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xx人民医院xx510080xx栋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

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腰背痛是一组疾病的共有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目前尚无一致的分类方案。先按解剖、再按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适用。腰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微创治疗、脊髓电刺激疗法、鞘内药物输注等。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腰背痛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即成为慢性腰背痛。

一、流行病学

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

人一生中患腰背痛者有60%~90%。

多数工业国家统计:

约7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

xx:

患病率为16%(25~74岁,以症状存在2周计),约1200万人,每年平均丧失约1700万个劳动日。

xx:

每年发病率为2%。70%的男性一生中有腰背痛。

xx:

的男性工人患腰背痛,其中需卧床休息。

德国:8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其中4%持续3个月以上,成为慢性腰背痛。

xx:

xx(1961年):

平均发病率为13.7%。

xx(1987年):

平均发病率为11.5%。

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

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

腰背痛各主要病种发病率:

类风湿性关节炎:

日本/芬兰:4.2~4.5人/10万;美国:29人/10万;中国:

0.35%~0.4%,致残率达15%,每年新增病例400万左右。

骨关节炎:

全世界45岁以上的人,患病率为14%~30%;50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50%;55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80%;白人远高于黑人。(WHO)强直性脊柱炎:

xx:0.22%~0.23%;xx:

约0.3%。

痛风:

英国:0.25%~0.35%;中国:3%~9%。

致腰背痛主要病种:

年轻人:

以畸形、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较多。

中年人:

以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肌筋膜痛较多。

老年人:

以脊柱退变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为多。

从解剖方面考虑腰背痛产生原因:

1.椎管:

当各椎骨由椎间盘、关节突、韧带等连结在一起时,被连接成的连续椎孔管道即为椎管,以适宜的空间对走行其内的脊髓起保护作用。正常胸椎管矢状径13~14mm,横径14~18mm;腰椎管矢状径>15mm,横径>20mm。

a.矢状径<10 mm为椎管狭窄,临床易发生椎管狭窄症。

b.下部腰椎三叶草形椎管两侧(侧隐窝)易发生狭窄,压迫走行其内的神经根,产

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称“侧隐窝狭窄症”。

2.椎间xx:

上下界为相邻椎骨椎弓根上、下切迹,前为椎体后缘及纤维环,后为关节

突及关节囊。相应脊神经根紧贴椎弓根下缘(椎间孔上部)出椎管。椎间盘退变使相应椎间隙狭窄时,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可向上嵌入上位椎弓根的下切迹中,造成椎间孔狭窄,可能压迫脊神经根。

3.关节突关节:

由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为磨动关节,有典型的软骨关节面、关节囊,关节囊内层为滑膜层,上下两端较松弛,可有软骨样半月板。

a.脊柱后伸时关节囊变松弛,易造成内层滑膜的嵌压;人体从屈曲变直立位时偶可出现软骨样半月板结构被关节突嵌压。

b.在腰椎间退变狭窄或腰椎过度前凸时,下关节突尖部与相应椎板处可形成假关节。

c.关节突关节由脊神经后内侧支支配,关节的炎症、创伤、退变均可导致腰痛。

其关节面与水平面几乎成垂直甚至稍向后倾,以d.典型的骶

1xx关节突呈冠状位,

利腰骶后关节的稳定,防止前滑脱。两侧关节面不对称时可导致腰痛。

4.横突与棘突:

a.腰

3横突最长,是腰部肌肉的主要着力点,其肌肉、筋膜的附着处易产生劳损产生疼痛,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b.过大的腰

5横突可造成第4腰神经根的压迫。

c.骶

1棘突常缺如,造成两侧椎板不连接,形成隐裂碰到向下弯曲成钩状的腰5棘突(“铡刀棘”)时,伸腰时腰

5棘突可压迫硬膜引起腰背痛。

5.椎间盘:

共23个,界于颈

2至骶

1间,颈

1、2和骶尾骨间无椎间盘。椎间盘由位于中间的髓核及包绕其四周的纤维环构成。纤维环由胶原纤维及纤维软骨组成,在横断面上呈层状排列,共约12层。髓核在胸段位于椎间盘中央,在下腰段位于椎间盘中央偏后,为透明半胶状体,内有细小的胶原纤维纺织的网和少量软骨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

a.在水平面上,纤维环的前部及两侧厚而坚固,其前面尚有坚而厚的前纵韧带加强;后部则较薄,大部分纤维附着于椎体软骨板,后纵韧带仅在中线呈条状,特别在腰4~5处更弱,失去对纤维环的保护作用,成为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好发部位。

b.腰

5骶

1椎间盘最厚,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受剪力最大,成为易退变突出的间隙。

c.随年龄增长纤维环层数减少、单个层厚度增加、层内束不规则分布。从中年开始

层就发生渐进性退变(磨损、裂痕、胶原纤维丢失)。大约10%的纤维基质由弹性纤维组成,随年龄增加弹性纤维数量减少。损伤的椎间盘在3.5kg/cm2压力下即可破裂(正常椎间盘可承受70kg/cm2压力而无损伤)。

d. 10岁时髓核基质中的交织纤维开始变粗,20岁时边缘软骨母细胞逐渐增加,30岁时髓核脱水,纤维及软骨母细胞逐渐代替了胶状性质,到老年则完全变成了纤维样结构。

e.人类在8岁以后椎间盘已无血管供应,故而椎间盘的损伤一般难以修复。近来认为窦椎神经的分支在椎体后面有纤维向上、下走行分布到椎间盘后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硬膜前层;另脊神经前支有纤维分布到椎间盘侧面。椎间盘纤维环破裂但无明显突出时,髓核组织经破裂的后侧纤维环进入椎管,在局部产生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炎性介质如磷酯酶

A2、IL-

1、IL-4和PGE2等刺激外层纤维环内的伤害感受器并将其致敏产生腰背痛,此为“盘源性腰痛”。

6.连结韧带

a.xx韧带:

