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4.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5.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

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为国而学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留学启程一波三折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1940年8月初,庚款会再度将钱伟长等留学生召集于上海,坐“俄国皇后号”邮轮赴加拿大。9月中旬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学冠中外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原籍爱尔兰,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供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用。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这篇文章

发表之后,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数学年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 1973年,荷兰H.S.鲁坦(rutten)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辛吉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变量,应力和应变,严格地从三维理论中导出了任意形状的薄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这里在各向同性的假定下,把应力和应变分量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开为泰勒级数。近似的二维方程只有6个基本待定量,3个代表中面拉伸应变,3个代表中面弯曲变形分量,这是辛格与钱工作最重要的特点。”1982年,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在美国的时候,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这几个人常说,将来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这个一直是缠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取得回国权。1946年5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清华园。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9月,爱妻祥瑛自成都携已6岁的儿子元凯赴京,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回来结婚的。他来看我,看我很可怜。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于是要到美国大使馆签证。问我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我就填了一个NO。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们不让我去了。”“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钱伟长反复强调。为了生活,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新中国建立前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1948年,曾骑自行车到石景山、良乡,欢迎解放军。见到了国家副主席叶剑英、陶铸和钱俊瑞,并带回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清华大学师生的关怀和粮食补给。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

钱伟长轶事: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0b8410056.html, 2010年07月31日02:36 红网-潇湘晨报大师离去,有待来者。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生于1912年,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三人均已逝世。

钱伟长的生命历程曾经有过数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当他以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时,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而转学物理;第二次,当他有机会出国从事研究工作时,因为不愿“效忠”外国而毅然放弃;第三次,当他制订自己的专业计划时,放弃专长而转入国家急需的自动化等全新领域……据新华社电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回顾钱伟长近百年的人生之路,爱国是他终生不渝的情怀。

小时候,钱伟长便喜欢读古典文学,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都曾激荡过他幼小的心灵。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钱伟长刚刚跨进清华的校门。他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却让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在他的心中:“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正是这种爱国信念的激励,钱伟长走上了科学之路。

不愿效力美国放弃赴美工作机会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对此,钱伟长后来回忆说:“我忠于我的祖国,时时刻刻,心口如一。”

放弃专长转入国家急需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面对质疑——“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的专业?”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

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的名言]

●我不是党员,不过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

●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他的成长]

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

钱伟长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作为科学巨擘,钱伟长的科学贡献彪炳史册。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起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1941年5月11日是现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六十寿辰。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美国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在这本论文集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钱伟长。他是论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个。钱伟长在自己的论文里,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世界公认为“钱伟长方程”。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还和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等一起,为确定我国力学发展方向及力学人才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钱伟长的科研成果与心得更加喷发而出。在科研上,钱伟长甚至什么领域都去研究,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弹性力学》《变分法和有限元》《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一本本学术著作,无不在昭示着这位“科学巨人”的辉煌成就。

[他的成绩单]

中文和历史双百分,物理5分英文0分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钱伟长刚刚跨进清华的校门。他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却让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倡议大学“拆掉四堵墙”

[他的思想]

1983年,钱伟长履任上海工业大学(后来,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说:“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没有别的要求。”

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钱伟长就倡议“拆掉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钱伟长还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

钱伟长小故事一二

钱伟长走了。他曾时新中国著名的“三钱”之一,也曾是新中国科技和教育界最有名的“大右派”之一。后来骨头也不太硬。儿女因为他是右派而不能上大学。1972年代表中国科学家出访欧美,为新中国争了面子,取回许多情报。他自认为自己很喜欢斗,不过被比他大十几岁的毛先生斗得一塌糊涂。

下面是他的一两个小故事:

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钱伟长对人文科学的热爱和造诣是广为人知的。当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可是他的数理化加上英语,加起来才考了30分,但是他的语文和历史考了两个100分,加起来是200分。由于几天后九一八事件爆发,钱伟长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才改学物理。他的叔父是清华国学导师钱穆,可谓家学渊远。可是在后来的许多年里,钱伟长屡遭不公正待遇,待“文革”后复出已经垂垂老矣。但他壮心不已,把主要精力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所以“人文科学”这把刀他也抱着“能用就好”的理念,并没有过于迷恋。

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钱伟长常跟朋友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在1985年他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

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1912.10.9-),江苏无锡人。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被誉为"力学之父"。钱伟长64岁时涉足计算机,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输入法,对电脑中文输入的开发有重大贡献。

