报道已近10年,2009年6月,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CIK细胞治疗作为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卫办医政发 [2009] 84号)。结合我公司治疗数千病例的经验,总结制定本治疗规范,以方便临床使用。 一、产品知识 肿瘤生物治疗简述 长期以来,肿瘤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三种传统的常规模式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生物治疗迅速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治疗模式。生物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异性、有效性,对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主要器官无负面影响和明显毒性,被认为是本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生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现代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不但具有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又能起到恢复与 重建的独特作用。 目前,肿瘤生物治疗主要有5 类:细胞因子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技术、基因治疗、过继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治疗。其中,CIK 细胞治疗是最具有 发展应用价值的过继细胞治疗方法,而DC 细胞治疗是最具有发展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治疗方法。 CIK细胞 1、CIK基本信息 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由于该细胞同时表达 CD3 +和 CD56+ 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NK 细胞

恶性肿瘤的表现

恶性肿瘤因其性质、发生部位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呈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一般,恶性肿瘤在早期的症状很少或不典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渐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恶性肿瘤的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全身性症状和系统功能紊乱三个方面: 1、局部表现 肿块是瘤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可以在体表发现或隐匿在深部,也可以看到器官(如肝脏、甲状腺)或淋巴结的肿大。良性肿瘤所形成的肿块生长较慢,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度好;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较快,表面不平,不易推动。 压迫症状常见于颅内、颈部、纵隔、腹膜后、椎管内等的肿瘤。如颅内肿瘤压迫脑实质引起颅内压增高,可造成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甲状腺的肿瘤可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若压迫气管或食管,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头颈部肿胀、气急、浅表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综合症。腹膜后肿物压迫输尿管,可造成排尿困难、肾盂积液,压迫肠管可造成肠梗阻等。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可引起截瘫。 阻塞症状常发生于空腔脏器。如支气管肿瘤可引起呼吸困难,食管肿瘤可引起吞咽困难,大小肠肿瘤可引起肠梗阻症状,胆管、胰头肿瘤可引起黄胆等。 疼痛症状由肿瘤引发的原因不同,因而发生疼痛的早晚及性质也有所不同。某些来源于神经的肿瘤及生长较快的肿瘤如骨肉瘤,常在早期出现疼痛。而某些肿瘤发展至晚期由于包膜紧张、脏器破裂、肿瘤转移或压迫浸润神经造成的疼痛则出

