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误区浅析

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人教版新课标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文凤)

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川资阳雁江二中黄文凤 如今的新形势下,中考,高考语文的分值的增加,作文分又 随之增加。不得不提醒我们的教师们,应特别重视作文教学。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缺乏系统性,零敲碎打,支离破碎。 我们使用的教材虽有较为系统的作文教学内容,但教者在教 学时,常常是教什么写什么,不注重学生实际,不注重学生 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没有系统的写作理论指导,写作的有 关知识散见于教材的单元知识和作文训练中,没有一个整体 的完整的教学构架,写作训练因而常常显出零敲碎打的无序 性。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同感:一般课好上,作文课难上,常 常是到了上作文课,抓耳挠腮,直到踏进教室还在想今天写 什么题目以塞责。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得到的写作知识当 然是散乱的、零碎的,写起作文来心中肯定就没底。 二、注重章法训练,忽视生活积累。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 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示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尽管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但你用、我用、他用,太多 太滥,也就不新鲜了,陈旧了。作为教者,我们是有责任的。因 为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章法训练,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 何引议联结,如何铺垫照应,如何以小见大,如何欲扬先抑。这

些知识不是不需要,但这些章法技巧问题实在应该只是作文的辅料,巴金说:“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作文中最重要的是学 生的生活积累,舍弃生活积累,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办法,学生作 文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学生写出生动活泼有灵气有 个性的文章,只能是缘木求鱼,硬凑出的作文只能是“无物之文”,“无我之文”。 三、缺乏量的积累,难有质的飞跃。 一般说来,我们常常是间周一次作文,每个学期一般20周,差不多就写10篇,也就8000来字,且现在大多学校实行月 考制度,部分教师认为在月考中学生已写了作文,就不再写 大作文了。想想一个孩子学会喊爸爸、妈妈两个词,那得费 多少口舌?半年8000字甚至才4000字,语言能力可能有质的飞跃吗?语言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举十反一”,甚至“举百、举千而反一”。 四、重视写实,忽视写虚 所谓写实,指叙述、描写、说明;写虚指抒情、议论、想像。 我们作文教学常常只重视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写 虚能力的培养。许多同学到了初三,仍然认为写作文就一定 要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摹仿、记录、按部就班,不敢越雷 池一步;而不能去提炼生活,塑造典型,充分舒张自我意志 和胆魄,用神奇瑰丽的想像去构筑一个奇丽而个性化的精神 世界,因而常常是在写实写不好,无话可说的情况下,瞎编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新课标旗帜下语文课种种不良现象 现象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 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

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可以教有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可以教有关化石的文化。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 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时,课堂语言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

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棒棒糖!”这是贪吃鬼周义山的声音。 “是玩具。” “是影碟。”王昊天还不忘记我答应给他们看电影的承诺。 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中,我示意庞显弘打开了投影,把一篇学生作文放在了展示台上:今天一天早,我就和妈妈来到了公园里。可能是太早的缘故吧,公园里的人并不多。走到水池旁,我发现一群蚂蚁,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是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较好的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它的认识和操作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反思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误区一:淡化审题与立意意识 我们都知道,开放式作文遵循着让考生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原则,其初衷是淡化审题意识,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考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写作空间,让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才能。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许多都采用了开放作文的形式。不少人认为,开放式作文没有审题障碍,几乎无需审题,认为所写只要在一定的话题之内就算切题,其实不然。虽然,开放式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学生作文偏题的情况是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其实,审题解决的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文要载道,须先考虑立意,清人王夫之认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①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正因为意为笔帅,立意是文章“道”的依托,是文章的灵魂、核心,所以,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立意的情感价值的取向如何,常常决定着一篇文章的品质,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懂材料之后,对自己日常学习中掌握的材料进行选择,然后再去立意,再去谋篇布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符合命题的要求。而要避免作文出现立意失误,就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克服自己写作上的思维惰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如此,才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实现文章立意的真正创新。作文教学淡化审题立意是误导学生写作的错误信息。作文审题立意是一个老问题,然而常谈常新,面对话题作文的盛极一时,审题立意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误区二:选择“另类”文体 文体即文章体裁,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用途和写作要求,写作时为了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需要,作者需要选择一定的文章样式。文体是写作思维活动的一种固化形式,是一定思维训练的外在体现,有其大致的稳定性。写文章如果不恪守一定的体式,不遵循一定的思维训练,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就容易失去依托。近年来,高考作文提倡“文体自选”,就是为了达到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一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人说:“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②可见文体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加强文体