起自上位椎板的下前缘,止于下位椎板的上后缘,由80%的弹性纤维和20%的胶原纤维组成,厚2~4mm,有弹性,脊柱前屈时紧张,后伸时弹性回缩,健康成人并不向椎管内突入,而老年人纤维失去弹性,胶原纤维增生肥厚,后伸时并可向椎管内摺叠突起,使椎管矢状径变小,促成椎管狭窄。

b.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连结于各棘突顶端,起于枕外隆突,下达腰

3棘突,在腰

4、5及腰

5骶

1处缺如或薄弱,弯腰时缺少保护,易造成此处棘间韧带损伤或劳损。棘间韧带位于相邻棘突间,弯腰时紧张以阻止脊柱过屈,腰椎过度前凸或椎间盘退

变造成椎间隙狭窄时可造成棘间韧带损伤;过分牵拉或挤压棘间韧带形成炎症时可产生腰背痛。

c.骶髂韧带:

位于骶髂关节前、后及骶、髂骨间,包括前骶髂韧带、后骶髂韧带

和骨间韧带。外力致骨盆损伤骶髂关节错位时常伴有骶骨骨折;直立时身体重力中心经过骶髂关节的前方,对其产生一定的扭力;弯腰时腰椎前倾,股后肌群牵拉骨盆后旋,亦可造成骶髂关节扭伤、韧带松弛,产生慢性腰骶痛。

7.神经:

a.脊神经:

脊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脊神经后支在分出窦椎神经后

继续向下斜行,又分为内、外两支。后外侧支向后穿横突间肌(韧带)至背侧肌肉;后内侧支越横突基部在横突与上关节突交界处居一纤维骨管内,此处受嵌压时可产生背痛。后内侧支末梢支沿椎板后行,与相邻神经支吻合后,终于棘间韧带,并分支到上、下关节突。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损伤极易引起腰背痛。

b.xx椎神经:

从脊神经节外侧2mm处发出,自交感受干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后经椎间孔入椎管,分支分布到后纵韧带、骨膜、硬膜前部、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外组织、椎间盘纤维环后。

8.筋膜

a.腰背筋膜:

也称“胸腰筋膜”,包绕骶棘肌形成肌鞘,并作为背阔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起始点。腰脊神经后支需穿过此筋膜而至皮下。此筋膜可嵌压神经产生疼痛。

b.臀筋膜:

起自髂嵴,覆盖臀中肌,包绕臀大肌,并向下延续为髂胫束。臀上皮

神经穿此筋膜而至皮下,此处神经卡压可引起疼痛。

二、分类及诊断

因腰背痛是一组疾病的共有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目前尚无一致的分类方案。先按解剖、再按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适用:

(一)脊柱及脊旁软组织疾病

1.损伤

(1)急性损伤:

急性腰扭伤、脊柱骨折脱位、急性椎间盘突击症、小关节滑膜嵌顿、脊旁软组织损伤。

(2)慢性损伤:

慢性腰部劳损、陈旧性骨折脱位所致畸形、椎弓峡部崩裂及滑脱、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综合征、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肌筋膜慢性劳损(肌筋膜综合征)、骶髂关节劳损等。

2.脊柱炎症

(1)化脓性:

化脓性脊柱炎、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

(2)特异性感染:

脊柱结核。

(3)非化脓性:

青年性骨骺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退行性变、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骨关节病

(1)腰椎退行性变骨关节病:

退行性腰椎失稳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滑脱、腰椎小关节紊乱等。

(2)腰椎管狭窄症:

主椎管狭窄症、侧隐窝狭窄症、椎间孔狭窄症。

(3)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4)氟骨症、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

4.骨发育异常及姿势性疾病

(1)结构异常:

移行椎(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裂(含隐裂)、吻合棘、铡刀棘、两侧小关节不对称、椎体发育异常(半椎体、蝶形椎等)。

(2)姿势异常:

姿势性劳损、肌筋膜痛、脊柱侧凸、青年性驼背、腰椎前凸、腰椎后凸、水平骶椎、平足症等。

5.脊柱肿瘤

(1)原发性脊柱肿瘤:

良性(骨样骨瘤、骨血管瘤、骨巨细胞瘤、畸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瘤);恶性(多发性骨髓瘤)。

(2)继发性脊柱肿瘤:

转移癌。

(3)椎管内肿瘤:

髓内肿瘤、髓外肿瘤(硬膜内、硬膜外)。

(二)内脏疾病牵涉性痛

1.腹膜外(后)疾病、肾脏疾病:

肾盂炎、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肾结核、肾结石、走肾、肾下垂、肾肿瘤、腹主动脉瘤等。

2.盆腔疾病

(1)男性: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前列腺肿瘤)。

(2)女性:

盆腔炎、附件炎、xx异位、xx肿瘤。

3.腹腔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癌、肝癌等。

(三)精神心理性疾病

1.精神紧张症、过度疲劳综合征等。

2.癔病、躁狂症与抑郁症、补偿性腰痛等。

腰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疼痛科常见慢性腰背痛疾病诊断如下:

1.慢性腰骶部劳损(慢性腰肌劳损):

中老年女性较多,腰骶部痛,休息减轻,劳累后加重;压痛部位在腰骶部中线、两侧骶棘肌、髂后上棘至臀肌;直腿抬高试验虽有腰骶部痛,但无小腿痛,不是真正的放射痛,肌力、反射射正常,无肌萎缩;ESR、ASO、RF正常;X线片可有腰椎前凸、水平骶椎、腰骶角偏小等,CT排除骨质疏松症、转移灶、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2.棘上韧带损伤:20~50岁体力劳动者多,有弯腰劳动或腰背痛外伤史,伤后腰背部疼痛,可向棘突旁甚至腰臀肌放射,轻者酸痛,重者不敢仰卧,腰部僵硬,肌肉痉挛;局部可肿较相邻棘突高起,压痛在棘突或棘突间,位置表浅。X线片、CT无异常。

3.棘间韧带损伤:

中年女性较多,腰酸乏力,多有频繁或长期弯腰工作历史,疼痛向骶后、臀部或沿腰带扩散,酸、钝痛,时剧痛不能弯腰,坐久后立起时痛重,腰椎扭转时痛;坐位检查腰椎屈伸可,压痛点深在,多在腰

5骶

1、腰

4、5棘突间;局部注射局麻药后可止痛;平片无异常,棘间韧带造影剂侵越,示棘间韧带部份或全部断裂。

4.腰肌筋膜痛综合征:

