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作者:陈百成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非感染性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的最佳方法之一,具有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等优点,已经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并迅速推广。但随着初次置换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手术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人工假体的磨损及松动问题促使关节外科医生对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应用分析

人工髋关节是受力复杂的负重关节,同时承受拉力、压力、扭转和界面剪切力以及反复疲劳、磨损的综合作用,每年要承受100 万~300 万次循环的体质量负荷并且由于其长期植入体内,要经受体液的腐蚀作用。鉴于特殊的使用环境,假体材料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生物相容性好。即生物材料能被人体组织所接受、且对人体无毒、无排异反应等。2、生物力学相容性好。人工关节材料与骨骼的弹性模量、热膨胀性能及其强度应尽量一致,才能将应力通过人工关节材料-组织界面进行有效传递。3、生物结合性能好、固定好:即要求人工关节与周围的骨组织结合良好、不发生相对移动和下沉等。4、寿命长。人工关节一般设计寿命为20~50 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摩擦系数、费用低廉以及较好的抗磨损性能而成为制造人工关节假体的常用材料。但聚

乙烯假体的最大问题是材料磨损以及产生的磨损颗粒。在关节活动过程中假体表面发生形变是聚乙烯假体磨损产生微米和亚微米颗粒的核心特征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聚乙烯使用中的磨损问题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对聚乙烯进行表面改性,主要利用辐射交联和离子注入等表面处理技术,改变聚乙烯的表面分子结构、物理和化学特性,达到提高抗磨损性能和生物力学相容性的目的。Martell 等研究发现,体内常规聚乙烯线型磨损0.21mm/年,而高交联聚乙烯则仅为0.14 mm/年。

金属材料是制造人工关节假体的重要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钼合金、钴铬钼合金、钛合金等。现代金属材料强度高,具有抗弯曲、扭转和抗疲劳特性。新一代假体采用大头、高抛光、小间隙,直径相差约100μ m 组合设计时其摩擦性能非常理想。然而,金属的弹性模量(100~200 GPa)与人体骨骼(1~30 GPa) 相差甚远,导致了应力遮挡效应,从而引起假体的疏松和不稳定,并且由于金属是生物惰性材料,植入人体后始终作为宿主的异体存在,容易变形和松动。

陶瓷材料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羟基磷灰石(HA)以及复合陶瓷等。陶瓷的离子结构可以吸引带极性的液体,使之均匀地覆盖在陶瓷的表面,有利于形成流体薄膜润滑效果,并且陶瓷材料硬度高、磨损率低、磨损颗粒小。另外陶瓷可以在潮湿的条件下正常工作,克服了金属假体在体内潮湿环境下容易释放金属离子的问题。加快陶瓷磨损的有关因素有垂直位臼杯、股骨颈碰撞以及股骨头分离等,这些对术者的手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黑晶材料,主要成分是锆97.5%+铌2.5%,锆合金在空气中加热,空气中的氧弥散进入合金,将表面转换为陶瓷,氧化的表面为5μm。试验证实,黑晶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钴铬钼合金的强度②拥有陶瓷的光滑度及抗磨损特性③能够避免陶瓷的脆性破裂问题④可以避免金属过敏(不含金属镍)⑤翻修时,可用于破损锥部等。承重试验证实,当承重达到8060 磅时陶瓷头出现破碎,而黑晶头在承重高达2 0,000 磅时,仍完好无损。但需要注意的是,假体表面5μm 的Zr O2 涂层一旦损伤后,将会带来更大的磨损。

二、髋关节假体界面的分类及选择

1、髋关节假体摩擦界面的比较与选择

影响髋关节假体寿命的因素很多,但人工关节的磨损已经成为制约假体远期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关节摩擦副的选择至关重要。金属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配对的人工关节是目前最常用的组合,但聚乙烯与金属磨损颗粒导致的骨溶解是远期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学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组合,包括:高交联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应用、金属对金属组合、陶瓷对陶瓷组合、陶瓷对聚乙烯组合等,这些新组合在体外具有优良的摩擦和润滑性能,但也存在各自缺点,且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金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界面,目前临床多采用钴铬钼合金和聚乙烯配对,具有低摩擦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超过15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假体生存率可达90%。此外,聚乙烯内衬可以做出各种特定的形状,如高边内衬、