谈谈作文教学实践和思考

谈谈作文教学实践和思考 纠正学生心理误区,引导学生自主积材,激发学生自由抒写,让“激趣”贯穿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始终,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自主“必修课”,改观当前写作教学现状。 标签:心理指津自主积材自由抒写 一、现状 《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应备的基本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对写作仍兴味淡然;且教师教学被动,重心仍是技巧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应试和传统意义上的“文以载道”使学生陷入了“带着镣铐跳舞”的泥潭,丧失了作文真我的灵魂。二是缺乏生活体验,文章欠缺内涵。三是阅读贫乏,加上各种媒介、玄幻动漫等等的冲击,导致精神补给不足甚至枯萎。四是部分教师本身写作水平的低下或教学观念的滞后直接酿成教学的被动局面。 二、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前教师的过重技巧训练和学生的写作态度仍然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①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写作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输出新信息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内因和外因,利用“激趣”,逐渐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力,搞活“信息”,不断促成他们胸有成竹地下笔。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写作”并不可怕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激趣”,唤醒学生写作的半休眠状态或休眠状态。首先应做好心理指津工作,注重集体写作氛围,改观“谈文色变”的不正常心态。因而教师要更新观念,在写作心理的引导和辅导上花大力气,使学生不断认识到写作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而绝不仅仅是应试之需。 为此,在教学上不能囿于“两节作文课”,应把作文训练着实拓宽至生活,通过开展旨在人人能参与的有趣味性的读写活动,引导自觉参与,激活活动过程,让学生逐渐明白:生活因写作更精彩,写作并非“洪水猛兽”。比如,我鼓励创办班刊,讲求操作自主化,栏目趣味化,内容多样化,让班刊成为改观学生写作心态和展示个人“杰作“的舞台。同时,建立班级图书馆,并提供各种征文机会;而且,作品获奖即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一系列的举措,强调过程,目的是创设一个渐趋浓厚的写作氛围,为大多数学生心理找一个可以成长的基点。

