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书单

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书单
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书单

一、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教育学基础》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教育学》王道俊、王汉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教育学》鲁洁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教育通论》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

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心理学》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教育心理学》艾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9、《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

2、《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外国教育史(上下册)》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中外教育史》王晓华、叶富贵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秉德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叶澜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5、《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6、《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杨小微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五)其他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再论教育目的》[英]约翰.怀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二、音乐教育参考书目

(一)音乐教育学导论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尹爱青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音乐学科教育学》何工、曹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新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音乐教育理论基础》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二)音乐教育哲学

1、《音乐教育哲学》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润洋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三)美学与音乐教育

1、《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乐记》吉联抗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4、《西方音乐美学史》【美】恩里科福比尼著,修子健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5、《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阈》谢嘉幸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四)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1、《音乐心理学手册》【美】多纳德·霍杰斯主编,刘沛、任凯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荣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刘沛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周世斌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美】冯克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6、《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吴志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五)社会学与音乐教育

1、《音乐社会学》曾遂今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美] 苏皮契奇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六)音乐人类学

1、《人类学是什么》王铭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人类学》【德】O ·F ·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音乐人类学导引》管建华著,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

4、《本能的缪斯》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七)音乐教育史学

1、《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修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伍庸谊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姚思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音乐教育史研究》马东风著,京华出版社,2001

6、《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编著)等国外音乐教育研究著述8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八)音乐教育课程论

1、《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宏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九)音乐教学论与教学法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等编,高等教育出版,1996

4、《当代四大教学法之比较与运用》鄭方靖著,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

5、《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日】高萩保治著,缪裴言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6、《音乐教学论》朱咏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7、《音乐教学技能》袁善琦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著,杨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十)音乐治疗

1、《表演你内心的音乐---音乐治疗和心理剧》上海音乐出版,2008

2、《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十一)音乐教学评价

1、《教育评价方法技术》程书肖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十二)音乐教师教育

1、《高师音乐教育学》王耀华、郑锦扬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李德隆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十三)音乐教育研究

1、《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周世斌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周世斌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音乐教育与心理统计基础》,周世斌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6、《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马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十四) 国际音乐教育杂志与网站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Research Showcase Practice Edit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2、Music Education Research,Edited by Sarah Hennessy (University of Exeter, UK)

3、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Edited by Pamela Burnar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4、Asia-Pacific Journal for Arts Education Edited by Eliza AU and Bo Wah Leung (Hong Kong Insititute of Education)

5、Music Education Researhch International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066892.html,/

6、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066892.html,/ (十五)国际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1、《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林能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2、《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上海教育出版社《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乐教育学复习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1、音乐教育学名词解释 音乐教育学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结合而成的学科。揭示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从整体上阐明的是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学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3、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文与艺术的综合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4、音乐教学论的学科任务? 1掌握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 2熟悉音乐教学过程、方法、领域,能独立设计各种类型的音乐课。 3了解音乐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近现代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 5、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课堂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主观能动因素课堂内:授课内容教师的言行、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课堂环境 6、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学? 有序施教、有导施教、有乐施教、有别施教 7、受欢迎的音乐教师具备什么特征? 教学方法灵活、幽默诙谐、唱的好、知识渊博、耐心平易近人、活泼大方 8、音乐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良好品质? 高尚的职业理想现代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知识技能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9、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义 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育必须遵循并达到的目标和准则,它是一份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指令性文件。 10、《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7月公布,同年秋季开始实验试行。 11、音乐课程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1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构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13、将中小学音乐课的传统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并拓展为四个相互关联的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4、领域一:感受与鉴赏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15、领域二:表现领域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16、领域三:创造领域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17、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8、《音乐课程标准》确定的新的课程目标是三维度立体构成:第一维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维度是:知识与技能。 19、其中知识与技能包括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4.音乐与相关文化 20、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新课程改革给音乐基础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一)音乐教学方式转变

音乐教育学 (16)