偏心距内衬等特殊形态,同时比硬对硬界面可以更好的耐受撞击。但聚乙烯较差的抗磨损性能,产生大量的磨损颗粒进入关节和周围软组织,是造成骨溶解和松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假体远期寿命的最直接原因。目前通过惰性环境γ 射线消毒和热熔处理增加交联率、降低氧自由基残余,形成的高交联超高分子聚乙烯可明显提高抗磨损及老化性能,但对聚乙烯最佳的交联率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并且尚缺乏大宗病例的远期随访。

金属—金属界面,相比金属对聚乙烯界面其摩擦系数大大降低,超过10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其摩擦率低于1~20μ m/年,而金属对聚乙烯的摩擦率为70~600μ m/年。另外,体内外研究证实,金属对金属关节的线性摩擦率只相当于金属对普通超高分子聚乙烯的百分之一。伴随低摩擦率而来的是骨溶解率大大降低。Migaud 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对39 例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平均随访6.

6 年,无1 例发生骨溶解。另外一个优势在于通过增加股骨头假体直径可以明显降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但是,金属假体磨损将释放金属离子和颗粒,研究显示患者钴铬离子的血清浓度可达正常人的

7 倍,潜在的金属离子致癌可能、金属过敏和肾毒性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解决,尤其是金属过敏可能与假体失败密切相关。

陶瓷—陶瓷界面,是目前已知的最低摩擦关节组合。陶瓷具有极高的表面硬度有利于表面抛光,产生更小的表面粗糙度,可减少摩擦。而陶瓷的表面亲水性能使滑液可以更均匀的分布于摩擦面,有助于润滑性能。另外,陶瓷对陶瓷关节还可以在不增加关节磨损的情况下,

增大股骨头假体的直径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减少脱位概率。陶瓷磨损颗粒的相对生物惰性也有利于减轻骨溶解反应。

同样,陶瓷对陶瓷关节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陶瓷头及臼杯的碎裂、术后的嘎吱声等。Toni 等报道,在3746 例髋陶瓷对陶瓷T HA 患者中,有4 例发生股骨头碎裂,10 例发生髋臼陶瓷边缘碎裂,但陶瓷头直径≥32mm 者无一例发生头碎裂。O’Toole 等随访了2 397 例陶瓷对陶瓷THA 患者,发现有17 例患者诉髋部有嘎吱声(0. 7%)。Toni 等分析发生嘎吱声患者的关节液后指出,关节液中出现陶瓷磨损碎屑说么假体关节面破坏并导致出现嘎吱声,会导致假体固定失败翻修,建议此类患者应行CT 扫描检查。

陶瓷—聚乙烯界面,相对于陶瓷对陶瓷界面,降低了陶瓷头碎裂的发生率,术后发生撞击时能将危害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降低一部分手术费用。氧化锆陶瓷由于对高温比较敏感,可导致磨损的增加,因此只能与聚乙烯组合。Dambreville A 等报道了101 例氧化锆—聚乙烯THA 患者的7 年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其平均磨损率约为0. 1mm/年。

临床上摩擦副的选择主要在患者,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活动水平、预期寿命和经济状况。对于年纪大于60 岁,活动量小的患者,金属对聚乙烯仍属首选,对年轻患者,由于活动量大、预期寿命长,则应优先考虑陶瓷对陶瓷关节假体。选择金属对金属假体时,还要排除对金属过敏及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高交联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髋关节假体固定界面的比较与选择

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假体失败,假体固定界面的松动为其最终结局,因此,髋关节假体固定界面是决定人工髋关节远期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人工关节发展至今,假体的固定方式仍分为两种,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对于髋关节假体的固定界面则主要分为三种:骨-金属假体界面,骨-羟基磷灰石-假体界面和骨-骨水泥-假体界面。

