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简答题: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制约束。其他原则可以理解为这一原则的延伸,是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包括三项内容:a、法律创制;

b、法律优越;

c、法律保留)在我国依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下述要求:

1.依法行政的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2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规定行政。3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规定行政,而依法律规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规定行政。4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对行政相对人依法实施管理。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它既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该原则的要求在于:(1)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2)行政机关应积极履行职责,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自由。(3)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得侵犯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4)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注重保障公民的财产权。

(3)越权无效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为,一切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不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4)信赖保护原则——是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条件:(1)有信赖行为;(2)存在信赖基础;(3)信赖值得保护。

(5)比例原则——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的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当的比例。

(6)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指整个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7)行政公开原则——是指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留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

(8)行政公正原则——是行政法的另一基本原则。

(9)行政公平原则——主要包括(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平等对待他人不歧视;c、只能对弱势群体倾斜)

二、行政规则的适用:

行政规则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活动结果。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构成行政规则体系。行政规则的适用,是指上述行政规则在适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处理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行政法规、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规则冲突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2.同级冲突,由有权机关裁决;

3.新旧冲突,新法优先;

4.种属冲突,特别法优先;

5.地域冲突,以属地为原则;

6.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法。(申明保留的除外)

具体: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③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④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⑤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附加】改变或撤销的权限:

1、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2、规章:(1)国务院有权改变和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2)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3)省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和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3.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个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条款正确合理。(3)符合法定程序。即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程序。

2.撤销判决

指人民法院经过对案件的审查,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部分或者全部违法,从而部分或全部撤销被诉行政行为,并可以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撤销判决可分为三种具体形式:(1)全部撤销,适用于整个具体行政行为全部违法或具体行政行为部分违法但具体行政行为不可分;(2)部分撤销,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部分违法、部分合法,且具体行政行为可分,人民法院只作出撤销违法部分的判决;(3)判决撤销并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其适用于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撤销后尚需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所涉及事项作出处理的情形。

具体行政行为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作出撤销判决:

(1)主要证据不足。指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缺乏必要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情况。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错误地适用了法律、法规或者法律、法规的条款。

(3)违反法定程序。指行政机关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作出该行为应当遵循的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等要求,它是作出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判决一个独立存在的理由,不依附于其他任何条件,只要具体行政行为违反程序,不管实体决定正确与否,都构成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

(4)超越职权。指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超越了法律、法

行政诉讼。

五、证据规则:(排除证据和优势证据)

排除证据(3个):

1、事后证据:A、被告及其起诉代理人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B、人民法院调取的被告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C、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2、突袭证据:A、被告第三人在一审中应当提供未提供而在二审

中提供的证据B、被告在复议程序中应当提供而未提供而在诉

讼过程中的证据C、被告在行政程序中要求原告提供被告依法

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而在诉讼过程中提供这种情况在反倾

销、反补贴案件中法院可直接认定被告理由充分

3、违法证据:A、被告缺席判决的,其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

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异议的除外B、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C、以利诱、欺诈

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证据D、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

提供提供的证据E、域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F、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它证据(印证,且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复制品)G、进行技术

处理无法辩明真伪的证据H、证人根据其经历所做的判断、推

测或者评论I、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J、鉴定

结论有人列人情之一的发限、、

优势证据:(9点)

A、国家机关的公文文书优先于其他证书

B、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正或者

登记的书证优先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

C、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D、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E、法庭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的勘验笔录

F、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G、其他证人证言优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

人提供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H、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I、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不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行政法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

1.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配置、规范行政权和确认保障公民等一方权益为核心来规定各方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1)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 (2)领域广泛、内容丰富 2.行政法的渊源 正式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和协定(8)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9)行政机关与执政党等其他组织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非正式渊源:(1)行政惯例(2)典型案例(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3.行政法律关系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规范对一定社会关系调整后所形成的特定法律关系的总称。 特征:(一)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 (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是特定的组织 (3)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地位不能互换 (4)与相对人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只能是特定的行政主体 (二)意志的单方性 (三)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 (四)国家权力的不可处分性 (五)个体权利行使的有限性 (六)行政法律关系设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4.行政法律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5.公务员概念: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6.行政相对方的义务是什么? (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这是行政相对主的首要义务,主要表现为一是遵守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二是执行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等。 (2)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当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行政相对方有主动予以协助的义务。 (3)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行政相对方在请求行政主体为一定行为或行政主体要求其为一定行为时,应遵循法定的步骤、手续和时限等的要求,否则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7.行政行为效力 公定力概念: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一般都被推定为是合法有效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应予以尊重和服从。 确定力概念:也称不可变更力,指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其内容具有确定性,非法定主体不可随意变更和撤销。 8.行政行为无效和可撤销的条件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行政法简答题