宜宾学院音乐系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音乐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较成熟的演奏演唱技能,并具 备多层知识结构、多元文化素养,富有创新精神、爱心和责任感的综合型音乐教育工 作者。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定位在于在社会文艺团体、初高中等专业或普通学校、艺 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从事音乐教学和表演工作,同时又具备在音乐文化传播和培 训等行业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资料整理、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的基本原理,遵纪守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技能,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尊重他人,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 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 有音乐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基本能力。 4.具有舞台表演能力和一定的舞台组织能力,可以独立登台演出和组织音乐表演活 动。 5.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 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6.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有继续进行本专业研究生阶段的 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 三、主干课程及简介 主干课程: 第一类(音乐技能课程):声乐、钢琴、器乐、钢琴即兴配奏、合唱与指挥 第二类(体系音乐课程):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歌曲写作 第三类(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学等课程):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音乐美学 1、声乐(主辅修):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刘佳 10283008 计算机学院安全1001

浅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所谓而民族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而流行音乐,则为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的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它具有许多的文化功能,比如说认识功能就是它文化功能里面的一种,这种认识功能的实现较其他音乐形式有显著的特点, 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形态表现的认识与掌握上。流行音乐圈内有许多自学成才的流行音乐歌手就是明例, 而这种现象在古典、严肃音乐的创作中却极为少见。而它的审美功能则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 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 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它的消遣娱乐功能不同。消遣娱乐功能主要是指一种生理上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审美功能则主要是指美感, 具有心理以及社会意义。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化功

能,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民族音乐是老一辈们一代又一代智慧的精华,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它能培养我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流行歌曲,却以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被广泛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加上动作手势,自由不羁,亲切自然,所以大众听起来,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代表了大众的感情,因为大家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流行歌曲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牢牢地抓住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周杰伦现象在华语歌坛上保持高温状态便是例证。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流行元素,每个时间都会有不同的偶像,为什么众多的青少年如此地喜爱流行歌曲呢? 它会不会和我们的民族音乐发生冲突呢? 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 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丽君演唱的一些歌曲则是由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而在其他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当的体现。由此可以我们知道,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

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

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这里分享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一: [1]黄莹.中国近代女子受教育权的产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付婧.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及其思考[D].沈阳音乐学院2014 [3]娄新艺.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3(05) [4]滕斐.宋辽时期琵琶音乐历史追踪[D].沈阳音乐学院2014 [5]段志坚.云南近代教会学校的历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6]段润涵.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众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刘洋.二十世纪内蒙古赤峰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追踪[D].沈阳音乐学院2014 [8]廉天雪.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D].沈阳音乐学院2010 [9]刘楠.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服务与改造[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胡睿.明代河西走廊学校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1]陈曙光.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3(57) [12]胡礼妃.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2012(43) [13]薛莲.传承民间音乐,弘扬民族文化--苍南职业高中民族音乐教学调查研究[J].北方音乐.2012(05) [14]雷冠锋.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J].成才之路.2010(15) [15]林莉.当代大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解析[J].大舞台.2010(03) [16]任宇虹.抗战时期西迁高校对西南地区新文学基础教育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4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重点总结

1、什么是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教育与音乐两个领域的重要范畴。在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音乐领域中,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重要活动基地。前者称为普通音乐教育;后者称为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从事音乐的各项理论研究,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2、音乐教育的分类。 音乐教育一般又被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这四类。 3、教育学会包含哪些教育委员会? 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职业音乐家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社区音乐活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 4、美育的特征主要有: 1、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 2、美育寓于具体形象、具体情感之中。 3、美育寓于娱乐、欣赏之中,而非乏味说教中。 4、美育是主动的创造的,而非被动的灌输性的。 5、音乐教育的目标 1、实施美育——美育目标 2、传承文化——文化目标 3、学习音乐——学科目标 6、什么是音乐教育学? 音乐教育学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之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是揭示人类社会中的音乐教育规律,音乐教育目的,音乐教育形态和特点的一门教育科学,是普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7、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范围 (一)、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 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等,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等基本问题;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中的感性把握与审美体验;社会学与人类学: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音乐;音乐教育史: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 9、当今我国的音乐课程体现了哪些音乐教育哲学观? 从政治教育转向人文教育,从学科知识技能教育转向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育,从忽视个体转向重视学生个性及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国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主要体现了美育论和实践论的哲学观。