骨-金属假体界面,初期稳定性主要依靠假体表面与骨床的匹配度,后期稳定则需要依靠假体与骨床的愈合效果。骨-金属界面骨整合是一种仅见于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现象,即活骨与植入物间直接接触并能承受应力的一种现象,因此临床上报道的X 线下所见的骨整合是不确切的。早期失败的原因除了感染以外,主要是由于界面初始稳定性不足导致。晚期失败的机制则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力学因素,前者主要为磨损颗粒引起的骨溶解,后者则主要继发于应力遮挡以及骨适应性重建。控制界面的方法则主要是提高界面的骨整合、减少应力遮挡以及抑制骨溶解等。

骨-羟基磷灰石-假体界面,由于骨-金属假体界面的骨整合程度有限,且不同金属骨整合能力差别大,因此现代非骨水泥假体引进了羟基磷灰石(HA)涂层以提高界面骨愈合。HA 是骨组织的无机成分,能与骨形成良好的整合,其作为涂层可明显促进假体骨整合。

Coathup 等将21 例死亡患者的股骨假体取出,分析假体骨界面的骨塑形情况,结果显示HA 多孔涂层假体骨界面的骨长入量及假体骨接触面积均明显大于普通涂层及喷砂处理的假体。Geesink 等

对436 例HA 涂层股骨柄进行平均8 年的随访,仅有1 例翻修,未见骨溶解。其中224 例出现股骨柄中远段的股骨塑形现象,说明应力通过假体向股骨皮质正常传递。但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证实其优越性,同时HA 涂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涂层脱落和吸收、崩解等,而涂层的崩解可能会造成假体的失败。

骨-骨水泥-假体界面,通过假体和骨之间的骨水泥大块填充以及骨水泥和骨床之间的微观交锁而达到界面的机械稳定。骨水泥的弹性模量很低,有利于应力自假体向骨逐步传递。骨水泥不是粘合剂,因此必须做到大块填充和微交锁,术中应清洁骨松质面、减少骨面出血、加压充填等。早期骨水泥固定假体的失败多与不适当的技术应用有关,其次与假体的不良设计。晚期失败则有生物学因素(磨损颗粒导致的骨溶解)和力学因素(扭曲应力导致水泥鞘断裂)有关。

骨水泥固定和生物型固定应在临床选择时,患者因素仍处于第一要素。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长期应用激素或老年患者,由于骨质量较差,初始界面强度不足,而且骨愈合能力差,骨-金属界面形成的概率低,因此一般不使用生物型假体;对于年轻、活动量大、骨质条件较好的患者或翻修病例,则应该首选生物型假体。HA 涂层技术推荐初次置换时采用近端或部分涂层,有利于避免应力遮挡,而全长涂层则主要用于翻修术。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作者:陈百成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非感染性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的最佳方法之一,具有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等优点,已经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并迅速推广。但随着初次置换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手术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人工假体的磨损及松动问题促使关节外科医生对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应用分析 人工髋关节是受力复杂的负重关节,同时承受拉力、压力、扭转和界面剪切力以及反复疲劳、磨损的综合作用,每年要承受100 万~300 万次循环的体质量负荷并且由于其长期植入体内,要经受体液的腐蚀作用。鉴于特殊的使用环境,假体材料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生物相容性好。即生物材料能被人体组织所接受、且对人体无毒、无排异反应等。2、生物力学相容性好。人工关节材料与骨骼的弹性模量、热膨胀性能及其强度应尽量一致,才能将应力通过人工关节材料-组织界面进行有效传递。3、生物结合性能好、固定好:即要求人工关节与周围的骨组织结合良好、不发生相对移动和下沉等。4、寿命长。人工关节一般设计寿命为20~50 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摩擦系数、费用低廉以及较好的抗磨损性能而成为制造人工关节假体的常用材料。但聚

