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磁州窑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胎釉

磁州窑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磁州窑造型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瓷枕始见于隋代。

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磁州窑纹饰

磁州窑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诗词多出自当时文人之笔,常见有“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同时还有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如:“天下太平”,“众中少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等。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磁州窑款识

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大多数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标记,如“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刘家造”、“申家造”、“张大家枕”、“李家枕”、“滏阳陈家造”等。

磁州窑传承意义

磁州窑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磁州窑磁州窑瓷器的鉴别

磁州窑

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一)关于化妆土。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应该说,真正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尤指那些经过精心烧制的精品),脱釉是很正常的,不脱釉反倒奇怪。(二)关于画工。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洒脱不羁。但洒脱不等于随意、孱弱。一件瓷器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后烧成,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即便是民窑产品,为了使做出来的东西像样、有市场,在绘画的时候,工匠还是相当用心的,而且他画或者写的都是日复一日练得纯熟的内容,都有着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窑瓷器往往为了追求民窑特点,过于随意,常常故意画的散乱,人为夸张,而书法也常常孱弱无力,章法松散,露了破绽。

(三)关于存世量。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毕竟也经过了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十年动荡,极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于多到到处都有磁州窑老器。因此,发现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时要特别注意。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以磁县观台镇为中心,因磁县在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很有影响的一个窑口,以至于江西、河南、河北以及辽所属地各窑口仿烧磁州窑产品,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磁州窑以酒具、瓶、盆、罐、缸、壶、玩具为多,以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褐斑为主要特色。 用竹、骨、金属制成的雕刻工具、笔法流畅,但很少画全景、全植物、以单枝、独花朵为特点。底因用化妆土,底显白,白地黑花显得明快,古拙、瓷枕、大罐等大器常有题诗和寄托语、笔法随意形成图文并茂,寓意深长,表现出当时工匠的心情,刻划牡丹和水纹、云纹使瓷器表现出黑白相间的流畅与自然,是古代人文艺术的真实写照。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瓷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风骚独领。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妙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格言民谚、婴戏杂剧等绘于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国内乃至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该地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磁州窑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而终于明。品种繁多,主要烧白瓷和黑瓷。产品有瓶、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 溯源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 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元代磁州窑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16、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辽、金、元时代的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 一、辽代陶瓷 陶瓷器类 辽代陶瓷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出土有辽窑烧制的白瓷和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传世品中辽陶瓷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陶瓷器造型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陶瓷装饰技法

磁州窑文化普及阅读课

磁州窑文化普及阅读课(六年级) 峰峰矿区进修学校苗文芹 一、指导目的: 1、结合当地“磁州窑文化”拓展学生阅读视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利用阅读卡,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指导的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概括文章大意以及如何选择积累好词妙句。 三、课前准备: 学生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有关磁州窑资料整理出来,以备课上阅读交流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峰峰是著名的北方瓷都,有着源远流长“磁州窑文化”哪个同学了解有关知识的请举手。看来很多同学都准备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今天也和大家一起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更多的关于磁州窑文化的一些文学作品。 (二)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到“磁州窑文化”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到磁州窑文化的,又是通

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呢?(生回答:家长叙述、本地书籍、网络查询……)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磁州窑文化”的文学读物呢?(生谈)师:能不能把你看到的有关“磁州窑文化”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跟大家分享一下呢。板书: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 师:你们上小学以后,语文老师常常会布置你们看课外书,同时也会让你们做很多社会调查,了解我们乡土文化,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对,看课外书、了解我们乡土文化不仅让我们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科学,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使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家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在这次搜集阅读“磁州窑文化”作品过程中,你们一定对怎样读书收获更多,有了新的体会吧?(生答) 师根据回答总结: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以后运用到自己的文中。板书:摘好词妙句 看了这些新的书籍以后,自己一定会有一些深刻的体会,从中明白一些道理,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板书:写感受(三)概括读书的方法 师:大家回顾一下,平时你是怎样看书的,你知道有哪些读书的方法?(精读、速读) 师:当你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时,你会怎么做?(问爸爸妈妈、问同学老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四)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磁州窑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参观磁州窑艺术博物馆