1943-194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社主任,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兼任副所长。在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人民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科学院的学术秘书。1983年1月12日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一、清贫出身

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回忆以前在乡村的生活说:"我幼年就深知生活贫困的艰辛,在进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叔父们小时穿旧了并经过母亲改裁以后的旧衣,腰部都是折叠着缝起来的。随着年龄逐渐放长,时间长了别处都褪了色,腰部就像围了一条深色的腰带。布鞋布袜都要补了又补,有的补到五六层之多,穿起来很不舒服,夏天干脆赤脚。为了糊口生活,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添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

二、清华唯一身高低于标杆刻度新生

"幼年由于生活贫困,农村中卫生条件又很差,曾患过肠胃寄生虫病,疟疾、痢疾、肺病、伤寒等多种疾病。在缺乏医药的条件下,我终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留下了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当我19岁进入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是全班最矮的一个,是清华大学多少年来唯一的一位测量身高标杆刻度以下的新生。"

就是因为他童年生活的困苦,养成了坚忍不拔,同情农民,敢为群黎疾苦吹与鼓的精神。

三、马约翰改变他的体质

钱伟长由于年幼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进入清华,他是全校最矮小的,连篮球都丢不到篮球框。在一年级时,他被同学拉去凑数参加一年一度的年级越野比赛。平时既无训练,也不知道越野赛有多远。钱伟长第一次在体育竞赛场上亮相,只能忍受困苦,尽力往前跑,坚持到底,得到了不算太差的成绩。马约翰看中了他那像骡子似的蛮劲儿,选他入大学的越野代表队。以后,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锻炼时间,风雨无阻亲自指导他运动。

钱伟长到了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受了马约翰教授的影响喜欢运动,变成个运动员。他后来居然能跑能跳,400米中栏能跑57-58秒,万米能跑35-36分左右。在田径队,他曾和张光世、张龄佳、方纲等参加过北京五大学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在越野队,他和张光世、罗庆隆、孙以玮、刘庆林被称为清华五虎将。他原先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病弱体格,在清华6年期间(本科4年和研究院2年)大大改善,毕业时身高1.65米。他的体育训练的习惯一直维持到40岁左右,到了60岁时,在教研组内跑万米还是跑在前面。

他曾说:"缅怀往事,在清华大学体育馆前大操场上,马约翰教授声音洪亮地向我们呼唤着:'Boys of victory!'这情景已隔半个多世纪,犹宛然如昨蕴藏在我心中。马约翰老师不仅使我得到身体健康和体力精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使我得到耐力冲刺、夺取胜利的意志的锻炼。这对我一生在工作上能闯过不幸的困苦年代,能承受压力克服种种艰辛,而不失争取胜利的信心的斗志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十、留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英庚款会在12月底又通知这批留英学生,在1940年1月底,去上海集合,通过海运转加拿大留学。这一批22人留学生上船后,惊异地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三天并上岸游玩参观,同学们认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蚕食中国半壁山河,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全体同学携行李下船登陆,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这种民族的屈辱。

他们第二次放弃留学,英国代表对这批学生的爱国举动跳脚蛮骂,他们还坚持民族尊严返回昆明。

直到1940年8月初他们第三次接到通知,再到上海集中乘船去加拿大。这次总算顺利横渡太平洋,28天之后到达温哥华,然后乘火车转到多伦多。他们去多伦多大学读研究所,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同时读应用数学系,钱学弹性力学,而后二人学的是流体力学。

十一、名师指导莺啼初唱

钱伟长的指导教授是辛祺(J. Lsynge),他原来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英国有名的应用数学家。由于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大规模空袭伦敦,辛祺教授转移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

钱伟长和辛祺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辛祺教授研究的是宏观理论,钱伟长研究的是微观理论,钱伟长详细汇报了他在昆明研究的成果,辛祺教授拍案叫绝,他说:"你的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不必介绍了。去详细完成具体计算任务吧!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应用数学家,你已经懂得重视物理观念的深化认识,同时也懂运用现代的数学工具简洁地描绘物理观念的认识。"

