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症状:口腔、眼眶、体表、肌肉、内脏出血或充血,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带。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是草鱼养殖危害最大的疾病,可造成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6~9月。已呈全国分布。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鲢鳙鱼,严重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四季皆可发生;呈全国性分布。症状:先病灶部位出现圆形出血红斑,后鳞片脱落、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形似印记。病灶通常出现在肛门附近的两侧,且对称。

痘疮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

症状:在体表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鱼,造成大批死亡的例子不多,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南。

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科鱼类,无明显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

症状:初期病灶部位肌肉隆起,随后形成明显的疖疮,疖疮充血,鳞片松动、脱落,肌肉溃疡、坏死,病灶溃破后,形成“火山口”。

疖疮病

竖鳞病

病原:点状假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鲫鱼成鱼和亲鱼,死亡率较高。春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症状:鳞片向外张开,鳞基部水肿,鳞囊积水;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腹腔积水,

内脏也肿大。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是草鱼“三病”之一,但也危害其它鱼类。4~9月为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症状: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并有黄色粘液流出。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并充满黄色浓液和气泡。

鳗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本种病的症状分肝脏型、肾脏型和混合型。肝脏型:病鱼前腹部(即肝区)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死,严重时,坏死部位穿孔,可见肝脏,肝脏明显肿大、溃疡;肾脏型:病鱼肛门区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肾脏、脾脏肿胀。肝肾混合型:则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流行与危害:危害欧鳗和日本鳗。温室养殖鳗鱼一年四季皆可发生,露天养殖主要流行于夏季。国内养鳗区均有发生。

鳗红点病

病原:鳗败血假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日本鳗,危害较大。水温15~20度时流行。目前只发现于台湾。

症状:全身出现出血点,严重时出血点连成一片;腹膜出血,肝、脾、肾肿胀,呈暗红色,并有网状血丝;肠壁充血。

粘孢子虫病

病原:多种粘孢子虫,如圆形碘泡虫等。

寄生部位:体表、鳃、脑、内脏、肌肉等。

流行与危害:危害许多海、淡水鱼类,可引起鱼的死亡,或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可以在任何季节流行。全国分布。

症状:寄生于不同的部位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寄生部位:体表、鳍条、鳃部。

流行与危害:可以危害几乎所有鱼类,没有季节性,水温在15~25摄氏度之间都可流行。可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全国分布。

症状:体表、鳍条、鳃瓣布满白色囊泡,鳞片腐烂、脱落,有时体表充血、发炎。

车轮虫病

病原:能引起病害的有10多种车轮虫。

寄生部位:鳃部、皮肤。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和观赏鱼,流行季节为5~8月。全国分布。症状:病鱼沿池边狂游,不摄食,消瘦。俗称“跑马病”

车轮虫病

病原:能引起病害的有10多种车轮虫。

寄生部位:鳃部、皮肤。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和观赏鱼,流行季节为5~8月。全国分布。症状:病鱼沿池边狂游,不摄食,消瘦。俗称“跑马病”

车轮虫病

三代虫病

病原:三代虫科种类。

寄生部位:体表、鳍条、鳃部、口腔。

症状:寄生于体表,体表分泌大量粘液,有时还发生溃烂,鳍条被蛀蚀。

流行与危害:是养殖鱼类和观赏鱼的常见寄生虫。可引起死亡。春末夏初流行。全国分布。

复口(双穴)吸虫病

病原:危害鱼类的是复口吸虫的囊蚴和尾蚴。

寄生部位:眼部

流行及危害:可以感染任何淡水鱼类,感染期在5~8月。流行地区与鸥鸟的存在密切相关。

症状:在初感染时,鱼极度不安,继而行动迟缓,身体失去平衡。急性感染可引起大量死亡。慢性感染可导致白内障,瞎眼,鱼体变形等。

复口(双穴)吸虫病

舌型绦虫病

病原: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

寄生部位:体腔。

症状:腹部膨大,身体消瘦,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

流行与危害:宿主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影响生长,严重时导致死亡。全国性分布。但舌状绦虫与双线绦虫的分布区域不同。

