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1. 母亲牧场

母亲牧场位于东京大都市圈的千叶县,距离东京市中心只有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是由“产经新闻”"东京塔"的创始者前田久吉先生所创立的。前田久吉先生的父母生活于大阪市郊,过着非常贫苦的日子,因此他的母亲常说“哪怕能多养一头奶牛,我们的生活也会比现在过得好!”,这句话对他的触动很大,前田久吉先生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这座牧场取名为“母亲牧场”。

母亲牧场占地250公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以及大东京都市圈众多的人口为母亲牧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母亲牧场拥有八种核心内容:动物、赏花、采摘、动手体验、游乐园、美食、购物、露营。在母亲牧场,你可以看到非常真实的放牧景观,在牧羊犬引领下的大片羊群从山坡上奔跑而下场面十分壮观。每年,母亲牧场吸引100万游客的来访,年营业额达到37亿日元,是东京周边乃至整个日本最好的亲子牧场。母亲农场配备设置了众多动物可接触类、DIY类、竞赛类等活动,这些项目的设置让客户亲自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趣味性和益智性。

?

?

3. 日本mokumoku农场

Mokumoku农场位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郊区,是一座以“猪、自然、农业”为主题的农场,

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京都、大阪等周边城市到mokumoku农场大约需要1小时车程。

作为一个亲子农场,mokumoku农场制定了非常明确的区分和定位。她以亲子教育为出发点,以家庭为主要需求群体。在设计上坚持传统的日本特色,房屋、步道等景观不论在材质上还是文化创意都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高度和谐。做到了农业和亲子教育的紧密结合,强调亲近自然及家庭温馨,是集农业观光、生产度假、研发生产、加工制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农场。

mokumoku农场由餐饮区、住宿区、休闲娱乐区、购物区四大区域组成,休闲娱乐区占据中间核心区域,其他三个活动区散落周边,形成辐射的活力动线。四大区域可满足家庭度假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

休闲娱乐区将农业产业环节延伸到体验内容上,从采摘食材到制作成成品,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切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里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包括啤酒工厂、学习牧场、手工体验教室、猪主题馆、香肠主题馆、叉烧主题馆等。孩子们可以和家长一起听饲养员讲课、学习挤奶、喂食小动物、亲自动手制作香肠、面包甜点等。

◆欧美亲子农业案例借鉴◆

1. 弗莱堡森林幼儿园

弗莱堡森林幼儿园位于德法边境的弗莱堡小镇,就在小镇边上的森林里,离城市很近。创始人Angelike于1996年创办第一所森林幼儿园,由于自己的女儿不适应常规幼儿园的生活,对大自然无比感兴趣,喜欢自由地奔跑,Angelike为了女儿创办了森林幼儿园。

弗莱堡森林幼儿园,与我们习惯的幼儿园完全不一样。首先它在森林里,没有围墙、没有房屋、更没有教室、没有厕所等固定建筑,从空间概念讲,它可以无限延伸,孩子们的跨出每一个脚步,都是仗量幼儿园的尺子,甚至可以说他们拥有整个森林。幼儿园唯一可遮风僻雨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小的用木板搭建的小木屋,用于存放一些幼儿园必要的资料。

这里的日常三餐和活动与常规幼儿园也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凳子是一圈固定好的木桩,每个小朋友坐一个木桩,没有餐桌,用餐时间到了后,协助老师生火,孩子们就围坐在火堆周围,老师先给他们发一些水果、坚果和饼干。接着就拿出一些昆虫的标本和图片,讲述昆虫的生命周期。孩子们一边享受着午餐,一边聚精会神听着昆虫故事。而活动的时候老师则给予孩子们更大的自主性,女孩们可以去灌木丛里摘下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男孩子们则可以无拘无束的玩耍、跳跃。

弗莱堡森林幼儿园,奉行真正的自然主义,从饮食到“活动”,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他们可以不受约束,自发、自主的成长,是自己成长的主人。孩子

贝塔霍夫度假农庄凭借悠久的历史,通过自身发展,不断开拓新的业态,不仅成为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还依靠农业与文化的结合,针对儿童教育设立新的设施和项目,融入