辛祺教授高兴地决定要在一个月中用两人已得的研究成果,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送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主任冯·卡门教授60岁的祝寿论文集。这个论文集1941年夏季刊出,集中共刊出了24篇论文,作者都是第二次大战时集合在北美的一批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老赖斯纳(Hans Reissner麻州理工大学弹性力学教授),冯·奈曼(von Neumann,电子计算机发明者),铁木申科(S.Timoshenko板壳弹性力学教授),柯朗(R. Courant,应用数学权威)等,钱伟长是唯一的青年学生,而且是中国的青年学生。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几十年间深受国际弹性力学、应用数学以及纯数学界的重视。在1982年美国的噶拉克(R. H. Gallagher)教授在上海提到:"钱教授关于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曾经是美国应用力学界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荷兰工程力学教授哈里·鲁登(Harry S. Rutten)在他的名著《以渐近近似为基础板壳的理论和设计》中推崇这论文:"辛祺和钱的工作,继承了19世纪早期柯西(A. Cauchy)和布桑(S. D. Poisson)的工作,在西方文献中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十二、成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3年中央决定将他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作为校长,他提出了拆掉四堵墙的办学方针。即拆掉学校与社会,校内各学科之间,教学和科研之间,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墙。

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是跨学科的,或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必须逐步努力打通这些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拓宽专业。他要求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的学科发展中间去。

他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式的教学。他说科研要从小题目做起,凡是对国家建设有利的题目都可以做,不要人为规定科研方向,多做科研,方向自然就形成了,科研题目多得很,科研作出成绩并不难,也不神秘,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十三、新知识很快过时、教学要有新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新知识很快变老化过时,那种以为学生只有通过老师"教"才能"学"的传统教育思想,已不能满足当前高级教育的需要,从而应该逐步加以废除。

他说大学的宗旨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不需要教师却也能获取知识,即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还是不教就不会,那就证明你办教育失败了。

因此他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条件能解决新问题的人。

他主张课堂上只讲这门课的核心精华部分,提纲挚领地把几个观点交代清楚就行了;知识性的东西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然后点几个中心内容,问几个问题,介绍一些参考书,让学生课后自己深入地研究。他认为,最好不要照讲稿念,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他曾在机械系的一个班上上普通物理课时,仅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其余的时间主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学,使他们掌握学习规律的方法。这些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期终考试取得了优于传统课堂

教育更好的成绩。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评估,给上海工业大学做了如下的评定:"上海工业大学办校29周年,几经周折,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走上较快发展与提高的道路。钱伟长校长高瞻远瞩地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在教学改革中、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开拓国际学术交流渠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努力来适应上海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输送高级专业人才,承担科研任务,选送科研成果,开展科技服务,办学指导思想是明确的。" 这是对他办学成绩的肯定。

十四、对汉字计算机输入的贡献

在80年代,钱伟长对电子计算机开始有兴趣。他在1991年10月11 日在上海工业大学对学生讲话,讲述了他学电子计算机的经过:

"……有人叫我'力学之父',台湾人这么叫,其实我没学过力学。因为需要,我就学。"

"文化大革命中把我弄到钢铁厂,做车工。我的螺丝车出来很好,我很有操纵能力。"

"后来把我调出来,说要到美国去,五天之内离开国家,我连衣服都没有,借了一套穿。周总理让我研究一样东西,是环保,那时国内没有环保,我就去了。我为了国家把环保问题研究透彻,回来写了那样厚一本报告,根据这个,国家成立了环保局、环保研究所。你看我改行多厉害。"

"在美国访问时,有位"计算机专家"是"四人帮"的人,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打着计算机专家的招牌。人家考他,问他计算机问题,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他没办法,让我当他的翻译。"

钱伟长没学过计算机,见也没见过,就自己看资料自学,就这样学会了计算机,而这时钱伟长已是64岁的人了。1980年,钱伟长率团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中文计算机会议,当时IBM的中文输入计算机,是日本人设计的,一个很大的键盘上有1920个中文汉字,常用字放在一块板,次常用字放在第二个板上,一个字总是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点一下字就出现了,叫三角码方法。王安公司把IBM的中文计算机键盘简化,但偏旁部首仍有100个,还是一块大的板。

这些公司要钱伟长买他们的产品,钱伟长说:"你们这个是落后的,那么大的键盘,我们受不了。我们走我们自己的道路,两年后我再和你们见面。"有人轻蔑的说:"你们干这个太困难了,不如采用他们的大键盘中文计算机来的容易。" 钱伟长认为计算机中文输入关系10亿人口的前途,中国必须掌握这一技术。1981年6月中国成立中文信息研究会,他当选为理事长,他一头埋进发展中国电脑的事业。钱伟长发现汉字可以宏观识别,无须字字笔画明察,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在 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法。他编码是把汉字151种基本部件按形状相似、相近归类,定义在39个键位上,便于联想,记忆量少,易学易用。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曾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在 1986年北京的全国编码比赛中获得了甲等奖,并为IBM机所采用。

