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试卷(最新整理)

历史文选试卷(最新整理)
历史文选试卷(最新整理)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 卷)

一、填空(每空 1 分,本题共10 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

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

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

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

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

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 分,本题共10 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

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 分,本题共20 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

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

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

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

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

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2、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

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

酿酰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藳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

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

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

斗糵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

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

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

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

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

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

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於楚。

2、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

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

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

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

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试论《大孟鼎铭》的史料价值。

2、《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B 卷)

一、填空(每空 1 分,本题共10 分)

1、甲骨文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首创科学地划分金文时代以便应用的方法。

2、清代学者闫若璩撰写的尚书古文疏证,惠栋撰写的古文尚书考,都是考辨《古文尚书》的力作。

3、我国周代各国都有编年体史书,鲁、燕、齐、宋等国称《春秋》,晋国则称是,楚国则称。

4、《战国策》是西汉人刘向校录的,东汉人高诱最早为该书作注。

5、《汉书》较为著名的唐颜师古注汇集了隋朝以前的家注,清朝王先谦汇集了唐宋以来六十七家成果,作汉书补注。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 分,本题共10 分)

1、敏朝夕入谏,亨奔走,畏天畏。疾; 威 4

2、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拿着,持; 指挥13

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通扑; 长寿18

4、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重创; 头发斑白33

5、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进攻城门的士兵; 陈尸39

6、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十万; 害怕,担心49

7、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代指魏国; 回去68

8、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你; 最终69

9、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兵器大宴饮85

10、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藉其门,视此。”

将他全家编入薄册作为徒隶; 83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 4 分,本题共20 分)

1、夏商周三正。

2、《左传》和《国语》的主要区别。

3、鲁仲连帝秦论的四大危害。

4、《史记》五部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5、列举前四史的书名、作者、写作时代。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昬於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於是乎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於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於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

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

2、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

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

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

越制逾侈以相高邑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

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

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

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

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命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

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

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

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

庙礼之。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

2、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踰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

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

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

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尚书》的体例及内容。

2、试论《晋楚城濮之战》一文中晋胜楚败的原因。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下册A 卷)

一、填空(每空 1 分,本题共10 分)

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有两部史论名著,一部是。另

一部是。

2、《史通·二体》系指、而言。

3、宋末元初为《资治通鉴》作注,名曰。

4、清代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共卷。

5、《中西纪事》是一部体史书,作者为。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 分,本题共10 分)

1、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2、三、五之代,书有《典》、《坟》。

3、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4、栅准以遏东兵。

5、欲厚生民而丰其食者。

6、比及秋成,乃令偿直。

7、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8、殿前副点检自是亦不复除云。

9、会部落破散,与延偃兄子思顺俱逃来。

10、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 分,本题共20 分)

1、列举四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2、史才三长说

3、乾嘉三大考史名著

4、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优缺点

5、续三通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氐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眞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眞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厘之际使无遁影陶石篑亦曰若以见解论当代诸公尽有高过者与羲言不期而合毎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

2、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

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

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远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

意也

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又若:主有宽仁之德,臣有忠良之心,然被各少察断而不明,何也?盖

功臣奴仆倚恃权贵,欺压良善,为臣者不能察其所为,致使纵横。刑官执法具罪以闻,在忠良大臣必不如是,特奴仆自作之过。其君不能明察大臣之心,将谓大臣使之。如是,姑息有功,释而不问者有之,略加诫谕奴仆者有之,又不明白与功臣道其奴仆所作之过,含忍太多,及法司屡奏却疑大臣欺罔君上,一旦不容即加残害,此君

不明之所致也。当时功臣虽有忠良之心,却不能检察其下,一有罪责,即怨其君,何也?亦由奴仆之类在外为非,归则言是,大臣职任朝堂,或优闲元老,加以小人阿謟,少能劝谏,及至奴仆犯罪,法司执问,君命诛其奴仆,大臣不知君上保爱之心,便生疑怨,累及其身,往往有之。或是天子念功臣之劳,而免其罪,其奴仆归告大臣曰:“君上不能容公,故枉问奴等耳。”大臣一时听信,不自加察,以为必然,遂生猜疑,致遭刑戮。此臣不能检察其下之过也,可谓君臣两失之矣。

2、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

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

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

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

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

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资治通鉴》的最大特色。

2、根据《明儒学案·凡例》,试析黄宗羲的学有宗旨说和学贯自得论。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下册B 卷)

一、填空(每空 1 分,本题共10 分)

1、现存最完整又卷帙浩繁的实录是

和。

2、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首推十二卷本

的,由编成。

3、中国近代世界史地名著是编撰的百卷本。

4、《资治通鉴》的补前之作有刘恕的续后之作有李焘的。

5、清代有关《史通》的注本,以的流传最广。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 分,本题共10 分)