参观磁州窑艺术博物馆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匠心在何处?就在氤氲千年的磁州窑里…… 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峰峰职教邀请了磁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安际衡大师到校进行磁州窑文化讲座,学生们受益匪浅。 为让学生们将讲座内容与实际感受深层次结合,学校招生就业处组织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赴安大师创建的磁州窑艺术馆参观学习,旨在进一步了解磁州窑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磁州窑艺术之美,体会匠心精神。 在现代陶艺展厅,学生们欣赏了大家陶艺公司生产的磁州窑仿宋瓷和公司创新研发的磁州窑现代艺术精品。件件作品精雕细琢,充分展现了技师的独具匠心和磁州窑的独特魅力。安大师逐一解读了展品呈现的陶瓷技法。 在名家陶艺展厅,学生们有幸看到国家级、省级大师的作品,一件件艺术品把学生们的审美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境界;在古文物展示厅,一方方精美的磁枕让学生们了解到磁枕涉及范围之广,包括历史、文学、体育、战争、戏曲、儒释道等各方面;在古代瓷器展厅,各种古代生活用瓷,诉说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在各个展厅驻足观看,赞叹技艺的同时,品味着展品背后的故事,涵泳着展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工坊,观摩了陶艺大师现场拉坯的场景,无论是杯形、罐形或是其他形状,都在大师们的巧手下塑成,惟妙惟肖,学生们惊叹万分,比量自己的差距,纷纷表示拉坯学习必须再下苦功。 在壁画生产车间,安大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陶瓷壁画是如何诞生的,看到创作者们深厚的美术功底,学生们再次感慨,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丰盛的磁州窑文化盛宴让学生们流连忘返,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深入地了解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深切地体会到工匠们的匠心精神,激发了他们对磁州窑历史文化的兴趣、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的热情。

金磁州窑虎形瓷枕

金磁州窑虎形瓷枕 时间:2014-12-03 15:28:49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磁州窑虎形瓷枕系金大定二年(1162年)制作。尺寸:高12.8厘米,长39.6厘米,宽19.5厘米。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枕以虎为造型。猛兽为枕可镇妖避邪、早得贵子。唐代韦后的姐 姐出嫁后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金代器物纹饰常出现虎、豹、鹿等,也与其民族“秋捺钵”(秋天狩猎)的生活习俗有关。此枕将虎的威 猛及水鸟的灵巧和谐地组合一起,体现了工匠的丰富想像力。枕底有 墨笔行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张家”十一字,应是买主随手写下的。瓷枕为夏季寝具,宋代瓷枕上有题诗为:“久夏天难暮……一枕最幽宜。”磁州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特色,画面活 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官窑所缺 乏的奔放、洒脱的自然之美。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 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 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 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 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 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 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 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 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 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 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现藏于广 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 了丰富的资料。

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瓷器中的儿童世界(图)

磁州窑瓷器中的儿童世界 明代彭城窑白地黑花褐彩婴戏图罐

明代彭城窑白地黑花人物图碗残片

明代耀州窑白地黑花婴戏图双系罐 唐代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观念的局限,文人阶层对于儿童关注的程度不高。宋代以来,上层文人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平民阶层,而源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术家们更是将平民生活有关的题材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纹饰即婴戏纹在宋代兴盛起来。这些纹饰一方面表现了儿童生活玩乐的形态,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一定的吉祥寓意,因而作为一种传统装饰而延续至今。

