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

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B)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C)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一位。

D) 肝癌常见于老年患者。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

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type)两类。

② 但这种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有时难于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肝门型胆管细胞癌与起源于靠近肝门的近端胆管的肝外型胆管细胞癌有

时亦无确切分界;对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者难以分类;临床上也有初发为周围肿块型肝内胆管癌而复发后又表现为腔内结节

型胆管细胞癌的情况。最近的研究发现,不论发生部位如何不同,所有起源于胆管上皮的胆管细胞癌在形态(病理)学上都是相似的[2,3],尤如起源于泌尿道不同部位上皮的肿瘤一样,而其生物学行为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具体部位(tumor location)

及诊断时瘤体的大小(tumor size at diagnosis)。基于这种认识,有研究者提出了按大体形态学来对胆管细胞癌分为三类的方法(图1):

● 肿块型或外生型(mass-forming or exophytic type)

● 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 infiltrating type)

● 腔内生长型或息肉型(intraductal growth or polypoid type)

在此基础上,日本肝癌研究组(Liver Cancer Study Group of Japan)也提出将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分为肿块型、腔内型和管周浸润型三类[4](图2)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

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超声(ultrasound,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

① 通常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需做影像学检查时,可首选B 型超声(B超),因其对胆道结石显示较有优势,胆道系统显示

较清晰,且操作方便,价廉。② 经B超检查尚不能明确诊断者可选择MRI断层扫描结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这种无创性检查既可观察不同断面胆管系统腔外的情况,又可从MRCP上得到胆管系统的立体图像,对病变的显示完整、全面。③ 如仍需进一步检查可选CT,它的优势在于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更清晰,对阳性结石和钙化的显示亦优于MRI。④ 在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可选择ERCP、PTCD等有创性检查。梗阻或狭窄部位邻近胆道远端时可选ERCP,梗阻或狭窄部位位于近端时选PTC 或PTCD。上述有创性检查可行病理活检,为其相对优势;但可出现出血、感染和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选择时应慎重考虑。

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其余较大属支包括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等[12]。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存在于肝内外门静脉系与体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和吻合支均可开放形成侧支血管[2](参见图2)。根据汇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可以将侧支血管分为两组,CT上最常见的曲张静脉是冠状静脉和食管静脉[13]。

四、影像学表现与相关病理

下面从影像学及病理学两方面对不同部位及类型的胆管细胞癌进行描述,按如下分类:

1、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5]

(1)、肿块型

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病程早期临床症状较少,故在就诊时通常肿瘤体积较大。病理表现为含有致密结缔组织的灰白色肿块。CT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病灶,周围轻度环形强化,伴肿块周围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动脉期和门脉期肿块中心部分无强化,周边部分轻度不完全强化,延迟显像中心部分可见增强。

(2)、腔内型[6]

通常预后较其它类型好。其特征性生长方式为沿粘膜表面生长,因此为一独立类型。大体病理表现为扩张的管腔内乳头状结节/肿块,质脆。CT多表现为节段性或小叶性肝内胆管扩张,其密度较正常胆管增高。当肿块直径大于1cm时可显

示为管腔一个低密度结节灶。

(3)、管周浸润型

不论在影像学或病理学方面均不易与肝门浸润型胆管细胞癌鉴别。病理切片上可见肿瘤细胞局限于管周结缔组织内;晚期可侵入肝实质和肝门形成肝门外生型肿块。与腔内型不同,管周浸润型胆管细胞癌CT所见胆管密度无增高。管腔内可见低密度肿块影,远端胆管扩张。胆管造影可见胆管局限性狭窄,如伴有结石可见充盈缺损。

2、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发生于肝门部的胆管细胞癌常较早出现黄疸、胆管炎等,故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周围型为小。虽然归类于肝内胆管细胞癌,但其临床和影像学特性以及手术方式更类似于肝外型胆管细胞癌。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按大体形态学又可分为外生型、息肉型和浸润型三类。

(1)、外生型

与邻近肝门的肝内周围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以及沿管壁浸润扩散并侵入肝门部肝实质的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不易鉴别。CT表现为肝门部体积较大的低密度肿块影,伴周围轻度环、带状增强。胆管造影示肝门部胆管阻塞中断。

