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控技术的秘密发展史

脑控技术的秘密发展史
脑控技术的秘密发展史

译者言:脑控技术不是一种科幻技术,而是已经被秘密大规模应用的成熟技术。此篇文章揭露了美国及北约国家大规模植入芯片脑控实验的过程,这种实验目前仍然持续在各个国家,当然包括中国。这些实验是不人道的,而且被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刻意隐瞒,其授意精神医生编写的《精神医学诊断统计手册IV》便试图掩饰脑控的存在。此篇文章言语所用辞藻平时而不带有感情色彩,并且表达了对脑控科技的极大担忧。在现实生活中,译者就曾经碰到自言脑控技术的受害者(这些人大量集结于百度脑控吧或者脑电波吧,而且建有qq群),部分被迫自杀或者杀人。可见其残酷与血腥。所以这是人类史的阴暗一页,而这些目前还不为大众所知。所以关注这项技术,让这项技术曝光于社会公众眼中,是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去

做的事。

此文现实出处:芬兰语报刊杂志《镜子》,是医学生和医生的报纸,具有36年历史。

Microchip Implants, Mindcontrol, and Cybernetics

The following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36th-year edition of the Finnish-language journal, SPEKULA (3rd Quarter, 1999). SPEKULA is a publication of Northern Finland medical students and doctors of Oulu University OLK (OULUN LAAKETIETEELLINEN KILTA). It is mailed to all medical students of Finland and all Northern Finland medical doctors. Circulation 6500.

微芯片植入物,脑控和控制论

此篇文章摘自于具有36年历史的芬兰语日报《SPEKULA》(第三季度, 1999)

《SPEKULA》是奥卢大学的北芬兰医学生和医学的出版物。它被邮寄到所有医学芬兰学

生和北部芬兰医生。发行量为6500!

MICROCHIP IMPLANTS, MINDCONTROL AND CYBERNETICS

by Rauni-Leena Luukanen-Kilde, MD

Former Chief Medical Officer of Finland

In 1948 Norbert Weiner published a book, CYBERNETICS, defined as a neurolog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theory already in use in small circles at that time. Yoneji Masuda, "Father of Information Society," stated his concern in 1980 that our liberty is threatened Orwellian-style by cybernetic technology totally unknown to most people. This technology links the brains of people via implanted microchips to satellites controlled by ground-based super-computers.

在1984年,Norbert Weiner出版了一本名为控制论的书。它涉及到神经交流和控制理论已经在那时被小范围应用。Yoneji Masuda(某日本人),-信息社会学之父,在1980年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认为我们的民主已经被奥威尔式的大众不知情的控制论技术所威胁。这种科技用陆基超级电脑通过植入芯片把人脑和人造卫星连接起来

The first brain implants were surgically inserted in 1974 in the state of Ohio, U.S.A., and also in Stockholm, Sweden. Brain electrode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skulls of babies in 1946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their parents. In the 50's and 60's, electrical implant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brains of animals and humans,

especially in the U.S., during research into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brain and body functioning. Mind control (MC) methods were used in attempts to change human behavior and attitudes. Influencing brain functions became an important goal of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s.

第一例脑植入案例是在1974年用外科手术的办法植入,发生在美国的俄亥俄洲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1946年,脑电极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偷植入婴儿头骨。在五六十年代,电极植入物在行为矫正和大脑功能研究中被放置到人的动物的头骨中,尤其是在美国。

脑控的方法被用来改变人类行为和态度。影响大脑功能成为全球军事情报机构的重要目标。

Thirty years ago brain implants showed up in xrays the size of one centimeter.

Subsequent implants shrunk to the size of a grain of rice. They were made of silicon, later still of gallium arsenide. Today they are small enough to be inserted into the neck or back, and also intravenous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during surgical operations, with or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subject. It is now almost impossible to detect or remove them.

30年前,脑植入物在x光下显示的大小为一厘米。随后的植入物缩小到一粒米的大小。植入物开始时用硅,后来用砷化镓制造。现在它们小到足以植入颈部或者背部,或者在外科手术的时候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在不通过目标同意的情况下。现在几乎不可能探测或者移除它!

It is technically possible for every newborn to be injected with a microchip, which could then function to identify the person for the rest of his or her life.

Such plans are secretly being discussed in the U.S. without any public airing of the privacy issues involved. In Sweden, Prime Minister Olof Palme gave permission in 1973 to implant prisoners, and Data Inspection's ex-Director General Jan Freese revealed that nursing-home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in the mid- 1980's. The technology is revealed in the 1972:47 Swedish state report, STATENS OFFICIELLA UTRADNINGER (SOU).

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在新生儿中植入芯片,然后能够在他一生中追踪识别他。这类计划正在美国被秘密讨论而没有对涉及的隐私问题进行任何公开的播报。在瑞典,Olof Palme总理在1973年准许在犯人身上植入芯片,数据检查局的前任局长披露在家服刑的犯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植入芯片。这个技术在1972:47瑞典国家报告被披露。

Implanted human beings can be followed anywhere. Their brain functions can then be remotely monitored by supercomputers and even altered through the changing of frequencies. Guinea-pigs in secret experiments have i concluded prisoners, soldiers, mental patients, handicapped children, deaf and blind people, homosexuals, single women, the elderly, school children and any group of people considered "marginal" by the elite experimenters. The published experiences of prisoners in Utah State Prison, for example, are shocking to the conscience.

