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1-1 显示器件的分类及显示技术的发展史

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视觉占60%,听觉占20%,触觉占15%,味觉占3%,嗅觉占2%,近2/3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由此也就促进人们对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图像显示成为显示中最重要的方式。

电子显示器件可分为主动发光型和非主动发光型两大类。前者是利用信息来调制各像素的发光亮度和颜色,进行直接显示;后者本身不发光,而是利用信息调制外光源而使其达到显示目的。显示器件的分类有各种方式,屏幕大小、显示内容形状……;按显示材料可分固体(晶体和非晶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和液晶体显示器。但是最常见的是按显示原理分类,其主要有: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板(PDP)显示、电致光显示(EL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真空荧光管(VFD)显示,场发射显示(FED)。前七种都为主动发光显示,只有LCD为非主动发光显示,其他还有但市场很小。

在20世纪,图像显示器件中,阴极射线管(CRT)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如电视机显示器等绝大多数都采用CRT。与此同时平板显示器也在迅速的发展,其中液晶显示器以其大幅度改善的质量、持续下降的价格、低辐射量等优势在中小屏幕显示中代替CRT。而另一种适合大屏幕的显示器件――等离子显示器(PDP),也逐渐发展并且商品化。

1-2 显示器件的主要参量发展前景

由于显示器件可用来重现图像图形、显示信号波形和参数,因此对显示器来说最重要的是显示彩色图像的质量。目前CRT显示器件以其高的性能价格比和高性能的图像质量仍占据着大部分的显示市场,而LCD显示器以其不断下降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图像质量已作为平板显示器件的代表填补了CRT显示器件推出的市场,并且还在扩充者市场。CRT、LCD 都已大规模生产,基本上已达到物美价廉,因此其他显示器件只能在CRT、LCD显示器件所不能适应的领域发展。以下是对显示器件主要参数进行说明:

1 亮度

亮度(L)的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对画面的亮度要求与环境的光亮度有关,例如,在电影院中,电影亮度有30-45cd/m2就可以了;在室内看电视,要求显示器画面亮度应大于70cd/m2;在室外看则要求画面亮度应达到300cd/m2;所以对高质量的显示器亮度的要求应为300cd/m2左右。

2 对比度和灰度

对比度(C)是指画面上的最大亮度Lmax 和最小亮度Lmin 之比,即C= Lmax / Lmin(无环境光的前提下)。在实用中都是有环境光线的,所以显示器件必须有足够的亮度才能实现实用状态下的对比度:C’=Lmax+L外/Lmin+L内

灰度是指图像黑白亮度的层次。一般人眼可分辨的最大亮度层次为100级。显示字码、图形、表格曲线对灰度没有要求,只要对比度高级可。但显示图像不但要求有足够的对比度,还要要求有丰富的灰度级。

3 分辨力(清晰度)

分辨力是指分辨电视图像的最小细节的能力,是人眼观察图像清晰程度的标志。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在电视显示中垂直即电视帧的扫描线数,受电视广播制式的限制,PAL 制625 扫描线,NTSC 制525扫描线,高清晰数字制式,如1080I/60HZ信号的扫描线为1080线。虽电视机的品牌不同,但此参数都必须是一样的,后来不同厂家进行100HZ 和逐行扫描处理,只是减少了图像的大面积闪烁和行间闪烁。

水平分辨力是电视信号的水平取样点决定,电视图像信号经不同的传输途径和不同的电视接收机,所收看到的图像水平清晰度会有所不同。

只有兼备高分辨力、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的图像才可能是高清晰度的图像,所以上述三个条件是获得高质量图像显示所必不可少的。

4 响应时间和余晖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从施加电压到出现图像的显示时间,有称上升时间。余晖时间是指从切断电源到图像显示消失的时间,有称下降时间。

电视图像显示时需要小于1/30s 的响应时间,一般主动发光型显示期间的响应时间都可小于0.1ms,而非主动发光型LCD 的响应时间为10-500ms,在显示快速运动的电视图像时,会出现脱尾或余像,使运动图像模糊。因此,LCD显示变化缓慢的计算机图像不成问题,但显示电视机图像响应时间就太长了。

5 寿命

目前寿命问题是大多数用户关心的问题。作为实用化的显示器件,其寿命都应在3 万小时以上。现在CRT 显像管、PDP的寿命问题都已解决,LCD的寿命决定其使用材料的化学稳定性、耐湿性和耐光性,一般讲来的寿命也已解决。CRT 投影管因其所受温度很高,目前寿命较低,不到1万小时(这里的寿命是指行业中亮度低于正常亮度一半时的时间)。

6 显示器的其他参数还有显示色、发光率、工作电压和功耗、存储功能、体积、显示面积、视角以及性能价格比等。

7 显示技术发展的前景

一种理想的显示技术应该是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力,并有大显示容量、能全彩色显示、低电压驱动、低功耗显示器件本身与驱动电路连为一体,可靠性高、长寿命以及薄而轻的

二、液晶显示器的原理简要

2-1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t Display,LCD)特点

优点:

1、低电压、微功耗

极低的工作电压,只要2-3V,工作电流只有几个微安,即功耗只有10-6—10-5W/cm2,这是其他任何显示器件所做不到的。

2、平板式结构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是两片导电玻璃,中间灌有液晶的薄形盒。

A 开口率高最有利于用作显示窗口

B 显示面积做大做小都较容易

C 便于自动化大量生产生产成本低

D 器件很薄只有几毫米后

3、被动显示型

液晶本身不发光,靠调制外界光达到显示目的,即依靠对外界光的不同反射和透射形成不同对比度来达到显示目的。液晶在黑暗中无法显示,但在自然界中人类所获得的视觉信息中,90LL%以上是靠外部物体的反射光,而不是靠物体本身发光,所以被动显示更适合人眼的视觉,不容易引起眼部疲劳。

4、显示信息量大

液晶显示器中,各像素之间不用采取隔离措施,所以在同样显示面积中能容纳更多的像素,利于制成高清晰度电视显示器。

5、易于彩色化

一般液晶无色,采用滤色膜很容易实现彩色。液晶所能重现的彩色可予CRT 显示器相媲美。

6、寿命长

只要液晶的配套件不损坏,液晶本身由于工作电压低、电流小,所以几乎不会劣化,寿命很长。

7、无辐射、无污染

CRT 显示器中有X 射线辐射,PDP显示器有高频电磁辐射,而液晶显示中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缺点:

1、显示视角小

由于大部分液晶显示的原理依靠液晶分子的各向异性,对不同的入射光,反射率不一样,所以视角较小,只有30—40度。随着视角的变大,对比度迅速变坏。

2、响应速度慢

液晶显示大多是依靠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发生变化,所以响应速度受材料的粘滞度影响很大。响应速度一般为100-200ms,温度越低响应速度越慢,动态图像质量差。

3、怕高温

高温会破坏液晶的定向层,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局部高温会形成残像。

4、由于是非主动发光暗时看不清。

2-2 什么是液晶

物质的第四态――液晶

我们都知道物质有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通常固体加热至溶点就变成透明的液体。然而,有些有机材料不是直接从固体转变为液体,而是经过中间状态,然后才转变为液体。这种中间状态外观是流动性的混浊液体,同时又有光学各向异性晶体所特有的双折射特性。

处于中间状态物质,一方面具有象液体一样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象晶体一样的各向异性,象这样的有序流体就是液晶。

2-3 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

不同类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部分部件可能会不同,如有的不要偏振片。但是两块导电玻璃夹持一个液晶层,封接成一个扁平盒的基本结构相同。如需要偏振片,则将偏振片贴在导电玻璃的外表面。

2-4 以TN型液晶讲解显示的三种方式

TN—LCD(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件)

在两块导电玻璃基片之间充入后约10um的具有正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Np液晶),液晶分子沿面排列,但分子长轴在上下基片之间连续扭曲90度,形成扭曲(TN)排列的液晶盒。