十五、当代李冰--活用知识解决水利工程难题

钱伟长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还被人民誉为"当代的李冰",因为他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了最少两桩影响民生大计的水利工程难题:

第一,解决黄河改道的千古难题。历史上黄河经常不规则改道,洪水泛滥带来无穷灾害。钱伟长通过研究发现,黄河改道是由于黄河开口有澜门沙的堵塞,春天时冰凌破堤冲开缺口造成的,只要给河水保持舒畅的通道,黄河开口就完全稳定。钱伟长对黄河水利委员会建议:用大水船从黄河汲水冲沙,水翻起来把沙带走,黄河开口的河道就疏通了。结果10多年黄河没有发生过冰凌,黄河出口稳定,现在黄河开口处不但建了个万吨码头,以前由于黄河开口不稳定没人要的500万亩土地,现在变成棉花和粮食生产基地。

第二,解决福建马尾码头的积沙问题。1975年福建花了6亿人民币在马尾开港建码头,只过了一个月,泥沙就沉积到离码头只有1米深处,船靠不上岸。从上海租了拖泥船,花掉800万元挖了一个月,可是刚挖好很快又被沙淹没了。如果在对岸再修码头要花9亿元,省里没钱,没法办。1981年钱伟长到福建视察,提议用《汉书》记载的"束水冲沙"的方法:从对岸筑一条卵石堤岸到江里,挡住一部分江水,让北岸的水流量增加。结果泥沙一下子就被水流冲低了11米深,马上通航。全部工程只花了90万元,现在马尾是福建的主要码头,万吨级的码头有四个。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家风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

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若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

感动中国 钱伟长

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伟长的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4.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5.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欢迎阅读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1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恐怖人员的根据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人员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恐怖人员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

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30年,直到XX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30年善事的炎黄。30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他让我倍受感动的地方是他做了30年的好事却从不留名,其实他的真名是张纪清,正如主持人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看完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却又那么伟大,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2 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8则_短故事全新版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一):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 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十分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明白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之后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之后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最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来,此刻最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二):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 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 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能够放下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我就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回到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

浅谈三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浅谈三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韩延贵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三峡水利枢纽从开始提出到竣工运行到现在,关于它的利弊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以及普通国人讨论的热题,虽然以前一直是正面的声音占了上风,但现在随着三峡在运行当中不断出现的一些问题,负面的声音也是不断上涨。关于三峡的利弊之争道出了三峡的恻隐之痛,同时也反映出三峡本身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由于在三峡建造之初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的结果,同时这些问题使三峡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如今三峡已经建成,那巨额的建造资金也已投入其中,我们再讲反对的话也改变不了其存在的事实。但只要是一个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一定会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三峡存在的问题,给社会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三峡。 关键词:三峡问题社会生态效益 On theThree Gorgeswater conservancyand problems Han Yangui (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1100 )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Dam was completed from start to run proposed tonow,has been about its pros and cons as well as ordinary citizens and foreign scholars discuss hot issues , although the former has been a positive voice prevailed, but now with the Three Gorges during operation emerging issues , negative voices are also ris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dispute concerning the Three Gorges Three Gorges compassion tells the pain , but also reflects the three gorges itself complex social , political , ecological and other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re not adequately demonstrable results , Three of these issues whil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greatly reduced. Today, the Three Gorges has been completed , and that huge amounts of money have been pu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which , we revisit against it can not change the fact of its existence . But as long as there is an ac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ople, must be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hree Gorges , to restore a social objective and true China Three Gorges . Key words: Three Social ecological benefits 三峡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向归类,主要有六个方面,下面就具体对每个问

钱学森

简介 清华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等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 本班致力于营造一个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厚植数理基础,国际视野,提供想象和充分发挥的空间,长期目标是培养能引领力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学术大师。 主要措施为: 1)本/硕/博贯通培养,动态流动管理(两次分流、三级出口、选拔新的优秀学生进入); 2)建立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 3)小班授课、导师制、配备最优秀师资队伍,聘请著名学者和国际力学大师授课; 4)通过与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家重大工程合作,为学生搭建今后发展的更高平台。 历史背景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创立于1958年。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钱学森、钱伟长、张维、杜庆华、黄克智、过增元、杨卫院士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为清华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清华力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使清华力学成为全国力学学科的一面旗帜,并在全国历次高校力学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第一。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具有一流的师资,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名,博士生导师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已有12位毕业生成为院士。自1999年教育部设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来,本学科有13篇论文获奖,占全国力学获奖篇数的一半。