磁州窑系的民窑装饰艺术堪称我国瓷器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无论是在以刻划花、篦划花、模印花等为主要装饰的前期装饰艺术阶段,还是以白地黑花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装饰艺术空前繁荣期,亦或在元代铁蹄践踏下观台窑址的衰落期,以及明清时期以白地褐花装饰为主和清代民国青花五彩等装饰艺术的多元发展期,磁州窑都为我们留下了儿童的身影。 一、宋金时期——磁州窑的婴戏纹饰盛行的时代 (一)磁州窑婴戏题材盛行的背景 宋金元时期,社会风俗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少年儿童的游戏亦很多样,小河边、草地上、山间、溪流旁等到处可以寻找到他们嬉戏的身影。这些便成为民间陶瓷艺术家们装饰艺术的灵感之源。 宋代经济繁荣,文人画坛亦呈现欣欣向荣之象:[1]工笔、写意、水墨、重彩、变勾、没骨等绘画技法日臻成熟;人物画注重个性的细腻和深刻,画风趋于写实,而其中表现的非文人阶层的生活洋溢着淳朴、热情;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相当盛行,其中描写儿童生活的婴戏题材绘画独立为专门的画科;再者,宋朝统治者以文治国,而金元朝统治者对文人阶层的控制较为松弛,整个社会风气比较宽松,失意于科举制的文人亦参与到瓷器的创作中来。为民窑的釉下彩绘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

磁州窑考古研究的主题分类

磁州窑考古研究的主题分类 一、关于磁州窑的定义 要谈磁州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首先要厘清磁州窑的内涵和外延。磁州窑作为一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磁州窑是指古瓷州境内的窑场,有两个中心,一是在滏阳河流域以彭城镇为中心,一是在漳河流域以观台镇为中心,包括了观台、冶子、东艾口、申家庄、观兵台、南莲花、荣华寨等窑场。广义的磁州窑是一个窑系或者大而化之的说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陈万里将这个概念下的器物称为“宋代北方民间瓷器”,从中可窥见磁州窑类型的产品生产之广。本文所讨论的磁州窑主要还是指的狭义的概念。 二、对于磁州窑研究主题的分类 笔者根据掌握的磁州窑的相关资料,将除去遗址调查及发掘报告的磁州窑的相关研究分为以下七类: (一)综述及历史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秦大树发表在《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的《简论观台窑的兴衰史》,将观台窑的烧制过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亡期四大阶段来介绍观台窑的发展、变化。综述类的研究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充实完善,因此

在1958年对观台窑址的发掘之前,是没有足够的资料展开此类研究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此类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分朝代的更加细致的综合研究。 (二)特定器型研究。此类研究中最多的便是对瓷枕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包括馆藏瓷枕的介绍;瓷枕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概论;其上的诗词及书法、绘画;“张家”造枕等。此外磁州窑的瓶类器物如梅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主要探讨的问题有瓶类的分型分式、器型演变、装饰手法及胎釉、功能作用等。但也应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瓷枕的研究虽多,但大都停留在表面,对瓷枕的烧制工艺及地点、分销路径还应有更加细致的研究。 (三)装饰品种研究。分为对釉色和对具体装饰手法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白釉剔花、白地黑花、红绿彩、黑褐色彩瓷、彩绘牡丹纹、翠蓝釉等装饰手法的研究上。此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还需科技考古手段的介入使之更加深入。 (四)艺术鉴赏及文化现象研究。包括了对磁州窑器物上的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鉴赏研究及磁州窑相关的民间文化现象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和文学史、艺术史及民俗学联系在一起,极大的拓宽了磁州窑的研究范围。