中年女性较多,有劳累史,隐、胀、酸痛,气候改变、劳累后加重,遇暖、休息而减轻,晨起腰痛部发僵,稍活动后渐好。局部肌肉痉挛,可触到较硬肌硬结或痛性筋束,有激痛点;化验及X线检查无异常。

5.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青壮年男性多发,多有外伤或劳损史,腰、臀部疼痛,活动时重,可扩散至大腿后及内收肌区;第三腰椎横突为激痛点;直腿抬高无放射痛;化验及X 线检查无特殊。

6.臀中肌综合征:

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动之初明显,劳累、冷、湿时重,可扩散至大腿外侧,时有同侧下肢惧冷、发凉、麻木或蚁行感;臀中肌有激痛点,直腿抬高可有臀部疼痛,无放射痛;化验及X线检查无异常。

7.梨状肌综合征:

8.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腰背痛伴臀部及大腿后痛,但不过膝;主诉区上方2~3个节段有深压痛点;无下肢感觉、运动、反射障碍;化验及X线检查无特殊。

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中年多发,多有臀部损伤或劳损,腰臀部剧痛或酸胀痛,可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不敢翻身,腰部前屈、旋转及起立、下蹲进加重;髂嵴中部表浅部位压痛,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但不过膝。

10.腰椎间盘突出症:

典型的有腰痛及(或)坐骨神经痛,神经根性间歇性跛行,受累神经根所支配肌肉萎缩、所分布区感觉异常,患肢发凉,少见的有下腹及大腿前侧痛、马尾神经综合征等;相应棘间、棘旁压痛,可有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等试验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CT、MR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脊神经根。

11.退化性骨质疏松症:

老年女性多发,背及腰骶部钝性疼痛、躯于短缩,驼背,骨折后腰背痛突然加重;X线片可示椎体压缩性改变,骨密度检查示骨矿含量不同程度降低。

12.肿瘤腰椎骨转移:

有肿瘤病史,腰背痛,X线检查示椎骨破坏性改变。

13.强直性脊柱炎:

年轻男性多发,下腰痛,夜间加重,晨僵明显,活动后改善,腰、胸段活动受限;ESR、CRP增高,HLA-B

27阳性;X线片示骶髂关节和椎旁小关节病变模糊硬化,椎体可呈竹节样改变。

三、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NSAID类:

最常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PG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特别对外周性钝痛有效。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近年来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应用降低了胃肠道并发症,但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消炎痛、扶他林、瑞力芬、西乐葆等)

2.阿片类:

与-阿片受体结合,阻断疼痛传导通路,有效抑制中重度疼痛,不会引起胃肠道出血,无封顶效应。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便秘等。(吗啡片、曲马多、美施康定、奥施康定、多瑞吉等)

3.抗风湿药:

a.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改善滑膜炎性症状和体征。(NSAI

D、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疟药、金制剂、青霉胺等)

b.控制疾病的抗风湿药,改善并维持关节功能,防止和降低关节的破坏。

4.肌肉松弛剂:

和NSAID合用于伴肌痉挛的疼痛效好。(氯唑沙宗、贝力斯、妙纳、安定等)

5.关节软骨修复药物:

用于关节软骨退变疾病。(氨基葡萄糖)

6.抗抑郁药:

增加5-羟色胺的水平,进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阿米替林、多虑平、舒必利、美抒玉等)

7.抗焦虑药:

减少焦虑和缓解肌肉痉挛而减轻疼痛。(安定、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8.糖皮质激素:

稳定细胞膜,减少渗出,减轻炎症症状明显。因有促进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严重并发症,故不作为腰背痛的首选药物,特别不宜用于老年病人。(强的松等)

9.抗骨质疏松药物:

包括性激素、钙制剂、xx

D、降钙素、二磷酸盐类等。

(二)神经阻滞治疗:

采用局麻药、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可行正入路/侧隐窝入路硬膜外阻滞、小关节阻滞、椎旁腰神经阻滞、神经干及神经末梢阻滞而减轻腰背痛。

(三)微创治疗:

1.射频: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射频纤维环成形术(IDEA)、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通过热灭活椎间盘内痛性神经、加固纤维环而治疗盘源性腰痛。

2.激光:

气化突出椎间盘治疗腰背痛。

3.冷冻:

利用冷冻探头产生极低温度(-80℃~-100℃),低温生物效应使相应部位的神经末梢髓鞘变性而失去传导功能达到止痛目的,液氮冷冻脊神经后支治疗腰背痛。

4.臭氧:

①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氧化髓核内蛋白多糖,髓核细胞膜和细胞内结构破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多糖的功能下降或丧失,髓核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份丢失,髓核体积缩小;②抗炎作用:

刺激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产生的反应性氧化产物,拮抗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因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回流,减轻神经根周围水肿。③作用于神经末梢,并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臭氧椎间盘内及腰背部软组织局部注射,可治疗腰背痛。

5.硬膜外腔镜:

神经根性慢性腰背痛病人多有硬膜外腔粘连,通过镜检发现并松解粘连,是治疗MRI无特异表现的腰背痛的有效方法。

(四)脊髓电刺激疗法

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cord stimulation,SCS):

是将电极植入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治疗疾病的方法。腰背痛占SCS治疗疼痛性疾病的45%,以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 , FBSS ,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为主。作用机理在于:

①刺激脊髓后索产生的逆行性冲动和顺行性痛觉冲动发生冲突;②脊髓后索的逆行性冲动激活了脊髓后角的闸门控制系统,使疼痛冲动不能上传;③刺激脊髓后索的上行冲动在丘脑、皮层产生干扰作用;④高级中枢下行抑制通路的激活;⑤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参与。

(五)鞘内药物输注

鞘内药物输注技术是经皮穿刺将导管尖端留置于蛛网膜下腔,将导管及储药器埋入皮下。

储药器可反复注药,并可变化药液浓度。可根据病情需要在不开刀的情况下,遥控调节吗啡泵的输注速率。达到同样的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口服用药与蛛网膜下腔用药比为300:1。鞘内给予阿片类药物,可以较低剂量达到长期镇痛的效果。此方法通过皮下通道的方式,可大大减少感染的发生。治疗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在欧美等国家已广泛开展。

(六)其他治疗:

休息、理疗、心理治疗等。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但是,当腰背痛成为一个慢性过程,那它就成为痛疾病了,因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xx人民医院xx510080xx栋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 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腰背痛是一组疾病的共有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目前尚无一致的分类方案。先按解剖、再按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适用。腰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微创治疗、脊髓电刺激疗法、鞘内药物输注等。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腰背痛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即成为慢性腰背痛。 一、流行病学 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 人一生中患腰背痛者有60%~90%。 多数工业国家统计: 约7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 xx: 患病率为16%(25~74岁,以症状存在2周计),约1200万人,每年平均丧失约1700万个劳动日。 xx:

每年发病率为2%。70%的男性一生中有腰背痛。 xx: 的男性工人患腰背痛,其中需卧床休息。 德国:8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其中4%持续3个月以上,成为慢性腰背痛。 xx: xx(1961年): 平均发病率为13.7%。 xx(1987年): 平均发病率为11.5%。 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 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 腰背痛各主要病种发病率: 类风湿性关节炎: 日本/芬兰:4.2~4.5人/10万;美国:29人/10万;中国: 0.35%~0.4%,致残率达15%,每年新增病例400万左右。 骨关节炎: 全世界45岁以上的人,患病率为14%~30%;50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50%;55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80%;白人远高于黑人。(WHO)强直性脊柱炎: xx:0.22%~0.23%;xx:

各部位外伤鉴别诊断

颅脑损伤: (1)脑震荡:为暴力直接作用头面部所致;表现为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多为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可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多有逆行性遗忘;较重者在意识障碍期间可有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各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但随着意识的恢复很快趋于正常;此后可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无异常。 (2)脑挫裂伤:暴力直接作用头颅致伤;受伤当即出现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脑挫裂伤的程度、范围直接相关,多在半小时以上,重者可长期持续昏迷;受伤当时即出现与伤灶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体征,如抽搐、偏瘫、失语等,若发生于“哑区”,也可无局灶症状或体征出现;伤后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若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有红细胞;伤后3-7天继发脑水肿或颅内血肿形成,颅内压增高,早期的意识障碍或偏瘫程度会有所加重,同时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不等大等表现;CT检查可确诊。 (3)弥散性轴索损伤:属于惯性力所致的弥散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的昏迷时间较长;若累及脑干,可有双瞳不等大,光反射消失或同向凝视等,神志好转后可因继发性脑水肿而再次昏迷;头颅CT可见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脑干、内囊区域或三脑室周围有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 (4)颅骨损伤:颅盖部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X线检查及头颅CT可见明确骨折线,若骨折线通过气窦者可导致颅内积气。颅底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至颅底,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①颅前窝骨折:可有鼻出血、“熊猫眼”征及广泛球结膜下瘀血斑等表现;若脑膜、骨膜均发生破裂,可有脑脊液鼻漏;若累及筛板或视神经管,可有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②颅中窝骨折:可有耳出血或脑脊液耳漏,可伴面、听神经损伤,出现颅内动脉海绵窦瘘时可有搏动性突眼。③颅后窝骨折:可见乳突及枕部皮下淤血,部分出现后组颅神经受损表现,严重时可致脑疝。 (5)颅内血肿:①硬膜外血肿:直接暴力所致者多见,多发生于颞顶部;伤后意识障碍可有中间清醒期;部分病人可有脑疝表现,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生命体征改变;X线检查可见颅骨骨折线通过脑膜中动脉沟,头颅CT可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有一梭状均匀一致的高密度阴影,边界清晰。②硬膜下血肿:一般为顶枕部受力,造成对冲性脑挫裂伤;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稍好转,复又加重;查体可见一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逐渐加重可确诊;CT扫描可示:界于颅骨内板与脑表面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局部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③脑内血肿:表现似脑挫裂伤,多数血肿位于额、颞叶前部底面,CT可明确。(6)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外伤后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体征。头颅CT提示:脑池与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脑脊液检查:均匀性血性脑脊液。

《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 A.36.5~37℃ B.36~37℃ C.36.3~37.2℃ D.36.5~37.5℃ E.36.5~37.7℃ 2.6岁男孩,发病第1天体温为37.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 A.低热→过高热→中等热 B.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C.低热→高热→高热 D.中等热→过高热→中等热 E.低热→高热→中等热 4.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A.张弛热 B.波状热 C.稽留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7.男30岁,淋雨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口唇处可见疱疹,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急性肾盂肾炎 C.急性胆囊炎 D.急性支气管炎 E.大叶性肺炎 10.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部放射,提示: A.肠炎 B.阿米巴痢疾 C.胃炎 D.胆囊炎 E.胰腺炎 11.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饭后疼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提示: A. 胃溃疡 B.十二指肠溃疡 C. 食道炎 D.胰腺炎 E.胆囊炎 12.女性病人停经后突发剧烈腹痛应首先想到: A.急性肾盂肾炎 B.肝破裂 C.脾破裂 D. 异位妊娠破裂 E.急性膀胱炎 14.阑尾炎的疼痛特点: A.上腹痛 B.转移性右下腹痛 C.左下腹痛 D.右下腹痛 E.下腹痛 15.上腹进行性疼痛伴黄疸可见于:. A.消化性溃疡 B.胰腺癌 C.胆囊炎 D.胰腺炎 E.慢性胃炎 16.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全身性疾病? A.贫血 B.偏头痛 C.三叉神经痛 D.脑供血不足 E.脑外伤后遗症 17.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颅外病变? A.脑震荡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脑栓塞 D.脑膜炎 E.颅骨肿瘤 21.一侧腹部疼痛并向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放射,最可能是: A.胰腺炎 B. 阑尾炎 C. 胆石症 D.肾及输尿管结石 E.病毒性肝炎 22.男19岁,突发脐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转至右下腹,伴恶心呕吐,右下腹局部压痛。最可能是: A.急性阑尾炎 B.急性胆囊炎 C.急性胃穿孔 D.胆道蛔虫 E.胆结石 23.胸腔.腹腔.盆腔内脏器官病变引起的腰背痛主是由哪项所致: A.侵犯腰肌 B.累及皮肤 C.牵涉痛 D.累及脊柱 E.以上都不是 24. 突发剑突下钻顶样腹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肠蛔虫症 B.胆石症 C. 急性病毒性肝炎 D.胆道蛔虫症 E.胆囊炎 25.下列哪项是引起胸痛的胸壁疾病: A.肋间神经炎 B.自发性气胸 C.胸膜肿瘤 D.胸膜炎 E.肺癌 26.带状疱疹的胸痛常是: A.撕裂痛 B.压榨痛 C.闷痛 D.刀割样痛 E.绞痛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13页word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痛--鉴别诊断之一 周围神经疾患(干性坐骨神经痛) :创伤、卡压、缺血、肿瘤浸润或压迫、感染、炎症等均可累及神经引起疼痛, 麻痹、肌肉萎缩、感觉异常或反射改变、疼痛特征及物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并可结合神经电生理或影像学检查。 一、神经卡压:周围神经远端卡压可表现为无痛、进行性肌肉无力或以根性疼痛假象出现。Saal 等报道一组因下肢周围神经卡压引起腿痛但初诊时考虑为神经根损害的病例, 将其称为假性根痛综合征。经肌电图诊断, 根据病因分为股神经、隐神经、腓总神经或胫神经卡压。其中44 %的患者表现为阳性神经根牵拉征及脊柱 1、闭孔神经卡压:多由较大的闭孔疝引起, 表现为大腿内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特征为因腹压升高或大腿后伸而加重, 可为两侧性。肌肉无力不常见, 可累及髋内收肌, 表现为两下肢交叉困难、站立不稳。应注意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后者也可表现为屈髋或大腿内收无力。当耻骨上支骨折时也可损伤闭孔神经。 2、隐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内侧、小腿前内侧及足痛, 因行走及上坡而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伸膝及大腿内收时于筋膜出口处(股骨内髁上方5~6 cm) 压迫隐神经可引起疼痛。有学者报道, 隐神经卡压时肌电图检查可无异常, 而诱发电位检查则更有价值。