美国tougas家庭农场,位于波士顿西部,占地约千亩,是一个主要以采摘为经营方式的亲子农场,园区内种植有苹果、草莓、南瓜、樱桃、桃子等农产品,农场里设有汽车泊位区、采摘区、儿童户外游乐区及商业区。

农场里的采摘农作物基本上涵盖了6-10月五个月的采摘季节。采摘的过程中有专业人员的引导,虽然会造成一些浪费,但是一些掉落的果实会被工人捡起处理之后放在商店低价出售。

管理,依靠着高超的技术设施和设备,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消费服务项目,也许这是农场可以年收入五六百万美元的重要因素。

◆台湾亲子农业借鉴◆

1. 大坑休闲农场

大坑休闲农场位于台南新化镇,距离高铁台南车站大约40分钟车程,虽然不处于深山内,但因地势与环境营造等因素,整个农场感觉非常幽静美丽,这些年来农场主人不断美化园区,增添欧式建筑、种植香草、咖啡树与各式花卉,让整个大坑农场几乎一年四季都可见到蝴蝶与多样花卉,园区里饲养的数十只乖巧白鸽,更增添许多优美与趣味。

大坑休闲农场以餐饮、住宿、彩绘DIY、烤肉等项目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并伴有山泉SPA、体能训练场、蒸汽室、会议室等项目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农场中处处香草,可以现采现泡香草茶,园区中也几乎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咖啡树开出咖啡花或结咖啡果,并有五色鸟等鸟类,景观与生态都颇优美。

大坑休闲农场从传统种植、养殖业,转变为结合山泉、湿地等自然资源条件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休闲农场,除了品尝山珍,游客还可以在农场的山上挖竹笋、山野菜、捉泥鳅,在享受趣味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农村风情和享受现代化休闲,是选择“亲子游“出行是一个很好的去处。

2. 飞牛牧场

飞牛牧场位于苗栗县通霄镇南和里,农场营业面积约为50公顷,经营面积(含牧草种植、乳牛养殖)约为120公顷,地形为180—270m海拔的低缓坡地,前身为中部青年酪农村。飞牛牧场,飞代表蝴蝶,牛代表乳牛,是一家集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模式。该农场以生命为核心,生态、生活和生产为一体,致力于提供游客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打造永续经营,寓教于农的休闲事业。

香格里拉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的山麓上,占地55公顷,海拔250米,四面环山,精致十分清丽,是意见最丰富的自然教室,生物种类包罗万象,游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不论什么年纪,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珍贵知识。

场方也从事萤火虫的复育工作,每年四、五月间园内可见萤火虫提灯飞舞。具有生态环保教育意义,也是具生活、生产、生态与教育等多功能的游憩地。此外,农场也栽种大百香果、金枣、柳橙、莲雾等十多种水果,按种类分区种植,广告牌解说特色和成长过程。而森林游乐区配合地势及原有林木,在林荫处设置吊床、简易山训活动场、烤肉区等,供游客在享受采果尝鲜之余,也能有另类的享受。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及其借鉴

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 日本现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通过介绍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做法, 总结出其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有许多启示, 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关键词: 日本; 现代农业; 模式借鉴; 启示 日本战后农业经历了60 多年的发展, 在农业自然资源极为不利, 农业规模较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走了一条极富开创性的现代农业路子。目前, 日本现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日本现代农业之路颇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1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容与措施 1.1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 1946~1948 年, 战后的日本为了生存和发展, 进行了农地改革运动。政府采取强硬措施, 购买地主的土地转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 1950年,政府颁布了《农地法》, 规定了农户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都、府、县3 公顷, 北海道12 公顷)和出租土地的最高限额(1 公顷),

超出的土地必须低价经政府转卖给其他农户。为了防止土地再次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农地法》严格限制土地所有权流转, 规定自有土地在3公顷以下的农户才有买地权, 土地买卖必须经都、道、府、县知事严格审查批准才能进行。 1959~1960 年, 根据当时的矛盾, 日本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全国调查, 结论认为, 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占有过于分散, 未来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放宽《农地法》对土地占有和流动的限制, 扩大经营规模, 扶持“中心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进现代农业。1961 年, 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基本法》, 明确地把以调整土地经营规模为中心的所谓“结构政策”摆在农业政策的首位。在农地政策方面强调放宽对农地占有的限制, 鼓励农地向“中心农户”集中。1962 年, 日本政府又对《农地法》进行修改, 修改的主要内容是: 放宽户有农地上限, 在自家劳力耕作的情况下, 所有土地可以超过 3 公顷: 设立农业生产法人制度, 具有一定条件的农业生产法人( 包括从事农业的农事组合法人、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或合股公司)有取得农地的权力。 20 世纪70 年代初, 日本连续出台了几个有关农地改革与调整的法律法规, 鼓励农田的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 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占有给