被植入的人能够在任何地方被追踪。他们的脑功能能够通过变换频率被超级电脑监视和改变。被实验者选定的“实验材料”有犯人,士兵,精神病患者,残障儿童,聋哑人,同性恋者,单身女人,老年人,学校儿童以及被认定“边缘的”任何一群人。例如,已出版的犹他州监狱实验,是对良知的巨大震惊。

Today's microchips operate by means of low-frequency radio waves that target them. With the help of satellites, the implanted person can be tracked anywhere on

the globe. Such a technique was among a number tested in the Iraq war, according to Dr. Carl Sanders, who invented the intelligence-manned interface (IMI) biotic, which is injected into people. (Earlier during the Vietnam War, soldiers were injected with the Rambo chip, designed to increase adrenaline flow into

the bloodstream.)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s (NSA) 20 billion bits/second supercomputers could now "see and hear" what soldier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field with a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RMS). When a 5-micromillimeter microchip (the diameter of a strand of hair is 50 micromillometers) is placed into optical nerve of the eye, it draws neuro impulses from the brain that embody the experiences, smells, sights and voice of the implanted person. Once transferred and stored in a computer, these neuroimpulses can be projected back to the person’s brain via the microchip to be re-experienced. Using a RMS, a land-based computer operator can send electromagnetic messages (encoded as signals) to the nervous system, affecting the target's performance. With RMS, healthy persons can be induced to see hallucinations and to hear voices in their heads.Every thought, reaction, hearing and visual observation causes a certain neurological potential, spikes, and patterns in the brain and it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which can now be decoded into thoughts, pictures and voices.。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therefore change a person's brainwaves and affect muscular activity, causing painful muscular cramps experienced as torture.

今天的技术通过低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微芯片来操控它们。在卫星的帮助下,被植入的人能够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被追踪到。这样的技术是在伊拉克战争中被测试的之一,根据来自Carl Sanders 博士的消息。他发明了“智能操纵界面(IMI),这是一种注入目标体内的(芯片)。(在更早的越南战争中,士兵被注射了兰博芯片,这是一种被设计来增加流入血液肾上腺素的芯片)美国国安局的20亿比特每秒的超级计算机能够通过一个远程监视系统(RMS)“看到和听到”士兵在战场上的经历。当一个5微毫米芯片(头发丝直径是50

微毫米)被放到眼睛的视神经时,它能绘制被植入对象的经历,味觉,视觉和声音信息。当传输和存储到电脑后,这些神经冲动能够通过植入物被发送回人脑而重新体验过去的场景。用RMS系统,一台陆基电脑操作中能够发送编码后的电磁信号到神经系统,影响目标的表现。用RMS系统也可以让健康人被诱导产生幻觉和幻听。每一个想法、反应、听觉和视觉观察结果引起大脑中的某种现在能够被解码为思想、图像和声音的神经电位、突起和模式,及其电磁场。电磁的刺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脑波,影响一个人的肌肉活动,产生令人痛苦的肌肉抽搐,就像酷刑一样!

The NSA's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system can simultaneously follow and handle millions of people. Each of us has a unique bioelectrical resonance frequency in the brain, just like we have unique fingerprints. With electro-magnetic frequency (EMF) brain stimulation fully coded, pulsating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can be sent to the brain, causing the desired voice and visual effects to be experienced by the target. This is a form of electronic warfare. U.S. astronauts were implanted before they were sent into space so their thoughts could be followed and all their emotions could be registered 24 hours a day. The Washington Post reported in in May 1995 that Prince William of Great Britain was implanted at the age of 12. Thus, if he were ever kidnapped, a radiowave with a specific frequency could be targeted to his microchip. The chip’s signal would be routed through a satellite to the

computer screen of police headquarters, where the Prince’s movements could be followed. He could actually be located anywhere on the globe. The mass media have not reported that an implanted person's privacy vanishes for the rest of his or her life. S/he can be manipulated in many way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the secret controller of this equipment can even change a person's emotional life. S/he can be made aggressive or lethargic. Sexuality can be artificially influenced. Thought signals and subconscious thinking can be read, dreams affected and even induced, all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consent of the implanted person. A perfect cyber-soldier can thus be created. This secret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by military forces in certain NATO countries since the 1980's without civilian and academic populations having heard anything about it. Thus,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such invasive mind-control systems is available in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journals. NSA的电子监视系统能够同时跟踪和对付数百万人。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有一个独特的生物电磁共振频率,就像我们有独特的指纹。随着电磁频率(EMF)脑部刺激被完全编码,脉冲电磁信号能够被发送到大脑,产生被目标感受到的期望的声音和视觉效果。这是“电磁战”的一种形式。美国宇航员在他们被送入太空之前被植入以便他们的思想能够被跟踪,所有他们的情绪能够被一天24小时地记录。华盛顿邮报在1995年三月报导,英国的威廉王子在12岁时植入了芯片。因此,如果他一旦被绑架,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可以对准他的微芯片发射。芯片的信号能够被从卫星被追踪到警察总局的电脑屏幕上,由此可以追踪王子的移动轨迹。他能够在全球被定位。大众媒体不曾报道一个被植入的人的隐私在他或她的余生中荡然无存。她/ 他能够以许多方式被操纵。利用不同的频率,这一设备的秘密控制者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情感生活。她/ 他能够被使得具有侵犯性或者嗜睡。性欲能够受到人为影响。思维信号和潜意识思想能够被阅读,梦境被影响,甚至被诱导,所有这些都是被植入人所不知道或者未同意的。一个完美的电子士兵由此诞生。这一秘密技术自从20世纪80

年代以来被用于某些“北约”(NATO)国家的军队,而平民和学术界人士不曾听说任何相关消息。因此,关于这种侵犯性心理控制系统在专业和学术刊物上几乎没有多少可获得的信息。

The NSA's Signals Intelligence can remotely monitor information from human brains by decoding the evoked potentials (3.50HZ, 5 milliwatt) emitted by the brain. Prisoner experimentees in both Gothenburg, Sweden and Vienna, Austria have been found to have [missing word] brain lesions. Diminished blood circulation and lack of oxygen in the right temporal frontal lobes result where brain implants are usually operative. A Finnish experimentee experienced brain atrophy

and intermittent attacks of unconsciousness due to lack of oxygen.