民族音乐学

填空 1: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在未使用这一名称之前,它曾被广发地称为“比较音乐学” 2: 民族音乐学是将世界诸民族的传统音乐作为体现其学科对象和范围的基本内容 3: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既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又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方法论 4:实地调查1:横向分类形态: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域音乐调查 2:纵向分类形态:音乐志调查。音乐论题调查 5:搜集资料可以按他们与调查主题的远近关系,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6: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 7:实地调查法1:直接观察法2:集会调查法3:个别访谈法 判断 1:1950年金斯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著作《民族音乐学》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 2:“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民族学”和“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 3:科学采集资料的基本原则1:完整性2:准确性3:客观性4:持久性 4:音乐调查报告他是民族学工作者展示其调查研究成果最基本的书面形式 5:绝大多数调查报告都相应的在标题之下采用常见的前言(序论)正文,总结这样的格式或最后再带一个附录 名词解释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直接观察法:是调查者亲临音乐事象生存环境后,在音乐发生现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其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动态过程的一种调查方法

音乐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音乐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行知学校王元江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声音艺术,他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也不分对与错,所以,现在的音乐教学应该打破教师对教材正确答案的“盲从”、打破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要老师挂在嘴上的艺术,而是要自己用耳用心创造出的艺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理解说“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问、自己去说,这就要教师设计好课堂教学,营造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宽松氛围。下面就总结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教师观念要更新 新课程,新角色。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上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的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艺,创设特定、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构建学生人格的独特性,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堂教学、喜爱生活、喜爱艺术。 二、注重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三、挖掘教学资源,体验情感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

关于民族音乐学论文

关于民族音乐学论文 民族音乐学中的音乐描述 【内容摘要】对于研究其他文化的人来说,缺少方法论的依据则会给他们的研究工作 造成很大困难,因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对描述音乐造成极大的害处。因此,文章对民族音乐学的几种描述音乐的主要方法加以介绍和评估,为具体描述乐曲和 音乐风格提供一些途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音乐描述 在高等音乐学校课程中的所谓“音乐分析”,实质上主要是指对一首乐曲的整体结构、乐曲中各个段落的相互关系的描述。通常的“音乐分析”往往只是把乐曲结构套入原先已 经确立了的框架之中。它告诉学生各种曲式的基本特征,同时指出每个作品哪些地方是符 合某种曲式,哪些地方是不符合的。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乐曲可以完全套入这种框架之中,结果造成分析具体作品的曲式时缺少比较实用的方法,要描述作品较细致的因素时可供使 用的方法和原则也很少。而当涉及对音色、力度和速度的描述时则更没有多少法则可循。 这种状况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研究可能尚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因为作曲家往往已经用文字 表述他们的各种构想和创作原则,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套书面的理论,引导研究者据此去 注释作品。但在本文中所要描述的对象包括单首乐曲和若干首乐曲所共有的某种统一的音 乐风格。首先应该探讨的当然是对单首乐曲的描述问题。对一首乐曲我们涉及的事项也是 可多可少,但至少要描述该曲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风格的“精髓”,描述该曲中足以与其 他民族、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其他时期的乐曲相区别的东西。另外,在进行描述时通常 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原始资料的审视和分析;分析后言之有物的描述。 一、音乐风格描述的方式 1.系统式描述法 作为描述音乐的一种方式,系统式描述法就是要找出音乐中所能知道的因素或者出于 实际目的而择出的因素加以研究和比较,然后去描述每首作品或属于同一系统的某些音乐 作品中的这些因素。这种方式的一般做法是先把音乐分为若干要素,通常这些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曲式、和声或复调。 2.个人直观描述法 这是一种可与第一种方法并用的描述方式。它主要是分辨出一首乐曲或音乐风格中最 主要的方面,以此来分析西方音乐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如果要了解作曲家的意图,描述者 或专家可以借助作曲家自己说过的话,还可以用某位精通西方音乐的专家的话来解释,因 为无论描述者还是专家本身,就是所描述对象所在文化中的一员,他们能对这种音乐提出 真切的看法。但如果用此方法来描述非西方音乐,那么困难就大得多。研究者可能会被某