现较晚。肿瘤引起的疼痛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疼痛难忍、昼夜不停,且疼痛部位常伴明显触痛。 溃疡是肿瘤组织坏死所形成的,呈火山口状或菜花样,不一定疼痛,有时因并发感染而使表面有恶臭的血性分泌物,此时可伴有溃疡部疼痛。 出血通常是由于肿瘤破裂或侵犯血管所导致的。若肿瘤在体表,出血可直接发现;若肿瘤在体内,出血可表现为血痰、粘液血便或血性白带等。大量出血可表现为咯血、呕血或便血.且反复不止。 其他如骨肿瘤可导致病理性骨折,肺癌可引起胸水;肝癌可引起腹水。 2、全身性症状 乏力和消瘦是由于肿瘤生长快、消耗能量多,加之病人进食量下降,消化吸收不良所造成。 发热是由于肿瘤供血不足,发生坏死或合并感染而引起。 贫血是由于肿瘤反复出血、造血障碍或造血物质吸收不良而引起。 恶病质(恶液质)是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的全身衰竭的表现。 3、系统功能紊乱 肿瘤组织可引起所在器官的系统和生理功能出现紊乱。例如,颅内肿瘤除引起头痛外,还能引起视力障碍、面瘫、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肝癌除有肝肿大或肝区疼痛外,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腹帐等胃肠功能失凋的表现;功能性内分泌瘤如胰岛瘤、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瘤,可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异常症状。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一、睾丸肿瘤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但却是15-34岁之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左右,2004年美国新发病例8900例。在我国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的该病发病率为10万,高于前列腺癌和阴茎癌。与其发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隐睾、睾丸发育不全和Klinefelter综合征。 [诊断要点] 睾丸肿瘤的常见症状是阴囊肿块不断增大,有时伴疼痛,迅速肿大的肿瘤内出血会产生触痛和剧痛。睾丸上长出的硬块临床上应怀疑为睾丸肿瘤。 体检和超声检查可查明病变的部位。如果证实为睾丸内肿块,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中AFP、LDH和β-HCG浓度的测定及胸部X线检查。对已确诊的睾丸肿瘤,应常规进行腹盆腔CT扫描;精原细胞瘤病人常常有HCG、LDH的升高,AFP的升高常常预示有非精原细胞瘤成分存在。如果腹盆腔CT扫描提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胸部X线检查异常,应行胸部CT扫描检查。 [病理分型] 按照WHO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类,在所有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少于一半的病人为单一组织学类型,其中50%为精原细胞瘤;其它的均为混合型,病理类型在评价转移风险和预测治疗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胚瘤虽然被认为是混合型,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因此常常被单独列为一种病理类型。 1.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未分类(IGCNU) 2.单一组织学类型 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 畸胎瘤 卵黄囊肿瘤 绒毛膜上皮癌 3.混合型 胚胎癌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卵黄囊肿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精原细胞瘤 卵黄囊肿瘤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绒毛膜上皮癌伴其它成分 4.多胚瘤 [临床分期] 睾丸肿瘤的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pT)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确定原发肿瘤的范围 pTx原发肿瘤未能评价(用于未行睾丸切除术时) pT0无原发肿瘤证据(例如睾丸组织学为瘢痕) pTis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原位癌) pT1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无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可能侵入白膜,但未侵犯睾丸鞘膜pT2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有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透过白膜已侵犯睾丸鞘膜 PT3肿瘤侵犯精索、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pT4肿瘤侵犯阴囊、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区域淋巴结(N):主动脉旁及腔静脉旁淋巴结,阴囊手术后同侧腹股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未能评价

常见恶性肿瘤

常见恶性肿瘤 [单项选择题] 1、结肠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 A.腹部肿块 B.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低热等 C.肠梗阻症状 D.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E.阵发性绞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是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粘液。其他如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是结肠癌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肠梗阻一般属结肠癌的晚期症状。 [单项选择题] 2、诊断肿瘤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 A.临床表现 B.血清学检查 C.影像学检查 D.内镜检查 E.病理学检查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诊断肿瘤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病理学检查,包括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 [单项选择题] 3、直肠癌切除术能否保留肛门,主要取决于()。 A.肿瘤距肛门的距离 B.肿瘤的病理类型 C.肿瘤是否已侵犯肠管周围 D.肿瘤有无远处转移 E.左半结肠的长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肠道肿瘤的根治术要求切除肿瘤及上下各一段肠管及其系膜淋巴结,因此,直肠癌根治术是否能保留肛门取决于肿瘤距肛门的距离,而非病理类型和左半结肠的长度。对于即使局部有浸润或远处有转移而无法行根治术的直肠癌,也要视肿瘤距肛门的距离,采取保留或切除肛门,或单纯造瘘等姑息性手术。

[单项选择题] 4、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根据我国对Dukes结肠癌分期法的补充,分为:癌仅限于肠壁内为DukesA期;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为B期;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为C期;有腹腔转移或远处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器官无法切除者为D期。 [单项选择题] 5、男性,60岁,上腹部隐痛不适3月余,伴纳差,乏力。体检:腹平坦,无压痛,未及肿块,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肝左叶见一直径1.5cm光团,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病变,织学检查高分化腺癌,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 A.化疗 B.肝动脉插管化疗 C.胃大部切除加肝左叶切除 D.免疫治疗 E.放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例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胃镜显示,胃窦部受侵犯,在切除原发病变的同时,应连同受侵脏器一并切除。 [单项选择题] 6、肺癌常见的症状是()。 A.脓性痰 B.白色泡沫样痰 C.刺激性咳嗽和血痰 D.胸闷,气短 E.肺部干啰音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肺癌常见的症状是刺激性咳嗽和血痰。刺激性咳嗽是癌肿在较大支气管内生长引起,血痰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断续少量咯血。中年以上久咳不愈或出现血痰,就应提高警惕。