Mind control techniques can be used for political purposes. The goal of mind controllers today is to induce the targeted persons or groups to act against his or her own convictions and best interests. Zombified individuals can even be programmed to murder and remember nothing of their crime afterward. Alarming examples of this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in the U.S.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信息情报系统能够遥远的监视从人脑发出的(3.5Hz。5毫瓦特)的诱发电位信息。在瑞典的哥德堡,维也纳和澳大利亚的犯人实验中发现它会带来脑损伤。脑部植入通常运作的地方减弱的血液循环和右颞额叶的缺氧产生。一名芬兰被试经历了脑萎缩和由于缺氧导致的间歇性昏迷的发作。脑控技术能够被用于政治目的。今天,世界范围的脑控者能够诱导目标人物或者团体违反自己的信念或者最大利益。(被脑控)变得痴呆的个体甚至能够被规划来谋杀并且事后对他们之前的犯罪完全失忆。这些令人惊恐的案例能

够在美国被找到。

This “silent war” is being conducted against unknowing civilians and soldiers by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agencies. Since 1980 electronic stimulation of the brain (ESB) has been secretly used to control people targeted without their knowledge or consent. All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greements forbid

non-consensual manipulation of human beings — even in prisons, not to speak of civilian populations. Under an initiative of U.S. Senator John Glenn, discussions commenced in January 1997 about the dangers of radiating civilian populations. Targeting people’s brain functions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beams

(from helicopters and airplanes, satellites, from parked white vans, neighboring houses, telephone poles, electrical appliances, mobile phones, TV, radio, etc.), is part of the radiation problem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in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 bodies.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no interest by any national government to seriously address this issue. In addition to electronic MC, chemical method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Mind-altering drugs and different smelling gasses affecting brain function negatively can be injected into air ducts or water pipes. Also, bacteria and viruses have been tested this way in several countries.

这场“沉默的战争”被军事的和情报的机构对不知情的平民和士兵实施。自从1980

年以来,电子大脑刺激已经被秘密用于控制选定的人群。所有国际人权协议禁止任何非自愿的人类操控-即使监狱也不例外,更不用说公众人群。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首先提议下,在1997年一月开始了对公众人群辐射的危险性的讨论。以电磁场和射束(来自直升机和飞机、卫星,来自停泊的车辆、相邻的住宅、电线杆、电器、移动电话、电视和收音机等)瞄准人们的脑功能是应当被民主选举的各国政府所设法解决的辐射问题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没有任何国家政府有意严肃地面对这一问题。除了电子脑控之外,也有发展化学方法的。能改变大脑意识的药物和影响大脑功能的不同气味的气体能够被注射进通风管道和水管中。而且还有细菌和病毒在不同国家被用这些方法来测试。

Today's supertechnology, connecting our brain functions via microchips (or even without them,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technology) to computers via satellites in the U.S. or Israel, poses the gravest threat to humanity. The latest supercomputers are powerful enough to monitor the whole world’s population. What will happen when people are tempted by false premises to allow microchips into their bodies? One lure will be a microchip identity card. Compulsory legislation has even been secretly proposed in the U.S. to criminalize removal of an ID implant. Are we ready for the robotization of mankind and the total elimination of privacy, including freedom of thought? How many of us would want to cede our entire life, including our most secret thoughts, to Big Brother? Yet the technology exists to create a totalitarian "New World Order." Covert neurolog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in place to counteract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o control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vity on behalf of self-serving private and military interests. When our brain functions are already is connected to supercomputers by means of radio implants and microchips,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protest. This threat can be defeated only by educating the public, using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biotelemetry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d at international congresses.

今天的超级科技,在美国或者以色列通过微芯片连接大脑(或者甚至不用微芯片,根据最新科技)严重的威胁人道主义。最新的超级电脑威力足够强大,它能监视全球人口。如果人们被诱惑或者欺骗植入芯片,世界会发生什么?强迫植入的立法进程甚至在美国开展,它将宣告ID植入为非法行为。我们已经为变得像机器人一样、隐私完全消除-包括自由思考的权利被消除准备好了么?我们中有多少人愿意放弃我们整个生活,包括最隐私的想法,来把这些送给独裁政府?或者说这个科技的存在是为了创造一个极权主义的“世界新秩序”。隐蔽的神经交流系统替代了个人独立思考,被用来控制社会和政治活动,来实现自私自利的个人和军队的利益。当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微芯片和植入物广播连接到超级电脑时,说抗议就太迟了!若要消除这种威胁,只能通过教育公众,用有效的基于生物遥测术的文学和国际会议的信息交流。

One reason this technology has remained a state secret is the

widespread prestige of the psychiatric 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IV produced by the U.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and printed in 18 languages. Psychiatrists working for U.S. intelligence agencies no doubt participated in writing and revising this manual. This psychiatric "bible" covers up the secret development of MC technologies by labelling some of their effects as symptoms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Victims of mind control experimentation are thus routinely diagnosed, knee-jerk fashion, as mentally ill by doctors who learned the

DSM “symptom” list in medical school. Physicians have not been schooled that patients may be telling the truth when they report being targeted against their will or being used as guinea pigs for electronic, chemical and bacteriological forms of psychological warfare. Time is running out for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military medicine, and ensuring the future of human freedom.