关系类作文如何写作(作文教案)5

如何写好高考关系类作文 一、认识关系型作文 (一)关系式作文。所谓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层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命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命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命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命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命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命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命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命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3.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命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组成并列短语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存关系,二者同时存在。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前者是对于同一件事而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后者是对于不同事情而言,有的需要忘记,而有的则需要铭记。 (2)依存关系,互相依赖而存在。如“学与问”、“人与自然”。学与问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而自然又需要人类的保护。 (3)主次关系,如“生养与教育”。高尔基说得好:“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意即爱的情感并非导致爱的效果充分条件。克鲁普斯卡娅更明确指出问题要害:“光爱还是不够,必须善于爱”,意即在爱的情感的基础上有善爱的方法,才能有爱预期效果,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作者:刘斌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09期 当前,部分偏远地区对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失偏颇,致使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上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甚至陷入种种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文要求“精品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的“启蒙活动”的性质认识不清,常以那些精选的优秀作文,甚至小作家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和参照,用“要做就做得最好”的精英教育思想指导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作文在文通句顺、层次清晰、主题突出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章法严谨、手法丰富、情节跌宕。 这种对学生习作“精品化”的定位,使教师居高临下、异想天开地操纵着孩子们的创作世界,以揠苗助长的主观主义思想迫使学生的习作背弃了应有的童心、童真、童趣,其结果只能落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羁绊。小学作文是从“零”开始起步的,小学阶段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决不能偏高,要把握这个主导思想,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 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必须做到一个“真” 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目睹的景,状自己周围的物。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都应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写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细细研读部分小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牵强附会,不是无病呻吟、无心着墨,就是假话连篇、空话堆砌,一篇篇习作让人感到敷于虚假、流于表面,读来索然寡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这是作文教学的真谛,倘若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势必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将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三、作文形式“单一化”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却不可否认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试对这些误区作些考察与分析,以期使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今后的作文教学也许能有所帮助。 误区之一: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作为硬任务,也就是说,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考到那些课文中的内容,就会令考生一筹莫展,难以对付,拿不到好分数了。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这样,把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看成了软任务了,这样来认识作文教学,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误区之二:教课文往往有计划性,教作文却无计划性。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自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常规,每位语文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包括对课文的教学及作文的教学、测试及练习、复习、第二课堂教学等)认真地制订出一个都较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无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课文往往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了。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有的即使有计划,这计划也往往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误区之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其实,这类问题,早在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了。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谈过一个很好的意见。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在一封信中说:“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上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作法上动脑筋,也是于写出好文章无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误区之四:比较注重写作文的篇数,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认真讲评。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10天或者每星期让学生交一篇作文。另外,还要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里的见闻……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以为既是实行了“广种”,就必能获得“薄收”。这是“题海战术思想”在写作上的反映。要知道,没有对学生的作文作认真的事前布置,事后讲评,不讲清写得好的作文怎样的好,为什么会好,写得差的作文,有怎样的欠缺,

传统作文存在的问题

传统作文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不切实际的拔高要求,用僵硬的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前后连贯,语句通顺,内容积极向上,还要求写作技巧,结构合理等。教学过程简化为三点(教师、教材、教室)、三步(命题、写作、批改)。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导致写作的目的误入歧途,使得作文与生活脱离了联系,学生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环节中穿梭,根本无法培养个性。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得费劲,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生机。 1.不恰当的借鉴。作文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好的作文应该博采众家之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加工的生搬硬套。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合理的借鉴和模仿,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实的作文中很多学生盲目照搬他人的文章,甚至思想都出奇的相似。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很多学生为了考得好的成绩千方百计的探求通向高分的“捷径”,他们抓住阅卷老师一目十行的阅卷速度,于是课下突击背几篇范文,写一段精美的凤头(文章开头),充实的猪肚(文章中间),华丽的豹尾(文章结尾),似乎这样作文的得分就会很高。因此,学生的作文严重的雷同,作文结构机械化泛滥。 2.阅读匮乏。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阅读,学生的目光游走于教材和参考书之间,很难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学生腹中空空,所以文思难涌。即便有少之又少的课外阅读,也被当成了课内学习的延伸,而且缺少写作练习,更忽略了写作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作文就像挤牙

膏,毫无“文化内涵”和“灵气”,更别提培养个性了。 3.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生长期在学校和家之间做着枯燥无味的两点一线的直线运动,语文学习几乎处在封闭的状态,在学校应付记笔记和做练习,在家忙着写作业和背书,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注意身边环境的人情冷暖,无法理会国家大事的风云变幻,更没有情感去体会花开花落、风轻云淡,甚至能够直抒胸臆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2)结构僵化:作文结构僵化:作文的结构安排机械僵化,表现手法生硬固定,语言趋向成人化。在长期的语法约束下,作文渐渐地成为文字的复合体,没有灵动的表现手法,也没有个性的文采藻饰。学生手下的作文好像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惊人的雷同:词语运用、句子形式、情感特点都大同小异。记叙文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语言枯燥无味;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如出一辙,都闪烁着和谐的正能量,没有一个是异色的光芒,更别提个性化的观点了。虚假的情感、枯燥的谎言、僵化的结构组成了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作文。 具体表现为:第一,思维僵化。学生遇到选材和主题固定的作文,就会自然而然的把之前掌握的思想情感作为作文的主题,学生用别人的感情进行言不由衷的表达,学生只是把别人的情感重新排列组合,作文成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情感复制。千万个不一样的灵魂,却有着一样的思想。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还残留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他们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他人的遮蔽,不敢有任何的超越,想象力极度匮乏。第二,思路僵化。写议论文时首先进行一分为二的正反对比,