症状:腹部膨大,身体消瘦,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

中华鳋病

病原:

大中华鳋;鲢中华鳋;鲤中华鳋

寄生部位:鳃部

症状:鳃丝末端肿大,粘液增多,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

流行与危害:中华鳋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呈全国性分布,流行季节为4~10月。主要危害是影响鱼的呼吸和引起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锚头鳋病

病原:多态锚头鳋:鲢、鳙、团头鲂的体表和口腔

草鱼锚头鳋:草鱼体表

鲤锚头鳋:鲤、鲫、鲢、鳙及青鱼的体表、鳍条和眼睛

症状: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有时造成鱼体畸形。

流行与危害:该病呈全国性分布,全年都可流行。危害各种年龄的鱼类。对鱼种的危害更大。有时即使不造成鱼类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的生长,或使其失去商品价值。

水霉病

流行与危害:危害几乎所有的鱼类和水产动物,可导致死亡,或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四季都

可发生,全国分布。

症状:病菌从体表伤口处侵入后,逐渐生长成棉毛状,犹如旧棉絮铺在身上,宿主粘液增多,焦躁或迟钝,停食,最后死亡。

鳃霉病

病原:血鳃霉、穿移鳃霉。??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鲤科鱼类的苗种,死亡率可达50%。5~10月为流行季节。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症状: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粘液增多,有出血、瘀血和缺血斑块,形成“花斑鳃”。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

水草造景中的十种常见水草

水草造景中的十种常见水草 为水族箱中布置一些水草造景不但可以提高水族箱的观赏价值,还能为观赏鱼营造和野生环境相仿的环境,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水草造景中,水草的选择就有很多,鱼友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景来选择不同的水草,小编就为你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用于水草造景的水草。 红剑鱼(详情介绍) 一、金水藻 又名金鱼草,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茎长20-60厘米,细长而多枝,茎较脆弱,容易折断。叶呈线形,长15-25毫米,通常有6-8片叶轮生,没有叶柄。它形态美丽,似陆上的黑松,生命力较强,在水温低至4℃时也能生长良好,生长于池塘、河流、湖泊、沟渠中,我国各地区均有分布。在水族箱种植时,只有在底部铺些细砂、碎石予以固定即可。如在繁殖期种上一些,还是亲鱼产卵很好的附着物。常见的种类有五刺金鱼藻、东北金鱼藻、宽叶金鱼藻、细金鱼藻等。 二、苦草 又名扁担草、面条草,俗称水韭菜、鞭子草,系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叶片为狭长条形,叶丛生,长30-200厘米,宽4-18毫米,鲜绿色,叶边缘有小锯齿。它以匍匐茎在水底沙泥中蔓延繁殖,秋季开花,花极小,浅绿色。能耐高温,喜咸性,用自来水养殖金鱼时,有澄清水质的作用。苦草在天然环境中光照充足

生长良好,移养在金鱼水族箱中,会因缺少光照而一度枯萎,但之后会再长出新芽来。久经水族箱中栽培的植株,叶片较短较细,适宜于小缸(或小水族箱)中栽培。另外苦草在水温低、光照不是的条件下,叶片变成淡红色,十分美丽。 三、黑藻 又名灯笼草,系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茎细长,呈圆柱形,分枝少,生长快,长30-50厘米,直径2-2。5毫米。叶片呈披针形,4-8片轮生,叶长1-1。5厘米,叶宽3-5毫米,生长于池塘、湖泊、缓流的沟渠和河流中,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红绿灯鱼(详情介绍) 四、毛莨 又称梅花藻,为多年生水生植物,大体分肾状叶与披针叶两大类。开黄色小花性耐寒,分布较广,为养殖者所宠爱。 五、水车前草 又名水白菜。系1年生沉水植物。叶片沉水性,基生,叶片淡绿色,薄而半透明。叶长4-15厘米,叶宽2-8。5厘米,具有7-9条明显的纵叶脉。叶尖端较尖,叶缘呈波形,近叶基处有明显的锯齿,叶柄长5-20厘米,花开在水面上。生长在池塘、小湖和缓流的水沟中、华东、两广地区均有分布。 六、狐尾藻 又称罗汉藻、野生金鱼藻,为水生草本植物,种类较多,按叶子生长位置分,有对生、互生、轮生多种。其颜色因生态环境不同而异,有全绿、茎红叶绿、茎叶绿中泛红等多种。其中以轮叶狐尾藻和小狐尾藻、穗花狐尾藻分布最广。轮叶狐尾藻茎粗壮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症状:口腔、眼眶、体表、肌肉、内脏出血或充血,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带。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是草鱼养殖危害最大的疾病,可造成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6~9月。已呈全国分布。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鲢鳙鱼,严重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四季皆可发生;呈全国性分布。症状:先病灶部位出现圆形出血红斑,后鳞片脱落、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形似印记。病灶通常出现在肛门附近的两侧,且对称。 痘疮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 症状:在体表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鱼,造成大批死亡的例子不多,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南。