3、股神经卡压:常见原因为髂腰肌损伤或血肿, 疼痛多位于腹股沟区、股前以及小腿内侧呈放射性,也可包括下腹部、阴囊及股内侧。如有髂窝部疼痛及压痛诊断并不困难。有时可与隐神经卡压混淆。此外还可有屈髋或伸膝无力致行走及上坡困难、股神经牵拉征阳性及Tinel 征阳性等表现。有时腹股沟疝也可引起股神经卡压。 4、髂腹股沟神经卡压:表现为腹股沟部疼痛, 易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所致L1 或L2 神经根损害混淆。 5、髂腹下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上外侧疼痛。 6、股外侧皮神经卡压: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疼痛及感觉异常, 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引起,坐位减轻。感觉减退区位于大腿前外侧, 相当于裤袋位置。Tinel 征可为阳性。Edelson和Nathan 报道51 %成人在腹股沟下方股外侧皮神经形成膨大即假性神经节, 显微镜检查示结缔组织增厚, 而在胎儿未见此异常, 提示为获得性。常见原因包括肥胖、慢性咳嗽、长期佩戴围腰、裤子过紧等。应与股神经卡压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肌电图检查有一定价值。保守治疗包括减肥及避免局部磨擦等。 7、坐骨神经卡压:可发生于坐骨神经行程中任一部位, 表现为屈膝或小腿、足肌无力, 临床表现为多神经根受累, 而椎间盘突出时多为单一神经根受累。多神经根受累常表现为不同神经支配的肌肉肌电图异常。坐骨神经卡压也可见于肌纤维化、肌筋膜束带以及腘窝囊肿。梨状

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

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5-07T13:54:08.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作者:熊翠兰[导读] 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有疼痛的主观感觉,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背痛总称。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近年来治疗慢性下腰痛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探寻更为有效便捷的慢性下腰痛康复训练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Pumed等总结慢性下腰痛患者全身振动训练的方法、效果。结果: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强化核心肌力量及增强机体本体感受性的动态训练,对恢复患者康复信心及腰背痛症状的改善均有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慢性下腰痛;全身振动训练;本体感觉; 1相关概念 1.1下背痛 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有疼痛的主观感觉,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背痛总称。下背痛的发病率高,84%的人一生中遭遇下腰痛的困扰。3%将转化为慢性下背痛(Chroniclowbackpain;CLBP),致残率达11-12%[1]。其中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NLBP)是所有LBP问题中最为严重的症状,约占到85%[2]约占总非特异性腰背痛的75%-85% [1],是康复科和骨科的常见疾病。综合国内外下背痛专家提出标准,我们归纳其诊断依据主要为症状持续3个月(12周)或6个月中疼痛时间超过一半,表现为单纯的局限性腰痛,未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其性质为酸痛、胀痛或钝痛;表现腰部活动轻度受限,局部有压痛;影像学等检查无特殊的器质性病变。 1.2全身振动训练 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WBV)训练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刺激机体,以引起肌肉震荡、中枢神经系统适应,而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的训练方法,它是一种新型的神经肌肉训练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WBV除了在改善运动肌肉力量和强度等运动能力方面有良好表现外,还在运动康复领域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如在骨关节系统疾病中,WBV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力量、逆转肌肉减少症和提高骨量等方面改善其骨质疏松。WBV训练在肌肉组织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依然有良好的表现。 1.3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保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本体感觉信息主要由关节周围韧带、肌肉、肌腱及皮肤等组织产生。因此,本体感受器的损伤将会降低肌肉控制能力,影响姿势反射,从而导致运动功能的障碍[3]。在下腰痛病症中选择其主要包括主动运动及平衡训练、被动运动训练、体感刺激训练、体感辨别训练以及多系统综合训练[3]。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与其神经肌肉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但由于腰部本体感觉与其肌肉量之间缺乏相关性,这提示我们在下腰痛患者的日常康复中不仅需要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还需要关注本体感觉重建训练,且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此外本体感觉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站立平衡能力。因而在下腰痛本体感觉训练中优先选择体感刺激训练中的振动训练。 2 振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 2.1 振动刺激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振动训练需要神经-肌肉系统不断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训练需求,能够有效增加神经-肌肉系统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Collado[4]等人关于WBV训练对纤维肌痛症的系统评价,WBV训练对于其他疾病继发引起的非特异性疼痛也有着较好的疗效。研究认为,在进行WBV训练期间全身血流外周阻力增加,此时为了保持身体必须的心排血量水平,更多毛细血管可能被开放,结果导致在血液和肌纤维之间更多有效的气体和物质代谢进行。表明WBV训练作为生物活性刺激方法使得微循环能力提高。局部血流量的提高对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引起的疼痛或其它症状的缓解是有益的。此外,WBV训练能引起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加柔韧性、刺激激素分泌等,达到减轻疼痛的治疗效果。因此,WBV训练可能是改善和缓解慢性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2.2 振动训练对核心区稳定性的影响 振动训练所产生的交变负荷使机体的练习处于非稳定状态之中,能够使参与运动肌肉的动员程度、数量明显高于无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提高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性[5]。研究表明,振动可以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增加传入纤维末梢的兴奋性,引起梭外肌纤维产生收缩,使潜在运动单位激活参加活动,即增加收缩成分力量[6]。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该研究认为:振动刺激既能使潜在的运动单位进一步激活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同时还增加肌肉弹性成分的弹性特征。而离心收缩形式是弹性成分张力和收缩成分力量两部分组成,这也解释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离心收缩肌力。机械性振动刺激训练可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力量素质提高。附加振动刺激可增加肌纤维能源物质的以及肌凝蛋白的含量,进而扩大肌纤维横断面积。在一定程度上,附加振动刺激通过刺激可增加肌肉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的张力,进而使肌肉力量增强。 3 小结 腰背痛的主要诱因是腰椎稳定性的降低和肌力的减退,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强化核心肌力量及增强机体本体感受性的动态训练,对恢复患者康复信心及腰背痛症状的改善均有积极地作用[7]。研究发现振动训练有效改善下腰部疼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和后伸肌群肌肉力量、降低闭眼站立时的晃动面积。与常规运动训练方式相比,振动训练在改善下腰部疼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我们认为振动训练结合核心肌力训练可用于下腰部疼痛患者的常规康复训练中。 参考文献 [1]BalagueF,Mannion AF,PeéF,etal.,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Lancet,2012.379 (9814): 482-491. [2]PijnenburgM,CaeyenberghsK,JanssensL,GoossensN,SwinnenSP,SunaertS,BrumagneS.Micro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superior cerebellarpeduncleis associated with an impaired proprioceptive weighting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PLoSOne,9(6):e100666,2014. [3]AMANJE,ELANGOVANN,YEHIL,etal.The effectiveness of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for improving motorfunction:asys-tematicreview[J].FrontHumNeurosci,2014,8(10):75-76. [4]Collado-MateoD,AdsuarJC,OlivaresPR,etal.EffectsofWhole-BodyVibrationTherapyinPatientswithFibromyalgia: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Evidence-