(2)、息肉型

常为多发,弥散性生长于胆管系统内,依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大体病理改变及组织学特征均与周围

型肝内胆管癌类似。CT表现为多发的胆管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其密度低于肝组织,胆管相应部位扩张。胆管造影示受累部位胆管内多发充盈缺损。

(3)、浸润型

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一种(>70%)。病理学表现为富含纤维结缔组织、硬度较高的病变。在增强CT上表现为管壁的局限性增厚和管腔狭窄、闭塞,约有80%的肿块密度高于肝脏的密度。

3、肝外胆管细胞癌

按大体形态学可分为浸润型和息肉型两类。

(1)、浸润型

肝外胆管细胞癌最常见的类型。病理切片可见肿瘤及邻近部位胆管壁增厚,并可见管外组织侵犯。CT表现为高密度肿块,受累部位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塞。螺旋CT 扫描示扩张的肝外胆管突然消失,被环绕管腔生长的小的高密度肿块代替。胆管造影示肝外胆管狭窄中断,近段胆管扩张。

(2)、息肉型

肿瘤沿胆管浅面生长扩散为其特性,常为多发。CT 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影,与肝内胆管癌的息肉型表现相似。

五、结论

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虽然胆管细胞癌发生于不同的部位,但其相似的大体形态学类型决定了它们具有类似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例如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腔内型与肝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息肉型和肝外胆管细胞癌的息肉型三者的病理与影像表现极为相似。目前关于“所有的胆管细胞癌在生物学上都

是一致的”这一论点仍需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来证实。

胆管细胞癌又很多类型,其CT表现多样,常有交叉,那么CT动态增强扫描是否能提供较好的诊断鉴别依据呢?

参考:有研究者研究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的关系,以期发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增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为无强化区,二为强化逐渐增强区,三为延迟强化区,一种病灶可以同时看到这三种的两种或三种。结果发现分区强化逐渐增强和延迟强化的特点是有特征意义的。增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为无强化区,二为强化逐渐增强区,三为延迟强化区,一种病灶可以同时看到这三种的两种或三种。。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 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B)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C)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一位。 D) 肝癌常见于老年患者。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

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type)两类。 ② 但这种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有时难于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肝门型胆管细胞癌与起源于靠近肝门的近端胆管的肝外型胆管细胞癌有 时亦无确切分界;对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者难以分类;临床上也有初发为周围肿块型肝内胆管癌而复发后又表现为腔内结节

外伤骨折的医学影像诊断-最新资料

外伤骨折的医学影像诊断 小议外伤骨折的医学影像诊断 目前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和骨扫描为诊断骨骼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互相补充[1] 。平片的缺点是软组织对比差,只能根据间接征象推测, 另外就是结构 重叠问题,对头颅、脊柱、骨盆等病变显示不如CT。对微小骨折 或损伤,对骨髓内的隐匿性骨折和生长性骨折,X 线和CT 检查很难发现,而MRI能早期发现,且对X线平片未能检出的没有移位或成角的骨折特别有用。外伤患者作医学影像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有无骨折,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如果骨折漏诊,那可能会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也可能使外伤患者的纠纷更加复 杂化。X 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凡疑为骨折 者应常规进行X 线拍片检查,必要时复查或进做CT 和MRI 检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诊。随机抽取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并调阅其CT 和MRI 片,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8年及2010 年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及CT 和MRI 片,年龄3~81 岁,大部分为中青年患者。交通事故外伤患者较多,还有一部分因打架其他原因所致的外伤。 1.2 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不同程度 的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淤斑、畸形、功能障碍、肢体异常活动和骨折断端的摩擦音,少数患者呈现休克。 1.3 影像表现: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大部分骨关节正常,存在骨折漏诊的X 线片都有各种各样明显或不明显的X 线征提示骨折确实或可能存在。对骨皮质皱折、成角、凹陷、裂痕,松质骨

