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

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第二语言

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

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

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

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6、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

7、化石化:化石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大胆流利地说汉语,但在说的过程中却

出现了很多语言形式上的一些固化错误,而且从语言准确性和交际能力看都表现出停滞不前的情况,即中介语固化现象,即化石化现象。.“化石化”现象。它是指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表现。这一方面指的是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隐性学习定义为):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显性学习):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无论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10、个体差异: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背景都存在着差异。11、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个体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性与非分析性概念化倾向;对认知域宽窄的选择;对两可与非现实体验的不容忍;复杂认知与简约认知;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整合与分化;扫描与聚焦;冒险与保守;解决问题的滞阻与畅通等。由于个体的认知风格不同,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一.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基本理论: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强势说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揭示,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A.意义: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B.局限性:

①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

②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③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也是不全面的。

④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做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干脆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也未涉及到学习者的特点。

二.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理论背景: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1.偏误和失误的区分: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2.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

①搜集供分析的语料;

②鉴别偏误: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③对偏误进行分类;

④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⑤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3.偏误的五个来源:

①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②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

③文化因素负迁移: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这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④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过度泛化(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的偏误)和简化(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⑤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准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偏误分析的贡献:

①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它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渡泛化等干扰造成的偏误,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

②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最初的把偏误看做是需要避免的消极因素到现在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

③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对儿语言教学的发展;

5.偏误分析的局限:

①仅仅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不是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全过程;

②偏误分析师横向研究和静态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③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

6.汉语偏误分析研究:中介词特征的反应时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克拉申语言习得假说:

1.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学习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这是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实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有一共固定顺序,这个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3.输入假说:

①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②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③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

4.监控假说: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学习系统只是一个监督者的作用,对输出的语言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

5.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接触目的语的机会,这就是输入。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或者说称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而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这都能挡住输入。

四.内在大纲: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内化过程。当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习得规律,即内在大纲不一致时,就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五.文化适应理论:舒曼提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六.学习者语言变异能力:

七.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

如:外语学习者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单词的积累,因此运用一些记亿策略补偿策略是必要的: a. 能区分重要词汇和不重要词汇,并对此采取不同的策略; b. 把猜词义和查字典

有机结合起来; c. c. 不孤立地记忆单词,而是记忆短语、记忆句子,并且把这一任务和文章结合起来; d. 朗诵、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e. 就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话题讨论,逐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好习惯

奥克斯福特(R. Oxford)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两大类分别是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补偿策略(compensation strategies)和记忆策略(memory strategies);间接策略包括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社会策略(social strategies)和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在奥克斯福特提出的六类学习策略中,每一类都分别有几个小类(总共十九个小类)(见下图)。奥克斯福特(1990)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和系统的分类。

1.关键期假说:

2.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

3.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融合性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

4.语言习得态度:积极态度、一般态度、消极态度三类。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对目的语的态度、多课堂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5.学习者焦虑:表现在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对负面评价的焦虑,通常与学习态度、成绩呈负相关。

6.认知策略:求解、推理、实践、记忆、监控。

7.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8.补偿策略:

9.记忆策略:

10.社会策略:社会策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多接触语言机会的策略,包括询问问题、和别人合作、同情别人等。词汇学习中运用的社会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a. 遇到生词时请老师给出中文意思; b. 遇到生词时请老师给出英语解释或同义词; c. 遇到生词时请老师给出一个例句; d. 遇到生词时问同学 e. 通过小组合作习得新词、练习巩固新词; f. 请老师检查自己在课外习得的新词是否准确; g.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

10.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在学习中认识和调控情绪的波动,减少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态度,为自己创造有利于学习进步的愉悦、向上心境的策略,包括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鼓励自己,降低焦虑程度等。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时就要及时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加以控制,否则很容易放弃学习。

1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性事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的问题,把部分和整体区分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场依存性是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去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13语言自我:语言自我:圭欧拉(Alexander Guiora,1972)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人格特点变异时,提出“语言自我”的概念。语言自我指的是对自己语言的认同。语言自我跟自我发展相互作用,有着阶段性的不同特征。如儿童时期的语言自我有弹性,没有忧虑,也没有抑制,是放松的。过青春期,语言自我就具有了保守性和保卫性。因为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具有保护母语,保护自己,成了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所以,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要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自我。它需要学习者鼓足勇气,克服抑制,正确对待错误。错误对自我是个威胁,会产生抑制、自卫,也就会妨碍学习。所以对学习者的错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纠正也要得法,否则会对学习者的自尊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说自我中心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自觉。就是对自己的感觉;二是客观的观察,就是从跟别人的关系中了解自己。自尊是对个人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在语言习得和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退,是保护自我的一套防御措施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与知识的理解和处理呈正相关。