考研备考西综诊断学重难点全解:腰背痛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考研备考西综诊断学重难点全解:腰背痛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医学考研涉及知识点众多,需要考生早点复习准备,打好基础。凯程考研教研室的老师为大家进行各类病症的解读,帮助考生掌握要点知识。 腰背痛(1umbodorsalgia)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许多疾病可以引起腰背痛,其中局部病变占多数,可能与腰背部长期负重,其结构易于损伤有关。邻近器官病变波及或放射性腰背痛也极为常见。 【病因病理及分类】 腰背痛的病因复杂多样。按病因可分为5大类。按解剖部位可分为4大类。 1.外伤性 (1)急性损伤:因各种直接或间接暴力,肌肉拉力所致的腰椎骨折,脱位或腰肌软组织损伤。 (2)慢性损伤:工作时的不良体位,劳动姿势,搬运重物等引起的慢性累积性损伤。在遇到潮湿寒冷等物理性刺激后极易发生腰背痛。 2.炎症性引起腰骶部疼痛的炎症性病变包括: (1)感染性:可见于结核菌,化脓菌或伤寒菌对腰部及软组织的侵犯形成感染性炎症。 (2)无菌性炎症:寒冷、潮湿、变态反应和重手法推拿可引起骨及软组织炎症。导致骨膜、韧带、筋膜和肌纤维的渗出,肿胀变性。 3.退行性变近年来因胸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腰背痛呈上升趋势。人体发育一旦停止,其退行性改变则随之而来,一般认为人从20~25岁则开始退变。包括纤维环及髓核组织退变。如过度活动,经常处于负重状态则髓核易于脱出,前后纵韧带,小关节随椎体松动移位,引起韧带骨膜下出血,微血肿机化,骨化形成骨刺。髓核突出和骨刺可压迫或刺激神经引起疼痛。 4.先天性疾患最常见于腰骶部,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常见的有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漂浮棘突、发育性椎管狭窄和椎体畸形等。此类疾病在年轻时常无症状。但以上骨性结构所形成的薄弱环节,为累积性损伤时出现腰背痛提供了基础。 5.肿瘤-I生疾患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对胸腰椎及软组织的侵犯。 腰背部的组织,自外向内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脊椎、肋骨和脊髓。上述任何组织的病变均可引起腰背痛。此外腰背部的邻近器官病变也可引起腰背痛。按引起腰背痛的原发病部位可分为: (1)脊椎疾病:如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增生性脊柱炎,感染性脊柱炎,脊椎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2)脊柱旁软组织疾病:如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组织炎,风湿性多肌炎。 (3)脊神经根病变:如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炎,腰骶神经炎,颈椎炎。 (4)内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肺胸膜病变引起上背部疼痛;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及