小学习作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小学习作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大新乡龙口溪小学曾倩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目前学生习作出现了抄袭,内容空洞,说假话,想象脱离实际的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产生有来自各方面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它们是习作教学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关注小学习作教学,改变现有的习作教学状况。 关键词:习作教学观;教学现状;原因;对策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听其他教师的习作指导课,评讲课,翻阅学生平时的习作,我发现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如下: 1、小学的学生习作抄袭严重,题材雷同。在考试的卷子中,我会发现许多学生习作部分,内容大多雷同。他们的作文与《同步作文》之类作文刊物,除了稍作改动,如改人名、地名,其余的一字不漏的照着默写出来。当老师面对试卷时,评卷的老师各抒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看法。评给高分容易鼓励学生养成抄袭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不评给高分,这确实是学生临场发挥的,有失公平。 2、学生习作的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通顺。在看试卷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发现:字词小考回回满分的老实的小姑娘还在很没写过什么精彩的作文。倒是一个调皮的学生写了一篇为离异的爸爸《打酒》的作文却让全班笑翻了天。对爸爸的醉态描写的绘声绘色,作文很是精彩。许多学生的习作,记事,叙人都平铺直叙。就像一部照相机机械的反映事物,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一律没写。作文写得非常简单,活生生的作文就被描写成了提线木偶。 3、习作想象脱离实际,不合理。 不少学生怕作文是因为生活积累极度贫乏。生活中的点滴不入眼,不走心,对人对事不敏感。写作无话可说就很正常了。有一次习作题目是:未来的。有个学生写了“未来的果树”,他写道:“二十年后的今天,北风呼呼地刮着,葡萄树依然枝繁叶茂。劳动一天的我口渴了,这时我想吃葡萄,我就用特制的仪器往葡萄藤一扎,注入一种白色的药水,藤上立即结出了乒乓球般大小的葡萄。摘一颗放在嘴里,甜津津的……。”学生想象中的生活就像神笔马良那样有神奇的仪器,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想象可谓丰富,但大自然中的果树是先开花再结果,这个想象显然是脱离实际,不太合理。 造成农村学生习作抄袭严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说假话、不说真话,想象脱离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先了解学生怕什么?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怕作文,不论哪个班总有这样的学生,小嘴巴巴,落笔花花,善讲就是不愿意动笔写。因为生活积累极度贫乏。生活中的点滴不入眼,不走心,对人对事不敏感,写作无话可说就很正常了。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8要求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有关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把学习收获写出来。教材中的诗句全部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他们的阅读量也并不广,所以这样的习作根本让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及反思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及反思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学习观察比较,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素质教育从提出理念,到具体实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我国的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与‘素质教育’主旨越来越远。”[1] 课堂教学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了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和宣扬“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20多年来的素质教育充其量一直在课堂外转悠,什么搞活动呀,特色呀,第二课堂呀,转来转去,才发现我们仍在原地。目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效益低,课后时间大量补”的现象随处可见。老师说很辛苦,因为课总是上不完,学生说很辛苦,因为作业总是做不完。造成这种教学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校有效性问题没有解决。 从2001年开始,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国家课程课程计划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行。新课程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这只是理想中的课程,这个理想中的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的设想,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实现素质教育,还要看实施的结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与变革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以教定学。 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备课没备到点子上,这样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以本为本。 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