2018年药师继续教育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与防治

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与防治 (请在上面方框内填写你选择的答案,例如:A 或B ;多选题罗列答案即可,例如AB ,注意请使用大写字母) 第1 题:肝癌高危人群筛查周期为(B)(单项选择) A . 3个月一次 B . 6个月一次 C . 9个月一次 D . 12个月一次 我选择: 第3 题:我国发病率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为(A )(单项选择) A . 肺癌 B . 胃癌 C . 乳腺癌 D . 结直肠癌 我选择: 第4 题:属于病因预防的是(A )(单项选择)

A . 一级预防 B . 二级预防 C . 三级预防 D . 四级预防 我选择: 第9 题:直径<5mm肺实性结节推荐的随访周期为(C)(单项选择) A . 3个月 B . 6个月 C . 1年 D . 2年 我选择: 第10 题:肺癌筛查主要采用以下哪项检查(B)(单项选择) A . PET-CT B . LDCT C . MRI D . X片 我选择:

第15 题:肿瘤发生的微生物因素不包括(B )(单项选择) A . 人乳头瘤病毒 B . 流感病毒 C . 乙型肝炎病毒 D . 人类疱疹病毒8型 我选择: 第1 题:肝癌高危人群筛查周期为(B )(单项选择) A . 3个月一次 B . 6个月一次 C . 9个月一次 D . 12个月一次 我选择: 第2 题: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不包括(C )(单项选择) A . 吸烟 B . 电离辐射 C . 遗传因素

D . 化学致癌物 我选择: 第3 题:我国发病率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为(A )(单项选择) A . 肺癌 B . 胃癌 C . 乳腺癌 D . 结直肠癌 我选择: 第4 题:根据2015《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B )(单项选择) A . 40岁 B . 50岁 C . 55岁 D . 60岁 我选择: 第5 题:属于病因预防的是(A)(单项选择) A . 一级预防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一、睾丸肿瘤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1.5%,但却是15-34岁之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左右,2004年美国新发病例8900例。在我国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的该病发病率为0.8/10万,高于前列腺癌和阴茎癌。与其发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隐睾、睾丸发育不全和Klinefelter综合征。 [诊断要点] 睾丸肿瘤的常见症状是阴囊肿块不断增大,有时伴疼痛,迅速肿大的肿瘤内出血会产生触痛和剧痛。睾丸上长出的硬块临床上应怀疑为睾丸肿瘤。 体检和超声检查可查明病变的部位。如果证实为睾丸内肿块,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中AFP、LDH和β-HCG浓度的测定及胸部X线检查。对已确诊的睾丸肿瘤,应常规进行腹盆腔CT扫描;精原细胞瘤病人常常有HCG、LDH的升高,AFP的升高常常预示有非精原细胞瘤成分存在。如果腹盆腔CT扫描提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胸部X线检查异常,应行胸部CT扫描检查。 [病理分型] 按照WHO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类,在所有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少于一半的病人为单一组织学类型,其中50%为精原细胞瘤;其它的均为混合型,病理类型在评价转移风险和预测治疗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胚瘤虽然被认为是混合型,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因此常常被单独列为一种病理类型。 1.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未分类(IGCNU) 2.单一组织学类型 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 畸胎瘤