日本农业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一)农户锐减 本全国的农户数(农产品销售农户,以下为销售农户)从1995年的265. 1万户减少到2000 年的233.7万户,2009年的169.9万户,2010年的163. 1万户,共减少了102万户(38%)。农业就业人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锐减,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老龄化而引起的。 (二)放弃耕地现象的激增 放弃耕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000年为34. 3万公顷,而2010年增加到40万公顷,增 加幅度为17%。其中54%的耕地位于山区。这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养蚕业发达的地区,未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产品,譬如像果树或畜产业等的缘故吧。即使在山地以外的,拥有大量优良 农田的农业地区,也有15万公顷的被废弃掉的农地,其原因被认为是,村落与那些外出并定居外地的土地所有者之间未能充分地进行沟通的缘故。 (三)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 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 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 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日本“六次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将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 环节的利润保留在本地。“地产地消”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入替代型,尽量利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并提高地域内食品的自给率,即用本地农产品代替从 外地引入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和食品;二是输出替代型,将原来以生产原料输出为主的形式转 变为以开发成当地土特产品再输出为主的形式,即以加工产品输出来代替原料产品输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增进区域内农民的收入。 六次产业化后的日本农业现状山梨县为例 1?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乏力问题 山梨县人口有88万,根据20 05年度的调查,农民只有8.7万,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山梨县周围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所以特别适合种水果。当地的葡萄等水果种植是农业的主 体,农业生产总值在900亿日元左右,其中500亿日元左右是水果产值,桃子、葡萄、李子及葡萄酒等产值居日本第一,其他则有水稻、花卉等。虽然一些高级水果在东京的超市可以卖得很贵,但是一些有瑕疵的水果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制作成糕点和烹饪材料等,增加附加 价值后再销售最为理想。如果有农民想发展作为二次产业的制造业,需要购买设备时,山梨 县政府就会提供机械价格的一半,如100万日元的设备就会提供50万日元的补贴。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戴媛媛 内容提要农业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继我国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战后日本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 成功地在短期内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探寻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农业产业化模式 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面积约500万公顷,户均耕地不足1.2公顷,经营单位较小,一般来讲这种农业很难融入社会化大市场。而日本却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1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 日本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 1、以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又细分为直营型、委托型两种模式。直营型即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建立大型的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厂,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日本地价高,相比出售土地农民更愿自己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日本的发展很受限制。 委托型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立合同、契约等形式,委托农户或农产主进行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对生产品种、工艺及交货时间做出规定,农户按时保质保量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但日本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不大,水田、倾斜地多,地块狭小,因此不适合发展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 2、农协(市场)+基地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

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更为普遍实行的是以农协为主体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即排除工商业资本的干预,仅通过农业内部的组合来实现产业化。1这种水平一体化主要是通过日本农协实现的。日本农协是依据1947 年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成立的。农协为农民服务,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各方面,并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各级农协组织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建立生产基地,农家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农协输送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与其他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相比,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日本根据自身特点,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先实现水利化、生物化、化肥化, 然后再实现机械化;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小的,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三是农户的兼业化与高龄化现象,随着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行业的服务, 其专业农户不断减少, 兼业农户急剧增加,农业生产者以老人和妇女为主。 二、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1、日本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日本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极差的国家,能够从传统农业发展到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首先是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已占国民经济投资的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的趋势,目前已超过40%。2投资的重点一是农业产品价格补贴(特别是大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主要以补助金和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日本政府财政支农的另一途径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农产品进行买卖影响市场供给,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目的。其主要手段有两种:对大米、烟草等实行的直接价格管制;对其他农产品实行的间接管制。正是政府强有力的价格干预,保持了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保证了农民的合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956-61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 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12月,我随省农委设施园艺农业技术培训团,在日本进行了21天的学习考察。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园艺农业,保障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日本是由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农业人口1279万,城市人口占77.4%。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资源匮乏,耕地短缺,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