骨小梁中断、扭曲或嵌插及儿童骨骺分离时骨骺的明显或不明显移位,干骺端少许骨折片及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 中心线不 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的X 线片,片质欠佳,是对准 骨折部位时,骨折X 线征均不明显或未能显示,而CT 和 MRI 片对上述骨折征较敏感,特别是MRI 片能发现隐性骨折。 2结果 100 份X 线片中最后确诊存在骨折的有45 份。其中第1 次平片确诊有骨折的40 份,复查X 线片确诊有骨折的10 份,经过CT 进一步检查确诊有骨折的2 份,最后经MRI 检查确诊有骨折的1 份。1 份X 线片提示存在极可疑骨折的患者既无X 线片复查片,也无CT 及MRI 进一步检查,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 外伤骨折患者X 线首次平片漏诊率高,特别是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 3讨论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折裂或粉碎。翻阅2008 年及2010 年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发现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的骨折容易漏诊,且以片质不 佳,骨折线不明显的骨折漏诊多,进一步复查或作CT 及MRI 检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诊。笔者认为X 线首次平片骨折漏诊主要是骨折线在平片上有时难以发现,特别是投影体位不适时。加之,主观上又不耐心全面细致地观察整张X 线片,骨折就容易遗漏。平片的分辨力最高,但组织对比度差,它的主要缺点是很难区分软组织。另外平片是平面投影,所成的影像是在视野内所有结构的重迭像,对头颅、脊柱、骨盆部位显示重叠[1] 。这些部位形成的X 线解剖就相对较复杂,有些投照时不靠片的骨骼影像容易失真。如无明显移位,片质不是很好或体位对骨折线的暴露又不是很适合时,就容易造成这些部位观察不佳,骨折线也难以发现,骨折就容易漏诊。上述复查X 线片确诊骨折的有5 份,就说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而CT 为横断面扫描,解决了结构重叠问题,对于头颅、脊柱、骨盆、胸部及四肢大关节的损伤,CT能发现X线平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与临床分析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与临床分析目的:评估和分析磁共振(MRI)平扫及联合动态增强MRI对周围型肝内 胆管细胞癌(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8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的MRI平扫及其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所有病灶基本表示满意。单纯依靠平扫胆管扩张情况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3.3%;但联合有动态增强时,其符合率升高到了83.3%。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能较好揭示患者病灶和胆管即时扩张情况,当平扫合并动态增强检测时能大大提高胆管细胞癌的定性符合率。 标签:磁共振成像;胆管细胞癌;肝肿瘤 胆管细胞癌(PCC)是指在肝内胆管内(即左、右肝管第1级肝内分支以上)的癌肿,是归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1-2]。即从肝左右管合流部(肝门部)至末梢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黏液分泌,富于纤维性间质,比肝细胞癌硬。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肝内胆管瘤)及肝门部胆管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标准化对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标准,随机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C病例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5~79岁,平均(55.5±2.7)岁。在所有病例接受磁共振检查后2周内进行肝穿刺活检证实其所患真实病况。 1.2 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机。18个病例均用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进行动态扫描。每个视野都采用(30~35)cm×(25~32)cm,矩阵256×128或256×160,激励2次左右。其中的参数有:TE1.5 ms,反转角90°,层厚5.0~7.0 mm,间隔1.5~3.0 mm。T1WITR 380~600 ms,TE 18 ms,层厚7.0 mm,间隔3.0 mm;T2WITR 2000~4000 ms,TE 80 ms,层厚7.0 mm,间隔3.0 mm。从肘静脉手推法注射对比剂,剂量20 ml,速率为2 ml/s,磁显葡胺为使用对比剂,从注射起30、60、90 s内完成3次扫描。接受检查前禁食>4 h。 1.3 分析指标 由3位对病理结果不熟悉的放射学工作者对MRI图谱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得出统一意见。分析指标为:(1)病灶类型。(2)平扫信号特点。(3)肿瘤的4种增强方式,I型,早期病灶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向心性增强;Ⅱ型,仅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延长在门脉和延迟期强化越明显;Ⅲ型,