1、反射式

反射式可以利用外光节省功率TN型(扭曲向列型)液晶器件一般工作在反射式,入射光先穿过液晶盒,然后被反射器所反射。反射器由一个漫反射器和一个镜面组成,它们粘附在底玻璃外表面上。当两个偏振片正交,器件工作于正性显示时,不加电时光通过上偏振片,变成线偏振光,经过液晶层时,偏振方向转过90度,刚好可通过下偏振片到达反射器,反射回来的光偏振性没有改变,又再一次穿过液晶盒和上偏振片到达人眼。当加上足够高的电压后,液晶分子将与电场平行,光的偏振面不再发生旋转,所以光不能穿过液晶盒到达反射面。

反射式即使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被冲刷。然而,当在暗处或背景亮度不够高处观察液晶器件,需要加别的人工光源。为此常在漫反射板的边缘处装一个灯泡。

2、透射式

TN型液晶也可工作于透射式,液晶盒上方的偏振片为线性起偏器。下方的偏振片为线性检偏器。它们的偏光轴互相平行,并都与顶部基片表面处的液晶分子取向一致。当为加外电场时(驰豫态)入射光到达液晶盒底部时,光的偏振面将与检偏器的偏光轴垂直,光线被检偏器挡住了,从背面看过去液晶盒不透明,加外电场后,入射光经过液晶盒时不发生旋转,能从检偏器穿过,液晶盒仿佛是透明的。所以透射式液晶是将光源放在显示器之后,显示器调制入射光。

3、投影式

另近年发展很迅速的LCOS(LC on Silicon)更是投影式的典型。在LCOS中有源矩阵直接制作在单晶硅片上,尺寸可以做得很小,并可以充分利用发展已很成熟的硅集成工艺。将在背投影电视中讲解。

以上只对液晶显示器的简单工作原理进行了讲解。

三、PDP(等离子体显示器)显示原理简要

等离子体显示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具有易于实现大屏幕、厚度薄、重量轻、图像质量高和工作在全数字化模式等优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等离子显示技术在实现全彩色显示、提高亮度和发光效率、改善动态图像显示质量、降低功耗和延长寿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PDP成为大屏幕壁挂电视、HDTV和多媒体显示器的首选器件。

3-1 PDP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PDP是指所有利用气体放电而发光的平板显示器件的总称。它属于冷阴极放电管,其利用加在阴极和阳极间一定的电压,使气体产生辉光放电。彩色PDP是通过气体放电发射的真空紫外线(VUV),照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使荧光粉发光来实现彩色显示。其放电气体一般选择含氙的稀有混合气体,如氖氙混合气(Ne-Xe)

PDP按工作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电极与气体直接接触的直流型(DC-PDP)和电极用覆盖介质层与气体相隔离的交流型(AC-PDP)。

PDP的特点:

1、易于实现薄型大屏幕

厚度一般小于12cm,重量只有几十斤,分别约为CRT的1/10和1/6,PDP 的显示面积可以做得很大,不存在原理上的限制,而目前主要受限于制作设备和工艺技术。目前,PDP 屏的尺寸主要集中在对角线37—80英寸的范围。

2、具有高速响应特性

PDP显示器以气体放电为基本物理过程,其“开”“关”速度极高,在微秒量级。因而扫描线数和像素数几乎不受限制,特别适合大屏幕高分辨率显示。

3、可实现全色彩显示

利用稀有混合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励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光,并采用时间调制(脉冲调制)灰度技术,可以达到256级灰度和1677万种颜色,能获得与CRT同样宽的色域,具有良好的色彩还原性。

4、视角宽可达160度

5、伏安特性非线性强,具有很陡的阀值特性。

PDP工作时,非寻址单元几乎不发光,因而对比度可以达到很高。

6、具有存储功能

AC-PDP屏本身具有存储特性,工作在存储方式,从而使扫描线数达到1000线以上时,也不会使显示屏亮度明显下降,容易实现大屏幕和高亮度。

7、无图像畸变,不受磁场干扰

8、应用环境范围宽

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可在很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及在有电磁干扰、冲击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

9、工作于全数字化模式

10、具有长寿命

单色PDP的寿命可达10万小时,彩色PDP也可达3—4万小时。

11、因PDP内部气压为0.5个大气压,所以海拔2000m以上不能使用。

3-2 PDP原理

什么是等离子?

像素驱动指令

显像原理

面板结构

PDP的缺点

四、彩色CRT电视机显示原理

4-1 彩色显像管的发展及分类

彩色显像管按色彩重现控制方式分类,主要有荫罩式、聚焦栅式、束指引式和穿透式四大类,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荫罩式三枪三束、单枪三束和自会聚彩色显像管。

1、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

三枪三束管中每一个电子枪相对于黑白显像管中的电子枪,都有自己的发射系统、预聚焦系统与主透镜系统。三枪三束管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三电子束沿荫罩面扫描时必须始终能会聚在荫罩面的同一点上,这样才能使三束共同穿过同一荫罩孔并分别打在一个粉点组的三基色荧光粉点上。但是实际实现上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且制造成本高。

2、单枪三束管

只有索尼公司用,它的出现是彩色显像管向自动校正动态会聚误差迈进了一大步。单枪三束管有三个阴极,但发射的三束电子用同一电子枪聚焦。三条电子束在同一平面内呈一字排列,因此在任何偏转状态下三条轨迹大致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故只需进行水平方向的动态会聚误差校正。静会聚靠垂直安置的会聚板来实现。总之,单枪三束管大大简化了会聚的调节。为了提高束通过率,采用垂直条状栅网荫罩,使透过率提高到约为30%。

单枪三束管图像亮度高,偏转功率低,结构简单,成本低。其缺点:条型栅刚性差,易颤动、影响图像清晰度、柱形屏面耐压差、动会聚仍不理想。

3、自会聚彩色显像管

自会聚显像管可以完全取消动态会聚电路,只靠偏转磁场本身的特殊分布就可以实现会聚,因而调节非常简单。同时取消了动会聚线路,节省了约100 多个动会聚元件,使整机成本大幅度降低。自会聚显像管在当前占绝对优势。

4-2 CRT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CRT显像管是一种真空电子管,利用电子束轰击荧光屏来工作。所以CRT必然包含三大部

件:发射电子并将它们会聚成细束的电子枪、使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扫描的偏转系统、根据电子束能量强弱而发出不同亮度光的荧光屏。

4-3 精密一字形自会彩色聚显像管

自会聚管的主要部件是:精密一字形一体化电子枪、条槽形荫罩垂直粉条荧光屏、精密静态环行偏转线圈。

1、精密一字形排列电子枪

自会聚电子枪既不像三枪三束管那样按品字形排列,又不像单枪三束管那样只有一只电子枪,而是采取精密一字形一体化电子枪。“一字形”是指三只电子枪在同一水平面内准确无误地排成一条线,“一体化”是指三个电子枪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一组单片三孔的调制极精确的定位形成一个整体(电子枪中的R、G、B三个阴极是相互独立的)。而控制极(栅极)、加速极、聚焦极、高压阳极是共用的。理论上,该电子枪之间的距离精度,只取决于制作电极的模具的精度,与组装工艺无关。

电子枪中各极的作用

阴极:用来发射电子。在阴极的圆筒内装有灯丝,用来加热阴极,阴极受热后便能发射电子。

控制极:又称栅极。它与阴极之间的电位差大小,将决定电子束的强弱。

加速极:加有500V左右的正电压,将阴极上的电子拉出来,并使电子加速射向荧光屏。调节此电压的大小,将影响显像管的亮度。

聚焦极:上面加有5KV左右的正电压,调节此电压的大小,可使聚焦良好。聚焦不良图像模糊。

高压阳极:上面加有25KV左右高压。此高压同时加到内导电层,形成一个均匀等电位空间,使阴极发射的电子高速轰击荧光屏上的荧光粉。

除上述电极外,电子枪的顶部还装有四个磁环,其中两个磁环位于两个边束的阳极孔上并与阳极孔同心,起磁分路作用,使两个边束形成的光栅尺寸减小,称为磁分路器;另外两个磁环位于中心束的上下方,起增强磁场的作用,使中心束光栅尺寸增大,称为磁增强器。四个磁环总的作用是使R、G、B三基色的光栅重合。它们是会聚装置的组成部分。