4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5)大多数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决,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42.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哪些?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43.简述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一般认为行政处罚适用的条件包括:(1)前提条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法行为客观存在,(2)主体条件,是行政处罚必须由享有法定行政处罚权的适格主体实施,(3)对象条件,必须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违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4)时效条件,是对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还需其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般追究时效为二年。44.论我国司法审查的宪法依据与理论基础。答:1)宪法依据。我国宪法主要在三个方面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①确立了公民控告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和权利;②确立了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将被追究违法的责任;③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主体地位。(2)理论基础。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原则上:①民主原则。我国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由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审查,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应当具备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又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保障。②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既是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重要依据,也决定着司法审查制度模式的选择。我国一府两院的政治体制,保障了国家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来协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使得司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成为可能,同时保证了行政机关可以独立行使职权。③权力制约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与司法机关均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领导下,既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和防止腐败的最好办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国权力制约机制程序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标志。④人权保障原则。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是一部重要的人权保障法,社会主义人权原则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既是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人权原则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人权制度不仅得到宪法的确认,而且在越来越多的部门法中得到体现。案例分析知识点;(1)未超过。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申请复议的期限为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2)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此,本案可以由县公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市公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原告为350户居民,被告为市公安局,第三人为余下的130户居民。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人数众多的当事人诉讼应通过推选诉讼代表人方式进行1、考查知识点范围:(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参照的规章范畴。(即政府的规章之种类)(2)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3)公立大学是法律、法规授权行使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组织。2、考查知识点范围:(1)政府机关或其他组织的《会议纪要》等文件作出的规定不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也不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2)享有公平竞争权的相对人的原告资格。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平竞争权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3)政府对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分配,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3、考查知识点范围:(1)执行职务的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别。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四个标准:第一、职权标准;第二、时空标准;第三、名义标准;第四、目的标准。(2)国家赔偿法第7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3)赔偿请求人递交了赔偿申请后,赔偿义务机关未明确表示,可以在向赔偿义务机关递交赔偿申请后的两个月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4)人民法院审理家提出的国家赔偿诉讼,应适用行政赔偿程序。(5)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应该符合什么条件4、考查知识点范围:(1)经复议的行政案件,如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应以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法规为根据,参照规章,不能以部门规章为根据。(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对规章进行附带审查,如果发现规章同法律抵触,则不适用。(4)人民法院经两次合法传唤,如果被告仍不出庭,法院可以依法继续审理并缺席判决。4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答,a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b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行政法的内容极其广泛。* 以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42.简述行政命令的概念与特征。答: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中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其特征有:(1)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行政法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简答题: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制约束。其他原则可以理解为这一原则的延伸,是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包括三项内容:a、法律创制; b、法律优越; c、法律保留)在我国依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下述要求: 1.依法行政的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2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规定行政。3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规定行政,而依法律规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规定行政。4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对行政相对人依法实施管理。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它既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该原则的要求在于:(1)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2)行政机关应积极履行职责,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自由。(3)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得侵犯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4)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注重保障公民的财产权。 (3)越权无效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为,一切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不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4)信赖保护原则——是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条件:(1)有信赖行为;(2)存在信赖基础;(3)信赖值得保护。

(5)比例原则——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的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当的比例。 (6)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指整个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7)行政公开原则——是指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留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 (8)行政公正原则——是行政法的另一基本原则。 (9)行政公平原则——主要包括(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平等对待他人不歧视;c、只能对弱势群体倾斜) 二、行政规则的适用: 行政规则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活动结果。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构成行政规则体系。行政规则的适用,是指上述行政规则在适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处理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行政法规、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规则冲突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2.同级冲突,由有权机关裁决; 3.新旧冲突,新法优先; 4.种属冲突,特别法优先;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一.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 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 (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三.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有:

行政简答题

1.行政法的法源形式有哪些? (1)宪法和国际条约。宪法是国家的根据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据. (2)法律。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省、自治区人了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规定法,法律相抵触的情况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总称。 (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我国正式有效的法律规定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 2.行政法的特点是什么? 内容上: (1)缺乏统一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数量多,内容广泛; (3)行政法渊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对社会变动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形式上: (5)行政权的支配性; (6)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模糊性; (7)效力的多元性; (8)与行政诉讼关系的紧密性。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 (1)行政合法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 ①平等对待原则; ②行政适度原则; ③严重不合理原则; ④信赖保护原则。 (3)行政正当原则; (4)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恒定性 2)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法定性 3)内容设定的单方面性 4)内容的法定性 5)权力(利)处分的有限性 5.行政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2)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3)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6.行政职权的特征是什么? (1)强制性:行政职权是法定权力,具有国家强制力。 (2)不可处分性;行政权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职权未经法律许可,不得转移或放度。 (3)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行政职权的行使过程与行政职责的履行过程是一致的。 7.被授权组织应当满足的条件: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教育综合常考简答题

1.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般来说,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教育学的价值表现?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3.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教育学? 教师学习教育学因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2)把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4.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5.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2)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较高的组织性。 (4)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负担的培养人的工作。 (5)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6)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 (4)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5)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电大行管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 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26.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行政行为主要具有下述特征: (1)公共服务性。(2分) (2)从属法律性。(2分) (3)裁量性。(2分) (4)单方意志性。(1分) (5)效力先定性。(2分) (6)强制性。(1分) 27.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的具体内容因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其法定的权限 内行使职权,任何没有法律根据的职权都是不应存在的。(4分)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是合法性原则为行政主体 设定的一项义务或职责。(3分)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3分) 28.论述具体行政行为。 答题要点: 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具体行政行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属于某个个人或组织,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3分) 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包括行政许可与确认行为、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行为、行政征收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行政监督行为、行政裁决行为等。(2分)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某一组织作出,可能 该组织本身就是行政主体,也可能该组织属于受委托的组织。另一种情况是,具体行政行为由行政工作人员代表行政主体直接作出,这种方式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也为许多法律、法规所 明确规定。(2分)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功能要件。(1分)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具体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法、适当;具体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行政程序。(3分) 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公告生效、附条件生效。(1分) 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撤销、废止。(2分) 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结。(1分) 26.简述行政机关的特征。 行政机关的特征有: (1)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职能,具有执行性和从属法律性。(2分) (2)行政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其有统一性和层级性,实行领导——从属制。(2分) (3)行政机关在决策体制上一般实行首长负责制。(2分) (4)行政机关行使职能通常是主动的、经常的和不间断的。(2分) (5)行政机关最经常、最直接、最广泛地与个人、组织打交道。(2分) 27.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行政行为主要具有下述特征: (1)公共服务性。(2分) (2)从属法律性。(2分) (3)裁量性。(2分) (4)单方意志性。(1分) (5)效力先定性。(2分) (6)强制性。(1分) 1

教育学十大常考简答题

教育学十大常考简答题 一.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 (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三.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有: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七)长善救失原则 (八)灵活施教原则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四.教学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

行政法简答题

简答题 .简述债的要素。 债的要素包括:债的主体、债的内容和债的客体。(1)债的主体是指参与债的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2)债的内容是债权人享有的权利和债务人负担的义务的总和,即债权和债务。债权和债务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统一地构成债的内容。没有无债权的债务,也没有无债务的债权。(3)债的客体也称债的标的,是指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特定的行为,即给付。给付须合法、确定、适格。债的客体或标的不同于债的标的物。 .简述债权的特征。 债权是债的内容的核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具有如下特征:(1)债权是请求权。债权人不能直接支配债权所负载的利益,也不能直接支配债务人的行为,而只能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以实现其利益。(2)债权是相对权。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不能向债务人以外的任何人主张权利,债的效力仅及于特定的相对人即债务人,其他人均不对债权人负有义务,所以,债权是只对特定相对人发生效力的权利,具有相对性。(3)债权的设定具有任意性。债权的任意性是指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以依自己的自由意志,任意设定债权。当然,债权的任意设定仅就合同之债而言,法定之债的债权设定不具有任意性。(4)债权具有期限性。债权只在一定的期限内有效存在,而不能永久存续,清偿、免除、提存、混同、抵销、破产清算等行为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均可导致债的关系的消灭,进而消灭债权。 .简述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的区分标准及其法律意义。 答:根据债的标的物属性的不同,可分为特定物之债和种类物之债。特定物之债是指以特定物为标的物的债,种类物之债是指以种类物为标的物的债。区分的法律意义在于:其一,特定物之债的履行,债务人负有交付特定标的物的义务,债权人也只能请求债务人交付该标的物,双方均不得变更。若标的物灭失,则发生债的履行不能。种类物之债通常不存在履行不能的情况,除非债务人所有的种类物全部灭失,此种情况下由债务人承担履行不能的责任。其二,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特定物之债的标的物所有权可自债成立之时转移,标的物意外灭失的风险亦随之转移。种类物之债的标的物所有权只能自交付之时起转移,其意外灭失的风险也将自交付之日起转移。 *……*试述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区分标准及其法律意义。 答:多数人之债根据各方各自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以及相互间的关