这种技术之所以保持为国家秘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一本用18种语言出版过的,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名为《精神医学诊断统计手册IV》的广泛传播的书的高声望。为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工作的精神病学者毫无疑问参与过此手册的撰写和修订。这本精神病学的“权威书籍”掩盖了脑控技术秘密发展,它把脑控技术造成的效果定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脑控实验的受害者被例行公事般的诊断,进行膝反射测试,被在医学学校学习的“权威书籍”列出的症状诊断为精神病患者。内科医生没有在学校被传授过当病人报告说他们被违反意愿的被各种电子的,化学的和细菌学的心理战作为小白鼠一样的攻击目标时,他们或许在讲出真相。为保证人类未来的自由,改变军队的做法,我们已经快没有时间了!

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知识分享

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微机控制技术是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控制器,结合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接口设计,相应的控制硬件和软件以及它们的配合,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系统。 本文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我国工业控制机及系统的发展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相关趋势。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60年代引入控制领域当时计算机是控制调节器的设定点, 具体的控制则由电子调节器来执行, 这种系统称为计算机监控系统。在60 年代末期出现了用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一个机组或一个车间的控制系统,简称集中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即常说的直接数字控制(DDC)系统。计算机DDC 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使用一台计算机代替若干个调节控制回路功能。这个控制系统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而且没有分层,所以非常有利于集中控制盒运算的集中处理,并且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并且,各个控制规律都可以直接实现。但是,如果生产过程复杂,则该系统的可靠性就很难保证了。系统的危险性过于集中, 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 整个系统就会停顿。[7] 70 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发展, 集散控制系统(DCS)出现,之后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一种更新一代的控制系统,即分布式控制系统。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具有两层网络结构下层负责完成各种现场级的控制任务,上层负责完成各种管理、决策和协调任务。 90年代以来,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 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控制工具的综合性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系统(CIPS)应运而生。它紧密依赖于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并且终将成为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控制发展的道路是比较曲折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市场上大都是首先引进了成套设备,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相继引进了各种工控系统,来填充国内在这方面的不足,90年代后,在我国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逐渐有了自己设计的控制系统和装置,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生产出属于自己版权的产品,然后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从1997年开始,大陆本土的IPC厂商开始进入该市场,IPC也随之发展成了中国第二代主流工控机技术。[1] 目前国内的工控机供应渠道主要来源于中国台湾及内地的厂商,国外的产品(例如RADISYS、ROCKWELL、INTEL等)经过几年的市场拼杀后,由于成本高、价格高、服务难,现已完全退出国内市场。目前,国内的IT业研发、加工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各类芯片和各类器件、生产设备在国际市场基本可平等选购;软件资源的可移植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国内一些厂商抓住机会快速崛起,利用本土综合竞争优势逐步将国外品牌挤出国内工控市场。某些企业以每年超过100%的资产增长速度,鼎立于国内的工控市场,而且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篇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 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通用话、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始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伜步走向家庭。 篇二: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ENIAC(埃尼克),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逻辑器件的更替发展来描述计算机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 N型硅:掺入V族元素--磷P、砷As、锑Sb P型硅:掺入III族元素—镓Ga、硼B PN结: 半导体元件制造过程可分为 前段(FrontEnd)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WaferFabrication;简称WaferFab)、 晶圆针测制程(WaferProbe); 後段(BackEnd) 构装(Packaging)、 测试制程(InitialTestandFinalTest) 一、晶圆处理制程 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矽晶圆上制作电路与电子元件(如电晶体、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度与含尘(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著产品种类与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後,接著进行氧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後进行微影、蚀刻及离子植入等反覆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作。 二、晶圆针测制程 经过WaferFab之制程後,晶圆上即形成一格格的小格,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粒(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皆制作相同的晶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片晶圆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必须通过晶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Dot),此程序即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WaferProbe)。然後晶圆将依晶粒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 三、IC构装制程 IC構裝製程(Packaging):利用塑膠或陶瓷包裝晶粒與配線以成積體電路目的:是為了製造出所生產的電路的保護層,避免電路受到機械性刮傷或是高溫破壞。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一双极型IC的基本制造工艺: A在元器件间要做电隔离区(PN结隔离、全介质隔离及PN结介质混合隔离)ECL(不掺金)(非饱和型)、TTL/DTL(饱和型)、STTL(饱和型)B在元器件间自然隔离 I2L(饱和型)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二MOSIC的基本制造工艺: 根据栅工艺分类 A铝栅工艺 B硅栅工艺