螺旋CT在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

螺旋CT在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 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8 例,局部肝包膜回缩4 例,伴肝内胆管扩张10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0 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病灶内部可呈片状、分隔状或细线状强化。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大多数呈”慢进慢出”特点,一般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的肝内原发性肿瘤。多数为导管状腺癌,少数为乳头状腺癌和黏液腺癌。其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 岁。因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不具特征性,不易早期发现,临床上预后较差,因此早期正确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现对22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61岁。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10 例,伴消瘦8 例。腹部包块 2 例,无明显症状4例。黄疸8例,伴胆石症6例。有胆道手术史4例。化验检查:所有病例经AFP 检查均为阴性,CEA 检查8例阳性,HBsAg 检查6例阳性。 1.2 检查方法本组22 例均做全肝CT 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60 mAs,层厚10 mm,层距10 mm。扫描范围从膈顶到右肾下级。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泛影葡胺注射液100 mL,速率为3 mL/s。行CT 动态扫描: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静脉期(注射造影剂后60 s开始扫描)、延迟期(注射造影剂3~10 min后扫描)。检查前均服500ml 水充盈胃肠道。 2结果 22 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8 例病灶位于肝左叶,4例位于肝右叶,肿块长径约2~7.5 cm,平均4.6 cm。CT 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CT 值约20~45 Hu,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欠清,形态上病灶呈不规则分叶状1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6例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邻近病灶肝内胆管扩张者10例,8 例病灶所在肝叶呈萎缩状态,4例病灶所在肝叶局部肝包膜凹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8例,轻度环形强化14例,无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20例,明显强化2例。延迟期22例均表现为病灶内部强化逐渐明显,呈不均匀

胆管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及胆管细胞混合癌三种细胞类型,其中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型肝癌和肝门型胆管细胞型肝癌两类,在肝内原发型恶性肿瘤中,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病率仅次与肝细胞肝癌,而居第二位。我国原发性肝癌90%以上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及胆管细胞混合癌约各占不到5%。 1材料与方法 ①临床资料收集本院自2000年至2007年间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共15例,其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l0例,肝门型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3~65岁,临床及试验室检查:上腹疼痛6例,发热3例,黄疸5例,可扪及上腹包块4例,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12例,15例甲胎蛋白(AFP)均阴性,所有病例均无乙肝和肝硬化病史。肝细胞癌30例病理证实20例,临床证实1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临床及试验室检查:上腹痛15例,发热5例,黄疸2例,可扪及上腹包块9例,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病变28例,23例甲胎蛋白(AFP)阳性。 ②扫描技术采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或GE8排CT,先行全肝CT 平扫,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 2结果 ①发病部位胆管细胞癌组右叶9例,其中6例为周围型,3例肝门型;左叶6例,其中5例周围型,l例肝门型。病灶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5~7.8cm。肝细胞癌组右叶25例,左叶5例,病变最大横径5~13cm 不等。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合并肝硬化14例(50%)。