乙烯假体的最大问题是材料磨损以及产生的磨损颗粒。在关节活动过程中假体表面发生形变是聚乙烯假体磨损产生微米和亚微米颗粒的核心特征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聚乙烯使用中的磨损问题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对聚乙烯进行表面改性,主要利用辐射交联和离子注入等表面处理技术,改变聚乙烯的表面分子结构、物理和化学特性,达到提高抗磨损性能和生物力学相容性的目的。Martell 等研究发现,体内常规聚乙烯线型磨损0.21mm/年,而高交联聚乙烯则仅为0.14 mm/年。 金属材料是制造人工关节假体的重要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钼合金、钴铬钼合金、钛合金等。现代金属材料强度高,具有抗弯曲、扭转和抗疲劳特性。新一代假体采用大头、高抛光、小间隙,直径相差约100μ m 组合设计时其摩擦性能非常理想。然而,金属的弹性模量(100~200 GPa)与人体骨骼(1~30 GPa) 相差甚远,导致了应力遮挡效应,从而引起假体的疏松和不稳定,并且由于金属是生物惰性材料,植入人体后始终作为宿主的异体存在,容易变形和松动。 陶瓷材料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羟基磷灰石(HA)以及复合陶瓷等。陶瓷的离子结构可以吸引带极性的液体,使之均匀地覆盖在陶瓷的表面,有利于形成流体薄膜润滑效果,并且陶瓷材料硬度高、磨损率低、磨损颗粒小。另外陶瓷可以在潮湿的条件下正常工作,克服了金属假体在体内潮湿环境下容易释放金属离子的问题。加快陶瓷磨损的有关因素有垂直位臼杯、股骨颈碰撞以及股骨头分离等,这些对术者的手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加工方案及夹具设计

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加工方案及夹具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 (200030) 姚振强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加工人工髋关节假体这一特殊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了相应的夹具及装夹方案。使用该方案及夹具,可以保证获得准确的假体颈、干夹角以及其它颈、干相对位置要求;并能在普通车床加工出颈部圆锥段和圆柱段。或在数控车床上加工出假体关节球头。利用所设计的专用夹具,在M A HO 数控加工中心M H600C 上加工出假体干上与股骨髓腔匹配段的假体轮廓段,之后再用普通车床加工出假体干的圆柱段部分。本文设计的加工方案与夹具的特点是工装简单,定位可靠、装夹方便,尤其是粗、精加工各工序都能保证颈、干轴线间的相对位置。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假体 加工方案 工装夹具 一、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结构特点 定做式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体部分为假体干,上部倾斜外伸段为假体颈。假体颈与假体干的轴线为空间两条交错直线。在主视图平面,即平行于颈、干轴线的投影面内两者的夹角α为假体的颈、干夹角,它与假体颈、干轴线在主投影面内的交点位置k ,以及在俯视图内假体颈、干轴线投影线的距离δ是确定假体颈、干轴线相对位置的三个基本参数。在装夹及加工中必须得到确定 。图1 定做式人工髋关节假体结构 髋关节假体一般有两种基本结构,一种是髋关节假体与髋球为可分式,两者通过锥面配合联接;另一种是髋关节假体与髋球作为一体。无论何种结构,在加工中都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装夹来加工颈部(及头部);二是如何在分别加工假体干和假体颈的时候保证假体颈、干(轴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三是假体干与骨髓腔的匹配段的横截面轮廓为自由曲线,需要用多轴联动的数控机床加工。此外,要尽量用简单夹具及普通机床加工假体的非自由型面部分以降低加工成本。 人工髋关节假体所用材料为钛合金或钴铬钼合金,两者的加工工艺性均较差。 二、假体毛坯及假体颈部的装夹与加工方案设计 假体毛坯拟采用锻件。其基本形状为棒料,上段根据颈 干角的大小锻弯,匹配段以下部分作适当拔长。 加工段体毛坯下段部分,一次装夹加工出匹配段下方的工艺柱、工艺锥、端部细牙螺纹及中间柱段以保证同轴度要求。在假体毛坯上段,背向假体颈的方向,铣削加工-工艺面 平行于假体下段的工艺柱的轴线。 假体颈的加工装夹方案如图2所示。将假体毛坯装在阶梯形的安装板左端的定位工艺柱孔内,通过套筒、垫板和联结螺母使假体毛坯不能相对安装板移动。利用楔形块与假体工艺平面的接触,限制假体相对于安装板的转动。安装板通过四个六角螺钉与支持基柱相联结。上部压板通过螺钉与安装板相联以防楔块定位失效。压板右端安装平衡配重,用以减少加工中的振动。假体颈、干角的变化通过使用不同支持面倾角的支持基柱来实现;颈、干轴线在水平面的相对位置(距离)通过调节安装板与支持基柱的安装位置来调节,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通过假体毛坯工艺柱上垂直面的位置来确定 。 图2 假体颈的加工方案与夹具 三、假体干匹配段的装夹及加工方案设计 假体干与骨髓腔匹配段自由型面的加工需要在数控机床上进行。本文设计的加工方案拟在M A HO 数控加工中心M H600C [1]上实现。主切削运动是指状铣刀绕水平轴的旋转 运动,进给运动是指状铣刀沿径向的往复移动及装有工件的安装底盘的定轴转动。底盘上有一 30H 的安装定位孔。此外有7条相距63毫米的T 型槽用于工件及其安装夹具的固定。 安装工件的专用夹具设计成如图3所示的结构。通过假体毛坯上的短工艺锥和下端柱面实现假体毛坯在夹具体上的定位,并通过假体毛坯轴端螺母使之夹紧;一对楔形键用 — 29—《机械设计与研究》1997No .2