山灰)、泥炭土和泛碱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毫米,分为北海道、关东、九州等9个农业区。,日本人均GDP3.75万美元,农业增加值1125亿美元,占2.5%,农户平均年总收入为1000万日元,非农业收入占70%左右。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35:60。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39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77.4%。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 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亿-1.3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7.1%(农业占6.4%),第二产业占33.3%,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10.56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0.3%。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2.5%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6%。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909.1万日元,其中农业收入占17.5%、非农收入占60.5%、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13.5%。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0.041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1.7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10.56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日本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发展 日本从1955年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不但重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农村和农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在世界率先实行了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居世界第一。农村居民的收入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消灭了三大差别。日本长期推行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的措施,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发展农村的经验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耕地只有8272万亩,农业上有许多与我国相似之处,如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户普遍采取兼业经营等。1947年,日本农村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4.2%,属于典型的传统产业结构国家,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在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有特点。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日本采取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重发展的方针。从1955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期开始,重化工业飞速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政府也有能力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目前,日本偏僻山区的农村也实行了现代化,基本没有城乡差别。从1975年开始,农民居民收入已经超过城市居民收入14.5%左右,农村家庭超出城市家庭收入37%左右。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快 日本1955年颁布《町村合并促进法》以后,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从19 50年的10441个减少到1975年的3257个,城市从214个增加到641个。上世

纪六十年代推进工业化以来,城市的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37.5%,逐步下降到1980年的18.3%,1990年为1 4.0%,2003年为9 2%。 (三)注重小城镇的综合功能 日本的小城镇,是指5万一l0万人的小镇(日本称为町)。在日本,政府、当地企业和居民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等一系列综合功能,并采取传统风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进城乡交流、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共同发展。 (四)重视对农村投入 政府极其重视农村城市化发展,主要应用了制定规划、法律法规和资金扶持三大手段。在制定规划方面,除了中央政府制定的总规划以外,各都、道、府、县、町政府都制定了本地区的统一规划。从20世纪70年初代开始~90年代末,政府的农业预算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1998年,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及改善农村环境的资金为10840亿日元(约90亿美元),2005年则为21750亿日元(约18 1亿美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发展农业的经验 13本是亚洲法制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十分齐全,“以法兴农、以法保农”的效果极其明显。1997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称新基本法),同时废除了1961年的《农村基本法》(称旧基本法)。在旧基本法实行的36年里,不仅使日本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转移了数以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土地的非农供给、扩大工业品的需

日本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对我们的启示 李卫东 2013-2-15 20:58:31 来源:《清江论坛》(恩施)2007年1期作者简介:李卫东,恩施州农科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容提要:日本地域的特殊状况,决定了日本农业的种种特征,日本农业面临发展的许多矛盾,特别是耕地与人口、经营规模与社会化大生产,传统耕作与产业结构调整矛盾及解决思路与办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均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本农业发展导循启示 在农业部挂职期间,笔者随农业部绿色食品中心赴日本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在了解世界农产品交易会情况的同时,也对日本农业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了解。现就日本的概况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做一介绍,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673亿(2001年),居世界第7位,其中城市人口1.0047亿(2001年),占总人口的78.92%。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