2、开槽式荫罩板和条状荧光粉

自会聚管在荧光屏上涂着垂直交替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条,每R、G、B三个荧光粉条为一组,作为一个像素。在没有荧光粉的空隙处涂有石墨,可吸收杂散光,提高图像对比度。

在荧光屏1cm处,装有一块荫罩板(也叫选色板)由薄钢板制成。在其上面开有约40万个排列有序的条状小孔(荫罩孔),每一个小孔对应荧光屏上一组荧光粉条,它们的作用是使R、G、B电子束只能轰击与自己对应的荧光粉条。

3、动会聚校正型偏转线圈

自会聚显像管在管径上装有调整色纯和静会聚的磁性组件和特制的高精密度偏转线圈。这种偏转线圈能产生三条电子束动会聚所需的会聚磁场,在内部磁极的配合下,使三条电子束在整个屏幕上自动会聚。

色纯磁环:两磁极磁环,其形状和原理类似于黑白显像管上的光栅中心位置调节片。

红蓝会聚磁环:四磁极磁环调整其夹角可使红蓝竖线重合,同步旋转是红蓝横线重合。

紫(红蓝)和绿会聚磁环;六磁极磁环,调整其夹角可使紫和绿竖线重合,同步旋转是紫和绿横线重合。

五、投影电视机

投影显示是指由平面图像信息控制光源,利用光学系统和投影空间把图像放大并显示在屏幕上的方法或装置。投影电视不同于直视显像管电视机、等离子显示屏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电视机等。它由光学成像系统最终来完成图像的显示。经过60年的研究和开发,投影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宾馆、影院、会议室以及家庭中。

5-1 投影电视的分类

根据光源是从屏幕前面透射还是从屏幕后面透射,投影电视机可分为前投式投影电视机和背投式投影电视机。根据投影光源的不同,投影电视机又分为CRT(显像管)投影电视机、LCD(液晶)投影电视机以及DMD(数字微镜面器件)投影式投影电视机。液晶投影电视机又有以下4种:非晶硅-TFT(薄膜晶体管)液晶投影式、高温多晶硅-TFT 投影式、低温多晶硅-TFT 投影式以及硅片基液晶(LCOS)投影式。常用的是非晶硅-TFT、高温多晶硅-TFT 以及LCOS 投影式。

背投式电视机与前投式电视机的区别。背投式电视机,图像光束向后投,经反光镜反射到显示屏的后面成反像,观众在前面看则为正像;前投式电视机,图像光束从观众后面投向观众前面的显示屏,显现图像。

一般来说,前投式比背投式显示屏尺寸更大,前投式多用于100英寸以上的机型,背投影式多用于40英寸以上至100英寸以下的机型(40—70英寸)。正投影的优点是在同样条件下,其亮度和清晰度都比较高,使用比较方便安装及携带方便,节省空间。缺点,由于外界光线也会经屏幕反射,因此观看效果(图像的对比度色饱和度和相对亮度等)影响较大。背投影电视的优点是:外界光线对观看效果的影响比正投影的要小一些,缺点:图像的亮度和清晰度比正投影要有所降低;背投影电视占用空间较大。

显像管背投式电视机有3 镜头式和单镜头式两种三镜头式,一只投影管使用一组镜头;单镜头式,三只投影管共用一组投影镜头,但需使用十字形分色镜,以便将R、G、B色通过一组透镜透射出去。

因常用的是3镜头显像管背投式电视机,下面主要介绍使用较多的此种类型。

5-2 投影电视的组成(以3镜头显像管背投影电视为例)

一台普通的电视机是由电路机芯板、显像管及附件和机壳等主要部分组成,而一台背投影电视机,除用红(R)、绿(G)、蓝(B)三只投影管代替普通电视机中的显像管、用投影屏代替荧光显示屏外,同样它也包括电路板、机壳等。

原则上来说,投影电视机机芯电路板与普通电视机的机芯电路板差别不大,如投影电视设计功能与普通电视机相同的话。那么不同点有以下几个:

1、普通电视机的一个视放板,投影电视有R、G、B三块独立的视放板。

2、普通电视机行输出提供一组高压、聚焦电压和加速(栅帘)电压,投影电视需要提供三组,同时供R、G、B投影管使用。

3、行/场扫描输出电路能同时驱动R、G、B投影管偏转线圈,完成与普通电视一样的扫描作用。

4、投影电视的开关电源的负载能力要比普通电视机大,以足够满足功耗的要求。

5、CRT投影电视的有的数字会聚调整系统

6、投影电视的机壳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与普通电视不同。上半部分主要安装投影反射镜面、特制的投影显示屏,完成图像的光学放大、成像显示;下半部分安装R、G、B投影管、电路机芯及其它相关部件。为便于室内移动,背投影电视机一般都安装有万向轮。

由此可见,投影电视机与普通电视机电路相比,除数字会聚电路及机械构造不同,其它电路与普通电视机相同。普通电视机的电路工作原理和维修调整方法同样适用于投影电视

机。

背投影电视机由反射镜面、投影管(带透射镜头)、显示屏面三者组成的投影电视光学放大成像系统,其作用是将投影管透射镜头透射出的光束反射到特制的显示屏背面,以便在屏幕上显示出图像。透射镜头与投影管的安装连接(投影枪组件)、投影枪组件与反光镜的安装角度,即透射光线的入射角度、反光镜面与显示屏之间的角度决定了背投式光束的传送途径,也决定了最终能否在屏幕上产生所需要的图像。它的安装角度不能随意改变,涉及到整个光学系统的设计。

下面将逐一介绍背投影电视机主要部件

5-2-1 微结构光学型背投影屏幕

背投影电视机的显示屏幕不是一个简单的屏幕,它是一个光学部件,直接关系到图像的质量。屏幕的质量与图像的亮度、色偏移等密切相关,背投式电视机显示屏设计很复杂,它相当于有许多小的凸透镜组成。首先它要使投向屏幕的光线向观看者方向折射,以增加图像的亮度,偏离水平方向的折射光线仅可以改善视角特性。因为投影管透射出的是一个光束,一般的屏幕就会造成中间出现亮斑,这种微结构光学型屏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微结构光学型屏幕是由菲涅尔透镜和双凸透镜组成。

设想将一个凸透镜用其表面的许多同心圆划分出许多圆筒,每个圆筒的上部近表面处是圆环形小棱镜,对光线起折射作用。其下部只起支撑作用,切去后对光学性能无影响。经这样处理后就可将一个大的凸透镜做在一个屏面上,这就是菲涅尔镜。平常使用的菲涅尔透镜又由凸透镜(会聚镜)和菲涅尔镜组成其作用是将投影透镜的光变成平行光在投向双凸透镜层。

双凸透镜的作用:将来自菲涅尔层的光线向视区分配;分配红、蓝、绿的倍率放大量,以减少色偏移;吸收外界光保证最高的对比度。双凸透层分配光有两种方式,为实体漫射和表面层漫射,即BD和SLD方式。

SLD方式屏幕比BD方式屏幕具有更高的增益和视角,也就是说SLD方式屏幕是高增益、宽视角屏幕。SLD方式双凸透镜中含有一种漫反射材料,如在观众一侧的屏幕面上加工了无数纵向凸透镜,可以使水平方向散射光向中心弯曲,可以增加亮度。在背投影电视的设计中,另一种严重的现象就是色偏移问题。色偏移问题是由红、绿、蓝三基色光从不同位置进入折射面、折射与入射角及各色光波长的不同而引起的,这是屏幕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黑条是为吸收环境光而加的,这样可以增加对比度。通过微结构光学背投影屏幕的光线轨迹。