反思策略:心理学家把这类策略称为“元认知策略”。通俗地说,这类策略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策略。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反思策略实际上就是把这六个字变成具体的活动。反思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总体把握来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包括建立学习重点、安排和计划学习、评价学习。反思策略是比较宽泛的策略,作用在于促进学习的有效性。要想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触第二语言。学习者不但要积极接触英文报纸、杂志、原版电影、电视,还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阅读。此外,还可以利用人的资源,有意识地主动找一些英语国家人士聊天也是一种反思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ellis全文翻译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Rod Ellis 全书汉语翻译 引言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我们尽可能的描述理论,而不是提出理论,所以,本书不会有意识地凸显任何一种二语习得的方法或理论作为已经被认可的看法。其实,现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语习得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描述和解说隔裂开来,所以,对于我所选择描述的理论解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我自己的观点倾向。 这本书写给两类读者,一类是二语习得课程的初学者,他们想整体了解二语研究的现状。二是想明白学习者怎么学习第二语言的教师。 因为是二语习得的初级教程,第一章列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观点。接下来的几章各自阐述一方面的理论观点,然后第10章汇总所有理论以对二语习得的不同理论进行全面研究。每章后面提供可进一步阅读的参考建议,这可以指引学生进入二语研究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 但是,应该想到许多读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老师,所以本书也应该让他们对课内和课外的二语习得是怎么发生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按传统,是教师决定课堂上学生学习什么和按什么顺序学习。例如,语言教科书就把既定的内容顺序强加给学生学习,这些课本设想书中设计的语言特征出现的顺序和学生能够接受并习得的顺序相同。同样,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会这样做,他们认为精选学习内容和把教学内容排序将有利于教学。但是除非我们确定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的习得顺序相符,不然我们不能确定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决定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他们也决定第二语言怎么教,他们决定教学法,他们决定是否操练,操练多少,是否纠错和什么时间纠错以及纠到什么程度,教师们根据他们所选择的教学法来处理语言学习过程。但是,又一次,我们不能确保教师选择的教学法规则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进程是相符的,例如,教师可能决定关注语法的正确性,而学习者可能只关注自己的意思是否被理解,不在乎语法是否正确,教师可能关注操练灌输一个一个语言点,而学生却可能整体上把握语言问题,逐渐的掌握在某一相同的时间处理各种语言点的能力,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可能不是教师的教学法所设想的。为了发现学习者是怎么使用他已经掌握的语言数据,我们需要考虑学习者使用的策略,这样我们就可以试着解释学习者为什么用那种方法学习。 所有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学习理论,这些理论按照有关语言学习者学习时使用一系列方法原则起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可能不是很明确,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语言学生的观点会有所变化并且只包含他的行为中,例如,他可能开始决定给初学者学习现在时,这样做,他可能有意识的判定;在初级阶段,语法应该比诸如发现词汇等其他语言方面的知识先学,因为他认为这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顺序,甚至他可能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调查就这样认为。先学现代时的决定还暗含很多东西,一个是学生应该先学习动词而不是名词或其他语言组成部分,另一个是学生在众多的动词时态中需要先学习现代时,教师可能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些暗含的内容,他可能只是凭他永远也弄不清的直觉。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只不过这些学习理论常常是一系列隐含的信念。 本书通过考察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积极产出语言的过程来帮助教师建立明确的语言学习理论。这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即教师建立了明确的语言学习理论之后会做得更好。