1、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

2、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3、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4、愿于宽乡取者,亦听。

5、会安石草制,引常衰事责两府。

6、要当计厉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

7、因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益树五稼。

8、字书眼学,韵书耳学。

9、或以对齐君而见录。

10、但引兵少却。”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 分,本题共20 分)

1、列举四部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重要史籍

2、六经皆史论

3、乾嘉三大考史名著

4、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

5、清三通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国者天方藉其力以成混一固不能一旦扫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于是纵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使秦皇当日发政施仁与民休息则祸乱不兴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惟其威虐毒痡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于是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2、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

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

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昔诏书屡下,许民复业,蠲其常租,宽以岁时。然乡县之间,扰之尤甚,

每一户归业,则刺报所由。朝耕尺寸之田,暮入差役之籍,追胥责问,继踵而来,虽蒙蠲其常租,实无补於捐瘠。况民之流徙,始由贫困,或避私债,或逃公税。亦既亡遯,则乡里敛其赀财,至於室庐、什器、桑枣、材木,咸计其直,乡官用以输税,或债主取以偿逋。生计荡然,还无所诣,以兹浮荡,绝意言归。奸心既萌,何

所不至?如授臣斯任,则望锡以闲旷之地,广募游惰之辈,诱之耕凿,未计赋租,许令别置版图,便宜从事。酌民力之丰寡,相农亩之硗肥,均配畀之,无烦督课,令其不倦。其逃民归业,丁口授田,烦碎之事,并取大司农裁决。耕桑之外,更课令益种杂木蔬果,孳畜羊犬鸡豚。给授桑土,潜拟於井田,营造室居,便立於保伍,

逮於养生送死之具,庆吊问遗之资,咸俾经营,并立条制。

2、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岛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论语》,门徒集仲尼语。)至于歴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 分,本题共20 分)

1、三通的主体内容。

2、《作铁榜申诫公侯》为什么先从“朕观古昔帝王之纪及功臣传”谈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新版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 (640)历史学基础(自命题)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中国历史》共六卷,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复习经验。 ⑴单词: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就够了。也可以用app软件。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玩手机(如果你自制力超强),单词的话到考前也不能停止的。我的单词并没有背好,导致英语后来只有60+,很难过… ⑵阅读:阅读分数很高,所以一定要注重,可以听木糖英语的名师讲解,或者木糖英语的课程,阅读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自己的方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做题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如果初次做题还没有什么思路,那就可以多看看真题里面的答案解析考研英语很难,和四六级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所以阅读暑假就可以开始做了,真题反复摸索,自己安排好时间。 ⑶作文:谨记踏踏实实写作文,不要到头来依靠模板,模板自己可以整理出来,但也请高大上一点,语法什么不要错误。字体也要写的好看一点,一定有帮助的。 ⑷完型:不要看分值少,就不去理会,做题时可以放在最后做,也可以放在第一题去做,但一定要做,因为完型的做题套路其实并不深,只要做几年真题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的简单之处。 ⑸新题型:新题型今年超级简单,但是有时候会难,大家平时也要多加练习。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历史文选

历史文选 序篇 (一)史部典籍概述 四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一,先秦史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不能独立,归入经部之春秋。《尚书》(孔子整理)。“六经皆史也”春秋,战果,秦:《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周易》,《战国策》等等。 特点: 1大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多位资料汇编的形式。如《尚书》即为三代所出。 2杂入了后代人的文字,本身面貌发生了变化。散乱,失传,经过汉代学者整理,需辨别真伪。可借助:清-崔述《考信录》;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 3内容宽泛,文字简约,记事粗略,神话及寓言等杂糅。后世有注释,对语言,文字,史实注释较可靠,但思想内容方面有出入,甚至牵强附会,面目全非。汉代注释有:“传”,“说”,“诂(故)”,“注”,“笺”,“训”,“章句”等;魏晋有“正义”,“疏”,“集解”等。 4格式,用字与后代差别很大。多无篇名,现在的篇名多为后世整理时加上去的不能概括内容。书名亦为后人所加。不署作者姓名,许多文献至今无法确定作者。使用假借字较多,多为音韵相同或字形相近。无严格体例,多为史体源头(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其中前四者的源头在这一时期形成。春秋家,左传家,为编年体的代表)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 摆脱附庸地位,走向独立。经,史,子,集确立 特点: 1.纪传体的产生,表明我国史学已完全成熟,地位独立。结构宏伟,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历史。具有主线地位的史学体裁。“正史”。《史记》。《汉书》。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史体繁荣,史注繁荣。数十种别史(即正史之外)。人物传记二百多种,如《烈女传》,《高僧传》,《高士传》,《逸士传》,《会稽先贤传》等。“谱学”:某一世族的来源,变迁等。方志学--《越绝书》,《华阳国志》等。类书(将书的内容打乱,再按需要归类。)—(三国,魏)《皇览》,我国第一部类书。(丛书—将不同的书归类)注家蜂起。郦道元--《水经注》(原著:桑钦),补阙,备异,正误,辩论。裴松之--《三国志注》,开评时正史之先河。 3.史籍数量大增。 4.史籍质量显著提高。 三,隋唐宋元史籍。 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第一部史体政书--(唐,杜佑)《通典》。第一部史学理论--《史通》(唐,刘知己)。产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达到顶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会要体,产生。其他各体走向兴盛。宋—笔记小说。中国史学各体裁都已创立并发展。 2.史籍空前繁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1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史 专业:中国古代史 2 考试科目:先秦文化 专业:中国古代史 3 考试科目:明清史 专业:中国古代史 4 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5 考试科目:中国当代史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6 考试科目:中国通史 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7 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 专业: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专门史 8 考试科目: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专业:世界上古史,中古史 9 考试科目:世界当代史 专业:专门史,世界近现代史 10 考试科目:世界通史 专业:专门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1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史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史 2 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 招生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3 考试科目:中国当代史 招生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4