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 亿 -1.3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二、日本农业的基本特征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9年日本的耕地为487万公顷,都府县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1.2公顷,北海道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也仅为16.2公顷,和欧美的大规模经营相差甚远,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伴随着日本农业现代化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日本休闲农业呈现多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日本的市民农园、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体验农业园等都迅速发展起来,对日本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休闲农业成功之处在于政府大力支持,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规政策;在休闲农业产品上特色鲜明,体验性较强;多方主体积极参与,注重环境保护。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中国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日本休闲农业市民农园民宿农庄启示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较早,早在1924年一些园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了“京都园艺俱乐部”,该俱乐部在京都城郊设置和经营市民农园。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的休闲农业也基本消失。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这时休闲农业也开始发展,长野县饭山农民在冬季充分利用被称为“雪国”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农民家庭旅馆,吸引都市居民前来滑雪、观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962年小岩井农场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等多种游览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1966年开始在高知市、神户市等成立了渔业观光体验中心,进行渔业养殖、垂钓等体验。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公布的《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报告中,首次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指出重视农事体验、农家乐、乡村文化的开发。1993年小岩井农场Makiba农业观光园建成。1999年出台新农业法,即“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藤田武弘等,2009)。 日本休闲农业主要发展业态 (一)市民农园 日本的市民农园,也称休闲农园或接触农园,是指都市居民以休闲的生产方式种菜、养花、种植果树,自己使用农产品的小面积农地的农园。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业体验经营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除了综合性的市民农园外,很多地区还建立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农园,如老年人农园、学童农园、残疾人农园等。日本市民农园的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法律上市民农园为表1中的a和b形态,及c依据农园利用方式的形态。不同类型的农园开设主体、开设方式、手续等也都有不同。 (二)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包括果园、花园、茶园等。日本的樱花园、梅花园、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回顾了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随着成本的升高,效益的下降,我国农业进入了明显的转型期#作为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之一。农业组织的滞后已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东亚经验证明:农协组织是小农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有效的组织载体,日本等国农协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农协;农业合作组织:启示 正文: 一、日本农协的概况与分类 (一)日本农协的概况 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合(Japanes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JA)”的简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实行农地改革,将大地主所有的大量土地无条件地分给农民,从而确立了战后日本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然而,由于分散经营,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经营的弊端相继显现出来,表现为生产上的盲目性、供求关系失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得不到保证,实质上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1947 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协的特殊地位。在不到3 年的时间里,各地的基层农协都建立起来,全国成立的基层农协有4 000余个,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 (二)、日本农协的分类 (1)从经营范围角度,日本农协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种综合农协是以某一个地区为依托,由一个地区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组成。综合农协对组合员的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进行指导,综合农协实行的业务不是以特定的农业生产部门为对象,而是实行综合性的采购、销售、信用、互助等业务。它的业务几乎包括所有的农业部门,经营范围极广,涉及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满足农户在生产生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673亿(2001年),居世界第7位,其中城市人口1.0047亿(2001年),占总人口的78.92%。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亿-1.3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一、日本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9年日本的耕地为487万公顷,都府县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1.2公顷,北海道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也仅为16.2公顷,和欧美的大规模经营相差甚远,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1.7万亿日元,后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10.56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此外,以销售为目的的协业(合作)经营体的水田规模的扩大也很显著,平均每个经营体的耕地是农户的19倍。通过农地的流动使土地集中和扩大规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12-03-30 | 作者:陈慧萍王玉斌武拉平 | 来源:《世界农业》2010年第9期 | 【打印】【关闭】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其在重点扶持农户、大力发展专业农协和适度扩大经 营规模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对于中国发展农 业产业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产业化;发展;启示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先行经验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农业产业化有了快速发展,取 得了与美国相当的农业增长率,一举跨入农业高效国行 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农业与中国农业极为相 似,两国都是人多地少,都是以土地广泛分散于小农户的 家庭经济为基础,都面临着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 的尴尬局面。正由于此,日本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先行经验, 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政府对农业保护力度大、农业立法健全、财政金融政策向 农业倾斜、农协大力发展、发展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体系 等,其中农协作用尤受推崇。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

掀起了学习日本农协、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热潮。然而我们看到,国内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能长时间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少。学习国外经验,不仅要看到其发挥的作用,还要站在历史高度,用发展眼光,探讨其发展的阶段性和存在的社会政治背景,并认真思考应采取的路径。 2009年11月,笔者曾赴日本参加农业产业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以下是对比中日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后的思考: 一、从“企业”到“农户”还是从“农户”到“企业” 这是关系一国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根本思路的问题。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要对农业进行扶持,这就涉及扶持对象的选择。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两大参与主体——农户和企业,虽然都会得到扶持,但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阶段其扶持政策往往会有所区别和侧重。目前,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二大模式:一是以工商业资本(企业)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形式,又包括直营型和委托型。二是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如农协)为主体的平行一体化经营 形式。 尽管两种模式都在日本存在,但是20世纪50—80年代,农协发展模式更多受到政府扶持。政府立法确定农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