音乐社会学文献综述

现阶段,作为一门研究人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音乐的科学,音乐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迅猛异常,但在国内学界,纵然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着实为音乐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我们目前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仍处于译介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深入不够。所以如此,在于学科规训不明、学科定位亟待廓清,导致研究难以为继。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社会学;学科规训;操作机制 一、音乐社会学发展现状 国际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在1980年推出的第六版和2001年发行的新一版中,对“音乐社会学”[Sociology of music]条目的论述,变化极大。无论从撰写者的更迭,还是在篇幅内容扩充上,第七版的条目所包含的信息容量远大于前面一版。这一简单的变化即可看出,近年来国外音乐社会学研究发展之迅猛。 在欧洲,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概念系由法国哲学家孔德[A. Comte]首度提出。在创立之初,社会学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建构的科学。随后,涂尔干[E. Durkheim]于20世纪初期在他的理论中确立和发展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化过程的作用(通过这个过程,成长的个体学会了他们各自文化的规范、价值和信仰);另一方面强调了内在化过程的作用(通过这种内在化过程,这些规范、价值和信仰变成了个体的内在部分)。通过对上述两个过程的作用的理解,可以提供保证社会顺利运转的手段。 就在孔德和涂尔干的理论问世之后,音乐社会学逐渐在西方露出端倪,但一般倾向于对于音乐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Music]的研究,时在20世纪20年代初。 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活动的正式启动,一般认为是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 Weber]的著作《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出版之以后,时在1921年。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近代欧洲音乐的和声体系和乐队建制的起源及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20世纪30年代以后,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展,内涵也逐渐深化,出现了实证–经验性质倾向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西伯尔曼[A. Silbermann]和恩格尔[H. Engel]等,这一派侧重于对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具体研究方面,力图描述和揭示音乐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及其规律。另有一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阿多诺[T. W. Adorno]为代表的具有浓厚的历史–哲学思辨性质研究学派。在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中,基本上是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音乐哲学问题,“始终将音乐放在与社会的特定关系中来揭示音乐的本质”,其间“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1]奥地利社会学家布劳考普夫[K. Blaukopf]则继承了韦伯的思路,在他的研究中声称“音乐社会学力求把握住在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联系中创造和再现音乐。”把音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解释和探索这种行为过程的社会原因和和整个音乐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演变。 [2]德国学者伯默[K. Boehmer]认为音乐社会学是研究“音乐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3]在苏联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具影响力的要属索哈尔[A. Sochor]的见解,他认为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音乐生活,即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音乐文化发挥实际功能的过程。”诸多流派林立,为音乐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界开始的关于文化和知识之间的争论,使得音乐社会学研究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分界,其主要标志是首先体现在民族音乐学方面。在美国,在1955年前