关节置换植入物髋关节假体

《无源外科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通用要求》 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任务来源:根据食药监办械管〔2017〕94号《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确定由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天津中心)负责起草“无源外科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通用要求”(项目编号:N2017019-Q-TJ)行业标准。 任务下达后,天津中心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于2017年3月28日在武汉召开2017年标准制订工作启动会,并公开征集标准参与单位。启动会上责成标准项目负责人就《无源外科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通用要求》标准的立项背景、现有工作基础、标准修订设想、项目工作安排做了详细介绍,并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工作组成立后,迅速开展工作,通过查阅相关国际标准、美国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相关资料,收集上一版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基本确定了标准的修订思路。工作组于2017年4月至5月编写标准草案,于2017年6月19日至21日在天津组织召开标准修订中期会议,针对标准草案进行深入讨论,会后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目前,涉及无源外科植入物及器械的标准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是对无源外科植入物的通用要求,二级是对各类无源外科植入物的特殊要求,三级是对各种无源外科植入物的专用要求。本部分作为骨接合植入物的特殊要求,在分类等级中属于二级标准。骨接合植入物涉及的产品包括接骨板、接骨螺钉、髓内钉、角度固定器、骨针等。上述产品均植入人体,属于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行业标准YY 0341的及时更新对保证骨接合植入物类产品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及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部分主要参考了最新版的一级标准YY/T 0640-2016《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及二级标准ISO 14602-2011《无源外科植入物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并充分结合我国近年来在骨接合植入物三级标准制修订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如YY 0017-2016 《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YY 0018-2016《金属接骨螺钉》、YY/T 0591-2011《骨接合植入物金属带锁髓内钉》、YY/T 0345《金属骨针》系列标准、YY/T 0856-2012《骨接合植入物金属角度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6-01 12:18:27 卫办医政发…2012?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部组织制定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可从卫生部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九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 为规范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包括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及部分置换等髋关节重建技术,不包括髋部肿瘤切除后的假体重建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原则上在三级医院开展。 (三)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骨科诊疗科目及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骨科。 (1)开展骨科临床诊疗工作8年以上,床位不少于50张,设有关节外科专科病房或专业组,关节外科床位不少于10张。 (2)可独立完成髋部创伤及髋关节骨病手术,每年完成各类髋关节外科手术量不少于200例,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50例以上。 2.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室。 (1)有至少1间手术室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手术区100级层流、周边区1000级)。 (2)手术室使用面积30平方米以上,布局合理。 (3)配有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满足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需要的手术器材。 (4)配备符合放射防护条件的C臂X线机。 3.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设有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及康复科等专业科室或专业医师,具备全身合并症、并发症的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2)具备CT、床边X线摄影机、术后功能康复系统。