5-2-2 三枪式背投影电视机显示形成及其辅助器件

1、投影管

投影管式(三管式)背投影电视机也称显像管式或者阴极射线管式(CRT)背投影式电视机。所以投影管(CRT)也就是发光并调制图像信息的重要器件。投影管屏上的亮度必须是观看屏幕上亮度的近百倍才能满足要求。

目前常用的投影管尺寸为7英寸,一般背投影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43-51英寸,仅面积放大率就是32-40倍,因此投影管必须比普通彩色显像管的峰值亮度高近百倍。为高亮度和高分辨率,投影管在结构上不同于普通显像管,它的阴极、荧光屏、电子束聚焦与偏转上都有特别之处。

投影CRT管与普通电视用的直视CRT区别,简单对比说明。一只普通电视机用直视管等效于三只投影管+反光镜+显示屏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只投影管起1/3直视管的发光作用。因此,相对直视管而言,投影管结构要简单一些,但要求高亮度及长寿命等问题还是较难制作的。

投影管可作为一个光源,但是不能直接投射,它必须与相应的透镜组配合,经聚焦调整后才能作为投影管光学组件使用。而且为了防止投影管屏温过高损坏投影管,在透镜和投影管屏面之间须注入冷却液。投影管根据聚焦、偏转方式不同,其分辨率也不同;静电聚焦、静电偏转、投影管分辨率中等;静电聚焦、磁偏转投影管分辨率中上;磁聚焦、磁偏转投影管分辨率最高。对于不同的广播制式,投影电视用途不同。对投影管的分辨率要求也不同。目前常用的是磁偏转、静电聚焦投影管。

从表5-1可以看出,CRT投影管与普通显像管的最大区别在于投影管需要工作在大电流、

对于投影管来讲,相对于普通显像管,由于它长时间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大功率的状态下,这就决定了它在制造技术上有三大难点:

(1)电子枪

投影管的电子枪工作电压一般为32kv,峰值电流为5-7mA,这就对电子枪本身有极高的要求:a、不能打火无寄生发射。b、相差要小7英寸屏的投影管,如垂直分辨率为1000 行,则光点直径为0.2mm。c、在大电流下,聚焦特性好。D、采用大电流密度阴极,普通的氧化物阴极已经不能胜,任必须采用氧化钪阴极

(2)玻壳

投影管的玻壳与普通单色显像管的玻壳类似,它没有荫罩,因为它的荧光粉只有一种颜色,没有选色问题。但制造上还有以下几点要求:a、投影管玻壳是整个投影光学透镜系统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屏的内表面就是一个负曲率球面透镜,要求它的镜面光洁度非常高。

b、在高功率的电子束轰击下,不能变色。

(3)荧光粉

a、在高亮度大束流的条件下不变质。

b、由于最终的图像是经过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所以投影管本身的图像的精度就必须足够高,这样才能保证投射到屏幕上的图像的分辨率。因此,投影管的荧光粉颗粒要足够细,且荧光粉层要密实。

2、透镜组

普通电视机是靠3束电子束轰击显像管的三基色荧光粉成像的,而CRT投影机是靠三基色光束合成在特制的屏幕上成像的。当光束从光源(投影管)发出后,由于散射存在,在达到屏幕上时必然呈散射状态,不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是无法观看的。因此,所有的CRT 投影机,无论是前投还是背投,都无例外的要加光学透镜组――投影镜头。

CRT投影镜头通常是一组透镜,一般由3-7片透镜组成,除用来放大、聚焦光束外,另一主要作用是用来适当地补偿、校正各种光栅的畸变失真。在投影电视中,这种镜头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为全玻璃型,即组成镜头的每片透镜都是玻璃透镜;另一类为混合型,即组成镜头的透镜即有玻璃透镜,也有塑料透镜。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投影镜头主要都是混合型的,它的优越性在于高性能、重量轻及成本低。一只5 群5 枚混合型投影镜头,它由三片不同的有机玻璃非球面镜片、一枚有机玻璃球面镜及一枚玻璃球面镜片及安装架、聚焦调整机构等组成。在一组混合透镜中必须至少有一片玻璃透镜,原因是在使用过程中当温度变化时有机玻璃(或塑料)透镜的折射率将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透镜焦距的变化,使成像面发生偏移,造成图像模糊。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总是用一个玻透镜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3、冷却液

由于投影管工作在高功率状态,会产生大量的热,屏面中心温度达到120o C,所以必须对投影管进行冷却才能保证其工作正常。一般采用将投影管前端浸在冷却液中的办法。投影透镜组中靠近屏面的凹凸透镜(又称为C透镜元件)与投影管屏面之间留出足够空间充注冷却液。投影管工作时可将投影管屏面的温度控制在80o C以下。

充注在C镜头元件与投影管之间的冷却液不只是起冷却剂作用,它还被设计成投影镜头的一部分,所以它又是一种液体透镜,可大大降低透镜组的成本。当然,对冷却液的要求很严:a、光学折射率必须接近屏面的折射率(1.56)和C镜头元件的折射率(1.43),b、保证从室温到投影管的工作温度(80o C)范围内物理性质稳定。c、与密封件不起化学反应。

冷却液非常主要,使用时不能使冷却液漏掉,换投影管后必须注入合格的冷却液,决不能注入水作为冷却液,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4、反光镜

反光镜根据材料不同有玻璃反光镜和薄膜反光镜,根据反射面不同有表面镜(前面镜)和里面镜(第二面)反射镜。二次反射面比前面反射镜便宜些,成本低。

5-3 三枪式CRT背投影电视机与普通CRT 电视的区别

5-3-1 图像畸形失真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不管电视机的成像原理如何,我们对它的要求都是成像要理想、不产生畸变、失真,但实际上投影电视机的成像很难是理想的,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各种畸变、失真。由投影镜头引起的图像畸形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球面相差失真。这种球面像差失真是由投影镜头中心的光束焦点与通过镜周边光束焦点不同引起的。

2、像差失真。彗形像差失真是由轴向偏差引起的,即倾斜输入的光束彼此不在同一个点上聚焦,而使一个光点图像看起来象彗星的尾巴一样发亮。

3、像扭曲失真。图像扭曲失真可分为筒形失真和枕形失真。筒形失真是图像实际边角高度低于理想图像的边角高度,使图像成筒形。枕形失真是实际图像边角高度高于理想图像边角高度,是图像成枕形。

4、图像弯曲失真。当其借助平面调整聚焦时,外边缘部分的焦点不同于屏幕中心的焦点,投影电视的光源图像毕竟较小,相对于屏幕来说仍属于点光源。这一种失真类似于,直视CRT显像管特别是纯平显像管的中心聚焦点比周边聚焦点小,因光束(电子束)到达屏幕中心和边缘的距离不同引起,需要偏转电路进行预失真校正。

5、轴向色像差失真。轴向色像差失真是因每种波长的光(红、绿、蓝光)的折射率不同而引起的,一般来说,镜头焦距越长轴,向色差失真越大。

6、倍率色像差失真。这是因镜头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红、绿、蓝光线)具有不同的倍率,使各色图像尺寸不同,从而引起色偏移产生的一种失真。

7、像散(散光)失真。像散失真是由通过镜头横向部分光束的焦点,不同于通过纵向部分光束的焦点产生的,其特点是在一线上出现光点。

若投影镜头不存在各种失真,则经过镜头后的理想图像应是一个无任何失真和像差的完美无缺的图像。实际上投影电视机中理想的图像是不存在的,但可以经过镜头的精心设计,尽量减少像差和失真,在由电路设计对某些失真和像差进行补偿、调整后可以是图像接近理想的图像。

对于不同的背投式投影电视,上述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在于采用的电路机芯功能。所以我们对背投电视机的理解、分析,除各型背投影电视机几乎相同的光学系统外,重点还是对各型背投影电视机电路机芯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得了理解、分析。