磁州窑观后感

磁州窑观后感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峰峰矿区“走进磁州窑”主题征文小学组 拜访磁州窑 第四小学五年级(4)班张雷祥 磁州窑有辉煌的艺术的珍品﹑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着称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磁州窑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我很荣幸能去磁州窑,想迫不及待地拜访一下它。 到达目的地,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四层的“磁州窑”艺术馆。在那里,我们站好了队等待着进入那富有古今代陶瓷文化的艺术馆。有一位工作人员带着我们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去“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文明古国,了解磁州窑的文化。我们一边看着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一边听工作人员的解说。我听到工作人员说:“磁州窑艺术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安际衡’先生建造的。”我一听到这,心里想:他是怎么想出这样精美的陶瓷,花费了多少精力。他用自己的实力来发扬磁州窑的文化,让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弘扬磁州窑文化。 我们先参观了两个展厅:一个是古代陶瓷展,另一个是现代陶瓷展。参观古代陶瓷展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三国演义》里的一名刘备生死之交的兄弟——关羽!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梳理着自己的长须,身边立着青龙偃月刀,上面沾着一丝鲜血,皱着眉头怒视前方,似乎他看见了曹军,正要和他们决一死战!在参观现代陶瓷展时,我看见了三个陶瓷盘子,上面有一些老虎。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朱伯华朱老师在上面用水墨画出的老虎。”朱老师的老虎画得栩栩如生。其中第一只老虎在

懒洋洋的睡觉;第二只老虎趴在草丛中,好像在等待时机捕捉猎物;第三只是只母老虎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我们还参观了一楼的陶灯展,里面有一些陶灯,在灯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尤其是‘芭蕉雨’这个陶灯,上面有几片芭蕉叶,芭蕉叶上面有一些小洞洞,这就是雨。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用十二神肖组成的‘寿’字的陶瓷和一些十二生肖。还有一些有着可爱的小动物的陶瓷水杯。工作人员说:“我们一起去这件看看工人师傅是怎么做出这些陶瓷和‘芭蕉雨’,好不好?”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接着我们迈着步子去车间了。 到了车间,我们看到了一些师傅在做荷口瓶,他们利用机器的帮助来完成这件得意的作品。我们还看到了一位阿姨正在专心致志地刻茶杯,她似乎没有察觉到我们在她身边围着,仔细的刻画着每一条线。我们还看见了一些叔叔阿姨在做陶灯,他们用细小的针来掏空一些小地方,硬硬的陶泥,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小菜一碟。他们工作是那么认真,时刻不忘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观完了,我们在外集合,留下了和指导我们的工作人员的留影,我们一起围着‘磁州窑艺术馆’的石柱拍了留影。在回去的时候,有两只小狗伴我们左右。我边走边想:磁州窑的发展道路反映出了磁州窑人长期不停的苦苦探索与创作思考的过程。其实,磁州窑的文化道路还有很长﹑很长……

邯郸成语典故磁州窑礼品瓷简介

邯郸成语典故磁州窑礼品瓷简介 古都邯郸,华夏璀钻。历史悠远,文化厚淀。物产丰饶,辈出英豪。我为赵人,深感荣耀! 8000多年文明史,2800年建城史的邯郸,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和积淀了赵文化、磁山文化、女娲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边区革命文化十大文化脉系。 这十大脉系中,有两大文化脉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 一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成语典故是历史与文学融合孕育的结晶,它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有“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刎颈之交、毛遂自荐、一言九鼎”等。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睿智了政治头脑,发展了军事思想,丰富了汉语词汇,滋养了中国文学,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每个邯郸人都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是磁州窑文化。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China 一词,有两个意思,中国和瓷器。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磁州窑创烧于北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窑址主要位于磁县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磁州窑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形成质朴、豪放、洒脱、明快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磁州窑作为北方陶瓷代表,与南方景德陶瓷不相伯仲,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承了千年磁州窑火的彭城陶瓷业得到国家重点扶持,生产得到迅速恢复,陶瓷生产从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工厂机械化生产转变,产品由粗瓷改为细瓷,千年古镇彭城完成历史巨变,现代陶瓷工业体系初步建立,邯郸陶瓷跻身全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改革开放后,邯郸陶瓷产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邯郸陶瓷业走向辉煌,共有陶瓷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3155人,年产量达到4287万件,产品有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仿古工艺陶瓷、工业陶瓷、陶瓷花纸5大系列1000多个规格和品种,有国优产品4项,部优产品4项,省优产品15项,130多项获省级以上新品种、新花面奖,一项获得国际博览会银奖,产品出口到欧美、澳洲、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新世纪,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磁州窑陶瓷文化研究迎来一个新的高潮。2003年,