工程力学系教学和人才培养一直位居清华大学前列,在全校综合教学评估中多次排名第一,“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骨干课程均为国家级精品课。 清华力学学科不仅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固体力学团队近十年来在多项重要指标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十,成为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已有一大批毕业生去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欧美名校继续深造,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授,或在微软、通用、壳牌等国际著名工业集团担当主管。 核心理念 “钱班”的定位是工科的基础、精英教育。“钱班”工作组的使命是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教育和帮助有很大抱负和天分的学生,成长为有突出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文素质的杰出人才。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加州理工等国际名校的办学模式。主要实施途径是:精选好苗、广揽名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导师制)。 在选材方面,强调兴趣、阳光、自信、抱负。在育人方面,先教学生“为人”,再教学生“为学”。在教学方面,努力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钱班”工作组的努力方向,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性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平台和氛围,致力以如下几点: 引导学生深耕基础;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拓展视野; 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批评精神、沟通能力); 搭建更高的今后发展平台(本-硕-博统筹、国际名师、国家重大工程)。 首届钱学森力学班学生感言周文潇重庆理科投档分第一名

XX感恩中国观后感

XX感恩中国观后感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等等。XX感恩中国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XX感恩中国观后感一:记忆如昨,时光终将会是不可跨越的银河。我的英雄,你却总是挺拔地站在那里,当身边嘈杂杂的声音潮永般褪去,当往来匆匆的行为全者褪色成无声的黑白默片,可你却依旧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看到那些光芒,我便坚信,世界一直在变,可有些东西,总也不会变。 一片赤诚心,更胜却荣华富贵。留学欧美,却毅然拒绝暂泊日本的轮船,钱伟长丢掉了护照,却拾起了民族气节;弃文从理,只为用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救国,钱伟长放弃了他的强项,却在国际物理界发现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珠;离富近贫,为新中国开创了近代科学教育体系,钱伟长无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却让中国科技界人才辈出。也许名与利留不住,可他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碑柱上;他的一腔报国热血,永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身体里。也许,真正令人感动的,不是他“科学泰斗”的身份,而是他那一颗赤子之心。 冰雪冻寒天,又怎挡信义步伐?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从小就诵读过的警句,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也

许,践诺并不算一件难事,但二十年如一日地履行着“言忠信,行笃敬”的信条,这却不见得很容易。孙东林、孙水林兄弟,为了尊严承诺,为了良心奔波,无视严寒,无视数九寒冬,在荆楚大地上完成生命接力。并不是说亲情不珍贵,并不是说亲情不珍贵,只是对信义的坚守,却更彰显了一个人的博爱。然而,在见证了兄弟俩的情义后,寒雪亦掷地有声!我想不出他们能以生命完成这场信义考验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义”才会真正变成永恒,才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 烈火炼真金,三进三出侠义情。长坂坡赵云三进三出成佳话,烈焰中侠胆翁婿三进三出更令人震撼与感动。王茂华、谭良才在面对那五个小生命遭炽炎肆掠时,毅然投入火海,以生命换生命,以挚爱换真情。 雪中送炭也许体现了人性,可火中救人却筑就了人间炽爱。无私无畏,有情有义,他们的生命在狂焰涌起之际镀上了爱的光辉,他们的灵魂在金蛇狂舞之时再现了侠义的真情。 你也是累的,对吗?在那样物欲横流的大城市里,在那样光怪陆离的足浴城里,你卑微地面对着一双双脚,你一遍一遍地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揉捏着。你说,你拼命挣钱才能让弟妹们上大学,可他们却一个个让你失望;你说,你辛苦一点爹妈才不会那苦,可他们却把你赶出家门;你说,你也想拿一把刀朝自己砍下去,却发现好多事还没做。于是,你每