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科鱼类,无明显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 症状:初期病灶部位肌肉隆起,随后形成明显的疖疮,疖疮充血,鳞片松动、脱落,肌肉溃疡、坏死,病灶溃破后,形成“火山口”。 疖疮病

竖鳞病 病原:点状假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鲫鱼成鱼和亲鱼,死亡率较高。春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症状:鳞片向外张开,鳞基部水肿,鳞囊积水;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腹腔积水, 内脏也肿大。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是草鱼“三病”之一,但也危害其它鱼类。4~9月为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症状: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并有黄色粘液流出。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并充满黄色浓液和气泡。 鳗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本种病的症状分肝脏型、肾脏型和混合型。肝脏型:病鱼前腹部(即肝区)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死,严重时,坏死部位穿孔,可见肝脏,肝脏明显肿大、溃疡;肾脏型:病鱼肛门区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肾脏、脾脏肿胀。肝肾混合型:则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流行与危害:危害欧鳗和日本鳗。温室养殖鳗鱼一年四季皆可发生,露天养殖主要流行于夏季。国内养鳗区均有发生。

《鱼类疾病学》期考试题

高二《鱼类疾病学》期未试题 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组织增生: 2、疫苗: 3、蠕虫病: 4、铜绿水: 5、潜伏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在草鱼后肠寄生的原虫有________和________。 3、鱼类寄生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漂白粉的有效含氯量为___________、漂粉精为____________。 5、棘头虫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部分。 6、寄生于鱼类的甲壳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7、淡水鱼常见的鞭毛虫病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8、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疾病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个时期。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对鱼种危害最普通而严重的病虫源主要是() A指环虫病B草鱼鳃隐鞭虫病C、鲢鳃隐鞭虫病 2、斜管虫最显著的特征是() A圆形大核B、球形核C、漏斗状口管 4、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防治鱼类指环虫病最安全有效浓度()。 A5PPm B0.3ppm C0.1ppm 5、大车轮虫与小车轮虫属的主要区别是() A个体大小B有无定棘C胞核形状 6、鲤嗜子宫线虫雌性寄生在鲤的() A鳞片下B鱼条上C、鱼鳔内 7、钩介幼虫是() A螺蚌的幼虫B双壳类的幼虫C、昆虫的幼虫 8、鱼类患气泡病的原因()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能引起鱼类发病的因素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外界环境和鱼类内在因素两大类,研究鱼类疾病时,应当把外界环境因素与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了解鱼类发病的病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外界环境因素 (一)生物因素:鱼类疾病大多数是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传播和侵袭而引起的。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鱼类。如:水鸟、凶猛鱼类、水蛇、水生昆虫、水网藻等敌害生物。 (二)理化因素: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系统,体温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温度突然间急剧变化,鱼类就产生应激反应,情况严重时可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一般情况下,鱼苗下塘时水温差不得超过2摄氏度,成鱼不得超过5摄氏度。 2、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水中溶解氧不得低于4毫克/升,鱼类才能正常生长。如果溶解氧过低,鱼类容易发生浮头,严重时引起泛塘;水中溶解氧过饱和,则容易引起鱼苗、鱼种发生气泡病。 3、酸碱度:大多数鱼类对水体中的酸碱度(PH值)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通常以PH值7.0-8.5为**适宜鱼类生长范围,水体中PH 值低于5或高于9.5,一般就会引起鱼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死亡。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鱼类如果长期生活在汞、镉、铅、铬、镍、铜等重金属盐含量较高的水体中,容易引起弯体病或慢性中毒等;若水体中排入大量石油、酚、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污水,则容易引起鱼类中毒大量死亡。水体中的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而且还会释放出大量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鱼类发病和死亡。 (三)人为因素: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操作不慎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鱼类发生疾病或死亡。 二、内在因素 鱼体自身对疾病都有抵抗力,即鱼体的免疫力,是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鱼类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及免疫力的强弱,对鱼类是否发生疾病具有至关重要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当某些流行性鱼病发生时,在同一池塘内的同种类同龄鱼中,有的患病严重死亡,有的患病轻微,逐渐痊愈,有的根本就不被感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免疫力,即使是同一种鱼,不同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鱼对疾病的感染性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同一池塘中草鱼发生肠炎病时,鳙鱼则不发病。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 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 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 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鱼的健康医疗─预防疾病篇,新手需知鱼类疾病预防方法

