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井穴)关冲: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无名指尺侧爪甲根部

(原穴)阳池: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简便取穴:腕背横纹上,当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取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

(井穴)足窍阴: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

简便取穴:四趾外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丘墟: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外踝的前下缘凹陷处。

十二足厥阴肝经

(井穴)大敦: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大趾爪甲根外1/4处

(原穴)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简便取穴:跖趾关节后,一、二跖骨之间

注:简便取穴参考杨甲三取穴经验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

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 1、12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 2、15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 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3、腕骨穴:简便取穴法:沿后溪穴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 支正:小肠经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4、京骨:膀胱经之原穴。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zhi)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功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5、大陵: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手掌的太渊和神门之间,腕掌横纹的中点处。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6、阳池(三焦经原穴):在腕背横纹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疟疾;女性手脚冰凉。 7、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据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光明穴:胆经的络穴,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编辑本段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编辑本段主治疾病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8、偏历:大肠经络穴,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主治: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

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原穴

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胆病者??取阳陵泉。”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合谷穴

合谷穴百科名片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目录简介定位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主治症状临床应用举例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按合谷穴能护齿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合谷穴治黑眼圈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312经络锻炼法简介 合谷穴 合谷经穴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定位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合谷穴 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解剖位置】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简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讲义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穴的数量:清代《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二、经外奇穴 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奇穴的分布: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如胆囊阑尾) 有的奇穴是多穴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有些名为奇穴,但实即经穴,如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经穴数目是 A.361 B.362 C.360 D.365 E.3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注:清《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运动服品牌),2006年把本为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归到 督脉,这样十四经穴位总数为362。 有关奇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经验效穴 B.分布都不在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 C.对特定病证有特殊疗效 D. 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E.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阑尾穴在足三里下二寸,胆囊穴在阳陵泉下二寸,都分布在其经络上。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歌诀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原穴概述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书籍穴。3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4关于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

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5原穴与病理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

原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的临床应用 黄玉建 (南宁市中医院,广西南宁 530012) 关键词:原穴;诊断;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5)0120036202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名“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1]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故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因此,据原穴的反应变化,不但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而且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也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原穴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111 定性及定位 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12 判断病人的性格 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进而影响人格。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通天》[1]都论述这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2 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 211 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如:肺脏有疾,取太渊针刺;肝脏病变,取太冲治之,每获良效。 212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与络 穴,它们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是由络脉别生部位,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临床上,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有4种方法:第一,本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第二,本经的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配;第三,嫩经的原穴与同名经络穴相配;第四,取本经的原穴与对应两经相配。如:肺经有病,按第一种方法,取太渊与列缺相配;按第二种方法,取太渊与偏历相配;按第三种方法,取太渊与公孙相配;按第四种方法,取太渊与飞扬相配。临床上如能灵活运用,效若桴鼓。 213 按时辰取原穴 根据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规律来选穴位施治,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按时辰取原穴有3种方法:第一,按一日中各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辰取其原穴,治疗本脏腑经脉病症。如:上午卯(5—7)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此时取合谷穴治之,余仿此。第二,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即在原穴开穴时间,配以相表里的络穴,效果也很好。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的丘墟,配以表里经肝经之络穴蠡沟,丙日已丑时,取肝经的太冲,配以表里经络穴光明,余仿此。第三,子午相化开穴法。它是根据子午相冲化合六气的规律,对人体脏器纳支配合相生关系,开其相冲而相生的经络穴位,即子午相冲胆生心,丑未相冲肝生小肠,寅申相冲肺生膀胱,卯酉相冲大肠生肾,辰戌相冲心包生胃,巳亥相冲三焦生脾,如:子时用胆经的丘墟穴,可同时针刺心经的神门。 3 原穴在预后转归的运用 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呢?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有许多理化检查结果来帮助判断。但是,临床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来判断,而这种方法在传统中医是常用的,即对原穴的诊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论述:其一,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它能诊察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推断脏腑功能的强弱,故《难经?六十六难》[2]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其二,原穴的部位,大都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原穴多有动脉,通过对原穴的脉诊,不但能指导诊断、治疗,而且也能为疾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1]说“凡将用针者,必先诊脉”。如: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若太 ? 6 3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05,Vol181No11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原穴的神奇效用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臵,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臵一原。 【原穴】 五俞穴的一种。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臵在腕或踝关节附近。《针灸聚英》:「所过为原。」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心包 -- 大陵心 -- 神门 脾 -- 太白肝 -- 太冲肾 -- 太溪 (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三焦 -- 阳池小肠 -- 腕骨 胃 -- 冲阳胆 -- 丘墟膀胱 -- 京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