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版(129页)

【精品】2018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版(129页)

一、本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

1.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

用,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

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

具体化,落实体现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要突出学科育人本质,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引导教

师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

性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课程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

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

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重视在学科教育中有机融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革命传统、国家

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以及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2坚持遵循教育规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高度关注内容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课程内容不但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还应根据

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努

力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成

果,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

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课程面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新要求,

有不少需要破解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统筹

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针对各学段课程之间统整不足、

各项改革之间协同性不强、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配套等

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努力实现普

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评价考试、高校招生、教师

配备、资源条件和经费保障等相关改革的配套。在标准中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标准

等,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提出具体建议。强化各学段纵

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横向协调配合。增强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管

│ 前言│

用”“好用”。

2.坚持科学论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教育部组织了一支政治可靠,既

有较高专业水准,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兢

兢业业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中重

视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开展各种形式的

意见征求和调研论证。坚持遇到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注重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高

中教育的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意见,开展大规模测试论证及

多轮内部审查。对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到的意见认真研究,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确保修订质量。

2012—2014 年, 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和国际高中教

育的专题调研,深入总结分析了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

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

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与结构以及实

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做了

比较充分的准备。经过全体专家两年多的努力,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全部完成。

二、本次修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1.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依据调研情况,结合国内外经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定

位是: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课程方案修订,还进一步完善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减少了必修学分,合理确定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同时对相关配套政策提出了明确建议。

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制定内容标准,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3.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纲,整合具体的教育内容,并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过程性学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4.优化内容结构,促进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互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必修是各地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选修Ⅰ是高考和各地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主要依据,选修Ⅱ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5.吸收新成果,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课程内容中充分呈现。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课程之中,努力呈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新成就。同时,吸收了课程标准研究领域的新思想,以及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6.增强可操作性,力争“管用”“好用”

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评价考试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的指导。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文本通俗易懂,逻辑性更清晰,一致性更强,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将对改革的深化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是教育教学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质量也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推动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中国高中教育的新辉煌。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1

(二)基本理念/2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

(一)学科核心素养/3

(二)课程目标/4

三、课程结构 (6)

(一)设计依据/6

(二)结构/7

(三)学分与选课/8

四、课程内容 (9)

(一)必修课程/9

中外历史纲要/9(二)选修Ⅰ课程/17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7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20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23

(三)选修Ⅱ课程/26

模块1 史学入门/26

模块2 史料研读/29

五、学业质量标准 (32)

(一)学业质量标准及说明/32

(二)学业质量水平/32

六、实施建议 (3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5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45

(三)教材编写建议/49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52

附录 A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55附录 B ............. 教学与评价案例57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二)基本理念

1.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

2.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3.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

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

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

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

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

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

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

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

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

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

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

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

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

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

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

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

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

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

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5.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

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课程内容不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注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三、课程结构│(二)结构

1. 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

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采取通史

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修课采取专

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

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

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

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

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

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

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

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

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