钱伟长作文素材

钱伟长作文素材 作文角度:1.爱国2.惜时3.高尚4.奉献自己,造福他人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 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 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 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被誉为“力学之父”,“万能科学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事迹简介 钱伟长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多,从文科到理科,从力学到应用数学,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这些领域都有他活跃的身影。每一方面他都堪称专家,他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位伟大的“万能”科学家一生都在学习、研究,一直奉行为国而学的使命。 1931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的入学机会,最后擅长文史的钱伟长按照叔父钱穆的提议,选择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在清华大学的六年里,瘦弱的他从对运动一无所长,成长为多种体育项目代表队的队员。身高也从进清华时的1.49米长到毕业时的1.65米。体育赛事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而且更锻炼了他的耐力和意志。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他弃文从理,最后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毕业生。 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这对志同道合的新人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举行了婚礼。 1939年秋,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伟长于1946年5月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83年,他任上海大学校长,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钱伟长的一生都在超越自己,直到他生命的后期他还在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了祖国的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光辉永远普照中国大地。 名人轶事 二战期间略施小计,助伦敦免遭德军导弹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

浅谈上海大学三学期制以及师生的教与学

浅谈上海大学三学期制以及师生的教与学 上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徐茂元 摘要:上海大学的三学期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两学期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全国进行全面推广,还需有相应的配套设备与制度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实施三学期制多年的上海大学进行分析,表明三学期制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在三学期制下如何进行教与学,推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解决。 关键词:上海大学;三学期制;师生的教与学 绪论 学期制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据以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框架。近年来,我国高校学期制改革的浪潮悄然兴起。而三学期制是目前进行学期制变革的多数高校采用的一种学期制模式。在推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形式,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为标志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上海大学也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根据教育部推进质量工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精神,上海大学结合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确定了“拆除四堵墙”办学理念: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三是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办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坚持“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行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大学的钱伟长老校长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通过学校的教育,我们希望学生能学到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都是一种载体,学生通过这些载体来掌握这些方法。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大学做出了积极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三学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什么优缺点,上海大学三学期制在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钱伟长先生访谈

钱伟长先生访谈 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的高考学生中,有没有具有钱伟长先生潜质的学生? 以下是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著名力学家钱伟长”节目内容: [解说]: 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语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者:一个字也改不了,那就只能得满分。 钱:满分。 记者:然后钱木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青不要那么厉害。 记者: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 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 记者:就是因为您太骄傲了批评你? 钱:要不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 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第一篇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月4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第二篇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

浅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doc

浅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 关键词:科研教学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论证了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证。因此,高校和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又要大力发展和提高科研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学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和高校教师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如何生存,特别是对教学型高等院校和教师来说,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只有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形式下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科研与教学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证。因此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将越来越成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发展的战略。 一、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教育,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中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必须让教学与科研并重。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懂得科研,就不是好老

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在教学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高质量学术研究的产物。而高校教师只有把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融合于教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传授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去充实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科研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尽管有的教材或参考书很经典,但是“照本宣科”毕竟是学生厌倦的。课堂教学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实际上,如果将其中的某些例子或做法,用最近的或自己亲手做过的一些结果或做法给予补充和说明,那会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更有活力。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课程中的科技新动态,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2.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以教学的实践来促进科研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是从实验教学阶段开始的,而实验教学阶段多是分组进行的,这有利于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如果不断地深刻钻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自己科研水平的验证。 二、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的 目标

名师简介

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黄爱华:雄逸舒朗 (2008-03-10 15:16:58) 转载▼ 分类:同行评价 标签: 教学艺术 杂谈 “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 黄爱华:雄逸舒朗 [名师简介] 黄爱华,男,1966年出生,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两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课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他应邀在全国24个省市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并作专题讲座100多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180多篇。曾主持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苏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审稿人。 出版学生读物计十二册约60万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多万字。教学专著有《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主持谈艺] 雄逸舒朗 ——黄爱华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四川教育》编辑余小刚 把职业之乐、数学之美、研究之趣契入个体生命的幸福场景,在中国当代名师中,黄爱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这样作自画像:“在人有限的生命里,我比从前越发地加快了步履,我像先贤那样挤时间读书、学习、钻研、琢磨;我仍携带教具去异地交流,下一站永远会在不远处等着我。我相信,探索是幸福的,创造者是幸运的……人群中闪现出一个相当风趣、富有干劲、生气,每个毛孔都散发出活力的人,我看到,那就是我,和从前别无二致。多了的,是步履的更加稳健。”黄爱华是教育的“行者”,所谓“行者无疆”,时代的挺进,总会携挟新的教育哲学迫使教师以行动为之注解,以探究为之丰富;黄爱华是教育的“歌者”,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教育需要的是,以事业超越职业,以热情超越责任,以不断探索超越按部就班;黄爱华是教育的“智者”,所谓“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教育职场中保持无限活力、乐此不疲并享受其中,方为教育的“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