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石泉三中吕晓霞 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感受颇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的动力”,在这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办法,找方法,让孩子们能够对音乐有长久的喜爱,可是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减弱。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情绪高涨的配合你主动学习,可过了那个时间就开始无所事事。首先,什么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新课标指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次,怎样在教学中体现这个理念。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其中“整体”二字非常重要;“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表达得非常具体。最后,在把握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后,要注意整体的把握。一方面是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与音乐审美体验的不同文化有机结合,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才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的一个正确体现。 “强调音乐实践”,提升和强调了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在以前的课堂中,我们只是一味的教唱,教动作,教乐理知识,学生也就是一味地跟着老师学习,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新课标中,强调了音乐实践,在我的理解来说,就是加大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让孩子们先实践,在以往老师的教学活动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还理解和表达音乐。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学科综合已经突出了音乐艺术的特点,这样具体表述音乐艺术的五个特点,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学科特征与教学特点问题。一是听觉艺术,二是实践艺术,三是非娱兴,四是表演性,五是情感性。所以,要适当地关注学科综合,加了“突出音乐特点”,这才是我们音乐课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教师们需要抓住的重点。 “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从字义上讲是一个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原来的“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尤其是民族文化”,把中国的和外来的一些文化理解成了一个并列的关系,会有一些偏差。首先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个例以反映一个现象。北京一位中学老师讲一堂中国音乐的课,学生就站起来反对,说不要听这个。老师说:“多好听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课程。可是真的学到了挺多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后半学期了,在新疆待了快两年了,但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一直是一无所知。 老实说,跟其他同学一样,我也很少认真听选修课,但是这个课我听起来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感觉这个讲的挺有意思的,每天上完课之后很疲惫,晚上还可以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放松一下,感觉挺好。我知道了新疆有7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直辖市,知道了,南疆北疆以天山为划分等一些基本常识。 记得老师说过一首歌,刀郎的新疆好,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弹起你的冬不拉啊。在一次演唱时,有人说冬不拉不能代表新疆的乐器,于是改成了:弹起你的热瓦普啊。因为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

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我国新疆西南部,在那雪山冰峰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勤劳、勇敢、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塔吉克族人民。

武汉音乐学院考研音乐教育专业各研究方向笔试科目完整版

武汉音乐学院考研音乐教育专业各研究方向笔 试科目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音乐教育专业各研究方向笔试科目 《音乐教学法》 一、考试性质 《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为招收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声乐教育、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心理与治疗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科目。 二、考试基本内容 1、音乐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 2、音乐课程标准包括的三个维度、以及每个维度的组成部分; 3、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 4、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结构框架; 5、音乐课程标准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方法; 6、音乐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6个原则。 7、音乐教学程序的内涵及特征; 8、音乐教学程序中教的程序(备课的基本步骤、教学方案中的教学过程组成部分、说课方案设计的思路、一堂课通常的组成部分、常用的导入种类); 9、音乐教学程序中学的程序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所划分的四阶段; 10、音乐教学过程(内涵与特征、五个规律、音乐课的类型); 11、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义、音乐教学模式分几大类、音乐教学方法的定义、中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

12、音乐教案设计。 三、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四、参考书目: 1、《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尹爱青着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7年9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音乐教育学》 一、考试性质 《音乐教育学》课程是为招收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心理与治疗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科目。 二、考试基本内容 1、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体系与内容; 2、我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3、音乐教育的本质与音乐教育的特征、理解音乐教育的3大效应功能; 4、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如何贯彻; 5、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思想、基本内容与方法; 6、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思想、主要内容与方法;

最新音乐教育学

1:什么是音乐教育学? 是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的学科。 是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各音乐教育分支学科的总称。 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结合而成的学科。 揭示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 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系科重要的专业课程。 2:音乐教育学与音乐教学法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研究对象不同 研究任务不同 学科功能不同 理论高度不同 3:为什么要研究音乐教育学 从音乐学科教育发展的历史动态看 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看 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看 4:简谈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学的发展过程 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设立“唱歌”和“乐歌”。 1904年清政府明文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其内容包括“各科教授法”。 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五四”运动后,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写出一批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如《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

80年代以来,教育受到重视,音乐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出版了一批音乐教育研究 专著,如《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 5:研究音乐教育学的可行性是什么? 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在我国音乐教育形势发展的推动下,为建立和发展音乐学科教育学已经逐步形成一支音乐教育学科的研究力量。 6: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 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按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一般又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普通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普通大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也必然涉及师范音乐教育。 7: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领域)? 音乐教育哲学(原理) 音乐教育史 比较音乐教育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社会论 音乐教学论