第二语言习得概上课讲义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 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 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 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 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 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 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 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18、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态度。 19、场依存型: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物;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易接受暗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喜欢集体学习,需要得到及时反馈,情绪波动较大; 20、场独立型:倾向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喜欢发现式学习;固执,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21、移情: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移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精力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22、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能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23、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等。) 二、填空选择 1、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5期饶跃进:近年来我国学生观研究的述评?43? 反思的力度.要深入教学实践当中,掌握新型学生 观的实施状况,影响因素和遇到的困难,进而研究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达成更加规范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长春:东jE 师范大学,2002. 『2]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及学生观 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5,(8). [3]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基础教育版),2003,(3). [4]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等 译.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 『6]李政涛.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 生观[J].教育科学,2004,(2).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 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O]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 展研究,2005,(61. 责任编校:祝子萍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比较公认的一种理论就 是.从对一种语言的一无所知到像母语一样的精通程度,往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默/接受或产出前阶段(TheSilent/Keceptive orPre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可以持续1O小时到6个月.学生有500个"接受" 单词,即能理解但不能自如使用的单词,并且他们能明白通过解释达到可理解程度的新单词.在这个阶段,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句子.但可以做出一些反应,比如通过用手指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图片或者人物:做出比如站立,关门等动作;点头或摇头:甚至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说话,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技 巧:使用辅助的视像材料,使用手式或身体语言,放慢语速,强调重点单词,并将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鼓励齐声朗读.TPR 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 第二阶段,早期产出阶段rrheEarIv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再持续6个月的时间.学生 有将近1000个能理解并能使用的单词.学生能说两到三个单词的短语.并能通过回答"是"或"不是","或者"以及"谁/什 么/在哪里"等问题来展现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谜,进行角色游戏,使用 图表等概念性视像材料,鼓励两人或三人同时阅读,提供句子的前半段.让学生完成后半段等等. 第三阶段,语言出现阶段(TheSpeechEmergenceStage) 此阶段要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拥有大约3000的词汇 量,可以使用短语和简单的句子,也能说较长的句子,但往往会出现语法错误,甚至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短剧的表演;在课堂活动 中运用音乐,电视和广播等辅助手段,还可以观看电影片段,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管理之探索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管理之探索 发表时间:2017-01-13T18:28:50.18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6年12月作者:胡桂荣 [导读]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水平,还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国内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国民国际化的程度。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韩家小学 256400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充分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这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作为每一个人入门英语的基础环节,小学英语的学习对每个人的英语基础异常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然后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管理做出了分析,以期能够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教学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英语的使用全球化,英语也已经从一种交流工具上升至一种知识库。学会英语,就好像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甚至是一个头脑。作为我国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水平,还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国内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国民国际化的程度。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1、小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英语被社会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好数理化,不会英语也白搭”正是现代社会对英语重要性的通俗概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为进一步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重要改革的内容之一,使英语教育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这也充分说明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久性的过程。英语教学需从小抓起。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就要把英语知识学习好,打好充实的基础。 2、小学英语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小学生有着许多成年人甚至中学生不具备的模仿力、记忆力以及可塑性。小学开设英语教学课程,不仅可以发挥他们的潜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内涵,树立国际意识,为将来能够成为国际型人才做好准备。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某种文化的符号的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才有可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为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对话的平台。小学英语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具有国际视野,为将来进行国际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每天英语课程学习结束时,布置学生课下小组角色扮演的任务,在上新课时,先让学生表演课下排练的小剧,通过这些途径来巩固以前所学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以前所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与学生自由对话,如询问今天的天气、今天的日期等,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通过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故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演唱一课所学歌曲或歌谣,边唱边做动作,一方面可以巩固前一课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听读新知,全面感知 近些年来,虽然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用脱节等现象仍然困扰着英语教学[1]。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活动教学法的各种游戏手段进行识记单词,传统的语言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互补,大量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为拓展阅读奠定基础。首先可以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大小声”、 “击鼓传花”、“找朋友”、“造句子”、“旧歌新唱”等游戏活动,以活泼有趣的游戏形式与网上课件游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读和识记单词,让学生在玩乐中快速有效、轻松愉快地记住新单词。其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故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拓展听读,综合学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把整篇故事浏览一遍,把学习的新单词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和学习,在意义中建构知识。借助点读笔,克服单词障碍。学得快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阅读多个故事,掌握更多的词汇,而学得慢的学生则可以量力而行,学习一至两个故事即可。此外,学生可以在自己已基本上掌握了网上阅读的方法时,充分的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畅游在网络里,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故事,借助音频、图片、动画以及有声词典等,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对听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对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孩子我们最先开始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对英语产生一些好感,再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点,坚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爱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开开心心的学习英语知识。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管理 1、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英语,最终是要达到可以流利使用英语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在每一堂课程开始时,和学生一起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小目标,让学生理解、认识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将听、说、演、做等训练活动的目标具体化。 2、集中学生思维 教学进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重要。一旦学生分神,不仅会对本人造成影响,还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课堂教学,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一旦教学指令清晰,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从复习、新课导入开始,通过英语歌谣、英语对话、英语活动引入,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 3、完善学习环境 英语课程的教学由于使用英语授课(no Chinese)而具有其特殊性,语言的学习也需要具有特定的学习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从多角度创造英语语言与文化环境,此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座位安排及学生分组。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适时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构