半导体全制程介绍

《晶圆处理制程介绍》 基本晶圆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先经过适当的清洗(Cleaning)之后,送到热炉管 (Furnace)内,在含氧的环境中,以加热氧化(Oxidation)的方式在晶圆的表面 形成一层厚约数百个的二氧化硅层,紧接着厚约1000到2000的氮化硅层 将以化学气相沈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P)的方式沈积(Deposition)在刚刚长成的二氧化硅上,然后整个晶圆将进行微影(Lithography)的制程,先在 晶圆上上一层光阻(Photoresist),再将光罩上的图案移转到光阻上面。接着利用蚀刻(Etching)技术,将部份未被光阻保护的氮化硅层加以除去,留下的就是所需要的线路图部份。接着以磷为离子源(Ion Source),对整片晶圆进行磷原子的植入(Ion Implantation),然后再把光阻剂去除(Photoresist Scrip)。制程进行至此,我们已将构成集成电路所需的晶体管及部份的字符线(Word Lines),依光罩所提供的设计图案,依次的在晶圆上建立完成,接着进行金属化制程(Metallization),制作金属导线,以便将各个晶体管与组件加以连接,而在每一道步骤加工完后都必须进行一些电性、或是物理特性量测,以检验加工结果是否在规格内(Inspection and Measurement);如此重复步骤制作第一层、第二层...的电路部份,以在硅晶圆上制造晶体管等其它电子组件;最后所加工完成的产品会被送到电性测试区作电性量测。 根据上述制程之需要,FAB厂内通常可分为四大区: 1)黄光本区的作用在于利用照相显微缩小的技术,定义出每一层次所需要的电路图,因为采用感光剂易曝光,得在黄色灯光照明区域内工作,所以叫做「黄光区」。 2)蚀刻经过黄光定义出我们所需要的电路图,把不要的部份去除掉,此去除的步骤就> 称之为蚀刻,因为它好像雕刻,一刀一刀的削去不必要不必要的木屑,完成作品,期间又利用酸液来腐蚀的,所 以叫做「蚀刻区」。 3)扩散本区的制造过程都在高温中进行,又称为「高温区」,利用高温给予物质能量而产生运动,因为本区的机台大都为一根根的炉管,所以也有人称为「炉管区」,每一根炉管都有不同的作用。 4)真空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张赟枫 自动化1304 0901130425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1、第一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一代工控机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盛行于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逐渐淡出工控机市场,其标志性产品是STD总线工控机。STD总线最早是由美国Pro-Log公司和Mostek公司作为工业标准而制定的8位工业I/O总线,随后发展成16位总线,统称为STD80,后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吸收,成为IEEE961标准。国际上主要的STD总线工控机制造商有Pro- Log、Winsystems、Ziatech等,而国内企业主要有北京康拓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等。STD总线工控机是机笼式安装结构,具有标准化、开放式、模块化、组合化、尺寸小、成本低、PC兼容等特点,并且设计、开发、调试简单,得到了当时急需用廉价而可靠的计算机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和采用,国内的总安装容量接近20万套,在中国工控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2、第二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正式推出了IBM PC机,震动了世界,也获得了极大成功。随后PC机借助于规模化的硬件资源、丰富的商业化软件资源和普及化的人才资源,于80年代末期开始进军工业控制机市场。美国著名杂志《CONTROL ENGINERRING》在当时就预测“90年代是工业IPC的时代,全世界近65%的工业计算机将使用IPC,并继续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IPC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时市场上主要是国外品牌的昂贵产品。 90年代末期,ISA总线技术逐渐淘汰,PCI总线技术开始在IPC中占主导地位,使IPC工控机得以继续发展。但由于IPC工控机的结构和金手指连接器的 限制,使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散热和抗振动等恶劣环境适应性问题,IPC开始逐渐从高可靠性应用的工业过程控制、电力自动化系统以及电信等领域退出,向管理信息化领域转移,取而代之的是以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为核心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IPC工控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PC-based时代,对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 PCI总线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IPC工控机的局限性,促进了新技术的诞生。作为新一代主流工控机技术,CompactPCI工控机标准于1997年发布之初就倍受业界瞩目。相对于以往的STD和IPC,它具有开放性、良好的散热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及可热插拔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工业现场和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应用,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继STD和IPC之后的第三代工控机的技术标准。采用模块化的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技术开发产品,可以缩短开发时间、降低

半导体封装制程简介

(Die Saw) 晶片切割之目的乃是要將前製程加工完成的晶圓上一顆顆之芯片(Die)切割分離。首先要在晶圓背面貼上蓝膜(blue tape)並置於鋼 製的圆环上,此一動作叫晶圓粘片(wafer mount),如圖一,而後再 送至晶片切割機上進行切割。切割完後,一顆顆之芯片井然有序的排 列在膠帶上,如圖二、三,同時由於框架之支撐可避免蓝膜皺摺而使 芯片互相碰撞,而圆环撐住膠帶以便於搬運。 圖一 圖二

(Die Bond) 粘晶(装片)的目的乃是將一顆顆分離的芯片放置在导线框架(lead frame)上並用銀浆(epoxy )粘着固定。引线框架是提供芯片一個粘着的位置+ (芯片座die pad),並預設有可延伸IC芯片電路的延伸腳(分為內 引腳及外引腳inner lead/outer lead)一個引线框架上依不同的設計可以有 數個芯片座,這數個芯片座通常排成一列,亦有成矩陣式的多列排法 。引线框架經傳輸至定位後,首先要在芯片座預定粘着芯片的位置上点

上銀浆(此一動作稱為点浆),然後移至下一位置將芯片置放其上。 而經過切割的晶圓上的芯片則由焊臂一顆一顆地置放在已点浆的晶 粒座上。装片完後的引线框架再由传输设备送至料盒(magazine) 。装片后的成品如圖所示。 引线框架装片成品 胶的烧结 烧结的目的是让芯片与引线框晶粒座很好的结合固定,胶可分为银浆(导电胶)和绝缘胶两种,根据不同芯片的性能要求使用不同的胶,通常导电胶在200度烤箱烘烤两小时;绝缘胶在150度烤箱烘烤两个半小时。 (Wire Bond) 焊线的目的是將芯片上的焊点以极细的金或铜线(18~50um)連接到引线框架上的內引腳,藉而將IC芯片的電路訊號傳輸到外界。當