卵黄囊肿瘤 绒毛膜上皮癌 3.混合型 胚胎癌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卵黄囊肿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精原细胞瘤 卵黄囊肿瘤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绒毛膜上皮癌伴其它成分 4.多胚瘤 [临床分期] 睾丸肿瘤的TNM分期(AJCC,2002 ) 原发肿瘤(pT)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确定原发肿瘤的范围 pTx 原发肿瘤未能评价(用于未行睾丸切除术时) pT0 无原发肿瘤证据(例如睾丸组织学为瘢痕) pTis 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原位癌) pT1 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无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可能侵入白膜,但未侵犯睾丸鞘膜pT2 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或肿瘤透过白膜已侵犯睾丸鞘膜PT3 肿瘤侵犯精索、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pT4 肿瘤侵犯阴囊、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区域淋巴结(N):主动脉旁及腔静脉旁淋巴结,阴囊手术后同侧腹股沟淋巴结NX 区域淋巴结未能评价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孤立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未超过2cm N2 孤立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cm,≤5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径可>2cm,但均≤5cm N3 淋巴结转移,最大径>5cm 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未能评价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摘要:目的:对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1500例,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对肿瘤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含组织学亚型、TNM 临床分期、瘤细胞核的分级、医疗技术检查指标及临床表现等。以上任何一个因素单独作为评价标准所产生的结果均无法满足要求,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联合作用进行诊断,才能增加诊断的精准度,对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不同患者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在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治疗中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治疗靶点分子标志物及可靠的预后。结论:随着我们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方面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任何一个因素单独作为评价标准所产生的结果均无法满足要求,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联合作用进行诊断,才能提供更加准确的肿瘤预后信息,进而为靶向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提升病理诊断的准确度。关键词: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理诊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新型技术被应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中,随之产生多种新型实验仪器及治疗手段。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及医疗效果也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为对临床准断结果精准度的要求,尤其是肿瘤疾病的病理诊断。患者不再局限于对病理诊断名字的了解,患者还希望对肿瘤细胞核分级、肿瘤组织学分型、血管淋巴受累状况及免疫表现特征有所了解[1]。了解并掌握以上几方面要求,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行探究,发现其病理特征,建立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之间的联系,发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肿瘤病理诊断方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护理措施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1500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62.3±3.2)岁。其中男性患者1200例,女性患者300例。肿瘤发生情况基本上包含全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症。对比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1.2护理方法 收集1500例患者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观察泌尿及男

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导读:恶性肿瘤常有皮肤病的表现,后者或为肿瘤转移浸润所致,或与肿瘤有相同的致病因素,或为肿瘤的产物所引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皮肤信号来寻找恶性肿瘤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 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恶性肿瘤常有皮肤病的表现,后者或为肿瘤转移浸润所致,或与肿瘤有相同的致病因素,或为肿瘤的产物所引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皮肤信号来寻找恶性肿瘤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 1、肿块及溃疡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最直接的表现。肿块可位于皮下或皮内,颜色可有皮肤色、淡红色、紫色、黑色等;质地既可坚硬如石,也可软如橡皮。溃疡一般是在肿块的基础上发生的。 2、瘙痒主要是指无原因的广泛、长期瘙痒,要警惕肿瘤的存在。有时局限性的瘙痒提示邻近部位的肿瘤。而所谓无原因是强调应该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皮肤瘙痒。 3、红斑红斑可界限不清或呈环状、水纹状、脑回块、年软状、花边状等各类奇异形态。红斑可固定也可游走,可局限于一处,亦可波及全身,表面可有鳞屑及渗液。 4、水疱水疱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及形态,分布部位也各不相同。水疱是皮肤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也可能是某些恶性肿瘤的征

兆。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5、颜色改变患有恶性肿瘤时,皮肤有时会出现或深或浅的颜色异常,有时也可伴随皮肤的粗糙、肥厚。 6、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等血液、血管方面的异常也是可能的信 号之一。 7、对于手、足、耳、鼻等摩擦及暴露部位突然出现的点、片状 粗糙、肥厚皮肤损害也要保持警惕。中老年朋友如果发现有突然发生、生长迅速的"老年斑",也要注意恶性肿瘤的可能存在。 以上是恶性肿瘤一些主要的临床表现,实际上可能要复杂得多。此外,即使以上提到的一些皮肤损害发生在了您的身上,您也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因为这些皮肤损害都不是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并不表示一定会有恶性肿瘤,您应该求助于专科医师,求得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

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医疗

第三十九章常见恶性肿瘤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和溃疡型。 (2)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分为上行型、下行型和混合型。 【临床分期】 采用1992年福州会议推荐的“92分期” TNM标准: T1:局限于鼻咽鼻腔内。 T2:局部浸润:鼻腔、口咽、颈突前间隙、软腭、颈椎前软组织、颈动脉鞘区部分侵犯。 T3:颈动脉鞘区肿瘤占据、单一前组或后组颅神经损害、颅底、翼突区、翼腭窝受侵。 T4:前后组颅神经同时损害、副鼻窦、海绵窦、眼眶、颞下窝、直接浸润第1、2颈椎。 N0: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N1:上颈淋巴结直径<4cm、活动。 N2:下颈淋巴结或直径4~7cm。 N3:锁骨上区淋巴结或直径>7cm,或固定及皮肤浸润。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分期: Ⅰ期:T1N0M0 Ⅱ期:T2N0~1,T0~2N1M0 Ⅲ期:T3N0~2,T0~3N2M0

