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⒊比较柔韧性

3.⒊比较柔韧性
3.⒊比较柔韧性

课时计划

⒊比较柔韧性

⒊比较柔韧性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认识塑料 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之后。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 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二、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教学(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比较柔韧性教案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的柔韧。 教学难点: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7)班 三(8)班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材料更韧 1.故事导入 有两个和尚要到河边去挑水,他们用同样大的桶去挑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和尚拿了一根塑料扁担去挑水,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木头扁担去挑水。请你猜猜哪位和尚先把水挑到寺院?

为什么? 总结:塑料受力后弯曲程度大,不易折断的特点叫柔韧性。 比较柔韧: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如何来比较他们的柔韧性,要有数据才能更信服。怎么比较? 请学生阅读书本第51页。 学生操作完成并填写表格,教师作指导。 3.分析弯曲程度,比较柔韧。 师:木头、金属、塑料谁的弯曲程度最大?谁的弯曲程度最小呢?弯曲程度与柔韧有关系吗? 师:能给这几种材料从柔韧好到柔韧差的顺序排列吗?(板书排列顺序) 总结:塑料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的柔韧更好。 认识塑料 1.塑料的优点 师: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ppt) 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矿泉水瓶子、电线外包皮、雨衣、雨鞋、塑料桶……等等) 师: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塑料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做呢? 总结塑料的优点:轻、绝缘、防锈、透明、不透水、传热慢、可塑性强。(板书) 2.塑料的循环使用 请学生看书本第53页。塑料的循环使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3.3《比较柔韧性》教案(新版)教科版

《土壤的保护》 一、说教材和学情: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科学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科学探究目标①、了解哪些现象是破坏土壤的行为。②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③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第二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个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号召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去;难点是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学写宣传标语。 四、教学方法:《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对身边现象的观察,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充分的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 五、说设计理念: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授课我主要涉及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复习导入环节,先复习了土壤的种类,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提出土壤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是还有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在肆意的破坏我们的土壤,从而引出第二个环节——教学新知。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我们身边人们的哪些做法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作为小学生,我们通过怎样办法保护土壤。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现有的土壤,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或是不宜耕种的土壤还可以改良,教会学生改良土壤的方法。与此同时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为呼吁全社会保护土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生命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三课《比较柔韧性》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 认识塑料 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之后。在这里,

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 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二、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精品资源】

比较柔韧性 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1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将塑料条和木条垫起悬空,分别放上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 2

《比较柔韧性》教案

《比较柔韧性》教案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比较柔韧性(优选资料)

福泉市三小科学备课教案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课题:3-3比较柔韧性 教材简析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认识塑料 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之后。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 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科学词汇:柔性、韧性 (二)过程与方法:

比较柔韧性

第3课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

三年级科学上册 3.3《比较柔韧性》教案 (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3.3《比较柔韧性》教案(新 版)教科版 3、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 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