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提升文化枢纽功能的机制创新思考(最新)

工作心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提升文化枢纽功能的机制创新思考

(最新)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的机制创新,既是立足当今世界发展新形势的思考,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需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岭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机构调整改革为契机,让X文化软实力“硬”起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必须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

(一)加快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工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地方第一站就到了X。在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五年多来,X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给党中央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

到X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要求X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X工作新局面,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总书记对X的希冀和重托,也是对新时代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引。文化建设定位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为充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进而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机制。X作为X的省会城市,不断提升文化枢纽功能,当仁不让应该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快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四方经协商一致,于2017 年7 月1 日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X、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市区)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

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平台,也是要通过推动内地与港澳的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创建发展新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X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不断提升文化枢纽功能,发挥好湾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携手其他城市共同推进湾区建设。

(三)加快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是提升X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初期,X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商业基础,成为招商引资的排头兵。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在华投资重心逐渐向北京、上海转移,仅日化行业及房地产业较为青睐X。近年来,由于市场化优势不足、资源主要受政策主导致使企业交易成本高,这些“硕果仅存”的总部企业不少开始外迁,其中包括宝洁、好又多、信诚人寿、恒大等纳税大户。X经济的实际影响力和辐射力逊于北京、上海,年均名义增速逐渐落后于深圳,且差距越发增大。重点二线城市后来居上,天津、杭州、成都等与X的GDP总量差距逐渐缩小,竞争态势越发明显。随着互联网

科技产业异军突起,北上深拥有腾讯、阿里、滴滴、华为等科技巨头,X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企业,却并未培育出一家真正的“巨头”,原有制造业与商贸优势不足以吸附高端人才,在新经济主导的竞争中,X处于下风。X要着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应该以加快提升文化枢纽功能为中心,带动构建金融、科技、交通等枢纽,促进自身突破式发展。

二、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的优势、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

X是岭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枢纽。一是从历史上看,X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二是从地域上看,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X话方言区即粤文言区的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以来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三是从内涵上看,从考古文物

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X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X音乐、X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从岭南文明史开始,几千年来,X一直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二)机遇

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提供了新动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和设计,要求“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融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元素,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

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添了新活力。全球化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改革的根本动力。X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物质资料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而对精神资料的消费会呈现递增甚至是加速度式的增长,因此,X有责任对文化投入、消费等加大建设力度,使之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挑战

一是缺乏国际化的高端文化品牌。X从秦朝开始建城至今2200多年历史,没有与故宫、长城、兵马俑等相提并论的文化古迹,非常遗憾的是X曾有18座城门的古城墙在20世纪初被拆除,如今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浓厚,总感到缺乏厚重感。其它比如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滞后,鲜有拳头产品。

二是普及百姓家庭的文化活动不多。据统计,每年在X开演唱会的次数不及北京的四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体育赛事特别是三大球赛事一票难求,市民

到歌剧院观看戏曲、听音乐会的人数并不多,导致演出次数减少,久而久之,文化市场不景气,难以留住和吸引专业人才。

三是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力不够。X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交流显得不够,普通市民就很难亲身体验到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通常只是通过书本、电影等媒介了解。此外,港独势力抬头,香港青年思想激进,缺乏文化认同感,这种局面与岭南文化交流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三、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的机制创新

当前,国家机构改革正在进行时,所以本文从政府层面,探讨提升X文化枢纽功能的相关机制创新,暂不考虑体制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文化开发利用机制,复兴岭南文化历史文脉。创造性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行活化利用。研究开发华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对岭南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文化保存和交流。启动X古城墙重建工程,利用30年左右的时间恢复X古城墙。

(二)创新文化投资孵化机制,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和保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科学配置文化资源,创建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产品的原创性,有效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盘活文化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品,保证人民群众有能力消费、愿意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三)创新文化交流融合机制,促进文化共同繁荣。X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有走出去的便利条件。X也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优势,加强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认同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拓展文化交流的内容形式,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打开市民看世界的窗口。

(四)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聚集人才的良好氛围。要提升文化枢纽功能,离不开人才队伍培养这一核心环节。人才队伍培养要有利于稳定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有利于发挥优秀人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要为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和相对自由的文化创作氛围,重点

培养一批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新闻采编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加强人才交流,引进一批优秀产业人才和领军人物,同时注重对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积极扶持和表彰奖励优秀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