细数恶性肿瘤病人晚期症状

细数恶性肿瘤病人晚期症状 *导读: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除肿瘤自身症状加重以外,还主要伴随以下四种症状:发热、疼痛、恶病质与恶性腔内积液等。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除肿瘤自身症状加重以外,还主要伴随以下四种症状: *一、*发热*: 其病因繁多,如细菌、病毒的感染,结缔组织病,还有功能性发热。 *二、疼痛: 当正常组织收到肿瘤的破坏和浸润,导致对邻近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回流受阻,骨与骨膜受到浸润均可引起疼痛。因此,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

伴发症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目标,要求在20世纪解决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问题,但至今尚未寻找到真正的解决途径。目前采用的办法主要还是用镇痛剂和麻醉剂。 *三、恶病质 是特指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极度消瘦、精神萎糜、体力虚衰。原因有三: 1、癌本身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癌细胞异常而迅速的增殖,致使肿瘤患者对营养的需要比正常人要高,从而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 2、癌症本身产生的毒性物质引起病人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日趋消瘦等,也影响机体功能。

3、癌症压迫或侵犯到邻近重要脏器,从而影响个体某组织 器官的生理解剖功能。 *四、恶性腔内积液: 恶性腔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如处理不当可致迅速恶化以致死亡。 发生恶性腔内积液的部位有胸腹腔、腹膜腔、心包腔等。胸腔内恶性积液约占胸腔积液的1/4左右,引起胸腔恶性积液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胸膛间皮瘤、恶性淋巴瘤和卵巢癌等。其中乳癌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病率可能最高,约50%乳癌病人会因转移而引起恶性胸腔积液。肺癌次之,约28%病例发生胸水,其中以腺癌的发病率为最高,约为37%左右。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较低,但本病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很多。大量的胸腔恶性积液可以压迫肺组织,使肺容量降低,尤其是右肺(占呼吸功能的2/3以上),被胸水压迫后,引起呼吸功能障碍更大,会引起肺不张和 肺部因引流不畅而致的感染。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一般指癌症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他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这一点在恶性肿瘤尤其明显。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病因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环境与行为对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约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细胞非致死性的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灭活肿瘤的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演进过程,其中某个克隆相对无限制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形成不同特点的亚克隆,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能力,形成恶性肿瘤。因此,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 1. 外界因素 (1)化学因素:如烷化剂、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氨基偶氮类、亚硝胺类、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可诱发肺癌、皮肤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 (2)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如X线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等,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石棉纤维与肺癌有关,滑石粉与胃癌有关,烧伤深瘢痕和皮肤慢性溃疡均可能发生癌变等。 (3)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其中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DNA病毒如EB 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RNA病毒如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关。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也有关系。 2. 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瘤,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如结肠息肉病、乳腺癌、胃癌等。 (2)免疫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肾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肿瘤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肿块常为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其他还可表现为疼痛、出血、溃疡、梗阻等多种症状,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与性质而有所不同。 典型症状 1、肿块 位于体表或浅在的癌症,肿块常是第一表现,相应的可见扩张或增大增粗的静脉。位于深部或内脏的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皮肤癌会有相应部位的皮损出现。如癌症发生转移,可出现肿大淋巴结、骨和内脏的结节与肿块等表现。 2、疼痛 肿块的膨胀性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尤以夜间更明显;肿瘤可致空腔脏器病变,产生绞痛,如癌症致肠梗阻后发生的肠绞痛。 3、溃疡

体表或胃肠的癌症,若生长过快,可因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恶性者常呈菜花状,或肿块表面有溃疡,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4、出血 体表及与体外相交通的癌症,发生破溃、血管破裂可致出血。 (1)胃癌可有呕血或黑便。 (2)结、直肠癌可有血便或黏液血便。 (3)泌尿系统癌症可有血尿出现,常伴局部绞痛。 (4)肺癌可有咯血或痰中带血。 (5)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 (6)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5、梗阻