脊神经后支卡压与腰背痛综述

脊神经后支卡压与腰背痛综述 傅余坤 一、常见腰背痛疾病回顾 腰背痛是一组以腰背疼痛及腰背运动和功能受 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临床非常常见,3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80%的人在不同时期曾经有过腰背痛的经历。引起腰背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其病变涉及到多个专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脊柱疾病: 1、脊柱损伤: (1)急性损伤:如脊柱骨折,椎间小关节扭伤,肌肉、筋膜、韧带及椎间盘损伤,骶骼关节 损伤等。 (2)慢性损伤:如陈旧性骨折脱位所致畸形、椎弓崩裂、脊柱滑脱、椎间盘突出症、骶骼关节劳损、腰骶关节劳损等。 2、脊柱感染 (1)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脊椎炎、化脓性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脊髓炎等。 (2)特异性感染如脊柱结核等。 3、脊柱退变:如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肥大性脊柱炎、腰椎不稳及退变性滑脱、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及骨化、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症等。 4、先天性及发育异常:如隐性脊柱裂、 关节突异常、吻合棘及侧刀棘、椎骨发育异常、脊柱侧凸、水平骶、腰前凸增加、神经根及鞘异常等。 5、胶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 关节炎等。 6、代谢性疾病: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营 养性或中毒性骨质软化症、氟骨症等。 7、肿瘤性疾病: (1)脊柱肿瘤:如脊柱骨软骨瘤、骨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脊索瘤、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癌或内瘤脊柱转移等。 (2)椎管内肿瘤:如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椎管内囊肿等。 (二)脊旁肌肉、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病变 1、损伤:如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棘上 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损伤、小关节囊撕裂伤 等。 2、炎症:如肌纤维织炎(肌筋膜炎)、腰 三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等。 (三)内脏疾病 1、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宫颈炎、子宫炎、 附件炎、子宫脱垂、盆腔肿瘤等。 2、泌尿系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周 脓肿、肾结石、肾下垂、肾肿瘤、输尿管结石、前 列腺炎、前列腺肿瘤等。 3、消化系疾病:胃肠道溃疡穿孔及肿瘤、肝癌、胰腺癌、肝胆胰腺炎症、精神性阑尾炎等。 (四)心因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在临床中,大多数腰背痛的发病(尤其是 慢性腰背痛患者),常无明显或明确的诱因和病因;X线、CT、MRI检查也无明显的阳性发现。因此,在国外文献中,将这类无明确病因的慢性腰 背痛患者称为“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rcific low back pain)”。在我国与此相关的概念有: 腰肌劳损、腰背及腰臀部肌筋膜炎、腰背 肌纤维织炎、局限性风湿症、非关节性风湿症、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臀上皮神经炎、精神性风湿症、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综合症等。 以上概念在内容上相互重叠,同一概念国内 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但多数学者对上述概念认 识相同的是: 1、非特异性腰痛与椎管外肌肉、筋膜、韧带 等软组织损害或病变有关; 2、非特异性腰背痛、腰腿痛的发生主要源于 脊神经后支及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或压迫; 3、非特异性腰背痛、腰腿痛的发生与自身免 疫功能低下有关。 下面就简要介绍人脊神经后支的有关解剖及 其与腰背痛的关系。 二、腰脊神经后支应用解剖 (一)脊神经的组成与功能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 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 脊神经均自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由于脊神 经是混合神经,每对脊神经均含4种神经纤维。 这4 种纤维及其功能为: 1、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躯体深感觉及感觉; 2、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内脏、血管及腺体的 感觉; 3、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颈、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 A.36.5~37℃ B.36~37℃ C.36.3~37.2℃ D.36.5~37.5℃ E.36.5~37.7℃ 2.6岁男孩,发病第1天体温为37.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 A.低热→过高热→中等热 B.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C.低热→高热→高热 D.中等热→过高热→中等热 E.低热→高热→中等热 3.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颅脑损伤 B.变态反应 C.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D.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E.感染 4.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A.张弛热 B.波状热 C.稽留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5.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6.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非感性发热: A.立克次体 B.变态反应 C.肺炎衣原体 D.螺旋体 E.病毒 7.男30岁,淋雨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口唇处可见疱疹,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急性肾盂肾炎 C.急性胆囊炎 D.急性支气管炎 E.大叶性肺炎 8.出现持续压榨性或窒息性胸部闷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肋间神经痛 C.食管炎 D. 自发性气胸 E.心包炎 9.胸痛并向左肩左前臂放射,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包炎 B.纵膈疾病 C. 急性胸膜炎 D.心绞痛 E. 食管炎 10.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部放射,提示: A.肠炎 B.阿米巴痢疾 C.胃炎 D.胆囊炎 E.胰腺炎 11.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饭后疼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提示: A. 胃溃疡 B.十二指肠溃疡 C. 食道炎 D.胰腺炎 E.胆囊炎 12.女性病人停经后突发剧烈腹痛应首先想到: A.急性肾盂肾炎 B.肝破裂 C.脾破裂 D. 异位妊娠破裂 E.急性膀胱炎 13.头面部阵发性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多见于: A.脑供血不足 B. 三叉神经痛 14.阑尾炎的疼痛特点: A.上腹痛 B.转移性右下腹痛 C.左下腹痛 D.右下腹痛 E.下腹痛 C.偏头痛 D.肌紧张性头痛 E.高血压病 15.上腹进行性疼痛伴黄疸可见于:. A.消化性溃疡 B.胰腺癌 C.胆囊炎 D.胰腺炎 E.慢性胃炎 16.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腰背痛患者行为认知干预护理方法与效果

慢性腰背痛患者行为认知干预护理方法与效果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患者行为认知干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腰背痛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认知干预,两组干预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1.28±0.45)分和(2.78±0.52)分,都明显低于干预前的(5.78±0.56)分和(5.69±0.48)分,治疗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经过调查,治疗组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等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腰背痛患者行为认知干预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标签:慢性腰背痛;行为认知干预;疼痛;生活质量 慢性腰背痛是当前社会上的常见疼痛类型,可给人类带来极大痛苦并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腰背痛不是一个简单症状,而是一种疼痛综合征,因此,治疗疼痛的措施应致力于恢复功能、增强疼痛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减少无益的就诊次数[2]。行为认知干预护理主要是用心理学与行为原理改变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行为、思维方式或知觉,以减轻其精神痛苦与躯体疼痛[3]。本研究为此具体探讨了慢性腰背痛患者行为认知干预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2月到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腰背痛患者90例,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腰背痛的诊断标准,腰背疼痛大于3个月,伴或不伴腿部放射性疼痛;年龄18~65岁,非器质性病变致疼痛;神志清醒、表达清晰;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孕妇、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者;严重的认知、沟通障碍者;生活不能自理者,不愿接受随访者。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0.35±2.8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为(3.13±0.56)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3.67±2.87)kg/m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5.09±2.78)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与体重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口服或输注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活血化淤类药物等;腰椎牵引、拔罐、推拿、针灸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口头式教育。