鱼的健康医疗─预防疾病篇,新手需知鱼类 疾病预防方法 鱼的健康医疗─预防疾病篇 鱼病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水环境不良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由于饲养管理太差,操作不慎导致的伤病。 观察鱼 用心观察是鱼保健的第一步骤,日常观察能直接发现鱼病,并能实时采取应急措施以保持的良好生态环境。定期核对鱼数,喂食时要点名,看是否有缺席者。如果水族箱有混养其它不同水层的鱼类时,偶尔有些鱼不出现也无须惊慌,像是夜间活动性鱼在白天很少出现,但是如果2~3天都不见踪迹,就需要找出原由,死了,假山石缝里脱不了身,而被大鱼吃了,或者跳出水族箱;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鱼尸,否则会污染水族箱。注意观察是否有好斗或是其它反常现象发生,如强行霸道或用鳍戳刺等。发生此类情况时,若此鱼并非群集鱼,则只须短暂隔离,用一支小型的漂浮罐将其隔离在水族箱角落。然而,有些鱼则是因为没有同类伙伴,孤独无聊才会行为粗鲁,所以在处罚前呢,要先查明原因满足其需求,提供足够的朋友。 鱼病的预防 鱼的健康大多取决于生存的水体;水质不良、任何干扰或刺激,以及喂养不当都会引发疾病;鱼对生存条件无法选择,所以保持适合的水环境就格外重要了。鱼疾病的具体防卫措施为:鱼

种要新、喂养得当、拒绝有毒物质或食肉动物进入水族箱,正确使用加热灯、照明灯增氧器和过滤器,还要保持水质的清新,适度放养。此外,因为水草和淡水观赏鱼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再保持淡水水族箱的生态平衡时,绝不可忽略水草的种植。 无论观赏鱼的产地在哪里,都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进入市场,因此在购买前须有相当长的时间以恢复体力,因此除了在鱼商的水族箱中,应先观察其是否有潜在疾病;而首次购买的鱼在最初几周中,应在水族箱中进行群体隔离监护,此后,每次添加新品时都需先隔离于另一水族箱,几周后才可和原有的鱼生活共处。用来移动病鱼的鱼网,需经过消毒手续,应先用专用消毒剂清洗后才能再次进入水族箱,否则在有病原存在的水体中用过的鱼网,会将病菌带至其它的水体中。 的投放过多时,会导致水藻无限制的生长,而污染水体,所以放量要适当。喂养时应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喂2~3次,每次投喂的喂养量,以鱼群在几分钟内吃光为宜,每次的量要固定,不宜太多,鱼会将箱内的碎屑吃光,有利于保持水质的清新。饲料不合适或品种过于单一,会造成鱼维生素摄入量的不足,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所以应加替选用不同品牌的饲料,以确保鱼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同时避免厌食的情形。 保健秘诀 尽管鱼免不了发生各种疾病,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鱼体健康。首先是选购易于混养的优良品种。在购入新鱼时应先隔离,并且减少不良的刺激,饲喂的量要适当,如果饲喂家常剩食或者非鱼食的时候,一但鱼抢食不踊跃,应立即捞出吃剩的部分,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观赏热带鱼种类大全(图)(史上最全254种哦)