5-3-2 色场偏光现象形成的原因及补正方法

无补正时的现象:单色场(红和蓝场)时屏幕上的图像左右亮度不均匀,全色场时图像左右部分会出现类似CRT直视显像管的色纯不良现象。

形成原因:绿投影管应在中央,光束向屏幕两边照射的距离相同,光束最终到达屏幕的光亮度相同,不会出现此现象。而红色和蓝色投影管却需要分别安装在绿投影管的两侧,偏离中心点。所以就会造成某投影管靠近一侧的屏幕上得到的光亮度高,此种颜色明亮;而相反的一侧,因距离远,得到的光亮度低,此种颜色发暗,就造成了色场不匀现象。液晶背投影电视机及数字光路处理器背投影电视机,因本身成像器件较小,采取先进行光束汇合,在将混合光束一起投向屏幕的方法,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色场偏光补正的方法:一种是物理补正法,一种是电路处理补正法。早期的背投影电视机都采用物理补正法。在红色投影管和蓝色投影管组件镜头上加装遮光措施,减少高光亮度的一侧的通光量,来均匀到达屏幕上的利于背投影电视机屏幕亮度的提高。

后来许多厂家的开始使用电路处理补正法。电路处理补正的实现原理:是CPU 检测行、场扫描输出信号,根据行、场扫描输出信号波形,进行比较出投影管的扫描位置信息,通过将投影管扫描位置信息与图像信息中的行场信号进行比较,确定屏幕上的亮、暗区域的图像信息。CPU通过总线控制,图像处理电路中的亮度处理电路,对相关图像信息的对应部位,提前进行预加重均衡处理。从而达到均衡屏幕图像亮度的目的。

5-4 三枪背投影电视机与普通CRT 电视的异同

5-4-1 微处理系统(CPU控制系统)

目前,背投影电视机的微处理系统的控制都是通过I2C 总线控制的,背投影电视机与普通CRT电视微处理器控制系统的区别只是在数字汇聚处理电路的控制上。

5-4-2 数字会聚处理电路系统的组成

背投电视与一般电视一样,只是前者采用投影显示,后者采用直视显像管显示。因此,两者的调整除显示有关的调整不同外,其余几乎完全相同。数字会聚调整就是与一般电视不同点之一,另外还有聚焦、束流等调整。

投影电视机的调整,关键在于屏幕显示会聚的调整,若会聚调整不当,则不能显示正常的彩色图像,且图像还会产生严重的几何失真(已在前面“图像畸形失真分类”中讲解)等。因此实际上会聚调整电路的设计也是背投影电视机设计的关键,关键在于会聚系统设计的成功与否。老的背投影电视机是采用模拟会聚系统则需要几十只电位器来进行调整,调整效果不理想。因此技术先进的厂家生产的电视机都采用数字会聚电路进行调整,而且采用I2C总线控制,通过计算机或遥控器进行调整,有的甚至只需按某一键便能够自动地完成调整。目前,我国背投生产厂家尚未完全掌握数字会聚系统软件、硬件的设计技术。因此,投影电视的设计、生产受松下、东芝等国外公司的制约,只能买别人的数字会聚电路板使用,且得不到详细技术资料。

数字会聚电路是全数字电路,与普通的模拟型调整电路相比,数字会聚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1、不用调整控制电位器等;

2、彩色匹配更精密,会聚更好;

3、可采用遥控器或计算机进行调整。

数字会聚数据调整分成PAL制4:3、16:9、100hz、逐行扫描显示调整和NTSC制4:3、16:9、100hz逐行扫描显示调整;兼容高清晰度信号的背投电视机还要对各数字高清晰度信号调整。调整数据存储在E2PROM中,存储容量在NTSC制时每种屏显约需4k,在PAL制时每种屏显约需

8k,一般E2PROM选用64k,许多背投影电视机有100hz和逐行扫描以及高清晰数字信号,其调整取样点的增加,E2PROM的容量有所增加。

调整时,用遥控器调出调整屏幕显示,再按屏幕显示说明用遥控器有关按键进行调整。进入数字调整程序后,主CPU将调整信息控制,转移到数字电路的副CPU控制调整。数字会聚电路的调整只能减少屏显彩色和几何的失真,不能调整整个屏幕显示图像的大小。作会聚调整之前需利用改变主行、场偏转的数据,调整好行幅、场幅及枕校等。然后,再按PAL4:3—PAL16:9—100HZ状态—NTSC4:3—NTSC16:9—逐行状态┈先后顺序进行调整(根据屏显菜单调整),调整良好的图像,R、G、B投影成像(如十字格信号)应在屏幕各部分上完全重合,无色偏离现象、垂直线应垂直、水平线应平直、无弯曲现象。

一般背投影电视机行业模式的几种调整状态包括:调整选项、画面调整、白色平衡调整、投影电视调整、偏转调整、画中画调整等。在投影电视调整中与普通电视不同是“投影电视调整”(其中调整的项目是每中颜色的CRT的平衡调整)包括:R、G、B的增益和R、G、B的截止以及蓝色的伽玛校正。另外就是数字会聚调整。

对蓝色进行伽玛校正的原因:是由蓝色的光谱特性决定的。

5-4-3 CRT附属电路与普通CRT电视的异同

CRT附属电路包括:行场扫描电路、相关电压发生控制电路、视放电路、背投影电视机的会聚控制电路。

背投电视机的行、场扫描电路主要作用是为R、G、B投影管提供行、场扫描及各种工作电压,使各投影管产生正常的扫描光栅。其扫描信号生成电路与普通CRT 电视机相同,不同是在其输出级上,背投影电视机的输出级要分别提供给R、G、B投影管行场扫描,要求行场输出级的功率要比普通电视机大。三个投影管的行场偏转线圈的连接方法,各生产厂家设计有所不同。基本可分两类,一类:行、场偏转线圈的都采取并联的方式;另一类:行偏转线圈采用并联方式,场偏转线圈采用串联方式。

在提供电压上的相同点是提供提供灯丝电压(当然指灯丝电压由行电路提供的机型)、200v视放电压以及+/-45V的场供电电压等,另外还提供CRT高压、聚焦电压及帘栅控制电压。不同:背投电视机所提供的灯丝电压、视放电压、CRT高压聚焦电压、帘栅控制电压都是三路,分别提供三个投影管。

视放电路的区别是分别有R、G、B三个视放电路工作。

背投影电视机的会聚控制电路,与前面讲的数字会聚电路相连,通过数模转换电路转换成模拟信号,驱动三对双运算放大器来调制推动R、G、B三色投影管管的会聚线圈工作,从而实现动态会聚的调整控制。

5-5 LCD背投影电视机

5-5-1 透射式液晶背投影电视机特点

液晶投影电视机(简称LCD-PTV)主要依靠投射型TFT-LCD器件产生图像,其原理同平板液晶相同,只是最终成像的方式不同,目前其画面质量已接近CRT但其有不少缺点:

a、透过率低,一对偏振片的透过率只有约0.3;

b、开口率低,不到0.4,光利用率3%;

c、价格高

5-5-2 LCOS投影电视

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属于新型的反射式微LCD投影技术,其结构是在硅单晶圆片上,利用半导体技术制作驱动面板(又称为CMOS-LCD),然后将单晶片用研磨技术磨

平,并镀上铝当做反光镜,形成CMOS基板,然后将CMOS基板与含有透明电极的玻璃基板贴合,在充入液晶,进行封装测试。

由于LCOS 面板是以CMOS 芯片为电路基板,因此无法让光线直接穿过,其分光合光系统设计和LCD有些不同。通常需要在分光合光系统中利用偏极化分光镜(Polarization Beam Spliter,PBS),将入射LCOS面板的光束与反射后的光束分开。

PBS是由两个450等腰直角棱镜底边粘合而成的棱镜,当非线性偏极化光入射PBS时,PBS 会反射入射光的S偏振光(垂直入射线平面),并且让P偏振光(平行入射线平面)通过。