几种教学策略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7697453.html, 几种教学策略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么会玉王鹏唐树良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2期 目前,尽管英语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依然存在大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困难的现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者很难提高要求,教学策略不能有效应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策略,搞好英语教学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的课题。 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效应用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课堂组织策略 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组织策略的有效使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还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即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师应做到: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吸引学生;教学环节安排最好松弛有致,动静结合。简言之,课堂教学要有规律有节奏。而其中,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组织策略,落实教学计划,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 1、选择性精讲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见什么讲什么,既浪费时间,又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处理比较简单的课文时,可以给学生一定时间浏览全文并找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解答。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找出问题,锻炼基本的自学能力。这是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种能力的掌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培养。 2、创设情境编对话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课堂上尽量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题材的话题让学生操练。适时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题材相互间进行会话,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 段 第5 期饶跃进: 近年来我国学生观研究的述评?43? 反思的力度.要深入教学实践当中,掌握新型学生观的实施状况,影响因素和遇到的困难,进而研究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达成更加规范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 长春:东jE 师范大学,2002. 『2]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及学生观 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5,(8). [3]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基础教育版),2003,(3). [4]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 周南照,陈树清等译.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 『6]李政涛.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 生观[J].教育科学,2004,(2).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 [9](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一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0]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5,(61. 责任编校: 祝子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比较公认的一种理论就是.从对一种语言的一无所知到像母语一样的精通程度,往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默/接受或产出前阶段(TheSilent/Keceptive orPre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可以持续1O 小时到6 个月.学生有500个"接受" 单词,即能理解但不能自如使用的单词,并且他们能明白通过解释达到可理解程度的新单词.在这个阶段,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句子.但可以做出一些反应,比如通过用手指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图片或者人物:做出比如站立,关门等动作;点头或摇头:甚至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说话,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技巧:使用辅助的视像材料,使用手式或身体语言,放慢语速,强调重点单词,并将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鼓励齐声朗读.TPR 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 第二阶段,早期产出阶段rrheEarIv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再持续6 个月的时间.学生有将近1000 个能理解并能使用的单词.学生能说两到三个单词的短语.并能通过回答"是"或"不是","或者"以及"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来展现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谜,进行角色游戏,使用图表等概念性视像材料,鼓励两人或三人同时阅读,提供句子的前半段.让学生完成后半段等等. 第三阶段,语言出现阶段(TheSpeechEmergenceStage) 此阶段要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拥有大约3000 的词汇量,可以使用短语和简单的句子,也能说较长的句子,但往往会出现语法错误,甚至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短剧的表演;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音乐,电视和广播等辅助手段,还可以观看电影片段, 让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自然环境P2 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怎么理解“外”字P8 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 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 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 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 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 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 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 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 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 ?大脑的发育 ?(2岁——60%,6岁——90%,13岁——100%) ?大脑功能“侧化” ?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 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 ?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 ?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到达年龄,也称“习得年龄” 既学习者到达目的语国家或社区时的年龄。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二语言教学

第四章语言教学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交际效果。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一个人其他努力地形成好热发展,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而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不但对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交际效果必然会对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叫做社会效应。 语言教学是指语言课程的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汉语难学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拿学习非亲属语言跟学习亲属语言比较 第二种误解是汉字和汉语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发展语言教学和教育,对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以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 区别: 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语言教学从根本伤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原则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汉语教学的不同的地方 1、教学的重点不同 2、教学的内容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她说和读写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一定相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即由第二语言教学本体以及与本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1、教学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2、理论基础包括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本体理论即教育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教学路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理论说明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 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 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 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 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主张母语与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的语法教授学习。” 最古老的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 A、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二语首先要背熟语法规则和例句。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C、注重书面语教学,注重读写,轻视听说 D、教授所谓“规范”语言,重视经典名著 教学过程:字母发音和书写――语法――阅读原文 语法教学的步骤:A、先讲词法,后讲语法。B、用演绎法教授语法规则,并翻译。C、练习 课文教学的步骤:A、介绍课文B、逐字逐句翻译C、朗读D、互译来巩固 主要成就: A、创建了在二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即是教学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张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 C、使用母语,初学阶段不会觉得困难 D、注重书面语和名著,阅读能力高 E、使用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听说能力。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例句,教学内容乏味。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语,不用母语不翻译,不注重语法形式。 19世纪后半页的西欧,代表人物:德国的贝立兹、法国的古安、英国的帕默、艾盖尔特 主张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受其影响,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 教学原则和特点: A、直接联系。在语言和外界事物间建立直接联系,不用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口语。 C、句本位。以句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是主要练习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or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主要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二语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视口语。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 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