②CT表现 ⑴平扫胆管细胞癌组10例表现为片状略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界限不清。5例形态呈分叶状或类圆形的肿块,但无明显的占位效应。10例密度不均,其内及病灶周围隐约可见条状或分支状更低密度区,3例其内有高密度的点状或条状影。相邻部位肝边 缘略显凹陷5例,肝左叶萎缩3例。肝细胞癌组平扫病灶均为圆或类圆形低密度,有占位效应,边缘不清或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内见小片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其内及病灶周围仅5例巨大或位于肝门部病变可见条状或分支状更低密度区,相邻部位肝边缘不同程度膨隆12例。 ⑵增强扫描胆管细胞癌组动脉期病变显轻度不均匀强化、周边部分轻度强化或见条索状强化向无强化区延伸,但密度低干同层面正常肝实质11例。门脉期边缘增强幅度轻度回落,或肿瘤内无定型强化密度略高于肝实质,上述强化范围扩大。其中4例动脉期和门脉期病变大片状低密度无强化。肝细胞癌组动脉期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高于同层面正常肝组织25例,低于同层面正常肝组织5例,大干3cm病灶内见纤细且走行异常的肿瘤血管影,小于3cm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10例伴门脉分支或腔静脉内癌栓。 ⑶延迟扫描胆管细胞癌组l0例病灶出现延时强化。肝细胞癌组静脉区及延时扫描病变强化渐进减弱,低于同层面正常肝组织,病变内不规则片状、裂隙状更低密度坏死区一直无强化,⑷淋巴结肿大胆管细胞癌组8例伴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肿大。肝细胞癌组仅2胰头区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1T09:52:35.72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9期作者:李铭 [导读] 肝内胆管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牡丹江市康安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选取我院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共50个病灶。观察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结果: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患者中,18例为结节型,12例为块状型。经病理检验,30例患者镜检结果,14例患者可见典型的腺癌样结构,4例患者中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结论:肝内胆管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鉴别诊断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bstract: Objective:On patients with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manifestations.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of 30 case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a total of 50 lesions. Observ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 including shape and edge, density, sig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nforcement, stove and extra hepatic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Result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30 cases, 18 cases of nodular type, 12 cases of block type.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30 patients as a result, 14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typical sample structure, four patients in low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4 cases of papillary carcinoma.Conclusion: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ess blood supply, but there are few tumor characterized by blood.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emonstrate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s related to its pathological basis.Know more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Keywords: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临床预后不佳。CT和MRI是目前诊断ICC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检查手段[1]。为了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与MRI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部分患者使用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并观察其临床特征。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30岁至78岁,平均年龄(43.12±5.76)岁。排除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精神异常患者,诊断期间禁用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有完整的治疗资料。30例患者MRI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2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5例患者行经皮穿刺活检。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基本方法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需禁食>4h,再进行核磁共振常规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平扫采用冠状位T2WI、MRCP和正反相位序列以及横断面DWI、T1WI、T2WI扫描。平扫所用序列为行快速自旋回波,冠状位扫描,层厚6-8mm。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射双钆喷酸匍胺,注射量 0.3mmol/kg体重,注射速率为3ml/s[2]。对手术摘取的肿瘤标本,获取的病理组织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后制成切片 1.3图像分析 观察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观察肿块周围肝组织表现,门静脉、肝门、腹膜的变化。将所观察MR改变与病变实质与周边的病理变化进行对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利用x2检验分别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萎缩肝叶和非萎缩肝叶、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肝叶和非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肝叶。检验标准为α=0.05,P<0.0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检查发现,患者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直径为24~92 mm,平均直径为(57.43±9.65)mm,肿瘤无假包膜,边界不清。30例患者肝叶有发生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这些肝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门静脉阻塞或狭窄的肝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0.637,P<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上海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肝外科(樊嘉),病理科(周恒花) 作者简介:徐鹏举(1973-),男,安徽潜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腹部影像工作。#腹部影像学#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 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樊嘉,周恒花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M RI)平扫及联合动态增强M 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 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全部病灶显示满意。参考平扫胆管扩张情况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3.3%,联合动态增强定性符合率提高至86.7%。结论:M R I平扫能较好显示病灶和胆管扩张情况,平扫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可提高对PCC的定性符合率。 =关键词>肝肿瘤;胆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 =中图分类号>R445.2;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313(2004)07-0496-04 MR imaging of peripheral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XU Peng-ju,YA N Fu-hua,WAN G Jian-hua,et al.Department of R ad-i olog 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 niversity,Shanghai M edical Imaging I nstitute,Shanghai200032 =Abstract>Objective:T o evaluate the value of plain M RI combining with dynamic enhanced M RI in the diagnosis of pe-r ipher al cholang iocellular car cinoma(PCC).Methods:M R I findings of15PCC patients prov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w ere analyzed retr ospect ively.Results:All lesions o f15pat ients w ere shown satisfactorilly on plain M R I.In regard to the presence of intr ahepatic bile duct dilatation,the accuracy of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PCC was33.3%.Combined wit h dy namic enhanced M RI,t he accuracy was increased to86.7%.Conclusion:Plain M RI well displays the lesions and t he presence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dilat atio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0548011.html,bined w ith dynamic enhanced M RI,the accuracy o f char acterization of PCC could be improv ed. =Key words>L iver neoplasms;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ntrast enhancement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cholang iocellu-ar carcinoma,PCC)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肿瘤,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因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早期发现该病较为困难,且手术切除为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2]。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的MRI表现,并总结其特征,旨在进一步提高M RI对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0年9月~2003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C病例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7~77岁,平均57岁。所有病例在检查后1~14d进行手术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1例行剖腹探查,3例行肝穿刺活检。 检查方法:使用GE Signal1.5T磁共振机,体部线圈。检查前禁食>4h。所有病例均行T1WI和T2WI,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fast multiplanar spoled g randien-t recalled,FMPSPGR)动态扫描。所用参数:T1WI TR400~640ms,TE16ms,层厚7.0mm,间隔3. 0mm;T2WI TR2000~4000ms,TE80ms,层厚7.0 mm,间隔3.0mm;FMPSPGR:TR130~180ms,TE1.5 ms,反转角90b,层厚5.0~7.0mm,间隔1.5~3.0mm。各序列视野均采用(35~40)@(27~35)cm,矩阵256@ 128或256@160,激励1~2次。以上序列均作横断面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和肝内外胆管。FMPSPGR平扫后作增强动态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磁显葡胺(Gd-DT-PA),剂量20ml,注射流率2m l/s。从肘静脉手推注射对比剂,自开始注射起约30、60和120s完成3次扫描。 M R图像由2位不了解病理结果的放射学工作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阅片,对所有患者结果均取得一致意见。分析内容:1病灶类型。o平扫信号特点。?肿瘤增强形式,有4种增强方式)))?型,早期病灶的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向心性增强;ò型,仅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延长在门脉和延迟期强化越明显;ó型,整体肿瘤早期就有边缘或不规则强化,随着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及延迟期仍明显强化;?型,肿瘤早期的明显增强,随着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减弱呈低信号。?肝内胆管有无扩张及原因。?血管受累以及肿瘤的肝外浸润。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对参考胆管扩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类型,是较为少见的胆管上皮癌,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腹部严重不适、间歇性发热、不同程度的黄疸,病情发展不宜被察觉,临床术前确诊率低,因此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的准确诊断及定位对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CT影像学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式,能提供病变的准确位置。本研究通过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并确诊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69.8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15例,其中间歇性5例,加重型10例,皮肤不同程度瘙痒患者25例,38例患者均表现出上腹部疼痛、腹胀,6例患者表现间断发热,5例患者手触有包块,4例患者有胆囊切除病史,8例患者有胆道切开取石病史,2例患者肝叶部分切除,3例患者合并胆汁潴留。 1.2 方法 CT扫描方法:禁食4-6 h,检查前患者口服水500-1000 ml。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多期动态扫描,平扫后进行常规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应用100 ml欧乃派克造影剂进行造影,采取肘前静脉团注动态法来注射造影剂,注射的速率保持在2.5m/s,保持10 mm厚的扫面层,10 mm的螺间距,造影过后的20 s开始着手动脉期的扫描,造影后60 s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扫面的时间在3-6 min不等,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靶向薄层的增加扫面,厚度为5 mm,对于疑似肝内肿块患者胆管细胞癌在注射后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 影像表现及解剖,并与其他肭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15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RI影像资料。结果15例中,左肝9例,右肝4例,累及左右肝2例,10例为单发病灶,肿块大小为4---10CM,5例合并子灶。肝内胆管扩张8例,肝内胆管结石7例,肝叶萎缩3例,局部肝轮廓回缩凹陷4例,肿块信号改变:T1WI 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时扫描,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信号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延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RI影像表现及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强化特征性,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病变鉴别,其中以病灶信号、DWI改变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信号及动态增强;弥撒成像(DWI)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101-01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是指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肝脏第二高发的原发恶性肿