与穿透式LCD及数字逛处理器DLP 相比,LCOS的优点:

a、光利用效率高。LCOS与LCD投影显示器类似,主要差别就是LCOS属于反射成像光利用率可达40%以上,与DLP相当而穿透式LCD仅3%—10%;

b、体积小。LCOS可将驱动IC等外围线路完全整合在CMOS基板上,减少外围IC 数目及封装成本,并使体积缩小;

c、开口率高。由于LCOS的晶体管及驱动线路都制作在硅基板内,位于反射面之下,不占表面积,仅像素间隙占用开口面积。LCOS开口率90%以上;

d、制作技术成熟;

e、LCOS的尺寸一般为0.7英寸,所以相关的光学器件尺寸也大大缩小,使LCOS-PTV总成本下降;

f、LCOS目前无专利问题

下面对LCOS投影电视系统及主要部件分别介绍

1、LCOS-PTV系统组成

LCOS-PTV与LCD-PTV的主要结构在导光及分光合光部分的设计大同小异,只是在LCOS-PTV中,LCOS面板前多加了PBS。而由光源发出的光经双色镜后,分成R、G、B三色光,此三色光分别通过各自的PBS后,会反射S偏振光进入LCOS面板,当液晶显示为亮时态时,S 偏振光将改变为P偏振光,最后以双色镜组合挑变过的三道偏振光,投射至屏幕处得到图像,三片式LCOS背投影电视机具有较高的亮度。

在需要结构紧凑的场合,也可使用三片LCOS屏,而共用一个PBS和一个分光复合三色棱镜组合(TPA)。在整个光学系统里,PBS首先将发自金属卤化物灯的光束起偏振,起偏后的S 偏振光进入TAP,并在TPA中将光束中的蓝光在BC里面反射,在经AB 面的全反射,照到蓝LCD 屏。来自蓝LCD屏的反射光被调制后变成P偏振光,沿着与入射S偏振光相同的光路返回。其它颜色的光也经过同蓝相同的方法,由各自的光路返回。最终汇合,照射在屏幕上成像。LCOS 的显示芯片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决定了显示模式、显示分辨率、色彩方式以及色深。

2、LCOS芯片结构

有源NMOS矩阵中每个像素由一个NMOS晶体管及一个存储电容构成,矩阵的上下侧为行驱动电路,左侧为列驱动电路。

5-5-3 液晶投影电视机的光源

光源对液晶投影电视机的亮度和图像质量有重大影响,是非主动发光式投影电视的关键部件。

光源种类有碘钨灯、短弧氙灯、短弧型金属卤化物灯及高压汞(水银)灯。

氙灯:优势,发光光谱特性好(接近太阳光谱)和点光源。劣势,效率低和价格高,最近开发的小型高效的氙灯已经用在反射式投影电视上了。

金属卤化物灯:使用较多,330W-575W的此类灯在大屏幕投影电视中使用广泛,250-300W 的已被高压汞灯代替。

高压汞灯:这种等的峰值亮度约为109cd/m2,是卤化物灯的两倍,投影电视的主流。

碘钨灯很少使用。

5-6 数字光路处理器投影电视

DLP(Digital Light Porsessing)数字光路处理器,它是以DMD(Digital Micormirror Device)数字微反射器作为成像器件。

DLP优势:

A、数字优势。数字技术的采用,是图像很大等级达256-1024级,色彩达2563-10243种,图像噪声消失,画面稳定清晰。

B、反射优势。反射式DMD器件的应用,使成像器件的总光效率60%以上。

DLP根据DMD的片数可分为:单片机、两片机和三片机,三片机效果最好。

DMD器件是由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可通过二元脉冲控制的半导体元件。

DMD器件灰度级的实现

因为DMD是一种数字式光开关,所以对于光线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灰度等级的实现采用了称为“二进制全重脉冲宽度光调制”技术,由于DMD是高速光开关,所以在视频信号每一帧时间中,可以持续时间不同的脉冲数字光信号。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灰度级的图像,现在的DMD可以实现间隔为15us的机械开关。

LCD的光阀开关间隔有几十毫秒,与其不同,DMD技术在一帧于下一帧衔接以及显示移动物体时不会出现延迟的形象,这是由于DMD的灰度级完全由时间分割来控制,这种分割是精确且稳定的。而LCD的灰度级是由地址晶体管以及液晶材料的模拟特性决定的电压来控制,温度以及光降解也会间接影响LCD图像的稳定性。

浅谈通信技术发展史

浅谈通信技术发展史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这么课程学期过半后,了解并掌握了一些与通信相关的知识,加以课程之余自己通过查阅书籍和使用网络工具,将通信史这一知识方面整理成以下文字,用以自我提高以及与大家共同进步。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现在一样是“无线”的,如利用以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认为这是最早传递消息的方式了。事实上不是,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再通过“鼓声接力”和专门的“击鼓语言”,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消息准确地传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其实,不论是击鼓、烽火、旗语,还是今天的移动通信,要实现消息的远距离传送,都需要中继站的层层传递,消息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由于那时人类还没有发现电,所以要想畅通快速地实现远距离传递消息只有等待了……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

计算机专业工作总结

计算机专业工作总结 篇一:计算机人员工作总结范文 本人于2012年任职以来,严格履行计算机工作的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个项任务,先将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 二、完成本职工作的质和量本人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任职期间,较好的完成了单位下达的责任目标。 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计算机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计算机技术更是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进行知识更新,也是形势所迫。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了掌握计算机更前沿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与前辈和同事交流学习充实自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强了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理论基础还不扎实,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方式不够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得更好,加强理论学习,积累项目经验,做好2012年工作计划,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成为能在单位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员工。 篇二:2010年计算机工程师工作个人总结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了,可是回想大学刚毕业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什么都不懂,更别提是计算机工程师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个月后,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懂,在社会上立足很难。 痛定思痛,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还是要回到校园中去,我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于是我报考了成人教育学院,在成教院里主攻计算机技术,希望自己能够考去计算机工程师,理想就是这么远了,不能太远。 我于XX年获得计算机工程师技术资格,从XX年元月起,被聘为公司计算机工程师至今。自任现职以来,严格履行计算机工程师的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个项任务,任现职以来年度任职考核全部优秀。 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不仅专业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拓

显示器件的发展历史

平面的魅力--纯平显示器漫谈 PC显示器技术从诞生开始就没有多少真正的变化。尽管显示器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但基本的阴极射线管技术仍然是以几十年前的旧电视技术为基础。目前,在传统CRT 显示器中,日益发展的“纯平”技术越来越引人瞩目。 一、显像管形状的发展历史 组成显示器最重要的部件无疑是显像管。显像管的发展历史几乎就代表了显示器的发展历史。显像管的形状有球面、柱面、平面直角、超平面、纯平面等之分。 球面显像管其形状是球体的一部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都有弯曲,所以在边缘处会造成图像的变形。一般而言偶数英寸(14、16、20英寸)的显示器采用这种显像管。球面显示器采用的是荫罩显像管,它在荧屏前方有一张很薄的穿孔金属片,用以生成分离的荧光点。由于荫罩显像管中荧光点排列的方式,所以能产生边缘清晰的图象,很适合文字的显示。 柱面显像管代表产品有索尼的Trinitron和三菱的DiamondTron,在垂直方向是平直的,在水平方向有弯曲。垂直方向的直线造型既减少了图象的变形,也避免了上方灯光反射的干扰。柱面显示器采用的是荫栅显像管,它透过一列绷紧的细线生成垂直的荧光线,在屏幕下方可以看到一根极细的固定荫栅的水平减振线。荫栅显像管具有比荫罩显像管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同时不失精确的聚焦。因此这种显像管比较适于图象编辑工作。但它在水平方向的弧度不太利于文字的显示。 平面直角显像管它的屏幕实际上也是一个球体的一部分,只是这个球体的直径很大,使得屏幕看起来几乎是个平面。它消除了图象的变形,并避免了灯光的反射。目前绝大多数的15、17、19、21英寸显示器都是平面直角的。几乎所有的平面直角显示器都用的是荫罩显像管,只有NEC的CromaClear是个例外。它采用的是一系列垂直排列的椭圆形栅孔,据称结合了荫罩显像管和荫栅显像管二者的优点。 纯平面的显像管上述这些显像管,都没有达到完全的平面,因此,所显示的画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变形和扭曲,依然不够令人满意。直到现在,一些崭新显示器――纯平显示器的出现,才使CRT显示器终于走上了完全平面的道路。 二、“纯平”显像管的性能特点 从最早的球面显像管到现在应用最多的平面直角显像管(FST),再到以SONY特丽珑(Trinitron)和三菱钻石珑(Diamondtron)为代表的柱面显像管,显像管弧度已经越来越小,特丽珑显像管已实现了垂直方向的零弧度,但在水平方向仍然没有达到完全的平面。纯平面显示器,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笔直的,就象一面镜子那样平,失真、反光,都被减小到了最低限度。正如几年前平面直角显像管取代球面显像管一样,纯平面显像管必然将取代现在的平面直角显像管和柱面显象管,形成新的风潮,这是CRT显示器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最新出现的一些“纯平”显像管(IFT)技术,使传统CRT显示器终于走上了完全平面的道路。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计算机发展史1