目前所知的或许有效的排除脑控的方法非科技

目前所知的或许有效的排除脑控的方法(非科技)我觉得,脑控的解除最根本的途径是解决这个脑控的科技问题,然而,从现实来看,如此多的难友,面对如此高科技的国际难题,在科技方面的进展确实是十分微弱的。作为受害者,我们没有像科学家那样专业的高精知识、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没有资金、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因此,我们要想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永远摆脱脑控,是极其困难的,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无奈现实。因此,在现实的状况下,我们既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也需要有所依靠,更需要在黎明到来前的忍耐和等待。相信曙光最终会出现的,但是必须确保我们自己能够等到那一刻的到来。如此,在科技问题尚难取得突破的情况下,积极地调节心态,参与社会生活,维持和稳定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逐步带着“脑控”回归原有的社会生活,就是使我们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的有力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缓解脑控的途径,与心理治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和升华。步骤有: 1、对于目前难以适应脑控的影响,或者第一次受控且时间不长的人,建议通过药物暂时稳定思维和情绪。 2、通过学习心理学、心态调节技术、认知调节和升华,以及情绪调控的技术等,逐步改善和升华原有的、使受害者易成为脑控侵害对象的不良性格特征,像那些从未被脑控侵害的同事朋友学习,改善性格,以永远地远离脑控集团的注意。另外,脑控集团特别关注那些单身且性格敏感的人,或单亲家庭的此类人,因此,保护自己不受脑控,回归社会,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3、在能够适应脑控,并且善于运用认知和调节技术把握心态和情绪的情况下,尝试逐步停药(在第一步吃药之前,最好确信你是脑控还是某种心理疾病)。 4、准备接受脑控集团的再次考验,以便能够永久的远离脑控集团的影响。这次你要运用的不仅是心态和情绪的认知调节技术,而且还有一些反恐的常识和技巧,最主要的是你需要及时地“暴露”自己。 5、最后,如果运气好,我们在这四个步骤中的某一个,或许就可以看到脑控科技解除的曙光了。也有可能,你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脑控的侵害,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吃药,从第二步开始做,当你能够把握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之后,你也就可以达成所愿了。 或许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你身上吸引脑控者的某个因素,有些是地域,而有些更重要的是性格,因为敏感多疑、容易受暗示、消极孤僻且怯懦等性格,更容易成为脑控能够控制的对象(而从不脑控那些开朗、交际众多的人,因为他们既不容易被旁人判断为精神病,同时他们自己更容易向他人倾诉内心的想法,且有着更强的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有主见,这样就使脑控暴露的可能性大增,且难于控制这样的对象。)可以这么说,脑控侵害的人,大多是脑控者认为可以通过精神折磨加以控制的对象,而心理弱势者更容易受到控制,因而具有心理疾患潜质或曾经就患过心理疾病的人,更多的成为了脑控侵害的对象。 补充:非常不幸的是,NK可能是一类世界各国统治阶级的调查武器,而它有时被不法分子滥用了。但无论如何,如果你经过反复努力,尚对科技破解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方法,还是有一条出路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2) 1.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回顾 (2) 1.2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2) 1.3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国内外应用状况 (6) 1.4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7) 第二章国内油田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 (8) 2.1 基于PC总线的控制系统应用软件 (8) 2.2 基于各种PLC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 (8) 2.3 中小规模的DCS控制系统组态软件 (9) 2.4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发展趋势 (9)

第一章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和建材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程序周期进行的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称为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特征,是工业现代化的标志。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就称为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常规仪表过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两大类。随着工业生产规模走向大型化、复杂化、精细化、批量化,靠仪表控制系统已很难达到生产和管理要求,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 1.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回顾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问世。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过程控制计算机TRW-300在美国德克萨斯的一个炼油厂正式投入运行。这项开创性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回顾工业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8寸期: (1)起步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人开始研究将计算机用于工业过程控制。 (2)试验时期(20世纪60年代)。1962年,英国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利用计算机完全代替了原来的模拟控制。 (3)推广时期(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技术的发展,1972年生产出了微型计算机(mi—erocomputer)。其最大优点是运算速度快,可靠性高,价格便宜和体积小。 (4)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向着超小型化、软件固定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又推出了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专家系统、控N*0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型集散控制系统。(5)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进一步完善应用更加普及,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功能却更加丰富,性能变得更加可靠。 1.2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厂泛,计算机可以控制单个电机、阀门,也可以控制管理整个工厂企业;控制方式可以是单回路控制,也可以是复杂的多变量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乃至智能控制。因而,它的分类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按照被控参数、设定值的形式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控制装置结构类型、被控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及控制功能的类型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系统功能、控制规律和控制方式进行分类。常用的是按照系统功能分类。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脑控原理

脑控技术(修改二版2012年05月08日) 前言 随着20-21世纪的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人类迎来了崭新的篇章。科学家对大脑研究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人类已迎来了新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与发现——那就是人类进一步的掌握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生物控制论,人类已迈向高速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本书属于科普书籍,主要通俗的讲解脑控技术的控制方式、控制对象、原理、功能、技术示例、影响(社会、军事,国家)、以及防治与简单的判断是否控制、对人的建康影响。及讲述脑控技术的可行性、通用性、应用价值等。 说明 本文档不承担任何责任,请阅读者慎读! 注意:本文档是第2版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 正文 大脑控制技术 控制方式:有线式(接触式)、无线式(感应式)。 1.有线式:通过脑电监测仪完成对脑信息获取,并由计算机调用专业编写的波形库,检验要翻译的信号,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语音控制功能的处理原理,但要求高些。将大脑皮层与刺激电极相连(贴合等其他方式),并将电子计算机的数字信息转化为生物信息,及脑电波信息交由第三方设备,由电极诱导出生物信号,被神经中枢所感知。 2.无线式:通过利用无线电的反射性来获取脑部波形信号,非常类似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反向射散目标源信息的原理,我们的生物电信息会被迎来的无线电,所携带反射回去,信息处理办法和上面一致。控制则是由无线电对中枢神经的感应来实现的。 控制对象:人对物、人对人、物对人,目前大致就这三种控制类型。 1.人对物:人对物主要利用人的脑电波经机器翻译成控制指令,用思维直接控制外界物体,如:脑控汽车,脑控模型飞机。 2.人对人:A方通过机器间接实现对B方的直接控制。 3.物对人:通过机器的自动化系统直接实现对B方的直接控制。 无线式原理(本文档仅介绍该项): 简介:无线式脑控技术,基于计算机软件学、无线电学、生物学、神经科学、通讯学、等系统的工程学领域研究的技术,是一项复合而又复杂且耗钱的综合技术,正因为看到该工程技术的光荣前景而研究出来的便利,可行技术。下面将介绍该工程的所有流程及其原理,及其相关问题。