考试科目:中国通史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5 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招生专业: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6 考试科目:史学理论 招生专业: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7 考试科目:中国历史文献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史 8 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专业:世界史专业各研究方向、专门史专业各研究方向 9 考试科目:世界当代史 招生专业:世界史,专门史 10 考试科目:世界通史 招生专业:世界史,专门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1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史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史 2 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 招生专业:明清史,中国早期近代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社会,港澳台研究 3 考试科目:中国当代史 招生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4 考试科目:中国通史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5 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招生专业: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6 考试科目:史学理论 招生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7 考试科目: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招生专业:西欧中世纪经济史,欧洲中世纪史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已有10试题)

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 管理学2000——2006 西方经济学2000——2007,2010(2010为回忆版) 文学院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2006 古代汉语2002——2005 文学概论2000——2002,2004——2005 现代汉语2002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2003——2005 语言学概论2000——2002 中国文学2008 中国文学史2000——2007(注:2002,2003年试卷名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2002——2003 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2008 文学概论和外国文学200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2——2003 汉语言文字学2000——2001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学原理1999——2005(1999——2004有答案) 新闻理论(含中国新闻事业史) 1999——2005,2007(1999——2004有答案) 新闻写作1999——2002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概论2003——2005 民族学原理2000——2001 世界近现代史1995——2005 中国古代史2000——2005 中国近现代史1994——2005 中国历史文选2002——2005 中国少数民族史2003——2005 经济学院 高级微观与宏观经济学2006 西方经济学2000——2007,2010(2010为回忆版) 发展经济学2000——2005 金融学综合(含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2005 政治经济学(资、社)2000——2005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含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005

法学院 法理学2003——2005 法理学(复试)2004 国际公法(复试)2004——2005 国际经济法200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002——2005 经济法2001——2005 民法2001——2002 民法(复试)2004——2005 民商法2003——2005 民事诉讼法(复试)2004——2005 宪法与行政法学2008 宪法(复试)2004 刑法2004——2005 刑事诉讼法(复试)2004——2005 行政法200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04——2005 外国语学院 二外德语2002——2005 二外法语2002——2005 二外日语2001,2003(2001有答案) 翻译与写作2004——2005 英美文学2001——2005 英语语言学2002——2005 哲学社会学院 科学思想史2004——2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2004——2005 西方哲学史2000——2005 中国哲学史2000——2005 社会调查方法2002——2005(注:2004年试卷共2页,缺第2页)社会学理论2007 社会学概论2002——2005 社会学专业2004年复试(笔试)试题 政治与行政学院 国际政治学2002——2006,2008(注:2008年试卷为回忆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2——2006 政治学原理2002——2006,2008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2004 教育学院 高等教育学2002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 考书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历史文选考点整理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南宋朱熹撰。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后世并称“程朱理学”。思想理论主要有:理气论、认识论、心性论、功夫论等。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属闵学派。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其中的《孟子集注》反映了朱熹关于人性的学说。当时称《四子》,经过朱熹前后四十年的修改,后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典籍。《通典》 一、典志体史书 (一)典志体史书的起源 (二)“三通”、“九通”、“十通”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九通:三通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十通:九通加《续清文献通考》 二、郑樵与《通志》 (一)郑樵生平 郑樵,南宋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字渔仲,福建兴化军莆田人。自学成才。 (二)《通志》内容及成就 1、内容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古代第一部记录比较完备的典志体史书,刘政《政典》已失佚。全书共二百卷,五百多万字。分四部分:本纪十八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年谱四卷,记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记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列传一百二十六卷,记周至隋各代的重要人物。 全书精华在略,略共有二十,依次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圆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与《通典》《文献通考》性质相似,清人并称三通。 2、成就 (1)思想成就:重视“会通”,反对“灾祥”,反对任情褒贬。充分体现了郑樵“会通”的史学思想,批判传统的精神和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2)历史文献学成就:重视金石、图谱、草木名物及文字音韵 (3)存在问题:体例上仍没有突破正统的纪传体史书的格式,除二十略外,其余部分价值不大。郑樵在考订史料方面,也有不少主观片面的地方,他贬低班固,轻视断代史。 《史通》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 刘知几,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人。曾参与修撰《则天皇后实录》,因与监修大臣不合,憤而辞去史职而私撰《史通》。 全书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39篇,主要内容是史学理论和史书编撰等;外篇三十篇,共五十二篇。内篇中已亡佚三篇,实际有四十九篇流传。 对唐代以前我国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思想。具体有:

浙江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浙江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 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浙江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浙江大学历史学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新版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南昌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45)中国通史及历史文选 参考书: 中国通史纲要,白寿彝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 我提一个建议,考研单词主要是用于阅读,所以知道意思即可,建议背单词书的同学不要死啃单词书,以“过单词”的方式背单词,每个单词记忆时间不要太长,不然很容易走神,效率也会很低,背诵单词应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如吃饭之前半个小时,饭后半个小时,也可以穿插在复习专业课期间学累了的时候。 我大概早上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背单词,考研单词大多数是不要求掌握拼写的,在阅读中见到能认出即可,所以速度可以快一点,多重复几遍。早上大概背一到两个单元,晚上睡觉之前再听一遍录音,第二天再迅速的复习一下,效果还不错。阅读还是要多读多看,一遍一遍地过。大家应该也都报了相应的辅导班,老师会有自己的节奏,跟着走就好。特别推荐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英语文章,了解下英语阅读的背景知识。作文从晚些开始就可以,多背范文,自己总结一些好的句子、模板,力争和别人不一样。作文部分还是要给予高度重视的,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客观题做的特别好,但是大小作文分数特别低,导致总分比较低。 英语前期单词一定要抓紧,所以说我觉得听听网课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须,如果时间紧的话,但是单词必须过关,根据你的记忆曲线滚动复习,可以作为每天零碎时间用,吃饭走路啥的,把时间利用起来。阅读从始至终不能丢,尤其到了后期,英语这个东西如果一放下,就很难拾起来,那之前的功夫就白花了,所以你可以不用每天拿出三四个小时,但是要每天不间断学习。 其次是阅读,我觉得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真的很好。他的真题解析部分会教一些阅读方法,英语我考的实在是差劲,所以说点教训吧。首先一定要打好基础,背单词,多背单词,我当时是没有坚持下来,到9月以后背单词特别少,所以就考的不好。我好朋友她六级考了三次才过,她给我说她背了有七八本单词书。所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谭晓禹

谭晓禹 2011年考研即将要划上句号,13年考研备考周期又悄然而至。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大多数决定13考研的同学已然已经步入了13复习的规划中。对于历史学统考专业的复习相信很多同学在复习之初会有很多的疑问。究竟在首轮复习阶段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复习和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今年是研考历史学基础全国统考第5年,从2007年开始,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中,历史学的考试科目由四门调整为三门,分别是外语、政治和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满分为300分)。历史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其中,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也会体现在以上各个部分之中。试卷的题型结构有四种,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以及简答题。史料分析题和简答题所占的分值偏大。历史学所涉及的专业科目比较多,考察目标各科的重点和各科之间的相联系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每科内容的同时要进行综合的复习,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结合真题的特点制定复习计划 从08年的真题来看,题目的设置继续沿袭去年的命题思路,考查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内容,而其目标依然是考纲中所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即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史料解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新考纲的精神,选择题和名词解释依然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主要侧重考核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重要结论等内容。 由上述特点所决定,今年的历史学复习建议大家首先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通常来说,从三月到七月初是第一轮的通读参考书目的阶段。这一轮复习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夯实基础,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认识。尽量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知识点整理出来。第二轮的复习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初,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大纲熟悉教材。在这一阶段,考生应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印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在教材中划出大纲中的知识点,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力争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认识。第三轮的复习时间从十月到离考前半个月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参照年历年真题和以前重点学校的历年真题,做好笔记,在这段时间内来消化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余下的半个月时间可以做几套模拟试题,进行查缺补漏,对不会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并在这段时间内把大纲规定的历史知识点再过一遍。 参加辅导班: 是否需要参加辅导班,这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觉得历史学对于自己是一个弱项,而且对历史的把握没有宏观的认识,觉得很混乱,从而梳理不出一条历史主线,那么建议你报一个历史学的辅导班,辅导专家可以帮助你理顺历史的脉络,从而对历史有一上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专家可以给予加强认识。 推荐参考书方面: 中国史: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侃等著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史通·二体》译文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必定是真实情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通志·总序》译文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