诊断学 常见症状学

常见症状 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选择) 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 A.36.5~37℃ B.36~37℃ C.36.3~37.2℃ D.36.5~37.5℃ E.36.5~37.7℃ 2.6岁男孩,发病第1天体温为37.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 A.低热→超高热→中等热 B.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C.低热→高热→高热 D.中等热→超高热→中等热 E.低热→高热→中等热 3.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颅脑损伤 B.变态反应 C.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D.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E.感染 4.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肺炎支原体 E.立克次体 5.弛张热一天内温差为: A.1℃以上 B. 2℃以上 C. 3℃以上 D.1℃以下 E. 2℃以下 6.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A.病毒性肝炎 B.斑疹伤寒 C.败血症 D.急性白血病 E.胆道感染 7.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流行性出血热 B.脑出血 C.败血症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A.心力衰竭 B.恶性肿瘤 C.风湿热 D.支气管肺炎 E.脑出血 9.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A.张弛热 B.波状热 C.稽留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10. 中等度热的口温范围是 A. 37.3℃-38℃ B. 38.1℃-39℃ C. 39.1℃-41℃ D. 41℃以上 11.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非感性发热: A.立克次体 B.变态反应 C.肺炎衣原体 D.螺旋体 E.病毒 12.体温上升期的表现一般不会出现下列哪一些? A.肌肉酸痛 B.面色苍白 C.大汗淋漓 D.寒战 E.疲乏无力 13.出现持续压榨性或窒息性胸部闷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肋间神经痛 C.食管炎 D. 自发性气胸 E.心包炎 14.胸痛并向左肩左前臂放射,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包炎 B.纵膈疾病 C. 急性胸膜炎 D.心绞痛 E. 食管炎 15.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部放射,提示: A.肠炎 B.阿米巴痢疾 C.胃炎 D.胆囊炎 E.胰腺炎 16.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饭后疼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提示: A. 胃溃疡 B.十二指肠溃疡 C. 食道炎 D.胰腺炎 E.胆囊炎 17.女性病人停经后突发剧烈腹痛应首先想到: A.急性肾盂肾炎 B.肝破裂 C.脾破裂 D. 异位妊娠破裂 E.急性膀胱炎 18.头面部阵发性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多见于: A.脑供血不足 B. 三叉神经痛 C.偏头痛 D.肌紧张性头痛 E.高血压病 19.阑尾炎的疼痛特点: A.上腹痛 B.转移性右下腹痛 C.左下腹痛 D.右下腹痛 E.下腹痛 20.上腹进行性疼痛伴黄疸可见于:. A.消化性溃疡 B.胰腺癌 C.胆囊炎 D.胰腺炎 E.慢性胃炎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

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 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诊断学里自己总结的 体征 伴随症状

发热 【伴随症状】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件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皮肤黏膜出血 【伴随症状】 1.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者,见于过敏性紫癜。 2.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紫癜伴有黄疸,见于肝脏病。 4.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见于血友病。 水肿 【伴随症状】 1.水肿伴肝大者可为心源性、肝源性与营养不良性,而同时有颈静脉怒张者则为心源性。 2.水肿伴重度蛋白尿,则常为肾源性,而轻度蛋白尿也可见于心源性。 3.水肿伴呼吸困难与发绀者常提示由于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所致。 4.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者可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水肿伴消瘦、体重减轻者,可见于营养不良。

诊断学歌诀

诊断学歌诀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创造宽松环境,解除不安心情。患者平静陈述,所患详细病情。 交谈注意礼节,语言通俗简洁。缩短医患距离,诚恳关怀体贴。 问诊主诉开始,逐步由浅入深。注意层次顺序,细节不容忽视。 被免暗示提问,逼问责怪患者。提问重复杂乱,降低医生威信。 勿用医学术语,患者理解不易。行为举止友善,给予患者鼓励。 第二节问诊内容 一、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族,婚姻单位职业住。入院日期记录日,病史陈述可靠度。 注:1.族指民族。2.住指住址。3.记录日:指记录日期。4.病史陈述者的可靠程度。 二、主诉 患者感受最痛苦,症状体征最显著。发生时间伴随症1,病情转化或加重。 特殊情况诊断词,就诊主要原因诉2。 注:1.指主要伴随症状。2.对当前无症状表现,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蝉腹明确的患者,可直接写入诊断名词和入院目的,如“白血病复发二周,要求入院化疗”。 三、现病史 发病情况急与缓,患病时间长与短。症状部位及性质,严重程度及时间。 缓解加重之因素,病因诱因须问全。伴随症状莫忽视,病情发展与演变。 诊断治疗之经过,发病过程及一般。精神体力和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 四、既往史 既往健康情况,曾患疾病地方。外伤手术过敏,传染病及预防。 时间顺序记录,相关疾病问详。 五、系统回顾 头颅五官与呼吸,心脏血管消化系。泌生内分及代谢,造血系统骨关肌。 神经系统精神态,十个方面要牢记。 六、个人史 社会经历出生地,是否时去流行疫。居留时间及接触,教育程度和经济。 从事职业及工种,接触毒物有害体。烟酒嗜好和用量,习惯饮食与起居。 以及其它异嗜物,麻醉药品毒品吸。有无不洁性交史,患否性病须问及。 七、婚姻史 未婚与已婚,结婚或离婚。结离婚年龄,夫妻间感情,配偶健康状,性生活情况。 八、月经及生育史 先问月经初潮,周期经期多少。经血颜色及量,痛经白带症状。 记录末次月经,闭经绝经年龄,妊娠生育次年,人工自然流产。 手术产和死产,有无产褥感染。计划生育状况,男性是否健康。 九、家族史 询问双亲健康状,兄弟姐姝子女详。是否患有相同病,有无遗传病多样。 已故直亲问死因,某些疾病三代访。 第二章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 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 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 4.1治疗 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 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 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4.1.3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 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4.1.1或4.1.2治疗。 4.1.4间日疟抗复发治疗 流行季节前,对1或2年内有疟史者,成人用乙胺嘧啶100mg 2日分服,加伯氨喹90mg 4日分服。 4.1.5重症病例治疗(洋见附录C)

腰肌劳损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劳损多为慢性发病,并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 上海市卫生局2003年 腰肌劳损是指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损伤,或因寒湿侵袭腰部,造成腰部韧带、筋膜、肌肉的慢性劳损,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的慢性疾病。 (一)诊断依据 1.好发于有重体功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并提供针对性手法操作的依据。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 6.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二)证候分类 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舌紫暗,脉弦。 3.肾虚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 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肌劳损诊断检查 要点 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X线照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