观赏热带鱼种类大全254种!(图) 1、红绿灯 红绿灯是热带鱼类中较著名的观赏鱼类。体长4厘米。体娇小。全身笼罩着青绿色光彩,从头部到尾部有一条明亮的蓝绿色带,体后半部蓝绿色带下方还有一条红色带,腹部蓝白色,红色带和蓝色带贯穿全身,光彩夺目。在不同的光线下或不同的环境中,其色带的颜色时深时浅。性情温和,易饲料,喜在水族箱的中下层成群不停地游动,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4摄氏度,水质微酸性软水,水色要求清澈透明。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其喜在光线暗淡的水族箱中生活,禁止在强光下照射。日常饲养的水质以旧水为主,不宜过多地加入新水;否则易患白点病。 PH:6.8 H:8 T:24C L:2.5~3 V:40L 小型鱼饲料,卵生,可以与大部分小型鱼混养,适合水草缸。 2、宝莲灯 宝莲灯鱼学名日光灯鱼、新红莲灯鱼,英文名为Cheirodco axclrodi,脂鲤科属,原产南美洲巴西。宝莲灯鱼娇小纤细,体长约4-5厘米,是热带鱼中的珍品。其体侧扁,呈纺锤形,头、尾柄较宽,吻端圆钝。最明显的特色是,身体上半部有一条明亮的蓝绿色带,下方后腹部有一块红色斑块,全身带有金属光泽,闪闪发光,游动时特别美丽。宝莲灯鱼性情温和,宜群养,泳姿欢快活拨,十分讨人喜爱。 3、荷兰凤凰 荷兰凤凰,它们和玻利维亚凤凰同属,但是颜色更为靓丽,成鱼的身上有着和鳉科一样的花纹。并如同宝石般的闪光。雄鱼的鳍上有漂亮的红边。背上的黑斑加上红色的眼睛可谓靓丽非凡。当雄鱼展开背鳍上的四根黑色的棘条非常美丽。本种的饲养较简单也需要植有绿色水草的水草箱里。并保留较大的活动空间。繁殖难度也不大。产卵繁殖的方法和玻利维亚凤凰也几本相同。但水质要求较高。每次可以产下150-200枚卵。在29摄氏度中孵化率较高。开口饵料需要洄水或者丰年虾幼虫。喜食活饵但对冰冻饵料和人工饵料也能接受荷兰凤凰非常不耐药品。对化学药品非常敏感。如果感染疾病将会非常麻烦。寿命约2-3年。饲养水质的PH值在7左右、硬度10左右的弱酸性软水, 水温25-28摄氏度 ,繁殖难度一般,本种鱼

观赏鱼33种常见病与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 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 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 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 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 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 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 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 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 由此鱼类 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 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 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 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 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 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 、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 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 时也出现 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 、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 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 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 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 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 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 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 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 幼虫寄生于 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 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 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轻微 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 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 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 、推荐的治疗方法。 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 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 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 *近池塘或水族 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一昏睡病 (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 、感染的迹象。 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 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 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 不会产生 如此严重的症状。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 一旦贴上,它们就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