半导体制造基本概念

半导体制造基本概念 晶圆(Wafer) 晶圆(Wafer)的生产由砂即(二氧化硅)开始,经由电弧炉的提炼还原成冶炼级的硅,再经由盐酸氯化,产生三氯化硅,经蒸馏纯化后,透过慢速分解过程,制成棒状或粒状的「多晶硅」。一般晶圆制造厂,将多晶硅融解后,再利用硅晶种慢慢拉出单晶硅晶棒。一支85公分长,重76.6公斤的8?? 硅晶棒,约需2天半时间长成。经研磨、??光、切片后,即成半导体之原料晶圆片。 光学显影 光学显影是在光阻上经过曝光和显影的程序,把光罩上的图形转换到光阻 下面的薄膜层或硅晶上。光学显影主要包含了光阻涂布、烘烤、光罩对准、曝光和显影等程序。小尺寸之显像分辨率,更在IC 制程的进步上,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由于光学上的需要,此段制程之照明采用偏黄色的可见光。因此俗称此区为黄光区。 干式蚀刻技术 在半导体的制程中,蚀刻被用来将某种材质自晶圆表面上移除。干式蚀刻(又称为电浆蚀刻)是目前最常用的蚀刻方式,其以气体作为主要的蚀刻媒介,并藉由电浆能量来驱动反应。 电浆对蚀刻制程有物理性与化学性两方面的影响。首先,电浆会将蚀刻气体分子分解,产生能够快速蚀去材料的高活性分子。此外,电浆也会把这些化学成份离子化,使其带有电荷。 晶圆系置于带负电的阴极之上,因此当带正电荷的离子被阴极吸引并加速向阴极方向前进时,会以垂直角度撞击到晶圆表面。芯片制造商即是运用此特性来获得绝佳的垂直蚀刻,而后者也是干式蚀刻的重要角色。 基本上,随着所欲去除的材质与所使用的蚀刻化学物质之不同,蚀刻由下列两种模式单独或混会进行:

1. 电浆内部所产生的活性反应离子与自由基在撞击晶圆表面后,将与某特定成份之表面材质起化学反应而使之气化。如此即可将表面材质移出晶圆表面,并透过抽气动作将其排出。 2. 电浆离子可因加速而具有足够的动能来扯断薄膜的化学键,进而将晶圆表面材质分子一个个的打击或溅击(sputtering)出来。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是制造微电子组件时,被用来沉积出某种薄膜(film)的技术,所沉积出的薄膜可能是介电材料(绝缘体)(dielectrics)、导体、或半导体。在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制程时,包含有被沉积材料之原子的气体,会被导入受到严密控制的制程反应室内。当这些原子在受热的昌圆表面上起化学反应时,会在晶圆表面产生一层固态薄膜。而此一化学反应通常必须使用单一或多种能量源(例如热能或无线电频率功率)。 CVD制程产生的薄膜厚度从低于0.5微米到数微米都有,不过最重要的是其厚度都必须足够均匀。较为常见的CVD薄膜包括有: ■二气化硅(通常直接称为氧化层) ■氮化硅 ■多晶硅 ■耐火金属与这类金属之其硅化物 可作为半导体组件绝缘体的二氧化硅薄膜与电浆氮化物介电层(plasmas nitride dielectrics)是目前CVD技术最广泛的应用。这类薄膜材料可以在芯片内部构成三种主要的介质薄膜:内层介电层(ILD)、内金属介电层(IMD)、以及保护层。此外、金层化学气相沉积(包括钨、铝、氮化钛、以及其它金属等)也是一种热门的CVD应用。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如其名称所示,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主要是一种物理制程而非化学制程。此技术一般使用氩等钝气,藉由在高真空中将氩离子加速以撞击溅镀靶材后,可将靶材原子一个个溅击出来,并使被溅击出来的材质(通常为铝、钛或其合金)如雪片般沉积在晶圆表面。制程反应室内部的高温与高真空环境,可使这些金属原子结成晶粒,再透过微影图案化(patterned)与蚀刻,来得到半导体组件所要的导电电路。 解离金属电浆(IMP)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脑控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脑控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摘要:为身体高度瘫痪的残疾人士能够自由移动,提出了一种基于脑机接口实验平台BCI2000的自发想象控制轮椅的新方法。该控制系统主要由Emotiv脑电采集装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单片机控制器组成,对采集的信号进行时频特征分析,并利用改进的感知器算法对信号进行分类。利用提示被试者想象左右手运动的脑电信号特征,实现对轮椅的左转和右转的控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轮椅的精确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Emotiv;BCI2000;脑控;智能轮椅 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一种利用脑部神经发出的信息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通信的系统[1]。基于头皮的脑电信号可以反映大脑的不同状态,且记录简单、无创,能够实时地进行信号的提取和分类,在目前脑-机接口研究中是最多的[2]。 传统的轮椅人机交互由声音、摇杆和按键等实现。然而对于高位瘫痪不具备语言能力的人来说,通过BCI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实现意念控制外部设备的愿望。目前随着BCI 技术的发展,实现大脑控制外部设备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在国外,Farwell等人就利用脑电信号中的P300开发了虚拟打字机,可以实现意念控制文字的输入[3]。同时,在现有脑电控制的智能轮椅系统中,可以利用闭眼放松的脑电信号的Alpa波和左右手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Beta波来实现对轮椅的控制[4]。而脑电信号很微弱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5],其处理的算法也非常复杂。对于利用脑电信号进行控制的系统,处理脑电的步骤一般包括信号的滤波、特征提取、信号分类和转换。脑电特征提取方法主要有小波(包)分析、功率谱法和共空间模型等。而脑电信号的分类方法中最主要的包括线性判别法、支持向量机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6]。 由于脑机接口的研究很复杂,许多处理算法也只是处于离线的理论研究阶段,实际操作的可靠性也有待提高。本文主要研究了脑电数据的离线处理方法,运用AR模型估计方法验证了想象数据的可分离性,然后使用感知器算法对信号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基于BCI2000平台将其转换为控制信号,达到了控制外部轮椅设备的目的。该操作平台的优点是:不利用人体的肢体动作就可以实现对轮椅运动方向的控制,成本较低,为行动有障碍的残疾人士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控制平台,对今后进一步实现轮椅的集成控制有重要意义。 1 BCI2000试验平台 BCI2000是一种能描述任意BCI系统的模型,该模型由4个相互联系的功能模块构成:数据获取模块(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信号处理模块、用户应用程序模块、操作员模块,。这4个模块各自分离,并通过TCP/IP协议进行相互通信[7]。 在BCI2000系统运行过程中,每次数据获取模块获得一组脑电数据后,就发送给信号处理模块,在此对脑电数据进行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模式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转化为控制命令发送给用户应用模块。每个模块各自实现自己的功能,它们之间的通信协议不受信号的通道数和采样率、信号处理的复杂度和所需要控制的外部设备等因素的限制[7]。 2 脑电信号分析 2.1 特征分析 在想象运动中Mu节律的能量高低及分布可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并且可以通过训练用户控制Mu节律的能量高低和分布状况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8]。本设计利用Mu节律的能量幅值变化来研究人脑下达不同运动意识指令时EEG的表现特征,并且将时域特征与频域特征结合作为时频特征。实验中,利用刺激界面使被试者进行左右手运动的想象动作,从提示到结束的时间为9 s,同时记录下被试者的脑电数据,将通过电脑采集的脑电数据存储到计算机内。最后利用MATLAB进行数据分析,提取脑电数据的特征向量。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及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被控对象、主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自动化仪表和软件系统。 1、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用于一般数值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称为通用计算机(简韵;通用机)。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控制机)。通用机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主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贮器(俗称内存贮器);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存贮器,如键盘、CRT显示器、打印机、磁带和磁盘等,起着人机联系和扩展主机存贮能力的作用。它们是主机正常工作和人们使用主机所必需的设备。‘通用机主要是同使用机器的人交流信息,控制机除了同人交流信息外,要自动地控制生产过程,它还必须与被控制的对象直接交流信息。这是控制机与通用机根本不同的地方。为此,控制机必须具备直接从生产过程获取信息,经过主机加工处理后,把控制信息馈送给生产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主机与被控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信息的变换和传递上,具有这种能力的设备称为生产过程通道。相对于外部设备,通常把生产过程通道称为主机的外围设备。因此,可以简单地说,通用计算机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控制计算机由通用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组成。 2、软件部分 软件系统是控制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适当的软件系统支持下,控制视才能按设计的要求正常地工作。控制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相对外进行联系及提供服务的软件。例如操作系统、监控程序、语言加工系统和诊断程序等。应用软件是用来使被控对象正常运行的控制程序、控制策略及其相应的服务程序。例如过程监视程序、过程控制程序和公用服务程序等。应用软件是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的,它随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不同而异。通常应用软件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开发。随着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应用软件正向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标准的基本控制模块由制造厂家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根据控制的要求,经过简单的组态过程即可生成满足具体要求的专用应用软件,大大方便了用户,缩短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一般常规的调节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精度高:通过多字长的数值运算,可以实现常规调节器难以达到的控制精度,而且不存在零点漂移、热噪声及元件老化对控制精度的影响。 计算机具有分时处理能力。一台计算机(严格说是一个CPU)可以对多个控制回路进行控制。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贮存和逻辑判断能力,能够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选择最合理的控制对策;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使用方便灵活。计算机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实现的。在不增加硬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修改软件来改变控制方案和控制机的功能。 计算机除了能实现控制功能以外,还可以同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如生产计划调度,经济核算等。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不同,但系统设计的步骤大体上相同,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定控制任务 进行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对控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熟悉工艺流程,了解具体的控制要求,确定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控制速度、控制精度、现场环境、完成设计的时间要求等。根据这些任务写好设计任务说明书,作为整个控制系统设计的依据。 2、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选择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方式根据系统的价格和时间要求,选择适当的方式组成系统。在时间要求比较紧的情况下,尽量选购现成的软、硬件系统进行组合;而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自己设计电路模块。值得注意的是,软、硬件工作比例的划分也将对系统的价格和实现时间产生重要的影响。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大概包括选择微处理器、确定存储器容量、选择外围接口电路、选择传感器、选择软件开发环境、硬件设计及调试六个基本内容。 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要根据系统总的设计要求,确定软件所要完成的各种功能及完成这些功能的逻辑和时序关系,并用软件流程图表述出来。按软件流程图中不同的功能,分别设计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如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通讯模块和键盘处理模块等。每一种模块都可以单独进行调试,各种模块分别调试好后,再按流程图逻辑和时序关系将他们正确组合、连接、调试。 4、现场安装调试 首先要按工艺流程图将系统正确安装,然后对系统进行粗调和精确调试,根据实际对象确定各种控制参数,调整显示值或保存数据等。硬件调试和软件调试都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用对现场情况进行模拟的方式进行,并进行必要的联合调试工作,半实物仿真是系统调试的虽要基础,而最终的系统级调试要在现场完成。 5、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 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及发展趋势 祁立勋 廊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越来越深入地渗透于生产之中。因此,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控制算法3个方面,一个完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使系统能长期有效地运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浅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的同时,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在初步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之后,分别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特点和基本设计过程。在综述部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0)08-0138-02 (下转第140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 史】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 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 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是二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 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 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 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 以及Inter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 被应 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 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 教育到 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

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 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 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 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 机前增加了前端机。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 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 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 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 ARPA。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