一、中国计算机病毒发展史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自从1985年在美国被当众证明其存在性之后,计算机病毒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路高手出于种种目的,纷纷编写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在Win-Intel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股计算机病毒狂潮。在这股狂潮中,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首当其冲,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崭露头角 大约是在1988年,随着软件交流,石头和小球病毒跟随软盘悄悄地通过香港和美国进入了中国内地,并在人们的懵懂之间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所间广为传播。直到病毒发作,人们才猛然惊醒!目前一般认为,小球病毒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由于当时普遍使用软盘来启动系统,因此这两个系统病毒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成了当时国内最流行的计算机系统病毒。跟随系统病毒之后,各路文件病毒也迅速登陆,巴基斯坦、维也纳和雨点等病毒令国人大为震惊之余,对其精湛的编程技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声鹤唳 1989到1991年是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迅速壮大的阶段,各色病毒揭竿而起,在中国大遍地开花。那时由于家庭电脑尚未普及,因此各家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计算机密集的地区成了计算机病毒的重灾区,而且往往是多种不同病毒反复交叉感染。米开朗琪罗和黑色星期五这两个文件病毒首开破坏软件系统之先河,在神州大地上大肆破坏。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声势之大,一时无两,决不逊色于名震世界的CIH病毒,甚至出现了“带口罩防计算机病毒传染”的笑话。更严重的是,国内的程序开发高手在经过短暂的迷惑之后,通过剖析病毒体,迅速掌握了病毒的编写技术,广州一号、中国炸弹、“六·四”和毛毛虫等各种国产病毒纷纷登场亮相。这个时期出版的各种剖析计算机病毒的书刊,不能说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好奇的大学生们,则成为了国产病毒的最先试制者。例如广州一号,就是广州大学一位在校学生研究病毒的副产品。不过,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国人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不再神秘;SCAN和TBAV等反病毒软件纷纷从国外引入,雷军等人也开始尝试自己编写一些国产反病毒软件。而华星等硬件防病毒卡更是风行一时,其硬件防病毒技术当时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巅峰之作 在人们逐渐掌握反计算机病毒的之后,计算机病毒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长达4K 的世纪病毒,通过全面地接管系统功能调用,做到了在带毒环境下,除了反汇编内存之外,其他软件都丝毫不能觉察病毒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编写得最认真的病毒。到了1992年,旧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完全被掌握,一些防病毒卡甚至宣称可以防范所有的已知和未知的病毒,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计算机病毒的末日了。此时,一个叫做DIR II的病毒横空出世。这个病毒编写得是如此之巧妙,短短的512个字节的程序代码,就钻入了DOS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了加密、解密和传染的功能,而且巧妙地躲过了各种防病毒软件和防毒卡的防线,达到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境界。其高超的编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为计算机病毒的典范之作。DIR II病毒迅速摧毁了各种防病毒卡,为防病毒软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人们开始认识到,反计算机病毒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防病毒软件因为其良好的兼容性,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升级能力而逐渐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研究_孔彬

52?2013年7/8月号 总第102/103期? 显示技术是人机联系和信息展示的窗口,广泛应用于工业、娱乐、通讯、教育、交通、医疗、军事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显示产业也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性支 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2012年8月21日,科技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下简称“规划”),倡导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潮流。 1.概况 100余年来,世界显示技术日益呈现出技术融合化、种类多元化、应用综合化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图1): 一是传统的显示技术阶段,主要以物理光学显示为主,包括镜片投影显示。二是现代显像管显示技术阶段,以1897年发明CRT 技术为标志。三是现代平板显示技术阶段,开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现已形成了全球迅猛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四是当代新型显示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引发了全球显示产业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显示技术迅速取代CRT 等传统显示技术,出现了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和产品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图1所示。 目前,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 金阶段。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研究 孔彬 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推动下,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链中上游技术创新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下游整机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其中,我国激光显示技术保持与国际同步,3D 显示技术与国际同行差距较小,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产业发展迅速。液晶显示和等离子体显示等主流显示技术自主产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激光显示技术和产业均处于蓄势待发阶段,未来显 示储备技术场发射显示的发展势头也较明显, 多种显示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显示的集成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迎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期。 激光显示和3D 显示技术已经被人们熟知并处于大规模应用阶段,下文将重点介绍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等三种新型显示技术。 2.有机发光显示 有机发光显示,又称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显示的发光原理和无机发光显示相似。当元件受到直流电(Direct Current ;DC)所衍生的顺向偏压时,外加之电压能量将驱动电子(Electron)与空穴(Hole)分别由阴极与阳极 注入元件,当两者在传导中相遇、结合,即形成所谓的电子-空穴复合(Electron-Hole Capture)。而当化学分子受到外来能量激发后,若电子自旋(Electron Spin)和基态电子成对,则为单 重态(Singlet),其所释放的光为所谓的荧光(Fluorescence);反之,若激发态电子和基态电子自旋不成对且平行,则称为三重态 (Triplet),其所释放的光为所谓的磷光(Phosphorescence)。OLED 的基本结构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极相连,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包成如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 和技术创新推动下,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链中上游技术创新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下游整机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 图1 显示技术发展总体历程

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

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 所谓通信,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方法。无论是现在的电话,还是网络,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实际还是人与人的沟通。现代通信技术,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最新的技术来不断优化通信的各种方式,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有效。这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目前炙手可热的3G就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信就是互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信在远古的时代就已存在。人之间的对话是通信,用手势表达情绪也可算是通信。以后用烽火传递战事情况是通信,快马与驿站传送文件当然也可是通信。现代的通信一般是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 纵观同新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9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 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数字通信以其抗干扰能力强,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网中的最主要的通信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网的各种通信系统。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程控交换最初是由电话交换技术发展而来,由当初电话交换的人工转接,自动转接和电子转接发展到现在的程控转接技术,到后来,由于通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换的技术已经不仅仅用于电话交换,还能实现传真,数据,图像通信等交换。程控数字交换机处理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性强,服务功能多,便于改变交换机功能,便于建设智能网,向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电话服务。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通过中继站传输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为信号可以"再生";便于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连接;便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保密性好;数字微波系统占用频带较宽等的优点,因此,虽然数字微波通信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却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传输手段。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无关;工作频带宽,通信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的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等优点。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 势 (1)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对此,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为运营商配备充足的频谱资源,为其综合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从市场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0 引言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表现在