17春福师《行政法学》在线作业一

2017秋17春福师《行政法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1. 行政权限多由法律明文规定。在没有明文法律依据条件下,可以由()推定确定。 A. 行政政策 B. 行政计划 C. 行政法原则 D. 行政惯例 正确答案: 2. 下列哪些不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 ) A. 不可诉性 B. 准立法性 C. 行政性 D. 执行性 正确答案: 3. 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B.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C.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D. 行政机关和授权的组织 正确答案: 4. 基层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发生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应当()。 A. 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B. 报请中级人民法院批准 C. 本法院自行决定 D. 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正确答案: 5. 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试用期为( )。 A. 6个月 B. 3个月 C. 1年 D. 2年 正确答案: 6. 下列行政处罚属于行为罚的有( )。 A. 行政拘留 B. 因违章驾驶而被罚款 C. 劳动教养

D. 责令停产停业 正确答案: 7.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内做出第一审判决。 A. 2个月 B. 3个月 C. 6个月 D. 12个月 正确答案: 8. 对省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向哪级法院起诉()。 A. 中级法院 B. 高级法院 C. 基层法院 D. 最高法院 正确答案: 9. 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方而言()。 A. 不具有强制力 B. 具有强制力 C. 部分有强制力 D. 无法律意义 正确答案: 10. 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另一方可以是()。 A.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B. 行政相对方 C. 行政机关、公务员及行政相对方 D. 国家权力、司法、行政机关及行政相对方 正确答案: 11.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 A. 省级 B. 县级 C. 县级以上 D. 乡级以上 正确答案: 12. 行政复议这一行政行为属于( )。 A. 行政立法行为 B. 行政司法行为 C. 行政执法行为 D. 行政诉讼行为 正确答案: 13. 行政指导制度最典型且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心理学常考100题(题目及解析)

心理学 1.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更容易引起() A有意注意 B.注意转移 C.无意注意 D.注意分配 【答案】C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的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叫做()。 A.注意 B .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答案】B 【解析】考察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4.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答案】B 【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5.一目十行体现是()特性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答案】B 【解析】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 【解析】注意的稳定性又称为注意的持久性,即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持续的时间。 7.驾驶员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是(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范围 【答案】B 【解析】同时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是注意的分配。 8.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状态因素之一是( )。 【答案】B 【解析】无意注意是不需要意志努力,且无目的的,引起的主观因素是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状态,因此选B. A.有明确的目的 B.直接兴趣 C.意志努力 D.间接兴趣 9.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注意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就是( )。 A.注意的集中性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指向性 D.注意的转移 【答案】A 【解析】将注意集中在某个对象上,是注意的集中性体现。 10.学生上课时想着课外的事是注意的( )。 A.转移 B.稳定性 C.分配 D.分散 【答案】D 【解析】课堂开小差,离开学习任务,注意的分散。 11.小学儿童不宜参加过于长久和单调的活动,这是因为小学生( )。 A.注意的分配差 B.注意的广度差 C.注意的稳定性差 D.注意的转移性差【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小学生注意持续时间不长,7-10岁在25分钟左右,10岁以上在40分钟左右,持续时间的长短体现为注意的稳定性。

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常见简答题

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答:(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答:(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4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 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答:(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