磁州窑观后感

峰峰矿区“走进磁州窑”主题征文小学组 拜访磁州窑 第四小学五年级(4)班张雷祥 磁州窑有辉煌的艺术的珍品﹑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磁州窑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我很荣幸能去磁州窑,想迫不及待地拜访一下它。 到达目的地,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四层的“磁州窑”艺术馆。在那里,我们站好了队等待着进入那富有古今代陶瓷文化的艺术馆。有一位工作人员带着我们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去“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文明古国,了解磁州窑的文化。我们一边看着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一边听工作人员的解说。我听到工作人员说:“磁州窑艺术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安际衡’先生建造的。”我一听到这,心里想:他是怎么想出这样精美的陶瓷,花费了多少精力。他用自己的实力来发扬磁州窑的文化,让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弘扬磁州窑文化。 我们先参观了两个展厅:一个是古代陶瓷展,另一个是现代陶瓷展。参观古代陶瓷展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三国演义》里的一名刘备生死之交的兄弟——关羽!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梳理着自己的长须,身边立着青龙偃月刀,上面沾着一丝鲜血,皱着眉头怒视前方,似乎他看见了曹军,正要和他们决一死战!在参观现代陶瓷展时,我看见了三个陶瓷盘子,上面有一些老虎。工

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朱伯华朱老师在上面用水墨画出的老虎。”朱老师的老虎画得栩栩如生。其中第一只老虎在懒洋洋的睡觉;第二只老虎趴在草丛中,好像在等待时机捕捉猎物;第三只是只母老虎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我们还参观了一楼的陶灯展,里面有一些陶灯,在灯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尤其是‘芭蕉雨’这个陶灯,上面有几片芭蕉叶,芭蕉叶上面有一些小洞洞,这就是雨。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用十二神肖组成的‘寿’字的陶瓷和一些十二生肖。还有一些有着可爱的小动物的陶瓷水杯。工作人员说:“我们一起去这件看看工人师傅是怎么做出这些陶瓷和‘芭蕉雨’,好不好?”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接着我们迈着步子去车间了。 到了车间,我们看到了一些师傅在做荷口瓶,他们利用机器的帮助来完成这件得意的作品。我们还看到了一位阿姨正在专心致志地刻茶杯,她似乎没有察觉到我们在她身边围着,仔细的刻画着每一条线。我们还看见了一些叔叔阿姨在做陶灯,他们用细小的针来掏空一些小地方,硬硬的陶泥,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小菜一碟。他们工作是那么认真,时刻不忘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观完了,我们在外集合,留下了和指导我们的工作人员的留影,我们一起围着‘磁州窑艺术馆’的石柱拍了留影。在回去的时候,有两只小狗伴我们左右。我边走边想:磁州窑的发展道路反映出了磁州窑人长期不停的苦苦探索与创作思考的过程。其实,磁州窑的文化道路还有很长﹑很长……

磁州窑红绿彩瓷鉴识

磁州窑红绿彩瓷鉴识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以红、绿、黄等低温颜料彩绘,再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彩而形成的彩绘瓷。绘制金彩者,则还要进行第三次彩烧,称之为“红绿彩加金彩”。还有先施黑彩,烧成后再做红绿彩彩绘的。由于红绿彩主色为红,故在日本称“赤绘”。磁州窑红绿彩技法形成于金代后期。此时期女真统治者及贵族生活趋向奢侈豪华,并推崇厚葬风俗,红绿彩技法在此背景下出现,成为金代磁州窑最富特色的装饰技法之一。 红绿彩描绿点红,鲜艳夺目,多装饰于碗、盘、杯、瓶及瓷塑和玩偶上。考古发现红绿彩窑场遍及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邯郸市磁州窑的观台窑、彭城窑都有生产,但以临水窑口出土的数量最