肿瘤可导致空腔器官梗阻,随其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症状。 (1)胰头癌、胆管癌可合并阻塞性黄疸,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消瘦、乏力等。 (2)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 (3)肠道癌症可致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 (4)支气管癌可致肺不张,出现胸闷、干咳、呼吸困难等。 6、压迫 癌症压迫周围组织会引起相应的症状。 (1)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 (2)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皮下组织水肿。 (3)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有哪些? 尚智伟肤能皮肤大讲堂 许多皮肤以外的器官的恶性肿瘤在皮肤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及早发现和治疗可避免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这些恶性肿瘤的皮肤临床表现分为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两大类。 一、恶性肿瘤转移性皮肤表现 大多数内脏恶性肿瘤可以出现皮肤转移,常见的有肺癌、结直肠癌、口腔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等,常转移至胸部、腹部、肩背部、头颈部和四肢等部位皮肤。临床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皮肤肿块或结节,在短期内明显增大,而后相对静止,增长速度减慢。病变处皮肤出现红斑、色素沉着等颜色改变,溃疡形成且经久不愈。病变处皮肤质地中等硬度或较硬,与周围皮肤粘连,活动性差,常伴有区域引流淋巴结肿大。 二、恶性肿瘤非转移性皮肤表现 恶性肿瘤的非转移性皮肤表现又称为副肿瘤性综合征。副肿瘤综合症是一种与恶性肿瘤伴发的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为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引起多种生物活性激素、生长因子或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等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影响远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所致。常见的有副肿瘤性天疱疮、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副肿瘤性指端角化、获得性鱼鳞病、匐形性回状红斑、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获得性毳毛增多症、Leser-Trélat综合征等。 1、副肿瘤性天疱疮是天疱疮的一种变型,为肿瘤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伴发的肿瘤主要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Castleman病、肉瘤、胸腺瘤等。皮肤表现为红斑、苔藓样变、多形红斑、松弛样大疱、糜烂或紧张深在的大疱伴黏膜苔藓样变、口腔黏膜溃疡等。病理表现为表皮棘层松解、基底上裂隙形成、角化不良的角质形成细胞和基底层表皮细胞空泡改变,常同时有棘层松解和扁平苔藓样变或单个细胞坏死。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上皮细胞间隙有IgG和补体C3沉积。 2、皮肌炎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比例约为5%~52%,好发于50~60岁患者,多见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肾癌、白血病等。皮肤表现为以双上眼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可累及面颊和头皮;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扁平紫红色丘疹,对称分布,表面附着糠状鳞屑;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面部、颈部、上胸躯干部在红斑鳞屑基础上逐渐出现褐色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轻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 3、恶性黑棘皮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见于胃癌、肺癌、卵巢癌和肝癌患者。与不伴有恶性肿瘤的良性黑棘皮病相比病情发展快、呈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掌跖部天鹅绒样或牛肚样变及广泛且显著的皮肤黏膜乳头瘤样变。 4、副肿瘤样指端角化症又称Bazex综合征,常见于咽、喉、食道、肺等器官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主要皮肤表现为手、足、指、鼻和耳的皮损为银屑病样角化过度性斑块,对称分布;面部出现湿疹或红斑狼疮样改变。病变区内毛囊口可见直径1~2mm虫蚀样点状凹陷,无毳毛生长;头部可见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或苍白色萎缩斑,其内毛囊口闭塞;掌跖呈弥漫性角化过度伴甲下角化过度、指甲分离或甲完全损毁;患者毛发纤细而稀少,全身少汗或面部无汗。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角质层板状增厚伴轻度基层肥厚、散在角化不全灶,有时可见散在棘细胞嗜酸性透明变性、空泡变性和基底细胞液化;表皮灶性萎缩,表皮突变平;真皮上部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 5、获得性鱼鳞病常见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Kaposi肉瘤、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宫颈癌、结肠癌患者。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及似鱼鳞的非炎症性鳞屑。 6、匐形性回状红斑常见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鼻咽癌、卵巢癌及淋巴瘤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