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

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样水产养殖户们也是希望他们的鱼类也是如此。但是,事态的发展往往不会按照人们所期待的事物上面发展。人和鱼类都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疾病,那么神普水产专家就给大家大致讲解下水产类常见的疾病及预防。 鱼类是常年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给渔业生产造成损失,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对养殖水域和生物圈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发展水产养殖业,要高度重视水产病害的防治工作。 那么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水产方面的几种疾病:1,鱼类微生物病,由病毒引起的鱼病如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疱疹病毒引起的;2,鱼类原虫病,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3,鱼类蠕虫病,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4,鱼类甲壳动物病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 这些疾病的我们一般要做到预防,不然等到发病的时候恐怕已经为时已晚了。我们一般采用的预防措施有这几种: 1,彻底清塘。池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其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健康,所以一定要做好消灭病菌、清除敌害的工作。各种疾病的预防,首先也是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常见的药物有“净水宝”等;2,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产生养殖池恶性的内源污染。设计养殖密度时应充分考虑养殖硬件设备和养殖技术水平,切莫盲目跟

风。 3,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养鱼先养水是众所周知的,由于鱼类是生活在水里,水质的好坏对鱼类养殖至关重要。 4,做好药物预防。在疾病流行季节和放养苗种时,进行药物预防,也是防止鱼类生病的重要措施。具体用什么药,采取什么方法,都有具体的要求。 以上内容都是神普小编为大家撰写的,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或者想更多的了解鱼类知识尽在郑州神普艾普森。最后祝大家养殖愉快!

鱼类常见疾病 1

1.观赏鱼常见疾病防治 2.1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 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3.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 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 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6.[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 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 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7.[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8.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9.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 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万分之零点六(0.6ppm)。 10.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13.[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 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 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 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14.[治疗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 (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三、细菌引起 的疾病 15.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6.1.细菌性烂鳃病 17.[病因] 一是原生动物、单殖吸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状菌,如鳃霉引起;三 是由细菌引起。 18.[病原体] 鱼害粘球菌。 19.[症状] 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 腐烂并带有污泥,最后发展到全鳃,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昏睡病(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感染的迹象。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症状。 (二)、感染详述。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 1.大黄鱼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 黄鱼属 2.鱼类的体型 体轴分为三种: 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 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 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偶鳍胸鳍P 腹鳍V 5.鳍的组成。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 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 8.脊柱作用。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 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 10.肌肉的基本单位。肌肉细胞 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红肌 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 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 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 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 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 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 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 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 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观赏鱼图片大全

观赏鱼图片大全 篇一:金鱼图片大全 金鱼 紫珍珠 橙色凤尾珍珠 彩色凤尾珍珠 素兰花文鱼 花凤尾珍珠 彩色球形珍珠 红白珍珠鳞 熊猫金鱼 五花狮头 福州兰畴 五花长尾草金鱼 白红草金鱼 红黑长尾草 红蛋球 花蛋球 红白珍珠皇冠 鹤顶绒球

五花珍珠皇冠软鳞五花兽五花琉金 软鳞单顶三色软鳞三色 日兽 玻璃花猫狮黄金墨尾龙睛墨尾龙睛 五花龙睛 玛瑙眼龙睛玻璃花狮头紫珍珠 橙色凤尾珍珠彩色凤尾珍珠素兰花文鱼花凤尾珍珠彩色球形珍珠红白珍珠鳞熊猫金鱼 五花狮头 福州兰畴

五花长尾草金鱼 白红草金鱼 红黑长尾草 红蛋球 花蛋球 红白珍珠皇冠 鹤顶绒球 五花珍珠皇冠 软鳞五花兽 五花琉金 软鳞单顶三色 软鳞三色 日兽 玻璃花猫狮 黄金墨尾龙睛 篇二:观赏鱼大全(好不容易收集的) 孔雀鱼 [俗名别名]凤尾鱼、百万鱼、彩虹鱼、古比鱼 [拉丁学名]poeciliareticulata [地理分布]委内瑞拉、圭亚那、西印度群岛等地的江河流域[成鱼体长]4.0~6.0cm [性格]温和