初中作文指导教学的误区探究

初中作文指导教学的误区探究 发表时间:2011-12-06T15:55:42.60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窦春艳 [导读] 盲目拔高:教师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过高,首先是主题先行。 河北省景县王千寺镇中学(053500)窦春艳 作文教学是一件投入多、费时长而收效却不一定十分显著的事。因此,很多语文教师感到作文难教,初上讲台的教师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在作文指导方面也是错误百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意命题:有些教师不了解学情,脱离学生实际命题,自认为学生有物可写,其实学生不很熟悉或很不熟悉,远离了其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某语文教师要求七年级学生刚进校就写“走进新课程”这样的作文就属此类。其结果就是泯灭学生个性,禁锢学生创造力,写出来的作文只是一篇篇言之无物,离情离感的文字罢了。 第二,盲目拔高:教师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过高,首先是主题先行。要求作文有明确的中心固然不错,但主题应是蕴藏在学生的写作素材中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在作文指导中不是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去提炼挖掘,而是主题先行,习惯从观念出发让学生作文。另一方面则过于强调主题的所谓积极意义,甚至要求有“高大全”式的思想境界或是规范的行为准则或是模式化的价值标准等。 第三,大讲技巧:作文教学几乎全力投入到“怎么写”的“技术指导”,主要表现在教师热衷于技法的传授,不注意文章内容、观点、中心的提示指导。 第四,多“批”少“评”:不少教师在作文评改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对学生的作文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仿佛评改就是寻找差错,纠正差错,难得有赞扬,难得给高分,也难得有形式多样、切中肯綮、给学生热情鼓励和写作启迪的评语,使作文评改失去了指导的功能。 第五,注重文采: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而是过分推崇“文采”、“词藻”。通俗朴实的文章常遭冷落,词句华丽的文章备受赞赏,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误的暗示:好作文只在形式的美。 以上种种作文指导的误区,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呼唤着作文指导的大胆改革。 1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诗言志,文抒情。文章贵在写真情实感,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真情投入,倾情演绎,调动其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指导他们写自己熟知的事,笔锋带着感情去写,抓住了这一条纲,作文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息息相关、水乳交融了,许多写作的弊病就会迎刃而解了,许多指导的误区都可克服和防范了。因此,我们教作文,不仅仅是指导孩子掌握写作的技巧,更应该触动孩子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感恩。用感恩教育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写作来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感。我们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就能在这两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 2教学实践中多传授规律 学生的写作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作文指导能力的提高来自实践,来自对成功与失败的不断认识总结,来自对写作规律的逐渐掌握。自己找到的真理最雄辩,自己摸索到的方法最管用,按照写作规律指导作文,是科学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3作文指导由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 要摈弃那种偏重“怎么写”的纯技术指导的作文教学方式,多在“写什么”的指导上下功夫。作文教学重在教“写什么”,不是指导在选材范围上画框定调,而是唤起学生对作文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调动学生体悟生活的情感与主动性,指点学生到生活(也包括书本)的广阔原野中去汲取精神营养。具体来说,可以进行旨在充实自我,提升境界的四个方面的“对话”: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满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与自然对话——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与社会对话——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意识,学会与周围人交往、交流、和谐相处,懂得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大师对话——多读关于大师的传统作品,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观照自我,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摆脱“小我”,提高人生品位,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个性的大写的“人”。 4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启心智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更是写作的核心。为此,教师要不定期的开展一些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作文或话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构思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展开辩论,以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思路,并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找最佳立意和最佳构思。达到了以智慧启迪智慧,思维激发思维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善于把握契机,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好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要言不烦中发挥指导的功能。 5构建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要取得成效,必须摈弃旧有的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老师批改点评这一传统模式。要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创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新模式,即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这种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交给学生的做法,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同时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入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可以让教师在指导前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有针对性地点评。这种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学生中来”的有的放矢的习作指导,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自由商讨,各抒己见。谈感想,谈认识,提建议,这种取长补短的评改形式,将指导、训练、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了写作中有修改,修改中有讲评,讲评中有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