瘤,占肝内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95%为腺癌。笔者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 癌15例,探讨其MRI信号及增强特点、好发部位,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在40---75岁,平均58岁,左肝9例,右肝4例,累及左右肝2例。主要症状:上腹痛8例,发热1例,腹部包块3例,黄疸2例,肝硬化1例,既往有乙肝病史3例,所有病例AFP检查均为阴性。 1.2方法上腹部常规T1WI、T2WI、抑制脂像、相反像位、DWI及三期增强扫描均采用西门子Angto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层厚5MM,层间距4MM)患者常规禁食,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钆喷酸萄胺 (Gd-DTPA)2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速率2ml/S分别动脉期(开始注射Gd-DTPA后16S)、门静脉期开始注射 Gd-DTPA后60S)、延时期进行(3--5分钟)扫描。 2 结果 15例病灶中位于左肝9例,右肝4例,累及左右肝2例,肿块直径为4---15CM,10例病灶有分叶状,5例呈类圆形,所有病灶边缘较模糊,T1WI像呈稍低信号,T2WI呈轻/中度高信号,DWI弥撒略受限。6例病灶中央部分信号不均匀,

胆管癌分型

胆管癌通常是指源于主要肝管和肝外胆管的癌,大体解剖学的传统分类习惯将肝实质与胆管分开,如肝实质内源于肝内的小胆管癌属于胆管细胞性肝癌,而胆管癌则指源于肝外胆管和肝门部Ⅰ、Ⅱ级分支的主要肝胆管。通俗地说,胆管癌指源于大胆管的胆管细胞癌。临床上将肝内胆管结石癌变、先天性肝内胆管囊肿癌变等未明确列入在内,但胆结石和先天性胆管疾病与胆管癌有着密切的病因学关系,临床上胆管癌常合并有胆结石或胆管扩张症。胆管癌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或上段胆管癌、中段胆管癌和下段胆管癌3个类型。其中以肝门部胆管癌最为多见,占同期胆管癌的40%~67%。加之肝门部胆管癌位于肝门部特殊复杂的解剖学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外科治疗中的疑难点,而属于高危性的外科手术范畴,曾一度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外科医师能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肝门部区域复杂的肝胆管、肝动脉和门静脉三者之间的毗邻关系,而只有外科技术更为成熟的外科医师才能使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能够达到成功,或降低手术并发症。近10多年肝门部胆管癌在外科治疗中备受关注,并在肝门部外科领域中取得明显进步。诚然,胆道肿瘤无论在外科治疗与临床研究等方面与常见的胃肠肿瘤、肝癌等相比,起步要晚得多,其外科治疗的水平与疗效目前仍存有很大差距,但在现代外科综合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的今天,肝门部胆管癌等曾很难以达到根治性

切除的肝门区域的肿瘤,已经显示出外科治疗良好的结果和仍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 病理病因

胆管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已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道慢性炎症、感染因素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因为临床上发现与胆管癌有联系的疾病均可导致胆管慢性炎症。胆汁中某些物质(如胆汁酸的代谢产物)长期对胆道黏膜的刺激,导致上皮不典型增生。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Word版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肝脏总胆管细胞癌CT的影像学表现,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46例,通过对CT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46例患者进行CT平扫,影像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病灶密度分布零散、不均匀,病灶轮廓模糊、边界不清,其中36例患者病变区表现胆管不同程度扩张,18例患者表现肝包膜回缩,7例患者病灶出现不规则钙化,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35例患者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不规则强化,延迟期患者表现向心性增强。结论:CT是诊断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方式,其CT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 【关键词】肝脏总胆管细胞癌 CT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70-01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类型,是较为少见的胆管上皮癌,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为腹部严重不适、间歇性发热、不同程度的黄疸,病情发展不宜被察觉,临床术前确诊率低[1],因此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的准确诊断及定位对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CT影像学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式,能提供病变的准确位置。本研究通过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CT 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并确诊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69.8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15例,其中间歇性5例,加重型10例,皮肤不同程度瘙痒患者25例,38例患者均表现出上腹部疼痛、腹胀,6例患者表现间断发热,5例患者手触有包块,4例患者有胆囊切除病史,8例患者有胆道切开取石病史,2例患者肝叶部分切除,3例患者合并胆汁潴留。 1.2 方法 CT扫描方法:禁食4-6 h,检查前患者口服水500-1000 ml。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多期动态扫描,平扫后进行常规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应用100 ml欧乃派克造影剂进行造影,采取肘前静脉团注动态法来注射造影剂,注射的速率保持在2.5m/s,保持10 mm厚的扫面层,10 mm 的螺间距,造影过后的20 s开始着手动脉期的扫描,造影后60 s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扫面的时间在3-6 min 不等,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靶向薄层的增加扫面,厚度为5 mm,对于疑似肝内肿块患者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

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 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