[适宜温度]19.0~29.0℃ [酸碱度]ph7.0~8.5 [硬度]dgh12.0~18.0n [活动层次]中层 [繁殖方式]卵胎生 孔雀鱼是最容易饲养的一种热带淡水鱼。它丰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状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热带淡水鱼饲养族的青睐。尤其是繁殖的后代,会有很多与其亲鱼色彩、形状不同的鱼种产生。雌、雄鱼差别明显,雄鱼的大小只有雌鱼的一半左右,雄鱼体色丰富多彩,尾部形状千姿百态。 孔雀鱼常见品种有红袍孔雀、黑袍孔雀、蓝袍孔雀、蛇皮孔雀等。饲养水温18~24摄氏度,水质中性软水,饵料以鱼虫为主,也可摄食颗粒饲料。繁殖时雌鱼直接从体内分娩出仔鱼,每次产仔50~100尾,每月可产仔一次。 孔雀鱼体形修长,有极为美丽的尾鳍,体色有淡红、淡绿、淡黄、红、紫、孔雀蓝等,尾部长占体长的2/3左右,尾鳍上有1~3行排列整齐的黑色圆斑或是一彩色大圆斑。尾鳍形状有圆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齿尾、燕尾、裙尾、上剑尾、下剑尾等。成体雌鱼体长可达5~6厘米,尾部长占体长的1/2以上,体色较雄鱼单调,尾鳍呈鲜艳的蓝、 黄、淡绿、淡蓝色,散布着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这种鱼的尾鳍很有特色,游动时似小扇扇动。孔雀鱼适应性很强,最适宜生长温度为

鱼类疾病识别与防治

鱼类疾病识别与防治 第一章概述 一、疾病对水产业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6年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平均年损失达百亿元之多,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我国2006年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5.08亿元,其中,鱼类53.86亿元,占46.81%,淡水养殖鱼类损失45.45亿元,占总鱼类的84.32%,而主要淡水鱼类占淡水鱼87.34%,分别是:草鱼—21.26亿元,鲤鱼—3.36亿元,鲫鱼—7.18亿元,鲢鱼、鳙鱼—7.18亿元。我省1993年鱼病发生面积5.68万hm2,死鱼1.43万t,直接经济损失7724万元,其中主要以“草鱼出血病”“鲢鳙爆发性鱼病”为主。 1.疾病种类多。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养殖量大于捕捞量的国家。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达60多种。全国水产养殖病害200余种。常见病达几十种。其中,病毒性疾病占11.02%,细菌性疾病占57.63%,真菌性疾病占4.24%,寄生虫疾病占24.58%。 2.发病情况复杂。由于水域环境多样,加之不同气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条件,发病情况差异显著。另外,随着种苗在全国范围互换,病的多样性(病原种类、病原株型)增加,疾病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向全年发病过度。 3.重大疫病暴发流行。如草鱼出血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对虾白斑综合症或桃拉综合症病毒,感染死亡率高达95%以上;淡水鱼类流行细菌性败血症死亡率达95%以上;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河蟹颤抖病等,死亡率可达80%~90%以上。 江西民谣:讲起来是四条鱼,养起来是三条鱼,吃起来是两条鱼。 广东江浙:养鱼不瘟,富得发昏。 可见,疾病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 1.正确诊断和预防疾病。 2.推广和普及健康养殖方法。(组织集中培训、出版物的宣传、科技下乡等) 3.提高有效的疾病治疗技术。 4.提高和加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扩大其研究外延,加强其研究内涵,提高疾病学的水平。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细菌性疾病 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 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 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 4、弧菌病 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 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 A、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 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 (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 C、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 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 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 D、诊断 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 E、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 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 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 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 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F、治疗措施: 1、外用消毒药物,常用氯制剂、海因类药物等; 2、内服抗菌药物:连喂3-5天,10-30mg 卡那霉素/千克鱼体;10-30mg 氟哌酸/千克鱼体; 白皮病(白皮极毛杆菌) 白头白嘴病 (2)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 A、病原:生长适温25-30℃,40℃能生长,55℃30min即死亡。 B、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草、青、鲤等多发,大小鱼均可发病;鰤鱼、鲷等也可患病;常与肠炎、烂鳃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2)、传染源:带菌鱼,被污染的水体、工具;(3)、传播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