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

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摘要】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9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了解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方法]因假体松动而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人9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比测量双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区域的划分采用Gruen七区法。术前临床评估以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为标准。[结果]9例病人HHS评分61分,DEXA测量结果发现所有病人手术侧骨密度较非手术侧均出现明显下降,范围在 8.9%~27.6%,平均15.4%,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中期失败的病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丢失明显。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翻修术骨丢失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periprosthetic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 patients with failed hip arthroplasty by measuring with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Method]Periprosthetic BMD was determined in 9 patients with rev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defining regions of interest according to Gruen(1~7), and comparing the operation side with the nonoperation side. Clinic results of the cas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Harris Hip Score(HHS).[Result]The mean HHS was 61 points in 9 patients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的髋关节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主要用于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因为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关节不稳、磨损、假体松动、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时,需要将原假体取出,经过/不经骨水泥旷置术后进行假体再置换;可有效控制感染,并有效解决因假体问题导致的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畸形等问题。翻修术是一个较初次手术更为复杂的手术,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在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术者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最终的手术方案。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 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麻醉意外:如药物过敏、损伤神经根、呼吸抑制、全麻可能引起牙齿脱落、气胸、心肺功能抑制以致停止; 2) 心脑血管意外,多器官功能衰竭; 3) 术中发生血管或神经损伤,如坐骨神经损伤引起肢体麻木、不能活动 4) 术中大出血,输血输液反应,引起休克; 5) 脂肪栓塞可引起心、脑、肺、肾功能衰竭; 6) 骨水泥中毒或者骨水泥心、肺、脑栓塞可引起生命危险; 7) 术中假体取出时发生骨折,需要加用其他内固定; 8) 术中安放螺丝钉可引起盆腔内脏器官如膀胱的损伤; 9) 术中由医生决定使用假体的类型和固定方式; 10) 术中根据骨缺损情况进行植骨或加用其他固定器材,如髋臼加强环或钛网,捆绑带 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术后切口渗液,延迟愈合,切口感染; 2) 术后应激性溃疡,胃出血; 3)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 4) 术后发生感染需要行清理术和/或假体取出、旷置以及二期再置换手术; 5) 术后关节功能不良,疼痛不缓解; 6) 术后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影响关节功能; 7) 术后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需要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 8) 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9) 术后假体松动、移位、断裂,需要将假体再次取出行翻修手术; 10) 术后双侧下肢不等长; 11) 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与应力、骨质量、外伤等因素相关,多数需手术固定;

人工髋关节的假体分类和应用

人工髋关节的假体分类和应用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徐辉 人工全髋关节自上个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上百万患有髋关节疾病的患者改善生活状况重返社会提供了保证,但由于人工髋关节的长期使用,它的使用寿命和与之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假体松动、骨溶解骨缺损、假体周围骨折…等。因此,生产厂家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和要求,以及骨科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设计和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人工全髋关节。目前,国内市场上推出的人工全髋关节有几十种,每个厂家都有好几种。如何选择假体?各种假体的特点如何?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现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介绍给各位同行,希望能对您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分类 人工髋关节的成功的临床实践得益于Charney医生,他所采用的假体均为骨水泥型关节,以后的发展多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一般认为根据人工关节固定的方式,可将其分为骨水泥固定型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 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按其柄的形态分为直柄和解剖柄,按股骨柄表面处理情况分为高抛光假体、亚抛光假体和粗糙面假体。按是否带有颈领分为颈领型和无领型。 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按其固定的部位分为近端固定型、远端固