民族音乐论文

浅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所谓而民族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而流行音乐,则为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的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它具有许多的文化功能,比如说认识功能就是它文化功能里面的一种,这种认识功能的实现较其他音乐形式有显著的特点, 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形态表现的认识与掌握上。流行音乐圈内有许多自学成才的流行音乐歌手就是明例, 而这种现象在古典、严肃音乐的创作中却极为少见。而它的审美功能则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 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 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它的消遣娱乐功能不同。消遣娱乐功能主要是指一种生理上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审美功能则主要是指美感, 具有心理以及社会意义。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化功 能,在此就不再详述了。民族音乐是老一辈们一代又一代智慧的精华,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它能培养我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流行歌曲,却以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被广泛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加上动作手势,自由不羁,亲切自然,所以大众听起来,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代表了大众的感情,因为大家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流行歌曲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牢牢地抓住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周杰伦现象在华语歌坛上保持高温状态便是例证。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流行元素,每个时间都会有不同的偶像,为什么众多的青少年如此地喜爱流行歌曲呢? 它会不会和我们的民族音乐发生冲突呢?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丽君演唱的一些歌曲则是由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而在其他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当的体现。由此可以我们知道,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追求,是流行歌曲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歌曲只有扎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次,民歌借流行歌曲元素焕发生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当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的流行音乐里开始引用民族元素,当腾格尔红遍大江南北,.当“女子十二乐坊”倾倒海外的时候,一些人发出“民族音乐迎来了春天”的欢呼。也就是说,流行音乐用现在的配器手法和演唱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表现民歌,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族,也使传统民歌的古老生命力焕发生机。很难说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和正确的定位。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的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发生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文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则可以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众多音乐人可以借助这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有时也显得很切近人们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 《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民族音乐

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民族音乐 摘要: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并将民族音乐传承发扬下去!增强我国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 在文化和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音乐在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中却面临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空前的冲击。特别是由于国内许多文化传媒的错误导向,青少年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出现了众多的追星族。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本来,青少年偏爱流行歌曲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个人的爱好本不相同,只要这种爱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应当允许。可是据调查了解,许多学生过分热衷于流行歌曲,排斥、抵触高雅的艺术,对中国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表现出无知与淡漠,这就值得我们关注了。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国民音乐素养如何提高?祖国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发扬?因此,不能把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仅视为个人的某种爱好,而应视为关系到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文化遗产是否能继承与发扬的问题。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提高自身的文艺修养,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民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我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具有优秀民族传统及民族文化的古老国度,各地区的方言极其丰富,蕴含的民歌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使用不同的语言,那么他们的民歌也风格迥异、流光异彩,如东北的二人转、苏州的弹词、天津的快板、北京的京韵大鼓等,不胜枚举。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取材广泛,形式多样,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作品内容不同,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不同,作品的类别、结构、体裁以及所采用的乐器也各有区别。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首先要在教授新歌或欣赏乐曲前分析作品。分析时可结合各种作品的地方特点,结合该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使感性与理性得到很好的结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民族音乐,去熟悉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的特点。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民歌、轶闻趣事,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到其他的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体裁的民族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了解到家乡的民族音乐和其他地域的民族音乐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在方言上还是在演唱、表演形式上的差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是与人民生活、工作、习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民歌曾伴随着我们先辈春种秋收,伴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伴随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它们是具有鲜活艺术灵性的生命音符,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记录,是具有民族吸引力的价值载体。听优美的民族音乐会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乡音之情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伟大的音乐家王光祈曾说过:“优秀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神思清爽,去野人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因此,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走进民族音乐,增强民族精神将是

音乐教育学

一 1.1913年清政府设立“乐歌课”。1904年清政府规定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论”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学家雷默,内涵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3.音乐教育哲学功能论倡导者是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4.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舒巴特。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诗人席勒。 5.审美形态是指通过实现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形态。音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一般可分为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6.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次,他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其后斯图姆夫再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着重研究了人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感觉。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试视、听觉和运动知觉的仪器。认为音乐心理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节奏感、音色辨别、曲调记忆。 7.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那。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巴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8.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创建于德国,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1912年韦特海默《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以学派的兴起。 9.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 10.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