最新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 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总结历史,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在码头工作期间,我工作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极富工作热情,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乐于与他人沟通,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不断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所以我现在已经能够熟练维护公司的系统和现场设备,包括有线终端跟无线终端等,能处理电脑软硬件所引起的相关故障,能注重大公司的种种流程细节,拥有了一名系统维护员的基本工作技能。 回顾历史。七八月份,是我成为公司正式员工最幼嫩的时期,一直都处在学习阶段,学习码头的系统的种种维护,包括学习无线设备,有线设备、电话跳接和cctv等,同时也参加了防台演练,从中学到了做好本职工作最基本的才能和后勤保障备用工作的实施方法,也学到一些日常的工作经验,包括处理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九、十月份,主要的是维护和稳定系统,并着手整理和完善it设备管理系统,工作总结《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十二月份,参加ccna培训,并处理it设备管理系统合同事务。一月份,和财务部携手整理财务资产标签。从中,自己存在了极其多的问题,我不断的思考与反省,有些问题已得到解决,仍有问题瓶径所在,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力度不够,很多时候碰到问

题缺乏冷静思考,心急过度。自己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欠缺,同时,自己细心的问题依然有一定的存在,这也造成自己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在这种及时性极其强的码头里,时间就是一切,这也就是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前段时间杂念比较多,忘记了自己仍然是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浪费了不少精力和心思。以前上夜班犹多,很多时间都未能利用,以后自己必须摆脱夜晚内心厌学、厌做、厌想的困扰,及时处理和完善工作。 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有几个大问题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it设备管理系统拥有极其多的问题,它是我的核心工作,它的完成情况反映着我的工作是否尽职。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有,ccna培训完,由于时间等问题,有很多知识未能及时巩固,同时也需要紧抓时间实践操作,并参加实际建设和规划,使自己能更加灵活应用网络知识,并积累处理相关异常经验。同时,自己在今后的一年里,会参加相应的证书考核,不断提升自己,并紧抓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it知识,搭建各种服务器知识,包括自己学习小型机跟提高英语水平。 第二篇: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 计算机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历史。在码头工作期间,我工作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极富工作热情,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乐于与他人

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1-1 显示器件的分类及显示技术的发展史 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视觉占60%,听觉占20%,触觉占15%,味觉占3%,嗅觉占2%,近2/3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由此也就促进人们对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图像显示成为显示中最重要的方式。 电子显示器件可分为主动发光型和非主动发光型两大类。前者是利用信息来调制各像素的发光亮度和颜色,进行直接显示;后者本身不发光,而是利用信息调制外光源而使其达到显示目的。显示器件的分类有各种方式,屏幕大小、显示内容形状……;按显示材料可分固体(晶体和非晶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和液晶体显示器。但是最常见的是按显示原理分类,其主要有: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板(PDP)显示、电致光显示(EL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真空荧光管(VFD)显示,场发射显示(FED)。前七种都为主动发光显示,只有LCD为非主动发光显示,其他还有但市场很小。 在20世纪,图像显示器件中,阴极射线管(CRT)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如电视机显示器等绝大多数都采用CRT。与此同时平板显示器也在迅速的发展,其中液晶显示器以其大幅度改善的质量、持续下降的价格、低辐射量等优势在中小屏幕显示中代替CRT。而另一种适合大屏幕的显示器件――等离子显示器(PDP),也逐渐发展并且商品化。 1-2 显示器件的主要参量发展前景 由于显示器件可用来重现图像图形、显示信号波形和参数,因此对显示器来说最重要的是显示彩色图像的质量。目前CRT显示器件以其高的性能价格比和高性能的图像质量仍占据着大部分的显示市场,而LCD显示器以其不断下降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图像质量已作为平板显示器件的代表填补了CRT显示器件推出的市场,并且还在扩充者市场。CRT、LCD 都已大规模生产,基本上已达到物美价廉,因此其他显示器件只能在CRT、LCD显示器件所不能适应的领域发展。以下是对显示器件主要参数进行说明: 1 亮度 亮度(L)的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对画面的亮度要求与环境的光亮度有关,例如,在电影院中,电影亮度有30-45cd/m2就可以了;在室内看电视,要求显示器画面亮度应大于70cd/m2;在室外看则要求画面亮度应达到300cd/m2;所以对高质量的显示器亮度的要求应为300cd/m2左右。 2 对比度和灰度 对比度(C)是指画面上的最大亮度Lmax 和最小亮度Lmin 之比,即C= Lmax / Lmin(无环境光的前提下)。在实用中都是有环境光线的,所以显示器件必须有足够的亮度才能实现实用状态下的对比度:C’=Lmax+L外/Lmin+L内 灰度是指图像黑白亮度的层次。一般人眼可分辨的最大亮度层次为100级。显示字码、图形、表格曲线对灰度没有要求,只要对比度高级可。但显示图像不但要求有足够的对比度,还要要求有丰富的灰度级。 3 分辨力(清晰度) 分辨力是指分辨电视图像的最小细节的能力,是人眼观察图像清晰程度的标志。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在电视显示中垂直即电视帧的扫描线数,受电视广播制式的限制,PAL 制625 扫描线,NTSC 制525扫描线,高清晰数字制式,如1080I/60HZ信号的扫描线为1080线。虽电视机的品牌不同,但此参数都必须是一样的,后来不同厂家进行100HZ 和逐行扫描处理,只是减少了图像的大面积闪烁和行间闪烁。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的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D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一、具体知识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教材P6):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1.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C.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称 D.英文的使用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 3.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具体知识内容 1.神奇的计算机技术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需要使用特殊的交互设备才能进人虚拟环境中。例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等(教材P7)。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教参P12) (2)语音技术(教材P8) 语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例:语音输入法(开发公司:汉王、IBM 、微软) 语音识别技术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3)智能代理技术(教材P8)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检索和实现网上购物、网过滤。(案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计算机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智能化。 电子商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4)中国的超级计算机 2.发展趋势(教材P7-10)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1 通信用光纤的发展历史

1 通信用光纤的发展历史 自从20世纪70年代光纤衰减降到实用化水平以来,光纤从多模光纤开始,其工作波长随着激光器技术的发展从0.85μm波长发展到衰减更低带宽更宽的1.3μm波长。这种光纤被当时的CCITT(现(ITU-T)列为G.651光纤。20世纪80年代初,单模光纤开始实用,且零色散波长设计在1.31μm。这种光纤被CCITT列为G.652单模光纤(SMF)。20世纪90年代初,1.55μm的激光器进入商用,这一波长上的光纤衰减最低,而且波长窗口较宽,对波分复用的使用较为有利。但是,G.652光纤在该波长下约+17ps/(nm·km)的色散,对使用有较大的限制。采用零色散位于1550nm的色散位移光纤(DSF)是较早的一个解决方法,此种光纤被CCITT列为G.653光纤。这种光纤主要用于海底光缆系统,它把单一波长传送几千公里。有些国家也一度广泛地用于陆上干线中。 随着光纤放大器和波分复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DSF在1550nm附近的零色散会由于光纤的非线性效应而影响信号的传输。 为了克服色散位移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出现了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这种光纤在1550nm波长上有一定范围的小色散。色散的下限保证足以抑制四波混频,色散的上限保证允许10Gb/s的单通道能传输250km以上,而无需色散补偿。这些N Z-DSF于1996年被ITU-T列为G.655光纤。这些初期的NZ-DSF在不同场合使用后发现,单一规格的NZ-DSF难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使用场合,于是各个光纤制造厂相继开发了具有不同色散性能的NZ-DSF。其中色散范围已越出G.655建议书的规定,工作波长也超出了G.655建议书的范围,达到1600nm以上。为此,ITU-T于2000年4月的1997年~2000年研究期末期会议上把G.655类光纤分为G.655A和G.655B两个子类。 在非色散位移光纤方面的一个进展是对长波长宏弯损耗的改善,使得传输波长可以延伸到L波段。另外一个重大进展是朗讯公司通过采用新的制棒技术,成功地消除了13 85nm附近的OH-引起的衰减峰,使得1310nm波长窗口(约1280~1325nm)和15 50nm波长窗口(约1530~1565nm)之间的波段都能利用。为此,ITU-T于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