定型和混合固定型假体。按假体形态分为直柄型、解剖型和组配型。按股骨假体表面处理的类型分为精钢沙表面、钛喷涂表面、珍珠表面、钛丝表面、小梁金属骨表面和羟基磷灰石(HA)表面,也有先喷涂钛或其他,再喷羟基磷灰石(HA),称为双涂层表面。近年来又以对骨量保留的状况分为假体适配型和骨量保留性假体。 髋臼假体主要按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非骨水泥固定假体按形态分为球面压配固定型假体和螺旋固定型假体。压配型又分为,单半径、双半径和周边齿状设计。按表面处理不同分为精钢沙表面、钛喷涂表面、珍珠表面、钛丝表面、小梁金属骨表面和羟基磷灰石(HA)表面,也有先喷涂钛或其他,再喷羟基磷灰石(HA),称为双涂层表面。聚乙烯又按其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普通和高交联。 按关节的界面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金属对聚乙烯、金属对高交联聚乙烯、陶瓷对聚乙烯、金属对金属和陶瓷对陶瓷界面。由于骨水泥固定髋臼均采用高分子聚乙烯,因此在关节的界面上只有陶瓷对聚乙烯和金属对聚乙烯。 各类假体的设计特点 Charney医生所采用的是一种经过多次改进的骨水泥固定的低摩擦型charney关节,关节表面为亚抛光,圆润光滑,颈部有一微领防止假体下沉,股骨头为22mm,头颈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0年存留率为94.6%。与此同时在英国埃塞特有一位名叫robin lim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国内外临床应用报告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国内外临床应用报告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髋关节置换是1891年德国医生Gluck用象牙做的股骨头完成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能是英国医生Phillip Wiles进行的,他用的是不锈钢假体并且先后完成了6例手术。这些先驱者们为现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的出现应当是1962年,英国医生Charnley应用金属股骨头和高分子聚乙烯配伍创建了低摩擦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并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应用使得假体固定更加牢固。Charnley医生也因其上述贡献而被誉为现代人工关节之父。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适用对象广泛,包括各种严重髋关节疾患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臼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等。并医学界已有完善的人工髋关节诊疗现世界上每年有近百万人在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重新恢复了行走能力,大大降低了病残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5年以上的临床优良率已在90%以上。 1、假体固定方式的应用:不同的假体固定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相同的假体固定方式对不同的病人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分为骨水泥固定及非骨水泥固定假体,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有表面微孔(骨长入)、粗糙面(骨长上)、羟基磷灰石涂层(共价键结合)以及解剖髓内嵌锁型等。有资料表明,表面微孔的髋臼要明显优于骨水泥固定的髋臼,而其它类型的髋臼暂时还不能得出相同结论。而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效果大致相同。目前多数医生认

为,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宜用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对年龄在70岁以上,预期寿命15年左右者,可以使用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下,预期寿命25年以上的患者适合应用非骨水泥固定或杂交固定(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和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而对于50岁以下的年轻病人,多数主张首选非骨水泥固定假体。 2、髋臼-股骨头的材料配伍:目前大量的人工髋关节是由坚硬的金属或陶瓷的股骨头与超高分子聚乙烯的髋臼杯组合成,许多证据表明这种组合产生的聚乙烯微粒是导致晚期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聚乙烯磨损的问题,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人从增强聚乙烯的抗磨损性能角度考虑,改变了聚乙烯的结构,研制出了高交联高分子聚乙烯材料;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改变了思考角度,干脆摒弃了聚乙烯,设计出了金属对金属和陶瓷对陶瓷假体,陶瓷与金属假体也在实验之中。不同材料配伍后磨损率差别很大。近年来陶瓷加工工艺和材料工艺有了巨大的进步,陶瓷对陶瓷的假体再次受到青睐,其线性磨损率只有0.005mm/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发现,陶瓷磨损碎屑对机体造成的炎性反应比金属还要低,特别适合于年轻患者。 3、小切口的应用:在假体不断改进的同时,手术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Mini Incision Surgery,MIS)就是其中一个,其手术切口长度仅为6~10cm。它的优点是:瘢痕小、疼痛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随着手术技术和仪器、器械的发展,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现在已经不是单指将切口缩小到10cm 左右(Mini Inci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