多,质量高,工艺亦最精美。 美轮美奂的红绿彩艺术 20世纪70年代,临水窖藏曾经出土过一组红绿彩加金彩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佛像。尤其释迦牟尼佛像高70厘米,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大的金代红绿彩瓷塑。释迦牟尼坐在莲台上,左右为文殊骑狮和普贤坐像,表现出佛“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莲承驱。左有密迹(力士),右有金刚”等特征。这些大型红绿彩瓷塑,造型富有神韵,色彩鲜艳,且装饰大面积金彩,反映了当时磁州窑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 在邯郸峰峰矿区临水村南农机局工地又发现了金代贵妇崔仙奴墓,一次出土完整红绿彩瓷塑多件,器物高度10~25厘米。墓中还出土了一块墓志砖,上

有“泰和二年八月十二日亡过崔仙奴”文字。“泰和”是金章宗年号,泰和二年即1202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收藏一件金代“泰和元年”款红绿彩碗。这些文物证实了磁州窑红绿彩作品多产于金后期,它们对磁州窑红绿彩断代具有重要价值。 2002年,在峰峰矿区临水窑址发现了红绿彩色料作坊,有供红料淘洗使用的工具等。印证了历年临水窑出土的大批红绿彩作品不但为当地所生产,且作品数量多,质量精。临水窑红绿彩纹样有花草,鸟禽、游鱼或人物等,有的写上“大吉一酒中曾得道,醉里遇神仙”等吉祥文字,洋溢着喜气与吉祥含义。 临水窑红绿彩人物瓷塑的形象,有官吏、武士、胡人、持扇仕女、捧果仕女、送子观音、妇婴、儿童、道姑、佛像等,种类非常丰富。临水出土的红绿彩人物瓷塑千姿百态,有的持扇,有的捧果,有的抱婴,

邯郸文化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邯郸的历史文化,可以归纳为十大文化体系。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是所表现得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沉、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人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

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国核桃的最早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农具,以石质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女娲文化:在涉县的古中黄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石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后经历代相继扩修,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皇宫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 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娲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

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北京东方大学 毕业论文(传统文化) 论文题目: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学生都子傲 导师 院别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 专业文物鉴定 年级 10 级 学号 2014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关键词 (3) (一)浅谈磁州窑系 (3) (一)磁州窑系历史 (3) (二)磁州窑系特征 (4) (一)磁州窑系窑口 (一)磁州窑系窑口分支 (5) (二)磁州窑系各窑简介 (5) (一)磁州窑系装饰工艺 (一)磁州窑系装饰种类 (13) (二)磁州窑系装饰内容 (15) (四)结语 (17) 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磁州窑系窑口及工艺特征 都子傲 【摘要】磁州窑系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鄙人对于磁州窑系窑口工艺特征了解,从而使大家对磁州窑口体系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 【关键词】磁州窑系、历史、窑口、特点、工艺、 浅谈磁州窑系 (一)磁州窑系历史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巨鹿是邢国的属地。公元前六三五年,卫文公攻灭邢侯,巨鹿成为卫国的属地。战国时期,巨鹿为赵国属邑。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设置巨鹿郡。巨鹿从此开始成为郡的首府。

在中国陶瓷史中,磁州窑的窑址与制作风格是最难确定的。磁州窑乃是以北宋、金代为主要时期华北一带民窑系陶瓷的总称。过去曾被称为“巨鹿”或“巨鹿陶瓷”,不知何时被称为磁州窑。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磁州窑指的是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的窑场。但据解放后中国详细的窑场考察结果向人们明确指出:磁州窑陶瓷产品不仅在河北省,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省等其它广阔地域均烧制过同样的产品。因此可以说磁州窑非常难以确定其作品与窑址。(二)磁州窑系特征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